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秦汉文献研究专家排名

秦汉文献研究专家排名

发布时间:

秦汉文献研究专家排名

哥们,研究中国古代史找外国人干什么。理念和角度都不同,写出来也不咋地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我已经看到你的问题了,正在为您分析和汇总数据,请你稍等一下,马上回复你 提问 谢俊杰是国学教授吗是不是人民大学的教授 回答 1、熊十力 熊十力(18—24),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湾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与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新儒学八大家”。1949年以后,以特别人士身份邀请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因文革期间患肺炎而心力衰竭,在上海虹口医院病逝,享年84岁。 、冯友兰 冯友兰(04~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 提问 什麼意思? 回答 你好,亲,为你查询到没有他这个人哦 您还有什么其他疑问吗?订单24小时之后自动结束,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的话,期待您的赞哦,谢谢啦 更多9条 

秦汉史方向,或者魏晋南北朝,北大的比较强

中国已经出版的有,第1卷《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崔主要研究中国隋唐史,与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费正清共同主编《剑桥中国史》。于

秦汉文献研究专家

1 汉代史学家有:司马迁、班固、班昭。2 研究文君和司马相如的专家学者有:王立群、许结、邓郁章等。国内外著名的国学家在世的有:周有光、欧阳中石、钱文忠等。

陈博,1959年出生,历史学博士,现为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古代文献的教学和研究,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研究论文。其代表作有《试论呼韩邪单于在与汉“和亲”中的主导作用》、《试论东汉政府与南方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从“大共同体”本位看秦制的遗害》、《韦昭吴书考》等,发表在《文献》、《历史文献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等杂志上。

你去联系一下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人家专门研究秦汉的……现在反响蛮大的……

田旭东,1954年出生,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史、秦汉史和历史文献的研究,出版和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专著和文章,特别是对兵家的研究用力最多,成果也最多。其代表作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司马法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孙子》(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先秦齐国兵学渊源略论》(《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孙子在汉代的流传》(《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兵阴阳家初探》(《第四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张家山汉简〈盖庐〉中的兵阴阳家》(《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等。

秦汉文献研究

文献的流传和考古发现是两大最主要来源!传世文献有限,曾是制约秦汉史研究的一大因素。而五十年来,一大批重大考古发现,完全改变了秦汉史研究的格局。它对于推动秦汉史研究的作用,无论如何估价,都不会嫌其过高。自七十年代以来,三次重大的考古发现(云梦秦简、始皇陵兵马俑坑、秦封泥),为人们研究秦国及秦朝的法律制度、陵寝制度及兵制、官制及历史地理,带来了宝贵的新材料,借助于对秦律遗文及相关法律文书的研究,史学家不仅可以大致弄清秦律体系(栗劲《秦律通论》,堪称代表之作),并且还对一些重大的制度问题(如:始傅年龄、隶臣妾的社会身份、啬夫的种类与职掌、赋役制度、民族政策等)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而以秦俑秦陵为中心的学术研究,业已蔚成规模,以王学理、袁仲一、张文立、徐卫民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已利用占有资料的优势,做出了令人注目的成绩。如果说,林剑鸣的《秦史稿》一书,标志着秦史研究得以从附庸地位而走向独立,那么,九十年代出版的《秦俑·秦文化》丛书(计划30种,已出16种),则是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特别应予介绍的是,田静《秦史研究论著目录》一书,把本世纪的秦史研究成果,分“专著”“论文”两编,分列专题,以时为序,给以著录介绍,所收资料丰富(全书60余万字,收集下限到1999年6月),极便检索利用。近年新出封泥资料(分藏于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和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已引起了学界高度重视。

秦汉时代起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迄于东汉灭亡,前后共约440年,其间包括秦、西汉、新、东汉4个朝代。从西元前3世纪后期到西元3世纪初期的这一时代,是中国铁器时代的发展期。当时中国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国势相当强盛,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关系密切,与外国的交往频繁。秦汉时代文献记载详细,各种遗迹和遗物十分丰富。秦汉考古的前身可追溯到宋代的金石学。当时的许多金石学书籍,已广泛地著录了秦汉的铜器、镜鉴、度量衡器、货币、印章、玉器、碑刻和石经等。明代的学者,又著录了汉代的砖瓦。到了清代,秦汉的镜鉴、印章、封泥、简牍、瓦当等大量出土,更丰富了金石学研究的内容。在此之前,元代的学者还对汉代的古迹进行实地的调查。以调查发掘为基础的秦汉考古,到20世纪才开始。从20世纪的初期到30年代,英国、瑞典等国有人在甘肃、内蒙古、新疆各地对汉代的各种遗址进行掠夺式的调查发掘;30年代和40年代前期,日本人又趁军国主义侵略之机,在辽宁省和山西省的各地挖掘了不少汉墓。中国学者从20年代到40年代,对河南省洛阳附近汉魏故城遗址出土的石经加以收集、整理,在甘肃、新疆各地对汉代遗址和墓葬进行了调查发掘,还在陕西省宝鸡,山东省滕县,广东省广州,四川省彭山和重庆,河南省安阳、浚县和辉县等地发掘了许多汉墓。系统的、有计划的调查发掘工作,则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才全面开展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及其他有关单位,对秦汉时代的各种遗址和墓葬进行了广泛的、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出土的遗物数量很大,种类甚多。这使得秦汉考古的研究具备了丰富、可靠的资料。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成果,除了以简报、中型报告和论文的形式在《考古》、《文物》、《考古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外,重要的专著则有《辉县发掘报告》、《洛阳烧沟汉墓》、《长沙发掘报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等。

秦汉文献研究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9月,原名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考古研究所,1963年归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后改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70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并,原考古研究所人员仍从事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1978年10月,经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批准恢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建制。1984年划归陕西省文物局管理。2006年12月,经陕西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位于西安市南郊乐游路31号,院部占地约1万平方米,办公科研楼和文物藏品楼各1座。另外,在西安泾渭工业园区建设了泾渭基地,在雍城、秦陵、铜川、窑店等地建立了考古工作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制130人,现有职工115人。内部机构设置为9个部(室),分别是:党委工作部、行政办公室、科研工作部、石器考古研究部、商周考古研究部、秦汉考古研究部、隋唐考古研究部、资料信息部、文物保护研究部,部(室)下辖27个科(室)。此外,在西安经济开发区泾河工业园区建有全国唯一的考古科研基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在雍城、阳陵、秦始皇陵、铜川、沣东、窑店、周原、周公庙设有考古工作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省级考古科研机构,承担着陕西省境内的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科研工作。目前共有职工118人,其中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23人,中级职称34人、初级职称26人。院图书馆藏书近13万册,是全国文博考古专业图书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之一。院文物库收藏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各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标本14万余件(组),是陕西省最大、最重要的文物标本库。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以来,先后发掘了数十处重要古遗址和万余座古墓葬,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许多项目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研究人员先后发表考古调查发掘简报和研究论文1200余篇,出版考古发掘报告56部,学术专著数十部,其中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二十二项。1980年创刊的学术杂志《考古与文物》己出版170期,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考古学术刊物之一。在2001年进行的二十世纪全国百大考古发现评选中,陕西省有十三项名列其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有二人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一人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二人被评选为人事部、文化部先进工作者,一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人被评选为省级劳模,三五人才推选入围7人,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被评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史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文、史、哲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科技史料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小说资料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法律文献北京财贸学院古籍整理小组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内蒙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蒙古学古籍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河北河北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元曲、 诗经、 历史古籍河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古国文献研究室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小说史辽宁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吉林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室,研究方向为东北文献等、东北亚史、韩国历史文化延边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江苏苏州大学文献研究室,研究方向为文献学理论与方法、文学史料学、古籍整理徐州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唐宋诗词、《全唐五代诗》、唐代禅文化、地方史志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史学、语言文字学、文献目录学扬州师范学院历史文献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经学文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无锡教育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安徽安徽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徽州文献安徽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安庆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徽州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室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学、明清文学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山东地方文献山东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代医学文献江西南昌大学赣文化及古籍研究所江西教育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江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宜春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小组福建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闽台地方文献、中国经济文献、唐五代文史资料福建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湘潭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益阳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小组河南河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唐诗、先秦两汉、宋代文化安阳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典籍信阳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词学、佛学等广东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研究方向为岭南地方文献雷州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室韶关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室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献学广西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今图书集成索引广西民族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广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云南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地方文献研究所陕西西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周秦汉文献、陕西地方古籍、西北地理、科技史青海青海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青藏地区古文献新疆新疆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中亚资料海南海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海南古代文化典籍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黑龙江地方古籍等、诗经哈尔滨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浙江杭州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唐宋史学宁波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古籍整理研究组湖北湖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宁夏宁夏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回族古籍、宁夏地方文献、伊斯兰教汉籍上海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上海大学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上海教育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

秦汉文献研究下载

《礼记》(胡平生 译注)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zko2书名:礼记作者:胡平生 译注豆瓣评分:2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17-12-1页数:1268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 《礼记》,通行本是《小戴礼记》,为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自西汉郑玄作注以来,《小戴礼记》的地位逐渐提升,至唐代被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礼记》《仪礼》《周礼》)之首。《礼记》以儒家礼论为主,内容涵盖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等,阐释礼经意涵,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可指引后人阅读礼经的思考方向。作者简介:胡平生 中国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与文物考古中心主任、研究员,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为中国诗经学会理事,古文字研究会、秦汉史学会会员。张萌,就读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古代文献学科的研读。2013年获取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硕士学位后,就教于吉林省第二实验远洋学校,工作至今。

《制造汉武帝(增订本)》(辛德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密码:twes书名:制造汉武帝(增订本)作者:辛德勇豆瓣评分:1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份:2018-8页数:204内容简介:本书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发生重大转向的史学定论,提出质疑。从史源学研究和新史学的思路出发,论述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据的史料《汉武故事》等存在严重问题,认为汉武帝晚年并没有司马光所期望的政治路线转变,指出《通鉴》不能作为研治秦汉史的一般史料使用。《制造汉武帝》的研究是颠覆性的,作者从史料撰写的时代与作者意图出发,细致爬疏、层层深入,从根本上否定了汉武帝晚年政治路线转向的存在。作者的结论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的深入,作者的方法提示史学研究中史料精研的重要性。本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既有认同,亦有商榷。今日之学术著作能获得如此热烈反响的,实不多见。本次增订,增加一篇作者回应性的文章《汉武帝太子据施行巫蛊事述说》及增订本后记。作者简介:辛德勇,1959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硕士、博士俱于陕西师范大学师从史念海先生,学习历史地理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供职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兼事地理学史与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旧史舆地文录》、《旧史舆地文编》、《建元与改元》、《制造汉武帝》、《石室賸言》、《祭獭食蹠》、《未亥斋读书记》、《读书与藏书之间》(初集、二集)、《困学书城》、《纵心所欲》、《中国印刷史研究》等。

  • 索引序列
  • 秦汉文献研究专家排名
  • 秦汉文献研究专家
  • 秦汉文献研究
  • 秦汉文献研究所
  • 秦汉文献研究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