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低渗透油气田期刊

低渗透油气田期刊

发布时间:

低渗透油气田期刊

我国第一个规模开发的低渗透油田——长庆安塞油田,是一个特低渗透油田,1997年产量为100万吨,2008年产量300万吨,11年间增产2倍,年均增长5%;而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田——苏里格低渗透砂岩气藏,经过努力,实现了规模而有效的开发,2008年建成8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总体开发规划将达到200亿立方米以上。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中,长庆油田开创的“安塞模式”、“苏里格模式”被大力推广,为我国原油产量稳定增长和天然气产量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国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积累了技术和经验。与此同时,吉林油田、新疆油田和大庆油田也针对该油区低渗透油藏特性开展技术攻关,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从而使得对低渗透油气的经济而有效的开发有了充足的底气。 在低渗透油气田的开发上,我国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美国将小于1个毫达西的低渗透油气藏称之为致密油气藏。美国开发的一座名为“松鼠”的整装低渗透气田,已成为它的第二大气田,其中应用的勘探理念和开发技术,我国还不具备。在地质观念和技术等方面,我国还有许多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要实现低渗透油气田的经济有效开发,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术难题。因为低渗透油气田不是构造油气层,而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难度很大。在勘探期间,如何准确认识低渗透油气田的分布规律,控制它的面积、寻找油气的富集区等都是需要继续探究的课题。此外,低渗透油田往往伴有低丰度和低压的特点,天然能量不足,导致油井自然产量很低。因此,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该类油气田的单井产量也是一个课题,否则就不能奢谈经济有效开发。由于低渗透油气田开发的高成本性,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也是各油田公司都在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在低油价时代。所以,如何发展高技术、攻克核心技术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挑战低渗透的各项难题中,长庆油田为我国低渗透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些主要经验。长庆油田在国内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方面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它创造性地提出了超前注水理论,通过超前注水保持较高的地层压力,建立较高的驱替压力系统,从而降低了因地层压力下降造成的渗透率伤害,提高最终采收率。此外,长庆油田还创造了以“滚动勘探开发技术、早期油藏描述技术、井网优化技术、储层压裂改造技术、丛式井钻配套技术、地面优化简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特低渗油藏配套开发技术,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低渗透油气开发技术。在我国各大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能源紧缺的情况下,加紧低渗透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特种油气藏》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管,辽河油田公司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科技期刊,是全国唯一一份全面报道“特种油气藏”勘探开发新技术、新理论、新进展的科技期刊,入编《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并被美国《化学摘要》(CA)及《中国石油文摘》收录。在辽宁省、中国石油和石化行业优秀期刊及北方优秀期刊评比中,先后荣获优秀期刊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特种油气藏》创刊于1994年,在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关心爱护下稳步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到目前已出版发行了14卷61期,每期发行4300册,发行量在全国石油行业期刊中已经处于前列,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各油田、石油院校及有关科研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特种油气藏勘探、开发、工艺、实验、信息交流提供了园地,对促进我国特种油气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全国大部分油田的勘探、开发程度已经较高,常规油气藏的潜力越来越小,且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而稠油、高凝油、低渗透、古潜山、火山岩、深层、低幅度、复杂断块、岩性等特种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成为各油气田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本刊正好与这种油气勘探开发形势相适应,因而,具备良好的前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特种油气藏》期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本刊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希望国内外专家、学者、作者、读者继续支持、关心、帮助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将《特种油气藏》越办越好。

低渗透油气田期刊官网

低渗透油田是指油层储层渗透率低、丰度低、单井产能低的油田。低渗透油气田在我国油气开发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低渗透油气资源分布具有含油气多、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区域广以及“上气下油、海相含气为主、陆相油气兼有”的特点,在已探明的储量中,低渗透油藏储量的比例很高,约占全国储量的2/3以上,开发潜力巨大。2016年11月8日,长庆油田“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设有1个新能源和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各级科研基地平台共计91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联合国援建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协作)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际合作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省级实验科研基地3个,厅局级及横向合作科研基地46个,校级研究中心(所)5个。 2014年,学校成立世界上首个“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2015年西油与川大联合共建测井实验室。 西南石油大学作为实体建设的科研基地(平台)情况表序号名称级别依托单位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国家级 石工院 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协作) 国家级 石工院 3 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协作,含3个研究室) 国家级 石工院、机电院 4 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硫沉积评价技术研究所) 国家级 石工院 5 煤层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级 石工院 6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级 石工院 7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级 学校 8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级 学校 9 中美联合数据工程与数据分析实验室 国际合作 计科院 10 油井完井技术中心(联合国援建) 国际合作 石工院 11 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省部共建) 机电院 12 天然气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部级) 石工院 13 油田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部级) 化工院 14 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部级) 地科院 15 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地科院 16 油气田应用化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化工院 17 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省科技厅(省级) 材料院 18 油气消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石工院 19 四川省天然气开发与开采研究实验基地 省科技厅(省级) 石工院 20 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社科联(省级) 学校 21 能源安全与文化普及基地 四川省社科联 马院 22 四川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科技厅(省级) 材料院 23 四川省页岩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石工院 24 四川省石油天然气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机电院 25 四川省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石工院 26 四川省页岩气资源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地科院 27 中国石油石油管重点实验室-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28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钻井液重点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29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欠平衡钻井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0 中国石油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特殊气藏开发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1 中国海洋石油(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2 中国石油高含硫气藏开采先导试验基地—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3 中国石油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压裂酸化数值模拟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4 中国石油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复杂天然气集输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5 中国石油HSE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化工院 36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重点实验室沉积—成藏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37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钻头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机电院 38 中国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页岩气地球物理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39 中国石油测井重点实验室工程测井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40 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机电院 41 四川省高校岩石破碎学与钻头研究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机电院 42 四川省高校天然气开采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石工院 43 四川省高校测控技术与自动化研究室 省教育厅(厅级) 电信院 44 四川省高校石油工程测井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石工院 45 四川省高校石油工程计算机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计科院 46 四川省高校石油与天然气加工重点实验室(自筹) 省教育厅(厅级) 化工院 47 四川省高校油气田材料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材料院 48 四川省高校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土建院 49 四川省环境保护油气田污染防治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 省环保厅(厅级) 化工院 研究领域 序号研究领域特色及主要研究方向一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复杂油气藏压裂酸化理论与应用技术 裂缝性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有水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高含水期油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与特殊气藏开发理论及配套技术 注气提高采收率理论及配套技术 恶劣条件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采油工艺技术 复杂非常规油气藏数值模拟理论和方法研究 非常规天然气储层成因与描述技术 储层损害与储层保护 欠平衡钻井技术研究 油气井固井理论与实验研究 管柱力学 工程岩石力学 完井方法 钻井液处理剂作用机理及钻井液化学 深井复杂井与特殊工艺井钻井技术 水射流研究与应用 石油工程测井及应用 钻井信息、仿真与最优化 油气管道仿真及优化技术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 天然气管道储气及调峰技术 二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地质学 油气层保护矿物岩石学 油气藏地球化学及成藏理论 储层描述与储层分布预测 剩余油分布研究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新型电法非地震勘探系列技术研究 非线性信号处理及其在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碳酸盐岩测井评价技术 低孔低渗油藏评价技术 油藏整体描述技术 油气层保护的地质评价与研究 古应力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裂缝预测 深部油层采油后期地质效应 石油微生物研究 微生物造岩成丘研究 三 机械工程 机械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 现代制造技术及方法研究 岩石破碎与钻头研究 钻采工具及设备研制 特殊采油工艺方法及设备研究 石油装备与工具基础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 石油机械系统计算机仿真研究 软件开发 四 化学工程与技术 油气井建井化学浆添加剂研发 采油化学 驱油剂研发及驱油体系研究 低渗透油藏开采化学助剂研发 稠油开采 石油天然气化学防腐 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 石油天然气安全技术研究与评价 石油加工 天然气处理与加工 生物质能源研发 理论与计算化学 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石油信息化 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嵌入式系统 软件工程 数据库系统 六 建筑科学与工程 工程结构与系统现代设计理论 复杂结构与系统数值分析计算方法 结构系统安全性、耐久性、检测与维修加固 工程项目与企业的质量工程与卓越绩效评价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构健康检测理论与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与爆破技术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与管理技术 储气系统、输配气管网规划设计与系统仿真 七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 油气田用高分子材料研究 油气田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 材料表面工程研究 超细材料与应用研究 八 应用数学 应用微分方程与数值计算 应用概率统计 最优化与决策 石油工程仿真模拟计算 石油工程信息分析与处理 石油工程数值计算 九 仪器科学与技术 油气测试计量及标准化技术 油气检测与自动化装置 传感器及无损检测技术 油气智能测控系统 智能化仪器及计算机测控技术 智能结构系统与仪器 十 石油工程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油藏经营管理 石油人力资源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项目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统管理和优化 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 信息管理与企业信息化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现代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 石油技术经济及管理 14.会计与财务管理 15.石油天然气经济研究 16.石油产业组织创新研究 17.企业理论研究 18.农林经济研究 十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社会工作与管理 应用社会学 十二 法学 民商法学 刑事法学 经济法学 环境资源保护法学 国际法学 法理、行政法学 十三 外国语学及应用语言研究 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育 语言学 十四 体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体育管理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69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发明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90多项。2015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56亿元。 “十一五”以来,发表论文13593篇,专著339部。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申请专利2120项,其中发明专利1305项,实用新型专利815项,学校共授权专利1140项,其中发明专利569项,实用新型专利57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十二五期间)  序号成果名称等级时间1 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 一 2015 2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 2015 3 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 特等 2014 4 大型复杂储层高精度测井处理解释系统CIFLog及其工业化应用 二 2014 5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找油突破的勘探理论与关键技术 二 2013 6 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特等 2012 7 超高温钻井流体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二 2012 国家技术发明奖  序号成果名称等级时间1 碳酸盐岩油气藏转向酸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二 2013 ESI国际高被引学术论文序号单位姓名论文名称期刊名称级别出版年份1 理学院 田俊康 Improveddelaypartitioningmethodtostabilityanalysisforneuralnetworkswithdiscreteanddistributedtime- AppliedMathematicsandComputation233(2014)152–164 ESI 2014年 科研经费 西南石油大学科研经费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金额2008年全年实到科研经费两亿多元2009年07亿元2010年7亿元2011年2亿元2012年67亿元2013年6亿元2014年3亿(以上资料来源: ) 学术期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西南石油大学主办、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已被中国国外著名数据库Elsevier、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内大型数据库CP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等收录。主要刊登石油专业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学术与技术论文、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前沿问题的讨论与争鸣,突出反映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西南石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CNKI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能源发展研究、政治学与社会学、法学、文史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中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馆藏资源 据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由成都校区图书馆和南充校区图书馆两部分组成。南充校区图书馆由应用技术学院管理。馆藏以石油天然气文献为特色,理、工、管、经、文、法、教等不同学科协调发展。纸本图书183万册,电子图书125万册,电子期刊3万种,订购印刷型期刊1834种,购买数据库40个。图书馆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教育部CALIS中心、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国石油信息所、四川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等文献机构进行馆际互借、文献代复制和代传递服务。与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的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合作,在该馆建立科技查新代办站,直接为该校科研工作者提供查新服务。图书馆结合该校的教学科研实际,自行研发多种服务类型的数据库系统平台:该校硕博士论文检索与提交系统、文献传递与咨询平台、远程访问系统、决策参考信息专题网站、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系统、教师教学参考园地等。1997 年,图书馆建成了以小型机SUN3000为主服务器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使图书馆的管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OPAC等有关业务都实现了自动化。1999 年,建成以 JVC 光盘库 +AXIS 光盘塔为数据中心的图书馆光盘网络服务器系统。2008年,建成以Sun4900、Sun6130、浪潮AS1000为核心设备的存储网络系统,以及本地镜像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共计服务器系统10套,磁盘阵列容量达到40TB。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各种学术研究与信息报道。已在正式出版的各级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200 多篇,其中 4 篇英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参加和主持国家、省、部、局、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正式出版论文集《新时期石油高校图书馆工作》等。

低渗透油气田期刊怎么样

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设有1个新能源和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各级科研基地平台共计91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联合国援建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协作)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际合作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省级实验科研基地3个,厅局级及横向合作科研基地46个,校级研究中心(所)5个。 2014年,学校成立世界上首个“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2015年西油与川大联合共建测井实验室。 西南石油大学作为实体建设的科研基地(平台)情况表序号名称级别依托单位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国家级 石工院 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协作) 国家级 石工院 3 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协作,含3个研究室) 国家级 石工院、机电院 4 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硫沉积评价技术研究所) 国家级 石工院 5 煤层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级 石工院 6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级 石工院 7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级 学校 8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级 学校 9 中美联合数据工程与数据分析实验室 国际合作 计科院 10 油井完井技术中心(联合国援建) 国际合作 石工院 11 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省部共建) 机电院 12 天然气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部级) 石工院 13 油田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部级) 化工院 14 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部级) 地科院 15 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地科院 16 油气田应用化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化工院 17 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省科技厅(省级) 材料院 18 油气消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石工院 19 四川省天然气开发与开采研究实验基地 省科技厅(省级) 石工院 20 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社科联(省级) 学校 21 能源安全与文化普及基地 四川省社科联 马院 22 四川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科技厅(省级) 材料院 23 四川省页岩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石工院 24 四川省石油天然气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机电院 25 四川省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石工院 26 四川省页岩气资源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地科院 27 中国石油石油管重点实验室-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28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钻井液重点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29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欠平衡钻井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0 中国石油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特殊气藏开发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1 中国海洋石油(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2 中国石油高含硫气藏开采先导试验基地—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3 中国石油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压裂酸化数值模拟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4 中国石油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复杂天然气集输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5 中国石油HSE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化工院 36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重点实验室沉积—成藏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37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钻头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机电院 38 中国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页岩气地球物理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39 中国石油测井重点实验室工程测井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40 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机电院 41 四川省高校岩石破碎学与钻头研究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机电院 42 四川省高校天然气开采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石工院 43 四川省高校测控技术与自动化研究室 省教育厅(厅级) 电信院 44 四川省高校石油工程测井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石工院 45 四川省高校石油工程计算机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计科院 46 四川省高校石油与天然气加工重点实验室(自筹) 省教育厅(厅级) 化工院 47 四川省高校油气田材料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材料院 48 四川省高校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土建院 49 四川省环境保护油气田污染防治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 省环保厅(厅级) 化工院 研究领域 序号研究领域特色及主要研究方向一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复杂油气藏压裂酸化理论与应用技术 裂缝性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有水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高含水期油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与特殊气藏开发理论及配套技术 注气提高采收率理论及配套技术 恶劣条件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采油工艺技术 复杂非常规油气藏数值模拟理论和方法研究 非常规天然气储层成因与描述技术 储层损害与储层保护 欠平衡钻井技术研究 油气井固井理论与实验研究 管柱力学 工程岩石力学 完井方法 钻井液处理剂作用机理及钻井液化学 深井复杂井与特殊工艺井钻井技术 水射流研究与应用 石油工程测井及应用 钻井信息、仿真与最优化 油气管道仿真及优化技术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 天然气管道储气及调峰技术 二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地质学 油气层保护矿物岩石学 油气藏地球化学及成藏理论 储层描述与储层分布预测 剩余油分布研究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新型电法非地震勘探系列技术研究 非线性信号处理及其在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碳酸盐岩测井评价技术 低孔低渗油藏评价技术 油藏整体描述技术 油气层保护的地质评价与研究 古应力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裂缝预测 深部油层采油后期地质效应 石油微生物研究 微生物造岩成丘研究 三 机械工程 机械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 现代制造技术及方法研究 岩石破碎与钻头研究 钻采工具及设备研制 特殊采油工艺方法及设备研究 石油装备与工具基础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 石油机械系统计算机仿真研究 软件开发 四 化学工程与技术 油气井建井化学浆添加剂研发 采油化学 驱油剂研发及驱油体系研究 低渗透油藏开采化学助剂研发 稠油开采 石油天然气化学防腐 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 石油天然气安全技术研究与评价 石油加工 天然气处理与加工 生物质能源研发 理论与计算化学 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石油信息化 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嵌入式系统 软件工程 数据库系统 六 建筑科学与工程 工程结构与系统现代设计理论 复杂结构与系统数值分析计算方法 结构系统安全性、耐久性、检测与维修加固 工程项目与企业的质量工程与卓越绩效评价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构健康检测理论与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与爆破技术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与管理技术 储气系统、输配气管网规划设计与系统仿真 七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 油气田用高分子材料研究 油气田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 材料表面工程研究 超细材料与应用研究 八 应用数学 应用微分方程与数值计算 应用概率统计 最优化与决策 石油工程仿真模拟计算 石油工程信息分析与处理 石油工程数值计算 九 仪器科学与技术 油气测试计量及标准化技术 油气检测与自动化装置 传感器及无损检测技术 油气智能测控系统 智能化仪器及计算机测控技术 智能结构系统与仪器 十 石油工程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油藏经营管理 石油人力资源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项目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统管理和优化 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 信息管理与企业信息化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现代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 石油技术经济及管理 14.会计与财务管理 15.石油天然气经济研究 16.石油产业组织创新研究 17.企业理论研究 18.农林经济研究 十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社会工作与管理 应用社会学 十二 法学 民商法学 刑事法学 经济法学 环境资源保护法学 国际法学 法理、行政法学 十三 外国语学及应用语言研究 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育 语言学 十四 体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体育管理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69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发明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90多项。2015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56亿元。 “十一五”以来,发表论文13593篇,专著339部。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申请专利2120项,其中发明专利1305项,实用新型专利815项,学校共授权专利1140项,其中发明专利569项,实用新型专利57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十二五期间)  序号成果名称等级时间1 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 一 2015 2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 2015 3 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 特等 2014 4 大型复杂储层高精度测井处理解释系统CIFLog及其工业化应用 二 2014 5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找油突破的勘探理论与关键技术 二 2013 6 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特等 2012 7 超高温钻井流体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二 2012 国家技术发明奖  序号成果名称等级时间1 碳酸盐岩油气藏转向酸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二 2013 ESI国际高被引学术论文序号单位姓名论文名称期刊名称级别出版年份1 理学院 田俊康 Improveddelaypartitioningmethodtostabilityanalysisforneuralnetworkswithdiscreteanddistributedtime- AppliedMathematicsandComputation233(2014)152–164 ESI 2014年 科研经费 西南石油大学科研经费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金额2008年全年实到科研经费两亿多元2009年07亿元2010年7亿元2011年2亿元2012年67亿元2013年6亿元2014年3亿(以上资料来源: ) 学术期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西南石油大学主办、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已被中国国外著名数据库Elsevier、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内大型数据库CP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等收录。主要刊登石油专业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学术与技术论文、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前沿问题的讨论与争鸣,突出反映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西南石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CNKI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能源发展研究、政治学与社会学、法学、文史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中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馆藏资源 据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由成都校区图书馆和南充校区图书馆两部分组成。南充校区图书馆由应用技术学院管理。馆藏以石油天然气文献为特色,理、工、管、经、文、法、教等不同学科协调发展。纸本图书183万册,电子图书125万册,电子期刊3万种,订购印刷型期刊1834种,购买数据库40个。图书馆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教育部CALIS中心、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国石油信息所、四川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等文献机构进行馆际互借、文献代复制和代传递服务。与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的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合作,在该馆建立科技查新代办站,直接为该校科研工作者提供查新服务。图书馆结合该校的教学科研实际,自行研发多种服务类型的数据库系统平台:该校硕博士论文检索与提交系统、文献传递与咨询平台、远程访问系统、决策参考信息专题网站、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系统、教师教学参考园地等。1997 年,图书馆建成了以小型机SUN3000为主服务器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使图书馆的管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OPAC等有关业务都实现了自动化。1999 年,建成以 JVC 光盘库 +AXIS 光盘塔为数据中心的图书馆光盘网络服务器系统。2008年,建成以Sun4900、Sun6130、浪潮AS1000为核心设备的存储网络系统,以及本地镜像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共计服务器系统10套,磁盘阵列容量达到40TB。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各种学术研究与信息报道。已在正式出版的各级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200 多篇,其中 4 篇英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参加和主持国家、省、部、局、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正式出版论文集《新时期石油高校图书馆工作》等。

(1)《宏观引导法概论》,1989,独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全控网络管理论》,1991,独著,甘肃人民出版社;(3)《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00,第一作者,石油工业出版社;(4)《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论》,1999,独著,人民日报出版社;(5)《低渗透油气田概论》(上册),2009,独著,石油工业出版社;(6)Method to Decrease Cost and Increase Production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of Ansai Oilfield,1997,第一作者,Wang Daofu,WORLD PETROLEUM CONGRESS 15;(7)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Fracturing Technology of Changqing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2000,第一作者,Zhenyun Song,SPE64787;(8)论老油田实施二次开发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008,独著,石油勘探与开发(9)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开发实践,1994,第一作者,西安石油学院(10)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大发展启示,2001,第一作者,,何自新,中国石油勘探

低渗透油气田期刊有哪些

《特种油气藏》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管,辽河油田公司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科技期刊,是全国唯一一份全面报道“特种油气藏”勘探开发新技术、新理论、新进展的科技期刊,入编《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并被美国《化学摘要》(CA)及《中国石油文摘》收录。在辽宁省、中国石油和石化行业优秀期刊及北方优秀期刊评比中,先后荣获优秀期刊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特种油气藏》创刊于1994年,在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关心爱护下稳步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到目前已出版发行了14卷61期,每期发行4300册,发行量在全国石油行业期刊中已经处于前列,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各油田、石油院校及有关科研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特种油气藏勘探、开发、工艺、实验、信息交流提供了园地,对促进我国特种油气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全国大部分油田的勘探、开发程度已经较高,常规油气藏的潜力越来越小,且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而稠油、高凝油、低渗透、古潜山、火山岩、深层、低幅度、复杂断块、岩性等特种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成为各油气田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本刊正好与这种油气勘探开发形势相适应,因而,具备良好的前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特种油气藏》期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本刊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希望国内外专家、学者、作者、读者继续支持、关心、帮助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将《特种油气藏》越办越好。

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设有1个新能源和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各级科研基地平台共计91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联合国援建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协作)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际合作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省级实验科研基地3个,厅局级及横向合作科研基地46个,校级研究中心(所)5个。 2014年,学校成立世界上首个“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2015年西油与川大联合共建测井实验室。 西南石油大学作为实体建设的科研基地(平台)情况表序号名称级别依托单位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国家级 石工院 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协作) 国家级 石工院 3 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协作,含3个研究室) 国家级 石工院、机电院 4 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硫沉积评价技术研究所) 国家级 石工院 5 煤层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级 石工院 6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级 石工院 7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级 学校 8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级 学校 9 中美联合数据工程与数据分析实验室 国际合作 计科院 10 油井完井技术中心(联合国援建) 国际合作 石工院 11 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省部共建) 机电院 12 天然气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部级) 石工院 13 油田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部级) 化工院 14 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部级) 地科院 15 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地科院 16 油气田应用化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化工院 17 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省科技厅(省级) 材料院 18 油气消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石工院 19 四川省天然气开发与开采研究实验基地 省科技厅(省级) 石工院 20 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社科联(省级) 学校 21 能源安全与文化普及基地 四川省社科联 马院 22 四川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科技厅(省级) 材料院 23 四川省页岩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石工院 24 四川省石油天然气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机电院 25 四川省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石工院 26 四川省页岩气资源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地科院 27 中国石油石油管重点实验室-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28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钻井液重点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29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欠平衡钻井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0 中国石油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特殊气藏开发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1 中国海洋石油(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2 中国石油高含硫气藏开采先导试验基地—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3 中国石油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压裂酸化数值模拟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4 中国石油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复杂天然气集输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5 中国石油HSE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化工院 36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重点实验室沉积—成藏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37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钻头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机电院 38 中国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页岩气地球物理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39 中国石油测井重点实验室工程测井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40 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机电院 41 四川省高校岩石破碎学与钻头研究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机电院 42 四川省高校天然气开采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石工院 43 四川省高校测控技术与自动化研究室 省教育厅(厅级) 电信院 44 四川省高校石油工程测井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石工院 45 四川省高校石油工程计算机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计科院 46 四川省高校石油与天然气加工重点实验室(自筹) 省教育厅(厅级) 化工院 47 四川省高校油气田材料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材料院 48 四川省高校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土建院 49 四川省环境保护油气田污染防治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 省环保厅(厅级) 化工院 研究领域 序号研究领域特色及主要研究方向一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复杂油气藏压裂酸化理论与应用技术 裂缝性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有水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高含水期油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与特殊气藏开发理论及配套技术 注气提高采收率理论及配套技术 恶劣条件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采油工艺技术 复杂非常规油气藏数值模拟理论和方法研究 非常规天然气储层成因与描述技术 储层损害与储层保护 欠平衡钻井技术研究 油气井固井理论与实验研究 管柱力学 工程岩石力学 完井方法 钻井液处理剂作用机理及钻井液化学 深井复杂井与特殊工艺井钻井技术 水射流研究与应用 石油工程测井及应用 钻井信息、仿真与最优化 油气管道仿真及优化技术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 天然气管道储气及调峰技术 二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地质学 油气层保护矿物岩石学 油气藏地球化学及成藏理论 储层描述与储层分布预测 剩余油分布研究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新型电法非地震勘探系列技术研究 非线性信号处理及其在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碳酸盐岩测井评价技术 低孔低渗油藏评价技术 油藏整体描述技术 油气层保护的地质评价与研究 古应力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裂缝预测 深部油层采油后期地质效应 石油微生物研究 微生物造岩成丘研究 三 机械工程 机械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 现代制造技术及方法研究 岩石破碎与钻头研究 钻采工具及设备研制 特殊采油工艺方法及设备研究 石油装备与工具基础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 石油机械系统计算机仿真研究 软件开发 四 化学工程与技术 油气井建井化学浆添加剂研发 采油化学 驱油剂研发及驱油体系研究 低渗透油藏开采化学助剂研发 稠油开采 石油天然气化学防腐 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 石油天然气安全技术研究与评价 石油加工 天然气处理与加工 生物质能源研发 理论与计算化学 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石油信息化 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嵌入式系统 软件工程 数据库系统 六 建筑科学与工程 工程结构与系统现代设计理论 复杂结构与系统数值分析计算方法 结构系统安全性、耐久性、检测与维修加固 工程项目与企业的质量工程与卓越绩效评价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构健康检测理论与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与爆破技术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与管理技术 储气系统、输配气管网规划设计与系统仿真 七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 油气田用高分子材料研究 油气田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 材料表面工程研究 超细材料与应用研究 八 应用数学 应用微分方程与数值计算 应用概率统计 最优化与决策 石油工程仿真模拟计算 石油工程信息分析与处理 石油工程数值计算 九 仪器科学与技术 油气测试计量及标准化技术 油气检测与自动化装置 传感器及无损检测技术 油气智能测控系统 智能化仪器及计算机测控技术 智能结构系统与仪器 十 石油工程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油藏经营管理 石油人力资源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项目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统管理和优化 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 信息管理与企业信息化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现代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 石油技术经济及管理 14.会计与财务管理 15.石油天然气经济研究 16.石油产业组织创新研究 17.企业理论研究 18.农林经济研究 十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社会工作与管理 应用社会学 十二 法学 民商法学 刑事法学 经济法学 环境资源保护法学 国际法学 法理、行政法学 十三 外国语学及应用语言研究 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育 语言学 十四 体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体育管理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69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发明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90多项。2015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56亿元。 “十一五”以来,发表论文13593篇,专著339部。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申请专利2120项,其中发明专利1305项,实用新型专利815项,学校共授权专利1140项,其中发明专利569项,实用新型专利57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十二五期间)  序号成果名称等级时间1 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 一 2015 2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 2015 3 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 特等 2014 4 大型复杂储层高精度测井处理解释系统CIFLog及其工业化应用 二 2014 5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找油突破的勘探理论与关键技术 二 2013 6 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特等 2012 7 超高温钻井流体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二 2012 国家技术发明奖  序号成果名称等级时间1 碳酸盐岩油气藏转向酸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二 2013 ESI国际高被引学术论文序号单位姓名论文名称期刊名称级别出版年份1 理学院 田俊康 Improveddelaypartitioningmethodtostabilityanalysisforneuralnetworkswithdiscreteanddistributedtime- AppliedMathematicsandComputation233(2014)152–164 ESI 2014年 科研经费 西南石油大学科研经费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金额2008年全年实到科研经费两亿多元2009年07亿元2010年7亿元2011年2亿元2012年67亿元2013年6亿元2014年3亿(以上资料来源: ) 学术期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西南石油大学主办、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已被中国国外著名数据库Elsevier、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内大型数据库CP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等收录。主要刊登石油专业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学术与技术论文、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前沿问题的讨论与争鸣,突出反映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西南石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CNKI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能源发展研究、政治学与社会学、法学、文史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中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馆藏资源 据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由成都校区图书馆和南充校区图书馆两部分组成。南充校区图书馆由应用技术学院管理。馆藏以石油天然气文献为特色,理、工、管、经、文、法、教等不同学科协调发展。纸本图书183万册,电子图书125万册,电子期刊3万种,订购印刷型期刊1834种,购买数据库40个。图书馆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教育部CALIS中心、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国石油信息所、四川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等文献机构进行馆际互借、文献代复制和代传递服务。与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的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合作,在该馆建立科技查新代办站,直接为该校科研工作者提供查新服务。图书馆结合该校的教学科研实际,自行研发多种服务类型的数据库系统平台:该校硕博士论文检索与提交系统、文献传递与咨询平台、远程访问系统、决策参考信息专题网站、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系统、教师教学参考园地等。1997 年,图书馆建成了以小型机SUN3000为主服务器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使图书馆的管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OPAC等有关业务都实现了自动化。1999 年,建成以 JVC 光盘库 +AXIS 光盘塔为数据中心的图书馆光盘网络服务器系统。2008年,建成以Sun4900、Sun6130、浪潮AS1000为核心设备的存储网络系统,以及本地镜像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共计服务器系统10套,磁盘阵列容量达到40TB。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各种学术研究与信息报道。已在正式出版的各级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200 多篇,其中 4 篇英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参加和主持国家、省、部、局、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正式出版论文集《新时期石油高校图书馆工作》等。

论闻沙龙、万方、知网等学术网站应该有石油等核心期刊信息,你可以找找看

低渗透油气田杂志官网

一、油气资源潜力(一)主要盆地石油资源潜力总体上看,我国沉积盆地发育,油气资源丰富;中、新生代盆地以陆相为主,古生代盆地以海相为主,盆地经过多期叠加和改造,油气成藏和分布规律复杂,地质认识逐步深化,勘探发现呈阶段性,发展空间广阔。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8×108t,探明程度72%。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量为03×108t,占总地质资源量的28%,待探明石油可采资源量为40×108t,占总可采资源量的16%。石油探明储量主要集中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和柴达木等7大盆地,平均探明程度42%。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也主要分布在这7大盆地,渤海湾盆地最多,为74×108t;其次为塔里木和鄂尔多斯盆地,分别为13×108t和00×108t。7大盆地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量共计62×108t,占全国的98%。渤海湾盆地待探明石油可采资源最多,达43×108t;其次是塔里木和松辽盆地,分别为77×108t和15×108t。7大盆地探明石油可采资源量共计44×108t,占全国的53%(表6-2-1)。表6-2-1 全国石油资源盆地分布表 单位:108t续表(二)主要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92×1012m3,探明程度05%。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11×1012m3,占总地质资源量的95%,待探明石油可采资源量为94×1012m3,占总可采资源量的97%。天然气探明储量主要集中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等9大盆地,平均探明程度24%。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也主要分布在这9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多,为14×1012m3;其次为四川和东海盆地,分别为15×1012m3和53×1012m3。9大盆地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共计34×1012m3,占全国的83%。待探明石油可采资源塔里木盆地最多,为36×1012m3;其次是四川和东海盆地,分别为61×1012m3和41×1012m3。7大盆地探明石油可采资源量共计49×1012m3,占全国的78%(表6-2-2)。表6-2-2 全国天然气资源盆地分布表 单位:1012m3(三)低勘探程度地区资源潜力我国115个盆地中Ⅰ类盆地和Ⅱ类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为42×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01×1012m3,分别占总量的85%和39%;低勘探程度盆地(Ⅲ类和Ⅳ类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为59×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02×1012m3,分别占总量的15%和61%。低勘探程度盆地中,有石油探明储量的只有彰武、百色、三水、景谷和台西—台西南5个盆地,有天然气探明储量的是百色、陆良、保山、三水和台西—台西南5个盆地。陆上低勘探程度盆地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为33×108t,占总地质资源量的75%;待探明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9×108t,占总可采资源量的78%。待探明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区的羌塘、措勤、伦北、可可西里和江孜盆地,中部的河套、银根和巴彦浩特盆地,每个盆地的待探明地质资源量大于2×108t。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98×108m3,占总地质资源量的86%;待探明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70×108m3,占总可采资源量的86%。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区的羌塘、昌都、措勤和比如盆地以及南方区的楚雄、思茅盆地,每个盆地的待探明地质资源量大于2000×108m3。其中,青藏地区19个盆地待探明石油资源量为9×108t,占全国13%,其中羌塘、措勤盆地分别为11×108t;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7×1012m3,占全国的8%。该区认识程度低,是今后20年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前景区。海上低勘探程度盆地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为22×108t,占总地质资源量的56%;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75×108m3,占总地质资源量的37%。除了台西—台西南盆地有少量油气储量,其他盆地尚未有商业油气储量的发现。此外,南海南部海域传统疆域内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30×108t、43×108t;天然气分别为8×1012m3、5×1012m3,主要分布在曾母、万安、北康、中建南、文莱—沙巴等盆地。该区地缘政治复杂,周边国家在我国传统疆域线两侧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开发。其中,14%的石油资源正在被周边国家开发;52%的石油资源处于周边国家已招标和拟招标区域内;余下资源主要分布在深水区,勘探开发面临诸多风险。如若能在未来妥善解决区域合作问题,并具备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技术,则这一地区将有望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又一战略前景区。(四)石油可采储量增长潜力提高采收率技术在不同勘探开发阶段中的作用在常规油田开发中、后期,低渗透油田开发早、中期,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田开发早期、初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手段开始不断应用,不断提高油田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可采储量随着开发技术进步不断增加。一般而言,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可采储量的增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勘探的早期,可采储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新区勘探所获得的储量,油气开采依靠地层的自然能量,除非在某些储层条件较差的地区,如鄂尔多斯盆地,开发的初期就需要采取注水等增产措施;在勘探的中期,可采储量的增长既来自于新发现的储量,又来自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且后者的比例随着勘探程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如大庆油田三次采用技术的应用;在勘探的后期,新发现储量大幅度减少,可采储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老油田的扩边和提高采收率所增加的储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实际应用(1)油藏精细描述挖掘剩余油、提高采收率。胜利油田对于整装构造油藏,通过细分韵律层,完善韵律层注采井网;利用水平井技术挖掘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优化小油砂体注采方式。预计钻加密调整井335口,覆盖地质储量7534×108t,可增加可采储量385×104t,提高采收率2%。对于高渗透断块油藏,通过细分开发层系、挖掘层间剩余油;完善复杂小断块注采井网,实现有效注水开发;利用水平井挖掘边底水、薄油层油藏的潜力。预计钻加密调整井1285口,覆盖地质储量09×108t,可增加可采储量1500×104t,提高采收率1%。对于中低渗透油藏,通过开展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研究,优化合理注采井距,确定优化压裂参数,改善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预计通过整体加密、完善注采井网等措施,覆盖地质储量5×108t,可增加可采储量650×104t。(2)稠油热采新技术提高采收率。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探明地质储量近2×104t,目前已建成近300×104t的原油生产规模,2006年预计年产原油275×104t,占辽河原油年产量的近1/4,平均单井吞吐已达到2个周期,产量递减严重,已处于蒸汽吞吐开采的后期。2005年启动了SAGD技术开采曙一区超稠油的先导试验项目。到2006年12月,曙一区杜84块馆平12井组正式转入SAGD技术生产已超过300天。此期间原油产量稳定,日产原油达到120t,预计到年底可累计生产原油10×104t以上,标志着SAGD先导试验在辽河油田初步获得成功。辽河油田已经开发的区块中,可运用SAGD技术进行开发的资源总量达1×108t,SAGD规模化实施后,预计可增加可采储量3250×104t,将这些区块的采收率由以前的23%提升到50%左右。辽河油田规划2007~2008年转SAGD开发的有101个井组,实现曙一区超稠油馆陶油层、兴I组、兴VI组SAGD整体开发,建成200×104t原油生产规模,并稳产3年,在年产150×104t以上的规模稳产7年,提高采收率30%。到2010年,SAGD的原油产量将达到190×104t,与蒸汽吞吐对比,增加原油产量112×104t,对辽河油田稳产1200×104t的生产规模的贡献率近10%。通过规模实施和试验,如果达到预期效果,辽河油田SAGD井组将达到260~300个,SAGD在辽河稠油开发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三次采油技术提高采收率。截至2006年9月25日,大庆油田依靠自主创新,采用世界领先的三次采油技术累计产油突破1×108t,成为世界最大的三次采油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大庆油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三次采油技术,至今已有40年历史。1972年,三次采油技术第一次走出实验室,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提高采收率1个百分点,注入每吨聚合物增产原油153t。1996年,三次采油技术首次在萨尔图油田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自此,以聚合物驱油为主导的三次采油技术应用规模逐年加大。到2006年8月,大庆油田已投入聚合物驱工业化区块35个,面积达到41km2。动用地质储量2×108t,总井数5700多口。三次采油技术连续5年产油量超过1000×104t,2006年三次采油年产量达到1215×104t,占大庆油田年原油总产量的27%,工业化区块提高采收率12个百分点,达到50%以上,相当于找到了一个储量上亿吨的新油田。并可少注水5×108m3,少产水30×108m3。此外,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已从室内研究、先导试验发展到工业化试验,能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泡沫复合驱是继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之后提高采收率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室内和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比水驱提高采收率30个百分点左右。(4)低渗透率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我国油气新增储量中低渗储量比例逐年提高,其中,中石油当年探明低渗储量占探明总储量的比例已上升到近70%,低渗油气藏的有效开发对油气产量的影响日益重要。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属于国内典型的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长庆油田采取地层压裂、酸化及油层注水和储层改造等技术,根据不同区块采取特色开发模式,使低渗透油气田得到了高效开发。先后将低渗储层极限推至10毫达西,进而1毫达西,目前工业性开发5mD超低渗油藏,并正在进行开展了3毫达西超低渗油藏开发试验研究。低渗透油气田的开发使原来一大批难动用储量获得了解放,油气产量快速增长。随着原油产量连续6年以百万吨的速度增长,截至2006年底,长庆油田原油产量达1100×104t,成为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苏里格气田位于内蒙古境内的毛乌素沙漠,探明储量5336×108m3,为目前我国储量规模最大的整装气田。该气田属于非均质性极强的致密岩性气田,呈现出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低产”特征,经济有效开发的难度非常大。经过长达5年的前期攻关试验,长庆油田公司创新集成了12项经济有效开发特低渗气田的配套技术,使苏里格气田规模有效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11月22日,苏里格气田天然气处理厂竣工投运,当年建成的15×108m3产能、30×108m3骨架工程全部并网生产,实现了向京、津地区及周边城市供气。12月28日,苏里格气田外输天然气达到304×104m3,标志着这个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气田具备了年产10×108m3的能力。采收率的动态性从一次采油到二次采油、三次采油,石油采收率逐步增加;随着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采收率还在不断提高。石油采收率具有随着采油阶段的变化和采油技术的提高不断提高的特点。根据2005年全国油气矿产储量通报,2005年全国石油新增地质储量54×108t,新增探明可采储量71×108t,标定的采收率不到18%,而同期我国石油水驱采收率的平均值超过24%,标定的采收率偏低,我国目前个别盆地的标定石油可采储量比实际值小,已经出现石油储采比接近1∶1的情况,如珠江口盆地。随着技术进步,现有的地质储量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可转化为可采储量。如果可采储量的标定还一成不变,会使可采储量与实际值的偏差越来越大。本轮资源评价的可采系数取值与目前采收率相当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的石油可采系数平均值为72%,与目前石油采收率11%相当,其中,10个重点盆地的石油可采系数为70%,其他盆地的石油可采系数为16%。其中,低品位资源,包括低渗碎屑岩、低渗碳酸盐岩和重(稠)油,其可采系数取值范围为10%~16%,比常规油资源的可采系数低5%~20%。低勘探程度的中小盆地,可采系数一般取相应评价单元类型可采系数标准的最低值。青藏地区诸盆地,可采系数也取相应评价单元类型可采系数标准的最低值。海域油气资源技术可采系数取值也适当偏小。总体上,本轮资源评价石油可采系数取值可靠,对可采资源量的评价留有一定余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潜力提高采收率技术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为注水提高采收率技术(IOR),包括注采井网调整提高采收率技术和注采结构调整提高采收率技术,IOR以水驱技术为基础,其挖掘对象主要为未被水波及的、大尺度的原油富集地带的剩余油;其二为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EOR),EOR通过改变驱替机理来提高采收率,其挖掘对象以水驱后高度分散的小尺度剩余油为主。目前,我国石油的平均采收率为11%,其中,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的平均采收率为87%,渤海湾盆地为72%,松辽盆地为38%,塔里木盆地为1%。根据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中国陆上已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第二次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2000)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提高采收率方法技术,鄂尔多斯盆地石油采收率可以提高1%,达到97%;渤海湾盆地提高84%,达到56%;松辽盆地提高48%,达到86%;塔里木盆地也可提高10%,达到1%。在提高采收率技术条件下,按平均采收率提高10%,全国石油的平均采收率可达到11%(表6-2-3)。表6-2-3 石油可采系数与采收率对比表二、勘探领域和目标(一)勘探领域陆相领域(1)高勘探区。高勘探区是指勘探时间长,勘探程度高,资源探明率大于50%,精细滚动勘探发现储量比例较大的油区。目前老油区主要包括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的长垣、三肇、扶新,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以及苏北、南襄、江汉等盆地和地区。统计表明,目前高勘探区每年提交的石油探明储量占全国年增储量的1/4左右,石油产量占全国年产量的2/3,高勘探区在未来发展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据评价,高勘探区共有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49×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54×1012m3。截至2005年底,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0×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28×1012m3,油气资源探明率分别为74%和18%。尚有石油地质资源量为40×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26×1012m3有待发现,分别占全国待探明资源量的8%和4%,还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近年来,高勘探区精细勘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做法,重新认识油气分布规律,转变思路拓展油气勘探领域,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油气勘探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冀东滩海老堡南1井在奥陶系及中浅层东营组试油获高产工业油流,初步形成一个4×108t级的勘探大场面;大港南部滩海也有多口井获高产油气流,形成一个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勘探场面。高勘探区主要勘探目标为岩性地层油气藏,主要探索领域为深层。(2)中西部前陆盆地。前陆盆地主要发育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包括准噶尔盆地的西北缘、南缘,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塔西南,吐哈盆地北缘、柴达木盆地的北缘,西南地区,酒泉盆地南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四川盆地的川西龙门山、川北米仓山—大巴山和楚雄盆地等前陆盆地。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勘探程度总体还比较低,仍处在大发现的早期。全国前陆盆地共有石油地质资源量为62×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09×1012m3。截至2005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75×1012m3,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量为37×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24×1012m3,分别占全国待探明资源量的7%和20%,油气资源潜力还很大。由于前陆盆地地表地形复杂、地下构造复杂,地震施工、解释及钻探难度都很大,目前除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库车坳陷勘探程度较高并且尚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外,其余盆地勘探程度还很低,勘探潜力很大,应加强技术攻关,加大勘探投入,争取早日突破。今后的勘探重点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缘,酒泉盆地,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西南缘的昆仑山山前,四川盆地西缘、西北缘、吐哈盆地等。(3)大型陆相凹陷和其他中低勘探领域。鄂尔多斯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准噶尔盆地腹部以及大量的中新生代中小盆地均属于中低勘探程度陆相含油气领域或盆地。由于盆地构造圈闭不发育,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和中生界石油资源主要赋存在岩性地层圈闭中。准噶尔盆地腹部资源丰富,但目的层埋藏深,油气成藏规律复杂,勘探难度大。大量陆相低勘探中小盆地还有一定资源潜力,需要进一步探索。近海盆地近海盆地主要生油层系为陆相沉积,主要产油层系在渤海湾为陆相沉积,在珠江口等为海相沉积为主。近海盆地具有陆相—海相过渡性质。近海盆地包括渤海湾海域、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和东海等6个盆地,这些盆地已进行钻探,发现了油气田,并投入了规模开发,勘探程度较高。据评价,近海较高勘探程度盆地共有石油地质资源量为09×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17×1012m3。截至2005年底,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07×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48×1012m3,油气资源探明率分别为06%和64%,尚有石油地质资源量为01×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7×1012m3有待发现,分别占全国待探明资源量的14%和22%,油气资源潜力较大。盆地具有陆相—海相过渡性质。近海盆地勘探程度较松辽、渤海湾等老区低,勘探潜力大,例如,渤海湾海域近年来相继发现新近系大油田,证实了该地区资源潜力的存在。近海盆地目前还处于构造圈闭勘探阶段,岩性地层圈闭勘探刚刚起步。除了已发现的构造类型外,在新近系、古近系的构造—岩性复合类型圈闭、地层和大型岩性圈闭,都可望获得新的发现。海相领域我国的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广泛发育海相地层,西藏地区中生界、华南克拉通早中三叠世以下地层也为海相沉积。近年来,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海相领域获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和突破,展现了海相领域良好的勘探前景。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轮南—塔河10×108t级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大油田以及哈得逊、塔中4、东河塘石炭系海相砂岩油田;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开江海槽两侧的天然气勘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找到了普光、罗家寨等气田。据评价,海相领域石油地质资源量为99×108t左右、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17×1012m3。截至2005年底,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11×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为66×1012m3,油气资源探明率分别为11%和8%。尚有石油地质资源量为87×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51×1012m3有待发现,分别占全国待探明资源量的17%和25%,油气资源潜力还很大。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渤海湾等大型含油气盆地海相领域都有发现经济储量的良好前景,将成为我国陆上未来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二)勘探目标主要勘探圈闭类型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圈闭发育特点不同,其中构造圈闭与岩性地层圈闭均衡发育的盆地居多,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圈闭为主的盆地次之,岩性地层圈闭为主的盆地较少。盆地的不同类型圈闭的勘探程度差别较大,塔里木、准噶尔、珠江口、渤海海域、琼东南、莺歌海、东海等盆地,圈闭发育均衡,目前部分盆地处于构造勘探早中期,部分盆地处于构造圈闭勘探中期,岩性地层圈闭勘探均处于早期或起步阶段,勘探的主要目标还是构造圈闭,岩性地层圈闭处于逐步加强阶段。松辽、渤海湾陆上等盆地处于勘探中期,圈闭发育均衡,目前处于构造圈闭勘探晚期,岩性地层圈闭勘探中期或早中期,主要勘探目标为岩性地层圈闭。鄂尔多斯等盆地为构造圈闭不发育,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的盆地,目前处于构造圈闭中期,岩性地层圈闭勘探早中期。主要勘探目标为岩性地层圈闭。四川、柴达木等盆地,为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圈闭为主的盆地,处于构造圈闭勘探中期,构造—岩性地层勘探早中期,主要勘探目标为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圈闭(表6-2-4)。另外大量中小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也是主要勘探目标。表6-2-4 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探阶段表潜在储量增长领域大中型盆地深层和海域中低勘探程度盆地是今后油气储量的主要潜在领域。其中石油勘探的潜在领域有渤海湾盆地滩海和海域、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以西、准噶尔盆地古生界、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等。天然气勘探的潜在领域有松辽盆地深部断陷、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前陆区、珠江口盆地南部坳陷带、东海西湖坳陷和琼东南盆地深水等。

低渗透油田是指油层储层渗透率低、丰度低、单井产能低的油田。低渗透油气田在我国油气开发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低渗透油气资源分布具有含油气多、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区域广以及“上气下油、海相含气为主、陆相油气兼有”的特点,在已探明的储量中,低渗透油藏储量的比例很高,约占全国储量的2/3以上,开发潜力巨大。2016年11月8日,长庆油田“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索引序列
  • 低渗透油气田期刊
  • 低渗透油气田期刊官网
  • 低渗透油气田期刊怎么样
  • 低渗透油气田期刊有哪些
  • 低渗透油气田杂志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