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青年一代杂志停刊原因研究

青年一代杂志停刊原因研究

发布时间:

青年一代杂志停刊原因研究

互联网的冲击。因为短视频,互联网等的冲击,所以杂志因为读者少,生存很艰难,慢慢停刊了。杂志的独特属性,导致杂志比图书更容易受市场影响。《商界少年》,由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商业杂志《商界》和影响两代中国人的青少年杂志《课堂内外》联手打造。

1922

是的订不到了。很可惜。这么多年的一本经典杂志,它的读者都是中年人了,所以它衰落了。遗憾地发现《青年一代》、《电影故事》这些老牌期刊都停订了。如果你有怀旧,可以订阅〈生活周刊〉(报纸),或者〈青年社交〉杂志,也是上海的。

有官方报道吗??看官方报道的~~

青年一代杂志停刊原因

1922

这是侵犯别人的名誉权,或者隐私权。如果说的是真的,就是侵犯隐私权。如果说的是假的,则是侮辱毁谤,侵犯别人的名誉权。

1916年2月起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 由于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又停刊5个月,1921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后又任主编直到1922年7月停刊。

《青年》是《新青年》的前身: 1915年9月15日,流亡日本回国的陈独秀于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月刊(就是简称的《青年》)。首卷到1916年2月15日止共6期,后因战事停刊。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复刊,为避免与基督教上海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杂志混名,遂从第二卷第一期起易名为《新青年》。第二卷终止于1917年2月,该年1月,陈独秀被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的阵地由上海转往北京。 1917年3月至8月,《新青年》第三卷的6期出刊。第三卷第六期终刊后,又因故中断4个月。 第四卷1918年1月复刊,截止至1918年6月。该年编辑部改组扩大,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人参与编辑工作,曾一度实行轮流编辑的办法。 第五卷从1918年7月到12月,第六卷从1919年1月到11月(6月陈独秀被捕,被迫停刊5个月,《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胡适、李大钊之间发生“问题与主义”之争),第七卷从1919年12月到1920年5月——仍改为由陈独秀一人主编。 1920年9月第八卷第一期起,被迫迁回上海印行,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机关刊物,1921年10月出至第九卷第六期后停刊。1923年2月第九卷以至1926年7月,《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瞿秋白担任主编,成为中共中央的纯理论刊物,4期后停刊。1925年4月改为不定期刊,共出5期,1926年7月最后停办。

青年杂志停刊原因研究

1922

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没有作用,而“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民国四年(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准备筹备《青年杂志》,先是同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商量,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几人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圆。最初发行量为1000份。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就是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1916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杂志》改名。于是自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最初的撰稿人有陈独秀、高一涵、刘书雅、刘半农、易白沙、吴虞,其中陈独秀为主编。1916年2月起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7年1月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总部迁往北京,办公地点在东华门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917年8月后又因故中断4个月。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由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二弟)轮流编辑,不久鲁迅也加入到编辑队伍当中。在第4卷第3期中,刊登《本志编辑部启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志?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即《新青年》自4卷1号后改为同人编辑,不接受来稿。 由于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又停刊5个月。10月迁回上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北京编辑部被取消。改由新青年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1921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后又任主编直到1922年7月停刊。编辑本段【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编辑本段【时代影响】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1916年2月起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 由于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又停刊5个月,1921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后又任主编直到1922年7月停刊。

青年一代杂志停刊原因分析

你好,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转型失败的原因分析在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转型不彻底,流于表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时效性不同,炒旧新闻。在转型形势下,不少纸媒搭建起了微信、微博、网站、IPAD、App等多种传播平台的多媒体阵营。在第一种转型形式下,就是简单的内容转载。但是,输出的内容并没有形成各自的特点,而是沿用原有的报道模式。由于出版周期的不同,纸媒的新闻时效性相对较差。所以当纸媒内容完整平移到新形式平台上时,就会出现时间差。日报的时效性能无缝对接,但是杂志、期刊不能实现时效性的等同,尤其是双月刊、季刊等时效性较差的纸媒。这类纸媒出刊的时候,新闻已经是旧闻,即便是第一时间转到新媒体平台,也已经跟不上实效。2)纸媒编辑转型新媒体效果差。在第二种转型形式下,已经形成了单独的新媒体模块,但是各模块的运营者依然是原有的人员。这就造成了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编辑需要适应新的采编流程,从生产周期到写作风格,都需要全新适应。有的媒体为了节省人员成本,出现一个编辑多种岗位的现象,一个新闻要写出至少三种风格三种观点,分别用于微信、微博、网站、IPAD等。造成编辑疲于应付,重点没有放在新闻的采集上,而是放在了思索不同风格上。传统编辑转型中,面临着思想和技术的升级困难,其具体表现在:缺乏数字化认识。当下一些传统编辑仍“安于现状”,对数字技术不重视,认为其与自身工作没有直接关联,这导致传统编辑与数字出版产业链脱节。缺乏数字化学习。许多传统编辑在工作过程中只是初步了解数字技术内容,并未对数字出版和数字技术给予更多的关注,造成其数字知识水平和数字化处理能力不足。缺乏数字化拓展。传统编辑往往只是构建了数字出版框架,并未形成特色的出版服务,造成其数字出版过程中运营维护、资源整合、信息加工等服务存在严重问题,导致数字出版效益大打折扣。3)新媒体只是辅助,没有摆脱纸媒的印记。转型的时候,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品牌单一输出还是多种输出。大多数纸媒选择的是单一品牌输出,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品牌和纸媒保持一致。品牌单一输出可以保护品牌的完整,对于提升品牌有作用,但是也容易造成纸媒印象不改变的情况。广告客户在划分媒体类别时,依然把纸媒划分在纸媒。纸媒延伸出来的网站、微信、视频等媒体形式都被称为是纸媒附加值,并不能当成全新媒体来对待。除了传统纸媒外,传统网站也面临转型的问题。因此,纸媒衍生的网站基本不具有竞争力。同样的道理,纸媒衍生出来的自媒体在与独立自媒体竞争中依然不具有竞争力。

新青年杂志停刊原因研究

1922

《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主要表现在:《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化”历史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萌芽;《新青年》在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李大钊 陈独秀 鲁迅 胡适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6年2月起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 由于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又停刊5个月,1921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后又任主编直到1922年7月停刊。

  • 索引序列
  • 青年一代杂志停刊原因研究
  • 青年一代杂志停刊原因
  • 青年杂志停刊原因研究
  • 青年一代杂志停刊原因分析
  • 新青年杂志停刊原因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