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对比美国的有什么不同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对比美国的有什么不同

发布时间: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对比美国的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价值观反映不同的所有制。自由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最为推崇的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失去生产资料的人除了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之外,没有多少能力行使其他的自由权。而社会主义的自由就不再是基于资本的自由,而是基于人民主权的自由,人民群众享有实实在在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就平等而言,资产阶级从法权的角度提出每个人的平等权利问题,它不仅将古希腊时期的权利适用范围大大扩大了,而且在法律上确立了抽象的人人平等,相较于封建社会,这的确是一个进步。但是,由于权利的法权形式的抽象性,资本主义社会很难实现它所允诺的平等的“民主”权利。在这里,财产权是关键,西方法律上的人人平等,由于现实中的财产权的不平等就变成了空话,财产权是一切权利的基础,正是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比如,西方国家所看重的“投票权”一开始就有财产的规定,更别说因为革命的妥协性使英国贵族长期保持某些政治特权。在自认为最平等的美国,妇女和黑人直到20世纪初才获得了“投票权”。如果说在古希腊是少数奴隶主拥有自由和民主权利,那么在美国建国之后很长的时间里,则是拥有财产的白种男人才有“投票权”。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平等不再仅仅是法权的抽象平等,更不仅仅是周期性“投票权”的平等,而是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全面的平等。民主、公正也是如此:社会主义的民主也不再是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轮流坐庄,而是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的公正也不再是低于资本自由和个人自由的程序性和第二位的价值观,而是规定着社会主义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价值观。

西方在感情上比较开放,而中国还是比较保守。

要问答这些问题,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现时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或者,搞清楚现时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申漳,1982)“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郭莲,2002)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张岱年归纳为四点:即是一天人合一,二以人为本,三刚健自强,四以和为贵。(张岱年,2000)这四点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文化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是讲究和谐和睦的。这样的总结让国人感觉很好,但不能说明现时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比如说环境污染问题,医疗教育费用逐年上涨问题等等。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特点的总结为:“一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二勤俭,此指习性勤俭、刻苦耐劳、孜孜不倦、好节省以至于吝啬、极有实利主义实用主义之精神等。三爱讲礼貌,此一面指繁文缛节、虚情客套、重形式、爱面子以至于欺伪;一面亦指宁牺牲实利而要面子,为争一口气而倾家荡产等。四和平文弱,此指温顺和平、耻于用暴、重文轻武、文雅而不免纤弱、特喜调和妥协;中庸及均衡、不为己甚、适可而止等。五知足自得,此指知足安命,有自得之趣,贫而乐、乐而无怨、安分守己、尽人事听天命、恬然而爱好自然风景、少以人力胜天之想等。六守旧,此指好古薄今、因袭苟安、极少进去冒险精神、安土重迁、一动不如一静等。七马虎(模糊),此指马虎笼统、不求精确、不重视时间、不讲数字、敷衍因循、不彻底、不大分彼此、没有一定规律等。八坚忍及残忍,残忍指对人或动物缺乏同情;坚忍则谓自己能忍耐至至高程度。克己、自勉、忍辱、吃亏等都属于此。对内对外两面,实亦相连之事。九韧性及弹性,韧性止于牢韧,弹性则并有弹力。此不独于其个人生命见之,全民族全历史恰亦证明如此。此不独其心理精神方面为然,于其体质及生理现象亦证明如此。十圆熟老到,此盖为中国民族之总括的特征,…其含义有:悠悠然不慌不忙、稳健、老成持重、心眼多、有分寸、近情近理、不偏不倚、不露圭角而具有最大之适应性及潜力。”  此总结虽为大半个世纪前所做,但读罢,想必仍要震慑于老先生的洞察力,这中间的绝大多数仍然直指现时的中国文化,而此时的文化已然经历了近百年的传统文化批判、文化重塑,不想,却是新瓶装旧酒了。  也许真的要感叹中国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哪怕只要有点星火,就可能要燎原。  然而,梁老先生总结的中国文化特点,却绝不是什么堂而皇之的殿堂文化,甚至有些委琐,与先进那是相去何止万里。如此文化为何又有如此的生命力呢?  到是张岱年老先生的“以人为本”道出了缘由。  梁先生的总结与张先生的归纳的本质区别,好像就归因到了一个还在争论的话题上:人,性善,性恶?本文亦不想趟此混水,到是把西方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拿来做个分析可能更加稳妥和贴切些。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有哪些

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其主要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契机: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是指企业必须拥有的终极信念,是企业哲学中起主导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如企业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等的看法或态度,它影响与表明企业如何生存的立场。扩展资料核心价值观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它是判断善恶的标准;2、核心价值观是这个群体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尤其是认同企业的追求和愿景;3、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对目标的追求;4、形成一种共同的境界。个人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个人在工作,生活过程中让自己信奉的信条和理念。个人核心价值观是个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个人在生活,工作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表明个人如何生存的主张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个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内在和持久的一整套”原则。 个人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个人内心。它们是没有时限地引领个人进行一切工作,生活的指导性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它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越个人的长远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心价值观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答案正在飞速整理中,请您稍等两分钟~ 您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更多1条 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我国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有什么不同

回答 1、定义不同 普世(适)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2、基本内容不同 普世价值观包括但不限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阶级性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是两种不同体系的价值观,前者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般而言,价值体系尤其是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鲜明的阶级性和具体明确的价值指向,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维持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需利用其统治地位大力倡导和宣扬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首要前提便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四个字放在核心价值观前面并非多余,恰恰相反,而是“画龙点睛”。自从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起,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目标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服务,就是要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消除阶级、消灭剥削以及两极分化现象,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这正是以资产私有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所极力反对的,故两者在原则立场方面是截然对立的。 “普世价值”观的颂扬者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企图用抽象的“共同人性”和“人类本性”作为价值判断的准绳,把否定阶级分析的所谓“放弃意识形态”和“抛弃意识形态”的“自由”、“民主”、“人权”等奉作“普世价值”。实际上,“普世价值”具有非常强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这便是“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从人类共同追求的文明习俗、价值观念、精神信仰以及理想道德上抽象地鼓吹自由、民主、人权等,然后对其进行符合自身“文化传统”、“价值色彩”以及“道德韵味”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解释,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信仰、精神憧憬以及经济政治模式“转换”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性追求和价值向往,利用其经济、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吸引其他国家和人民“效仿”甚至“复制”,进而使之积极、主动、自觉地成为西方的“信仰者”、“依附者”以及“跟随者”。其这样做的最终目的便是:用“美式”、“西式”、“欧式”等民主模式冒充“普世民主”、用人权“高于一切”的精神理念和价值信仰“打压”国权,以追求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霸权和利益。 更多6条 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围绕人民的幸福为了人民谋谋福利。西方的价值观是为了自身的切身利益。

中国和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本质上,中国,有自己的民族意识,并且使集全国之力,而西方是资本主义,他们只是会考虑自己的私利

回答 理论基础之区别 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基础是抽象人性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则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批判地超越了抽象人性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在理论基础上显著区别开来。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呢

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内容是: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也是对我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的一个概括,而且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大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看似简单的二十四个字却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内涵,而又是每四个词作为一个单位分别对不用层面做出不同的概括,在十八提出以后就广泛运用到看社会当中并且我们也发现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要求记住的并且知道却深刻的含义。 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各有不同的含义以及是针对不同的层面的 这样的层面我们主要分为三个层面来进行不同的表述也确切到每一个层面的不同的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国家层面上的,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在社会层面上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个人层面的。对于国家来讲我们希望建设一个国强民富的,m人民当家作主的,又是文明的并且是安全的这样一个国家为人民建设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对于社会来讲希望我们希望对于大家来讲是自由的,大家都是平等的,以及大家生活上是公平的并且有法可依,而对于自身来讲就是要做到爱国,对于工作室尽心尽责地,是诚信的并且对人是友善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深度学习的  核心价值观看似看似很简单但是其含确实需要我们大家用心去体会的,仅仅只是背住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去践行它而不是仅仅只是在思想上有这样的觉悟。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个人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但我们迷茫的时候可以去看一下核心价值观并且为之付出行动,那么你将收获更多并且对于自身在未来的生活当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讲就是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非常的高无论是对于我们而言还是国家社会来讲,所以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我们要切身做出行动而不是空谈。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扩展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核心价值观24字分别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概括,与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党和政府不断重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社会的公正和法治。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意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有哪些

官本位,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其他的只是口号。

一、在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的关系上,中国传统价值观倾向于以道德价值为至高的价值标准学界常说中国传统社会中有“泛道德主义”的偏向。我们可以从道德价值与物质价值、道德价值与政治价值两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从道德价值与物质价值的关系来看,中国传统主要以义与利、理与欲、公与私的论辩表现其价值取向。“义”主要是道德价值,而“利”则主要表现为物质价值。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他为君子、小人的区分提供了标准,这一标准就是二者的道德层次,而其中又以义与利的对立为前提。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也是把利与义对立起来分析的。其共同倾向在于,二者同时在对立中选取“义”而放弃“利”,似乎“义”不但是最高的,而且是自足的。问题在于,道德从来就是调整利益关系的原则和标准,义与利总有其内在关联。这一矛盾的解决是靠公与私的对立实现的,儒家所说的“利”指私利,它与作为公利、整体利益的“义”是对立的。由此我们再看墨家的义利观,它与儒家不同之处在于它认为义就是利,从而把义与利同一化。但是,墨家所说的义其实就是公利,因此它与儒家的义利观并无本质区别。至于理与欲,实际上是义与利的派生,只不过“理”是进一步把当时的道德纲常本体化了。 从道德价值与政治价值关系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政治观是典型的伦理政治观,其中表现出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交织,也可以说是道德的专制与专制的道德相交错,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德治主义传统,结果“政”只不过是“正”的另一种表达而已。由内圣而外王,是儒者追求的成长路径。中国传统价值观以道德价值统制其它领域价值的倾向影响十分深远,后儒虽有从内部挑战的努力(如陈亮等的功利主义),但影响甚微。新文化运动中,除了“德先生”与“赛先生”两条救国方略之外,还提出了“穆姑娘”(即morality,道德),并认为道德上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这种道德革命的取向在辛亥革命领袖人物中也体现出来,它虽然有针砭传统积弊的功效,但却还是犯了传统的错误,并未跳出传统思路。因为它虽然要以新道德对抗旧道德,但潜台词仍然是道德价值是最根本的价值,以及可以从道德上解决一切社会历史问题,这就陷入了传统的窠臼,也与唯物史观相距甚远。当代新儒家牟宗三甚至认为从良知中可以悟出民主政治和科学,这种观点被另一位学者余英时批评为“良知的傲慢” 。\[1\](P86) 现代社会是一个领域分化的社会,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等多领域需要构筑和谐的价值生态,这无疑要求我们首先破除传统中的上述弊端。罗尔斯的《正义论》同时讨论道德与政治问题,现代经济学家高呼“经济学(家)要讲道德”,这决非回到传统中以道德统制其它社会领域的状况,而是在不同领域中发掘其不同的道德问题,它是以承认其它领域的合法存在为前提的,我们需要从这里重新思考我们的传统。现代社会中道德的功能已不再是传统社会中的统制、统摄,亦即它不能覆盖更不能“派生出”、“开出”其他价值领域,相反,它更多地是渗透并附着于其他领域,起导向、制约和协调的作用。马克斯·韦伯也分析了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观念,但这种观念不是统制,恰恰是许可、鼓励和理性化的制约。恩格斯曾指出,在古代社会,一切团体、组织的活动都带有“意识形态的附带目的”,并把这种附带目的“奉为神圣” ,\[2\](P447)正是批判了传统社会的上述弊端。 二、在家庭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的关系上,中国传统价值观将二者类同化 君父一致、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的一大特点。传统观念认为,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国平天下是一条自然而然的、毫无矛盾冲突的提升过程。从家庭关系中的“孝”可以推至政治中的“忠”。孝悌之所以是“仁之本”,不但在于它是自然伦理的体现,而且在于,一旦能作到孝悌,就不会“犯上”,不会“犯上”,就不会“作乱”。在“三纲”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国同构,君父一致的印迹。正是由此才形成了宗法传统。 中国人喜欢将一切社会关系进行血缘化的“拟制”,与此盖出一源。“师父”、“师兄”、“子民”、“父母官”等日常用语都带有传统色彩。也就是说,我们习惯于把非自然的关系自然化(主要是血缘化),似乎非此不能突出亲密性和可靠性。这一血缘拟制的过程就是将自然、道德、家庭伦理滥用的过程。显然,家庭伦理和自然道德虽然具有普遍性,但绝不能普遍化。因为家庭伦理自然是论亲疏远近的,或说它本身就是亲疏远近的产物。儒家对此倒并不虚饰,明确提出“亲亲为大”、“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费孝通先生说中国人道德生活中具有“差序格局”,\[3\](P307) 梁漱溟将伦理本位概括为“关系本位”,\[4\](P93)若从自然道德的角度看,这其实是必然的,并无可厚非。 但是,当把这种关系和处理这种关系的道德思路纳入到政治领域和其他社会领域,它的危害就十分巨大,就很有可能导致滥用家长式统治、以权谋私等社会积弊。家庭作为血缘关系的产物,它自身中包含了长幼序列等自然的不平等倾向,而现代政治生活领域则要求承认人的平等权利,经济生活中亦要求按市场原则平等交换。在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中,已经实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而契约只能以平等为前提。但即便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式的家庭伦理仍有其可贵的价值。西方契约化社会中的人情淡漠、家庭缺乏温情等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毕竟个人首先是在家庭中培养起健全的心理并实现人格的认同。问题在于,如果把这种家庭伦理普适化到社会生活所有领域则必然会犯错。大概正是这种错误,使得“五四”时期形成了一种全盘性反传统的倾向,因为他们认为既然由家庭伦理支撑的王朝政治已然瓦解,这种伦理的整体也必然失效。林毓生先生曾用怀海德(A·N·Whitehead)所说的“错置具体感的谬误”来概括中国传统的这种弊病,\[5\](P38)其洞见无疑是十分深刻的,它正确指出了把家庭伦理放置到政治生活中的错误,同时又维护了家庭伦理的现代价值。 三、在道德价值领域与超道德的神圣价值领域的关系上,中国传统信奉人道与天道的契合 宗教或宗教性的神圣价值虽与道德价值密切相联,但它毕竟不同于日常社会中的道德,因而可被视为超道德的领域。 在儒家传统中,人道是对天道的模仿,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象》)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表达。天道一旦突破自然性而伦理化,实际上就具有神圣性、神秘性。在中国传统中,天道成了一种境界的象征,人通过俗世的、内在的修养,可以达到这一境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传·文言传》)是“大人”的境界。儒学认为,“诚”是联通人道与天道的中介,通过它,人们可以达到与天地并立、“与天地参”(《礼记·中庸》)的高度。这就是西方社会学、宗教学中常说的“东方神秘主义”的表现,它是以儒家的性善论为基础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儒家的信念,就连信奉性恶论的荀子也认为,通过化性起伪,“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学者常以这些论点为基础,认为儒学虽有积极入世的态度,却也有通向天道的维度,从而认为儒学具有宗教性。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家的修养之道是“天命下贯” 的过程,也是“下学而上达”的过程,这典型地表现了中国传统中人道与天道的契合。\[6\](P16) 我们知道,在西方社会,神人对立、灵肉分裂的二元论是一种重要的传统,这与中国大不一样。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人道与天道的契合确乎有利于人生的境界追求,但却难以衍生出现代社会中普遍的世俗的道德准则。据此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更适合构建个人的人生哲学,如李泽厚则主张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分开,这些都是基于对现代社会道德要求的分析。历史上曾有人认为,没有了宗教,没有了上帝的存在,道德亦不再可能。这一忧虑曾由俄国作家妥斯陀耶夫斯基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提出。在思想界同样存在这种担心,因此启蒙大师伏尔泰虽然尖锐地嘲弄和批判宗教,但同时认为,没有上帝也要造一个上帝出来,因为似乎唯有上帝才能保证善恶的区分和惩恶扬善的终极公正。康德把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的论证从理智领域中驱逐出去,但却认为为着道德实践的考虑,必须保留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假设,也是出于相似的理由。我们认为,对于天道、宗教的信仰是个人的事情,现世社会的道德完全可以由实际的社会关系来决定和安排。换言之,一个完全由无神论者组成的社会在道德上是可能的,这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这种契合论的另一弊端就是,由于以性善论为基础,我们可能对人性寄予过高的期待,从而在政治生活中疏于制度的完善而过分依赖领导者的道德修养,这一点已形成了相当的共识。在对当前种种道德忧虑的反思中,越来越多的人强调制度安排的重要性。在这方面,西方社会中似乎更注重从人性恶的假设出发来构筑道德的制度防线。 四、在不同文化领域之间,中国传统价值观倾向于以华夏文化为标准判断其它文化的优劣文明与野蛮、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这些对立的概念都蕴涵着一定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既可以用于历时性评价,也可用于共时性评价。 不同的民族往往也是不同文化的载体,如何在共时性的背景下评价这些不同的文化,事关一个民族的文化心态与文化取向。对此,中国传统中有影响深远的“华夷之辩”。它倾向于用文化本身而不是种族、肤色等自然标准来评价民族文化优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优点。中国古人国家观念淡薄,天下观念浓厚,其所谓“天下兴亡”之“天下”,实为一个文化统一体,它不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范畴,也不是纯粹的政治概念。但它所使用的标准是华夏文化自身,特别是“礼”,认为“礼”不仅是人禽之别的分水岭(“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也是华夷之辩、文野之别的标准。在中国传统中,夷狄往往与禽兽相提并论,足见夷、狄、蛮、戎等对周边和外域民族的称呼中所包含的价值倾向。其中亦反映出文化中的自大心态。传统中“修文德、以来之”的怀柔远人的外交思维不能不说与此有关,就连郑和下西洋,也只不过是为了“振纲常以布四海,敷文德以及四方”。这种傲慢和固步自封的文化心态在文化鼎盛时期尚有其存在的空间,但到国难当头之时仍持这一心态,则只能是作茧自缚,导致可悲的结局,它实际上与曾长期风行的欧洲中心论如出一辙。事实表明,中国并不真正具备“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传统。欧洲中心论早已由德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予以驳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也是以承认文化多元论为前提的。现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实现现代化、顺应全球化而又不在传统中固步自封或全盘西方化,需要我们在文化价值观上来一个较大的转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各个价值领域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有一种明显的一元论倾向。这里所说的一元论,就是指或以一方统摄其他方面,或派生出其他方面,或排斥其他方面。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我们首先要纠正这些传统偏向,包括让道德价值让出统制地位,在领域分化的背景下构建道德规范,把社会日常伦理与个人修养的境界区分开,在文化价值观上取兼收并蓄的态度。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创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人民的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索引序列
  •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对比美国的有什么不同
  •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有哪些
  • 我国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有什么不同
  •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呢
  •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