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唐朝史料文献

唐朝史料文献

发布时间:

唐朝史料文献

《旧唐书》有关纪、传及诸志。《新唐书》有关纪、传及诸志。《通鉴》卷185—216。(唐)杜佑:《通典》。(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唐)长孙无忌:《唐律疏仪》。(清)徐松:《登科记考》。(唐)吴兢:《贞观政要》。(宋)王溥:《唐会要》。(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摘自网络)

新唐书,旧唐书,大唐西域记,贞观政要

(一)古代正史:《新唐书》、《旧唐书》、《唐六典》、《通典》、《大唐创业起居注》、《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唐纪篇》等。 (二)古代野史、笔记:《唐才子传》、《唐国史补》、《唐阙史》、《大唐传载》、《大唐新语》、《唐语林》等。 (三)现代史书:《正说唐朝二十一帝》、《细说唐朝》、《剑桥中国隋唐史》、《帝国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类史》、《大唐碎片》等。 (四)现代影视、历史小说:《贞观长歌》、《贞观之治》、《文成公主》、《大明宫词》等。

唐朝史料文献有哪些

(一)古代正史:《新唐书》、《旧唐书》、《唐六典》、《通典》、《大唐创业起居注》、《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唐纪篇》等。 (二)古代野史、笔记:《唐才子传》、《唐国史补》、《唐阙史》、《大唐传载》、《大唐新语》、《唐语林》等。 (三)现代史书:《正说唐朝二十一帝》、《细说唐朝》、《剑桥中国隋唐史》、《帝国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类史》、《大唐碎片》等。 (四)现代影视、历史小说:《贞观长歌》、《贞观之治》、《文成公主》、《大明宫词》等。

史书 新唐书,旧唐书,大唐西域记,贞观政要 《旧唐书》,《新唐书》 <唐六典》 《唐律疏议》 《 唐刺史考》《唐方镇年表》唐代笔记史料: 《大业拾遗记》、《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北里志》、《兼明书》 《次柳氏旧闻》、《大唐传载》、《明皇杂录》、《因话录》、《奉天录》 《魏郑公谏录》、《唐国史补》、《南岳小录》、《唐阙史》、《广异记》 《封氏闻见记》、《大唐新语》、《五代新说》、《宣室志》、《独异志》 《开天传信记》、《唐才子传》、《桂苑丛谈》、《玄怪录》、《河东记》 《历代崇道记》、《书断列传》、《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摭言》、《定命录》 唐代传奇志怪: 《莺莺传》、《冥音录》…… 散文: 《谏太宗十思疏》、《吊古战文》、《自撰墓志铭》、《陋室铭》 《送董生邵南序》、《孔子庙碑》、《五斗先生传》、《黔之驴》 《无心子传并序》、《小石潭记》、《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师说》 诗词: 《全唐诗》 《全唐五代词》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的《唐纪》部分,即卷185至卷265。以上三部是唐史研究的最基础史料,唐史专业从事者必然要对达到精熟的掌握程度。如若想了解唐初史事,《隋书》中有不少相关内容要读,而要研究唐末,则《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又不可不读。如若有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可以读两唐书中的相关列传,及《通鉴》中与该人物有关的历史记载。二、通史这应该是读者最需要的部分,几部高质量的通史,一般可以为满足您对唐朝历史认识的基本需要。王仲荦,《隋唐五代史》;这部书是最适宜读者初步入门的唐代通史著作,作者王仲荦先生是中国中古史领域的巨擘。该书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时代观念及陈旧术语不可避免,但总体而言,此书不仅脉络清晰地叙述了唐朝自立国至灭亡的基本史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围绕时代主轴,对唐代的经济、社会、边疆、交通、农工商业、文化都做了全面的叙述,堪称一部浓缩版的唐朝历史百科。认真读过此书,可以对唐史的全貌有一个最起码的立体认识。吕思勉,《隋唐五代史》;是书是唐史大家黄永年先生最为推许的一部唐代通史。作者吕思勉先生与二陈、钱穆齐名,想必无需赘言。此部通史富有吕氏特色,以吕先生对唐代传统文献极为精熟的功底,有其”史钞”特色,将各种唐代史料缀连在一起,形成一部内容极为丰富而翔实的政治通史,涵盖唐朝绝大多数政治事件,而其中又处处显示其个人新见。此书下部乃唐代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专题叙述,规模与王书相近。但吕先生此书仍用文言文写成,且大量引用史料,如果读者文言文功底不佳,还请谨慎选择。岑仲勉,《隋唐史》;岑仲勉先生同样是唐史领域的大家,在中山大学与陈寅恪先生齐名,此书是岑先生欲作教材而编著。此书更近以专题分节,论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则不如上两作。但作者文献学功底已达出神入化之境地,此书难能可贵在许多细微之处可以写就其他著作不能讨论之事。岑先生对唐史的诸多问题与陈寅恪先生截然对立,是书中大量篇章可以见其相左之观点,这点又非要熟读陈先生之书才可理解。此书属于对唐史有一定基层后再返回阅读,可以大幅提高认知水平之著。

《旧唐书》,《新唐书》

唐朝史料文献分类目录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的《唐纪》部分,即卷185至卷265。以上三部是唐史研究的最基础史料,唐史专业从事者必然要对达到精熟的掌握程度。如若想了解唐初史事,《隋书》中有不少相关内容要读,而要研究唐末,则《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又不可不读。如若有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可以读两唐书中的相关列传,及《通鉴》中与该人物有关的历史记载。二、通史这应该是读者最需要的部分,几部高质量的通史,一般可以为满足您对唐朝历史认识的基本需要。王仲荦,《隋唐五代史》;这部书是最适宜读者初步入门的唐代通史著作,作者王仲荦先生是中国中古史领域的巨擘。该书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时代观念及陈旧术语不可避免,但总体而言,此书不仅脉络清晰地叙述了唐朝自立国至灭亡的基本史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围绕时代主轴,对唐代的经济、社会、边疆、交通、农工商业、文化都做了全面的叙述,堪称一部浓缩版的唐朝历史百科。认真读过此书,可以对唐史的全貌有一个最起码的立体认识。吕思勉,《隋唐五代史》;是书是唐史大家黄永年先生最为推许的一部唐代通史。作者吕思勉先生与二陈、钱穆齐名,想必无需赘言。此部通史富有吕氏特色,以吕先生对唐代传统文献极为精熟的功底,有其”史钞”特色,将各种唐代史料缀连在一起,形成一部内容极为丰富而翔实的政治通史,涵盖唐朝绝大多数政治事件,而其中又处处显示其个人新见。此书下部乃唐代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专题叙述,规模与王书相近。但吕先生此书仍用文言文写成,且大量引用史料,如果读者文言文功底不佳,还请谨慎选择。岑仲勉,《隋唐史》;岑仲勉先生同样是唐史领域的大家,在中山大学与陈寅恪先生齐名,此书是岑先生欲作教材而编著。此书更近以专题分节,论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则不如上两作。但作者文献学功底已达出神入化之境地,此书难能可贵在许多细微之处可以写就其他著作不能讨论之事。岑先生对唐史的诸多问题与陈寅恪先生截然对立,是书中大量篇章可以见其相左之观点,这点又非要熟读陈先生之书才可理解。此书属于对唐史有一定基层后再返回阅读,可以大幅提高认知水平之著。

文书是指古代盟约、公文、契约、书札、案牍以及诏诰、奏议、文告、诉状等,如侯马盟书、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档案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称为档案。中国档案起源很早,清末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卜辞,就“属于王室的文书记录,是殷代的王家档案”(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46页)。存世和出土的西周铜器铭文,所记有册命、赏赐、志功、征伐、诉讼等各个方面的大事活动,自然也是具有档案性质的。中国现存的档案实物以明、清档案所存为最多,大约还有一千多万件(册),主要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是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自然产生的,是原始的文字记录,从未经过修改和加工,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历史原貌。档案与图书不同。由于档案具有这样的原始性和客观性,所以它比其他史料、典籍更加真实可靠。总集汇集多个作者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它是与别集相对而言的。总集这种体裁的产生,则首推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晋书·挚虞传》:挚虞“撰古文章,类聚区分为三十卷,名日《流别集》,各为之论,辞理惬当,为世所重”。可惜《文章流别集》今已亡佚。所以,今天所能见到的现存最早的总集,应是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别集指汇集某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别集”这个词出现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早在东汉就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别集开始盛行,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唐宋以后就更加繁荣,出版的别集相当之多。类书是我国古代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排列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类书,“以杂见称”为其特点。所收内容往往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举凡人间的学问,世上的知识,以类相从,无所不收,是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古典文献。政书是辑录文献中的典章制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以便查考的工具书。简言之,政书就是专门记载历代或一代典章制度的专书。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包罗在内。 最早创制政书这种体裁的是唐代的刘秩,他收录了大量典章制度资料,编成《政典》,该书于唐玄宗开元(713~741年)末编成。政书按其收录典章制度的时代范围,可分为两大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古今”的,即所谓“九通”十通”。一类是断代性质的,即所谓“会要”和“会典”。丛书又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合刻,是编辑根据一定的目的,汇刻有关的著作并冠以总名的一种著作集。丛书所收的著作,多的有几千种,少的只有寥寥数种。对丛书来说,这些被收入的著作,称为丛书的子目。以“丛书”命名的图书,最早的是唐朝陆龟蒙的《笠泽从书》,但该书不是汇刻群书的丛书只是作者的诗赋杂文集。真正的汇刻丛书始于五代冯道倡议校刻的《九经》(又称《监本九经》),这是类编丛书汇编丛书,一般变为以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俞鼎孙、俞经辑抄的《儒学警语》为最早。该书汇辑了有关“举子之事业,人事之劝惩”的七种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丛书。丛书种类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两大类《中国丛书综录》分为“汇编”和“类编”。“汇编”下分杂纂、辑佚、郡邑、独撰五目,“类编”下分经、史、子、集四目。笔记指中国古代著作者随记录的短篇文献,并将这些短篇文献汇集成册出版的图书,也叫笔谈,或随笔。笔记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笔记起始于先秦,魏晋南北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的志怪体笔记较多,例如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和干宝的《搜神记》。南朝的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轶事笔记的代表作。到了唐朝,笔记便“演志怪为传奇,变轶事为杂录”,例如《酉阳杂俎》。宋元以后,笔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数量猛增,题材扩大。表谱指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制的反映时间和历史概念的表册性参考工具书、是历表、年表等历史表谱的总称。 表谱能帮助人们考查和换算不同历法,年,月,日,能使读者系统地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展和演变的情况,有助于对中外历史进行横向比较研究。表谱分为年表和表谱两种。地方志是指记述某一个行政区域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的图书,也称方志。这种书的内容非常广泛,一般包括行政建制、沿革、疆域、山川、津梁、名胜、资源、物产、天文、气候、灾害、人物、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民族、民俗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不同阶段的社会历史生活状况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发展状况,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建设和学术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中国的地方志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周礼·春官》一书记载,周代曾经设有“外史”这一职务,负责“掌四方之志”。方志导源于我国古代记载地理知识的《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等。 1、书名与作者①古书多无书名古人著书,或叙事抒情,或论辩说理,都是动情于中,而形于言,往往是先写作而后命题,并不是先命题而后写作。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曾指示陆贾为他写一部历史故事书,陆贾写了二十篇,刘邦看了很高兴,认为书中故事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话,所以起名为《新语》。由此可知,陆贾在写作前并未拟定书名。古书不题书名,是常有的。现在所知的古书之名,大多数是后人追加的。②关于古书的命名:以著作开头二字为书名者。如汉代史游所著识字课本《急就篇》,开篇云:“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就是用“急就”二字作为书名。公羊传校本以作者姓氏或称号为书名者。如春秋三传:《左氏传》,左丘明撰;《公羊传》,公羊高撰;《谷梁传》,谷梁喜撰。 以概括内容命名者。如春秋时鲁国史书称《春秋》,就是以一年四季的春秋二字来概括一年,用以表示为一种按年纪事的编年史。以寓意命名者。如韩非子的《五蠹》、《孤愤》、《说难》等篇,屈原的《离骚》。先秦典籍,往往不提作者姓名,一部《诗经》,三百余篇中除极少数可以考见作者姓名外,绝大部分是无名氏的作品。先秦诸子著作,题为某子,但并非他们自己的手笔,不少是出于门生、弟子、宾客及其子孙后代之手。汉代以后,典籍作者署名逐渐增多,而标法不一,或标姓名,或标字号,或名号同时标出,或用自号而不用名,或带作者籍贯、官衔职务等等,如南宋词人张炎,号玉田,原籍天水,他的词集《山中白云》题为“西秦(指天水)玉田生张炎叔夏”。又如《资治通鉴》标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朝散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候、食邑一千八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2、古书篇名与序传古书篇题列于正文之后古人编书的体例,常与后人不同。小篇及章的目录,一般都放在一篇或一章之末。例如《荀子》书中有一《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赋,每一赋的末了都把所赋的物名说出,并把这物名重叠一遍,这种重叠,决不是多余的重复。这礼、知、云、蚕、箴五个字,就是这五篇赋的题目,而且都题写在每篇之末。长沙马王堆汉墓土的帛书《老子》卷前4种佚书,题目都是在一篇或一章之后的。把古书目录放在卷首,大概都是雕版印刷术盛行以后的事,书籍应用日广,篇题置于全书之末,翻检不便,于是很自然地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古书序传常置全书之末了解一部书的内容主旨、篇目体例以及成书经过等,最好先读它的序文。古书往往有序文(统称为序传)。《史记》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典型的序传,它总结作者自己的世系,叙述著书的经过,考证学术源流,还给每篇的述作大意逐篇作了提要。现代编印的书籍,序文均列于卷首,而古书的序传,则均列于一书之末。例如上列《史记》的《太史公自序》,又《淮南子》的《要略》,《汉书》的《叙传》,许慎的《说文解字叙》,梁刘勰《文心雕龙》的《序志》等。3、古代“篇”与“卷”的含义古代文献的著录,都以篇、卷为计,从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开始就已如此。木简中国古代用竹、木简写书,编简成策(册),通常一策就是一编(篇)。故称之为“篇”。在竹、木简盛行的同时,也用缣帛写书,并以“卷”计。因此,对于“篇”“卷”两个词语的解释,一般认为:“篇”批量竹简、简册,后来用以指有首有尾完整的文章,也用来指称成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作《孟子》七篇”。“卷”指写在缣帛上的卷子,后用以指全书的一部分,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之一轴。” 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刘向所下的定义是:“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曰雠”。所谓“校雠”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很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校勘与校对的区别: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有时为保障正确率,校对者甚至从文章末尾倒着校,使校对者读不成句子,以保证一个字一个标点的与原稿进行核对。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核查”,很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的校勘,但校对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1、校勘有助于古籍整理:古籍整理主要包括校勘、标点、注释、翻译、汇编等九个方面的工作。校勘除了本身就是古籍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外,还是其他八项古籍整理工作的先导。因为,这八项工作都需要有一个文字正确无误的底本。如果不先做好校勘工作而以误本为底本,从而误解误释,不仅劳而无功,甚至得不偿失。2、校勘有助于古籍研究:对于某种古籍进行研究,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无误的底本。3、校勘有助于疏通文字词义:(1)祛疑。看到文字错误难以疏通之处,谬妄者往往穿凿附会,望文生义,哄了自己也误了别人。(2)显真。有些文字虽是错的,但意义没有太大的变化。碰到这种情况,校勘同样必要。(3)明微。有些语词的含义,看上去简单易懂,而真要弄懂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4)欣赏。文字作品中,往往一字之差,就会影响到作品的韵味,埋没作者经营的苦心。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的《唐纪》部分,即卷185至卷265。以上三部是唐史研究的最基础史料,唐史专业从事者必然要对达到精熟的掌握程度。如若想了解唐初史事,《隋书》中有不少相关内容要读,而要研究唐末,则《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又不可不读。如若有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可以读两唐书中的相关列传,及《通鉴》中与该人物有关的历史记载。二、通史这应该是读者最需要的部分,几部高质量的通史,一般可以为满足您对唐朝历史认识的基本需要。王仲荦,《隋唐五代史》;这部书是最适宜读者初步入门的唐代通史著作,作者王仲荦先生是中国中古史领域的巨擘。该书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时代观念及陈旧术语不可避免,但总体而言,此书不仅脉络清晰地叙述了唐朝自立国至灭亡的基本史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围绕时代主轴,对唐代的经济、社会、边疆、交通、农工商业、文化都做了全面的叙述,堪称一部浓缩版的唐朝历史百科。认真读过此书,可以对唐史的全貌有一个最起码的立体认识。吕思勉,《隋唐五代史》;是书是唐史大家黄永年先生最为推许的一部唐代通史。作者吕思勉先生与二陈、钱穆齐名,想必无需赘言。此部通史富有吕氏特色,以吕先生对唐代传统文献极为精熟的功底,有其”史钞”特色,将各种唐代史料缀连在一起,形成一部内容极为丰富而翔实的政治通史,涵盖唐朝绝大多数政治事件,而其中又处处显示其个人新见。此书下部乃唐代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专题叙述,规模与王书相近。但吕先生此书仍用文言文写成,且大量引用史料,如果读者文言文功底不佳,还请谨慎选择。岑仲勉,《隋唐史》;岑仲勉先生同样是唐史领域的大家,在中山大学与陈寅恪先生齐名,此书是岑先生欲作教材而编著。此书更近以专题分节,论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则不如上两作。但作者文献学功底已达出神入化之境地,此书难能可贵在许多细微之处可以写就其他著作不能讨论之事。岑先生对唐史的诸多问题与陈寅恪先生截然对立,是书中大量篇章可以见其相左之观点,这点又非要熟读陈先生之书才可理解。此书属于对唐史有一定基层后再返回阅读,可以大幅提高认知水平之著。

唐朝历史文献

《旧唐书》有关纪、传及诸志。《新唐书》有关纪、传及诸志。《通鉴》卷185—216。(唐)杜佑:《通典》。(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唐)长孙无忌:《唐律疏仪》。(清)徐松:《登科记考》。(唐)吴兢:《贞观政要》。(宋)王溥:《唐会要》。(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摘自网络)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的《唐纪》部分,即卷185至卷265。以上三部是唐史研究的最基础史料,唐史专业从事者必然要对达到精熟的掌握程度。如若想了解唐初史事,《隋书》中有不少相关内容要读,而要研究唐末,则《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又不可不读。如若有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可以读两唐书中的相关列传,及《通鉴》中与该人物有关的历史记载。二、通史这应该是读者最需要的部分,几部高质量的通史,一般可以为满足您对唐朝历史认识的基本需要。王仲荦,《隋唐五代史》;这部书是最适宜读者初步入门的唐代通史著作,作者王仲荦先生是中国中古史领域的巨擘。该书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时代观念及陈旧术语不可避免,但总体而言,此书不仅脉络清晰地叙述了唐朝自立国至灭亡的基本史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围绕时代主轴,对唐代的经济、社会、边疆、交通、农工商业、文化都做了全面的叙述,堪称一部浓缩版的唐朝历史百科。认真读过此书,可以对唐史的全貌有一个最起码的立体认识。吕思勉,《隋唐五代史》;是书是唐史大家黄永年先生最为推许的一部唐代通史。作者吕思勉先生与二陈、钱穆齐名,想必无需赘言。此部通史富有吕氏特色,以吕先生对唐代传统文献极为精熟的功底,有其”史钞”特色,将各种唐代史料缀连在一起,形成一部内容极为丰富而翔实的政治通史,涵盖唐朝绝大多数政治事件,而其中又处处显示其个人新见。此书下部乃唐代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专题叙述,规模与王书相近。但吕先生此书仍用文言文写成,且大量引用史料,如果读者文言文功底不佳,还请谨慎选择。岑仲勉,《隋唐史》;岑仲勉先生同样是唐史领域的大家,在中山大学与陈寅恪先生齐名,此书是岑先生欲作教材而编著。此书更近以专题分节,论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则不如上两作。但作者文献学功底已达出神入化之境地,此书难能可贵在许多细微之处可以写就其他著作不能讨论之事。岑先生对唐史的诸多问题与陈寅恪先生截然对立,是书中大量篇章可以见其相左之观点,这点又非要熟读陈先生之书才可理解。此书属于对唐史有一定基层后再返回阅读,可以大幅提高认知水平之著。

《隋唐史》

《旧唐书》,《新唐书》

唐朝的历史文献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新唐书《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旧唐书《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本书从秦汉写到民国,全书共一千余回,五百多万字,二千二百年的历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著的经典。作者是民国演义小说家蔡东藩。细说大唐唐朝(公元618年一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细说大唐大全集》讲述了唐从建立到灭亡的近300年历史,记录了大唐帝国的兴亡沧桑,展现了唐朝的勃兴与衰落。本书通过对唐朝近300年间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顾反思,。一书在手,遍阅大唐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尽览大唐帝国近300年的盛世传奇。

《旧唐书》、《资治通鉴》、《隋唐演义》都有记录

较翔实记载唐朝建立过程的史籍是:《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大唐创业起居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起居注。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直到占领长安、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天史事的史书。共3卷,唐温大雅撰。温大雅为李渊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他随军撰成该书。该书所记史事与《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有出入。

  • 索引序列
  • 唐朝史料文献
  • 唐朝史料文献有哪些
  • 唐朝史料文献分类目录
  • 唐朝历史文献
  • 唐朝的历史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