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原煤炭部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地方政府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40余项。主持建成江苏省壹类优秀课程1门,出版专著5部,主编、参编出版教材4部,参编出版词典1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Chemical Abstract 和G 等收录50余篇。 国际环境岩土协会会员;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科学类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矿区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第五届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徐州市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徐州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徐州市水资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徐州市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循环经济》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与技术》、《水资源保护》、《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学报》、《中国岩溶》、《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江苏环境科技》、《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编委;《生态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等学术期刊特约审稿人;《中国大学教育》特约审稿人暨联络人;曾被聘为国家“863项目”资源与环境领域的评审专家;由周光照院士牵头组织的“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项目中“2020年中国的环境科学与技术”专题的撰写专家;国家科技部“资源和环境领域前瞻性研究计划”和“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的评委;教育部第一、四、五届国家精品课程和2007年、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函评专家;国家人事部“653工程”煤炭行业“矿区环境污染机理及防治技术”培训方向的首席专家。 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幻灯投影教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 承担两项“863”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获天津市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科技成果奖1项,局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汤失容2011年11月12日在武汉去世。 汤失戎 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湘潭市雨湖区政府,区财政局局长编辑本段原副主任,农业部,环境保护研究所汤失茸,桂林,广西,1963年5月出生,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一个优秀的人才后。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研究所(全职),博士于1995年。任何“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第一副主编产地环境和安全的农产品,在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所,生态毒理学和环境修复研究中心的主任,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副主任;应用基础科学与工程“,”核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通报“,”化学与环境研究杂志“(SCI)和其他编委的国际杂志的辐射生态学会亚洲分会副会长,中国环保协会,农业生产和环境委员会主任和农产品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农学会放射生态学,废物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董事;行政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水体和底泥的生物修复,新能源环境下的光催化降解有机废物,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全球气候变化和调整作物品种,主持国家项目,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出版了近70个,单篇SCI论文引用率近40倍。来源:百度百科。的

▲中国生态学会 污染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生态学会 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常务理事▲全国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污染生态学名词审定小组组长▲中国化学会 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Ecologists,Cochairman▲《Pedosphere》(SCI收录)副主编▲《B E C T》(SCI收录)编委▲《J E S》(SCI收录)编委▲《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EI收录)编委▲《环境科学学报》编委▲《应用生态学报》编委▲《生态毒理学报》编委▲《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委▲《气象与环境学报》编委▲《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委▲《生态科学》常务编委

- >

环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环境科学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及时报道国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新近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跟踪最新学术进展,推动中国和世界环境科学事业的发展。《环境科学学报》的报道领域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原理与工艺、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等。《环境科学学报》读者对象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科研或管理机构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开本:大16开期刊级别:08版北大核心 《环境科学学报》被检索机构收录情况: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刊源,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美国《Chemical Abstracts》(《化学文摘》)、联合国《Aquatic Sciences and Fisheries Abstracts》(水科学和渔业文摘)等收录。《环境科学学报》的最新影响因子: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新近出版的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954。2008年1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公布了2007年环境科学技术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环境科学学报》获环境科学类期刊影响因子第2名。总被引频次:3101;影响因子:371 Aquatic environmentAtmaspheric environmentalTerrestrial environmental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toxicologyAtmaspheric environmental biologyAtmaspheric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method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主办单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编:刘东生ISSN:1001-0742CN:11-2629/X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邮政编码:100085

《环境科学学报》是国内环境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1981年创刊,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本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荣获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称号。本刊力求及时报道国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新近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跟踪最新学术进展,推动中国和世界环境科学事业的发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现任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副所长、生态毒理与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产地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任《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第一副主编、《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核农学报》、《中国农学通报》、《Research Journa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SCI)等编委;国际放射生态学会亚洲分会副主席、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产地环境与农产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核农学会放射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废弃物循环与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硕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重金属污染土壤、水体及沉积物的生物修复、新能源在环境光催化降解有机废弃物中的应用、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作物品种调整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近70篇,单篇SCI论文引用率近40次。唐世军,笔名:唐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个人站长,知名博客,在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行业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有自己独特的网络运营理念及创新意识。唐世军大学毕业,就加入了A5站长网,担任网络编辑,A5论坛管理至今。在站长网老大图王的熏陶下,进步很大,在网络编辑、论坛运营、网站运营有独到的见解。站长网一直在努力帮助站长成功,唐世军认为,能够原创的站长,很容易成功,他比较支持站长能够原创,一直在努力和站长交流如何原创。

发稿简单的理解就是发某篇文章在某个地方,在近几年这种事情还是比较多的,就像我们公司以前也没注重这方面,只知道竞价,信息流等,但短时间还好,时间长了有点伤不起啊,所以在去年开始我们也是不定时的发文,但市场上发稿的也比较多,也是做了不少的对比,结合实际情况让锦随推发的,目前首页还有相关信息。

汤失容2011年11月12日在武汉去世。 汤失戎 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湘潭市雨湖区政府,区财政局局长编辑本段原副主任,农业部,环境保护研究所汤失茸,桂林,广西,1963年5月出生,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一个优秀的人才后。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研究所(全职),博士于1995年。任何“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第一副主编产地环境和安全的农产品,在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所,生态毒理学和环境修复研究中心的主任,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副主任;应用基础科学与工程“,”核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通报“,”化学与环境研究杂志“(SCI)和其他编委的国际杂志的辐射生态学会亚洲分会副会长,中国环保协会,农业生产和环境委员会主任和农产品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农学会放射生态学,废物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董事;行政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水体和底泥的生物修复,新能源环境下的光催化降解有机废物,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全球气候变化和调整作物品种,主持国家项目,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出版了近70个,单篇SCI论文引用率近40倍。来源:百度百科。的

问题补充:谢谢,那封面格式呢? 2)论文字数要求在税务会计师5000字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

林业与环境科学编辑部主任是谁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前身(1951-1998)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于1998年5月4日根据《中国林科院改革与发展总体方案》由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和森林保护研究所合并成立。1999年根据国家林业局林人发【1999】68号文件定级为副司局级单位,2005年林人发199号。2005年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05】143号文件本研究所正式成为独立法人单位。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和森林保护研究所均源于中央林业研究所(1951—1958年)的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昆虫和病理研究组,之后又相继增加了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两大研究内容。1958年在中央林业研究所的基础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森林生态室、森林经营室、昆虫室和病理室隶属于林业研究所。1985年1月中国林科院发文批准原设在科研处的综合分析室为院直属单位,名称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分析中心”。1994年中编办[1994]20号文批准“中国林科院分析中心”更名成立“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林业部林人通字[1994]34号文批准在原分析中心25人基础上从林业所生态室、植物室划转40人成立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 1993年中编办[1993]78号文批准成立“森林保护研究所”。林业部林人通字[1994]34号文批准从林业所昆虫一、二、三室,病理室,野生动物室与鸟类环志室划拨编制60人成立森林保护研究所。在研究所的发展历史上,产生了许多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也正是他们的工作,奠定了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和地位。中央林业研究所所长陈嵘先生是我国树木分类学的奠基人,著有中国第一部树木分类学巨著“中国树木分类学”,编著了“中国森林植物地理学”。森林生态室主任阳含熙院士在二十世纪50年代即开展了杉木人工林的气候区划、林型分类和生态定位观测。1979年首次应用微机做出了“中国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吴中伦院士是中国松科分类的权威,我国著名的森林地理学家、森林生态学家。1939年即著有“四川峨眉山的植物研究”。后任中国林科院副院长(1978-1982),期间主编了“中国森林”巨著。郑万钧院士(1962-1983)任副院长和院长,他是我国著名的树木分类学家,编写有“中国植物志”7卷,定名活化石“水杉”,后又主编了“中国树木志”巨著4本。萧刚柔先生是我国森林昆虫学的创始人之一,主编了《西藏昆虫》、《中国森林昆虫》第一版、第二版、《中国经济叶蜂志》、《中国扁叶蜂》和《拉汉英昆虫蜱螨蜘蛛线虫名称》等著作。袁嗣令先生是我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先后编著了《植物病害防治》、《森林病理学》、《国内外杨树病害研究概况》、《林木病毒学》、《杨树病害及防治》、《菌根研究的方法及原理》、《40年来林木病害科研工作发展概况》、《中国乔、灌木病害》、《油橄榄病虫害及其防治》、《Diseases of Trees Caused by Mycoplasma-like-Organisma in China》和《Diseases of Forest Trees,Fruit Trees and Agroforestry Cropa of China》等著作。改革与快速发展阶段(1998-2008)森环森保所自成立以来 ,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老一辈专家的引领作用以及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为研究所更好更快的发展奋力拼博,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研究所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森环森保所现有职工163人。其中:离退休职工61人,在职职工102人;有研究员23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42人,中科院院士1人,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1人;37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具有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7人。森环森保所拥有以生态学、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三个二级学科为主体的学科群。包括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气候变化与森林、森林水文及水资源管理、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森林病理、森林昆虫、生物防治、森林有害生物检疫、森林植物、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鸟类及湿地、森林防火共15个学科组。拥有森林生态环境和森林保护学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5个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中国林科院植物标本库、动物标本库、森林昆虫标本库、森林病害及线虫标本库等4个标本库。拥有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国家林业局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国家林业局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林业微生物中心(含菌库)、防火研究中心、陆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与管理中心、国家林业局碳汇计量与研究中心、中国林科院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等9个国家级研发和管理中心。研究所设有森林生态学、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林业环境与能源工程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植物学、环境科学硕士授予点。现来所学习的学生达118人,已经超过在职职工。其中:在读博士生47人、硕士生39人,联合培养的学生30人。随着国家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森环森保所在职人员和流动科研人员以及来森环森保所学习的研究生还将不断增加。近年来,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有了长足发展。十几年来森环森保所已与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著名林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平均每年接待来所访问、考察和项目合作的国外专家达58人次。盛世兴林,科教为先。森环森保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改革中赢得了快速发展。研究所成立初即根据需要制定了科研管理、经费及财务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并结合研究所工作实际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充实,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十五”期间,森环森保所共主持承担了237项科研项目,到(留)所经费近5亿元。每年新增项目数始终保持在45-50项,每年新增项目经费为2000万元左右。项目内容广泛涉及森林生态和森林保护两大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协作机构达20多个省(区)60多个科研部门。截至2008年,我所共验收(或鉴定)各类项目15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主持6项,参加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梁希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出版学术著作39部;论文696(国外论文57篇,SCI论文40篇)。经过几十年、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森环森保所在森林生态环境与森林保护基础、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重大公益性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工作方面硕果累累,在着重解决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等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在“九五”、“十五”时期,在中国林科院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实施林业重大工程对科技的需求,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为促进我国自然生态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推进林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月1日,应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陆兆华教授、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于君宝研究员、云南大学何大明教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全研究员和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等5位中国知名生态学家为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师生做了学术报告。陆兆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模式与示范”,于君宝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过程及生态修复”,何大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流域水电开发生态效应监测与风险规避”,赵新全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Grassl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on Qinghai-Tibetan Plateau”,陈亚宁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全球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文水资源影响”。  5位专家从区域尺度上介绍了相关的生态领域研究工作。与会师生与5位专家在生态学的时间-空间尺度效应、生态学普遍规律与区域独特性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汪奎宏   现任浙江省林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浙江省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培养人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从事竹类栽培与加工、植物生理方面的研究,曾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浙江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全国星火标兵”等荣誉称号,是我省竹类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汪奎宏同志共主持或参加完成了50余项科研、推广项目,共获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主持完成的“竹材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毛竹笋用林丰产结构调控技术研究”、“环保阻然中密度复合板的研制开发”、“香菇栽培基质资源开发利用”、“毛竹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分别获得浙江省科技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中国毛竹》等专著11本,其中主编6本。负责建设浙江省竹类研究重点实验室。在竹类栽培、竹材加工、竹工机械研究上成效显著。   在科研工作上汪奎宏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科技与实际相结合,着重研究解决困扰林农经济发展的问题,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他经常深入林区,把科技知识送到林间地头,为当地的林技人员和广大林农讲授有关实用技术,受到各地群众欢迎,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江波  现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长、浙江省林产品质量检测站站长,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博士,国家林业局营林咨询专家,江西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林学会森林食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浙江省林业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森林生态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贴,获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青年科技奖、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和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森林培育与生态研究,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国家攻关、省重大等各类科研项目32项,共获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主持完成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0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08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1997年、2001年、2007年);出版《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理论与技术研究》、《多功能用材林研究》等专著8部、论文集2本,公开发表主要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制订技术标准与规范8个,认定林木良种8个。   牵头负责的创新团队建立并提升了我国区域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理论,丰富了多功能森林经营技术体系,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创立了浙江省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网络,在生态林营建、榉树杉木良种选育、生态功能评价及林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形成了自身优势与特色,将及时运用原创性研究成果,率领团队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   朱光权  调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森林培育技术研究工作和党务工作。1997年赴日本福井研修1年。   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了省重大项目、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省基金课题、林业厅重点项目、丽水市重大项目等共12项。取得了具有实用价值和显著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6项,其中《爆碎法提高饲料利用率及其效果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香菇栽培基质资源开发利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短轮伐期菇木林培育技术研究开发》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营林技术决策咨询系统研究与开发》获省林学会科技兴林奖二等奖;《食用菌胶囊菌种标准化繁育技术开发研究》获省林业局、省林学会科技兴林奖二等奖,《HACCP在出口食用菌栽培与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获丽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发表学术论文21篇,合著出版著作3部。   柳新红  现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育人员,中国林科院森林培育学博士。曾获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等荣誉称号。   1993年以来先后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南山区兰花资源调查与评价”、省林业厅重点推广项目“森林蔬菜栽培与利用技术推广”、浙江生态省建设考核重大项目和丽水市重大科研推广项目“短轮伐期高效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省科技攻关项目“珍稀速生原料林树种——翅荚木引种及其快繁技术研究”、省林业厅省院合作项目“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树种选择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特种工艺用材新品种选育与定向培育研究中试”和“东京野茉莉高档食用油料林定向培育与油脂精炼工艺研究”、省创新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项“浙江省林科院林木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建设”等。现为浙江省林科院林木育种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浙江农林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中国翅荚木》、农业部规划《园林制图》教材、《森林蔬菜利用和栽培》和《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产业建设》等专著。   朱汤军  现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经济林培育与林业碳汇的研究工作。浙江农林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省薄壳山核桃协作组、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林业碳汇与计量)核心成员。   主持国家林业局“948”项目(薄壳山核桃优质良种杂交配置技术引进)、省重大攻关项目(薄壳山核桃优新品种引进、繁育与评价)及编制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项目6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其他省市项目9项,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林业厅“科技兴林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杭州市政府奖项3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浙江省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潜力分析》等论文16篇,其中第1作者6篇。参与编写《图说森林野菜高效栽培技术》、《浙江省山地困难立地造林技术规范》等专著。   陈顺伟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浙江省森林资源生物与化学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工分会理事,浙江省“十二五”成果转化工程“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技术”咨询专家,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曾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林产品加工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和在研的国家科技攻关、国家林业局“948”、省科技重点等科研项目12项,其中主持完成的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高品质竹醋液机械化连续式生产技术研究”,在竹炭、竹醋液生产规模、得率和质量方面居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主持完成的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利用林副产品废弃物制造清洁炭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中试”项目,研制的成型机、炭化炉等成套设备产品分别出口俄罗斯、韩国、德国等11个国家,是当前国内生物质致密成型生产机制炭主流设备。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5项(其中主持完成2项)、三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60篇,出版专著3部。作为技术负责人签订技术转让服务合同21项。

林业与环境科学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8月1日,应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陆兆华教授、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于君宝研究员、云南大学何大明教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全研究员和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等5位中国知名生态学家为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师生做了学术报告。陆兆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模式与示范”,于君宝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过程及生态修复”,何大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流域水电开发生态效应监测与风险规避”,赵新全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Grassl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on Qinghai-Tibetan Plateau”,陈亚宁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全球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文水资源影响”。  5位专家从区域尺度上介绍了相关的生态领域研究工作。与会师生与5位专家在生态学的时间-空间尺度效应、生态学普遍规律与区域独特性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杨宇明,博士,教授,1955年7月生,中共党员,现任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院长。历任西南林业大学林业系副主任、林业系主任、西南林学院副院长。是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竹类研究、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研究。1993年享受国务院津贴;1996年被评为林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当选为云南省党代表;现任云南省科协委员、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云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林业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竹藤产业协会会长、云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西南地区森林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兼职。1998年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带头人。主持和参与了高黎贡山、西双版纳等20余个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考和总体规划工作,同时主持参与了森林培育与利用科研生产以及扶贫开发项目数十项,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的考察研究中有较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近年来,针对云南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进一步提出开发“非木材森林产品和资源非消耗使用价值”的“林业两非产业”的发展思路。根据云南丰富的竹藤资源与开发利用价值,提出云南竹藤产业的发展思路,并在竹藤资源调查、培育、利用、产品开发方面做出大量开拓性工作。目前竹藤作为云南特色的非木材林产业已经成为我省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森林生态旅游作为资源非消耗性的产业,其开发已经成为促进我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新兴发展模式。 在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工作期间与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针对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生态脆弱、经济贫困,承受着保护和发展双重压力的情况,继续推动大自然保护协会率先引入的“国家公园”发展理念,带领大自然保护协会云南项目协助云南省政府创建了我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探索出一套有效解决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新的保护地模式,为云南省科教兴林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近10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国外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16部,获国家奖一项,国家专利3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1999年获台湾著名林学家刘业经教授奖励基金;2000年被选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科技带头人(第一层次);2001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4年获得美国费尔德博物馆“Park Jantry 环境保护杰出创新奖”,为该奖项全球第九和亚洲第一人; 同年获国家林业局工程咨询一等奖; 2005年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一项,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2006年获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周远,教授,1962年12月生,籍贯江西南昌,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经济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现担任云南省政府林业生态建设和林纸循环经济咨询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云南省人民政府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林业专业指导委员会生态环境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正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林业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教育厅中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还兼任云南省林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竹藤产业协会副理事长,为昆明市盘龙区人大代表。曾先后担任西南林学院(现西南林业大学,下同)林业系办公室主任,西南林学院林业系副主任,西南林学院信息管理科学系筹备组副组长、支部书记,西南林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总支副书记(主持),西南林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西南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西南林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2005年6月由西南林学院调任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2011年11月调任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纪委书记(兼)。曾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云南省省直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年)。曾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排名7、3、5)、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五次(其中排名3二次、排名5一次、6名二次),获国家教育部成果登记证书一次。曾先后主持云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三项、昆明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项目两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一项,参加云南省“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两项(项目总排名3,子专题主持),主持云南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滇西北国家公园可行性项目中林业子专题,主持省、市林业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NGO等研究项目数项。现主持国家林业局引进国际先进林业技术计划(948项目)一项,主持云南省林业推广项目一项。已出版专著11部,其中主编3部,副主编2部,参编6部。现担任西南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硕士生导师、西南林业大学旅游管理硕士生导师。曾先后担任过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副导师、北京林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副导师、西南林学院农业推广硕士导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工程硕士指导教师。2004年11月受邀在越南林业大学为非木材林产品专业本科生、森林保护专业硕士生系统主讲《非木材林产品市场》课程。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前身(1951-1998)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于1998年5月4日根据《中国林科院改革与发展总体方案》由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和森林保护研究所合并成立。1999年根据国家林业局林人发【1999】68号文件定级为副司局级单位,2005年林人发199号。2005年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05】143号文件本研究所正式成为独立法人单位。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和森林保护研究所均源于中央林业研究所(1951—1958年)的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昆虫和病理研究组,之后又相继增加了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两大研究内容。1958年在中央林业研究所的基础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森林生态室、森林经营室、昆虫室和病理室隶属于林业研究所。1985年1月中国林科院发文批准原设在科研处的综合分析室为院直属单位,名称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分析中心”。1994年中编办[1994]20号文批准“中国林科院分析中心”更名成立“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林业部林人通字[1994]34号文批准在原分析中心25人基础上从林业所生态室、植物室划转40人成立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 1993年中编办[1993]78号文批准成立“森林保护研究所”。林业部林人通字[1994]34号文批准从林业所昆虫一、二、三室,病理室,野生动物室与鸟类环志室划拨编制60人成立森林保护研究所。在研究所的发展历史上,产生了许多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也正是他们的工作,奠定了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和地位。中央林业研究所所长陈嵘先生是我国树木分类学的奠基人,著有中国第一部树木分类学巨著“中国树木分类学”,编著了“中国森林植物地理学”。森林生态室主任阳含熙院士在二十世纪50年代即开展了杉木人工林的气候区划、林型分类和生态定位观测。1979年首次应用微机做出了“中国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吴中伦院士是中国松科分类的权威,我国著名的森林地理学家、森林生态学家。1939年即著有“四川峨眉山的植物研究”。后任中国林科院副院长(1978-1982),期间主编了“中国森林”巨著。郑万钧院士(1962-1983)任副院长和院长,他是我国著名的树木分类学家,编写有“中国植物志”7卷,定名活化石“水杉”,后又主编了“中国树木志”巨著4本。萧刚柔先生是我国森林昆虫学的创始人之一,主编了《西藏昆虫》、《中国森林昆虫》第一版、第二版、《中国经济叶蜂志》、《中国扁叶蜂》和《拉汉英昆虫蜱螨蜘蛛线虫名称》等著作。袁嗣令先生是我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先后编著了《植物病害防治》、《森林病理学》、《国内外杨树病害研究概况》、《林木病毒学》、《杨树病害及防治》、《菌根研究的方法及原理》、《40年来林木病害科研工作发展概况》、《中国乔、灌木病害》、《油橄榄病虫害及其防治》、《Diseases of Trees Caused by Mycoplasma-like-Organisma in China》和《Diseases of Forest Trees,Fruit Trees and Agroforestry Cropa of China》等著作。改革与快速发展阶段(1998-2008)森环森保所自成立以来 ,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老一辈专家的引领作用以及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为研究所更好更快的发展奋力拼博,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研究所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森环森保所现有职工163人。其中:离退休职工61人,在职职工102人;有研究员23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42人,中科院院士1人,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1人;37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具有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7人。森环森保所拥有以生态学、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三个二级学科为主体的学科群。包括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气候变化与森林、森林水文及水资源管理、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森林病理、森林昆虫、生物防治、森林有害生物检疫、森林植物、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鸟类及湿地、森林防火共15个学科组。拥有森林生态环境和森林保护学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5个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中国林科院植物标本库、动物标本库、森林昆虫标本库、森林病害及线虫标本库等4个标本库。拥有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国家林业局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国家林业局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林业微生物中心(含菌库)、防火研究中心、陆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与管理中心、国家林业局碳汇计量与研究中心、中国林科院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等9个国家级研发和管理中心。研究所设有森林生态学、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林业环境与能源工程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植物学、环境科学硕士授予点。现来所学习的学生达118人,已经超过在职职工。其中:在读博士生47人、硕士生39人,联合培养的学生30人。随着国家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森环森保所在职人员和流动科研人员以及来森环森保所学习的研究生还将不断增加。近年来,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有了长足发展。十几年来森环森保所已与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著名林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平均每年接待来所访问、考察和项目合作的国外专家达58人次。盛世兴林,科教为先。森环森保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改革中赢得了快速发展。研究所成立初即根据需要制定了科研管理、经费及财务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并结合研究所工作实际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充实,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十五”期间,森环森保所共主持承担了237项科研项目,到(留)所经费近5亿元。每年新增项目数始终保持在45-50项,每年新增项目经费为2000万元左右。项目内容广泛涉及森林生态和森林保护两大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协作机构达20多个省(区)60多个科研部门。截至2008年,我所共验收(或鉴定)各类项目15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主持6项,参加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梁希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出版学术著作39部;论文696(国外论文57篇,SCI论文40篇)。经过几十年、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森环森保所在森林生态环境与森林保护基础、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重大公益性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工作方面硕果累累,在着重解决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等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在“九五”、“十五”时期,在中国林科院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实施林业重大工程对科技的需求,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为促进我国自然生态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推进林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索引序列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环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林业与环境科学编辑部主任是谁
  • 林业与环境科学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