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训诂学文献综述

训诂学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训诂学文献综述

(17学分以上)(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至少3学分,考试)自然辩证法(文科类) (60610053)3学分(考试)历史唯物主义专题研究 (70610284)3学分(考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 (70610483)3学分(考试)(2) 第一外国语(基础部分) (60640012)2学分(考试)(3) 基础理论课(3-4学分,考试)现代语言学理论 (70610753)3学分(考试)当代西方语言学流派 (70611092)2学分(考试)汉语史 (70610763)3学分(考试)计算语言学基础理论 (70611043)2学分(考试)组合数学 (60240013)3学分(考试)算法与算法复杂性理论 (70240193)3学分(考试)随机过程 (80420074)4学分(考试)(4) 专业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考试)汉语语法分析方法 (70610772)2学分(考试)汉语语法专著选读 (70610782)2学分(考试)英语语法学 (70611182)2学分(考试)语义学研究 (70610792)2学分(考试)汉语音韵学 (70610802)2学分(考试)汉语训诂学 (70610812)2学分(考试)汉语文字学 (70610822)2学分(考试)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80610682)3学分(考试)现代汉语语义研究 (70611173)3学分(考试)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70611052)2学分(考试)人工智能原理 (70240033)3学分(考试)软件工程技术与设计 (60240033)3学分(考试)(5) 专业课(不少于 3学分,考试)汉语语法研究专题 (70610832)2学分(考试)汉英语法对比研究 (70610842)2学分(考试)汉语史研究专题 (70610852)2学分(考试)小学史 (70610862)2学分(考试)自然语言处理与研究 (70611062)2学分(考试)机器翻译研究 (70611072)2学分(考试)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70611082)2学分(考试) (至少5学分)(1)第一外国语专业阅读 (69990011)1学分(考试)(2)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69990021)1学分(考查)(3)学术活动 (69990031)1学分(考查)(4)社会实践(语言调查) (69990042)2学分(考查)(5)教学实践 (69990052)2学分(考查) (可用学位课程代替)(10学分以上)(1) 本学科范围课程第二外国语 2学分(考查)语用学研究 (80610832)2学分(考查)语篇分析研究 (80640062)2学分(考查)计算机辅助语言研究 (80610842)2学分(考查)社会语言学研究 (80610852)2学分(考查)语言与文化专题 (80610862)2学分(考查)历代语言学专著研究 (80610872)2学分(考查)汉语方言学 (80611162)2学分(考查)方言与地方志研究 (80610882)2学分(考查)配价语法研究 (80611062)2学分(考试)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80610892)2学分(考试)认知语言学 (80611072)2学分(考试)词汇语义研究 (80611052)2学分(考试)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80640022)2学分(考试)普通语言学 (70640042)2学分(考试)应用语言学 (70640032)2学分(考试)心理语言学 (80640072)2学分(考试)模式识别 (60230023)3学分(考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70240133)3学分(考试)语音信号数字处理 (70240123)3学分(考试)(2) 跨一级学科的专业课程(3) 任选课程选修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环境、电类等课程。

第一课是白鹿里面大概讲的内容是关于白露的外形特征以及学前教育黄昏低飞图写出了白鹿

朴学,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一种以 朴学,是清朝乾隆、 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潮,这种学术 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潮, 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轻义理,因此被称之 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轻义理, 为“朴学”。由于朴学采用的是汉儒训诂考 朴学” 订的方法治学,所以又有“汉学”或“考据 订的方法治学,所以又有“汉学” 学”之称。 之称。 一、朴学的兴起和演变(一)朴学的兴起 1,朴学的形成建立在对理学的批判和总结 基础之上。 基础之上。 2,朴学的兴起,也与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 朴学的兴起, 的思想钳制有关。 的思想钳制有关。 (二)朴学的演变 1,清代朴学荫发于清初,一般认为顾炎武是朴 清代朴学荫发于清初, 学的先驱。 学的先驱。 2,朴学的真正的奠基人是阎若璩和胡渭。阎若 朴学的真正的奠基人是阎若璩和胡渭。 古文尚书疏证》 胡渭《易图明辨》 璩《古文尚书疏证》,胡渭《易图明辨》。 3,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 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 吴派” 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 “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 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因惠栋是江苏元和(即吴县) 吴派以惠栋为首。因惠栋是江苏元和(即吴县) 人,其门徒和追随者大多为苏南人,因此被称为吴派。 其门徒和追随者大多为苏南人,因此被称为吴派。 (2)皖派以戴震为首,因戴震是安徽休宁人,其门 皖派以戴震为首,因戴震是安徽休宁人, 徒或为安徽人,或师承其学说,因此被称为皖派。 徒或为安徽人,或师承其学说,因此被称为皖派。 (3)扬州学派是乾嘉之际吴、皖两派之后出现的朴 扬州学派是乾嘉之际吴 是乾嘉之际吴、 学派别,因其主要成员都系扬州籍人而得名。扬州学 学派别,因其主要成员都系扬州籍人而得名。 派对“皖派” 派对“皖派”和“吴派”的特点都有所发展。主张会 吴派”的特点都有所发展。 通,反对墨守,对诸子学等领域有开拓性研究。其代 反对墨守,对诸子学等领域有开拓性研究。 表人物有王念孙、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凌曙。 表人物有王念孙、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凌曙。 二、朴学的基本内容(一)吴派的朴学研究 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史籍整理、文献考定 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史籍整理、 方面。吴派治学,一尊汉经,这是它的学术宗旨。 方面。吴派治学,一尊汉经,这是它的学术宗旨。由 于对汉儒的尊信和固守, 于对汉儒的尊信和固守,使吴派研究经史的方法主要 是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韵训诂,以求其意义。 是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韵训诂,以求其意义。概括 起来,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起来,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易》学研究 《易》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吴 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派开创者惠栋一生致力于对汉代《 学的研究, 派开创者惠栋一生致力于对汉代《易》学的研究,著 周易述》 易汉学》 易例》 有《周易述》、《易汉学》、《易例》等。 2,《尚书》学研究 尚书》 尚书》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二个特征。 《尚书》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二个特征。 吴派学者的《尚书》研究,始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 吴派学者的《尚书》研究,始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 它是继清初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 它是继清初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后,再度考订东晋 晚出之二十五篇为伪, 晚出之二十五篇为伪,而以郑玄所传之二十四篇为孔壁 真古文。 真古文。 3,考史研究 治学兼及考史,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三个特征。 治学兼及考史,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三个特征。 吴派中以考史著称的是王鸣盛和钱大昕, 十七史商榷》 吴派中以考史著称的是王鸣盛和钱大昕,《十七史商榷》 廿二史考异》是他们的代表作, 和《廿二史考异》是他们的代表作,这两部书都位列清 代三大考史名作之列(另外一部为赵翼《 代三大考史名作之列(另外一部为赵翼《廿二史札 记》)。 吴派的学风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 吴派的学风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他们在史籍整 文献考定方面卓有成就,而在思想界影响甚微。 理、文献考定方面卓有成就,而在思想界影响甚微。 (二)皖派的朴学研究 皖派不像吴派那样偏执, 皖派不像吴派那样偏执,他们尊汉而不迷 学贵自得之见,比较注重思想性。 信,学贵自得之见,比较注重思想性。因此他们 学术研究不限于整理考订, 学术研究不限于整理考订,在思想界也有一定影 响。 1,音韵研究 朴学各派者强调语言文字的训诂考订,但皖 朴学各派者强调语言文字的训诂考订, 派与吴派的明显区别是,皖派对语言文字的研究 派与吴派的明显区别是, 主要集中在古韵方面。 主要集中在古韵方面。因此对音韵的研究成为皖 派朴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戴震撰有《 派朴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戴震撰有《声类 声韵考》 表》、《声韵考》等。 2,广泛的校勘考证 对名物、制度、古文献的校勘、 对名物、制度、古文献的校勘、考证是朴学各 派研究的基本内容,但皖派与吴派相比, 派研究的基本内容,但皖派与吴派相比,涉及的范 围更为广泛,而且形式也更为多样。 围更为广泛,而且形式也更为多样。 3,治学中阐发思想 皖派学者的朴学研究, 皖派学者的朴学研究,虽与吴派学者一样重视 经籍的注释工作, 经籍的注释工作,但在注释经籍的外衣下多阐发个 人的思想。戴震强调读经,强调语言文字的考证训 人的思想。戴震强调读经, 强调领会经文的本义,把握古代圣贤的心志。 诂,强调领会经文的本义,把握古代圣贤的心志。 他所撰《原善》 绪言》 孟子私淑录》 他所撰《原善》、《绪言》、《孟子私淑录》、 孟子字义疏证》等都是援引经典, 《孟子字义疏证》等都是援引经典,全面阐发他的 哲学、伦理、政治的理论观点和主张, 哲学、伦理、政治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在清代思想 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 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特点在于继承吴、皖两派的基 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特点在于继承吴、 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由专精进而发展为会通, 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由专精进而发展为会通,并 克服了吴、皖两派的固守和偏颇,达到创新和兼容。 克服了吴、皖两派的固守和偏颇,达到创新和兼容。 1,继承和发展吴、皖两派的纯朴学研究 继承和发展吴、 由于扬州学派在学术思想上主要渊源于皖派的戴震, 由于扬州学派在学术思想上主要渊源于皖派的戴震, 所以他们的经学研究也遵循首从古文字入手, 所以他们的经学研究也遵循首从古文字入手,侧重音声 训诂,以求经书意义的原则。如阮元《经籍纂诂》 训诂,以求经书意义的原则。如阮元《经籍纂诂》、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以及他组织汇刻的《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以及他组织汇刻的《十三经注 皇清经解》 疏》、《皇清经解》,在一定程度上总汇了乾嘉朴学在 训诂、校勘、解经等方面的成果, 训诂、校勘、解经等方面的成果,带有总结乾嘉学术的 意义。 意义。 2,反对墨守,主张会通 扬州学派深感吴、皖两派朴学家们自身的的褊狭 墨守和固执门户之见,他们主张在字词考证的基础上, 贯通全经,寻其大义,同时参核百家之说,互相印证, 这就不仅在文字名物等局部和细节方面,而且要在总 体上把握古人之精神实质和宗旨要领。 3,重视对传统数学研究 乾嘉时期,扬州学派中会通中西数学者人材辈出。 焦循、焦廷琥父子和阮元、李锐、黄承吉都精于中西 数学。扬州学者的数学研究领域包括算术、几何、三 角、数学史、微机分等方面。朴学的成就和影响(一)朴学对古典文献的整理与考据,对中华学术文化 朴学对古典文献的整理与考据, 的传承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1,文字音韵学成绩很大,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文字音韵学成绩很大,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江永的《古韵标准》 戴震的《声类表》 声韵考》 江永的《古韵标准》、戴震的《声类表》、《声韵考》 等; 2,史学考证的成就突出,主要包括对古籍的校注和辨 史学考证的成就突出, 伪、对失传古书的辑佚、对旧史的改写和补充、对旧史 对失传古书的辑佚、对旧史的改写和补充、 文字内容的考证,以及疑考古史。 文字内容的考证,以及疑考古史。 3,朴学学者在古书的目录学、版本学等方面也做出了 朴学学者在古书的目录学、 可观的成就。 可观的成就。 (二)朴学的治学方法对后世学术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训诂学文献综述30本

参考文献就是一个参考呀,不是必须。看了30本书,那你的综述里面引用到了多少本书写多少本就行了呀。你看了30本,可能只有20本对你的综述有用,可以激发你的灵感,对你的写作有帮助,但其实在你的综述里,你只引用了10本,那你就写10本就行了呀。

《广韵》与《集韵》是北宋初年相继颁行的两种大型官修韵书中国文字学(知津)专著简目毕任庸《文字学》,苏州:文怡书局,1931刘大白《文字学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33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20世纪30年代)汪国镇《文字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吕思勉《文字学四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包括《章句论》、《中国文字变迁考》、《字例略说》和《说文解字文考》)(按:刘大白《文字学概论》、汪国镇《文字学概论》、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吕思勉《中国文字变迁考》、吴贯英《中国文字志起源及变迁》收入《民国丛书》中,合订一册。)马宗霍《文字学发凡》,1935戴曾元《文字学初步》,上海:中华书局,1935唐兰《中国文字学》,商务印书馆30年代排印本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30年代排印本;中国书店,1983年影印本汉代训诂学四大奠基之作?汉代四大训诂专书——《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被动句的区别?韵目大韵小韵

训诂学文献综述怎么写

回答 您好鸭!很高兴能认识你并能为您解决问题,因为找资料和分析答案需要一定时间的请您耐心等待好吗,有答案我会第一时间给您回复的呢,希望您理解,请您稍等一会儿 文献综述是指作者在确定论文选题时,结合其他文献的观点、研究及发展的方向,最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要根据自己对参考文献的认识,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文献综述的字数也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第一,必须是最新几年的,第二,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献综述引用不需要太多,根据各学院要求与自己的论文要求所定,一般为13篇左右。给大家看一下大概框架。 结尾部分也是总结部分,它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祝您生活愉快!同时觉得回复很满意的话可以给个赞,谢谢亲! 提问 一般结尾是多少个字 回答 结尾尽量控制在150个字左右差不多了呢 提问 一般这种参考文献在哪里找啊? 回答 知乎,还有各大回答的平台,浏览器,百度都可以找到 呢 提问 好的 拜拜 更多10条 

文献综述的写法如下:(1)先介绍该领域的研究意义。(2)再写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3)之后写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4)然后写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5)最后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感想。文献综述的写作难点及方法: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探赜索隐又如醍醐灌顶。文献综述顾名思义由“综”和“述”组成。前半部分的“综”不算太难,根据所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综合的归类、提炼、概括即可做到的话。后半部分的评“述”与分析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这需要融入作者自己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要把握四点: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为什么写综述从一篇文献开始,看几篇相关文献整理出大致思路,找出一个切入点就开始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还要看文献,针对不同问题有选择性的看。之后实验完成,整理成文章发表的时候,为了写前言部分而看一些文献。开题 - 实验 - 发表,每个步骤都要看文献,这是我的科研过程。但这些步骤里看文献是不全面的,从解决一个问题开始,到解决一个问题结束,涉及到的都是具体的文献。如果要对整个课题方向全面把握,写一篇综述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在做过较长时间的相关研究后,写综述文章有以下几个好处:大的方面,能够提高对整个课题方向的把握能力。通过详细的、全面的文献检索和阅读,可以对这个课题方向的发展脉络、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其次,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升华。经过多年的相关研究,自己心中必定有不少思考和疑问,此时的大量阅读对自己的固有知识是一个归纳升华的过程。写完应该有顿悟之感。再次,对以后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写完综述后,通过对整个课题方向的了解,知道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哪些问题是热点、哪些是难啃的骨头,是制约课题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样设计以后的实验时就能有的放矢。小的方面,综述也是一篇文章呢。现在国内评估要看个人成果,综述也是一种发文章的方法。另一个方面,能够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一般来讲,综述文章的引用次数相对研究文章高,因此也就扩大了自己在同行中的知名度。准备工作之文献检索在开始写综述之前,很重要的一个准备工作是文献检索。虽然经过 "开题 - 实验 - 发表" 三个阶段的阅读,可能存储有足够的知识点,这对你的实验有用,这还不够一个综述文章。综述文章要全面,要综合概况所评述的问题,因此,详尽的文献检索是十分有必要的。这里说的全面不是说把几十年的文章全部下载下来读一遍,这样工作量太大了,这是其一;其二,早期的文章可能已经被总结过了。因此,找几篇综述文章看看就可以了。此处的全面是指多换几个关键词检索和多换几个数据库检索。先说关键词,每个作者倾向的关键词不同,而且新兴领域还没有约定俗成的术语时,更需要多换几个关键词了。再说数据库,因为每个数据库收录的期刊都是不全面的,这里重要的检索工具必不可少。例如 Scopus、Pubmed、Web of Science 和 google Scholar,会收录比较全面的信息,但会比专门数据库晚(晚多长时间不清楚,Pubmed 会晚几个月,Scopus 更新快些)。还有两个小技巧来获得相关文献。一是所读文章中引用的文献,这个好理解,文后的参考文献就是。另一个是看哪篇文章引用了所读文章,这也是相关文献。像 Google Scholar 有一个引用次数,点开里面就可以看到哪篇文章引用了此篇文章。通过以上几个方法,才能找全相关的文献。准备工作之大量阅读找全文献后,下一步就开始读了。首先,没必要全部通读,这样耗时太长,工作量太大。但是,近两年的文章要通读。两年,对比较热的领域来说是一个合理的综述文章的时间点。这两年的文章要通读,重点读,也是综述的重点所在。不通读不足以知晓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不通读就写综述有点不负责任。两年前的文章没必要通读,因为,可以从近两年的文章中的前言部分读到对这些文章的评述,也可以从综述文章中获得相关信息。这些文章着重读摘要就可以了,还有就是对某一个问题针对性阅读。文献的阅读方法阅读上百篇文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仅仅是浏览一遍,就只能留下一个大概印象,过一段时间或者说随着阅读文献的增多,这个模糊的印象也失去了。对知识点的记忆是写作和创作的基础,记不住怎么组织语言,即使是查,也不知道从几百篇文献上千页中哪里去查。我的导师教导我读书要辩证去读,在思考中记忆,不要在书上涂画。不否认这种方法适合聪明的大脑。我资质愚钝,试行几年之后,脑子里只有墨盒的味道,却没有文字,结果连我赖以凭借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写写划划也丢失了。对于我,更适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适合我的德国同事们。他们把文献用 A4 纸打印出来,在重要的语句上用高亮笔划出。读完之后抄录到 A5 纸上,订到原来的文献上,作为精选。这个摘录是对你真正有用的知识点,其他大部分文章都是铺垫,或者是已经在你记忆中了。“高亮笔划出 + 读书笔记”能够有效的帮助记忆。这样读书虽然刚开始很慢,随着十几二十篇文献做下来,你的积累多了,后面的摘录就越来越少了。而且,你的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了。因为人都是基于旧有的知识去领悟新知识。刚开始的时候,你的知识储备少,一篇文章的知识点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者大脑中不能浮出有效的实例去解释,所以接收起来非常困难。而随着积累的增加,理解越来越容易,也理解越来越充分,速度也越来越快。阅读速度的增加一定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这就是知识的马太效应。你的读书笔记需要分类,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与其他知识的管理一样,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这得需要另辟一篇博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讨论。仅对文献的管理进行说明。文献的管理在下载了上百篇文献之后,文献的管路就成了一个问题。就像十个八个人的小公司,老板一个人可以兼职财务、人事、市场等多重角色,而上百上千人的大公司,其中任何一个角色,都足以让你忙的焦头烂额。这个时候,专业人士能够轻松处理让你手忙脚乱的杂事。对于文献管理,Endnote 就是这样一个专业人士,能够有效地把庞大的文献有效地组织起来,给你提供全面的信息,作者、期刊、年份、题目、卷期页码,以及摘要等信息。有些期刊在投稿时要求提供 DOI,Endnote 也能做到。Endnote 在文章编排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综述写作、论文写作、书籍写作的必备(其他文献管理工具也不错,ReferenceManager,Biblioscape,NoteExpress 等)。它的使用方法见王超的《ENDNOTE 使用方法,常用!》。虽然电子版很方便,我还是倾向于阅读用纸版。一是看电脑屏幕时间长了,眼睛疼,大脑容易木化,陷于僵滞的状态;二是多动手,有助于记忆。在电脑屏幕上看时,仅仅使用一根手指头:是指双击打开或关闭和滚动滑轮翻页。除了食指,整个身体的其他部分都一动不动。眼睛慢慢变成像死鱼眼一样,拉直了视线,呈现出发呆的神态来。这种阅读方式不适合长时间大量阅读,偶尔查阅还行。我喜欢把文献打印出来,统一编号(跟 Endnote 一致,Endnote 中的 Label 可以添加编号)后打孔,放入活页文件夹。活页夹和打孔器见图片。这里也提一下活页文件夹。这种简单、灵活、有效的文件管理方式,我竟然在我整个求学过程中闻所未闻,未见任何同学使用过。大家都是打印出来,订书机一订就摞在桌头上。文件多了经常滑落下来洒一地。更难受的是管理,你不能把它码整齐,也不能随手取出想要的文献。直到在歌德学院学德语才第一次接触文件夹。当时报名时,一人发一个活页文件夹,教室里有打孔器。老师发下的材料自己打孔后放入。而且还可以用隔页分类存档不同内容的资料。方方正正的文件夹,往桌子上一放就能站住,文件再多也能排放整齐。在实验室里,导师应该给每个研究生配发活页夹供学生使用,方便学生。而且学生毕业后,可以把文件夹和打印的文件同时收回,留给后续的学生使用。从而,既利于科研又避免浪费。文章的架构文献的阅读是一个从“无可非议”、“似是而非”、“大是大非”到“无事生非”的过程。刚开始阅读,由于自己的知识有限,前几篇文章提出的方法和结果对自己都是全新的,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评判其中的观点。因而,刚开始阅读时会对文章中的所有内容全盘接受,很难产生质疑的观点出来,对看的任何内容都是“无可非议”。等看过十篇八篇的文献之后,所了解的方法和观点较多了,有些可能观点相左,这是怀疑会跳出来,对所阅读的论点进行挑剔,却又不能凭借一两篇文章而确定某种方法完全胜过另一种方法。每种方法都各有千秋,从而达到“似是而非”的境界。只有看过足够量的文章之后,才能够做出完整的评价,所获得的优劣比较结果也有充足的论据。这时候就达到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境界。综述文章,一部分是综合别人的工作,另一部分,还在于论述自己的观点。大是大非也还只是综合的一步,应该更进一步,通过对“大是大非”的把握,要能发现新的问题、新的优点或者缺点、提出改进方法,以及对未来工作和发展前景的建议和设想,更有甚者,跳出对原有实验细枝末节的讨论,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从原理上、方法论上和系统性上加以评价。这当然很难,故而,多数综述文章综而不述,让读者看完之后,对过去有些了解,对未来仍是茫然。当然,论述的越多,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大。鲜明的例子是,赵立平历时两年增删二十多次才写出为未来 5-10 年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文章,方知“述”之不易。如果阅读完成之后,能够达到“大是大非”的经济,即可提笔写作了。写作,要先搭框架,对所要综述的内容分门别类,不断细分。分的越细越好,至少要三级,三级标题下还可能有四级五级标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框定要综述的问题,缩小范围。不要让自己的写作“随兴所至”而偏离了方向,失了重点。也容易分清主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不是写书,没有太多的篇幅去展宽全面的讨论,所以要限定自己综述的范围。@写作压力小。想到写一篇文章时,会联想到“写下至少五千文字和阅读一百篇文献”,一霎那压力倍增,而且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而细分之后,所要想的仅仅是对某个方法的某个参数进行讨论,只需一个小段落的文字。这样简单的多,可以立即完成,没有太大压力。@有条不紊。所有要讨论的问题列在那里,就像一个 TO-DO LIST,完成一项划去一项,一件一件来,有条不紊,进度非常直观。写作的小细节文章细分成一个一个小节之后,就可以动手完成每个小段落了。在这里有几个小技巧,非常有效。@注重写作的连贯性:写作最好是一气呵成,不要在写 A 问题时去思考 B 的问题。这里有两层意思,写作 A 问题时发现了对 B 问题有用的材料;另一层意思是,写作 A 问题时发现了 B 问题存在的错误、疏漏或者其他。这个时候,不要停下来,只需要用便签备注一下(我习惯使用 ONENOTE 做备注还收集材料),备注完之后,继续对 A 问题的写作,直到完成。再回过头来,整理 B 问题。@二次文献:为了论证一个结论,可以需要引用文章主题之外的文献,或者需要从文献引用的文献里去找论据,是谓二次文献。对文献中引用他人的数据有必要去查证,避免错引文献和错引数据。@图片处理:一是图片的版权,这个不用担心。你投到期刊,期刊的编辑会去搞定;二是图片的质量。从其他文献中摘取图片时,不要使用截屏的方法,这样图片的分辨率不够。应该用 PHOTOSHOP 打开 PDF 文件,对所需的图片进行裁剪,再另存为 TIFF/JPEG 格式。在 PPT 中绘制的图,千万不要用 PPT 的“图片另存为”功能,那个分离度太弱了。应该讲 PPT 另存为 PDF,然后用 PHOTOSHOP 处理。@参考文献的修改。前期写作的时候,必须使用 ENDNOTE 对插入 WORD 中的文献进行索引。如果文章已经成型,ENDNOTE 已经导出参考文献了,经过其他作者修改后,要增删参考文献。增删一个文献,其他文献的索引号都要变更。这个时候容易出错。我使用以下方法:对每个要改动的文献索引后加“*”标注;“*”后加上新的参考文献索引号;使用查找功能确认每个需要改动的文献都与“*”相连(应该出现两次,比如增加一个参考文献 121,122 应该有两个,121*122,122*123,即是 121 变为 122,122 变为 123);删除“*”和前面的索引号。改变完成。@英语句子,短句比长句好。被理解最重要,短句子容易理解,定语从句太多,能把人给绕晕了。文章的亮点一个篇文章,要有一些“干货”才能被更多地引用。因此在写作之前,看看你所下载的文章的被引用次数。哪个文章被引用次数最高?为什么?从个人引用文章的习惯看来,以下文章会被引用:@第一篇文章:本领域的开山之作,不引用没天理;@里程碑式文章:文章达到一个之最,最高、最大、最快等,或者突出的进展,是要引用的;@讨论的是核心问题。除此之外,我还喜欢引用有总结性结论的句子,比如某个技术的优点是。。。;和量化的句子,比如目前 70% 的文章采用了某方法。如果你的综述里能提供这些内容,必定会增加他引次数。前面三个干货,是研究型文章干的事,后面这两个也不容易。第一个要你自己概况总结,第二个要统计大量的数据。备注:这里把自己的一点经验拿出来与大家讨论,希望有经验的朋友多加指正,以冀对初次写综述的科研人员做个参考。

训诂学文献自述

在古代汉语里归入小学,主要是对古代的文本进行解读释义,分为音训、形训等

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训诂学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二、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郝懿行:《易说》《书况》   刘熙:释名、孟子注   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郭璞:尔雅注   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三、写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全名《楢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今存13卷。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轮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在中国和世界的方言学史上都享有盛名。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作者蒋礼鸿,语言学家。字云从,浙江省嘉兴人。《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一部考释敦煌变文中词语的专著。该书对语词的通释研究,使敦煌变文的词义多已涣然得释。这对于读者读懂变文及当时的其他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助益的。该书为语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是:胡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榕《训诂学概论》。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何仲英、杨树达。   沈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证。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考证的类型分为:证实类和反驳类。   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   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论证不详而发疑。   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违背事理而发疑。   词存在的两种状态: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   随文释义的任务:确定义项、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义。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语源分为系源和推源两类。   判断一个训诂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训诂学文献综述30本在线阅读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训诂内容:一、解释词义1、解释本义与引申义:在词的若干互相关联的义项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由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2、解释古语:古语,一是指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误。3、解释方言: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二者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方式上是相似的。二、解释文意:1、串讲大意。2、分析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句读”。《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即点断文章的句读;所谓“辨志”,即审明文章是思想内容。3、阐述语法:包括解释虚词、说明语序、指点语气。4、显示修辞:包括标明写作手法、说明比喻或者借代等。 5、申述章旨。6、考证名物、典章制度。7、引证史实、故事。三、注音:1.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2.读若: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3.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4.反切: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5.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四、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辨伪和辑佚。校勘的方法:1.对校:是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互相对勘。2.本校:是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3.他校:是用他书勘定本书。4.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00819]训诂学自学考试大纲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二OO七年六月指定用书:《训诂学》,郭在贻著,中化书局2005年9月第一版 参考书:学者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程度与条件(如时间的多少与找书的难易等),按教材后二种附录《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的提示选择参读,不再另作具体要求。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训诂学是高等学校中文专业选修课,是在学习了《古代汉语》基础课后设置的一门提高课,任务是通过对训诂学各个方面的讨论,使学员掌握训诂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训诂学的源流,从而能准确理解古书字句的意义,提高阅读古籍的实际能力。以此植基,进而有可能得以纠正前人在注释中的错误,解决前人尚未解决的训诂问题。训诂学是一门为解决古书语言问题服务的综合性学问,与多种人文科学以至自然科学都有关联,而与音韵、文字、语法、修辞等邻近学科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希望学员对这些邻近学科的基本知识作好复习。在本课程学习中,必须牢固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又由于训诂学的实用性很强,不是空谈理论所能奏效的,它的原理与方法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并用以指导实践的,因此教材中举了一定数量的实例加以阐发证明,学员在学习中熟悉这些带有示范意义的实例,对于加深理解、提高能力,无疑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要在这里特别提醒学员注意的。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本课程采用郭在贻教授的《训诂学》( 中华书局 2005年版)为教材,内容包括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作用、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训诂的方法、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和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训诂学的新领域——汉魏六朝以来的方俗语词研究、训诂源流等十章。现将各章内容提要与学习要求说明如下: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本章简要说明了训诂与训诂学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要求:了解训诂的基本意义与训诂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训诂学内容一是释词和解句,其中中心任务是释词。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须对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规律有较充分的认识。二是辨析古书异例。古书异例指古书中某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的一些特殊习惯,不明乎此,则必影响于对古书文句意义的正确理解。要求:明确训诂的内容。理解训诂与义理的辩证关系。对倒文、复文、省文、变文等古书异例有所认识。 第三章 训诂学的作用传统训诂学作为经学附庸,主要目的即在解经。本章则从现代实际需要出发,阐明了训诂学对语文教学、古籍整理及辞书编纂等方面的指导意义:一、指导语文教学:具体在于1.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2.帮助我们裁断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3.帮助我们独立研究,以求得课本或选本未加解释的疑词难句的意义;4.帮助我们发现课本或选本中的注释错误并加以匡正;5.使我们对一些词义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为了便于记忆,以上五条可大致以明义、解歧、补阙、正误、知原十字概括之。但要真正理解,必须从书中的举例说明中细加体会。二、指导古籍整理:包括校勘、标点、注释与翻译各个环节。三、指导辞书编纂:辞书应该多备勤查,但不可迷信,其中也会出现错误与漏略的义项,训诂学有助于我们对之进行补正,并抉发语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要求:说明训诂学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说明不通训诂而从事古籍整理容易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 第四章 训诂学的条例、方式、术语在前人长期的训诂实践中,已形成一整套训诂条例、方式和术语,不明了这些,则既不能读懂训诂著作,也不能开展训诂工作。要求对本章所举出的条例、方式与术语的含义要充分理解,全部掌握。 第五章 训诂的方法古书中有意义不明的语词,通过哪些手段使之从未知变为已知,这种手段,便是我们所说的方法。本章通过对大量训诂实践活动的分析总结,概括出训诂的八种主要方法。一、据古训 古训包括古代辞书与古代传注。由于作古注的先代学者去古未远,所言虽然不能全无错误,但相对来说比较易得古书的真义,可信程度较高,值得我们重视。较好地运用古训材料可以解决不少古书中的疑词难句。二、破假借 古书多有以假借字代本字的现象,只有把本字找出来,才有可能读通原文,因此破假借就成为训诂的重要方法。破假借必须有语音的根据,有文献的旁证,滥说通假与昧于通假同为训诂中的大弊。三、辨字形 汉字以表意为主,音义常寓于形中,故字形上的差异常常决定着字义上的差异。审辨字形,纠正错讹,也常能使纠缠难解的字义随之而明。四、考异文 异文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同一文献的本文在别处的引文用字上的差异。异文的情况较复杂,包括通假字、异体字、同义词以及传抄中的讹字等。前几种情况的异文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因此通过考究异文,也往往能解决训诂上的问题。五、通语法 语义和语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研究训诂必须重视语法。对古汉语词法句法规律的认识越透彻,在训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六、审文例 书中说的文例包括连文、对文、俪偶、上下文与整部书的用词等。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些文例,才能解决与这些文例相关的语词问题。七、因声求义 声义关系极为密切。通过语言线索以求语义,不仅能使我们明确认识通假字的关系,更能由声近义通的原理,执简驭繁地掌握一批字的意义间的联系。但这个方法不能滥用,也要避免把问题绝对化。八、探求语源 探索语词得义的来源,也能解决某些训诂上的疑难问题,还可以说明某些名物的“得名之由”。注意在解决一个具体的训诂问题时,常常需要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求:训诂方法指点学者培养训诂实践能力的可遵循的途径,非常重要。学者必须参照实例,逐项细加体味。要求能说明八种具体方法的运用,同时反过来能从训诂实例中分析出它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 第六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治任何一种学问,只有有了正确的观点、态度与方法,才有成功的可能。因之在上一章讲授了方法后,本章与下一章又特别提出观点与态度问题。这里结合语言实际,阐明了掌握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观点对于训诂研究的重要意义。要求:结合语言实际,理解三个观点的意义。说明训诂与音韵、文字、校勘与语法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本章提出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应成为我们训诂研究的指导方针。针对实际,从正反两方面明确指出训诂研究中的态度问题:务平实忌好奇,重证据戒臆断,宁阙疑勿强解。要求:这三条言之易而行之难,当从实例中认真体会。 第八章 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本章举出训诂中的几种弊病,这几种弊病是现代一般古书选注今译中所常见的。知其表现,明其原因,就可以在阅读古籍时对这些问题加以注意。要求:举出训诂中常见弊病的主要表现。在有这类错误的训释与正确的训释对比时有辨识正误判定是非的能力。 第九章 训诂学的新领域——汉魏六朝以来方俗语词的研究传统训诂学多以先秦两汉典籍作为研究对象,而对六朝以来的文献,尤其是其中的方俗语词殊少措意,因之这一部分久为训诂中的薄弱环节,留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成为当代训诂研究的重要方面。本章专门阐释了俗语词研究的意义、历史与现状及其研究方法,足以拓宽学者的视野,也为进一步研究指出了一个有意义的方向。要求:理解俗语词研究的意义。了解《诗词曲语辞汇释》、《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二书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第十章 训诂源流述略训诂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历代学者作了大量工作,留下许多重要著作。了解训诂学的发展概要,对于我们继承遗产、扬长弃短,是很有意义的。本章突出重点、顾及全局地对训诂学在历代的主要发展倾向及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作出了叙述。要求:了解训诂学的历代发展的主要特点。了解重要典籍的一些主要注本的书名与著者姓名,如《史记》的三家注、《汉书》的颜师古注、《三国志》的裴松之注、《文选》的李善注,等等。对以下著作的特点以及下列训诂学者的主要著作及观点等要求作为重点掌握:《尔雅》(并要求知道其主要注本)《说文解字》(同上,主要是清《说文》四大家的著作)《方言》(同上)《释名》(同上)《广雅》(同上)《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经籍纂诂》郑 玄朱 熹戴 震段玉裁王念孙 王引之俞 樾孙诒让 三、题型举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推原二、填空题清代训诂大师孙诒让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而肉骨:使死者复生,使枯骨长出肉来。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的的: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方以智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诗词曲语辞汇释》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   《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其中,“以其类为招”一句颇费解,清人王念孙指出:“类当为颈,字之误也。招,的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的’,《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姚曰:‘《春秋后语》云:以其颈为的。’的或为招,招、的古声相近,故字亦通也。”

  • 索引序列
  • 训诂学文献综述
  • 训诂学文献综述30本
  • 训诂学文献综述怎么写
  • 训诂学文献自述
  • 训诂学文献综述30本在线阅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