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

中国科学报

陈 鹏06~ 科学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刘洪海10~6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社党委书记6~06 科学时报社总编辑6~06 科学时报社社长杨建华6~08 科学时报社副社长、党委副书记9~ 科学时报社党委书记、副社长李占军6~ 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赵 彦8~ 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林 珺4~ 科学时报社党委副书记郑千里6~8 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李浩鸣6~5 科学时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何 岩6~7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科学时报社社长罗荣兴11~12 中国科学报常务副社长、总编辑1~6 科学时报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7 科学时报社党委书记、常务副社长8~6 科学时报社社长、党委书记谢鹏云3~6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黄安文3~6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李 士1996~1997 中国科学报代总编辑郭传杰1995~1996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科学报社长、总编辑1997~1998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兼中国科学报社长1~6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兼科学时报社社长张玉台1993~1995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科学报社长、总编辑王友恭1991~3 中国科学报副总编辑郭曰方1988~1993 中国科学报总编辑张云岗1988~1993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科学报社长王鹤山1985~1989 科学时报社、中国科学报副总编辑张 杉1~3 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刘声远1~3 科学时报社总编辑兼副社长叶笃正1~3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科学时报社社长朱世和1980~1983 科学时报社专职副主编罗 伟11~12 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兼科学时报社主编苏世生5~1 科学时报社编辑室负责人张正光4 科学时报社创始人、负责人之一陈晓原1~4 科学时报社创始人、负责人之一

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央级报刊,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如果有针对这类报纸的发布需求,可以咨询戈壁传媒。

《中国科学报》

1959年1月1日,由郭沫若倡导创办的该报当时定名《科学报》。“文革”期间,停刊。1979年11月2日,复刊。1989年1月,更名为《中国科学报》。1999年1月1日,更名为《科学时报》。2012年1月1日,使用复名《中国科学报》。2011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左),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右)为当天复名的《中国科学报》揭牌。2013年10月17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新增为《中国科学报》第四家主办单位。根据此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批复,同意将《中国科学报》主办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新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主办单位。至此,即将迎来创刊55周年的《中国科学报》的主办单位由原来的三家增加为四家。

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央级报刊,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如果有针对这类报纸的发布需求,可以咨询戈壁传媒。

中国科学学报

《科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协会主办、中国科学协会会刊,中国科学协会一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协会核心期刊、《SCI & EI》收录来源期刊。大16开本,月刊,国际刊号为:ISSN 1813-2413,公开发行。 在《科学学报》发表的文章可全部被中国科学协会主办的《SCI & EI》文摘收录。

不是人的

上海交大查询结果:属于中文核心本刊收录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提示: CSCD扩展库(E)本刊收录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 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906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729本刊收录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安全科学 - 第1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安全科学类 - 第1位

《中国教育报》和《中国科学报》,主办:中国科学协会是04年香港成立民间组织,帮你发表下文章换些钱而己。

中国科学报社

简介:中国科学报社成立于1959年1月,是中国科学院所属唯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新闻媒体单位,具有主办报纸和期刊的特许出版权和发行权、记者和记者站的管理权、广告经营权和新闻类网站的主办权等。

中国科学报社成立于1959年1月,是中国科学院所属唯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新闻媒体单位,具有主办报纸和期刊的特许出版权和发行权、记者和记者站的管理权、广告经营权和新闻类网站的主办权等。

都是被一些专业人士评选出来的,并且这些新闻都很有趣,而且也见证了我国的科技进步,所以我觉得这些新闻值得我们观看。

中国科学报数字报

网络新闻事件,珊,先做。;,' ,,`' 99 27 2 54 5 3 清 / 贴

第一,缺乏科学武装。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联系。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才阻碍了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只有技术传统,而没有科学传统。技术发明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或许还有灵机一动;而科学发现则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和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在科学上的建树实在乏善可陈。有人说我们有四大发明。我告诉你,四大发明属于技术范畴,它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跟科学没有半毛钱关系。比如指南针,我们的先人只知道它很有用,迷不了路,找得着家。没有去研究磁场、磁力线,也不懂得导体切割磁力线时会产生电流,更推导不出麦克斯韦方程。比如火药,我们的先人只满足于它能爆炸的事实,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没有深入探讨它的化学和物理机理,所以才止步于黑色火药,没能研发出黄色炸药。有人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所以才有了后来工业和军事上用的炸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黄色炸药和黑色火药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这些倾向今天也在严重影响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离开科学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得久远。第二,缺乏工匠精神。去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档节目《大国工匠》,我几乎每集都看了。拍得很好,下了功夫。问题是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这些大国工匠实在太少了,太稀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瞧不起匠人的。从我们对很多职业的称谓上就能看出这一点,什么剃头匠、泥瓦匠、小炉匠,很多教师自嘲,管自己叫教书匠……轻视操作,轻视实践。孟子就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6月20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海洋调查一线难觅学科带头人身影”,讲的是海洋调查的某个航次上,16名科研人员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只有一人。学科带头人都说,学生去了,我就不去了。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不久前我访问德国,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参观了中德轨道交通联合研发中心的创新工厂。我在工厂里看到,很多人穿着工装在一丝不苟、非常专注地工作。我本来以为他们都是工人,后来一打听,原来都是工程师!我想,正是凭藉这种务实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国人生产出了莱卡相机、奔驰汽车、克虏伯大炮等,创造了“德国制造”的品牌价值。第三,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浮躁和浮夸是中国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经持续了20年。我们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我不喜欢“弯道超车”这个词儿。除非你车里有毒品,警察追你,要不干嘛弯道超车呢?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是对的,也是应该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弯道超车”是个伪命题,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你弯道超车走直线,就意味着别人走曲线,别人都比你傻,这可能吗?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弯道超车行不通。比如说研发航空发动机,要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不断总结、完善、调整、提高,最终才能生产出一款好的产品。要弯道超车的话,我们可以搞到一台别人的不那么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照葫芦画瓢,山寨出“八九不离十”的产品。可今后要改进提高,增强性能,你还能做得到吗?还有,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的说法是对的,但它不是现在的事情。1965年,我们的科学家就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领先。1964年中国爆炸了原子弹,1966年我们有了核导弹,1967年爆炸了氢弹,1970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半个世纪前,我们就“三跑并存”。所以,不谈比例和构成,“三跑并存”的说法就失去了意义。最近在“三跑并存”后面又加了一句“跟跑为主”,这就实事求是了。此外,目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上个月我看到美国媒体的一篇报道,美国的F135型航空发动机经过改进,其推力竟然达到22吨。稍微有一点航空发动机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字。听了这个消息,大家都很着急,但着急也没有用。我们寄望于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尽快把高性能国产航空发动机搞出来。

一个月

  • 索引序列
  • 中国科学报
  • 《中国科学报》
  • 中国科学学报
  • 中国科学报社
  • 中国科学报数字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