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大庆石油精神论文摘要

大庆石油精神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大庆石油精神论文摘要

看了开学第一课,主题是:爱国、勇敢、团结、自强。首先是第一节课:爱国。主持人撒贝宁请来了秦怡老师,秦怡奶奶讲诉了创编国歌的故事,原来,歌词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是几百个战士们用身躯堵住了长城的缺口,保卫了我们的后续战士。听到这儿,我非常感动,觉得我们战士实在太勇敢了,爱国的精神,在他们的身上表现的漓淋尽致。接下来,主持人董卿讲述了赵一曼的故事,她是一位真正的女英雄,中弹被俘后,敌人用尽了一切残忍的手段,赵一曼没有透露出部队的一点消息。在她牺牲的前夕,给自己仅有7岁的孩子,留下一份遗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妈妈呀!接着,左太北奶奶讲述了爸爸左权将军对自己的关爱,从左太北奶奶的故事中,我知道了左权将军不仅是一位战场上的英雄,还是一位特爱自己女儿的伟大父亲,想想,战争年代,想见一下自己的亲人,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啊!在看看现在的我,每天都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我真的很感谢英雄给我换来的幸福生活。第二节课是:勇敢。给我印象最深的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史林山爷爷讲述了这段真实的故事。史林山爷爷讲到他的二哥被敌人杀害时,他哭了,我也哭了,二哥当时13岁,他是多么勇敢,把自己的生命直至之外,不怕牺牲,在敌人面前是多么坚强,让我幼小的心灵再次震撼。接着,凤凰传奇演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接下来,朱成山馆长讲述了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下,这段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第三节课是:团结。主持人撒贝宁讲述美国“飞虎队”的故事,孙久洪爷爷讲述了自己和战士解救飞虎队的故事,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是多么重视友谊。第四节课是:自强。几个小同学表演了飞机航模表演,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祖国的未来,也深深体会到少年强则国强。总之,开学第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

我写的好吗

翻开尘封的历史,让我们回到历史的47年前。 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上,一位居住在当地的王进喜的房东大娘,当年王进喜带领工人打大庆的第一口油井时,是住在老乡家的。王进喜为了打井,日夜不离土地。打井前后一、二十天,他一次也没回家吃饭休息;房东大娘十分感动,对回去的工人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铁人哪!”从此王进喜就被叫铁人了。正是这句话,发自于中国普通人众者的声音,涵盖了对铁人——王进喜的尊称。 这声音,象春天惊蛰时的春雷,在中国的大地上,一片雷场,开始奏响“中国贫油论”的有力呐喊!也从此,大庆会战成为中国国人骨气和正气的代名词而永垂青史。也从此,一个闪耀着:“对待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三老四严的大庆精神,真正成为领导中国石油的一种强音!而且经久不衰!王进喜,也象一座丰碑,屹立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国石油一代又一代后来者为之骄傲的榜样。 如今,铁人已经离开我们有30多个年头了。我们新一代石油人只能从历史资料片中领会铁人闪亮的一面。但是,我们始终是“踏着铁人的脚步走,高举红旗去战斗”。作为新时期的石油人,作为“铁人”精神的承载者、继承者,我们生活、工作在油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时刻准备着……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围绕"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在新形势下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工作主线,赋予了大庆精神以新的内涵。

大庆石油精神论文

说到大庆精神,我不由得想到那刚强的铁人王进喜,他虽然是贫苦人家生的,但人穷志不短!翻开尘封的历史,让我们回到历史的47年前。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上,一位居住在当地的王进喜的房东大娘,当年王进喜带领工人打大庆的第一口油井时,是住在老乡家的。王进喜为了打井,日夜不离土地。打井前后一、二十天,他一次也没回家吃饭休息;房东大娘十分感动,对回去的工人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铁人哪!从此王进喜就被叫铁人了。正是这句话,发自于中国普通人众者的声音,涵盖了对铁人——王进喜的尊称。这声音,象春天惊蛰时的春雷,在中国的大地上,一片雷场,开始奏响中国贫油论的有力呐喊!也从此,大庆会战成为中国国人骨气和正气的代名词而永垂青史。也从此,一个闪耀着:对待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三老四严的大庆精神,真正成为领导中国石油的一种强音!而且经久不衰!王进喜,也象一座丰碑,屹立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国石油一代又一代后来者为之骄傲的榜样。 如今,铁人已经离开我们有30多个年头了。我们新一代石油人只能从历史资料片中领会铁人闪亮的一面。但是,我们始终是踏着铁人的脚步走,高举红旗去战斗。记得学校发过一本书,叫做《踏着铁人的足迹》,读完后我颇受感动,尤其是他那忘我牺牲精神,叫人不得不叫他铁人!今天!我们之所以有强大的油田,有着丰富的资产,全都是因为前辈努力,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向先辈致敬吧!

翻开尘封的历史,让我们回到历史的47年前。 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上,一位居住在当地的王进喜的房东大娘,当年王进喜带领工人打大庆的第一口油井时,是住在老乡家的。王进喜为了打井,日夜不离土地。打井前后一、二十天,他一次也没回家吃饭休息;房东大娘十分感动,对回去的工人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铁人哪!”从此王进喜就被叫铁人了。正是这句话,发自于中国普通人众者的声音,涵盖了对铁人——王进喜的尊称。 这声音,象春天惊蛰时的春雷,在中国的大地上,一片雷场,开始奏响“中国贫油论”的有力呐喊!也从此,大庆会战成为中国国人骨气和正气的代名词而永垂青史。也从此,一个闪耀着:“对待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三老四严的大庆精神,真正成为领导中国石油的一种强音!而且经久不衰!王进喜,也象一座丰碑,屹立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国石油一代又一代后来者为之骄傲的榜样。 如今,铁人已经离开我们有30多个年头了。我们新一代石油人只能从历史资料片中领会铁人闪亮的一面。但是,我们始终是“踏着铁人的脚步走,高举红旗去战斗”。作为新时期的石油人,作为“铁人”精神的承载者、继承者,我们生活、工作在油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时刻准备着……

翻开尘封的历史,让我们回到历史的47年前。 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上,一位居住在当地的王进喜的房东大娘,当年王进喜带领工人打大庆的第一口油井时,是住在老乡家的。王进喜为了打井,日夜不离土地。打井前后一、二十天,他一次也没回家吃饭休息;房东大娘十分感动,对回去的工人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铁人哪!”从此王进喜就被叫铁人了。正是这句话,发自于中国普通人众者的声音,涵盖了对铁人——王进喜的尊称。 这声音,象春天惊蛰时的春雷,在中国的大地上,一片雷场,开始奏响“中国贫油论”的有力呐喊!也从此,大庆会战成为中国国人骨气和正气的代名词而永垂青史。也从此,一个闪耀着:“对待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三老四严的大庆精神,真正成为领导中国石油的一种强音!而且经久不衰!王进喜,也象一座丰碑,屹立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国石油一代又一代后来者为之骄傲的榜样。 如今,铁人已经离开我们有30多个年头了。我们新一代石油人只能从历史资料片中领会铁人闪亮的一面。但是,我们始终是“踏着铁人的脚步走,高举红旗去战斗”。作为新时期的石油人,作为“铁人”精神的承载者、继承者,我们生活、工作在油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时刻准备着……

王进喜是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入党。他带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铁人王进喜,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让石油骄傲的名字,一个让不同肤色和信仰的人叹服的典范。他的生命仅有47年,在平凡的石油钻井岗位上,创造了震憾古今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他拼搏、艰苦奋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激励着一代代少年儿童。1960年春天发现了大庆油田。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来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缺少交通工具,食物紧缺。但王进喜和同事下定决心:有再大的困难也要拿下大庆油田。钻机到了,吊车根本不够用,几十吨的工具、材料怎么卸下来?王进喜和同事们把钻机运到井场去。他们用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终于矗立荒原上。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带领工人到附近水塘里破冰取水,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房东大娘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 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精神是全世界人的楷模 说到无私奉献,我们身边有很多,比如:我们的班主任——陈老师。她教了我们五年,我从来没有见过陈老师因请病假而没有来上课,我们全班四十多个同学,她一个也不放松,看你有什么不懂的不会的地方,她总会给你耐心讲解,知道你明白了为止。记得二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有几个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也不认真听讲的同学,老师晚上放学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一个个耐心辅导作业,直到他们真的明白了,陈老师才让他们回家。陈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老师。当然我们身边无私奉献的人还有:无论严寒酷暑都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很早就起来的环卫工人;给人带来温暖、救死扶伤的医生;不顾个人安危,那里有困难都第一个冲上去的救援小组;哪里有火在在都会及时赶到的消防员叔叔们········他是一位勇敢坚强的人,全心全意为党和人们服务。他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这位已经过世的老人永远埋在中国一代代少年儿童的心中,他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佩。 “铁人” !“铁人” !铁人” !

大庆油田精神论文摘要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围绕"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在新形势下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工作主线,赋予了大庆精神以新的内涵。

王进喜是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入党。他带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铁人王进喜,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让石油骄傲的名字,一个让不同肤色和信仰的人叹服的典范。他的生命仅有47年,在平凡的石油钻井岗位上,创造了震憾古今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他拼搏、艰苦奋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激励着一代代少年儿童。1960年春天发现了大庆油田。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来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缺少交通工具,食物紧缺。但王进喜和同事下定决心:有再大的困难也要拿下大庆油田。钻机到了,吊车根本不够用,几十吨的工具、材料怎么卸下来?王进喜和同事们把钻机运到井场去。他们用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终于矗立荒原上。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带领工人到附近水塘里破冰取水,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房东大娘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 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精神是全世界人的楷模 说到无私奉献,我们身边有很多,比如:我们的班主任——陈老师。她教了我们五年,我从来没有见过陈老师因请病假而没有来上课,我们全班四十多个同学,她一个也不放松,看你有什么不懂的不会的地方,她总会给你耐心讲解,知道你明白了为止。记得二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有几个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也不认真听讲的同学,老师晚上放学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一个个耐心辅导作业,直到他们真的明白了,陈老师才让他们回家。陈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老师。当然我们身边无私奉献的人还有:无论严寒酷暑都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很早就起来的环卫工人;给人带来温暖、救死扶伤的医生;不顾个人安危,那里有困难都第一个冲上去的救援小组;哪里有火在在都会及时赶到的消防员叔叔们········他是一位勇敢坚强的人,全心全意为党和人们服务。他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这位已经过世的老人永远埋在中国一代代少年儿童的心中,他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佩。 “铁人” !“铁人” !铁人” !

大庆石油精神论文2000

第一个:  47年前,铁人王进喜一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感动、激励了几代人。当我们年轻的共和国经济建设急需石油的时候 ,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大庆石油人"凭借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发建设了当时全中国最大的油田,从此大庆油田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石油,结  束了中国人依赖洋油的日子。  改革开放20多年,也是大庆油田稳产高产的20多年。大庆油田持续27年高产稳产,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十五"期间年均油气当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水平,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大庆油田创造了中国石油乃至整个工业战线的多个第一:原油产量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  辉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天当被、地当床",人拉肩扛搬运钻机,破冰取水保证开钻,不畏艰险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经过代代传承,已成为一种情愫,流淌在新时期"大庆石油人"的血脉中。  临危不惧,30名工友同签生死状  火光!五六十米高的火柱冲天而起,百米之外都能感受到灼人的热浪。当放喷闸门开启点火的一刹那,巨大的气压顶得闸门发出嘶嘶尖叫,声音震耳欲聋。这是一个名为"升深2井"的地方,曾因天然气高产而成为大庆人的骄傲。而今它却因多年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生产,套管腐蚀,产生漏气,就像一颗随时都可能会引爆的"定时炸弹",威胁着附近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附近村镇的居民已经开始疏散和转移。方圆几里都已拉上了警戒线。武警战士封锁了所有通向井区的道路。待命的消防车足足有20辆。整个井区置身于一片恐怖的氛围中。  大庆油田领导表示,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这口井进行水泥封堵,消除事故隐患。但由于施工难度大、危险性高,联系了几家国内的施工单位,都不敢尝试。  在这种情况下,修井一大队107队临危受命。队长赵传利在向大家传达完上级的命令后,说:"弟兄们,咱们大仗小仗打了不少,从来没熊过;这次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咱107队绝不能当孬种!大家有没有信心啊?""有!"30个人发出了同一个声音。在庄严的气氛中,队里的5名党员和干部率先在"决心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全队没有一个人退却。30个名字,同一个决心:"一定要拿下升深2!"  随后,70多天时间里,他们进行了无数次演练,从抢险、救援,到逃生、疏散。演练过程中,井下总工程师兰中孝的母亲去世了。他跑了几个小时的路,见了母亲最后一面,没等发丧,第二天早上六点就赶回现场。不少工人的孩子生病了,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向组织请假回家的。  终于,现场封井开始了。赵传利和几名干部,率先登上井口进行操作。  周围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般,上百双眼睛紧紧盯着最危险的地方,上百人屏住呼吸。拆井口成功,卸井口成功,安井控成功。动作协调,配合默契,40分钟后,危险解除了。现场一片欢腾。  艰苦奋斗,钻井队海外扬威名  早在2001年,GW58队就作为大庆油田首支海外钻井队来到委内瑞拉。在委内瑞拉遇到的第一件事是设备清关问题。设备是从国内运来的。运到委内瑞拉,需要办理各种手续。项目组负责人一方面积极和海关代理公司配合,另一方面买来相关书籍认真学习。我方人员根据清关的相关规则,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最终仅代理费一项,就为公司节约近8万美元,赢得了合作方的尊敬和钦佩。  在委内瑞拉施工,语言、民俗、气候、饮食起居习惯都不同,按规定以1:9的比例雇用当地工人,而当地的工人从来都是8小时工作制,下班时间一到不管工作是否完成都立马收拾东西回家。怎样适应新环境,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怎样使外籍雇工更好的融入到队伍中来,把工作干好,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委内瑞拉地处赤道附近,紫外线照射非常强,人如果长时间呆在户外的话就会曝皮。刚到那里时,很多工人对热带高温潮湿的气候不适应,经常是连喝几十瓶水,却排不出一滴尿。衣服穿在身上汗不干,洗了之后水不干,床单能够拧出水,睡觉侧身不敢翻。  恶劣的坏境没有吓倒GW58队。凭借着全体职工的齐心协力,GW58队又一次出色完成了任务。获得了国外客户和专家的高度评价。经过5年的倾力打造,在人才、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打造出了自身优势,在委内瑞拉,成功开拓出年总创收能力达到亿元以上的钻井市场。  到2005年底,大庆油田已有260支 队伍走出大庆,进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大庆油田的旗帜飘扬在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广阔市场。  勇于创新,不循常规克难题  "成就理想、作出贡献,就要将铁人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转化为挑大梁、挑重担的工作勇气,牢记责任和使命,对事业倾注满腔热情。"这是王宝江在科研攻关中的切身体会。  王宝江,现任第六采油厂试验大队副大队长、高级工程师。他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立足于喇嘛甸油田三次采油攻关试验的最前沿,成功破解污水注聚、凝胶体系检测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开展"泡沫复合驱"、"形变悬浮胶体"、"两元两相驱"等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研究,为油田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清水用量大、污水处理难,是聚合物驱油必须解决又很难解决的技术难题。当时,喇嘛甸油田北东块的一个区块,最多时每天要用掉两万方清水,经常因缺水而停注,采出来的大量污水又使环保面临很大压力。王宝江一直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这些污水循环利用呢?1996年,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他大胆地提出用污水替代清水配制聚合物的想法。试想一下,如果成功,就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为那些污水找到了"归宿",这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这在国际上没有先例,聚合物驱油理论也不认可。想法一经提出,四面八方都传来质疑,其中也包括王宝江非常尊敬的专家。  面对质疑,起初王宝江也犹豫过,但凭几年来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应该试一试,"何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试验结论能证明这种做法不行。"顶着巨大的压力,王宝江想方设法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他的坚定与执着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与鼓励,王宝江开始专攻这一试验项目。  为了抽出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王宝江把行李搬到了实验室,没日没夜地做实验、搞分析,亲朋好友见他整天不回家,以为夫妻俩闹了别扭,还专门跑到单位来调解。  最让王宝江刻骨铭心的是第一次现场试验,当时由于受聚合物种类、现场工艺、注入方式等条件限制,效果非常不理想,这让他着实捏了把汗,"如果试验不成功,个人吃苦受累是小事,油田为试验投入的大量资金将付诸东流。"压力如山的王宝江在领导的支持和一些老专家中肯的建议下,抓紧技术完善,终于,他取得了第二次试验的成功。  这项与"王宝江"这个名字紧紧相连的技术应用后,仅试验区的44口井就较清水对比区多提高采收率58个百分点,多创效益3个亿;仅喇嘛甸油田,年利用污水就达700多万吨,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污水治理示范区。该技术被评为油田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已推广到6个采油厂,被油田公司领导誉为"聚合物驱油的革命性措施"。  "人活着,就是追求一种幸福的感觉。幸福,不在于你吃啥、穿啥、用啥,在于瞬间的感觉,比如,到年底特别忙,最大的幸福就是跟爱人和孩子一起看会儿电视。"这是王宝江给简单生活下的定义。但王宝江并不简单。  "天当房地当床,棉衣当被草当墙,野菜包子黄花汤,一杯盐水分外香",这是大庆会战的生动写照。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是"大庆石油人""为油大干"的精神状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庆石油人"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的战略体系。以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围绕"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在新形势下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工作主线,赋予了大庆精神以新的内涵。大庆精神弘扬了民族精神,凝聚了全民意志,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一强大的精神动力必将激励着人们克服困难,向着胜利的彼岸前进。  第二个: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企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以其特殊的贡献、独特的精神引起了世人的瞩目!47年后的今天,当它以其创造的中国石油工业原油产量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的骄人业绩再一次震惊世界的时候,全世界不得不由衷地赞叹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个让国人骄傲、让共和国自豪的企业  就是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金秋时节,记者走进硕果累累的大庆油田,破解其走向成功的奥秘。  奥秘之一:无论什么时候,党永远是企业的领导核心  人们不会忘记,石油会战初期,面对极其艰苦的条件,大庆油田党工委果断做出决策,组织会战队伍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大会战遇到的各种问题,仅用三年多时间就拿下了大油田,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  人们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后,面对油田含水逐步上升、产量自然递减的严峻形势,大庆油田党委没有颓废。他们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人们更没有忘记,近年来,面对着油田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与挑战,是油田党委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大庆油田为目标,科学决策,制定了《二次创业指导纲要》,确立了“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创建百年油田的阶段性目标。在大庆油田,政治方向不离党,发展思路依靠党,重大决策相信党!油田领导班子在精心谋划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同时,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廉洁勤政的领导干部形象,一个开拓创新、引领发展的领导班子,一个在强化改革上敢于攻坚、稳定上敢于负责、管理上敢于碰硬的集体形象!  2006年,油田领导班子被中央组织部和国资委党委评为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  在大庆油田,靠“两论”起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油田实践,是油田各级党委始终如一的传统!有这样一个数据令人惊叹:47年间,大庆油田各级党委中心组始终坚持周五学习日制度没有变;每年至少召开一到两次学习研讨交流会的传统没有丢。他们创造的领导干部述学、评学、督学、考学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让理论在每一名领导干部心中真正扎下了根。  在大庆油田,党管干部原则坚决落实。以发展空间吸纳人才、以大庆精神塑造人才、以价值实现激励人才……行政副职公开竞聘、党群副职公开推荐、专业管理岗位公开选拔等竞争上岗机制已经建立;6000多名党性强、作风正,既懂党务、又熟悉生产经营的人才工作在党务工作岗位,就是这些人奠定了油田“大政工”的格局。在生产经营全过程,油田上下,各级党政工团、各级领导干部、党团员、班组长、先进模范建立起一套高效工作机制。  奥秘之二:无论什么时候,工人阶级永远是企业的主人  大庆油田井下作业分公司生产总队一大队吊车司机王庆际,今年54岁,他开的那辆吊车从他20多岁参加工作时就一直陪伴着他。早在二十几年前,这辆吊车就到了年限,但是,在王庆际的精心保养下,这辆像他的孩子一样的吊车,至今没发生过任何问题。王庆际说,他就快退休了,他要更精心地对待这辆吊车,力争和它一同退休。为此,这辆吊车的日本生产厂家专程来大庆调研,想找到这辆吊车耐用的原因。王庆际笑了,他说:“其实很简单,就是精心加细心。”  大庆油田之所以能够产生一个又一个像王庆际这样爱厂如家的职工,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平时油田树立的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以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对职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在指导原则上明确了要正确处理好两个“三者关系”: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的三者关系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曾玉康深有感触地说:“职工既是企业利益的享受者,更是企业效益的创造者,只有不断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企业才有更强的动力和创造力。”为此,大庆油田把以人为本、搞好二次创业的实践和着力维护职工群众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发展权益有效地结合起来。  大庆油田各级党组织注重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激励在职职工,体贴下岗同志,照顾离退休人员,关心退养家属,帮扶特困家庭,让职工群众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对在职职工,把工作重心放在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上,在企业效益稳步增长、职工收入持续增加的同时,向一线职工免费供应午餐、定期体检、带薪休假,为一线小队配备空调、电视、电冰箱和消毒柜,完善图书室、活动室。通过市场化用工、聘用临时合同工和外埠用工等方式,使一大批待业子女找到了就业岗位。对困难群众,开展进万家门、解万家难、暖万家心走访慰问活动,及时帮助排忧解难。  最具特色的是,大庆油田始终强调企业的现代化从人的现代化抓起,坚持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职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他们主动拓宽职工成才渠道,分别建立了从普通工人技术人员到技术专家、资深专家的六级成长通道,从技术能手、助理技师到技师、高级技师的四级成长通道,完善了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师、高级技师的选拔评聘办法,制定了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使职工人人都有成才的机会。只有初中文化的大庆油田采油四厂第二油矿的采油高级技师何登龙,经过多年的痴心学习、苦练本领,成为集团公司采油技能专家,并且编写了一系列岗位技术操作标准,先后培训员工5000多人次,所带的上百名徒弟中,80多人已成为厂矿管理人员或高级技术人员。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何登龙感动地对记者说:“没有油田为我们细心着想,我一个初中生哪会有这么好的今天?!”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围绕"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在新形势下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工作主线,赋予了大庆精神以新的内涵。

大庆石油精神论文3000字

第一个:  47年前,铁人王进喜一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感动、激励了几代人。当我们年轻的共和国经济建设急需石油的时候 ,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大庆石油人"凭借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发建设了当时全中国最大的油田,从此大庆油田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石油,结  束了中国人依赖洋油的日子。  改革开放20多年,也是大庆油田稳产高产的20多年。大庆油田持续27年高产稳产,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十五"期间年均油气当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水平,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大庆油田创造了中国石油乃至整个工业战线的多个第一:原油产量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  辉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天当被、地当床",人拉肩扛搬运钻机,破冰取水保证开钻,不畏艰险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经过代代传承,已成为一种情愫,流淌在新时期"大庆石油人"的血脉中。  临危不惧,30名工友同签生死状  火光!五六十米高的火柱冲天而起,百米之外都能感受到灼人的热浪。当放喷闸门开启点火的一刹那,巨大的气压顶得闸门发出嘶嘶尖叫,声音震耳欲聋。这是一个名为"升深2井"的地方,曾因天然气高产而成为大庆人的骄傲。而今它却因多年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生产,套管腐蚀,产生漏气,就像一颗随时都可能会引爆的"定时炸弹",威胁着附近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附近村镇的居民已经开始疏散和转移。方圆几里都已拉上了警戒线。武警战士封锁了所有通向井区的道路。待命的消防车足足有20辆。整个井区置身于一片恐怖的氛围中。  大庆油田领导表示,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这口井进行水泥封堵,消除事故隐患。但由于施工难度大、危险性高,联系了几家国内的施工单位,都不敢尝试。  在这种情况下,修井一大队107队临危受命。队长赵传利在向大家传达完上级的命令后,说:"弟兄们,咱们大仗小仗打了不少,从来没熊过;这次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咱107队绝不能当孬种!大家有没有信心啊?""有!"30个人发出了同一个声音。在庄严的气氛中,队里的5名党员和干部率先在"决心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全队没有一个人退却。30个名字,同一个决心:"一定要拿下升深2!"  随后,70多天时间里,他们进行了无数次演练,从抢险、救援,到逃生、疏散。演练过程中,井下总工程师兰中孝的母亲去世了。他跑了几个小时的路,见了母亲最后一面,没等发丧,第二天早上六点就赶回现场。不少工人的孩子生病了,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向组织请假回家的。  终于,现场封井开始了。赵传利和几名干部,率先登上井口进行操作。  周围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般,上百双眼睛紧紧盯着最危险的地方,上百人屏住呼吸。拆井口成功,卸井口成功,安井控成功。动作协调,配合默契,40分钟后,危险解除了。现场一片欢腾。  艰苦奋斗,钻井队海外扬威名  早在2001年,GW58队就作为大庆油田首支海外钻井队来到委内瑞拉。在委内瑞拉遇到的第一件事是设备清关问题。设备是从国内运来的。运到委内瑞拉,需要办理各种手续。项目组负责人一方面积极和海关代理公司配合,另一方面买来相关书籍认真学习。我方人员根据清关的相关规则,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最终仅代理费一项,就为公司节约近8万美元,赢得了合作方的尊敬和钦佩。  在委内瑞拉施工,语言、民俗、气候、饮食起居习惯都不同,按规定以1:9的比例雇用当地工人,而当地的工人从来都是8小时工作制,下班时间一到不管工作是否完成都立马收拾东西回家。怎样适应新环境,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怎样使外籍雇工更好的融入到队伍中来,把工作干好,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委内瑞拉地处赤道附近,紫外线照射非常强,人如果长时间呆在户外的话就会曝皮。刚到那里时,很多工人对热带高温潮湿的气候不适应,经常是连喝几十瓶水,却排不出一滴尿。衣服穿在身上汗不干,洗了之后水不干,床单能够拧出水,睡觉侧身不敢翻。  恶劣的坏境没有吓倒GW58队。凭借着全体职工的齐心协力,GW58队又一次出色完成了任务。获得了国外客户和专家的高度评价。经过5年的倾力打造,在人才、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打造出了自身优势,在委内瑞拉,成功开拓出年总创收能力达到亿元以上的钻井市场。  到2005年底,大庆油田已有260支 队伍走出大庆,进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大庆油田的旗帜飘扬在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广阔市场。  勇于创新,不循常规克难题  "成就理想、作出贡献,就要将铁人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转化为挑大梁、挑重担的工作勇气,牢记责任和使命,对事业倾注满腔热情。"这是王宝江在科研攻关中的切身体会。  王宝江,现任第六采油厂试验大队副大队长、高级工程师。他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立足于喇嘛甸油田三次采油攻关试验的最前沿,成功破解污水注聚、凝胶体系检测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开展"泡沫复合驱"、"形变悬浮胶体"、"两元两相驱"等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研究,为油田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清水用量大、污水处理难,是聚合物驱油必须解决又很难解决的技术难题。当时,喇嘛甸油田北东块的一个区块,最多时每天要用掉两万方清水,经常因缺水而停注,采出来的大量污水又使环保面临很大压力。王宝江一直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这些污水循环利用呢?1996年,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他大胆地提出用污水替代清水配制聚合物的想法。试想一下,如果成功,就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为那些污水找到了"归宿",这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这在国际上没有先例,聚合物驱油理论也不认可。想法一经提出,四面八方都传来质疑,其中也包括王宝江非常尊敬的专家。  面对质疑,起初王宝江也犹豫过,但凭几年来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应该试一试,"何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试验结论能证明这种做法不行。"顶着巨大的压力,王宝江想方设法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他的坚定与执着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与鼓励,王宝江开始专攻这一试验项目。  为了抽出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王宝江把行李搬到了实验室,没日没夜地做实验、搞分析,亲朋好友见他整天不回家,以为夫妻俩闹了别扭,还专门跑到单位来调解。  最让王宝江刻骨铭心的是第一次现场试验,当时由于受聚合物种类、现场工艺、注入方式等条件限制,效果非常不理想,这让他着实捏了把汗,"如果试验不成功,个人吃苦受累是小事,油田为试验投入的大量资金将付诸东流。"压力如山的王宝江在领导的支持和一些老专家中肯的建议下,抓紧技术完善,终于,他取得了第二次试验的成功。  这项与"王宝江"这个名字紧紧相连的技术应用后,仅试验区的44口井就较清水对比区多提高采收率58个百分点,多创效益3个亿;仅喇嘛甸油田,年利用污水就达700多万吨,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污水治理示范区。该技术被评为油田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已推广到6个采油厂,被油田公司领导誉为"聚合物驱油的革命性措施"。  "人活着,就是追求一种幸福的感觉。幸福,不在于你吃啥、穿啥、用啥,在于瞬间的感觉,比如,到年底特别忙,最大的幸福就是跟爱人和孩子一起看会儿电视。"这是王宝江给简单生活下的定义。但王宝江并不简单。  "天当房地当床,棉衣当被草当墙,野菜包子黄花汤,一杯盐水分外香",这是大庆会战的生动写照。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是"大庆石油人""为油大干"的精神状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庆石油人"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的战略体系。以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围绕"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在新形势下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工作主线,赋予了大庆精神以新的内涵。大庆精神弘扬了民族精神,凝聚了全民意志,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一强大的精神动力必将激励着人们克服困难,向着胜利的彼岸前进。  第二个: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企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以其特殊的贡献、独特的精神引起了世人的瞩目!47年后的今天,当它以其创造的中国石油工业原油产量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的骄人业绩再一次震惊世界的时候,全世界不得不由衷地赞叹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个让国人骄傲、让共和国自豪的企业  就是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金秋时节,记者走进硕果累累的大庆油田,破解其走向成功的奥秘。  奥秘之一:无论什么时候,党永远是企业的领导核心  人们不会忘记,石油会战初期,面对极其艰苦的条件,大庆油田党工委果断做出决策,组织会战队伍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大会战遇到的各种问题,仅用三年多时间就拿下了大油田,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  人们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后,面对油田含水逐步上升、产量自然递减的严峻形势,大庆油田党委没有颓废。他们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人们更没有忘记,近年来,面对着油田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与挑战,是油田党委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大庆油田为目标,科学决策,制定了《二次创业指导纲要》,确立了“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创建百年油田的阶段性目标。在大庆油田,政治方向不离党,发展思路依靠党,重大决策相信党!油田领导班子在精心谋划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同时,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廉洁勤政的领导干部形象,一个开拓创新、引领发展的领导班子,一个在强化改革上敢于攻坚、稳定上敢于负责、管理上敢于碰硬的集体形象!  2006年,油田领导班子被中央组织部和国资委党委评为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  在大庆油田,靠“两论”起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油田实践,是油田各级党委始终如一的传统!有这样一个数据令人惊叹:47年间,大庆油田各级党委中心组始终坚持周五学习日制度没有变;每年至少召开一到两次学习研讨交流会的传统没有丢。他们创造的领导干部述学、评学、督学、考学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让理论在每一名领导干部心中真正扎下了根。  在大庆油田,党管干部原则坚决落实。以发展空间吸纳人才、以大庆精神塑造人才、以价值实现激励人才……行政副职公开竞聘、党群副职公开推荐、专业管理岗位公开选拔等竞争上岗机制已经建立;6000多名党性强、作风正,既懂党务、又熟悉生产经营的人才工作在党务工作岗位,就是这些人奠定了油田“大政工”的格局。在生产经营全过程,油田上下,各级党政工团、各级领导干部、党团员、班组长、先进模范建立起一套高效工作机制。  奥秘之二:无论什么时候,工人阶级永远是企业的主人  大庆油田井下作业分公司生产总队一大队吊车司机王庆际,今年54岁,他开的那辆吊车从他20多岁参加工作时就一直陪伴着他。早在二十几年前,这辆吊车就到了年限,但是,在王庆际的精心保养下,这辆像他的孩子一样的吊车,至今没发生过任何问题。王庆际说,他就快退休了,他要更精心地对待这辆吊车,力争和它一同退休。为此,这辆吊车的日本生产厂家专程来大庆调研,想找到这辆吊车耐用的原因。王庆际笑了,他说:“其实很简单,就是精心加细心。”  大庆油田之所以能够产生一个又一个像王庆际这样爱厂如家的职工,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平时油田树立的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以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对职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在指导原则上明确了要正确处理好两个“三者关系”: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的三者关系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曾玉康深有感触地说:“职工既是企业利益的享受者,更是企业效益的创造者,只有不断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企业才有更强的动力和创造力。”为此,大庆油田把以人为本、搞好二次创业的实践和着力维护职工群众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发展权益有效地结合起来。  大庆油田各级党组织注重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激励在职职工,体贴下岗同志,照顾离退休人员,关心退养家属,帮扶特困家庭,让职工群众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对在职职工,把工作重心放在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上,在企业效益稳步增长、职工收入持续增加的同时,向一线职工免费供应午餐、定期体检、带薪休假,为一线小队配备空调、电视、电冰箱和消毒柜,完善图书室、活动室。通过市场化用工、聘用临时合同工和外埠用工等方式,使一大批待业子女找到了就业岗位。对困难群众,开展进万家门、解万家难、暖万家心走访慰问活动,及时帮助排忧解难。  最具特色的是,大庆油田始终强调企业的现代化从人的现代化抓起,坚持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职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他们主动拓宽职工成才渠道,分别建立了从普通工人技术人员到技术专家、资深专家的六级成长通道,从技术能手、助理技师到技师、高级技师的四级成长通道,完善了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师、高级技师的选拔评聘办法,制定了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使职工人人都有成才的机会。只有初中文化的大庆油田采油四厂第二油矿的采油高级技师何登龙,经过多年的痴心学习、苦练本领,成为集团公司采油技能专家,并且编写了一系列岗位技术操作标准,先后培训员工5000多人次,所带的上百名徒弟中,80多人已成为厂矿管理人员或高级技术人员。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何登龙感动地对记者说:“没有油田为我们细心着想,我一个初中生哪会有这么好的今天?!”

王进喜是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入党。他带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铁人王进喜,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让石油骄傲的名字,一个让不同肤色和信仰的人叹服的典范。他的生命仅有47年,在平凡的石油钻井岗位上,创造了震憾古今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他拼搏、艰苦奋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激励着一代代少年儿童。1960年春天发现了大庆油田。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来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缺少交通工具,食物紧缺。但王进喜和同事下定决心:有再大的困难也要拿下大庆油田。钻机到了,吊车根本不够用,几十吨的工具、材料怎么卸下来?王进喜和同事们把钻机运到井场去。他们用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终于矗立荒原上。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带领工人到附近水塘里破冰取水,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房东大娘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 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精神是全世界人的楷模 说到无私奉献,我们身边有很多,比如:我们的班主任——陈老师。她教了我们五年,我从来没有见过陈老师因请病假而没有来上课,我们全班四十多个同学,她一个也不放松,看你有什么不懂的不会的地方,她总会给你耐心讲解,知道你明白了为止。记得二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有几个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也不认真听讲的同学,老师晚上放学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一个个耐心辅导作业,直到他们真的明白了,陈老师才让他们回家。陈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老师。当然我们身边无私奉献的人还有:无论严寒酷暑都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很早就起来的环卫工人;给人带来温暖、救死扶伤的医生;不顾个人安危,那里有困难都第一个冲上去的救援小组;哪里有火在在都会及时赶到的消防员叔叔们········他是一位勇敢坚强的人,全心全意为党和人们服务。他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这位已经过世的老人永远埋在中国一代代少年儿童的心中,他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佩。 “铁人” !“铁人” !铁人” !

  • 索引序列
  • 大庆石油精神论文摘要
  • 大庆石油精神论文
  • 大庆油田精神论文摘要
  • 大庆石油精神论文2000
  • 大庆石油精神论文3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