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经典文献有哪些

中国经典文献有哪些

发布时间:

中国经典文献有哪些

中国的史学著作有中国的史学著作有:1、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2、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3、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共130篇。 4、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共100卷,分120篇。5、其它:《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后汉书》《三国志》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流传至今者,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如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郑樵《通志·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校雠略》)。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令其门径秩然”(《书目答问》略例),其编排之法与郑樵的原则相吻合。因而在只记书名的目录当中,《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为人们所重视,具有一定的价值。由此可见,考辨学术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的正宗及优良传统。此外,从目录的形成及目录的体制看,又可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三种。第一种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但由于成于众手,往往失于疏漏,这是一个缺点。第二种史志目录,这种目录是历代史官在修史时,根据同时期的国家藏书修成的。目的是记一代藏书之盛,把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为历史的一个方面记录下来,和正史一同流传。自从班固首创《汉书·艺文志》,开了正史中记载目录的先例,历代修史者相沿不绝。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从汉代到清代,史志目录一直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可据以考见一代学术源流及典籍的存亡,在历代官修目录大部分佚失的情况下,同史书一同流传下来的历代史志目录就更显得珍贵了。第三种私人藏书目录,这种书目是以私人藏书为基础编制的。限于各方面的力量,它不如官修目录的完备、宏富,但它可以补官修目录及史志目录之阙,特别是私人所著的解题目录,在补阙这一点上尤其重要,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这两部目录著录的书籍,后来大多佚失;但由于这两部目录都有解题,因而“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考核异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考证之所必资”的重要目录。我国古代目录的种类,如果从它的性质上看,也可以分为三种,即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第一种综合目录最为常见,一般都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历代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通常都属于综合目录。第二种专科目录是伴随着科学文化的逐步发展,适应人们对某一学科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的要求而产生的专业性目录。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后来,与历代学术的兴盛相适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专科目录。汉魏以来,文学开始繁荣。晋初产生了荀勗的《杂撰文章家集叙》、挚虞的《文章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由于我国有儒家独尊的传统,佛教仍被视为异端,佛经在目录中没有地位,这反而促使佛经目录向专门化发展。晋代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齐梁间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都有一定的价值。史籍目录兴起于唐代,金石学目录源于宋代,时代愈晚,专科目录愈多,也愈加专精。如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都是质量较高的好目录。第三种特种目录是性质特别而又不限于一科的目录。如丛书目录,目前最完善而使用又方便的是上海图书馆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禁书目录,有陈乃乾所编《索引式的禁书总录》。版本目录,有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敦煌写本目录,有商务印书馆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是目前最好的敦煌遗书目录。另外还有地方志目录、善本目录、词曲目录、辨伪目录等等。如果我们熟悉并且掌握各种目录的不同性质及其特点,在学习、研究、整理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将会心中有数,目标明确,驰骋自如。

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诸子集成》 《诗经》 《左传》 《国语》 《晏子春秋》 《楚辞》 《春秋三传》 《吕氏春秋》 《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孽海花》 《老残游记》 《懦林外史》 《聊斋志异》 《拍案惊奇》 《醒世恒言》 《警世通言》 《金瓶梅》 《古今小说》 《清忠谱》 《西游记》 《桃花扇》 《汉宫秋》 《长生殿》 《牡丹亭》 《墙头马上》 《赵氏孤儿》 《梧桐雨》 《救风尘》 《望江亭》 《西厢记》 《霍小玉传》 《莺莺传》 《 窦娥冤》 《枕中记》 《柳毅传》 《李娃传》 《永乐大典》 《古文观止》 《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 《梦溪笔谈》 《资治通鉴》 《搜神记》 《文心雕龙》 《全唐诗》 《三国志》 《玉台新咏》 《史记》 《列子》 《乐府诗集》 《世说新语》 《汉书》 《四史》 《后汉书》 《二十四史》 《淮南子》 《古诗十九首》 《山海经》 《战国策》 《论语》

1.“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的“圣经”。“四书五经”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书)及《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的总称。这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理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书里许多语言,如“当仁不让”、“名正言顺”、“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2.《老子》《老子》五千言,震古铄今,研究它的著作汗牛充栋。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纯粹的哲学家,老子的思想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几乎对每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老子》文字简约,说理透彻,含义深邃,富有辩证精神,特别能启发人的思考。《老子》文字不是特别艰深,历代注家又多,选一种较好的版本当能有助于阅读理解。3.《庄子》《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起合称“老庄”,成为道家的经典。庄子对生死的态度十分达观,“鼓盆而歌”成为庄子的典型画像。《庄子》文字上汪洋恣肆、丰瞻华美,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来说理,比如《庖丁解牛》就是著名的一篇。4.《韩非子》《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思想是在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以力服人的“霸道”的代表,与“四书五经”代表的以德服人的“王道”一起,互为表里,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响。5.《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不是中国第一部兵书,却是最好的一部兵书,它诞生于春秋几百年战乱的背景之下,涵盖了军事中一切重要问题,被我国历代军事家奉为圭臬。它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世界影响。《孙子兵法》简洁的语句中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对当代商业社会中人的行为处事亦颇多启发。6.《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相传是黄帝所作,代表了祖国医学最早的光辉成就。它对于病理学与治疗学的辩证思想,成为祖国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是先秦时期整理成书的,文字较为古奥,不熟悉中医术语的读者可能会有一定困难。7.《史记》西汉司马迁宫刑之余发愤创作的《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开创了我国纪传史编纂的先河,成为历代官修正史的典范。《史记》记述了上古至当时的历史,其中“书”的部分较难懂,但却是司马迁历史思想集中表述的部分。全书精华在于“世家”与“列传”,司马迁为我们描绘了许许多多有个性、有感情的历史人物形象,他在历史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还是一部文学著作。8.《世说新语》忽视《世说新语》,就忽视了传统中国人精神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魏晋风流成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理想人格,跟他们追求美、追求自由而深情狂放是分不开的。本书故事短小精悍,文字精炼上口,思想或清新挥洒,或沉郁勃发,读起来往往有会心之处。9.《贞观政要》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被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理想的清明政治的代表,本书就是记录李世民君臣谈话、活动的作品。李世民雄才大略,又得遇几位旷世英才,君明臣杰,造就了一代伟业。他们的治国思想与处事模式成了典范,到今天仍值得我们作批判地吸收。10.《金刚经》《金刚经》不是中国人写的书,它是一部印度佛经,但1000多年来,它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篇幅短小,思想又有代表性,它成13了为人们念诵最多的一部经。它宣扬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成了中国佛教的主题之一。它篇幅的短小也许可以弥补部分文字比较生涩的难处。11.《坛经》《坛经》是禅宗的六祖惠能的弟子所作,又称《六祖坛经》,是表述中国佛教思想的开山之作。它更把中国传统与佛教教义结合起来,创立了纯粹的中国禅宗。以心传心而顿悟的传道得道方式深受欢迎。唐宋以降,不但影响知识分子,还及于劳动人民。《坛经》思想深邃而文字浅白,读懂字面意思并不太难。12.《颜氏家训》北朝颜之推著。中国古代是家族宗法社会,这种社会的理想生活是耕读传家。《颜氏家训》就是维护这种理想,实施这种理想的蓝图。它对家族家庭中几乎一切事务都提出了合乎那种理想的标准与要求。因此,一经产生便被历代奉为金科玉律。其中虽有教条烦琐之处,却也不乏于今仍有价值的地方。13.《资治通鉴》我国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的代表,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为统治者作借鉴之用。本书记事条理清楚,画人风神毕肖,说理明晰透彻,是《史记》之后,文学成就最高的史学巨著。后来的《续资治通鉴》、《清通鉴》与之形成一完整的古代编年史系统。14.《菜根谭》《菜根谭》是明朝洪应明编的一部书,是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它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形成一种在世出世的处世方法体系。由于它讲的是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因此流传久远,直到现在仍有颇多启发价值。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意者,无论是商界的还是政界的,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15.《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是所谓中兴名臣,又是当时的理学领袖,在戎马倥偬、公务繁忙之余写给家人子弟的书信,表现了他对于家事,用封建理学观念指导之下的家人成长的看法,在当时及以后,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他在封建社会末期,试图重振封建道德,但其中一些基本的修身齐家处世的观念,也很有意义。毛泽东同志青年时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中国古典文献有哪些

如果不是要考试用到的话,大可看一些与历史有关的小说比如:如果你对唐朝的历史感兴趣的话大可看一些<<隋唐英雄传>><<薛仁贵征东>><<说唐>>这些书你看着既有趣有能增加历史的知识,其中<<说唐>>是最全的一本书特别的好看!虽然里面有写内容是夸大的及带有神话色采的但大致的事件还是跟历史保持一致的!!! 这样看着既不会觉得枯燥有能增加自己的文学水平

广义上说,所有的中国古典文献和以文言文为作文方式的文章都可称作古文。包括了:古代散文(比如唐宋八大家散文)、古代史书及历史散文(比如《春秋左传》和《史记》)古代小说(比如“四大名著”)、古代散文诗(比如屈原《渔父》)、辞赋骈文(比如贾谊《吊屈原赋》)、古代论文(比如王充《论衡》)和一般文献(比如宋慈《洗冤集录》)等。

如果你是初学,以下是入门必看的经典,除了第二本其他都很薄,就是入门的,但绝对经典!皮锡瑞《经学历史》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韵书史讳举例--国学入门古书句读释例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流传至今者,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如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郑樵《通志·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校雠略》)。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令其门径秩然”(《书目答问》略例),其编排之法与郑樵的原则相吻合。因而在只记书名的目录当中,《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为人们所重视,具有一定的价值。由此可见,考辨学术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的正宗及优良传统。此外,从目录的形成及目录的体制看,又可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三种。第一种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但由于成于众手,往往失于疏漏,这是一个缺点。第二种史志目录,这种目录是历代史官在修史时,根据同时期的国家藏书修成的。目的是记一代藏书之盛,把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为历史的一个方面记录下来,和正史一同流传。自从班固首创《汉书·艺文志》,开了正史中记载目录的先例,历代修史者相沿不绝。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从汉代到清代,史志目录一直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可据以考见一代学术源流及典籍的存亡,在历代官修目录大部分佚失的情况下,同史书一同流传下来的历代史志目录就更显得珍贵了。第三种私人藏书目录,这种书目是以私人藏书为基础编制的。限于各方面的力量,它不如官修目录的完备、宏富,但它可以补官修目录及史志目录之阙,特别是私人所著的解题目录,在补阙这一点上尤其重要,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这两部目录著录的书籍,后来大多佚失;但由于这两部目录都有解题,因而“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考核异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考证之所必资”的重要目录。我国古代目录的种类,如果从它的性质上看,也可以分为三种,即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第一种综合目录最为常见,一般都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历代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通常都属于综合目录。第二种专科目录是伴随着科学文化的逐步发展,适应人们对某一学科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的要求而产生的专业性目录。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后来,与历代学术的兴盛相适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专科目录。汉魏以来,文学开始繁荣。晋初产生了荀勗的《杂撰文章家集叙》、挚虞的《文章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由于我国有儒家独尊的传统,佛教仍被视为异端,佛经在目录中没有地位,这反而促使佛经目录向专门化发展。晋代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齐梁间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都有一定的价值。史籍目录兴起于唐代,金石学目录源于宋代,时代愈晚,专科目录愈多,也愈加专精。如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都是质量较高的好目录。第三种特种目录是性质特别而又不限于一科的目录。如丛书目录,目前最完善而使用又方便的是上海图书馆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禁书目录,有陈乃乾所编《索引式的禁书总录》。版本目录,有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敦煌写本目录,有商务印书馆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是目前最好的敦煌遗书目录。另外还有地方志目录、善本目录、词曲目录、辨伪目录等等。如果我们熟悉并且掌握各种目录的不同性质及其特点,在学习、研究、整理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将会心中有数,目标明确,驰骋自如。

中华文化经典文献有哪些

《资治通鉴》《史记》《新唐书》《 汉书》

《史记》、《国语》、二十四史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流传至今者,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如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郑樵《通志·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校雠略》)。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令其门径秩然”(《书目答问》略例),其编排之法与郑樵的原则相吻合。因而在只记书名的目录当中,《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为人们所重视,具有一定的价值。由此可见,考辨学术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的正宗及优良传统。此外,从目录的形成及目录的体制看,又可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三种。第一种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但由于成于众手,往往失于疏漏,这是一个缺点。第二种史志目录,这种目录是历代史官在修史时,根据同时期的国家藏书修成的。目的是记一代藏书之盛,把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为历史的一个方面记录下来,和正史一同流传。自从班固首创《汉书·艺文志》,开了正史中记载目录的先例,历代修史者相沿不绝。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从汉代到清代,史志目录一直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可据以考见一代学术源流及典籍的存亡,在历代官修目录大部分佚失的情况下,同史书一同流传下来的历代史志目录就更显得珍贵了。第三种私人藏书目录,这种书目是以私人藏书为基础编制的。限于各方面的力量,它不如官修目录的完备、宏富,但它可以补官修目录及史志目录之阙,特别是私人所著的解题目录,在补阙这一点上尤其重要,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这两部目录著录的书籍,后来大多佚失;但由于这两部目录都有解题,因而“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考核异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考证之所必资”的重要目录。我国古代目录的种类,如果从它的性质上看,也可以分为三种,即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第一种综合目录最为常见,一般都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历代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通常都属于综合目录。第二种专科目录是伴随着科学文化的逐步发展,适应人们对某一学科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的要求而产生的专业性目录。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后来,与历代学术的兴盛相适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专科目录。汉魏以来,文学开始繁荣。晋初产生了荀勗的《杂撰文章家集叙》、挚虞的《文章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由于我国有儒家独尊的传统,佛教仍被视为异端,佛经在目录中没有地位,这反而促使佛经目录向专门化发展。晋代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齐梁间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都有一定的价值。史籍目录兴起于唐代,金石学目录源于宋代,时代愈晚,专科目录愈多,也愈加专精。如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都是质量较高的好目录。第三种特种目录是性质特别而又不限于一科的目录。如丛书目录,目前最完善而使用又方便的是上海图书馆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禁书目录,有陈乃乾所编《索引式的禁书总录》。版本目录,有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敦煌写本目录,有商务印书馆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是目前最好的敦煌遗书目录。另外还有地方志目录、善本目录、词曲目录、辨伪目录等等。如果我们熟悉并且掌握各种目录的不同性质及其特点,在学习、研究、整理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将会心中有数,目标明确,驰骋自如。

先看《道德经》,让你修炼出一种包容天地的胸怀和淡然出事的风格再看《论语》,让你知礼知行,具君子风度再看《孟子》,养浩然正气,不为外物所惑。具有做人的原则接着看《韩非子》,让你知道如何察言观色,如何让自己能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又看《孙子兵法》,此书博大精深,里面的知识可以应用到任何一种领域。成就有多高,全在个人领悟了如果为人比较闲散,可以看看《庄子》你可以从中体悟到天地之间那股逍遥豁达。如果觉得自己具备了比较好的逻辑思维,那么就要看《周易》这本世界巨著,里面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可以让你用更多,更高的眼光看待问题如果你是个现实主义者,请看《荀子》和《吕氏春秋》,前者教你察天地规律。如何通过利用规律,让自己得以成事,后者教你具体的技术以及要略。助你成就发达读史可以知兴替,那么读《史记》可以知朝代更替的必然性在哪里。让你学会如何用人,如何去营造“势”!如何运用阳谋,让自己得利

红色经典文献有哪些

《红色经典名著》指一是拥有广泛的读者;二是通俗易懂,不卖弄学问;三是经的起时间考验,永不过时;四是论述人生有待解决的问题的文学作品。《红色经典名著》作品内容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主旋律,如《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等。《红色经典名著》从不同的侧面,通过一个鲜明生动感人心魄的艺术形象,能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感受到以往无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阅读《红色经典名著》能极大的提高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修养和素质,也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主旋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红岩》、《星星之火》、《暴风雨所诞生的》、《山呼海啸》、《桥隆飙》

毛主席语录!中国40岁以上的人都会背!你说经典不经典?

回答 1、《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红岩》 3、《红日》 4、《保卫延安》 5、《红旗谱》 6、《青春之歌》 7、《林海雪原》 8、《创业史》 9、《铁道游击队》 10、《上海的早晨》 祝您生活愉快!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 辛苦点一下赞哦!谢谢! 更多9条 

美术经典文献有哪些

我说的这些是很学术的期刊很著名的:清华大学 《装饰》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北方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江苏画刊》中国美协主办 《美术》中国艺术研究院 《美术观察》

《图画见闻志》《历代名画记》。《历代名画记》叙古代画家,至唐末会昌元年为止(公元八四一)。郭若虎作《图画见闻志》,则“续自会昌元年,后历五季,通至本朝熙宁七年(公元一○七四),名人艺士,编而次之。”原序中已经把用意说明。本书对于唐末、宋初时代绘画艺术的作用、演变、风格、画家、流派等等,叙述綦详。我国绘画,自唐至宋,远到了完务成熟的阶段,《图画见闻志》是总结这一时期绘画成就的著作。今丄的读才能够了解唐、宋时期艺术的鼎盛面貌,此书的贡献不少。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已称此书为“看画之绸领”,即可想见其价值。本书参照《历代名画记》体例,大部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十六篇绘画艺术论文;第二部分是唐末、五代至宋初的画家小传;第三部分是前者采用古人传记中述画故事,后者为作者对当时画坛掌故的见闻记录。本书是我国重要的美术论着书籍。

[1]林文冬,《手绘设计表现作品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7月。[2][美]伯顿,《广告文案写作》[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月。[4]滕雪梅,霍康,《图案设计教学与运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5]王力强,《平面构成》[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7]王怡颖,《创意市集》[M],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社,2005年7月。[8]王序,《欧洲创造产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11月。[9]朱和平,《设计现代设计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10]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11][美]纽瓦克,《什么是平面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1月。[12][美]诺曼,《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13][美]利德威尔,《最佳设计100细则》[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15]安晓波,王晓芬,《设计艺术造型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16][英]安布罗斯,哈里斯,《创意设计元素》[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4月。[17]丰明高,唐宇冰,《图案设计》[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可以看看视觉这类杂志,我们老师要求我们看的是美术史,单独推荐是三宅一生的书,很大师的

  • 索引序列
  • 中国经典文献有哪些
  • 中国古典文献有哪些
  • 中华文化经典文献有哪些
  • 红色经典文献有哪些
  • 美术经典文献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