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发布时间: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自然科学版国际刊号为ISSN 1671-4229,国内刊号为CN44-1546/N。两刊均为大16开,每期内文96个页码。编辑部设在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行政B后座二楼。广州大学是由广州多所市属高校于2000年月7月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学报编辑部由原广州师院、广州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师专等四家学报编辑部合并而成。合并前的各刊都有较长的办刊历史和各自的特色。其中原《广州师范学院学报》创办于1980年,并于1999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合并初期,广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以《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的形式在2001年出版了12期。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从2002年起,学报编辑部开始出版目前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和《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广州大学学报》坚持“二为”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办刊方针,立足广州,面向海内外,重视基础理论探索,突出地方特色和应用研究。《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着重推动科技创新,突出应用科学和技术研究,是展示自然科学各学科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要园地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窗口。2002年社会科学版在第二届优秀社科学报评选活动中,获“优秀栏目策划奖”;2003年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继被“中国学术期刊规范化与评价研究中心”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后,又先后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2004年,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自然科学版荣获优秀出版编辑奖;2005年自然科学版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刊源,社会科学版在保持原有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良好转载的基础上,又有多篇文章被全国最高反馈刊物《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2005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显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均比上年翻了两番。《广州大学学报》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广州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永亨教授兼自然科学版主编,编辑部主任郑洁编审兼社会科学版主编,13位编辑中(含主编),硕士、博士学历4人,具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6人。学报编辑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通过采取对作者优稿优酬、对编辑优稿奖励等手段,充分调动作者及编辑写稿、组稿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向互动,全面提升编辑人员素质和学报综合竞争力,以确保学报学术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办好一个刊物,需要获得社会各界,特别是专家、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多年来对《广州大学学报》所给予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扶持,真诚地期盼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对本刊给予热情关注与更大支持。

(1)讲授的主要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2届,180人;混凝土结构设计,专业课,4学时/周,3届,300人;砌体结构,专业课,4学时/周,3届,300人;工程结构抗震,专业课,4学时/周,2届,180人;高层建筑结构,专业课,6学时/周,1届,60人。(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7届,150人;单层厂房课程设计,5届,120人;毕业设计实习,5届,53人;l 毕业设计,5届,53人。(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网络课件研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课题, 6—12,课题主要负责人;“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指导及考核方法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项目,~11,课题负责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综合改革与实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项目,~10,课题主要完成人;“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建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10—12,课题主要负责人。土木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课题 10—12,参加人。(4)教学研究论文李晓文,周铁钢.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专刊,2006年11月。周铁钢,李晓文.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专刊,2006年11月。周铁钢,李晓文.毕业设计结构图纸问题剖析,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1第19卷。许淑芳,李晓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将科研与设计相结合,河海大学学报,2002年专刊,2002年5月。熊仲明,王社良,李晓文.抓精品课程建设,促教学质量提高,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1第19卷。(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德标兵,1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2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

《广州大学学报》是由广州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现有社会科学版(月刊)和自然科学版(双月刊)两个期刊。

自然科学版国际刊号为ISSN 1671-4229,国内刊号为CN44-1546/N。两刊均为大16开,每期内文96个页码。编辑部设在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行政B后座二楼。广州大学是由广州多所市属高校于2000年月7月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学报编辑部由原广州师院、广州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师专等四家学报编辑部合并而成。合并前的各刊都有较长的办刊历史和各自的特色。其中原《广州师范学院学报》创办于1980年,并于1999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合并初期,广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以《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的形式在2001年出版了12期。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从2002年起,学报编辑部开始出版目前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和《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广州大学学报》坚持“二为”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办刊方针,立足广州,面向海内外,重视基础理论探索,突出地方特色和应用研究。《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着重推动科技创新,突出应用科学和技术研究,是展示自然科学各学科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要园地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窗口。2002年社会科学版在第二届优秀社科学报评选活动中,获“优秀栏目策划奖”;2003年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继被“中国学术期刊规范化与评价研究中心”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后,又先后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2004年,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自然科学版荣获优秀出版编辑奖;2005年自然科学版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刊源,社会科学版在保持原有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良好转载的基础上,又有多篇文章被全国最高反馈刊物《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2005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显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均比上年翻了两番。《广州大学学报》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广州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永亨教授兼自然科学版主编,编辑部主任郑洁编审兼社会科学版主编,13位编辑中(含主编),硕士、博士学历4人,具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6人。学报编辑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通过采取对作者优稿优酬、对编辑优稿奖励等手段,充分调动作者及编辑写稿、组稿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向互动,全面提升编辑人员素质和学报综合竞争力,以确保学报学术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办好一个刊物,需要获得社会各界,特别是专家、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多年来对《广州大学学报》所给予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扶持,真诚地期盼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对本刊给予热情关注与更大支持。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周期

自然科学版国际刊号为ISSN 1671-4229,国内刊号为CN44-1546/N。两刊均为大16开,每期内文96个页码。编辑部设在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行政B后座二楼。广州大学是由广州多所市属高校于2000年月7月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学报编辑部由原广州师院、广州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师专等四家学报编辑部合并而成。合并前的各刊都有较长的办刊历史和各自的特色。其中原《广州师范学院学报》创办于1980年,并于1999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合并初期,广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以《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的形式在2001年出版了12期。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从2002年起,学报编辑部开始出版目前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和《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广州大学学报》坚持“二为”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办刊方针,立足广州,面向海内外,重视基础理论探索,突出地方特色和应用研究。《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着重推动科技创新,突出应用科学和技术研究,是展示自然科学各学科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要园地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窗口。2002年社会科学版在第二届优秀社科学报评选活动中,获“优秀栏目策划奖”;2003年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继被“中国学术期刊规范化与评价研究中心”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后,又先后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2004年,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自然科学版荣获优秀出版编辑奖;2005年自然科学版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刊源,社会科学版在保持原有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良好转载的基础上,又有多篇文章被全国最高反馈刊物《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2005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显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均比上年翻了两番。《广州大学学报》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广州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永亨教授兼自然科学版主编,编辑部主任郑洁编审兼社会科学版主编,13位编辑中(含主编),硕士、博士学历4人,具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6人。学报编辑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通过采取对作者优稿优酬、对编辑优稿奖励等手段,充分调动作者及编辑写稿、组稿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向互动,全面提升编辑人员素质和学报综合竞争力,以确保学报学术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办好一个刊物,需要获得社会各界,特别是专家、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多年来对《广州大学学报》所给予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扶持,真诚地期盼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对本刊给予热情关注与更大支持。

刊名: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主办: 广东工业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小16开ISSN: 1671-623XCN: 44-1544/C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2001 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原刊名《广东工学院学报》)(1997)第三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1)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2004)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09年)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0年)“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11年)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

刊名: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主办: 广东工业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小16开ISSN: 1671-623XCN: 44-1544/C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2001 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原刊名《广东工学院学报》)(1997)第三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1)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2004)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09年)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0年)“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11年)

不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暨南大学学报综合大学里广东就这三个大学这个网站有很详细的国家核心刊物目录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模板

(部分)  余文华,吴毅,李玉春,江海声,陈忠。海南岛发现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分布新纪录。广州大学学报,2008,7(5):30-33。(第2,通讯作者。共5人)(2008年10月出版)。  吴毅,易祖盛,张成菊,余文华,谢国忠,黄林生,戴克元。武广铁路修建对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6):40-45。  李海燕,吴毅,易祖盛,舒琥。地方性高校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高教探索,粤增刊[2008]77:38-40。  易祖盛、吴毅,张成菊,余文华,黄林生。武广铁路修建对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鱼类的影响评价与保护建议。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2):14-17。  许魁,吴毅,陈学梅。两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科学方法培养的比较。中国信息教育,2009,9:215-  吴毅、张成菊、吴清钊等。广州地区犬蝠的食性。动物学研究,2008,29(1):103-107(核心,第1,共4人)。(2008年2月出版)  石红艳、刘昊、吴毅、胡锦矗中华山蝠的生长发育及年龄估算兽类学报,2008,28 (1):42–  吴毅、张成菊、余文华等。广州市蝙蝠的多样性及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7(4)47-51。(核心,第1,共5人)。(2006年10月出版)  吴毅、周全、李燕梅等。广州市越秀公园鸟类多样性与保护对策。四川动物,2007,26(1):210-212 。(核心,第1,共4人)(2007年2月出版)  张成菊、吴毅。广州市民对蝙蝠和鸟类的认识及食用状况分析。四川动物,2007,26(1):97-100。(核心,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研究生)。(2007年2月出版)  吴毅等。中国蹄蝠科的分类现状与展望。四川动物,2007,26(1):210-212。(核心,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研究生)。(2007年2月出版)。  吴毅等。蝙蝠饲养技术和方法的探讨。安徽农学通报。2007,13(6):121-123。第一作者。  吴毅、张成菊、梁智文等。广州市翼手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07,6(2):14-17。(第1,共4人)(2007年4月出版)。

你可以进我空间看看,里面有详细说明

  • 索引序列
  •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
  •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周期
  •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
  •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模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