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卫星通讯论文怎么写

卫星通讯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

卫星通讯论文怎么写

卫星通信论文^_^

_xiang_xu/home先到我博客里留言吧,我给你发两篇我们自己做的论文。

_new_966/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论文

卫星通讯论文

微波通信采用接力的办法,通过建立中继站实现了远距离的通信。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缺点。因为地球上有些地方是无法建立中继站的。比如,从我国的北京到美国的纽约,距离有上万千米,中间隔着波涛汹涌的太平洋,如果每隔四五十千米,建立一个中继站,就得在海上建200多个站,这是不可能做到的。1945年,一个名叫克拉克的英国人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球外的中继站》的科学预言论文。在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设想,即人类有可能通过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为地面通信建立设在空间的“中继站”。他说将卫星放到赤道上空约36000千米的同步轨道上。这样,一颗卫星上的中继站所转发的微波,可以覆盖大约1/3的地球表面。如果布放3颗等距离同步卫星,全球卫星通信即可实现。他还预言,在1969年前后,人类将登上月球。历史完全印证了克拉克的预言。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不仅标志着航天时代的开始,也预示卫星通信时代即将来临。紧接着,美国于1960年8月12日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实验卫星——“回声”1号。这是一颗无源卫星,只能反射来自地面的无线电波,而不能放大和转发信号,因而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第一颗有源通信卫星是美国在1962年12月13日发射的“中继”1号。它在次年3月进行的美、日两国电视转播试验中,及时地转播了肯尼迪遇刺的重大新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5年4月6日,世界上第一颗商用卫星“晨鸟”号发射成功,它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卫星通信时代由此开始。50多年来,卫星通信有许多出色的表现。首先,卫星转播不仅使报道世界重大事件的新闻在瞬息之间传遍全球,而且还使得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人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电视屏幕同观一场球赛,或同时出席一个国际会议。卫星通信是由一个地面站向卫星发射信号,经过卫星的放大、变频等处理,再转发给另一个地面站。一般来说,经卫星的这一“跳”,最远的通信距离可达13000千米,三“跳”即可绕地球一周。通信卫星居高临下,因而不受任何地形条件的限制,即使是在荒漠、高山、海洋和岛屿等,只要有一个直径零点几米的“甚小地面站”,就可以通信,而且通信的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有人做过计算,从一颗卫星发射出来的微波信号,能够覆盖地球面积的40%,相当于在地面架设300多个微波接力站。在卫星覆盖区内,任意两点或多点,都可以实现卫星通信。卫星通信的容量也大得惊人,一颗通信卫星可以容纳6万多人同时打越洋电话,并可进行许多路电视通信,还可以进行数据、文字、图像和移动通信。目前,人类在同步轨道上已经发射了100多颗通信卫星,还有1000多颗移动通信卫星在中低轨道运转。这些通信卫星在许多要求远距离、高质量的通信领域大显身手,它们承担了全球近100%的越洋电视转播和30%以上的国际电报电话业务,奥运会电视转播、香港回归盛典以及许多救援通信,都是卫星通信完成的。卫星通信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地球正在缩小,一个“地球村”的概念也由此而产生。另外,由于卫星通信的崛起,在海上救援活动中,古老的以“SOS”为呼救信号的莫尔斯电报已退出历史舞台,海事卫星后来居上,将人类的海上救援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在后来的许多战争中,卫星通信也出尽了风头。知识点模拟信号模拟信号是指信息参数在给定范围内表现为连续的信号。或在一段连续的时间间隔内,其代表信息的特征量可以在任意瞬间呈现为任意数值的信号。模拟信号分布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如每天温度的变化,而数字信号是人为的抽象出来的在时间上不连续的信号。电学上的模拟信号是主要是指幅度和相位都连续的电信号,此信号可以被模拟电路进行各种运算,如放大,相加,相乘等。

这是卫星通信网 这个论坛 对卫星通信安全技术分析都很透彻 全面

卫星通讯论文题目

文题目人造卫星 这个还理解分析,指导的

OK ,可以下笔。

航天累的毕业论文哦具体格式要求格式类的可以探讨哈。

这种要论文的就不要在这发了

卫星通讯论文两千字

不管是毫微波通信,还是微波、短波、中波或者长波通信,都属于电磁波通信。这其中效果最好的当属微波通信和毫微波通信。当然,其他波段通信也各有自己的特长。国际卫星通信网是全球性的卫星通信系统。采取微波通信需要通过建立中继站,才能实现远距离通信。但是,这种方法一是耗资大,二是在有些地方也无法建立中继站。特别是远隔重洋,要在海洋中每隔40千米建一个中继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大家知道,建立中继站的目的是使微波不受地球凸面的阻隔,实现远距离通信。如果中继站的高度足以超出地球凸面,那么微波通信不就不会受阻隔了吗?于是,人们便想到了卫星。1945年,英国的科学家克拉克发表了一篇《地球外的中继站》的预言论文。他首先提出了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传送微波信息的中继站。如果将卫星释放到赤道上空约36000千米的同步轨道上,这样,一颗卫星上的中继站所转发出的微波便可以覆盖地球表面大约1/3。如果布放三颗等距离的地球同步卫星,则可以实现全球通信。这一思想得到许多科学家的重视,他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65年4月6日,人类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使卫星作为中继站的设想付诸现实。那么,人造卫星如何承担中继站的任务呢?卫星通讯前景广阔卫星通信是由一个地面站向卫星发射信号,经过卫星的放大、变频等处理,再转发给另一个地面站。一般地说,经过卫星处理以后,最远的通信距离可达13000千米,三颗卫星都进行这样的处理,就可以绕地球一周。通信卫星在36000米的高空,不受任何地形条件的限制,即使在沙漠、高山,甚至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岛屿,只1964年德国MAN公司制造的第一个德国通讯卫星地面接收站。要有一个直径零点几米的小的地面站,就可以接受卫星发射的信号,完成通信任务。据测算,一颗卫星发射出来的微波信号,能够覆盖地球面积的40%,相当于在地面架设三百多个微波中继站。只要在卫星通信的覆盖范围内任意两点或多点,便可以实现卫星通信。不仅如此,卫星通信的容量大得惊人,一颗通信卫星可容纳六万多人同时打越洋电话,还可以进行许多路电视通信以进行数据、文字、图像和移动通信业务。目前,在天空中已经有一百多颗通信卫星在执行任务,同时还有一千多颗移动通信卫星在低轨道上运转。它们承担了全球近100%的越洋电视转播和30%以上的国际电报、电话业务。2000年9月在悉尼召开的奥运会,就是由卫星传播信息的。

这是卫星通信网 这个论坛 对卫星通信安全技术分析都很透彻 全面

卫星导航论文怎么写

上找答案中国安全项目网。

中国科学院披露载人航天实验内容  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应用系统的目标是大力推进和发 展我国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技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有重要价值的贡献,同时为今后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打下基矗。  其中,“对地观测任务”是以与国际同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及开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的,确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器、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实验和应用任务。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以及地球辐射收支探测。遥感器应用研究为我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和大气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  “空间科学研究”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项目,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项目),还有空间天文项目、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任务,目标是全面提高我国空间科学水平。“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开展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以及空间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等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三元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间生长,研究空间晶体生长动力学;“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研究可以建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长期、中期、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进行效应预测,保障航天员、载人航天器和空间设备安全。载人飞船构造:  1,轨道舱呈圆桶形状,是航天员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轨道舱调整了舱内布局设计以便安装应用系统设备及航天员食品和饮用水装置。轨道舱的后端底部设有舱门,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返回舱。轨道舱外部两侧装有两个像鸟儿翅膀一样的太阳电池翼,轨道舱所需要的电能就是由这两个电池翼提供的。  2,返回舱是载人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飞船起飞、上升到入轨及返回着陆时,航天员都在返回舱内。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形状像钟,其舱门与轨道舱相连,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轨道舱。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舱内安装了航天员的座椅。飞船在起飞、上升和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舱内还安装了飞行中需要航天员监视和操作的仪器设备,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可以随时判断、了解飞船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在必要时人工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3,推进舱形状也是圆柱形的,舱内安装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其使命是为飞船提供姿态高速和进行轨道维持所需的动力,飞船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一部分设备也安装在这里。推进舱外部两侧也安装了两个太阳电池翼,为飞船提供所需的电能。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舱段,舱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内部安装的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将为航天员提供一个与地球环境一样的舒适生活环境。另外,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驾驶飞船。长征2F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指标:  火箭的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说100次发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现问题;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现1000次问题里,可能有3次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为0.91到0.93,没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飞重量为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约44吨,其它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体,比人体含水量还大。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级直径为3.35米:古罗马人使用两匹马拉的车,车轮在石板路上磨出两道沟。由于车轮宽窄不一样,路上留下了不同宽窄的沟。后来他们想把轮距统一起来,就把两匹并排的马屁股当成标准,即1.435米,后来英国人修铁路也把铁轨轨距定为1.435米,并被各国沿用。按照这个轨距修建的铁路,能够运输的货物最宽为3.72米,去掉车厢外壳,只剩下3.35米。因此,用标准铁路进行运输的火箭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入轨点速度为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们通常说的“十里长街”,是指北京建国门至复兴门的距离,长6.7公里。每秒7.5公里的速度,相当于1秒钟内从长安街东头跑到西头。   火箭轨道近地200公里,远地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与地球的距离,仅为地球半径的几十分之一。如果站在地球外面看,飞船就像贴着地面在飞行。

GPS系统对抗若干分析摘要 本文阐述了GPS导航系统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及导航对抗的概念,总结了GPS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局限性,提出了针对GPS导航对抗的有效方法,并对干扰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 导航对抗 信息对抗1 引 言现代战争的主要形式是信息对抗,信息对抗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体系对抗。在体系的同步、定位、整合过程中,GPS扮演着重要作用。当前美军GPS导航系统已经进一步现代化,精度实现了优于6m,可以说GPS导航系统是当前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定位最精确的军民两用导航系统,更具有显著的军事导航作用,促使了美军独霸了全球军事制高点。但是,GPS导航系统本身具有很多弱点,如卫星的生存能力不强,信号强度较弱、易受干扰等,从而成为信息对抗的一个重要方面。2 GPS导航系统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及导航对抗的概念导航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被导航的平台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二是哪一条路线可以引导平台到达目的地。最原始的导航工具用的是罗盘,后来是无线电。1957年后无线电导航进入了一个新时代。GPS导航开发成功,又经过30多年的相继完善,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向任意多的用户实时、连续、全天候提供高精度的坐标、速度与时间基准,为现代全球体系的目标导航带来极大的便利,对现代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足够限度延长了打击距离,缩短了打击时间。GPS系统实时测距,用户接收机无源工作,一个能移动的武器打击平台,只要燃料足够,加装GPS接收机后就能够飞向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二是极大降低了打击成本。一个GPS制导的武器打击平台,在防区外发射,可以精确命中目标,误差只有1~2米,大大节省了打击成本。三是提高了战场的指挥效率。依赖GPS的正常运作与武器GPS定位仪,战场实现了时间同步精确与机动控制有序。四是突破了战争的时间跨度。GPS系统全天候提供数据,不分白天黑夜,无论天晴下雨,增加了武器打击的突然性。随着“信息对抗”的提出,出现了导航对抗概念,它是信息对抗的延伸与发展。美军最先提出“导航战”的概念:在战场环境下,保证己方充分、可靠地利用卫星导航定位,同时阻止敌军利用卫星导航,但以基本上不使民用卫星导航受影响为条件。导航对抗的终极目的是争夺导航资源控制权,基本要素是保护和阻止,基本内涵是:1)绝不容许用提高精度的GPS导航来针对自己的部队或国家利益;2)使对方不能使用GPS与自己对抗;3)保证民间使用GPS时受到的破坏或精度降级达到最小程度;4)保证友军、盟友能接收同一系统信号。

  • 索引序列
  • 卫星通讯论文怎么写
  • 卫星通讯论文
  • 卫星通讯论文题目
  • 卫星通讯论文两千字
  • 卫星导航论文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