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药物不良反应的论文摘要

药物不良反应的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药物不良反应的论文摘要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作者:XXX XXX XXX【关键词】 合理的用药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1 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2 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85%(113/713)[4]。(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3 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 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  2 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  3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  4 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5 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24):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在CAP治疗中的应用 贵阳市华烽医院主治医师 张少武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在CAP治疗中,把握治疗时机,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耐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一直是临床医师最为关心的问题。 2004年10月24日,“喹诺酮类序贯疗法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呼吸研究中心的 Micheal P Habib教授应邀做了题为“左氧氟沙星与社区获得性肺炎”专题报告。Habib教授从CAP的流行病学、治疗时机、细菌耐药与药物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并对三种呼吸喹诺酮类药物进行了评价。他指出,新喹诺酮类是当前治疗CAP最为有效的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具优势。喹诺酮序贯疗法是治疗CAP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医疗花费、简化治疗程序、提高患者依从性。 Habib教授的讲座包含了近年来CAP治疗研究进展中的许多关键信息,对中国医师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摘要刊出讲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CAP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在美国,CAP是导致死亡的第六大病因,每年的医疗花费高达210亿美元。因此,CAP的有效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把握CAP治疗时机: 就诊4小时内抗菌治疗, 可显著改善预后 1997年一项对14069例65岁以上住院CAP患者进行的分析显示,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0.3%�30天死亡率为15.3%;24小时内纠正缺氧状况可使死亡率明显降低。与补氧同样重要的是,在8小时内给予抗菌治疗可明显降低30天死亡率(JAMA 1997,278:2080)。而最近对18000多例65岁以上老年CAP患者的研究显示,在住院4小时内给予抗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30天死亡率、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天数等均显著降低(Arch Int Med 2004,164�637)。这些证据提示,CAP患者迅速接受抗菌治疗,预后更好。最近美国已建议,在病人就诊4小时内即给予抗菌治疗。CAP患者是否在第一时间及时接受抗菌治疗,已成为评价CAP治疗的标准。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药敏结果没出来时,选择一类有效覆盖CAP常见致病菌同时口服吸收好的药物,先给予经验性口服抗菌治疗。由于新喹诺酮类药物能全面覆盖CAP的致病菌且口服与静脉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先给予该类药物口服更具优势。 新喹诺酮类药物: 是治疗CAP最为重要的 一类药物 新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最低 近30年来,肺炎球菌青霉素耐药情况急剧攀升。而肺炎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后,对其他的抗菌素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等也易产生耐药。但研究显示,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球菌并没有显示出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交叉耐药现象。左氧氟沙星自1997年开始在全球广泛应用以来,耐药率一直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 加拿大的一项耐药调查显示,从1997年至2002年间,新喹诺酮类药物的处方量增加了100多倍,但肺炎球菌耐药情况几乎没有多大变化。总结美国2002-2004年肺炎球菌耐药情况显示,对青霉素(MIC≥2 μg/ml)耐药率上升到18.6%�对阿奇霉素耐药率上升到25%,且耐药程度增加(从4 μg/ml增加到16 μg/ml);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仅为1.1%。根据美国对2002至2004年连续3年的肺炎球菌耐药趋势分析显示,左氧氟沙星的耐药发生率最低。 新喹诺酮类药物对CAP典型和非典型致病菌均有效 CAP的病因复杂,最常见的病原体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见,并且常为多种病原体同时感染或序贯感染。最近发现,非典型致病菌感染在CAP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达到23%),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军团菌等,可单独或作为CAP混合感染的一部分存在。这些致病菌多属于细胞内感染。 鉴于CAP病人发病年龄大和经常为多重病原体感染的特点,在治疗时需采用一种能迅速起效、广泛覆盖各种典型/非典型病原体、细菌耐药率低而安全性高的抗菌药物,新喹诺酮类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一类药物。药理学研究表明,左氧氟沙星对CAP典型/非典型病原体均具有较强的活性,其在细胞内的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大约超出6倍左右),因此,该药特别适合细胞内感染致病菌所致的感染。 指南推荐新喹诺酮类为CAP治疗的一线用药 CAP治疗指南推荐的经验性治疗通常包括两个选择:大环内酯类与头孢类联合治疗和喹诺酮类单药治疗。那么,哪种方案疗效更好呢?一项大型回顾性分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该研究对13000例老年住院CAP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将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标准化,以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的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头孢曲松单药治疗作为参照,比较指南推荐的不同经验性治疗方案的疗效,得出的结论是,新喹诺酮类单药疗效优于其他类药物的联合治疗(见表1)。因此,新喹诺酮类药物是目前单药治疗CAP最有效的药物。 左氧氟沙星单药 500 mg序贯治疗: 是节省费用、提高依从性的有效治疗途径 左氧氟沙星既有静脉制剂,也有口服制剂,片剂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99%,静脉和口服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几乎完全相同,因此,特别适用于抗生素的序贯疗法(Sequential therapy),即对病重患者可以采用先静滴,急性症状好转或稳定后转为口服给药方式。这样既可节省医疗费用,又可提高病人依从性。File研究显示,采用左氧氟沙星序贯治疗CAP,其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都较对照组高。改口服治疗的标准是:咳嗽和呼吸改善;T<37.8℃至少8小时;白细胞计数正常;能充分进食。 同一种药物间静脉与口服给药的转换治疗�Swich therapy 在临床治疗中更为简单、方便,因此在CAP治疗中,特别推荐单药转换治疗。左氧氟沙星属于浓度依赖性杀菌药,疗效主要取决于峰药浓度(Cmax)与MIC的比值以及24小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4)与MIC的比值。根据这一药效学特点,最大程度提高Cmax/MIC及AUC24/MIC比值,可提高疗效并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左氧氟沙星成人单剂500 mg口服或静脉给药,血药浓度可达到6 μg/ml以上,相对于300 mg剂量有明显提升。因此,左氧氟沙星大剂量给药(500 mg)可取得更佳疗效,每日1次给药更为合理。推荐CAP给药剂量:500 mg,每日1次,7~10天。 值得一提的是,AUC/MIC比值并不是越高越好,AUC/MIC为30~35已经足够,可以有效控制12小时内没有细菌生长。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AUC/MIC均超过30,在体外实验中具有同等的杀菌效果。 三种喹诺酮类药物: 疗效与安全性哪个更好? 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比较 在一项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提交给FDA的新药申请报告:#100039)中,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治疗CAP比较,两药疗效都很好(见表2、3)。 左氧氟沙星与加替沙星比较 在一项比较左氧氟沙星对加替沙星治疗CAP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提交给FDA的新药申请报告:#38)中同样证实,两药疗效相当,临床评价和细菌学评价左氧氟沙星似乎更好(表4)。 三药安全性比较,左氧氟沙星更具优势 安全性无疑是临床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左氧氟沙星500 mg给药剂量是否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显示,与大环内酯类药物比较,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低的,仅为0.8%。在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的分析显示,左氧氟沙星在三种主要呼吸喹诺酮类药物中,三大系统(胃肠、过敏、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最低,而应用最为广泛(全球处方量超过3亿人次,远远超过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排名稳居第一)。 最近,加替沙星引起糖代谢异常已引起广泛关注。加拿大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库中共收到与服用加替沙星有关的19例低血糖报告和7例高血糖报告。在日本和德国,生产企业已在加替沙星用药说明中加入可引起糖代谢紊乱的说明和糖尿病患者用药提示。 许多药物都可引起QTc延长,QTc延长超过10 ms易诱发心室颤动。在三种药物比较中,左氧氟沙星1500 mg可使QTc延长为6.89 ms,而莫西沙星800 mg可使QTc延长达到16.34 ms,使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相比而言,左氧氟沙星在同类药物中安全性更具优势。 新呼吸喹诺酮类药物治疗CAP小结: ★细菌耐药率低; ★良好的PK/PD特性,适于每日1次给药; ★口服与静脉给药生物利用度几乎无差别,便于进行序贯治疗; ★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效价比合理; ★左氧氟沙星的安全性更好。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摘要

、定义与概念题1、我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式四种:专利保护、行政保护、商标保护、保密保护2、必须贴特定标识标签药品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外用药、非处药、放射性药品、毒性药品3工艺或服务进行 式鉴定 证明其符合特定标准或其规范性文件4、《药品管理》规定:定价5、写列词干INN文药物译名、作用并举例INN词干 译名 药理作用类别 药品举例-conazole ;二、论述题(要求结合药事管理实践独立见解) 实行处药与非处药类管理药品安全性否保证何保证保证实行处药与非处药类管理强化处药管理规范非处药管理处药强调通处药审批、处权限、广告、标签说明书严格管理更利于保证民用药安全效;非处药通医药专家严格遴选通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规范其标签说明书使民群众用药更加安全效、便、及 许药品具瘾性或毒副反应或使用规定附加要求 或新化合物、新组份新药易产药物滥用、误用、或效用/风险比患者自行使用安需要医师诊断处药师凭处发药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效目前主要服用处药控制住处药滥用保证用药安全效关键虽能完全解决由经严格训练医、药师、护士主与患者共同解决种处药合理使用种合理用药奠定靠基础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证、剂量及给药途径同药品别按处药与非处药进行管理根据药品安全性非处药甲乙两类非处药自我诊断、治疗限于自身疾病毒性公认范围内滥用、误用潜能性般公众能理解药品标签忠告性内容使用药需医师监督实验监测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医、药专家按照安全效慎重严结合情西药并重指导思想及用药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便原则遴选审评非处药目录处药与非处药产管理批发经营要求都致均应实行GSP管理同根据药品良反应检测具安全隐患品种再评价转入处药管理氯霉素眼药水通鼻泪管少量吸收导致骨髓抑制(再障碍性贫血)所已经列入非处药管理氯霉素眼药水转入处药管理进步提高药店工作员业务素质非处药用药安全关键素逐步增加药店药技术员比例加强非处药用药指导行效 谈谈药品良反应危害认识我建立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制度认识答: 自20世纪50代起全世界孕妇服用反应停产约2万名海豹畸形件著名药品良反应事件给许家庭新造辈痛苦氨基糖甙类抗素耳毒性致童聋哑般药没副作用关木通等马兜铃科植物所含马兜铃酸肾毒性至毒性肾病敲响警钟《脑血工程》报告指服用含PPA药品病患脑风机高 50%比服用其药物病高23%;更怕 服用含 PPA 控制食欲类药

现成的。,没有任何问题的

我们帮忙的 搞定的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的摘要

哥们,说实话这种活翻译公司要收RMB的,比人的专业词汇不够,不好意思了。

我之前在(药物资讯)期刊里面看到过这样的论文诶,我觉得你也可以去参考下的~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摘要】 目的 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2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3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4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1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3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4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5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6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7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 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1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2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3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4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5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6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  3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  4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  5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  6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7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  8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  9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  10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  11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  12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

Abstract goal: The review analysis some new, serious ADR in Zhenjiang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occurrence situation and the harm which creates to the patient, thus discusses these newly, serious ADR to have the factor, instruction clinical reasonable Method: ~2008 year in March collects and reports new, the serious ADR case-reporting to February, 2005 to carry on the classification to count and to analyze the Finally: Involves newly, the serious ADR medicine to altogether have 40 varieties, causes serious ADR the medicine to have 6 varieties, the anti-infection medicine occupies the first place, next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heart blood vessel of brain medication, immunologic function The merge medication accounts for 6%: Way by vein medication The drugs main new ADR type responded for 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s that next is gives off heat, the shiver, symptoms and so on Specific weight ADR5 example (9%) Conclusion: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newly to the drugs, the serious untoward effect monitor work, on prompt reports a new situation, the serious ADR report is very key word: Drugs untoward effect, new, serious drugs untoward effect, reported that analyzes

药品的不良反应论文摘要

个人觉得~你可以去研究下(药物化学)期刊~~之前反正是可以免费下载他们的论文的~现在不知道还可不可以免费下载~~

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有害的反应。 要素应为“合格药品”“正常用法用量”、“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有害”

1、住院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其费用分析2、229例儿科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3、2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4、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存在的问题与措施探讨这样的可以么?期刊或者论文。需要的话给我留言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摘要格式

、定义与概念题1、我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式四种:专利保护、行政保护、商标保护、保密保护2、必须贴特定标识标签药品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外用药、非处药、放射性药品、毒性药品3工艺或服务进行 式鉴定 证明其符合特定标准或其规范性文件4、《药品管理》规定:定价5、写列词干INN文药物译名、作用并举例INN词干 译名 药理作用类别 药品举例-conazole ;二、论述题(要求结合药事管理实践独立见解) 实行处药与非处药类管理药品安全性否保证何保证保证实行处药与非处药类管理强化处药管理规范非处药管理处药强调通处药审批、处权限、广告、标签说明书严格管理更利于保证民用药安全效;非处药通医药专家严格遴选通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规范其标签说明书使民群众用药更加安全效、便、及 许药品具瘾性或毒副反应或使用规定附加要求 或新化合物、新组份新药易产药物滥用、误用、或效用/风险比患者自行使用安需要医师诊断处药师凭处发药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效目前主要服用处药控制住处药滥用保证用药安全效关键虽能完全解决由经严格训练医、药师、护士主与患者共同解决种处药合理使用种合理用药奠定靠基础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证、剂量及给药途径同药品别按处药与非处药进行管理根据药品安全性非处药甲乙两类非处药自我诊断、治疗限于自身疾病毒性公认范围内滥用、误用潜能性般公众能理解药品标签忠告性内容使用药需医师监督实验监测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医、药专家按照安全效慎重严结合情西药并重指导思想及用药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便原则遴选审评非处药目录处药与非处药产管理批发经营要求都致均应实行GSP管理同根据药品良反应检测具安全隐患品种再评价转入处药管理氯霉素眼药水通鼻泪管少量吸收导致骨髓抑制(再障碍性贫血)所已经列入非处药管理氯霉素眼药水转入处药管理进步提高药店工作员业务素质非处药用药安全关键素逐步增加药店药技术员比例加强非处药用药指导行效 谈谈药品良反应危害认识我建立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制度认识答: 自20世纪50代起全世界孕妇服用反应停产约2万名海豹畸形件著名药品良反应事件给许家庭新造辈痛苦氨基糖甙类抗素耳毒性致童聋哑般药没副作用关木通等马兜铃科植物所含马兜铃酸肾毒性至毒性肾病敲响警钟《脑血工程》报告指服用含PPA药品病患脑风机高 50%比服用其药物病高23%;更怕 服用含 PPA 控制食欲类药

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现成的。,没有任何问题的

浅议药学监护及其现状药学监护(Pharmacentical Care简称PC)是近年来国内外医院药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是医院实施医疗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21世纪药剂科工作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医院药学将从药品供应管理向药学监护转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健康需要药学监护,药学监护也是中国传统药师的出路。在过去,药师很少与病人接触,药师的任务就是调剂和供药。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特别是临床药学的兴起,这种状况也在发生根本的转变。医院药学的发展经历了3个时期①以调配为主的传统时期②以药学服务为主的临床药学时期③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药学监护时期。药学监护的三个主要内容是:药师参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信息咨询。药师参与临床,将使药师直接与病人建立联系,直接参与制定药物治疗方案,这是药师职能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意味着药师要承担起对病人治疗全过程用药的监护责任。药物治疗给许多病人解除痛苦,带来幸福,但同样也会给许多人造成药害,引起后遗症,甚至死亡。事实上多数问题不在药物本身,而是开处方、配药或给药过程中的不当引起的。因此,药师从道德上讲有责任保护病人免受药害之忧。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对治疗质量和生存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已不满足有药可用,而是要求享受优质、安全、合理、经济的服务,药学监护的应运而生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了。[1]1、药学监护的定义药学监护是一种过程,药师通过与病人和其他专业人员合作,设计治疗计划,其执行和监测将会对病人产生特殊的治疗效果。它包括3种功能①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②解决实际发生的用药问题③防止潜在的用药问题发生。对药学监护的统一定义是:“药师的使命是提供药学监护。药学监护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有关的监护,目的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2]。药师的工作要直接面向病人,要承担起监督、执行、保护病人用药安全、有效的社会责任,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的身心健康。2、药学监护的主要内容2、1、把医疗、药学、护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医生、药师、护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医疗责任。2、2、既为病人个人服务,又为整个社会国民健康教育服务。2、3、指导、帮助病人和医护人员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药物。2、4、定期对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科学评估。由此可见,医院药师的工作方式将发生改变,他们不仅仅是调制药品,而是要与医生护士一起直接面向病人,参与治疗,指导用药,工作在临床第一线。3、药学监护中药师的职责和任务3、1、与医生一起决定病人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明确治疗目标,为这一目标设计药物治疗方案,监测病人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3、2、综合管理所有的药学监护所必需的资源,包括人和药品。3、3、保证合理用药,即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根据病人的疾病种类、性质、发病时间、以往用药史、有无药物过敏等情况,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适当的剂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药师提供药学监护的具体任务是发现、防止和解决与用药有关的问题。如①药物正确无误;②用药指征适宜;③疗效安全,价格适宜;④剂量、用法、疗程妥当(依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知识决定剂量及疗程);⑤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症、不良反应小);⑥调配无误;⑦病人遵从性良好。[3]4、医院药师在药学监护中的地位4、1、药师的委托人是病人作为病人的委托人,药师必须与病人建立“一对一”的业务关系。4、2、建立“处方者、药师、病人”新型伙伴关系药学监护要求打破药学内部的分工,如“药房药师”、“制剂药师”。要求所有药师承担为病人保健的职责,认为药学部全体工作人员都是病人保健的提供者。其他医务人员及病人可与药师进行直接对话,起到医师延伸者作用,成为治疗队伍中的一员。[4]5、开展药学监护的重要性首先,它促进了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其次,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够预防某些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第三,病人的疾病得以治愈,病症得到消除或减轻,达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根本目的,第四,由于大幅度减少或杜绝了不合理用药,节约了药物资源,因而降低了医疗费用,第五,提高了药师的地位和形象,同时也增加了收入。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起步较晚,至于药学监护工作则处于宣传时期。但是,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比较普遍,某些基层医院不合格处方高达60%以上,问题十分严重。药学监护是21世纪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6、我国实施药学监护的障碍[3、4、5]6、1、观念上的障碍6、1、1超越药师的传统工作实现由“对保障药品质量和供应负责”向“对病人用药结果负责”这一重大转变药师难以适应,特别是目前药物治疗决策是由医生制定的,药师不必承担责任。实施药学监护,药师授权参与用药决策,负责监控给药过程,观测病人用药反应并实行必要调整,追踪药物使用的最后结果,进行必要的评价。6、1、2、超越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观念PC提供的服务不光是要把病人现有的疾病治愈,而且要恢复病人的健康,使病人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生活的健康幸福。6、1、3、超越生物学指标评价治疗结果的观念现在评价药物治疗结果的指标只是一些观测到的数据,例如,对癌症病人使用抗癌药物时,以病人生命延长多少年为评价治疗好坏的指标。但是,在抗癌药物发生药理作用的背后,病人因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遭受多少痛苦(生存质量恶化)并未考虑在内。开展PC工作,就要综合评价药物对病人整体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等指标。6、1、4、超越具体医疗机构狭小的地域观念6、1、5、超越现行的药学业务分工医院所有药学人员,虽分工不同,但总体目标一致,都是通过药品和药学手段向病人提供改善生存质量的服务。6、2、药学资源方面障碍6、2、1、时间不足目前我国药师要花大量时间在常规的药物供应上,即使是与临床接触最多的药房药师,也难把主要精力放在查房、参加会议、查阅病历、药物咨询、药物监测、建议调整等工作上,另外,药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在给药后24h内看完所有病人的病历及时发现用药方面的问题。6、2、2、人员限制我国医院的药剂人员编制大多偏低,且人员结构复杂,加上药学人员临床知识相对缺乏,也就无力开展费时费力的药学监护工作了。6、2、3工作场所和技术条件有限目前,我国医院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还不具备在每个临床科室设立PC药师的工作场所的条件,此外,目前医院的经济状况普遍无条件引进昂贵的新技术设备。6、3、医疗体系方面的障碍现有的医疗体系高度分工,而药学监护的连贯性要求医疗系统是个完整的体系,必须改变这种分工。6、4、信息资源方面的障碍6、4、1、医疗信息不足提供药学监护服务的药师不仅要能及时获得药物的知识和最新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取得病人的医疗文件(既往病史、病程记录等),但药师往往不易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因此,需解决医疗信息的共享问题。6、4、2、药师缺乏编写医疗文件的经验药师的专业知识偏重于对药物的研究,缺乏临床经验和技能。6、5、法规方面障碍医院药师的传统任务主要是采购供应药品和收方发药,药师只能在法规许可条件下,开展职权范围内的业务活动。推行药学监护业务必须制定《药师法》和在有关法规中增加相应条文。7、药学监护势在必行[1、3]药学监护虽然还处于宣传介绍阶段,实施的难度很大,但药学监护已得到药学界和医院药学人员的普遍关注。理由①开展药学监护的客观条件逐渐形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保健特别是对用药的要求上升到提高治疗质量,甚至生存质量的高度,因此,开展此项工作的客观条件逐渐形成;②医院传统供药模式改变,制药工业大规模高质量发展,医院制剂将会逐渐减少、萎缩;药剂科的现代化管理,根本改变医院传统供药模式;③电脑的使用,药剂人员剩余。因此,如果我们不思改革进取,固步自封,“下岗”的命运将会落到传统的药师头上,人们需要药学监护,药学监护也是医院药学人员的下一步出路。我们应当从更新自己的观念做起,正确宣传药学监护,理解药学监护,自觉主动加强自身学习,适应药学监护,为在我国施行药学监护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努力营造让药学监护逐渐深入人心、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未来的医院药师应该既懂药又了解临床,其基本工作内容有:血药浓度监测与解释、临床治疗咨询与会诊、单剂量作业、病人出院后药物使用教育、门诊病员药物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与鉴定、新型科研制剂开发、参与新药临床评价方案的制定等。通过发挥药师的专业特长,保证理想的用药结果,降低与药物有关的医疗费用。尽可能使每一位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能够保持正常的机体功能和精神状态,生活得健康幸福。[6]参考文献高世嘉药学发展的新阶段——药师监护中国药学杂志,1995,30(2):97张新萍,郭海平,杨智敏药学监护与临床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10):469陈秋潮药学监护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9):393唐镜波药品管供用的监督指导一体化中国药房,1998,9(5):198-201胡晋红,蔡溱美国的药学服务中国药房,1998,9(6):283-285张钧,魏水易医院药学工作模式与药学保健药学实践杂志,1995,13(2):114-118 文秘杂烩网

  • 索引序列
  • 药物不良反应的论文摘要
  •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摘要
  •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的摘要
  • 药品的不良反应论文摘要
  •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摘要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