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泥沙研究期刊投稿要求

国际泥沙研究期刊投稿要求

发布时间:

国际泥沙研究期刊投稿要求

那就核心的吧,

1、水文与水资源工程,1人,硕士,(工作地点)湖北荆州市,(岗位)从事水文预报及水文分析计算  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1人,本科,(工作地点)湖北荆州市,(岗位)从事水文监测及水文分析研究  3、电子信息工程及相近专业,1人,本科,(工作地点)湖北荆州市,(岗位)从事网络信息管理  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简称长江委荆江局),隶属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正处级完全公益类事业单位。为长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收集提供长江荆江、清江和荆江四口水文、河道勘测、水环境监测资料和分析研究成果的专业机构。下设办公室、人事劳动科、技术管理科等管理科室,以及科研室、水质泥沙室、网络信息中心等业务部门,以及综合事业中心等后勤服务部门。下辖沙市、枝城、监利、藕池、弥市、新江口、沙道观、高坝洲、长阳等9个水文站、20个水位站、9个雨量站、1个蒸发站、1个河道勘测队、1个地质勘探队。自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以来已建成一支拥有水文泥沙专业配套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科技队伍。现有职工443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38人。 长江委荆江局是水利部首批颁发甲级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证书、国家测绘局首批颁发甲级测绘资格证书单位之一,是国家技术监督局确认的水质计量认证合格单位,并被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选定为国内第一个泥沙实验培训基地。主要负责长江干流荆江河段、荆江四口水系及清江水系(含隔河岩工程)水文水资源、河道监测站网的规划建议、建设和管理;负责长江干流荆江河段、荆江四口水系及清江水系(含隔河岩工程)的水文测报;承担长江三峡工程坝下游水文泥沙勘测、荆江河段河床演变观测以及长江干流荆江河段、清江水系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五十多年来,除系统收集了水文、河道、泥沙、地质、水质等基本资料外,还参加了国家重点大型水电工程的论证、研究、施工测量和科技攻关等工作,同时为荆江防洪和治理,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收集了大量的水文、河道、泥沙资料。撰写的科研分析报告和论文6篇参加有关学科国际会议交流,40多篇获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测绘学会、国家科委以及“钱宁泥沙奖”等奖项。 长江委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对外承接工程测量、海洋测绘、水文水资源勘测、水库河道测绘与分析、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监测与调查、河床演变观测与分析等业务。我们将以“科学管理、质量至上、持续改进、优质服务”的质量方针,竭诚为社会各界服务。

书吗?可以投出版社啊网上一查就有了啊

国际泥沙研究期刊投稿

水利类核心期刊推荐一、EI收录(2个)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二、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共同收录(14个)泥沙研究水力发电学报河海大学学报水文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长江科学院院报水利水电技术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水电能源科学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水力发电人民黄河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水土保持学报三、中文核心期刊收录(2个)中国水利人民长江四、科技核心期刊收录(6个)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水资源保护水利经济水土保持研究

谢鉴衡,1925年1月3日出生,湖北洪湖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泥沙专家,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历任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工程系主任、副院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水电部三峡工程研究及论证泥沙专家组副组长,《泥沙研究》杂志主编,《国际泥沙研究》、《水利学报》《人民黄河》杂志编委等职。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国际泥沙研究期刊

那就核心的吧,

《泥沙研究》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水利学会主办,泥沙专业委员会编辑的学术性期刊。主要刊登泥沙及其有关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交流学术经验,开展学术讨论,报道学术动态。

国际泥沙研究期刊投稿邮箱

1、《国际泥沙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副主编2、国际泥沙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

1

国际泥沙研究期刊投稿经验

sdlxj是不是部里的人? 说得非常详细了但此外还有:各直辖市水务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水务署澳门水务局各省水利厅这些也是水利部下属,但也同时直属各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省)政府,除香港特别行政区水务署和澳门水务局外,其他各直辖市水务局和各省水利厅的内设机构及下属事业单位基本参照水利部设置。省级以下是各市(区/县)水利(水务)局再往下到县及以下级别多数就是农林水利局(所/站)(综合管理农林业和水利事务),其编制及部门设置也比较不规范,基本是按当地行政级别和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和管理的。

分水自治

唐克丽,1932年8月5日出生在上海市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祖籍江苏常州。父亲唐思诚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要他们懂得奋斗,竞争,靠自己的真本事吃饭的道理,使得唐克丽自幼就养成了刚强、困境中不低头和自立的性格。1959至1962年,唐克丽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道库恰耶夫土壤研究所攻读学位,1962年以优异成绩获土壤侵蚀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年已30岁本应做母亲的唐克丽,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事侵蚀模拟实验研究。1972年,在去粤南参加水土流失考察中,她拼命工作,一头扎进土壤微结构研究工作中。从研制设备,制备土壤磨片、显微镜鉴、显微摄影直至洗印相片都是亲自动手,还自学掌握了当时尚未普及的彩印技术。终于取得了成绩,研究结果对于阐明土壤海绵性、古土壤与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及北京猿人遗址古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帮助。西北大学著名黄土学者王永炎教授致函说“有关黄土—古土壤微结构的研究是我国首创”。她所制作的一套34张的土壤微形态幻灯片,成为国内很多院校和国外讲学的教材。1980年,她又受命在水土保持研究所组建我国第一个土壤侵蚀研究室。于是她搁下难以割舍的土壤微结构研究,挑起了研究土壤侵蚀学的重担。整个80年代,年过半百,身患多种疾病的她,以顽强拼搏的精神,足迹再次踏遍黄土高原。通过考察,她明确提出人为破坏植被和不合理开垦是水土流失加剧和黄河泥沙增加的主要原因。人民日报以《为什么黄河泥沙不见减少》为题,刊登了她的主要观点,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七五”期间,唐克丽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有关土壤侵蚀课题,带领12个单位50余人的科学考察队伍,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区域特征及其治理途径》专著。该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于野外工作成绩突出,1986年唐克丽获中国科学院第二届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进入90年代,是唐克丽一生中最忙、承担任务最多、学术思想最活跃、成果收获最多的时期。她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河流域侵蚀、产沙与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课题,提出了人为加速侵蚀在现代侵蚀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论断,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完成《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主编)和《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副主编)两本专著。同时主持国家科技攻关专题“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整治技术及试验示范研究”,揭示了水蚀风蚀交错带为黄土高原强烈侵蚀区域的科学规律,鉴定专家委员会指出:这是一项创新性的研究,在水蚀风蚀规律的研究领域填补了空白,并在指导环境整治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应该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能拘泥于流行的观点和说法。做到这一点,就要靠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深厚的科学积累和锐敏独到的分析。唐克丽许多成果的获得,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唐克丽通过系统考察和研究,完成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区域分布规律,黄河流域侵蚀产沙规律和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等国家重大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提出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区划概念,开创了水蚀风蚀带交互叠加侵蚀及其整治研究的先河;提出人为加速侵蚀在现代侵蚀中占主导地位的明确概念;以及土壤侵蚀在整体上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明确评价。这期间有两篇论文引起很大反响,一篇是1986年人民日报转载的“为什么黄河泥沙不见减少”,另一篇是1989年中国科学报登载的“重建植被仍为治理黄土高原的良策”。两篇文章均观点鲜明地强调生物圈的作用,指出人为不合理开垦和植被破坏是土壤流失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退耕还林还草是控制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在科研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她还带了30余名博士生,所主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按时建成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唐克丽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第一届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长期担任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连续三届担任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主任。还担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理事,曾先后组团参加第四、五、七届国际土壤保持会议。1994年受水土保持学会委托,率团访问台湾。她曾随中国科学院周光召院长赴美参加中美两院高级会晤,所作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全球变化”的讲演获得好评。她渊博的知识和流利的学术演讲赢得了国际和海峡两岸学术界的高度赞扬,并促成在大陆举办了第一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讨论会。她先后访问了美、日、澳等国家,促成了中美、中澳、中日科技合作。唐克丽为发展我国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学科并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 索引序列
  • 国际泥沙研究期刊投稿要求
  • 国际泥沙研究期刊投稿
  • 国际泥沙研究期刊
  • 国际泥沙研究期刊投稿邮箱
  • 国际泥沙研究期刊投稿经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