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西方经济学报告怎么写的啊

西方经济学报告怎么写的啊

发布时间:

西方经济学报告怎么写的啊

关于加强和改善我国宏观调控的几点思考建立规范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题中应有之意,而且,越是改革日益向纵深拓展,就越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对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科学界定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为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而由国家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所实施的总体管理。为廓清宏观调控的边界,有必要区分以下几点。首先,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管制。无论在政界还是在学界,把宏观调控与政府管制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其实,宏观调控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而政府管制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二者的差别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uj:第一,对经济干预的层次不同。宏观调控是国家对总量经济的干预,政府管制则是对个量经济的干预。第二,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不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为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创造前提,但它本身不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政府管制是不同于市场调节的另外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第三,实施的原因不同。要实行政府管制,是因为存在着市场失灵,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要实施宏观调控,是因为宏观非均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必然,当非均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宏观经济全局,这时就需要实施宏观调控。第四,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政府管制即使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社会中也曾存在,在古典经济学家的专著中也可以找出有关政府管制的论述。而宏观调控,只是到了一国或一个地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非均衡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障碍问题之后才出现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所特有的。其次,宏观调控不同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宏观调控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都是政府行为,但属于不同的范畴。市场经济秩序是指市场经济中规范交易主体、中介主体和政府监管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体系。所谓市场经济有序,是指各类市场和各市场主体的约束体系健全,各市场主体行为符合法律规范和契约双方共同达成的准则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合法利益与行为得到保护,非法行为受到惩罚和社会谴责,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最大可能地实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在构建和完善一种约束体系和体制,而宏观调控重在以经济政策改善经济运行质量。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实施宏观调控的前提,市场经济秩序良好,有助于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但仍不能把宏观调控等同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最后,宏观调控不同于纵向管理和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部门和领导者对宏观调控与纵向管理、宏观调控与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存在着模糊认识。如有的部门把对其下属部门的管理冠之以宏观调控,把凡是带有全局性质的管理都称为宏观调控,把一些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也视为宏观调控,其实,宏观调控和纵向管理有着严格的界限。宏观调控可以理解为一种纵向管理,但不是所有的纵向管理都可以称为宏观调控。同样,宏观调控和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的区别亦比较明显。宏观调控所涉及到的固然是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等重大经济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重大经济问题都是宏观调控的对象。二、宏观调控应该与时俱进,保持动态调整宏观调控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不可能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因为经济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宏观调控也应该密切关注宏观调控环境的新变化,适时进行调整。现在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第一,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提高。作为WTO的正式成员,我国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交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进入WTO后最为关键的“过渡期”,一方面,我国经济开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必须利用时问有限的“过渡期”,提高驾驭宏观经济全局的能力,以适应日益加速的开放步伐。由于时间表的限制,与过去20年的“自主开放”相比,其紧迫性将更为突出,刚性将会更强,将会更加“不由自主”。对于在开放型经济深化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质的变化.宏观调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Mundel1.Fleming模型,经济开放必然会对一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将会受到冲击;在利率降低、汇率稳定的情况下,会引起资本外流,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同时,在资本有限流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总需求增加,相应净进口增加,造成贸易逆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逆差将导致货币供给下降,直至总需求恢复到初始水平。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也表述了同样的道理,他认为,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而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目前,我国选择的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而对资本流动进行了管制。这意味着,一旦资本流动得不到完全管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会大打折扣。而实际情况是,虽然我国资本项目不能自由流动,但巨额的“错误与遗漏”数额的存在表明,资本项目一直在变相地实现着国际间的流动。这说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条件还不充分,也为决策层如何处理好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内平衡的政策限度提出了挑战。第二,宏观调控的运作环境进一步复杂化。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属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更为凸现,使得宏观调控的运作环境相对复杂化,可变性大,主要表现:一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从现实经济可以看到,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行为都不尽合理,还没有成为规范的市场经济主体。从企业的经济行为来看,无论是公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都存在着不清晰或不甚清晰的问题,还没有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生产经营行为短期化,产品缺乏竞争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不高现象十分突出。就个人经济行为而言,作为劳动力,难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公平自由流动;作为消费者,尚未完全以货币所有者身份进入市场;作为投资者,尚不具备独立的资格自由从事多种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市场信号扭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这些扭曲现象得不到纠正,宏观调控措施就很难到位。三是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进一步突出。首先,在出El下降和进口增加的双重压力下,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压力仍很突出,需求的内在自主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其次,城乡居民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十五”期间,城乡每年新增劳动力人数将升到峰值,加上现有的下岗失业人员,城乡每年劳动力供给量都在2200万人以上,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万个左右,缺口很大。最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趋突出,存量资产结构重组、增量资产结构高效要求更加迫切,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任务更加繁重 。这些新变化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调控重点、政策搭配等相应进行调整。

不同的案例,步骤是不一样的。有的只是文字论述,有的则是需要数据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报告怎么写的

关于加强和改善我国宏观调控的几点思考建立规范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题中应有之意,而且,越是改革日益向纵深拓展,就越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对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科学界定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为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而由国家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所实施的总体管理。为廓清宏观调控的边界,有必要区分以下几点。首先,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管制。无论在政界还是在学界,把宏观调控与政府管制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其实,宏观调控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而政府管制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二者的差别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uj:第一,对经济干预的层次不同。宏观调控是国家对总量经济的干预,政府管制则是对个量经济的干预。第二,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不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为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创造前提,但它本身不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政府管制是不同于市场调节的另外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第三,实施的原因不同。要实行政府管制,是因为存在着市场失灵,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要实施宏观调控,是因为宏观非均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必然,当非均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宏观经济全局,这时就需要实施宏观调控。第四,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政府管制即使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社会中也曾存在,在古典经济学家的专著中也可以找出有关政府管制的论述。而宏观调控,只是到了一国或一个地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非均衡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障碍问题之后才出现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所特有的。其次,宏观调控不同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宏观调控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都是政府行为,但属于不同的范畴。市场经济秩序是指市场经济中规范交易主体、中介主体和政府监管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体系。所谓市场经济有序,是指各类市场和各市场主体的约束体系健全,各市场主体行为符合法律规范和契约双方共同达成的准则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合法利益与行为得到保护,非法行为受到惩罚和社会谴责,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最大可能地实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在构建和完善一种约束体系和体制,而宏观调控重在以经济政策改善经济运行质量。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实施宏观调控的前提,市场经济秩序良好,有助于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但仍不能把宏观调控等同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最后,宏观调控不同于纵向管理和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部门和领导者对宏观调控与纵向管理、宏观调控与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存在着模糊认识。如有的部门把对其下属部门的管理冠之以宏观调控,把凡是带有全局性质的管理都称为宏观调控,把一些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也视为宏观调控,其实,宏观调控和纵向管理有着严格的界限。宏观调控可以理解为一种纵向管理,但不是所有的纵向管理都可以称为宏观调控。同样,宏观调控和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的区别亦比较明显。宏观调控所涉及到的固然是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等重大经济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重大经济问题都是宏观调控的对象。二、宏观调控应该与时俱进,保持动态调整宏观调控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不可能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因为经济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宏观调控也应该密切关注宏观调控环境的新变化,适时进行调整。现在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第一,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提高。作为WTO的正式成员,我国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交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进入WTO后最为关键的“过渡期”,一方面,我国经济开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必须利用时问有限的“过渡期”,提高驾驭宏观经济全局的能力,以适应日益加速的开放步伐。由于时间表的限制,与过去20年的“自主开放”相比,其紧迫性将更为突出,刚性将会更强,将会更加“不由自主”。对于在开放型经济深化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质的变化.宏观调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Mundel1.Fleming模型,经济开放必然会对一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将会受到冲击;在利率降低、汇率稳定的情况下,会引起资本外流,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同时,在资本有限流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总需求增加,相应净进口增加,造成贸易逆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逆差将导致货币供给下降,直至总需求恢复到初始水平。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也表述了同样的道理,他认为,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而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目前,我国选择的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而对资本流动进行了管制。这意味着,一旦资本流动得不到完全管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会大打折扣。而实际情况是,虽然我国资本项目不能自由流动,但巨额的“错误与遗漏”数额的存在表明,资本项目一直在变相地实现着国际间的流动。这说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条件还不充分,也为决策层如何处理好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内平衡的政策限度提出了挑战。第二,宏观调控的运作环境进一步复杂化。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属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更为凸现,使得宏观调控的运作环境相对复杂化,可变性大,主要表现:一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从现实经济可以看到,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行为都不尽合理,还没有成为规范的市场经济主体。从企业的经济行为来看,无论是公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都存在着不清晰或不甚清晰的问题,还没有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生产经营行为短期化,产品缺乏竞争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不高现象十分突出。就个人经济行为而言,作为劳动力,难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公平自由流动;作为消费者,尚未完全以货币所有者身份进入市场;作为投资者,尚不具备独立的资格自由从事多种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市场信号扭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这些扭曲现象得不到纠正,宏观调控措施就很难到位。三是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进一步突出。首先,在出El下降和进口增加的双重压力下,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压力仍很突出,需求的内在自主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其次,城乡居民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十五”期间,城乡每年新增劳动力人数将升到峰值,加上现有的下岗失业人员,城乡每年劳动力供给量都在2200万人以上,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万个左右,缺口很大。最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趋突出,存量资产结构重组、增量资产结构高效要求更加迫切,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任务更加繁重 。这些新变化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调控重点、政策搭配等相应进行调整。

考西方经济学,数学三,英语和政治其中专业课西方经济学看得教材是《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哈尔H范里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宏观经济学》(第五版)N格里高利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西方经济学报告怎么写

关于加强和改善我国宏观调控的几点思考建立规范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题中应有之意,而且,越是改革日益向纵深拓展,就越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对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科学界定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为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而由国家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所实施的总体管理。为廓清宏观调控的边界,有必要区分以下几点。首先,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管制。无论在政界还是在学界,把宏观调控与政府管制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其实,宏观调控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而政府管制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二者的差别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uj:第一,对经济干预的层次不同。宏观调控是国家对总量经济的干预,政府管制则是对个量经济的干预。第二,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不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为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创造前提,但它本身不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政府管制是不同于市场调节的另外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第三,实施的原因不同。要实行政府管制,是因为存在着市场失灵,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要实施宏观调控,是因为宏观非均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必然,当非均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宏观经济全局,这时就需要实施宏观调控。第四,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政府管制即使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社会中也曾存在,在古典经济学家的专著中也可以找出有关政府管制的论述。而宏观调控,只是到了一国或一个地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非均衡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障碍问题之后才出现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所特有的。其次,宏观调控不同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宏观调控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都是政府行为,但属于不同的范畴。市场经济秩序是指市场经济中规范交易主体、中介主体和政府监管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体系。所谓市场经济有序,是指各类市场和各市场主体的约束体系健全,各市场主体行为符合法律规范和契约双方共同达成的准则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合法利益与行为得到保护,非法行为受到惩罚和社会谴责,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最大可能地实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在构建和完善一种约束体系和体制,而宏观调控重在以经济政策改善经济运行质量。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实施宏观调控的前提,市场经济秩序良好,有助于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但仍不能把宏观调控等同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最后,宏观调控不同于纵向管理和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部门和领导者对宏观调控与纵向管理、宏观调控与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存在着模糊认识。如有的部门把对其下属部门的管理冠之以宏观调控,把凡是带有全局性质的管理都称为宏观调控,把一些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也视为宏观调控,其实,宏观调控和纵向管理有着严格的界限。宏观调控可以理解为一种纵向管理,但不是所有的纵向管理都可以称为宏观调控。同样,宏观调控和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的区别亦比较明显。宏观调控所涉及到的固然是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等重大经济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重大经济问题都是宏观调控的对象。二、宏观调控应该与时俱进,保持动态调整宏观调控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不可能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因为经济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宏观调控也应该密切关注宏观调控环境的新变化,适时进行调整。现在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第一,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提高。作为WTO的正式成员,我国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交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进入WTO后最为关键的“过渡期”,一方面,我国经济开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必须利用时问有限的“过渡期”,提高驾驭宏观经济全局的能力,以适应日益加速的开放步伐。由于时间表的限制,与过去20年的“自主开放”相比,其紧迫性将更为突出,刚性将会更强,将会更加“不由自主”。对于在开放型经济深化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质的变化.宏观调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Mundel1.Fleming模型,经济开放必然会对一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将会受到冲击;在利率降低、汇率稳定的情况下,会引起资本外流,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同时,在资本有限流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总需求增加,相应净进口增加,造成贸易逆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逆差将导致货币供给下降,直至总需求恢复到初始水平。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也表述了同样的道理,他认为,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而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目前,我国选择的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而对资本流动进行了管制。这意味着,一旦资本流动得不到完全管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会大打折扣。而实际情况是,虽然我国资本项目不能自由流动,但巨额的“错误与遗漏”数额的存在表明,资本项目一直在变相地实现着国际间的流动。这说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条件还不充分,也为决策层如何处理好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内平衡的政策限度提出了挑战。第二,宏观调控的运作环境进一步复杂化。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属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更为凸现,使得宏观调控的运作环境相对复杂化,可变性大,主要表现:一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从现实经济可以看到,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行为都不尽合理,还没有成为规范的市场经济主体。从企业的经济行为来看,无论是公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都存在着不清晰或不甚清晰的问题,还没有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生产经营行为短期化,产品缺乏竞争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不高现象十分突出。就个人经济行为而言,作为劳动力,难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公平自由流动;作为消费者,尚未完全以货币所有者身份进入市场;作为投资者,尚不具备独立的资格自由从事多种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市场信号扭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这些扭曲现象得不到纠正,宏观调控措施就很难到位。三是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进一步突出。首先,在出El下降和进口增加的双重压力下,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压力仍很突出,需求的内在自主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其次,城乡居民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十五”期间,城乡每年新增劳动力人数将升到峰值,加上现有的下岗失业人员,城乡每年劳动力供给量都在2200万人以上,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万个左右,缺口很大。最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趋突出,存量资产结构重组、增量资产结构高效要求更加迫切,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任务更加繁重 。这些新变化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调控重点、政策搭配等相应进行调整。

考西方经济学,数学三,英语和政治其中专业课西方经济学看得教材是《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哈尔H范里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宏观经济学》(第五版)N格里高利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西方经济学报告怎么写的好

考西方经济学,数学三,英语和政治其中专业课西方经济学看得教材是《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哈尔H范里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宏观经济学》(第五版)N格里高利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交叉弹性:X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百分比/Y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表示X商品需求量对Y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Y价格变动百分比:m=(12-15)/15;X需求量变动:n=(13000-23000)/23000因此,e(弹性系数)=m/n=50/23=17, 系数大于2,说明替代性较好。2、可以根据价格弹性的公式计算:(Δx/x)/(Δp/p)=-其中,Δx=23000-13000=10000;x=13000;p=13;得出Δp=-5,因此降价5元。

西方经济学报告怎么写好的

有条件限制,还没有分。。你是想花钱代写还是想免费的。。。

西方经济学论文对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探讨一、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局限性  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石。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用于阐明在生产中相互合作的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所得到的报酬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当其他要素数量不变,而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离开(或加入)生产过程时所引起的商品产值的减少(或增加)量,就等于该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的服务报酬或其他报酬。这里很明显,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在新古典理论中,一般用生产函数来表明这种投入和产出的技术关系。边际生产力理论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是:  厂商的生产函数是Y=F(x[,1],x[,2],x[,3],x[,4]……),Y是生产过程中的产出,x[,1],x[,2]……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F是生产函数。一般情况下,生产函数满足下面假设:产出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满足一阶偏导数大于零,二阶偏导数小于零,即附图。一阶偏导数大于零表示,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等量增加,必然带来实物产出的增加,即边际产品大于零,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可以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公理,厂商没有必要在产量减少时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二阶偏导数小于零也就是生产函数的凸性假设,表明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该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而递减的,这是一个比一阶导数大于零较强的假定,这就是经济学中常常使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规律,而是大多数生产过程所具有的共同特性”。(注: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5页。)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种要素的报酬超过了在少使用这种要素时损失的产值时,那么就会少使用一单位该种生产要素,并且如果这种不平衡没有消除,就会继续减少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直到相等为止,即:附图,(注:实际上应该要素的报酬应该等于要素的边际生产收入(marginal revenue of product),而不是边际产值(value ofmarginal product),由于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主要是研究是完全竞争市场,因此二者在量上是相等。)其中w[,i]是x[,i]这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价格),P为产品的价格。这个结论可以很简单地从给定生产函数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得出。  边际生产力理论有两要素形式和多要素形式来说明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两要素是指总资本和总劳动,在这种形式下,生产函数的形式是Y=F(L,K),L、K分别是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多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可分辨要素的种类,就是在本文开始部分所采用的那种形式。两要素形式可以使边际生产力理论进行简化,但是这个模型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如何将一个厂商投入的不同质的劳动和不同质的资本进行加总,(注:加总问题是边际生产力理论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边际生产力需要一个总量劳动和资本的概念,资本的加总只能通过对其价值(格)进行加总的形式来实现,而资本的价格受到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利息率)的影响,即维克赛尔效应,从而使边际生产力理论成为一个循环论证。)这也是在上个世纪剑桥资本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多要素形式避免了对不同的劳动和资本进行加总,但这种形式却远离现实,因为这种形式会使生产函数连续可微分的性质难以成立:许多厂商的投入要素都是固定比例,不可能单独地增减一种生产要素而不增减其他的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之间不存在替代性,这样没有办法得出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因此边际生产力的理论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本文在这里分析的是边际生产力理论的适用范围,因此,在这里采用的是两要素生产模型,将厂商的投入抽象地分为劳动和资本,而如何将异质的资本和劳动加总的问题给抛开,而抽象地认为劳动和资本是同质的。这样边际生产力的模型就可以描述成:对于一个厂商的生产函数Y=F(L,K),劳动者的报酬也就是工资附图,资本的报酬也就是利润(息)率附图。二、总额相符问题(Adding-up Problem)  边际生产力在直觉上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因为它体现了一个基本的经济理论原理,那就是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时,一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每个要素的每一单位都按照相应的边际生产力得到相应报酬,那么厂商的产量是否等于所有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这就是Y=MP[,L]×L+MP[,K]×K。在1894年,威克斯蒂德在《论分配法则的协调》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观点,“这些分配份额加起来等于每个厂商的净产量。”(注:《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2-23页;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07-409页。)这个结论的详细描述是:在生产函数是一次(线性)齐次性时,各种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乘以其投入量的总和正好等于其产值,这就是总额相符,也就是欧拉定理(Euler's theorem),从而使边际生产力在理论上更加完美。如果用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报酬来表示,就可以得到各种投入要素的报酬总和正好等于总产值。(注:在欧拉定理Y=MP[,L]×L+MR[,K]×K两边同时乘以产品的价格P,就可以得到Y×P=w×L+r×K。)厂商的(超额)利润等于厂商的收入(总产值)减去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总和(总成本),即总额相符,厂商的利润为零。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条件,就是生产函数必须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通常用生产函数的齐次性来表示规模报酬。齐次性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明一个函数F(x,y)如果满足条件:P(ax,ay)=a[n]F(x,y),这个函数就是n次齐次性。如果n=1时,就是一次齐次性,也称为线性齐次性,即F(ax,ay)=aF(x,y)。如果一个生产函数是n次齐次生产函数,那么当n>1时,该生产函数就是规模报酬递增,n<1时,是规模报酬递减,n=1时,是规模报酬不变。这就意味着总额相符只有在规模报酬不变时,才能成立。同样可以容易证明出:当n<1时,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时,厂商的总产值就小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得到报酬总和,存在着“总额不足”;当n>1时,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时,厂商的总产值就大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得到报酬总和,存在着“总额过剩”。那么,谁来弥补“不足”和得到“过剩”呢?很明显,这两种情况下,边际生产力理论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因为它与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相矛盾,除非可以证明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存在着这两种情况。在经济中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可能不大,如果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就可以把大企业分割成小企业来生产,而在现实经济中很少出现这种现象。所以一般认为经济是规模报酬不变和递增的。三、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性  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生产是逐渐集中,大规模生产可以实行分工,采用先进设备,聘请高级专家,节省管理费用,都能提高生产效率,这些足以表明现代化的生产肯定是存在着规模递增现象。斯密最早提出分工会导致专业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规模报酬呈递增。斯拉法在《经济学杂志》1926年12月发表了《竞争条件下的报酬规律》,指出“在纯粹竞争的条件下,只要产量增加伴之有内部经济,厂商便不会处于完全均衡状态”,“递增收益也是同完全竞争的假设不协调的”。从此也就揭开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序幕。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承认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但是“根据复制的观点,不变规模报酬是最自然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其他情况不可能发生……递增的规模报酬通常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适用。”用复制来说明不变规模报酬的存在是有疑问的,这种复制是远离现实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人们基本上看不到厂商扩大产量的方法是在原有规模上扩大,而不是去建造新厂复制原来的工厂,范里安这种认为不变规模报酬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但是不管怎么很难否认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四、边际生产力理论对规模报酬递增的解释  既然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化生产中必然存在的现象,那么边际生产力理论必然要对这种与其相矛盾的规模报酬递增给以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经济中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之所以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是由于有一种促使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要素被人们忽视了,只要加入新的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就不会存在规模递增现象:两种要素的生产函数解释不了现实经济的真实情况,在现代经济中,生产要素也在多元化,科学技术、知识、教育等因素加入到生产函数中去,生产函数成了Y=F(L,K,T,I,E……),从而使生产函数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处理之后,生产函数就成为线性齐次性,就可以满足于总额相符,从而就使边际生产力学说更加完美,甚至进一步找出科技、知识、教育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这种学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错误,根据生产要素的性质,生产要素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生产过程的投入物,二是要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报酬。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科技、知识和教育的边际生产力,但是是谁根据这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而得到它的报酬呢?是工人,还是资本家,还是科学家?另外,科技和知识都是体现在劳动和资本中,不能从劳动和资本中独立出来,生产函数的形式应该是Y=F[L(T,I,E……),K(T,I,E……)],这样,从数学的逻辑上分析,自变量之间必然是独立的,即有完全的自由度。如果技术、知识、教育和劳动、资本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它们就不可能同时作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即同时成为生产要素。因此,用多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使之成为线性齐次性,从而可以使之满足总额相符的方法,是存在着逻辑矛盾。

  • 索引序列
  • 西方经济学报告怎么写的啊
  • 西方经济学报告怎么写的
  • 西方经济学报告怎么写
  • 西方经济学报告怎么写的好
  • 西方经济学报告怎么写好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