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秦汉文献研究所地址

秦汉文献研究所地址

发布时间:

秦汉文献研究所地址

陈博,1959年出生,历史学博士,现为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古代文献的教学和研究,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研究论文。其代表作有《试论呼韩邪单于在与汉“和亲”中的主导作用》、《试论东汉政府与南方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从“大共同体”本位看秦制的遗害》、《韦昭吴书考》等,发表在《文献》、《历史文献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等杂志上。

秦汉时代起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迄于东汉灭亡,前后共约440年,其间包括秦、西汉、新、东汉4个朝代。从西元前3世纪后期到西元3世纪初期的这一时代,是中国铁器时代的发展期。当时中国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国势相当强盛,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关系密切,与外国的交往频繁。秦汉时代文献记载详细,各种遗迹和遗物十分丰富。秦汉考古的前身可追溯到宋代的金石学。当时的许多金石学书籍,已广泛地著录了秦汉的铜器、镜鉴、度量衡器、货币、印章、玉器、碑刻和石经等。明代的学者,又著录了汉代的砖瓦。到了清代,秦汉的镜鉴、印章、封泥、简牍、瓦当等大量出土,更丰富了金石学研究的内容。在此之前,元代的学者还对汉代的古迹进行实地的调查。以调查发掘为基础的秦汉考古,到20世纪才开始。从20世纪的初期到30年代,英国、瑞典等国有人在甘肃、内蒙古、新疆各地对汉代的各种遗址进行掠夺式的调查发掘;30年代和40年代前期,日本人又趁军国主义侵略之机,在辽宁省和山西省的各地挖掘了不少汉墓。中国学者从20年代到40年代,对河南省洛阳附近汉魏故城遗址出土的石经加以收集、整理,在甘肃、新疆各地对汉代遗址和墓葬进行了调查发掘,还在陕西省宝鸡,山东省滕县,广东省广州,四川省彭山和重庆,河南省安阳、浚县和辉县等地发掘了许多汉墓。系统的、有计划的调查发掘工作,则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才全面开展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及其他有关单位,对秦汉时代的各种遗址和墓葬进行了广泛的、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出土的遗物数量很大,种类甚多。这使得秦汉考古的研究具备了丰富、可靠的资料。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成果,除了以简报、中型报告和论文的形式在《考古》、《文物》、《考古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外,重要的专著则有《辉县发掘报告》、《洛阳烧沟汉墓》、《长沙发掘报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等。

安作璋先生,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生于山东省曹县。1951年毕业于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和山东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他在秦汉史、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中国运河文化史等领域均有独特贡献。1978年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1988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首批拔尖人才”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荣获首届山东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是5位获此殊荣的著名学者之一。 参考资料:

请教南师大社发院张进教授!

秦汉文献研究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9月,原名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考古研究所,1963年归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后改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70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并,原考古研究所人员仍从事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1978年10月,经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批准恢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建制。1984年划归陕西省文物局管理。2006年12月,经陕西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位于西安市南郊乐游路31号,院部占地约1万平方米,办公科研楼和文物藏品楼各1座。另外,在西安泾渭工业园区建设了泾渭基地,在雍城、秦陵、铜川、窑店等地建立了考古工作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制130人,现有职工115人。内部机构设置为9个部(室),分别是:党委工作部、行政办公室、科研工作部、石器考古研究部、商周考古研究部、秦汉考古研究部、隋唐考古研究部、资料信息部、文物保护研究部,部(室)下辖27个科(室)。此外,在西安经济开发区泾河工业园区建有全国唯一的考古科研基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在雍城、阳陵、秦始皇陵、铜川、沣东、窑店、周原、周公庙设有考古工作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省级考古科研机构,承担着陕西省境内的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科研工作。目前共有职工118人,其中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23人,中级职称34人、初级职称26人。院图书馆藏书近13万册,是全国文博考古专业图书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之一。院文物库收藏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各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标本14万余件(组),是陕西省最大、最重要的文物标本库。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以来,先后发掘了数十处重要古遗址和万余座古墓葬,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许多项目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研究人员先后发表考古调查发掘简报和研究论文1200余篇,出版考古发掘报告56部,学术专著数十部,其中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二十二项。1980年创刊的学术杂志《考古与文物》己出版170期,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考古学术刊物之一。在2001年进行的二十世纪全国百大考古发现评选中,陕西省有十三项名列其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有二人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一人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二人被评选为人事部、文化部先进工作者,一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人被评选为省级劳模,三五人才推选入围7人,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被评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史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文、史、哲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科技史料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小说资料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法律文献北京财贸学院古籍整理小组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内蒙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蒙古学古籍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河北河北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元曲、 诗经、 历史古籍河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古国文献研究室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小说史辽宁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吉林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室,研究方向为东北文献等、东北亚史、韩国历史文化延边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江苏苏州大学文献研究室,研究方向为文献学理论与方法、文学史料学、古籍整理徐州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唐宋诗词、《全唐五代诗》、唐代禅文化、地方史志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史学、语言文字学、文献目录学扬州师范学院历史文献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经学文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无锡教育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安徽安徽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徽州文献安徽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安庆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徽州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室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学、明清文学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山东地方文献山东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代医学文献江西南昌大学赣文化及古籍研究所江西教育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江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宜春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小组福建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闽台地方文献、中国经济文献、唐五代文史资料福建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湘潭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益阳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小组河南河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唐诗、先秦两汉、宋代文化安阳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典籍信阳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词学、佛学等广东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研究方向为岭南地方文献雷州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室韶关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室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献学广西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今图书集成索引广西民族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云南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地方文献研究所陕西西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周秦汉文献、陕西地方古籍、西北地理、科技史青海青海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青藏地区古文献新疆新疆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中亚资料海南海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海南古代文化典籍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黑龙江地方古籍等、诗经哈尔滨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浙江杭州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唐宋史学宁波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组湖北湖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宁夏宁夏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回族古籍、宁夏地方文献、伊斯兰教汉籍上海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上海大学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上海教育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

秦汉文献研究所官网

凡是秦汉时期的考古遗存均属于秦汉考古的研究对象。如果按大类划分有四类:一、遗址,二、墓葬,三、农业、手工业及其产品,四、货币、度量衡及印章,五、绘画、雕刻、书籍和碑碣。秦汉时代起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迄于东汉灭亡,前后共约440年,其间包括秦、西汉、新、东汉4个朝代。秦汉时代文献记载详细,各种遗迹和遗物十分丰富。研究工作在调查发掘的基础上,以遗迹和遗物为主要依据,并结合文献的记载,这使得秦汉考古不仅有广泛的课题,而且有充实的内容,是中国历史时代考古学的典型。 一、遗址  秦汉时代的遗址,种类多,数量大,在地域上分布范围广。它们可分为都城、县邑、聚落、长城、鄣塞、工矿、作坊等类,而各类遗址中又包含许多不同的遗迹。经过调查发掘的遗迹,有城墙、城门、沟渠、池沼、桥梁、街道、宫殿、衙署、武库、礼制建筑物、住房、窖穴、水井、矿井、工场、炼铁炉、陶窑等等。这些遗址及其所包含的各种遗迹,反映了当时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设施和规制,体现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具体情形。 都城 都城遗址的调查发掘,是秦汉考古的一项重大课题。秦的咸阳城、西汉的长安城和东汉的雒阳城是统一大帝国的都城,是当时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是长安城和雒阳城为汉代所新建,其设计除适应作为大城市的经济生活上的需要以外,还充分显示了政治上和礼制上的规格,对此后中国历代都城的营建有深远的影响。县邑 指都城以外的各地的县城,有的是郡国的治所。据历史记载,从西汉初年开始,全国的县邑普遍筑城墙。由于所在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内地的县邑和北方边境地区的县邑。聚落 指县城郊外的市镇和村落,其数量远比县城为多。长城、鄣塞和烽燧 秦汉时代,为了在北方和西北边境防御以匈奴为主的游牧民族入侵,修筑了长城,并在沿线建鄣塞,设烽燧,以加强守卫。因此,对长城、鄣塞和烽燧遗址的调查发掘,是秦汉考古的一项特殊任务。其成果主要在于究明当时的国防和军备。二、墓葬  秦汉墓葬的特点是墓的种类复杂,墓主人的身份各异,等级甚多,而墓的形制和构造等又因时期、地区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别。统治阶级实行厚葬的墓设施讲究,随葬品十分丰富,而贫民和刑徒的埋葬则极为草率。因此对墓葬的调查发掘,不仅能为研究秦汉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提供大量的资料,而且可以充分揭露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情况。帝陵 在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中,帝陵有其特殊的规格。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两汉帝陵继承秦陵的制度而又有新的演变。它们对此后历代的陵制有长远的影响。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墓 秦汉时代贵族、官僚和一般地主的墓,从墓的构造上可以分为木椁墓、土洞墓、空心砖墓、崖墓、砖室墓、石室墓等不同的种类,它们又各有规模大小的差别。各类的墓,有的流行于不同的时期,有的则同时并存。由于墓主人的身份和财富的差异,他们的墓在种类和规模方面亦各不相同。贫民墓和刑徒墓 贫民墓 多为小而浅的土坑,易受破坏,葬具都很简陋,有的使用陶棺,有的则用瓦片覆盖尸体,有的根本没有葬具。随葬品极为贫乏。  刑徒墓 迄今发现的秦汉刑徒墓共有 3批。临潼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秦代刑徒墓。咸阳汉景帝阳陵附近发现的西汉刑徒墓地。汉雒阳城遗址附近发现的洛阳东汉刑徒墓地。三、农业、手工业及其产品   从各类遗址和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大量的遗迹和遗物,是研究秦汉时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重要资料。遗物的种类有农作物、纺织品、铁器、铜器、漆器、玉器、陶器、砖瓦、舟车等,它们绝大多数为实物或实物的残迹,有的则为模型。遗迹有与农业有关的沟渠、与采铜有关的矿井、与冶铁有关的作坊和炼炉、与制陶有关的窑、与造船有关的工场,等等。汉墓中的壁画、石刻画像和随葬的陶质模型类明器等,又从生产手段和生产关系等方面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和各种手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  农业 根据出土的农作物、铁农具等实物,参考陶明器模型和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的图像,并结合经过调查发掘的有关遗迹,可以从农作物的品类、农具和耕作技术、水利灌溉、谷物加工、农副业以及庄园和屯田制度等方面加以阐明。 纺织 汉代纺织品有丝、麻、毛、棉四大类。丝织品主要发现于长沙马王堆汉墓、江陵凤凰山汉墓、满城汉墓和新疆民丰尼雅汉墓等处。织品的种类,可分为平纹组织的绢、缣、纱,绞经组织的素罗和花罗,以斜纹显花的绮,多彩的锦和绒圈锦,编织的绦带等。 铁器 各地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铁器数量大,种类多,而作坊遗址的发现更为研究当时的冶铁业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近年来, 考古学研究与冶金史研究相配合,对秦汉冶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 汉武帝以后,在全国设铁官40余处,由国家垄断冶铁业。铁官所属的作坊遗址在各地多有发现,其中河南省巩县铁生沟和南阳瓦房庄等遗址经过大面积的发掘。铜器 和前代相比,秦汉铜器的特点是礼器的比重减小,日常生活用具的种类大增。兵器除弩机和矢镞外,多为铁器所取代。容器包括鼎、锺、壶、钫、樽、、卮、杯、鉴、、洗等食器、酒器和水器;烹饪器有、釜、甑、鍪、斗等炊具和温器。用具的种类如灯、熏炉、博山炉、案、熨斗、漏壶等,有的在前代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有的则为汉代所创制。 漆器 秦汉是中国古代漆器制造业的全盛时代,所制漆器种类多,数量大,质量精美。特别是各种饮食器皿,由于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漆器的种类有鼎、壶、钫、樽、盂、卮、杯、盘等饮食器,奁、盒等化妆用具,几、案、屏风等家具。 玉器 秦和汉初的玉器,主要是继承战国时代的传统。西汉中期以后,玉器的种类、花纹和治玉技术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与战国时代有显著的不同。作为礼器的玉器,种类减少,仅有璧和圭两种。用于死者身上的玉衣、玉、玉塞、玉等所谓“葬玉”,显然增多。玉笄、玉带钩等日常装身具及铁剑柄端和鞘上的玉具相当普遍。此外,玉印、玉刚卯等亦为前代少见或未见。 陶瓷器 秦汉的陶器,除了实用的以外,还包括大量专为随葬而作的明器。铅釉陶器的盛行,是汉代陶业的特点之一。东汉后期出现的青瓷,更是陶瓷史上的重要创新。 秦汉的灰陶,火候较高,陶质较坚实;西汉中期以后,绳纹基本上绝迹,一般器物大体上是素面的。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除灰陶外,还流行硬陶,烧制火候比灰陶高,器形和纹饰也与灰陶有异。 专为随葬而作的明器,可分模型和偶像两大类。秦和汉初首先出现的是模型类的仓和灶。从西汉中期以降,迄于东汉后期,除仓、灶以外,井、磨盘、猪圈、楼阁、碓房、农田、陂塘等模型及猪、羊、狗、鸡、鸭等动物偶像相继出现,时代愈晚,种类和数量愈多。  砖瓦 制砖造瓦是秦汉陶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和前代相比,瓦的制作有了改进,除了战国时代以来的空心砖以外,还发明了以长方砖为主的小型砖,使得当时的建筑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舟车 秦汉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车和船。车的实物遗迹,发现于临潼秦陵的兵马俑坑、满城汉墓、曲阜九龙山汉墓和北京大葆台汉墓;作为明器的车的模型,则有秦陵和武威雷台汉墓的铜车,云梦秦墓、长沙汉墓和武威磨嘴子汉墓的木车,广州汉墓和成都扬子山汉墓的陶车等,各地汉墓的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的车马图,也是研究车制的好材料。秦陵的铜车,为皇帝的专车,有其特殊的规格,但大体上是继承战国时代的车制。兵马俑坑中的木车,则为用于战争的兵车。汉代最常见的车为轺车,又有辎车、骈车、安车和高车,多为双辕,辕木多弯曲。各种车辆都用马驾引,运输货物则多用牛车。东汉后朝,统治阶级所乘的车亦常用牛驾引,影响及于后代,竟成长期的风尚。四、货币、度量衡及印章   货币和度量衡器代表秦汉时代国家在经济方面所建立的最基本的制度。各时期所铸钱币质量的优劣,往往反映当时政局是否稳定,经济秩序是否正常。印章体现了当时的官制,而印章及封泥上的地名则又为研究各时期的行政区划提供材料。  货币 秦汉的铜铸币,主要可分“半两钱”、“五铢钱”和“新莽钱”三大类。前两类都是圆形方孔。后一类品名繁多,形状不一。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曾铸“三铢钱”,但不久作罢,故发现甚少。  度量衡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以战国时代商鞅变法以后的秦国度量衡制为标准。汉因秦制,基本上保持不变。王莽改变汉朝各种制度,但未改动度量衡制。东汉建武年间,整顿度量衡,由大司农颁发标准器,其标准仍与前代大致相同。  印章(附封泥) 秦汉的印章,可分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前者包括从皇帝、诸侯王到各级官员的印章,印文为称号和官职,不具姓名。后者不论是官是民,印文为姓名,不加职称。由于当时公文、书信都用竹简和木牍,所以印章多盖在简牍检木的封泥上。一般说来,封泥上的印文多为官印。 五、绘画、雕刻、书籍和碑碣   广义的绘画包括各种器物的图纹,但狭义的绘画在秦汉时代主要是帛画和壁画。帛画易朽,出土甚少,而壁画在坟墓中遗留,有大量的发现。秦汉雕刻艺术种类甚多,而以汉代画像石最具特色,它与壁画一样,是汉代考古的重要资料。汉代虽已发明造纸,但应用远未普及,所以秦汉的书籍主要是简册和帛书。中国古代的碑碣,开始于战国而盛行于秦汉,它们和石经相似,是刻于石材上的文献,可以补书籍记述的不足。参考资料:王仲殊:《秦汉考古》,《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

广西省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所辖的一个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971平方公里,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总人口12万人。与百色、田阳、田东、平果、大化、东兰、凤山、凌云等市县毗邻。巴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典型的喀斯地貌,蕴藏着丰富的溶岩溶洞,年平均气温4℃,年无霜期337天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均小有温差,人居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宜人。 巴马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1991年11月1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会议上,被命名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2003年11月,国际自然医学会授予巴马“世界长寿之乡”证书。据第二次到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巴马百岁以上寿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都居世界五个长寿区之首。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史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文、史、哲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科技史料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小说资料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法律文献北京财贸学院古籍整理小组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内蒙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蒙古学古籍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河北河北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元曲、 诗经、 历史古籍河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古国文献研究室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小说史辽宁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吉林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室,研究方向为东北文献等、东北亚史、韩国历史文化延边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江苏苏州大学文献研究室,研究方向为文献学理论与方法、文学史料学、古籍整理徐州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唐宋诗词、《全唐五代诗》、唐代禅文化、地方史志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史学、语言文字学、文献目录学扬州师范学院历史文献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经学文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无锡教育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安徽安徽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徽州文献安徽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安庆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徽州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室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学、明清文学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山东地方文献山东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代医学文献江西南昌大学赣文化及古籍研究所江西教育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江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宜春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小组福建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闽台地方文献、中国经济文献、唐五代文史资料福建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湘潭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益阳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小组河南河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唐诗、先秦两汉、宋代文化安阳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典籍信阳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词学、佛学等广东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研究方向为岭南地方文献雷州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室韶关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室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献学广西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今图书集成索引广西民族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云南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地方文献研究所陕西西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周秦汉文献、陕西地方古籍、西北地理、科技史青海青海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青藏地区古文献新疆新疆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中亚资料海南海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海南古代文化典籍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黑龙江地方古籍等、诗经哈尔滨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浙江杭州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唐宋史学宁波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组湖北湖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宁夏宁夏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回族古籍、宁夏地方文献、伊斯兰教汉籍上海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上海大学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上海教育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

《秦汉史》,钱穆,中华书局《细说秦汉》,黎东方,上海人民出版社《剑桥中国秦汉史》,费正清崔瑞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秦汉史——中国断代史系列》,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建议你去 中华书局和三联书店的 库存里去 查下 这2家是比较权威的 学术著作出版社

秦汉文献研究所招聘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一、招录计划综合执法员:30名 治安协勤员:10名二、人员身份非公务员、非事业单位人员身份三、招聘条件1、素质作风: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作风正派,吃苦耐劳,工作勤奋,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不良嗜好。2、性别条件:仅限男性。3、身高年龄:综合执法员:身高170厘米以上,年龄23周岁至32周岁(1991年3月31日至1982年3月31日);治安协勤员:身高175厘米以上,年龄23周岁至32周岁(1991年3月31日至1982年3月31日);4、学历资格: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武警、部队复转军人可为高中及以上学历。5、其他:武警、部队复转军人、公安院校毕业生优先录用;有机动车驾驶技术、相关法律专业的优先录用。(治安协勤员岗位,有公安机关工作经验的优秀录用。)6、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报名:(1)、涉嫌违法、违纪正在接受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2)、曾被辞退或者开除公职的。(3)、受过刑事处罚、劳动教养的。(4)、有纹身、耳孔、烟疤的,非正常需求染烫发的。(5)、有关法律规定不得录用的其它情形。四、报名须知1、报名时间:2014年4月8日至10日,9:00至12:00,14:00至18:00。2、报名地点:咸阳市阳光假日酒店926室。(咸阳市人民中路21号,人民中路与团结路交叉口西南角;公交路线:1路、14路、18路、26路金义百货站下即到;7路、9路、12路、13路、23路、59路团结路口站下即到)3、报名方式:采用现场报名,应聘人员携带应聘报名登记表(点击下载)、2张一寸照片、本人身份证、学历证/退伍证、驾驶证等相关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4、招聘流程:报名及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体能测试→驾驶技能测试→试用考核→正式聘用;相关环节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五、福利待遇1、拟聘用人员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间,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纳“五险一金”,仅发放基本工资。2、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签订劳动合同,聘期三年,可续聘;考核不合格的不予聘用。3、工资结构:基本工资+实绩工资+福利补贴+五险一金4、工资数额:2400至2600元六、咨询方式电话咨询: 乌先生 18700030923 029-33185117网络咨询:登陆进入“通知公告”板块查看参加笔试、面试等环节人员名单、时间及地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更多考试信息请参考陕西人事考试网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一、面试时间:时间、地点安排(点击查看原公告)请面试人员根据岗位对应的时间节点前来面试。面试时间安排附后。8月19日上午(07:30-12:30):幼儿园教师岗8月19日下午(13:00-18:30):幼儿园教师岗8月20日上午(07:30-12:30):音乐教师岗8月20日下午(13:00-18:30):美术教师岗8月21日上午(07:30-13:30):体育教师岗面试地点:秦汉新城渭柳小学(秦汉新城秦柳路与兰槐路交汇处)二、面试方式及内容面试采取试讲(无学生微型讲课)、考官提问以及自备才艺展示。讲课时间为15分钟,考官提问时间为3分钟,自备才艺展示2分钟,备考时间为40分钟。三、其它说明面试人员未按本通知要求参加面试的,视为主动放弃,取消面试资格; 面试现场提供电子琴。其他所需器材由面试人员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备。本次公开招聘工作,招聘单位及相关组织机构未委托任何单位和个人组织辅导、培训等活动,请勿上当。咨询电话:029-38958888 (咨询时间:9:00-17:00)

秦汉文献研究

文献的流传和考古发现是两大最主要来源!传世文献有限,曾是制约秦汉史研究的一大因素。而五十年来,一大批重大考古发现,完全改变了秦汉史研究的格局。它对于推动秦汉史研究的作用,无论如何估价,都不会嫌其过高。自七十年代以来,三次重大的考古发现(云梦秦简、始皇陵兵马俑坑、秦封泥),为人们研究秦国及秦朝的法律制度、陵寝制度及兵制、官制及历史地理,带来了宝贵的新材料,借助于对秦律遗文及相关法律文书的研究,史学家不仅可以大致弄清秦律体系(栗劲《秦律通论》,堪称代表之作),并且还对一些重大的制度问题(如:始傅年龄、隶臣妾的社会身份、啬夫的种类与职掌、赋役制度、民族政策等)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而以秦俑秦陵为中心的学术研究,业已蔚成规模,以王学理、袁仲一、张文立、徐卫民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已利用占有资料的优势,做出了令人注目的成绩。如果说,林剑鸣的《秦史稿》一书,标志着秦史研究得以从附庸地位而走向独立,那么,九十年代出版的《秦俑·秦文化》丛书(计划30种,已出16种),则是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特别应予介绍的是,田静《秦史研究论著目录》一书,把本世纪的秦史研究成果,分“专著”“论文”两编,分列专题,以时为序,给以著录介绍,所收资料丰富(全书60余万字,收集下限到1999年6月),极便检索利用。近年新出封泥资料(分藏于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和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已引起了学界高度重视。

秦汉时代起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迄于东汉灭亡,前后共约440年,其间包括秦、西汉、新、东汉4个朝代。从西元前3世纪后期到西元3世纪初期的这一时代,是中国铁器时代的发展期。当时中国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国势相当强盛,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关系密切,与外国的交往频繁。秦汉时代文献记载详细,各种遗迹和遗物十分丰富。秦汉考古的前身可追溯到宋代的金石学。当时的许多金石学书籍,已广泛地著录了秦汉的铜器、镜鉴、度量衡器、货币、印章、玉器、碑刻和石经等。明代的学者,又著录了汉代的砖瓦。到了清代,秦汉的镜鉴、印章、封泥、简牍、瓦当等大量出土,更丰富了金石学研究的内容。在此之前,元代的学者还对汉代的古迹进行实地的调查。以调查发掘为基础的秦汉考古,到20世纪才开始。从20世纪的初期到30年代,英国、瑞典等国有人在甘肃、内蒙古、新疆各地对汉代的各种遗址进行掠夺式的调查发掘;30年代和40年代前期,日本人又趁军国主义侵略之机,在辽宁省和山西省的各地挖掘了不少汉墓。中国学者从20年代到40年代,对河南省洛阳附近汉魏故城遗址出土的石经加以收集、整理,在甘肃、新疆各地对汉代遗址和墓葬进行了调查发掘,还在陕西省宝鸡,山东省滕县,广东省广州,四川省彭山和重庆,河南省安阳、浚县和辉县等地发掘了许多汉墓。系统的、有计划的调查发掘工作,则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才全面开展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及其他有关单位,对秦汉时代的各种遗址和墓葬进行了广泛的、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出土的遗物数量很大,种类甚多。这使得秦汉考古的研究具备了丰富、可靠的资料。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成果,除了以简报、中型报告和论文的形式在《考古》、《文物》、《考古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外,重要的专著则有《辉县发掘报告》、《洛阳烧沟汉墓》、《长沙发掘报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等。

  • 索引序列
  • 秦汉文献研究所地址
  • 秦汉文献研究所
  • 秦汉文献研究所官网
  • 秦汉文献研究所招聘
  • 秦汉文献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