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建筑师编辑部

建筑师编辑部

发布时间:

建筑师编辑部

科技创新导报 杂志 国际级科技类学术期刊 知网 等全文收录编辑部收稿 百度空间有详细信息!

中国住宅设施 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我公司提供论文发表全方位服务 有什么问题可以加我咨询 联系方式看我头像

科技创新导报

主要栏目:工程经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环保、工程设备、工程材料、工程定额、工程信息、行业导向、工程项目、科技前沿、现代城市、建委巡礼、监理之窗、建材天地、房地产揽胜、名企风采、精英专访、政策与法规、综述与论坛、节能与环保、试验研究、标准与检测、建筑与装修、新型建材、生产技术、工程应用、施工技术、机械与设备、经营与管理、工作研究、山水城市、结构设计优化、工程管理、风险控制、工程监理、投资与财务、施工技术、西部开发。尤其欢迎城市规划、开发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公路桥梁、房地产开发、水利电力、项目管理、造价估价、建筑材料、装修装饰及线路管道等方面文章。

福建建筑编辑部

主要栏目:工程经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环保、工程设备、工程材料、工程定额、工程信息、行业导向、工程项目、科技前沿、现代城市、建委巡礼、监理之窗、建材天地、房地产揽胜、名企风采、精英专访、政策与法规、综述与论坛、节能与环保、试验研究、标准与检测、建筑与装修、新型建材、生产技术、工程应用、施工技术、机械与设备、经营与管理、工作研究、山水城市、结构设计优化、工程管理、风险控制、工程监理、投资与财务、施工技术、西部开发。尤其欢迎城市规划、开发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公路桥梁、房地产开发、水利电力、项目管理、造价估价、建筑材料、装修装饰及线路管道等方面文章。

华侨大学建筑学算是比较好的,

福州大学的建筑专业在省内也算不错的了!

建筑学报编辑部

《建筑学报》 杂志 2015年杂志订阅订购专线:010-51617453 010-51617454续订专线:010-51617451 010-51617452客服1 QQ:613039801 联系人:张小姐客服2 QQ:613039802 联系人:简小姐客服3 QQ:613039803 联系人:王先生客服4 QQ:613039804 联系人:刘小姐杂志相关信息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编辑单位:《建筑学报》编辑部主  编:周 畅国内统一刊号:11-1930/TU国际标准刊号:0529-1399 征订信息出版周期:月刊零 售 价:36元/期,全年12期全年订阅:432元 VIP价格:432元

《建筑学报》 杂志 2015年杂志订阅订购专线:010-51617453 010-51617454续订专线:010-51617451 010-51617452客服1 QQ:613039801 联系人:张小姐客服2 QQ:613039802 联系人:简小姐客服3 QQ:613039803 联系人:王先生客服4 QQ:613039804 联系人:刘小姐杂志相关信息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编辑单位:《建筑学报》编辑部主  编:周 畅国内统一刊号:11-1930/TU国际标准刊号:0529-1399 征订信息出版周期:月刊零 售 价:36元/期,全年12期全年订阅:432元 VIP价格:432元

中国建筑学会在1955年以国家会员的身份加入了国际建筑师协会;1989年又以国家会员的身份加入了亚洲建筑师协会。中国建筑学会设有个人会员(包括会员、资深会员、名誉会员、学生会员、外籍会员)和团体会员。目前,学会拥有个人会员近万人,团体会员单位300多个。中国建筑学会委托各直属分会和地方学会发展会员,并实行属地管理。中国建筑学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在大会闭会期间理事会是执行机构。中国建筑学会目前设置有八个工作委员会,分别是:组织工作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教育与职业实践工作委员会、咨询工作委员会、编辑工作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财务工作委员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设有二十一个专业分会,名称分别为:建筑师分会、建筑施工分会、小城镇建筑分会、抗震防灾分会、建筑防火综合技术分会、建筑史学分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生土建筑分会、建筑经济分会、室内设计分会、工程勘察分会、建筑结构分会、建筑材料分会、地基基础分会、建筑电气分会、暖通空调分会、建筑物理分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体育建筑分会、给水排水研究分会、工业建筑分会。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设立有建筑学会或土木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与省级学会属于业务指导关系。 中国建筑学会的办事机构为学会秘书处,工作部门有:综合部、学术部、国际部、会员部、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建筑学报》编辑部、《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建筑知识》编辑部。

建筑设计管理,建筑学报等

铁道建筑编辑部

张建魁(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编辑部主任)编辑毕业院校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央党校。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编辑部主任。中文名张建魁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山东出生日期1982年10月10日职 业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编辑部主任毕业院校北京广播学院、中央党校信 仰共产党代表作品《触摸风火山》目录1《触摸风火山》▪ 改编五年级课文1《触摸风火山》编辑●世界第一高隧,海拔4905米,全长1338米,高寒、低压、缺氧,风雪、雷电、沙暴,都让人望而生畏。●含土冰层、浅埋地层、热融地质、富冰冻土,难题一个接着一个,都是“世界级”难题本刊记者张建魁7月24日下午2时,我们告别了“大篷车”,继续驱车南行。一小时后,开车的小黄师傅告诉我们,已进入风火山无人区。3时50分,我们来到中铁20局青藏铁路指挥部,这是20局自己建造的一座简易的小院。这里的领导都上工地去了,办公室的一位同志接待了我们。7月下旬的季节,这在内地大部分地区,白天都能达到30℃以上,可这里的屋子里现在还生着暖气。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们,这里年平均气温在- 7℃以下,现在夜间气温也是零下4-5度。就在我们一边吸着氧,一边听办公室的同志介绍情况的时候,室外陡然天气大变,透过窗子望去,风沙骤起,飞云疾驰,还伴有轰隆隆的雷声。“看来这里的雨是说来就来。”“现在外面有6、7级的大风,多半是干打雷不下雨,要下也是下雪!”“咦,下雪?这不是六月雪吗?”“对,这里六七月份雪和冰雹是最常见的,只是时间都不会太长。”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室外就风停云散了,老天今儿什么也没下。20局承建的是青藏铁路第七标段,线路总长02公里,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平均海拔4700米,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这一段大多是长年冻土区,冻土层又厚,冬季最低气温达到-40℃。“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是对这里气候条件的真实写照。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到50%,氧分压只有87千帕,低于人类生存的极限值11千帕,是真正的“生命禁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20局的钢铁汉子们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题,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贯通。下午5时20分,在20局同志的指引下,我们决定到风火山隧道现场去实地感受一下。一路上,一个个关于“风火山隧道”的故事把我们拉回到那场持续了365天的殊死搏击中去。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显得分外娇艳。风火山隧道建设工地彩旗招展,200名职工身穿桔红色青年突击队队服,在工地上紧张地忙碌着……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一场恶战、科技之战一触即发。上午11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清脆的爆炸声接连响起,一缕缕白烟飘向蓝天。一阵爆破过后,眼前的情景让在场的人惊呆了:这些炸出的弃碴,几乎全是晶莹剔透的冰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寒光。这就是被国内外隧道专家称作灾害性地质的“含土冰层”,冰块中的含土量不足20%。风火山,这座千年冰山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孔。这种地质一直被视为隧道施工的“禁区”。面对这一世界级施工难题,由20局总工程师、指挥长挂帅的科技攻关小组,全部冲到了现常紧张的支护工作开始了,突击队队员们迅速冲上了掌子面,喷护的抱起了混凝土喷头,打锚杆的拿起了风枪和铁锤……一切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经过4个多小时紧张激烈的战斗,支护施工全部完成,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初步胜利。随后,经过几轮的掘进和支护施工,摸索出了一套冻岩光面爆破和洞体喷护、支护经验,对施工方案和预案进行了优化,确定了“短进尺、快封闭、严控温、强支护”的施工方案。此方案,在施工中很快奏效,最终一举突破了含土冰层这道难题,同时,也为后续施工闯出了一条新路。从没有人征服过的风火山,哪肯轻易低头。刚支护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好的发电机房,房顶上的铁皮瓦第二天一早竟不翼而飞;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花生米般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砸了下来……狂风、暴雪、缺氧向建设者发起了连续进攻。随着风火山隧道的不断向前延伸,施工难度越来越大。洞内的空气也越来越稀薄,缺氧使大家胸闷气短,头痛腿软,嘴唇发紫。原来每台风枪只需两个人就可以进行作业,现在需要四个人才能抱得起来,原来一班四个小时,现在两个小时就必须换班。大家心里都明白,在风火山干,就是在透支生命,甚至还会面临死亡的危险。风火山,时时刻刻都牵动着各级单位和领导的心。国家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多次亲临风火山隧道,勉励20局要“依靠科技,奋战高原,建设世界第一高隧”;青海盛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派出慰问团,送来了慰问品;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的领导也先后来到风火山看望职工。2001年11月,20局与北京科技大学有关科研人员一道,在风火山隧道研制建成了高海拔大型制氧站,安装了输氧管道,把氧气直接送到了掌子面,整个隧道实现了弥漫式供氧。同时,在隧道内装了氧吧车,职工休息时,可以坐在氧吧车内充分吸氧,解除疲劳。缺氧难题的攻克,大大改善了施工环境,有力地保障了职工的身心健康。有了氧气,大家征服风火山的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如果说,风火山隧道施工难,难在高寒缺氧,难在高原冻土,那么,296米长的浅埋地段,足以让人心惊胆颤。隧道进口掘进222米后,进入浅埋地段施工。其中,覆盖层在8米以内的地段有60余米,该段地质为泥岩全风化层,拱顶5米范围内全是富冰和饱冰冻土。当时,围岩温度在2至5摄氏度之间。这时,裂隙冰开始融化已经形成融化圈。融化的泥交浆,落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大家的心情异常沉重。如果融化圈进一步扩大,支护跟不上,极有可能造成通天大塌方。真正的生死考验开始了。指挥部总工程师任少强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连续对洞温进行测试和围岩监测,随时调整洞内温度,观察温度变化情况;指挥长况成明率领攻关小组研究如何安全通过“浅埋段”的施工方案。经过三个昼夜的试验性变温测控后,攻关小组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基本掌握了洞内各个部位不同时间温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制定了“弱爆破、短进尺、严控温、强支护、预留核心土”的施工方案,通过实施,效果很好,经过近60天的试验施工,“浅埋段”终于安全通过了,施工进度驶上了快车道,日掘进由5米提高到3至5米。技术人员和职工们在施工中发现,无论是饱冰冻土、原始冰川,还是裂隙冰等地质,都有热融的共性。影响隧道安全施工的主要是冻土,但温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引爆冻土的导火索。为了消灭“温度”这只拦路虎,攻关小组又与“温度”展开了顽强的较量。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大家认识到,要控制好温度,关键要控制好掘进、支护、入模、养生、拌合时的温度。初期,大家用炉子在洞内加温,不仅温度提升缓慢,还造成洞内空气污染,影响了职工身体健康。后来又采用暖风机增温,可效果仍然不理想。能不能在隧道内使用空调机来控制温度呢?有人提出了这一大胆设想,可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这么大功率的空调机。怎么办?经过请教有关专家,多方论证,20局与石家庄铁道学院联合,成功研制开发了大型隧道专用空调通风机。掘进时,用空调通风机把需要的冷气送到掌子面,确保掌子面温度控制在正负5摄氏度之间,满足掘进需要。当支护衬砌时,把不高不低的温度送到支护作业面,保证支护和衬砌时的适宜温度。为了解决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洞门口安装了两台大型蒸气锅炉,24小时集中供热,并建成了两座保温大棚,把拌合站,砂石料、施工用水全部放进保温大棚,使拌合站温度始终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确保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不低于5摄氏度。控制了混凝土入模温度后,新的难题又出现了。这就是对混凝土养生温度的控制。在这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们没少费心思。为了保证衬砌后的养生温度,经多次反复实践,最后利用暖气管道,输送需要的热量和温度,采用蒸汽养生法,解决了衬砌后的混凝土养生难题。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施工中的各种温度难题迎刃而解。按理说,解决了施工中的缺氧难题,控制好洞内施工温度,隧道施工可以顺利进行了。但是,“富冰冻土”又出现了,施工再次受阻。所谓“富冰冻土”,就是冻土中含有冰体比较多的地质。大家在施工中发观,“富冰冻土”的主要特点与“含土冰层”相似,对温度也十分敏感。为尽快攻克“富冰冻土”这道技术难题,总工程师任少强带领攻关小组向“富冰冻土”又发起了挑战。通过试验,大家发现“富冰冻土”的主要技术难度在于如何改进爆破方法,如何快速提高混凝土支护强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攻关小组决定对工序进行调整,采用“被筒爆破法”。爆破后,迅速向掌子面输送冷风,防止“富冰冻土” 遇热融化;同时实施“超前超强”支护,确保围岩稳定。精心的组织,科学的施工,终于制服了“富冰冻土”这一灾害性地质。2002年9月12日,隧道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隧道双口取得了双双成洞超百米的施工新纪录。为了风火山隧道,大家吃尽了苦头,由于风火山严重的缺氧,100%的职工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吃饭吃不下,睡觉睡不着,大家的体重平均下降了12斤,多的达到了30多斤。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2002年10月19日。就在这一天,铁道部、青海盛西藏自治区等各级领导和专家,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一起把目光聚焦在风火山。随着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长卢春房启动最后一炮贯通的电钮,顷刻间,鞭炮声、掌声、欢呼声,把风火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5时50分,我们来到风火山隧道。洞口顶端“风火山隧道”几个大字十分的醒目,这里因为没有了隆隆炮声和轰鸣的机械而略显平静,一条长长的轨道伸向深深的隧道里去,深处有渐远渐弱的点点灯光。借着灯光,可以看到有人在里面的洞壁上作业,不时有装载水泥的斗车顺着轨道缓慢向洞里滑去。领我们来的同志说,里面氧气更少,你们不能进去,就在隧道口留个纪念吧!改编五年级课文根据原文改编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选入五年级语文课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身穿橘红色队服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随着一声令下,阵阵爆破声响彻雪域高原,风火山隧道开凿了。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关键是控制温度。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筑路大军斗志高昂,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两个人使用的风枪,现在四个人才能抱起来。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指挥部与北京科技大学组成联合攻关组,向这一新的难题发起攻击。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上面的很好

山东建筑业、潍坊建筑等

GEN TA YI YANG

南方建筑编辑部

南校区: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法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北校区: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由原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拥有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涵盖六个二级学科)、机械设计理论(原轻工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等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广东省名牌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    建筑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32年的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1938年并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1952年组建华南工学院建筑系。1979年成立综合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1997年建筑学院成立,由建筑学系,土木工程系和建筑设计研究院组成。2008年1月学校学科重新调整,土木工程系迁出,建筑学院由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系、城市规划系、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南方建筑》编辑部组成。学院有1个国家培育的二级重点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1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建筑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5个硕士点,3个本科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先后孕育了莫伯治、佘峻南、容柏生、张佑启、何镜堂、吴硕贤等六位院士,袁培煌、黎陀芬等九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土木与交通学院:成立于2008年1月,是由原土木工程系和原交通学院合并而成。有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7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工程力学专业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电子与信息学院:前身是无线电系,创建于1952年。1956年,根据国际形势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当时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为主,组建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该院大部分师生调往成都。1958年,由我国著名电子学专家冯秉铨教授、徐秉铮教授及部分师生,恢复建立华南工学院电讯工程系(无线电系)。学院现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点,8个硕士学科点,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是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信息类国家重点学科及华南理工大学"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TCL集团总经理李东生,创维集团总裁黄宏生,康佳集团总经理陈伟荣等为该院毕业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5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含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生物医学工程;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省级重点学科;4个本科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含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装饰设计与新型材料、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广东省名牌专业。   化学与化工学院:于2008年1月成立,由原化学科学学院和化工与能源学院合并而成。学院的基础和前身是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中南地区 4 所大学的化工系合并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化工系。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化学生物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轻工与食品学院:2008年3月由华南理工大学原轻工与食品学院和资源科学与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造纸机械专业合并而成。学院由国家教育部与广东省政府共建,是首批进入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单位之一,是我国轻工和食品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本学院的制浆造纸工程、制糖工程、食品科学学科均成立于1952 年,是华南理工大学学科历史最长、教学与科研实力雄厚的专业。   理学院   数学系:数学系坐落在校内风景秀丽的东湖畔,1952年华南工学院建校之初成立了数学教研室, 1958年建立工程数学系并开始招生;1960年力学教研组并入,改名为数理力学系,设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应用力学三个本科专业。77年恢复高考并招收77、78级数学师资班(著名数学家侯一钊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数学力学和工程力学两个专业同时招生,在基础上于1979年成立数学力学系;1981年获得基础数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分别成立了应用数学系和工程力学系;2002年,应用数学系、应用物理系、应用化学系合并为理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2004年7月,在理学院应用数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数学科学学院。   现有三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学院现有“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物理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4年由原应用物理系组建而成,按行政编制分为三个系和二个中心,即应用物理系、微电子学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物理实验中心和电子工艺教学实习中心。学院三个本科专业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每年招生近200人;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含博士后流动站)和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并在凝聚态、声学、光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等五个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电路与系统等三个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1月,其前身为1961年原华南工学院成立的自动化系。2001年自动化专业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省名牌专业。   电力学院:1994年由华南理工大学与当时的广东省电力工业局联合共建。学院设有电力工程系、电力电子工程系、动力工程系等三个系,,毕业生以其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厚爱,供需比约1:6,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排在学校前列。    工商管理学院:成立于 1982 年,现设有决策科学系、工业工程系、管理学系、财务管理系、会计系、技术与经济管理系和市场营销 7 个学科系,有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5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    思想政治学院:成立于2009年4月,是直属于学校的专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的独立二级单位。她是一个既年轻而又具有较长发展历程的新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9年4月,由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发展而来。下设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两个系,一个MPA教育中心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政府决策与绩效评价研究所两个研究所。   学院现有一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五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一个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学位授权点。设行政管理一个本科专业。    外国语学院:创建于1985年。有英语(科技英语方向)和日语两个本科专业。   体育学院:体育学院的前身为华南工学院体育教研室,始建于1952年,1992年改为体育部。经过50多年的辛勤耕耘,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训练水平、科研能力不断提升。2006年1月,学校根据发展的需要,成立了体育学院,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开始起步。目前学院下设三个系、两个教学团队、一个广东省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学院现有一支专业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结构较为合理的体育师资队伍,有专职教师6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1人;有博士学位的5人,硕士学位的19人。承担着全校约9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和训练竞赛工作。

非常不错的专业,在外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国内可以与清华同济并驾齐驱。

是华工做好的专业了

  • 索引序列
  • 建筑师编辑部
  • 福建建筑编辑部
  • 建筑学报编辑部
  • 铁道建筑编辑部
  • 南方建筑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