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时代法学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时代法学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时代法学投稿经验总结

顺便说一下格式:一:实践目的。二:实践内容。三:实践结果。四:实践总结或体会。谢谢啦。。 最佳答案 电大法学专科社会实践论文最后一个假期,我去区检察院实习,时间是从二00二年七月十六日至八月九日。实习期间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和检察人员交办的工作,得到院领导及全体检察干警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此次实习,主要岗位是审查起诉科,因此主要实习科目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也涉及一些其他私法科目。在实习中,我参加了几起案件的开庭审理,认真学习了正当而标准的司法程序,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细致的了解了公诉起诉的全过程及法庭庭审的各环节,认真观摩一些律师的整个举证、辩论过程,并掌握了一些法律的适用及适用范围。跟随干警提审,核实犯罪事实,探询犯罪的心理、动机。真正了解和熟悉了我国的公诉程序及法庭的作用和职能,同时还配合公诉人员做好案件的调查笔录和庭审笔录,做好案卷的装订归档工作。 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领导和检察干警求教,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政策,学习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这也许是我一个人的感觉。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我们的法学教育和实践的确是有一段距离的。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法学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来完成的。所以,我们的法学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说就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题,通过实践将理论深化;暑期实践与平时实践的关系,以暑期实践为主要时间段;社会实践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力求实践内容与实践规模同步调进展。 在实习过程中,也发现法律的普及非常重要。我国政府为推进法治建设而进行的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普法的深度与广度上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些时候,人们对有些法律条文是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如何适用它,以至于触犯法律;有时候人们对两个以上不同法律对同一问题的规定不明白,不知道该适用哪一部法律,有一个案件就是这样的,被告人原是某村会计,后来在改选中落选,这样一些会计帐簿、会计凭证需要移交,但是他一直认为《会计法》是规定的要等帐目清算后再移交,所以就坚持不交出,结果被以隐匿会计帐簿、会计凭证罪逮捕。这一个案例就说明我们的普法活动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实际,真真正正的让人们了解法律、法规的含义。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确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仰,确立法律神圣地位,只有这样法治建设才有希望。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青少年犯罪。在实习中所接触的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案件的被告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甚至有两个犯有抢劫罪的被告人是八七年的。不考虑被告人家庭和自身因素,从社会大环境来说,我觉得社会也有一些责任的。从八十年代初改革开始到八十年代末,这是一个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段时间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些放松,也就是说,有些犯罪人在童年时期就有可能已经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所以说,教育从娃娃抓起,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要真正落到实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近一个月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领导和干警们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学习法律的最终目的是要面向群众,服务大众,为健全社会法治,为我们的依法治国服务的。高等法学教育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培养的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技能人才,将在社会上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规则的社会,我们的国家要与世界接轨,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因此,对人才的培养,应当面向实际,面向社会,面向国际。法学教育本身的实践性很强,所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是比较可行的,大学的法学院应当与公、检、法、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定期安排学生见习,让学生更好的消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法学的兴趣,避免毕业后的眼高手低现象,向社会输送全面、合格、优秀的高素质法学人才。

法学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一)三年来,经过良师的精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努力,我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并为做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人能认真学习和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自参加电大法学本科专业学习以来,本人能正确处理工学矛盾,能按照校园的有关规定在工作之余自学各门课程,用心参加集中面授和串讲,按时完成各项作业。透过系统的学习,现已认真完成了《民法学》、《刑法学》、《婚姻法》等近20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所学知识,并透过了有关课程考核,修完学分。此外,在学习之余,本人也用心投身法律实践工作中,使自己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经验。2015年6月23日,本人已成功透过毕业论文答辩。本科三年,本人获益匪浅,思想觉悟得到提高,法律意识和工作职责感得到加强,学到的知识填补了过去未曾涉足的空白。在如今这个文凭漫天飞的年代,让我深知"学历"与"学力"之间不能完全等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抛开"功利"的缰绳,扎扎实实的学知识,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将这三年来的所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学力",无愧于取得的"学历",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工作。朝夕耕耘,图春华秋实;十年寒窗,求学有所用。我将以"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工作"为准则,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职责感,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法学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二)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转眼之间,作为×××专业(改成自己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专业)的我即将告别大学生活,告别亲爱的同学和敬爱的老师,告别我的母校——华东政法大学。完美的时光总是太短暂,也走得太匆匆。如今站在临毕业的门坎上,回首在华东政法大学×××专业(改成自己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慨颇多,有过期盼,也有过迷茫,有过欢笑,也有过悲伤。现将在华东政法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作自我鉴定如下:在×××专业(改成自己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专业)老师的教诲下,在华东政法大学同学们的帮忙下,透过不断地学习×××专业(改成自己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参与专业实践活动,本人×××专业(改成自己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专业)素质和个人潜力得到了提高,完全贴合华东政法大学对×××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在思想品德方面:在华东政法大学×××专业(改成自己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专业)就读期间自觉遵守《华东政法大学学生行为准则》,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群众。法学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三)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总结过去,收获良多,现总结如下。在校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透过紧张的学习生活,我已经熟悉并掌握了有关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部门法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之余,用心投身法律实践工作中,使自己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经验。四年中令我欣慰的是:连续两个学年,四次获得奖学金,顺利透过了大学大作文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我把这些作为向上的动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奋斗。我校是一所理工校园,在培养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也渗透了理工科优良的作风,在我的身上,您会看到工科学生的扎实、看到理科学生的冷静。综合发展自己,成为文、理、工兼具的好学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我继承了中国农民的勤劳、坚韧不拔和不怕苦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我边工边读,直至顺利完成学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发扬这种精神,爱岗敬业,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法学论文答辩会流程及常见问题1 、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2 、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3 、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4 、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5 、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6 、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7 、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8 、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辩程序 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答辩人陈述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 )论文标题。向答辩小组报告论文的题目,标志着答辩的正式开始。( 2 )简要介绍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3 )详细描述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 4 )重点讲述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 5 )侧重创新的部分。这部分要作为重中之重,这是答辩教师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6 )结论、价值和展望。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新成果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展望本课题的发展前景。( 7 )自我评价。答辩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要求客观,实事求是,态度谦虚。经过参加毕业设计与论文的撰写,专业水平上有哪些提高、取得了哪些进步,研究的局限性、不足之处、心得体会。 提问与答辩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 3 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答辩教师提问的范围在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内,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提问的重点放在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会让答辩人对关键问题作详细、展开性论述,深入阐明。答辩教师也会让答辩人解释清楚自述中未讲明白的地方。论文中没有提到的漏洞,也是答辩小组经常会问到的部分。再有就是论文中明显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答辩人比较紧张而导致口误,也可能是答辩人从未意识到,如果遇到这种状况,不要紧张,保持镇静,认真考虑后再回答。还有一种判断类的题目,即答辩教师故意以错误的观点提问,这就需要答辩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精神高度集中,正确作答。仔细聆听答辩教师的问题,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时要求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完整全面、重点突出。如果没有听清楚问题,请答辩教师再重复一遍,态度诚恳,有礼貌。当有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也不要着急,可以请答辩教师给予提示。答辩教师会对答辩人改变提问策略,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出现可能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可以与答辩教师展开讨论,但要特别注意礼貌。答辩本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与答辩教师争吵,辩论应以文明的方式进行。 总结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致谢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答辩注意事项( 1 )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 2 )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 3 )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问的现象。( 4 )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 5 )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 6 )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 7 )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最好避开不讲或少讲。( 8 )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 9 )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答辩常见问题在答辩时,一般是几位相关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实体和论文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听取学生个人阐述,以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对设计的熟悉性;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面的宽窄;听取学生对课题发展前景的认识。常见问题的分类如下:( 1 )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的问题;( 2 )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3 )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 4 )关于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的问题;( 5 )课题有关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问题;( 6 )课题的前景和发展问题;( 7 )有关论文中独特的创造性观点的问题;( 8 )与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问题;( 9 )与课题相关的扩展性问题。

法学生的大学四年相信多数刚接触到法学知识的法学新生,对法律都会产生一种崇拜感,但是面临法学学科内纷繁复杂部门法内容,很多同学又会感到困惑。于是,几乎每一个法学生都会面临新奇感与迷茫感之间的矛盾、自豪感与畏惧感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即将走完大学四年的应届毕业生,本着回馈师弟师妹的初衷,和大家分享一些随想。(一)大一的新鲜大一期间,大多数学生还在法学殿堂的门外徘徊,于是《西窗法雨》、《木退正义》等入门书籍成为我们一窥法学世界的主要渠道,那个时候,我们时而因掌握了与一个法律规定而欣喜,时而因听不懂课上艰难生涩的法学理论而彷徨。对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对法科学习的迷茫感、对师兄师姐的崇拜感以及突然自由的喜悦感…种种感受交织成我们的大一生活。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尝试中渐渐迈入法学的大门,带着迷茫与新奇,探索者自己的法学之路。(二)大二的选择然而,就在我们好不容易开始习惯自由而慵懒的大学生活时,我们又遇到了大二的分叉口,学生工作?文艺体育?游戏电影?科研比赛?读书科研?于是我们更加迷茫——我们不仅要处理如何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大学方向的选择问题。以往养老三个月,拼命三十天的生活被打乱了节奏。有的同学选择了游走学生会之中,有的同学选择了读书科研打比赛,也有同学选择继续游戏电影娱乐人生。我们开始反思、开始思考,我们似乎明白了自己未来的基本方向,考研?保研?出国?刷证?实习?但是这些方向又是那么模糊,模糊我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它实现。按部就班的惯性让我们有种错觉:嗯,大学才刚开始,我还有很多时间去想。(三)大三的迷茫转眼之间,大二即将过去,经过法理、宪法、民法、商法、诉讼法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我们似乎已经掌握了法学学习的内在核心,顺利步入了法学之门。我们不断体验着用书本知识处理一些简单纠纷的成就感。尽管,我们学习上的迷茫感降低了,但是对如何走未来的路确更加迷茫。突然有一天,我们或被师兄师姐点拨,或因家人刺激,又或被身边同学的理论功底刺激到时,我们慌了,是真的慌了。到了大三,我们开始不得不为自己划分队伍时,我们又发现怎么什么都那么难?说好的高考考完就自由了呢?就业党的焦虑:法务还是律师?能不能当法师?北京还是上海?怎么去深圳?高起薪中发展还是中起薪高发展?年薪八万太少怎么办?诉讼律师还是非诉律师?非诉?证券律师和资产律师?投行券商赚大钱?啥?还要有注会、雅思?考研党的焦虑:考研专业的选择?考研院校的选择?考研和法考之间怎么安排?那些专业以后好就业?公检法律都需要什么学历?出国党的焦虑:社会经历和学习成绩怎么兼顾?科研项目和期末复习怎么平衡?怎么准备top15?雅思小分怎么刷高?纽约bar?老流氓和JD怎么取舍?保研党的焦虑:我的排名能不能保研?保研和法考能不能兼得?夏令营和九月推免怎么定位?四六级和科研经历怎么才算够?保研该怎么复习?(四)大四的焦虑总之,不管我们把自己划为什么党,到了大四学年,大家都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其实大家都知道,即使那些已成为过来人的师兄师姐,也只能送给我们一句模糊又看似那么有道理的话“不预则废”。但是,“什么是越早?”是刚刚开始享受大学时光的大一?还是仍处于试探性了解阶段的大二?又或是已经相对成熟的大三?说这句话的人自己也不知道,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摸索过来的。这种经历风雨洗涤后的感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解决信息不对称——信息收集能力与培养阅读习惯之间的联系也许你会问,有没有什么是在我迷茫时或者说准备做出抉择前,最适合作为过渡期工作的事情呢。我认为是阅读。可能你会一脸苦闷——“每个人都说要多读书,我早就听腻了,你在这里等着我?”对于这句话,我表示深刻的理解,因为我也是这样,从小没有养成习惯,加上高中三年的理科学习使我对“阅读”两个字充满恐惧。大一时让我看《道德情操论》、《民法思维》无异于逼我上梁山,我宁愿看一些碎片性的东西,或者有趣的小故事如《西窗法雨》来打发时间。但是,为什么大学四年之后的我,却要强调阅读了呢?首先,我们说的阅读,首先不全是又厚又大经典著作。比如《道德情操论》、《政府论》、《大学》、《论语》,又或者是王泽鉴的“天龙八部”、“太皇太后”。其实,读者文摘这类青年杂志也是阅读,微信上比较有深度的公共号文章也是阅读。只不过,对于大厚本的阅读我们能够系统的了解一件事物、或者一个理论。而零散的阅读一般不能帮助我们构建某一知识的体系内容。零散的内容比较具象,适合初学期培养兴趣;系统的书籍比较抽象,适合适应期建立体系。阅读为什么是迷茫时最好的选择?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工作交流时,你需要广博的法学知识和社科知识让你与众不同,同样是一个背景的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学生,能够更有机会接触核心案件;升学面试时,你需要缜密的思维、体系化的知识帮助你临场不惧,敢于自信的说出观点,让老师提前认准你;出国时,面试官需要了解你的社会经历,知识广度,从而判断你是否具备在国外进行法律研究或者法学研究的学科基础;与亲友交流时,深刻的应对和巧妙地引用各种典故(梗)能够缓解气氛,间接减少他们认为社科专业都是光说不干的大喇叭的偏执观点。从控制未来的角度来看,阅读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而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有效决策——所以,我们认为阅读能够开拓视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我们对阅读的认知,碎片化的阅读冲击了习惯传统书本阅读的读书人的价值观。因此,就产生了有关抵制碎片化阅读,提倡阅读纸质书籍的论证。可是,争论毕竟是争论,他们的逻辑前提是一个已经习惯读书,习惯读书,有自己良好读书习惯的人如何选择读书方式。以及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理想路径。他们没有考虑到,在实际情况中读书困难户总是占多数,一味强调碎片化阅读的负面价值,可能让我们这些阅读困难户陷入想阅读时手足无措的困境。所以,我这里说的阅读首先囊括了一切实质是在信息收集的过程。无论是漫无目的的看经典,还是有针对性的拔经验贴。我这里所说的阅读和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唯一的区别在于,传统阅读更注重阅读过程的体会,它追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承认自身体会出的感悟比别人通过书本、口述出的感悟要深刻的多,这是客观规律。对于真正的读书困难户而言,我们何尝不能先通过碎片化阅读开阔视野,寻找潜在兴趣点,建立起自己的决策参考的信息网。写作寄语在我大学四年的成长路上,从学生会中各种软件、礼仪的手把手教学;到辅导员老师给各类锻炼的机会;从师兄师姐对升学方面的指导;到任课老师深刻的思想引导和职业规划尽管有时候我会很反感、很讨厌,会吐槽。但是,我的大学终究是我的大学,我最终还是认识到了大学的意义。也体悟到一个事实:在大学里,我们处在多方的羽翼之下,为什么说大学是象牙塔,因为在这里我们看见的大多数东西,都是各方展示的最好的一面。大学给我们塑造了一颗玻璃心,但我们总要去学会打破这个玻璃心,然后再学会重塑它。所谓破而后立,意正在此。大学是个小社会,墙外是个大社会,只要我们能怀着一个不失偏颇的本心,那么无论是大社会还是小社会都不再是阻碍,而是能在我们陶瓷心上铺满景秀山河的墨砚。

时代法学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1、 《论区域贸易协定战略实施中的统筹安排》,第二作者,载《中国—东盟法律评论》第二卷;2、 《中国区域贸易安排与经济特区外贸事业的发展》,独撰,载《江苏商论》2012年第5期;3、 《广义的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之倡导:兼论国际法学科的自主性问题》,独撰,载《武大国际法评论》2012年第15卷第1期,CSSCI来源集刊;4、 《区域贸易协定“可司法性”问题新论:朗·富勒司法哲学的启示》,独撰,获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2011年会青年论文评选三等奖,载《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1年第5期;5、 《WTO审议区域贸易协定的目标重构:对哈贝马斯协商民主思想的借鉴》,独撰,载《东方法学》2011年第3期;6、 《区域贸易协定“竞争性自由化”辨析》,独撰,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10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法学》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北大版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7、 《论澳门大学“横琴授权”对“一国两制”的新发展》,独撰,载《京师法律评论》2011年第五卷。8、 《论国际贸易协定司法管辖权冲突:迈向功能竞赛》,独撰,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第2期。9、 《区域贸易协定成员保障措施歧视性适用问题详论》,独撰,获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2009年会青年论文二等奖,载于《国际经济法学刊》2011年第18卷第1期,CSSCI来源集刊;10、 《GATT第24条法律功能的法哲学反思》,载《武大国际法评论》2010年第13卷,CSSCI来源集刊;11、 《海峡两岸经合框架协议若干法律问题新探》,载《时代法学》2010年第5期,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12、 《论昂格尔“民主实验主义”对发展中国家RTA实践的启示:一种批判法学的反思》,载曾华群主编:《国际经济新秩序与国际经济法新发展》(陈安教授八十华诞祝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13、 《从中巴FTA看我国BIT在区域一体化实践中的发展:迈向务实灵活的缔约新理念》,载《武大国际法评论》2008年第八卷,CSSCI来源集刊;14、 《内地与香港CEPA法律性质再探:兼对我国法的形式的新思考》,载《国际经济法学刊》2007年第14卷第3期,CSSCI来源集刊;15、 《论WTO对RTAs的“适度规制”》,载《国际经济法学刊》2007年第14卷第1期,CSSCI来源集刊;16、 《WTO渔业补贴议题进展与制度改革详析》,载《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第1期(香港地区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出版)。17、 《WTO框架下渔业补贴制度改革浅析》,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一、刊物选择光文章本身好不够,刊物也要选择好。刊物选择同等重要!(一)刊物选择范围不建议投CSSCI来源刊物第一,CSSCI来源刊物审稿周期长。此类刊物审稿周期一般为3到4个月,至少也需2个月。很多刊物不回复,只有少数的刊物没录稿还会给你回复一下。我有一次投一个刊物一个周就回复了,说是编辑初审就没过,这种打击很正常,我们要锲而不舍。也投过《学海》,一个半月就回复,回复说的是我的文章不符合他们刊物的风格。第二,发文周期长。此类刊物从文章定稿到最后刊发一般至少半年。比如,《西北人口》编辑部8月份说录用我的文章,过了半年,到了第二年刊物才出来。可能《法学研究》这种权威刊物,要等一年多。第三,大多CSSCI来源刊物不发硕、博士学生(独立作者)文章。CSSCI来源刊物中的潜在录稿规则导致学生及青年教师文章录稿空间缩小。C刊潜在的规则:知名学者约稿、学者之间相互推荐学生发文、学者之间相互在对方刊物发文、知名学者“姓名”效应等。不像国外的匿名审稿,这些潜在的录稿规则,占C刊稿件比例肯定不在少数,何况还有那么多年轻老师投稿呢。第四,部分CSSCI刊物办刊质量不高。不要以为C刊都好,中国要讲竞争,还要平衡利益。党政部门、名人效应都可能影响C刊的评选。你们注意观察,有些C刊一期七八十篇,还不如普刊。收钱的C刊的,不要发这种刊物,这让自己自我掉价。具体哪些专门收钱、质量不行的C刊我们私下交流,我这里公开讲有故意损人的嫌疑,不讲为好。建议多投二本院校非核心的学报这是因为这些二本学报代表学校门面和学术水平,注重办刊质量;审稿周期较短,一般为半个月到1个月以内;发文周期较短,一般2个月内就出刊;愿意录用硕、博士生较高质量的文章。建议多投党政院校非核心的学报官方性质,注重办刊质量;审稿周期较短(半个月到1个月以内);发文周期较短(2个月内就出刊);愿意录用硕、博士生较高质量的文章;转载率较高。各省地的党政系统学校学报,有145种左右,愿意用我们学生的文章。不要小看这些文章行政院校,被转载的机会很大。2010年转载量中,转载率已经很好了。有些刊物可能你们不知道,例如甘肃行政学院学报,这些的刊物的转载率很高。党政系统的学报转载率高,很注重质量,有综合指数排名,宁波市委党校学报,大家可能没听过,可以成为大家以后投稿的刊物范围。人大复印资料转载量排名前30名的党政系统学报中,转载率在10%以上的共有13种,转载数量在10篇以上的刊物共26种。转载数及转载量排名前30名的党政系统刊物中,非核心期刊占半数以上。二、刊物确定第一,详细了解备选刊物的发文主题。建议进入CNKI把备选刊物过去一年的发文目录找出来,根据目录归类了解刊物发文的主题,对比投稿文章是否与刊物以往发文主题相符合。大家要了解哪些刊物,去图书馆转一转,法学C刊有哪些,可以了解一下。刊物一年的发文目录给看一下,这个已经进行了分类,和主题进行一个对比,看是不是这个范围。如果你的文章主题编辑不熟悉,一般很难被录用。第二,地域差异对刊物主题的影响。沿海的刊物一般不会发民族、西部主题的文章。每个刊物有地域特色,比如西北地区的民族类刊物侧重发藏族的,四川民族刊物侧重彝族。第三,学科差异对刊物主题的影响。法学技术性太强的文章不好投,尽量写和相关学科沾边的文章,这样能够不局限于投法学刊物。第四,研究方法是否适应刊物风格。研究方法、数据统计也很重要,你用太专业的社会学方法、统计学的方法搞研究,投法学核心刊物可能就不合适。因为中国法学的法学研究目前还是文字到文字,属于粗放研究阶段,不像国外引入很多高度量化的研究。三、投稿方式(一)A4纸张打印原则上都用打印稿。打印出来看起来比较舒服,这是一般人的心理。电子投稿和打印邮寄任选一种的也建议用打印稿。电子投稿一般附上文章简要的题目,附上姓名,把文章的基本信息在文件里列出来,单位、摘要、姓名、基金项目,有项目比较好发,如果是同一个专业其他老师也可以挂,只要知会一下,也是做贡献。编辑都是先看题目、摘要,基本信息,大概可以知道有没可能录用你的稿。(二)大号信封邮寄。大号的信封邮寄,刚好装A4纸。邮局都有的,一般可以买几十个备着用。(三)字号和间距。宋体小四号字,行距20磅,这个字号和行距是一般人都能接受的范围。字太大或太小不行,20磅介于单倍到5之间。这个字体和行距虽然不是最好,但大部分能接受。编辑一般比较年轻,不存在老花眼问题。(四)排版方式应当能够参考所投刊物。四、论文录用(一)编辑通知录稿的方式电话通知(1)一般通过座机打。(2)投稿后的相应时间内要对未接座机号码具备一定敏感性。我投稿《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的时候,5中旬投的,6月初端午节后回校没接到编辑部打来的电话,看到陌生电话以为是打错了。这篇文章三月份到五月份投了20个C刊,只有《学海》回复审稿意见,虽然没录用,还是安慰了我一下,其他全部没有理我。一看作者87年生的,就明白你是学生。后来我投了这个普刊,之后我想万一是编辑部打来的呢,这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一查是湖北的区号,就回过去,编辑说要录用我的稿件,之后就是修改了。也有人和我相反的处理方式。我院有同学投了关于民族地区宗教信仰调查的文章,投稿后一段时候后曾发现手机有未接座机号码,之后没有及时主动回复。过了段时间,他给刊物联系,结果编辑告知他本来打算录用他的文章,当时曾电话联系过,但是他没有接到电话。编辑表示,如果他本人同意,还可以发表他的文章。但是,这时已经过了中期考核的时间。一个编辑会审很多文章,具体审稿的编辑人手也不会很多,很可能一忙就会忘哪个电话没有打通。这个例子是给大家打打预防针,这是一个教训。邮件通知邮件的话会发一个正式的文件,附修改规范,问是否同意在本刊发文。(1)决定录用,问本人是否同意。可以一稿多投,但不可以一稿多用。很多刊物说不能一稿多投,但只是单方约定,录稿了都得给你联系,要得到作者同意。(2)大致刊用的时间、期数。(3)不同意发文可直接回复邮件。刊物定稿前,都可以撤稿。撤稿发邮件同时,最好电话联系。3、文章返修(1)参照本刊物的排版及注释规范。(2)权威刊物出具匿名审稿人意见。权威刊物或者好刊物修改的次数可能多次。文科发文章,周期比较快。我知道一个华西的博士,国外的Medline数据库刊物,从录稿到最后发文整整用了3年时间,中间修改了8次。国内中文刊物编辑改了一到两次就可以了。最后是发来文章校样让作者最后核对。Q&A问:二本学校的学报,什么时候要求投稿人支付版面费?求支付版面费的问题你怎么看呢?答:如果真的涉及到中期考核的问题,你的文章被录稿。可以给编辑谈判的,要不就撤稿。他一般会用的,即使你说不交钱。你想一下正规的二本学报或者其他党政系统学校学报为什么要你一个学生的文章呢?你有要价的资本,要有自信,肯定是你写得比一般人要好,至少有些新意。我们有博士,一家普刊说要他的文章,但说版面费的事情,他就说没钱交,但最后还是也发了。同学们要自信,要胸有成竹,相信你就有要价的资本。但是,如果你真着急发,想交钱,但会交很少。对于版面费或评审费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硕士生论文,有些编辑可能要看心情,也说不准,正常录稿比找中介的花得少很多。普刊不交钱的情况还是多,C刊往往都得交评一定审费用,只是说正常录稿交钱少。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发普刊,我导师说发文章不准交钱,评审费都不要交,那我就天天呆图书馆,熟悉刊物、改文章,即使投的文章没回复一直也放弃。发C刊也不是交钱就一定可以的,川大6年博士毕业,要发3篇C刊,还有博士生的文章一直没发出去。问:师兄,我想知道C刊,B刊,A刊,核心的区别?答:这个我可以简单给大家说一下。好点的学校期刊的分级,大同小异。川大的期刊分级,五个等级,ABCDE。A刊3种类型。SSCI就是,国际英文刊物。为什么要有一个CSSCI,总体来说,我们国家老师学生掌握英语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弄一个中文核心期刊过渡。不过,现在情况有变,浙大博士就要发1篇SSCI,川大没要求,说不定以后2000后95后学生读博士,以后要发这个。还有一个是权威刊物的22种,各个学科里有一种权威刊物,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还有一种A刊,新华文摘摘要文章,新华社办的,1500字相当于A刊,转载效益。A刊就这三类。B刊3种类型。重要刊物。各个学科里,中国法学、比较法研究,每个学科三五种,比较难发。转载也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报纸有《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这上面发文章很牛,评职称也需要。C类3种类型。CSSCI一般的刊物。报纸里面的重要报纸,比如法制日报、经济,也算发C类刊物了。三大文科学术文摘论点摘要、学术卡片也算,这三种文摘江安图书馆三楼都可以查到,还有包括人大复印资料。D类:非C刊的北大核心。核心期刊有两个评价体系,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北大核心评价不规范,有很多非学术性的刊物,很多学校认是南大核心。北大核心和C刊有重复。还有一个CSSCI扩展版,平衡地域差异,比如《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文科版)》属于扩展板。E类:比较多。平常刊物,论文集,省级报纸也算,现在我们毕业,发两篇普通期刊就可以了。好像你们这一级发一篇就可以了,你们再问一下。问:师兄,你平时的发文平均周期有多长?答:初稿很快,集中写半个月。初稿到修改,质量比较好的文章三个月到半年。可能中间要上课,周期会长一点。大概是这个情况,快的话,投稿一个月时间在普刊就可以发表。我知道我的同学,在暑假时间把作业论文改了改,写问题建议这种论文,三四版面的文章都发表了。有的寒假写了,上半年就可以已经发出来了。针对大多数同学讲,如果用6个月发一篇普刊,时间还是很充裕的。《法制与社会》杂志是一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法制类期刊,她集科学性、思想性、可读性、纪实性为一体,以及时、生动、全面、深刻、充分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的详情和内幕为己任。旨在贴近百姓、关注社会、倡导法制、反映生活,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综合信息,法律知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Law and society" magazine is the legal journals the nationally published, she is scientific, ideological, readability, documentary as a whole, to timely, comprehensive, profound, vivid, full coverage of maj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news details and In order to close to the people, society, advocating legal system, reflection of life,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for readers, rich knowledge of law; legal aid provided strong,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法制与社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鼓励理论创新,支持学术争鸣,促进思想解放,活跃和繁荣理论法学研究。该刊坚持以新世纪的时代精神和主旋律为其精神导向,以新时代的重大实践主题为其现实坐标,努力推进法学理论认识的深化、法学理论内涵的丰富、法学理论体系的升华。"Law and society" by Marx Lenin,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as the guide, adhere to the "double hundred policy", encourage innovation, support academic contend, promote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 active and prosperous jurisprudence The journal adhere to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he theme of new century as their spiritual guide, with great practical theme of the new age for the reality coordinates, efforts to promote the legal theory, legal theory and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ich connotation, the theoretic system of the science of 《法制与社会》杂志是一本集科学性、思想性、理论性为一体的综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本杂志是一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法制类期刊。到目前为止,法制与社会杂志已经和国内多家媒体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且和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第一线》栏目实现了互动刊播。"Law and society" magazine is a comprehensive periodical a scientific,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CD) full-text included journals, database origin periodical Chin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included This magazine is the legal journals a nationwide public So far, Journal of law and social and domestic media to establish a clos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law channel and CCTV "front-line" interactive broadcast 《法制与社会》杂志社理会不仅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总结行业经验、树立企、事业单位形象的广阔平台,而且以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理事会法学专家解疑等方式为会员单位提供了法律保护的坚实后盾。该刊面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努力学习组织、引导和支持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攻关,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科学而富有效益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Law and society" magazine about not only provides a mutual exchange, summarize experience, set up enterprises, image of the broad platform for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ut also provides a solid backing of legal protection to legal aid, legal services, legal experts aimed at dispelling such means as the Council member The journal for reform and opening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 learning organization, guide and support the research projec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and full of benefi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teri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以上

时代法学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法学生的大学四年相信多数刚接触到法学知识的法学新生,对法律都会产生一种崇拜感,但是面临法学学科内纷繁复杂部门法内容,很多同学又会感到困惑。于是,几乎每一个法学生都会面临新奇感与迷茫感之间的矛盾、自豪感与畏惧感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即将走完大学四年的应届毕业生,本着回馈师弟师妹的初衷,和大家分享一些随想。(一)大一的新鲜大一期间,大多数学生还在法学殿堂的门外徘徊,于是《西窗法雨》、《木退正义》等入门书籍成为我们一窥法学世界的主要渠道,那个时候,我们时而因掌握了与一个法律规定而欣喜,时而因听不懂课上艰难生涩的法学理论而彷徨。对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对法科学习的迷茫感、对师兄师姐的崇拜感以及突然自由的喜悦感…种种感受交织成我们的大一生活。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尝试中渐渐迈入法学的大门,带着迷茫与新奇,探索者自己的法学之路。(二)大二的选择然而,就在我们好不容易开始习惯自由而慵懒的大学生活时,我们又遇到了大二的分叉口,学生工作?文艺体育?游戏电影?科研比赛?读书科研?于是我们更加迷茫——我们不仅要处理如何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大学方向的选择问题。以往养老三个月,拼命三十天的生活被打乱了节奏。有的同学选择了游走学生会之中,有的同学选择了读书科研打比赛,也有同学选择继续游戏电影娱乐人生。我们开始反思、开始思考,我们似乎明白了自己未来的基本方向,考研?保研?出国?刷证?实习?但是这些方向又是那么模糊,模糊我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它实现。按部就班的惯性让我们有种错觉:嗯,大学才刚开始,我还有很多时间去想。(三)大三的迷茫转眼之间,大二即将过去,经过法理、宪法、民法、商法、诉讼法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我们似乎已经掌握了法学学习的内在核心,顺利步入了法学之门。我们不断体验着用书本知识处理一些简单纠纷的成就感。尽管,我们学习上的迷茫感降低了,但是对如何走未来的路确更加迷茫。突然有一天,我们或被师兄师姐点拨,或因家人刺激,又或被身边同学的理论功底刺激到时,我们慌了,是真的慌了。到了大三,我们开始不得不为自己划分队伍时,我们又发现怎么什么都那么难?说好的高考考完就自由了呢?就业党的焦虑:法务还是律师?能不能当法师?北京还是上海?怎么去深圳?高起薪中发展还是中起薪高发展?年薪八万太少怎么办?诉讼律师还是非诉律师?非诉?证券律师和资产律师?投行券商赚大钱?啥?还要有注会、雅思?考研党的焦虑:考研专业的选择?考研院校的选择?考研和法考之间怎么安排?那些专业以后好就业?公检法律都需要什么学历?出国党的焦虑:社会经历和学习成绩怎么兼顾?科研项目和期末复习怎么平衡?怎么准备top15?雅思小分怎么刷高?纽约bar?老流氓和JD怎么取舍?保研党的焦虑:我的排名能不能保研?保研和法考能不能兼得?夏令营和九月推免怎么定位?四六级和科研经历怎么才算够?保研该怎么复习?(四)大四的焦虑总之,不管我们把自己划为什么党,到了大四学年,大家都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其实大家都知道,即使那些已成为过来人的师兄师姐,也只能送给我们一句模糊又看似那么有道理的话“不预则废”。但是,“什么是越早?”是刚刚开始享受大学时光的大一?还是仍处于试探性了解阶段的大二?又或是已经相对成熟的大三?说这句话的人自己也不知道,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摸索过来的。这种经历风雨洗涤后的感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解决信息不对称——信息收集能力与培养阅读习惯之间的联系也许你会问,有没有什么是在我迷茫时或者说准备做出抉择前,最适合作为过渡期工作的事情呢。我认为是阅读。可能你会一脸苦闷——“每个人都说要多读书,我早就听腻了,你在这里等着我?”对于这句话,我表示深刻的理解,因为我也是这样,从小没有养成习惯,加上高中三年的理科学习使我对“阅读”两个字充满恐惧。大一时让我看《道德情操论》、《民法思维》无异于逼我上梁山,我宁愿看一些碎片性的东西,或者有趣的小故事如《西窗法雨》来打发时间。但是,为什么大学四年之后的我,却要强调阅读了呢?首先,我们说的阅读,首先不全是又厚又大经典著作。比如《道德情操论》、《政府论》、《大学》、《论语》,又或者是王泽鉴的“天龙八部”、“太皇太后”。其实,读者文摘这类青年杂志也是阅读,微信上比较有深度的公共号文章也是阅读。只不过,对于大厚本的阅读我们能够系统的了解一件事物、或者一个理论。而零散的阅读一般不能帮助我们构建某一知识的体系内容。零散的内容比较具象,适合初学期培养兴趣;系统的书籍比较抽象,适合适应期建立体系。阅读为什么是迷茫时最好的选择?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工作交流时,你需要广博的法学知识和社科知识让你与众不同,同样是一个背景的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学生,能够更有机会接触核心案件;升学面试时,你需要缜密的思维、体系化的知识帮助你临场不惧,敢于自信的说出观点,让老师提前认准你;出国时,面试官需要了解你的社会经历,知识广度,从而判断你是否具备在国外进行法律研究或者法学研究的学科基础;与亲友交流时,深刻的应对和巧妙地引用各种典故(梗)能够缓解气氛,间接减少他们认为社科专业都是光说不干的大喇叭的偏执观点。从控制未来的角度来看,阅读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而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有效决策——所以,我们认为阅读能够开拓视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我们对阅读的认知,碎片化的阅读冲击了习惯传统书本阅读的读书人的价值观。因此,就产生了有关抵制碎片化阅读,提倡阅读纸质书籍的论证。可是,争论毕竟是争论,他们的逻辑前提是一个已经习惯读书,习惯读书,有自己良好读书习惯的人如何选择读书方式。以及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理想路径。他们没有考虑到,在实际情况中读书困难户总是占多数,一味强调碎片化阅读的负面价值,可能让我们这些阅读困难户陷入想阅读时手足无措的困境。所以,我这里说的阅读首先囊括了一切实质是在信息收集的过程。无论是漫无目的的看经典,还是有针对性的拔经验贴。我这里所说的阅读和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唯一的区别在于,传统阅读更注重阅读过程的体会,它追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承认自身体会出的感悟比别人通过书本、口述出的感悟要深刻的多,这是客观规律。对于真正的读书困难户而言,我们何尝不能先通过碎片化阅读开阔视野,寻找潜在兴趣点,建立起自己的决策参考的信息网。写作寄语在我大学四年的成长路上,从学生会中各种软件、礼仪的手把手教学;到辅导员老师给各类锻炼的机会;从师兄师姐对升学方面的指导;到任课老师深刻的思想引导和职业规划尽管有时候我会很反感、很讨厌,会吐槽。但是,我的大学终究是我的大学,我最终还是认识到了大学的意义。也体悟到一个事实:在大学里,我们处在多方的羽翼之下,为什么说大学是象牙塔,因为在这里我们看见的大多数东西,都是各方展示的最好的一面。大学给我们塑造了一颗玻璃心,但我们总要去学会打破这个玻璃心,然后再学会重塑它。所谓破而后立,意正在此。大学是个小社会,墙外是个大社会,只要我们能怀着一个不失偏颇的本心,那么无论是大社会还是小社会都不再是阻碍,而是能在我们陶瓷心上铺满景秀山河的墨砚。

法学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一)三年来,经过良师的精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努力,我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并为做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人能认真学习和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自参加电大法学本科专业学习以来,本人能正确处理工学矛盾,能按照校园的有关规定在工作之余自学各门课程,用心参加集中面授和串讲,按时完成各项作业。透过系统的学习,现已认真完成了《民法学》、《刑法学》、《婚姻法》等近20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所学知识,并透过了有关课程考核,修完学分。此外,在学习之余,本人也用心投身法律实践工作中,使自己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经验。2015年6月23日,本人已成功透过毕业论文答辩。本科三年,本人获益匪浅,思想觉悟得到提高,法律意识和工作职责感得到加强,学到的知识填补了过去未曾涉足的空白。在如今这个文凭漫天飞的年代,让我深知"学历"与"学力"之间不能完全等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抛开"功利"的缰绳,扎扎实实的学知识,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将这三年来的所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学力",无愧于取得的"学历",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工作。朝夕耕耘,图春华秋实;十年寒窗,求学有所用。我将以"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工作"为准则,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职责感,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法学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二)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转眼之间,作为×××专业(改成自己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专业)的我即将告别大学生活,告别亲爱的同学和敬爱的老师,告别我的母校——华东政法大学。完美的时光总是太短暂,也走得太匆匆。如今站在临毕业的门坎上,回首在华东政法大学×××专业(改成自己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慨颇多,有过期盼,也有过迷茫,有过欢笑,也有过悲伤。现将在华东政法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作自我鉴定如下:在×××专业(改成自己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专业)老师的教诲下,在华东政法大学同学们的帮忙下,透过不断地学习×××专业(改成自己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参与专业实践活动,本人×××专业(改成自己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专业)素质和个人潜力得到了提高,完全贴合华东政法大学对×××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在思想品德方面:在华东政法大学×××专业(改成自己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专业)就读期间自觉遵守《华东政法大学学生行为准则》,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群众。法学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三)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总结过去,收获良多,现总结如下。在校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透过紧张的学习生活,我已经熟悉并掌握了有关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部门法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之余,用心投身法律实践工作中,使自己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经验。四年中令我欣慰的是:连续两个学年,四次获得奖学金,顺利透过了大学大作文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我把这些作为向上的动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奋斗。我校是一所理工校园,在培养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也渗透了理工科优良的作风,在我的身上,您会看到工科学生的扎实、看到理科学生的冷静。综合发展自己,成为文、理、工兼具的好学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我继承了中国农民的勤劳、坚韧不拔和不怕苦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我边工边读,直至顺利完成学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发扬这种精神,爱岗敬业,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法学论文答辩会流程及常见问题1 、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2 、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3 、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4 、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5 、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6 、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7 、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8 、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辩程序 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答辩人陈述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 )论文标题。向答辩小组报告论文的题目,标志着答辩的正式开始。( 2 )简要介绍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3 )详细描述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 4 )重点讲述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 5 )侧重创新的部分。这部分要作为重中之重,这是答辩教师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6 )结论、价值和展望。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新成果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展望本课题的发展前景。( 7 )自我评价。答辩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要求客观,实事求是,态度谦虚。经过参加毕业设计与论文的撰写,专业水平上有哪些提高、取得了哪些进步,研究的局限性、不足之处、心得体会。 提问与答辩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 3 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答辩教师提问的范围在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内,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提问的重点放在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会让答辩人对关键问题作详细、展开性论述,深入阐明。答辩教师也会让答辩人解释清楚自述中未讲明白的地方。论文中没有提到的漏洞,也是答辩小组经常会问到的部分。再有就是论文中明显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答辩人比较紧张而导致口误,也可能是答辩人从未意识到,如果遇到这种状况,不要紧张,保持镇静,认真考虑后再回答。还有一种判断类的题目,即答辩教师故意以错误的观点提问,这就需要答辩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精神高度集中,正确作答。仔细聆听答辩教师的问题,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时要求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完整全面、重点突出。如果没有听清楚问题,请答辩教师再重复一遍,态度诚恳,有礼貌。当有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也不要着急,可以请答辩教师给予提示。答辩教师会对答辩人改变提问策略,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出现可能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可以与答辩教师展开讨论,但要特别注意礼貌。答辩本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与答辩教师争吵,辩论应以文明的方式进行。 总结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致谢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答辩注意事项( 1 )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 2 )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 3 )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问的现象。( 4 )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 5 )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 6 )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 7 )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最好避开不讲或少讲。( 8 )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 9 )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答辩常见问题在答辩时,一般是几位相关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实体和论文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听取学生个人阐述,以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对设计的熟悉性;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面的宽窄;听取学生对课题发展前景的认识。常见问题的分类如下:( 1 )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的问题;( 2 )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3 )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 4 )关于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的问题;( 5 )课题有关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问题;( 6 )课题的前景和发展问题;( 7 )有关论文中独特的创造性观点的问题;( 8 )与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问题;( 9 )与课题相关的扩展性问题。

时代法学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法律是一门值得终生学习的学问,其一,在于其趣味性,其二,在于其哲理性。其三,则在于其综合性。学习法律,刚开始,看了很多案例,觉得很有趣,但学到最后,却发现,所有的案例都在反应一定的理念。所有的案例,都是知识和法学理论的结合。于是,又重新看法学体系结构,重新看外文原著,经历了循环后,才进一步感触法律的魅力所在。法学体系、法理学的内容不是枯燥的,而是在灵感中生存。外文法律原著不是枯燥的,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国法律,对于我们在合同中进一步完善条款,都有着莫大的作用。法律也是综合的,尤其当法律结合经济知识应用的时候,可以出现巨大的经济效益,比如,和财务税务知识相结合,可以发挥和财务一样的降低成本作用,并且比财务本身的能力可能还要广阔,这无疑将拓展法律的应用空间。如果你相信智慧,相信知识,那你可以相信法律的无穷能量!顺便说明:笔者赞同系统性的知识和代表性案例的结合分析,本网站上仅是选取部分代表性知识或案例,进行简要分析,笔者不赞同采用他人观点,而更加注重自己的思考,这是和律师的自主办案相一致的。即便合作办案,律师也一定要具有独立思考意识。

实习鉴定表(法学专业法院实习经历) 中“实习主要任务及完成情况”和“个人鉴定”,首先自己要写实习总结,然后对照自己的实习总结,提炼后填写。‍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古人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为:“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对于一个法科学生而言,这说明不仅要有精深的理论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强硬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显人的时代风貌。毕业实习是大学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也是大学学习生活的最后一项课目,也是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我的这次实习是从2011年7月1日至8月29日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法院进行的。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认真完成法院领导交办的工作。在法官们的指导下,我开始熟悉这个行业并慢慢进入工作的状态,对法院的运作的程序和法律实践有了一定的熟悉和体会。专业实习是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学本科学生掌握系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技能,熟悉与掌握司法程序,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路径。在过去的三年里,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我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自己的法律思维,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对各法律部门的相关法律制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且通过两次第三学期的模拟法庭实践,对若干类诉讼案件的司法审判过程有了较为深入地体会。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是学校,社会是社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最终是要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此次第三学期学院安排我们2008级法学本科生进行毕业实习,所以我选择法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学习生活。  通过本次毕业实习,实现以下实习目标:⑴ 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巩固知识,发现不足,以求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学习;⑵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⑷树立正确的法律人观念和法律人思想觉悟;⑸学会法院的工作运行流程,积累实务工作经验,为毕业后工作打下基础。  在明确实习目标的前提下,我结合法院和个人实际情况的制定了如下实习任务:⑴ 熟悉法院的各项管理制度;⑵熟悉与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员相关的执业制度;⑶与法官和工作人员接触和沟通,虚心求教;⑷运用网络处理案卷档案,使其管理自动化;⑸整理卷宗、资料查询、法律文书撰写,做好秘书工作;⑹协助工作人员做好开庭前后的准备工作,开庭时认真旁听;⑺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拓展视野。  二、实习内容及其具体工作  由于实习之前我就已经明确实习目的和制定了实习计划,这使得我在实习过程中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寻找锻炼机会,并有得于许多律师的指点帮助,我的实习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工作有助于锻炼我的各种能力,也是以后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方面。在完成一般事务性工作的基础上,我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具体过程如下:  (一)学会用好法院办公自动化软件。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法院也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我国法院并且还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网络。办案从头到尾都网络自动化了。一开始立案要输入电脑,建立电脑档案,其中也要若干次进行网络化信息处理,审判完了要把档案录入。如果执行也会转到执行,网络记审理时间,不会超期,否则就输入不了了。这都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细心谨慎的做好各项工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二)整理卷宗,扫描案卷。  整理卷宗,扫描案卷是我在本此实习过程做的最多的工作,整理卷宗包括排序、编页码、填写证据目录及卷宗目录、装订案卷等。每天看着一沓沓的案卷在手中无数次的翻阅,心中还是会有一点成就感的。整理卷宗先是排序,按照信息表、缴款书、起诉状、答辩状、身份证明、受理案件通知书及送达回证、原被告证据、开庭传票及送达回证、调解笔录、开庭笔录、判决书或调解书复印件、宣判笔录、送达回证等顺序将所有的资料整理成册。对于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还有副卷,而副卷的内容则包括合议笔录、判决书原件等。  (三)作调解、庭审、谈话笔录。  鉴于去年暑假的实习经历,这项工作对我而言并不陌生。首先,法院的笔录基本全部是电脑录入,对于没有学过速录的我来说还真的跟不上,所以明显的感觉到掌握速录技术的重要性。不过据此我也明白了,该法院大多数的书记员并非科班出身但却能够进法院工作的原因之一了,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们所掌握的速录技术。  (四)送达开庭传票及判决书、调解书等法律文书。  所谓送达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打电话把当事人叫到法院,然后将文件交给他们,告知他们权利义务,然后让他们填好送达回证就行了。当然也有当事人拒领的情况,如离婚的被告方拒不领取,最后只好由我跟主审法官给送到家里,但是送去之后当事人拒不签字,我们又好说歹说劝了半天才勉强把字签了。不过对于那件事,我一直觉得有点遗憾和愧疚。在现实中,即使当事人不领取相关文件,法院可以采用公告或邮寄的形式送达,还可以留置送达,所以这并不影响效力的发生。对于当事人来说,诉权是一种权利,但是在诉讼过程中的义务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说权利与义务总是像伴随而存在的。送达看似简单,但事实上与当事人打交道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很多时候还要考虑到当事人的情绪问题,所以法院的工作都不是简单的工作。  (五)参与案件听审。  案件听审是本次实践中身份转变的机会,在从事其他工作时,我更多的是将自己当做法律工作人员对待,所以每件事上都会很谨慎出错。但是听审则不同,我将自己的身份换成一个普通人,甚至是法盲。我不在用一个法律人的身份去看待案件的全过程,而是以一种独立于当事人、审判人员及其他诉讼参加人以外的身份,用一般的理性看待并分析问题的合理性。摒弃合法性分析,从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但事实上,司法审判过程中却是将法与理想相结合,将法与情相融合,最终达到社会效益与法律效益的最大化。本次听审的案件主要是合同纠纷案件、民间借贷纠纷与所有权确认纠纷,这样让我对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所以听审过程的所见所闻与所想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让我更现实更理性地去看待这个社会。  三、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一)沟通能力欠缺。  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是相对单纯的同学间及师生间交往,学习的是抽象的法律概念及案例,法律概念及案例中的当事人均被抽象成为一个虚拟的符号。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案件做出判断需要的是合乎逻辑的法律推理。而现实生活中,一个案件中涉及的可能是若干个法律关系。当事人也不是案例中的某一个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绪、有思想的人。一个案件所涉及的不单单是法律,而且涉及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等等。对一个案件做出裁判,不但需要考虑法律的规定,更多的还要考虑裁判结果的社会影响等因素。在案件做出裁判结果之前,法官需要与当事人进行大量的交流、沟通,了解当事人的想法、估量裁判结果可能引发的后果及相应的对策,而这些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学生在校的学习有很大的区别。  (二)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欠缺。  学习不单单是学校内的书本知识的掌握,而且是一个毕生的事业。作为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才能不断的提高学习效果,才能在工作中不断的提高、不断的进步。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关系,而这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原有的学习基础、老师的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人特点、健康状况等。实习期间,我们应注重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归纳、创造性思维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改进原有的学习方法,自决、主动地学习。  (三)适应能力欠缺。  学生从学校到法院,面对着比学校复杂得多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形形色色的当事人,需要具有较好的面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  我决定在今后的学习中根据这次实习所得到的经验,处理好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关系。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  通过实习,我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很大收获。活生生的资料远比课本更能启发人,教育人。血淋淋的事实也更让我深思。  第一,最明显的收获就是对诉讼程序的相关问题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法院的确是法学院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的最好的场所,尤其是在对程序法的掌握方面。因为在法院实践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学习和体会诉讼程序完整而详细的过程,我们所学的诉讼知识是零碎的、是不系统的,通过实践,将我在学校学习的关于诉讼法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进一步对应和细化。这更有利于我加深对诉讼程序方面问题的理解,这无论对于我以后从事法律实务工作,还是理论研究工作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经历和积累。同时在法院进行的各项日常工作也是遵循程序的重要体现,分工负责,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第二,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学习法律必不可少的途径。法律所要解决的都是些纷繁复杂的问题。这对法官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法官要有一颗清醒的头脑,理清各种法律关系。《法律帝国》中说法官是法律的喉舌,的确,作为会说话的法律的法官,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睿智、勤奋来诠释着法律,维护着法律的威严、公平与正义。刚开始实践时,我阅读了几份判决书,里面复杂的关系一会就把我弄晕了,而我们的法官却能游刃有余,这种断案的技巧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但重要的还是要有耐心,善于去分析、去倾听、去兼听,这样才能保证对案件做出最准确的认识。  第三,我在人际沟通能力也增强了。以前主要是在学校里生活,接触的人有限,生活也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实践生活,通过和不同的人的接触和沟通,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技巧,在待人接物及与他人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一门艺术。在社会中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要期望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和善,也不要试图去改变任何人,重要的是你如何去面对。用微笑打开尴尬的局面,用理智消弭紧张的局面,凡事能退则退,用宽容营造和谐的氛围,才会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第四,在实践中我发现法律的宣传和普及依然非常重要。虽然我国政府为推进法治建设而进行的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普法的深度与广度上还有一些不足。有些案件事实清楚,一方应当履行某种义务却不去履行,比如欠款合同纠纷,按照合同的要求,一方必须负给付义务而不履行,这种行为的出现凸显了一些人法制意识的淡薄。但另一方面,不计任何成本的诉讼也并非是理智的。德国学者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中写到农民在自己的利益受损时,往往不惜成本去打官司,很有“争口气”的感觉,然而,在现代社会,作为一个社会人,或者说更是一个经济人,其每一个行为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因而,不考虑任何后果、不计任何成本的行为都是不理智的,精神享受固然重要,但伴随物质匮乏的精神满足又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第五,通过实践,我对法官这个职业也有了更深和新的认识。法官是一个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但工作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因为法官一直以来都是以一个强势的社会角色出现,成为民众关注和评价的焦点,尤其是身处审判前沿的广大基层法官,社会、民众包括自身所处的团体都对他们有很高的要求与期望。另一方面原因是审判作风问题,基层法院由于案件多,心理压力大,法官在工作中难免简单粗糙,引起当事人的不满。职业给法官带来了普通人体会不到的精神与心理压力。有些法官认为,鉴于法官这一职业的特殊性,除非徇私枉法,法官应当享有根据自己对法律的理解进行裁判而不受追究的权力,否则,便可能使法官顾虑重重,影响独立裁判。我认为充分保障法官独立办案固然重要,但是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对法院和法官仍需要进行监督。但如何进行监督,如何建设一支精英化的法官队伍,则是司法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实习总结  美丽的内蒙古草原令人神往,可惜韶光易逝,我还没有“清醒”过来,实习的生活就不得不结束了。这两个月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对我接下来的学习和今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无疑是很有帮助的。这一点在实习之前和实习之后都得到了肯定。这次实习还让我懂得了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那就是既要谦虚好学又要适当肯定自己。我要感谢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法院,感谢实习期间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虽然法学专业学生所面临的法律现状和就业前景仍然严峻,我自身面临的问题也很多,但实习带给我的启迪让我继续坚定了法律信仰和职业追求。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没有系统的知识构成,任何人干好一件事都是空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在学校以为自己学得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法院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总的来说,我在这一段时间里一直积极进取、努力钻研、按时上下班,不断地在各个方面调整自己、完善自己,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以及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把所有的热情和时间都献给了这次让我执迷的法律职业。当然,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我相信实习只要有收获了,实习就是成功的。  两个月的实习期,一晃眼就过去了,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现实跟书本的巨大差异,一件简单的看似事情,真正做起来,需要的却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原来的我们,几乎都视书本上的内容为真理,很多东西都未曾付诸实践过,只有真正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才会亲身体验到实际的难度有多大,也才会从中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实习是我步入社会前的第一课,教会我怎么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各种事情。虽然在短短的两个月里看到的只能是工作的一个侧面,学习的只能是一些初步的方法,但这些对于我是非常重要的。这次实习告诉我,在社会这个大学堂里我还是一个小学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无论大小认真踏实的完成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通过这次实习,也使我从另一个视角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各方面的工作经验,为不久之后正式步入社会的自己,做好一个万全的充足准备。学习法律的最终目的是要面向群众、服务大众,为健全社会法治和依法治国服务的。毕业后我将为建设我国的法治社会尽一份力,如果这是我的路,我将一如既往的走下去。‍

法学生的大学四年相信多数刚接触到法学知识的法学新生,对法律都会产生一种崇拜感,但是面临法学学科内纷繁复杂部门法内容,很多同学又会感到困惑。于是,几乎每一个法学生都会面临新奇感与迷茫感之间的矛盾、自豪感与畏惧感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即将走完大学四年的应届毕业生,本着回馈师弟师妹的初衷,和大家分享一些随想。(一)大一的新鲜大一期间,大多数学生还在法学殿堂的门外徘徊,于是《西窗法雨》、《木退正义》等入门书籍成为我们一窥法学世界的主要渠道,那个时候,我们时而因掌握了与一个法律规定而欣喜,时而因听不懂课上艰难生涩的法学理论而彷徨。对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对法科学习的迷茫感、对师兄师姐的崇拜感以及突然自由的喜悦感…种种感受交织成我们的大一生活。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尝试中渐渐迈入法学的大门,带着迷茫与新奇,探索者自己的法学之路。(二)大二的选择然而,就在我们好不容易开始习惯自由而慵懒的大学生活时,我们又遇到了大二的分叉口,学生工作?文艺体育?游戏电影?科研比赛?读书科研?于是我们更加迷茫——我们不仅要处理如何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大学方向的选择问题。以往养老三个月,拼命三十天的生活被打乱了节奏。有的同学选择了游走学生会之中,有的同学选择了读书科研打比赛,也有同学选择继续游戏电影娱乐人生。我们开始反思、开始思考,我们似乎明白了自己未来的基本方向,考研?保研?出国?刷证?实习?但是这些方向又是那么模糊,模糊我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它实现。按部就班的惯性让我们有种错觉:嗯,大学才刚开始,我还有很多时间去想。(三)大三的迷茫转眼之间,大二即将过去,经过法理、宪法、民法、商法、诉讼法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我们似乎已经掌握了法学学习的内在核心,顺利步入了法学之门。我们不断体验着用书本知识处理一些简单纠纷的成就感。尽管,我们学习上的迷茫感降低了,但是对如何走未来的路确更加迷茫。突然有一天,我们或被师兄师姐点拨,或因家人刺激,又或被身边同学的理论功底刺激到时,我们慌了,是真的慌了。到了大三,我们开始不得不为自己划分队伍时,我们又发现怎么什么都那么难?说好的高考考完就自由了呢?就业党的焦虑:法务还是律师?能不能当法师?北京还是上海?怎么去深圳?高起薪中发展还是中起薪高发展?年薪八万太少怎么办?诉讼律师还是非诉律师?非诉?证券律师和资产律师?投行券商赚大钱?啥?还要有注会、雅思?考研党的焦虑:考研专业的选择?考研院校的选择?考研和法考之间怎么安排?那些专业以后好就业?公检法律都需要什么学历?出国党的焦虑:社会经历和学习成绩怎么兼顾?科研项目和期末复习怎么平衡?怎么准备top15?雅思小分怎么刷高?纽约bar?老流氓和JD怎么取舍?保研党的焦虑:我的排名能不能保研?保研和法考能不能兼得?夏令营和九月推免怎么定位?四六级和科研经历怎么才算够?保研该怎么复习?(四)大四的焦虑总之,不管我们把自己划为什么党,到了大四学年,大家都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其实大家都知道,即使那些已成为过来人的师兄师姐,也只能送给我们一句模糊又看似那么有道理的话“不预则废”。但是,“什么是越早?”是刚刚开始享受大学时光的大一?还是仍处于试探性了解阶段的大二?又或是已经相对成熟的大三?说这句话的人自己也不知道,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摸索过来的。这种经历风雨洗涤后的感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解决信息不对称——信息收集能力与培养阅读习惯之间的联系也许你会问,有没有什么是在我迷茫时或者说准备做出抉择前,最适合作为过渡期工作的事情呢。我认为是阅读。可能你会一脸苦闷——“每个人都说要多读书,我早就听腻了,你在这里等着我?”对于这句话,我表示深刻的理解,因为我也是这样,从小没有养成习惯,加上高中三年的理科学习使我对“阅读”两个字充满恐惧。大一时让我看《道德情操论》、《民法思维》无异于逼我上梁山,我宁愿看一些碎片性的东西,或者有趣的小故事如《西窗法雨》来打发时间。但是,为什么大学四年之后的我,却要强调阅读了呢?首先,我们说的阅读,首先不全是又厚又大经典著作。比如《道德情操论》、《政府论》、《大学》、《论语》,又或者是王泽鉴的“天龙八部”、“太皇太后”。其实,读者文摘这类青年杂志也是阅读,微信上比较有深度的公共号文章也是阅读。只不过,对于大厚本的阅读我们能够系统的了解一件事物、或者一个理论。而零散的阅读一般不能帮助我们构建某一知识的体系内容。零散的内容比较具象,适合初学期培养兴趣;系统的书籍比较抽象,适合适应期建立体系。阅读为什么是迷茫时最好的选择?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工作交流时,你需要广博的法学知识和社科知识让你与众不同,同样是一个背景的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学生,能够更有机会接触核心案件;升学面试时,你需要缜密的思维、体系化的知识帮助你临场不惧,敢于自信的说出观点,让老师提前认准你;出国时,面试官需要了解你的社会经历,知识广度,从而判断你是否具备在国外进行法律研究或者法学研究的学科基础;与亲友交流时,深刻的应对和巧妙地引用各种典故(梗)能够缓解气氛,间接减少他们认为社科专业都是光说不干的大喇叭的偏执观点。从控制未来的角度来看,阅读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而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有效决策——所以,我们认为阅读能够开拓视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我们对阅读的认知,碎片化的阅读冲击了习惯传统书本阅读的读书人的价值观。因此,就产生了有关抵制碎片化阅读,提倡阅读纸质书籍的论证。可是,争论毕竟是争论,他们的逻辑前提是一个已经习惯读书,习惯读书,有自己良好读书习惯的人如何选择读书方式。以及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理想路径。他们没有考虑到,在实际情况中读书困难户总是占多数,一味强调碎片化阅读的负面价值,可能让我们这些阅读困难户陷入想阅读时手足无措的困境。所以,我这里说的阅读首先囊括了一切实质是在信息收集的过程。无论是漫无目的的看经典,还是有针对性的拔经验贴。我这里所说的阅读和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唯一的区别在于,传统阅读更注重阅读过程的体会,它追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承认自身体会出的感悟比别人通过书本、口述出的感悟要深刻的多,这是客观规律。对于真正的读书困难户而言,我们何尝不能先通过碎片化阅读开阔视野,寻找潜在兴趣点,建立起自己的决策参考的信息网。写作寄语在我大学四年的成长路上,从学生会中各种软件、礼仪的手把手教学;到辅导员老师给各类锻炼的机会;从师兄师姐对升学方面的指导;到任课老师深刻的思想引导和职业规划尽管有时候我会很反感、很讨厌,会吐槽。但是,我的大学终究是我的大学,我最终还是认识到了大学的意义。也体悟到一个事实:在大学里,我们处在多方的羽翼之下,为什么说大学是象牙塔,因为在这里我们看见的大多数东西,都是各方展示的最好的一面。大学给我们塑造了一颗玻璃心,但我们总要去学会打破这个玻璃心,然后再学会重塑它。所谓破而后立,意正在此。大学是个小社会,墙外是个大社会,只要我们能怀着一个不失偏颇的本心,那么无论是大社会还是小社会都不再是阻碍,而是能在我们陶瓷心上铺满景秀山河的墨砚。

时代经贸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你好 好的期刊很多都是免费得 但是需要你的论文足够好。假如不是足够好的话,一般都需要版面费的。只是收费标准不一样。

简介:《时代经贸》杂志是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管,北京市国际服务贸易事务中心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WTO事务为主导内容,全球经贸为表述核心,侧重经济建设的宏观经济类期刊。《时代经贸》的主要读者对象不仅包括各经济领域专家学者、各大专院校师生、研究机构资深人士,还有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及企业家,因其权威性、系统性、前瞻性而广受业界人士关注。注册资本:30万人民币

《时代经贸》国家级经济类期刊,相关的期刊还有《商场现代化》《现代商业》《中外企业家》《时代金融》《现代经济信息》《管理学家》等等,都可以详细加~作了解~!

  • 索引序列
  • 时代法学投稿经验总结
  • 时代法学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 时代法学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时代法学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 时代经贸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