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杜甫议论文800字的妙处

杜甫议论文800字的妙处

发布时间:

杜甫议论文800字的妙处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茎兰兰担i尘萱苎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jb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常常感到遗憾,无缘生活在那诗歌鼎盛的唐朝,无缘结识流芳千古的众多名家,我多想与王勃同游腾王阁,共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多想与李白同舟远行,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谊,但我最倾慕的是一生颠沛流漓,不改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他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 7岁即开始学诗,自幼好学,“熟精《文选》理”,“读书破万卷”,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公元731年,年仅20岁的杜甫为追求济世报国理想而开始第一次漫游,在吴越(现江苏浙江一带),游览了江南许多秀丽的山川。其《壮游》诗曾写道:“东下姑苏台,已俱浮海航。至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但当时少年气盛,考场得失并未十分在意。第二年,杜甫又开始第二次漫游,这次的地点在齐、赵(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他在《壮游》诗中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青云冈。”从这几句诗中可见,杜甫在齐赵漫游的时候是多么的风流倜傥,春天在丛台上放歌,冬天在青丘旁打猎。其间他还创作了《望岳》、《登兖州城楼》等作品,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俯视一切、慷慨激昂对人生充满憧憬和信心的名句。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识,二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这是杜甫的第三次漫游。此次漫游的同伴还有诗人高适,三人情趣相投,一起登高怀古,饮酒赋诗,郊游狩猎,访古寻幽,不一快哉。直至秋天,三人分手,他怀抱着政治理想来到了京都长安。但是迎接他的是冷漠的社会现实,杜甫在仕途上又一次遭到了挫折,生活也落魄起来。直到天宝十四载十月,困守长安十年后才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正八品下的小官,与杜甫的理想比较,简直有点滑稽。但也只得离开长安,来到寄居在奉先(今陕西蒲城)的妻子身边,一路上他看到饿殍遍野,又见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在华清宫通宵饮酒作乐,满怀悲愤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完结。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 “三别”。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至于“诗圣”的称号,宋祁文章中已含有这个意思。真正见诸文字的,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梦少陵作》一诗里写道:“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善陈时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所写为当时的重大事件或与重大事件有关。具体到杜甫的诗歌是指“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所见所闻所感。这就与一般的反映现实区别开来。否则,“诗史”就用得太泛了。由于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杜甫浓墨重彩地描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景象,使得他的诗具有深刻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二是“诗史”除了指作品所写的题材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还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是深刻的,对社会具有比较大的正面的思想教育作用。这点在杜甫的于安史之乱前后所写的诗歌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杜甫的以“诗史”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史官文化的体现,又是《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杜甫议论文800字

肩膀 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常常感到遗憾,无缘生活在那诗歌鼎盛的唐朝,无缘结识流芳千古的众多名家,我多想与王勃同游腾王阁,共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多想与李白同舟远行,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谊,但我最倾慕的是一生颠沛流漓,不改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他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 7岁即开始学诗,自幼好学,“熟精《文选》理”,“读书破万卷”,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公元731年,年仅20岁的杜甫为追求济世报国理想而开始第一次漫游,在吴越(现江苏浙江一带),游览了江南许多秀丽的山川。其《壮游》诗曾写道:“东下姑苏台,已俱浮海航。至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但当时少年气盛,考场得失并未十分在意。第二年,杜甫又开始第二次漫游,这次的地点在齐、赵(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他在《壮游》诗中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青云冈。”从这几句诗中可见,杜甫在齐赵漫游的时候是多么的风流倜傥,春天在丛台上放歌,冬天在青丘旁打猎。其间他还创作了《望岳》、《登兖州城楼》等作品,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俯视一切、慷慨激昂对人生充满憧憬和信心的名句。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识,二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这是杜甫的第三次漫游。此次漫游的同伴还有诗人高适,三人情趣相投,一起登高怀古,饮酒赋诗,郊游狩猎,访古寻幽,不一快哉。直至秋天,三人分手,他怀抱着政治理想来到了京都长安。但是迎接他的是冷漠的社会现实,杜甫在仕途上又一次遭到了挫折,生活也落魄起来。直到天宝十四载十月,困守长安十年后才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正八品下的小官,与杜甫的理想比较,简直有点滑稽。但也只得离开长安,来到寄居在奉先(今陕西蒲城)的妻子身边,一路上他看到饿殍遍野,又见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在华清宫通宵饮酒作乐,满怀悲愤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完结。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 “三别”。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唐朝,自古便被称为诗的国度。无数优秀诗人吟诵出情景交融、气象万千的佳作,使唐诗成为中国诗史的辉煌巅峰。在群星荟萃的诗坛上,最耀眼的应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而在这四人中,杜甫沉韵的诗风、精简的语言、以及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爱。现在,就让我们扫开历史的尘埃,一起走进杜甫,走进他那忧国、伤时、怜民的杜诗中去。  杜甫,唐朝诗人。少年时即以诗赋受长者称许。到后来,还被称为唐诗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后期七律,沉郁顿挫、精切而毫无斧凿痕、凝炼却又挥洒自如,被称之为唐诗最高成就。因此后人尊称他为“诗圣”。又因为他的诗揭露了朝廷的腐败、反映了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他三十五岁进京,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光耀门楣。可是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这也就使他逐渐接触社会下层写下了揭露当时天宝弊端的《兵车行》、《丽人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洛阳沦陷,十年追求功名之心终告破灭,之后便过着流浪的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叛军攻入长安后的一副社会缩影,包含诗人的切身悲痛。杜诗成为一代诗史由此开始。之后陆续写下:《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石壕吏》“三吏”、“三别”这些诗描绘的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时代的悲剧。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以《秦州诗》为转折后,杜诗不以陈事为主,而是自叹身世。但未因此失去其诗史性质,而是淡化为时隐时现的背景。如:《登楼》、《白帝》、《登高》……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皆是身世自叹、忧国、伤时与悯民。

杜甫议论文800字的意思

大爱杜甫 提到诗,我们最先想到的时期一定是鼎盛时期的唐朝,要想到诗人,李白,杜甫之类的伟大诗人一定脱口而出杜甫,我们很快回忆起他,是为什么?一个平民诗人,被称为圣,是为什么?后人对其作品的极高的评价,是为什么?后人争墓,重建草堂,泰山上随口吟出的名句,以及后人对杜甫的追忆行为,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杜甫之所以可以如此伟大,是因为杜甫心中存在的一种爱,一种博爱,一种大爱 杜甫可以称得上唐朝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始终信奉儒学,倡导以人为本,用自身实践,用生命填写而杜甫的仁爱,不仅仅是对自己及他人,社会,甚至是对其他生物他所倡导的是一种大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杜甫把这种爱推向了人民由家到大家,到整个国家而这一点,也可以从杜甫对国民的情怀中得以体现,杜甫对政府一直抱有幻想,希望有一天自己对国的建议意见可以被采纳,使人民富足,生活安康 真是由于杜甫内心宽广,心中的大爱,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推动着诗圣不断专注于诗,推动着诗圣一步步走向人民,成就了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诗人

我心目中的杜甫"甫惜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身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曾胸坏抱负,曾对自己的仕途之路充满憧憬和寄望但,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仁人志士\  杜甫的命途坎坷不已:由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到离开中原漂泊于同谷,锦州,*州,潭州,最后客死湘江孤舟中命运中充满沧桑和波折,生活里充满孤寂和失落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是由少年的高傲轻狂,中年的惆怅痛苦,晚年的乡绪绵绵落寞织成的灰色画卷  在仕途中,杜甫难有作为,空怀宏图大志,经韬纬略,甚至远不如一个地方的九品芝麻官生在治世中,长在乱世里杜甫的不逢时不逢世,扼杀了杜甫的雄才韬略在仕上,杜甫毫无作为,一败涂地忠言诤谏不被采纳,精妙建议不被施效,文武之才不被器重任用荒诞的历史埋没拉并掠夺了英才用武之地从政途的高度去观赏杜甫是不现实的,没有意义的  文章憎命达在杜甫身上得到充分的验证,既然丧失宦达之仕途,必然博得显赫之诗名  杜甫出仕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坦白而略带点轻狂的言出了他的宏图大志在拼命追求和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杜甫在崎岖之路上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抒情言志的精彩诗篇,而这些诗篇正是其出类拔萃的典型体现  由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到<<等岳阳楼>>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凭此,杜甫就足以彪炳青史,扬名立万了这是不朽,这是辉煌在仕途辗转四方飘零时,杜甫的诗作有如乘长风破万里浪,腾越千里,笑傲诗坛他们有如惊雷,响彻历史长空;又如闪电,划破时空隔阂,激荡在茫茫宇宙苍穹中在仕途中,扶邦济世,这位天才已派不上用场;在竹园里,屹立诗坛,已成了杜甫的永恒李杜诗篇万古传,后世文人骚客的赞誉;诗圣,后代人们的景仰;似乎总不能将杜甫的才情诗艺淋漓尽致的歌颂一番而今,掀起的杜甫学,似乎还没能将杜甫的平生与诗作考究透彻诗史,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  "历史造英才"或许说得有些道理,谁又确定"人定胜天"说错了??

关于杜甫的议论文800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常常感到遗憾,无缘生活在那诗歌鼎盛的唐朝,无缘结识流芳千古的众多名家,我多想与王勃同游腾王阁,共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多想与李白同舟远行,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谊,但我最倾慕的是一生颠沛流漓,不改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他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 7岁即开始学诗,自幼好学,“熟精《文选》理”,“读书破万卷”,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公元731年,年仅20岁的杜甫为追求济世报国理想而开始第一次漫游,在吴越(现江苏浙江一带),游览了江南许多秀丽的山川。其《壮游》诗曾写道:“东下姑苏台,已俱浮海航。至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但当时少年气盛,考场得失并未十分在意。第二年,杜甫又开始第二次漫游,这次的地点在齐、赵(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他在《壮游》诗中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青云冈。”从这几句诗中可见,杜甫在齐赵漫游的时候是多么的风流倜傥,春天在丛台上放歌,冬天在青丘旁打猎。其间他还创作了《望岳》、《登兖州城楼》等作品,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俯视一切、慷慨激昂对人生充满憧憬和信心的名句。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识,二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这是杜甫的第三次漫游。此次漫游的同伴还有诗人高适,三人情趣相投,一起登高怀古,饮酒赋诗,郊游狩猎,访古寻幽,不一快哉。直至秋天,三人分手,他怀抱着政治理想来到了京都长安。但是迎接他的是冷漠的社会现实,杜甫在仕途上又一次遭到了挫折,生活也落魄起来。直到天宝十四载十月,困守长安十年后才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正八品下的小官,与杜甫的理想比较,简直有点滑稽。但也只得离开长安,来到寄居在奉先(今陕西蒲城)的妻子身边,一路上他看到饿殍遍野,又见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在华清宫通宵饮酒作乐,满怀悲愤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完结。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 “三别”。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大爱杜甫 提到诗,我们最先想到的时期一定是鼎盛时期的唐朝,要想到诗人,李白,杜甫之类的伟大诗人一定脱口而出杜甫,我们很快回忆起他,是为什么?一个平民诗人,被称为圣,是为什么?后人对其作品的极高的评价,是为什么?后人争墓,重建草堂,泰山上随口吟出的名句,以及后人对杜甫的追忆行为,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杜甫之所以可以如此伟大,是因为杜甫心中存在的一种爱,一种博爱,一种大爱 杜甫可以称得上唐朝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始终信奉儒学,倡导以人为本,用自身实践,用生命填写而杜甫的仁爱,不仅仅是对自己及他人,社会,甚至是对其他生物他所倡导的是一种大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杜甫把这种爱推向了人民由家到大家,到整个国家而这一点,也可以从杜甫对国民的情怀中得以体现,杜甫对政府一直抱有幻想,希望有一天自己对国的建议意见可以被采纳,使人民富足,生活安康 真是由于杜甫内心宽广,心中的大爱,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推动着诗圣不断专注于诗,推动着诗圣一步步走向人民,成就了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诗人

肩膀 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杜甫议论文800字赏析

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鉴赏: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扩展资料: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高

百度的话你不怕老师说你哦杜甫《望岳》赏析原诗: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字义:岳:此指东岳泰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 青: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曾:通“层”。 决:张大。眦:眼角。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译文:泰山啊,你到底有多么美好?苍翠挺拔齐鲁境内都能看到。造物主把神奇秀美聚你一身,峻岭南北判然分出一昏一晓。云气层层翻滚心胸随之激荡,眼角都快裂开为看归巢小鸟。哪一天我定要登上你的绝顶,一览群山尽呈眼底尽显低小!赏析: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登高】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 索引序列
  • 杜甫议论文800字的妙处
  • 杜甫议论文800字
  • 杜甫议论文800字的意思
  • 关于杜甫的议论文800字
  • 杜甫议论文800字赏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