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电话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电话

发布时间: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电话

中华医学杂志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版)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复旦学报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复旦学报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东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上海医学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江苏医药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实用医学杂志 山东医药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重庆医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天津医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 中国公共卫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卫生研究 营养学报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环境与健康杂志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 环境与职业医学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中国卫生经济 毒理学杂志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国妇幼保健 中国学校卫生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生殖与避孕中草药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针炙 中成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药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华中医药杂志针刺研究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中医杂志 新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天然药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解剖学报 中国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生理学报 解剖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改名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生理科学进展 中华病理学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 病毒学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基础医学与临床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检验医学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中国实验诊断学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 (改名为: 中国糖尿病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中国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男科学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华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华肿瘤杂志 癌症 中国肿瘤临床 肿瘤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肿瘤防治研究中国癌症杂志实用肿瘤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眼科研究 眼科新进展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牙体牙髓周病学杂志口腔医学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3 实用放射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放射学实践介入放射学杂志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抗生素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药房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华西药学杂志

正确率=正确的手卫生次数/实际进行的手卫生次数*100%。手的清洁和消毒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基本、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见习护士作为护士中的特殊群体,也承担着部分护理工作。但由于理论知识薄弱、操作水平不高、临床经验不足以及学校教育水平不同等原因,影响了他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手卫生依从性。目前,国内对于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研究比较多,但关于见习护生手卫生依从性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调查见习护生手卫生依从性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护生安全防护的意识和培养其良好的职业卫生习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扩展资料规范洗手可以大大减少手上微生物的数量,切断通过手的传播途径,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加强手卫生能在保护医护人员自身的同时,也对患者提供有效保护。手卫生是医院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感控措施,然而医院的手卫生工作至今仍然是个难题。其实,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经常进出医院、与患者频繁接触的家属也应规范洗手。有研究指出,患者反复感染32%是因为家属缺乏有效的卫生清洁知识,而家属与患者密切接触使细菌传播所致。因此,作为患者家属,如果你希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也应规范洗手。手卫生正确次数/手卫生执行次数*100%=正确率。某些情况下,酒精类洗手液可以快速减少手上微生物的数量,可以有效的灭活许多类型的微生物,但是停留的时间需要足够长,不能在手干燥之前将其擦干,以免失去消毒的作用。如果手部明显的不干净或者油腻,免洗洗手液无法有效的清洁我们的双手,建议流动水和肥皂来清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医院感染学学术性期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官网电话

手卫生正确率如何计算?手卫生到底如何安全地打扫?即使足球刚到,有些女生依然处在湿的状态,因此女生尤其要注意卫生。踢球时我们常常看到女孩子用纸巾擦擦鞋带啊,手卫生也应该受到关注。年轻女孩子活动多,汗腺分泌旺盛,各种细菌各处跑,排汗处的手部卫生不够重视。 曾有报道称,男生们在踢球时,不洗手的是大多数。 为了健康,女孩子尽量不要在那些需要接触或者接触容易让细菌移动的汗液区域踢球。手卫生到底该如何安全打扫?实际上这个主要看下图,不断从最下面向上清洁,每个手指均匀吸水才可做到全面清洁。男生如何清洁手指手指的污垢如同树木的树根,如果把树根保护好,树木会在持续生长过程中蔓延,不能间断,人类的手部也是如此。 所以手卫生,多多重视是有必要的。不可忽视的清洁场合:网球场!总部坐落在一线大城市的省网球公开赛坐落在二线省会城市的垂直比赛场馆,甚至在某些自助零售的网球桌上,仍有被未免洁净的台球管网缠绕的问题。而三四线城市、地级市的场馆更是多有“细菌狂欢”的状况。 游泳池泳池浴池目前,在中国游泳池和泳池浴场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去过三四次青海西藏的游泳池,除了清洁度差、游泳池周围都是致病菌的藏皮之外,最难以忍受的就是真菌滋生和细菌繁殖。朋友说他已经试过一周没洗手了。健身房很多商家给健身房提供内部清洁服务,以“不限时节假日”这个套餐来吸引客户,并且收费较低。 但其实如果你去过健身房,你就会发现,健身房的洁净度是远低于任何一个公园步行街。这一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健身房装有排气系统,但整个楼层空气并不能达到达标。 国际象棋厅不论是普通俱乐部还是俱乐部里的世界象棋黑棋二人棋型。黑棋的碗那里的排水孔是进不去的,白棋里洗不去,此时的手不易打湿。不过,因为打在棋盘以外的杯子、小方子或者打在下棋人面前的大方子,那个水可比手的容易打湿。 手卫生到底如何安全打扫?为了保持室内卫生,请遵循“手纸三步走”:一、打开阳台内外小洗手间的排水系统进行清洁,可能会需要排练一遍,但是比如单支架和砖瓦房都已实现完善,可以说基本不存在问题。二、将洗手盆清洁彻底在洗手盆中倒水或者在周围喷一点足球水,因为每个球洞都有四条小管子在排水。三、将洗手盆四周擦干表面有积水了,可以用毛巾沾水轻轻擦拭。 有积水的手,直接用水龙头冲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医院感染学学术性期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

王古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郭向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北京,100191王古岩,郭向阳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麻醉相关感染控制的改良 [J/OL]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0,40 (2020-02-22)编者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的暴发,使院内感染的防控成为医院抗击疫情头等大事之一,而感染控制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诸如标准预防、手卫生、环境物表卫生、消毒隔离、职业防护等),可谓麻醉医师的短板,因此麻醉感染控制意识和水平亟待提高。鉴于此,编委会特约我国麻醉学界第一个围术期感染控制学术组织(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奠基人王古岩教授,与北京麻醉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主任郭向阳教授联袂撰文,倾囊奉献麻醉感染控制方面的真知灼见,助力广大麻醉医师尽快补齐短板,为抗击疫情阻击战的胜利,贡献出麻醉人应有的力量。麻醉医师承担患者手术麻醉、监护治疗、抢救气管插管等工作,有可能接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或者疑似病例的呼吸道飞沫、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据报道,在我国医院内,相较于其他区域,手术室为医院感染的易感科室[1]。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院内感染的防控成为医院抗击疫情头等大事之一。严防病毒在手术室内的传播,客观上要求麻醉医师必须熟练掌握麻醉相关感染控制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包括:标准预防,清洁、消毒、灭菌(包括手卫生),隔离,无菌操作,职业防护等方面,这些也是感染控制的基石。针对目前麻醉相关感染控制在以上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条例,结合新冠肺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及疫情防控要求,提出改进措施。具体如下。1.在标准预防方面的问题与举措麻醉医师对"标准预防"的概念知之甚少。研究表明我国手术室医护人员(包括麻醉医生)行急诊手术时,有关标准预防及职业防护的知识知晓率为9%,急诊手术中防护用具使用率为0%,急诊手术标准预防符合率为8%[2]。近期(2020年2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在全国范围进行了麻醉科关于新冠肺炎防控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新冠肺炎麻醉问卷),有效问卷1316份,结果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36%麻醉医师从未接受过如何穿脱防护服的培训,高达55%的麻醉医师不清楚普通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的区别;26%的麻醉科从来没配备过N95口罩、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防护面屏中的任何一种防护用具,32%配备N95口罩,32%配备防护服,37%配备防护面屏,51%配备隔离衣,63%配备护目镜。标准预防的概念是将所有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均需要进行隔离预防。强调防止疾病从患者传染至医务人员,以及从医务人员传染至患者的双向防护,降低交叉感染的危险性[3]。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为:(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后应立即洗手(无论是否戴手套);(2)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破损粘膜皮肤前均应戴手套,接触同一患者清洁部位与污染部位之间应换手套、洗手或手消毒;(3)遇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穿隔离衣或防护衣;(4)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消毒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医务人员、患者与环境之间传播,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在下一患者使用前清洁、消毒、灭菌。(5)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操作、环境消毒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6)污染物品应及时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及物品,引起微生物传播;(7)小心处置针头和锐器,以防针刺伤,使用后的锐器应置于防水耐刺的利器盒中[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针对疾病传播途径不同,需采取额外预防措施。针对新冠肺炎经呼吸道飞沫的传播途径,额外的预防措施包括:(1)建立隔离室,如不是负压病房,应加强通风和室内消毒;(2)尽量减少转运,必须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3)医务人员对患者近距离(1m内)诊疗操作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穿隔离衣/防护服,戴手套。目前国内一些麻醉专业学术组织和质控中心制订了有关新冠肺炎的麻醉防护方法,虽然都是基于上述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的原则,但过多地强调了额外预防措施,而没有兼顾标准预防的7条原则,这会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接触患者前,麻醉科医护人员应按照三级防护措施进行穿戴防护用具:内着洗手衣裤,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工作帽及护目镜/防护面屏;外着C级防护服,带一次性乳胶手套及抵膝鞋套。具体穿戴顺序请参考新冠状肺炎患者围术期感染控制的指导建议[4]。2.在手卫生方面的问题与举措清洁消毒中重点内容之一为手卫生。为指导民众积极应对疫情,多部门及多位专家反复重点强调勤洗手的重要性。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和避免交叉感染,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但手卫生的定义是什么?如何正确洗手?何时应该洗手和卫生手消毒?很多麻醉科医护人员并不十分清楚。我国医护人员总体手卫生的依从率仅30%[5],麻醉科医护人员关于手卫生概念、指征、方法、快速手消毒液的使用等认知的正确率低于50%[6]。手卫生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7]。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揉搓冲洗双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微生物的过程,洗手应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最短15s。卫生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是指外科手术前医护人员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揉搓冲洗双手、前臂至上臂下1/3,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前臂至上臂下1/3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7]。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指征:(1)接触患者前;(2)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3)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4)接触患者后;(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需要洗手;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也应进行手卫生,因为手套的无形破损有时肉眼是看不见的[7]。对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进行麻醉时,应严格按照手卫生的规范要求进行,麻醉医师的手被污染,不仅会危及其他患者安全,还会通过皮肤破口或者口鼻粘膜等,危及到本人安全,也会危及其他手术室内医务人员的安全。在实施各类操作时,麻醉医师应戴双层手套;接触患者后,如需要碰触麻醉机等或其他区域,应脱掉并丢弃外层手套[8]。3.在环境及物表卫生方面的问题及举措大量研究表明,环境表面是细菌的"储存库"[9],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与医院环境的清洁卫生程度有密切关联。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其危险性是很高的,如麻醉机、监测仪、注射泵、手术床遥控器的按键或旋钮、病历夹、柜门把手等。有研究表明,利用荧光示踪法模拟手术室内微生物传播途径,发现患者唇部和口内的荧光染料可通过麻醉医师实施气管插管术操作的手,播散至喉镜、手术床、麻醉机、静脉通路、听诊器、手术间门把手等处[10]。由此可见,如果有人员再次接触上述位置,就可能将该患者口唇内微生物传播给其他人。麻醉科医护人员的手是手术室环境及手术患者管路污染的重要来源,是外科手术中微生物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研究表明麻醉医师的手对肠球菌传播率高达89%~96%[11]。手术间清洁消毒的职责分工原则:由护士负责患者诊疗设备仪器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发生小面积的患者血液、体液及其它污染物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污点清洁和消毒工作;环境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负责环境和家具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并在护士的指导下对诊疗设备仪器实行终末清洁和消毒工作[12]。由此可见,对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手术时,麻醉医师要对发生小面积的患者血液等污染及时清洁和消毒。手术后,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时进行严格清洁消毒处理,严格终末消毒,尤其不能忽略手频繁接触的物表。同时,还要重视公共区域及公共用具的防护,包括门把手、各种开关、电话机等,除了按要求擦拭消毒之外,还需注意在污染区佩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过手术患者的外层帽子、口罩、手套、鞋套、防护服,均视为污染,务必将它们储留在手术间的指定位置,统一处理,切不可污染公共区域环境。还需注意,手术前在回风口过滤网适量喷洒含氯消毒剂,术后对过滤网进行消毒或更换处理。4.在麻醉机消毒方面的问题及举措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麻醉机的消毒灭菌尤其重要,应包括3个方面。(1)麻醉机的台面和按键等物表的消毒应该同手术间其它物表一样进行终末消毒。可使1000~2000mg/L含氯制剂擦拭,保持10~30min后再清擦拭;如被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使2000~5000mg/L含氯制剂擦拭至无污迹,30min后清水擦拭。(2)麻醉机外呼吸回路及其涉及到的一次性的喉镜片、气管导管、吸痰管、螺纹管、面罩和气囊、呼气末CO2采样管、储水槽、过滤器等,需使用一次性产品,用后丢入医用垃圾袋妥善处理。(3)对于麻醉机内呼吸回路的消毒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项目。麻醉机内呼吸回路的消毒对预防患者之间交叉感染,防止手术室内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于2016年底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麻醉机内呼吸回路从未进行过消毒和仅偶尔不规律消毒的比率高于66%[13]。2020年2月新冠肺炎麻醉问卷结果显示,竟然36%麻醉科的麻醉机内呼吸回路从未进行过消毒及灭菌。建议使用复合醇麻醉回路消毒机进行消毒,使用时将麻醉机内呼吸回路与消毒机回路通过螺纹管进行对接,将乙醇以气压式等离子雾化分布于麻醉机内呼吸回路,无需拆卸麻醉机,雾化消毒10min,解析干燥20min,即可完成消毒。对于没有麻醉回路消毒机的机构,建议将麻醉机内呼吸回路拆卸,送消毒供应室消毒或灭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建议联合使用麻醉内回路消毒机与在呼气端及吸气端同时使用呼吸通路过滤器。首选高效低容量的疏水性过滤器,以使细菌和病毒清除率>999%,每3~4h更换1次。5.在隔离方面的举措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应当在负压手术室进行手术。应有医务人员通知层流工程技术人员及时检查,必要时更换负压手术间高效过滤器。负压手术室室内压力一般为-5Pa,已进入感染手术室的人员尽可能不外出,室外人员与室内人员在缓冲间内进行内外物品的传递,术前应关闭好缓冲间。如果没有负压手术室,宜选择独立净化机组且空间位置相对独立的手术间,手术中关闭净化系统,术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如为普通手术室要尽量选择空间位置独立的手术间。在手术流程中尽量做到物理分隔,避免和其他患者的交叉。同时,移除手术间内非必要或不适用的仪器设备等。6.其他安全注射不仅关系到患者健康,更是麻醉医生职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麻醉时,应谨慎处理麻醉操作中的锐器,防止刺伤,一旦发生应立即启动医源性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安全注射具体措施包括:应使用一次性灭菌注射装置;尽可能使用单剂量注射用药;多剂量用药无法避免时,应保证"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不应使用用过的针头及注射器再次抽取药液;禁止手持针等锐器物随意走动;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复帽,必须复帽时应采取非手触的方式;使用后的针等锐器物及时放入利器盒内[14]。对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实施全麻时,麻醉前以及术毕拔管后可建议患者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实施非全麻时,建议手术全程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以减少空气传播,同时要特别加强监测生命体征。用于疑似或确诊病例诊疗的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及护理物品应当专人专用,若条件有限,不能保障医疗器具专人专用时,每次使用后应当进行规范的清洁和消毒[15]。确保麻醉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无菌操作,从而预防和避免围术期呼吸道的感染,降低院内感染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因时间仓促,本文仅探讨了应对此次疫情与麻醉密切相关的几个感染控制方面的问题,较为局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更期待大家的宝贵意见。参考文献[1]李宝钏,何小霞,陈雷,等 麻醉科医院感染的调查与预防措施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6):1388-DOI:11816/2015-[2]沈晓红,祝惠琴,陈颖 品管圈在提高手术室医护人员急诊手术标准预防中的作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 23(18): [3]李六亿,刘玉村 医院感染管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4]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围术期感染控制的指导建议[J] 麻醉安全与质控杂志, 2020, 4(2): 63-DOI:3969/2096-[5]卢一玮 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感染控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12): 1702-DOI:3760/1674-[6]周敏,黄彩鹏 麻醉科医护人员手卫生调查及干预对策[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7, 34(1): 82-DOI:11726/1001-[7]WS/T313—201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2019-11-26][8]PengPW, WongDT, BevanD, et Infection control and anesthesia: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Toronto SARS outbreak[J] Can J Anaesth, 2004, 50(10): 989-DOI:1007/BF[9]LoftusRW, KoffMD, BirnbachDJ The dynamics and implications of bacterial transmission events arising from the anesthesia work area[J] Anesth Analg, 2015,120 (4): 853-DOI:1213/ANE[10]BirnbachDJ, RosenLF, FitzpatrickM, et The use of a novel technology to study dynamics of pathogen transmission in the operating room[J] Anesth Analg, 2015,120 (4):844-DOI:1213/ANE[11]LoftusRW, KoffMD, BrownJR, et The dynamics of enterococcus transmission from bacterial reservoirs commonly encountered by anesthesia providers[J] Anesth Analg, 2015,120 (4): 827-DOI: 1213/ANE[12]WS/T 512—201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D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6 [2016-12-27][13]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麻醉机内呼吸回路消毒及灭菌"工作组 麻醉机内呼吸回路消毒及灭菌的指导建议[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8, 38(12): 1417-DOI:3760/0254-[14]WS/T 591—2018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8[2018-05-10] [15]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 [2020-01-23]-END-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有很多 《健康必读》《求医问药》《中国现代医生》,如果需要投稿可以找我,我是《健康必读》的编辑

中华感染学杂志电话

中华牌杂志是国内医学杂志中有重要影响的一类期刊,有两种主办单位的统称为中华牌,一类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期刊,比如中华内科杂志,另外一类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期刊,比如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从名字上无法辨别,只有通过主办单位来判断。中华牌有医学会的直管杂志也有地方医学会的分管杂志,通过从业20年的观察,有一些地方性的中华牌杂志在细分专业中有重要的影响力,且录用率高,见刊快,在晋升职称时,如果能通过中华牌杂志的助力,评审胜算要大很多,且可以作为自己的终身代表作品

正确率=正确的手卫生次数/实际进行的手卫生次数*100%。手的清洁和消毒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基本、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见习护士作为护士中的特殊群体,也承担着部分护理工作。但由于理论知识薄弱、操作水平不高、临床经验不足以及学校教育水平不同等原因,影响了他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手卫生依从性。目前,国内对于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研究比较多,但关于见习护生手卫生依从性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调查见习护生手卫生依从性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护生安全防护的意识和培养其良好的职业卫生习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扩展资料规范洗手可以大大减少手上微生物的数量,切断通过手的传播途径,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加强手卫生能在保护医护人员自身的同时,也对患者提供有效保护。手卫生是医院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感控措施,然而医院的手卫生工作至今仍然是个难题。其实,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经常进出医院、与患者频繁接触的家属也应规范洗手。有研究指出,患者反复感染32%是因为家属缺乏有效的卫生清洁知识,而家属与患者密切接触使细菌传播所致。因此,作为患者家属,如果你希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也应规范洗手。手卫生正确次数/手卫生执行次数*100%=正确率。某些情况下,酒精类洗手液可以快速减少手上微生物的数量,可以有效的灭活许多类型的微生物,但是停留的时间需要足够长,不能在手干燥之前将其擦干,以免失去消毒的作用。如果手部明显的不干净或者油腻,免洗洗手液无法有效的清洁我们的双手,建议流动水和肥皂来清洗。

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应该是属于的。如朋友有投稿的需求,可以到“杂志云”上面申请。杂志云可以对接全国8000多家杂志社。投稿,订杂志,上杂志云!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

王古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郭向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北京,100191王古岩,郭向阳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麻醉相关感染控制的改良 [J/OL]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0,40 (2020-02-22)编者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的暴发,使院内感染的防控成为医院抗击疫情头等大事之一,而感染控制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诸如标准预防、手卫生、环境物表卫生、消毒隔离、职业防护等),可谓麻醉医师的短板,因此麻醉感染控制意识和水平亟待提高。鉴于此,编委会特约我国麻醉学界第一个围术期感染控制学术组织(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奠基人王古岩教授,与北京麻醉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主任郭向阳教授联袂撰文,倾囊奉献麻醉感染控制方面的真知灼见,助力广大麻醉医师尽快补齐短板,为抗击疫情阻击战的胜利,贡献出麻醉人应有的力量。麻醉医师承担患者手术麻醉、监护治疗、抢救气管插管等工作,有可能接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或者疑似病例的呼吸道飞沫、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据报道,在我国医院内,相较于其他区域,手术室为医院感染的易感科室[1]。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院内感染的防控成为医院抗击疫情头等大事之一。严防病毒在手术室内的传播,客观上要求麻醉医师必须熟练掌握麻醉相关感染控制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包括:标准预防,清洁、消毒、灭菌(包括手卫生),隔离,无菌操作,职业防护等方面,这些也是感染控制的基石。针对目前麻醉相关感染控制在以上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条例,结合新冠肺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及疫情防控要求,提出改进措施。具体如下。1.在标准预防方面的问题与举措麻醉医师对"标准预防"的概念知之甚少。研究表明我国手术室医护人员(包括麻醉医生)行急诊手术时,有关标准预防及职业防护的知识知晓率为9%,急诊手术中防护用具使用率为0%,急诊手术标准预防符合率为8%[2]。近期(2020年2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在全国范围进行了麻醉科关于新冠肺炎防控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新冠肺炎麻醉问卷),有效问卷1316份,结果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36%麻醉医师从未接受过如何穿脱防护服的培训,高达55%的麻醉医师不清楚普通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的区别;26%的麻醉科从来没配备过N95口罩、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防护面屏中的任何一种防护用具,32%配备N95口罩,32%配备防护服,37%配备防护面屏,51%配备隔离衣,63%配备护目镜。标准预防的概念是将所有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均需要进行隔离预防。强调防止疾病从患者传染至医务人员,以及从医务人员传染至患者的双向防护,降低交叉感染的危险性[3]。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为:(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后应立即洗手(无论是否戴手套);(2)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破损粘膜皮肤前均应戴手套,接触同一患者清洁部位与污染部位之间应换手套、洗手或手消毒;(3)遇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穿隔离衣或防护衣;(4)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消毒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医务人员、患者与环境之间传播,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在下一患者使用前清洁、消毒、灭菌。(5)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操作、环境消毒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6)污染物品应及时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及物品,引起微生物传播;(7)小心处置针头和锐器,以防针刺伤,使用后的锐器应置于防水耐刺的利器盒中[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针对疾病传播途径不同,需采取额外预防措施。针对新冠肺炎经呼吸道飞沫的传播途径,额外的预防措施包括:(1)建立隔离室,如不是负压病房,应加强通风和室内消毒;(2)尽量减少转运,必须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3)医务人员对患者近距离(1m内)诊疗操作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穿隔离衣/防护服,戴手套。目前国内一些麻醉专业学术组织和质控中心制订了有关新冠肺炎的麻醉防护方法,虽然都是基于上述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的原则,但过多地强调了额外预防措施,而没有兼顾标准预防的7条原则,这会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接触患者前,麻醉科医护人员应按照三级防护措施进行穿戴防护用具:内着洗手衣裤,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工作帽及护目镜/防护面屏;外着C级防护服,带一次性乳胶手套及抵膝鞋套。具体穿戴顺序请参考新冠状肺炎患者围术期感染控制的指导建议[4]。2.在手卫生方面的问题与举措清洁消毒中重点内容之一为手卫生。为指导民众积极应对疫情,多部门及多位专家反复重点强调勤洗手的重要性。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和避免交叉感染,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但手卫生的定义是什么?如何正确洗手?何时应该洗手和卫生手消毒?很多麻醉科医护人员并不十分清楚。我国医护人员总体手卫生的依从率仅30%[5],麻醉科医护人员关于手卫生概念、指征、方法、快速手消毒液的使用等认知的正确率低于50%[6]。手卫生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7]。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揉搓冲洗双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微生物的过程,洗手应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最短15s。卫生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是指外科手术前医护人员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揉搓冲洗双手、前臂至上臂下1/3,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前臂至上臂下1/3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7]。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指征:(1)接触患者前;(2)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3)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4)接触患者后;(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需要洗手;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也应进行手卫生,因为手套的无形破损有时肉眼是看不见的[7]。对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进行麻醉时,应严格按照手卫生的规范要求进行,麻醉医师的手被污染,不仅会危及其他患者安全,还会通过皮肤破口或者口鼻粘膜等,危及到本人安全,也会危及其他手术室内医务人员的安全。在实施各类操作时,麻醉医师应戴双层手套;接触患者后,如需要碰触麻醉机等或其他区域,应脱掉并丢弃外层手套[8]。3.在环境及物表卫生方面的问题及举措大量研究表明,环境表面是细菌的"储存库"[9],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与医院环境的清洁卫生程度有密切关联。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其危险性是很高的,如麻醉机、监测仪、注射泵、手术床遥控器的按键或旋钮、病历夹、柜门把手等。有研究表明,利用荧光示踪法模拟手术室内微生物传播途径,发现患者唇部和口内的荧光染料可通过麻醉医师实施气管插管术操作的手,播散至喉镜、手术床、麻醉机、静脉通路、听诊器、手术间门把手等处[10]。由此可见,如果有人员再次接触上述位置,就可能将该患者口唇内微生物传播给其他人。麻醉科医护人员的手是手术室环境及手术患者管路污染的重要来源,是外科手术中微生物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研究表明麻醉医师的手对肠球菌传播率高达89%~96%[11]。手术间清洁消毒的职责分工原则:由护士负责患者诊疗设备仪器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发生小面积的患者血液、体液及其它污染物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污点清洁和消毒工作;环境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负责环境和家具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并在护士的指导下对诊疗设备仪器实行终末清洁和消毒工作[12]。由此可见,对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手术时,麻醉医师要对发生小面积的患者血液等污染及时清洁和消毒。手术后,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时进行严格清洁消毒处理,严格终末消毒,尤其不能忽略手频繁接触的物表。同时,还要重视公共区域及公共用具的防护,包括门把手、各种开关、电话机等,除了按要求擦拭消毒之外,还需注意在污染区佩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过手术患者的外层帽子、口罩、手套、鞋套、防护服,均视为污染,务必将它们储留在手术间的指定位置,统一处理,切不可污染公共区域环境。还需注意,手术前在回风口过滤网适量喷洒含氯消毒剂,术后对过滤网进行消毒或更换处理。4.在麻醉机消毒方面的问题及举措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麻醉机的消毒灭菌尤其重要,应包括3个方面。(1)麻醉机的台面和按键等物表的消毒应该同手术间其它物表一样进行终末消毒。可使1000~2000mg/L含氯制剂擦拭,保持10~30min后再清擦拭;如被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使2000~5000mg/L含氯制剂擦拭至无污迹,30min后清水擦拭。(2)麻醉机外呼吸回路及其涉及到的一次性的喉镜片、气管导管、吸痰管、螺纹管、面罩和气囊、呼气末CO2采样管、储水槽、过滤器等,需使用一次性产品,用后丢入医用垃圾袋妥善处理。(3)对于麻醉机内呼吸回路的消毒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项目。麻醉机内呼吸回路的消毒对预防患者之间交叉感染,防止手术室内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于2016年底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麻醉机内呼吸回路从未进行过消毒和仅偶尔不规律消毒的比率高于66%[13]。2020年2月新冠肺炎麻醉问卷结果显示,竟然36%麻醉科的麻醉机内呼吸回路从未进行过消毒及灭菌。建议使用复合醇麻醉回路消毒机进行消毒,使用时将麻醉机内呼吸回路与消毒机回路通过螺纹管进行对接,将乙醇以气压式等离子雾化分布于麻醉机内呼吸回路,无需拆卸麻醉机,雾化消毒10min,解析干燥20min,即可完成消毒。对于没有麻醉回路消毒机的机构,建议将麻醉机内呼吸回路拆卸,送消毒供应室消毒或灭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建议联合使用麻醉内回路消毒机与在呼气端及吸气端同时使用呼吸通路过滤器。首选高效低容量的疏水性过滤器,以使细菌和病毒清除率>999%,每3~4h更换1次。5.在隔离方面的举措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应当在负压手术室进行手术。应有医务人员通知层流工程技术人员及时检查,必要时更换负压手术间高效过滤器。负压手术室室内压力一般为-5Pa,已进入感染手术室的人员尽可能不外出,室外人员与室内人员在缓冲间内进行内外物品的传递,术前应关闭好缓冲间。如果没有负压手术室,宜选择独立净化机组且空间位置相对独立的手术间,手术中关闭净化系统,术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如为普通手术室要尽量选择空间位置独立的手术间。在手术流程中尽量做到物理分隔,避免和其他患者的交叉。同时,移除手术间内非必要或不适用的仪器设备等。6.其他安全注射不仅关系到患者健康,更是麻醉医生职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麻醉时,应谨慎处理麻醉操作中的锐器,防止刺伤,一旦发生应立即启动医源性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安全注射具体措施包括:应使用一次性灭菌注射装置;尽可能使用单剂量注射用药;多剂量用药无法避免时,应保证"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不应使用用过的针头及注射器再次抽取药液;禁止手持针等锐器物随意走动;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复帽,必须复帽时应采取非手触的方式;使用后的针等锐器物及时放入利器盒内[14]。对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实施全麻时,麻醉前以及术毕拔管后可建议患者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实施非全麻时,建议手术全程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以减少空气传播,同时要特别加强监测生命体征。用于疑似或确诊病例诊疗的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及护理物品应当专人专用,若条件有限,不能保障医疗器具专人专用时,每次使用后应当进行规范的清洁和消毒[15]。确保麻醉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无菌操作,从而预防和避免围术期呼吸道的感染,降低院内感染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因时间仓促,本文仅探讨了应对此次疫情与麻醉密切相关的几个感染控制方面的问题,较为局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更期待大家的宝贵意见。参考文献[1]李宝钏,何小霞,陈雷,等 麻醉科医院感染的调查与预防措施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6):1388-DOI:11816/2015-[2]沈晓红,祝惠琴,陈颖 品管圈在提高手术室医护人员急诊手术标准预防中的作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 23(18): [3]李六亿,刘玉村 医院感染管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4]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围术期感染控制的指导建议[J] 麻醉安全与质控杂志, 2020, 4(2): 63-DOI:3969/2096-[5]卢一玮 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感染控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12): 1702-DOI:3760/1674-[6]周敏,黄彩鹏 麻醉科医护人员手卫生调查及干预对策[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7, 34(1): 82-DOI:11726/1001-[7]WS/T313—201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2019-11-26][8]PengPW, WongDT, BevanD, et Infection control and anesthesia: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Toronto SARS outbreak[J] Can J Anaesth, 2004, 50(10): 989-DOI:1007/BF[9]LoftusRW, KoffMD, BirnbachDJ The dynamics and implications of bacterial transmission events arising from the anesthesia work area[J] Anesth Analg, 2015,120 (4): 853-DOI:1213/ANE[10]BirnbachDJ, RosenLF, FitzpatrickM, et The use of a novel technology to study dynamics of pathogen transmission in the operating room[J] Anesth Analg, 2015,120 (4):844-DOI:1213/ANE[11]LoftusRW, KoffMD, BrownJR, et The dynamics of enterococcus transmission from bacterial reservoirs commonly encountered by anesthesia providers[J] Anesth Analg, 2015,120 (4): 827-DOI: 1213/ANE[12]WS/T 512—201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D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6 [2016-12-27][13]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麻醉机内呼吸回路消毒及灭菌"工作组 麻醉机内呼吸回路消毒及灭菌的指导建议[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8, 38(12): 1417-DOI:3760/0254-[14]WS/T 591—2018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8[2018-05-10] [15]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 [2020-01-23]-END-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一、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要是按照期刊级别来说的话,《中国感染控制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是核心级别的,相关详细内容可自行去查询。以上内容只供当做资料参考,如果是要选刊发文章,还是建议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拙见仅供参考。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医院感染学学术性期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

不是中华牌,但是是核心期刊,影响因子也可以。

中华医院感染病杂志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医学杂志》美国ISSN:0002-9343,1910年创刊,全年1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388。刊载临床研究原始论文和初见病例报告、评论。兼及临床病理学高级学术会议探讨医学、科学与社会问题的文章和编辑部短评。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美国ISSN:0749-3797,1984年创刊,全年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67。刊载预防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论文。涉及的学科包括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学、毒理学和社会科学;应用的领域包括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职业医学、环境卫生、航空航天医学、老年病、母婴保健、计划生育等。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美国外科学杂志》美国ISSN:0002-9610,1890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924。历史悠久的著名外科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由美国六家主要外科医学会合办,专载普通外科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介绍手术技术、外科手术、步骤、设备和器械。主要栏目有论著、方法探讨、外科教育、简短报告、评论等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老年医学与老年病学集刊》爱尔兰ISSN:0167-4943,1982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760。刊载实验老年医学和临床老年病学以及老年社会研究等方面的论述。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档案》墨西哥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14ISSN:0188-4409,1970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382。2004年起由Instituto Mexicano del Seguro Social, Oficina de Bibliotecas y Divulgacion,MEXICO 出版,发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原始论文和报道。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生物医学与药物疗法》法国ISSN:0753-3322,1947年创刊,全年10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21年影响因子069。刊载生物医学和药物疗法,包括与之相关的生化、内科、药学、外科、生物物理、免疫、血液、神经与内分泌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和札记。Clinica Chimica Acta《临床化学学报》荷兰ISSN: 0009-8981, 1956年创刊,全年2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49。刊载临床化学和医学生物化学,包括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化学技术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技术札记,以及学术动态报道。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欧洲放射学杂志》爱尔兰ISSN:0720-048X,1981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888,2005年EI收录245篇。刊载研究放射及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与实践方面的论文、评论、病例报告,涉及X射线、CT、磁共振、超声波及其它先进影像技术和设备。Integrative Medicine《综合医学》美国ISSN:1096-2190,1998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营养补充剂、植物药、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论文ITBM-RBM News《欧洲生物医学技术杂志-新闻》法国ISSN:1297-9570,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2000年前刊名RBM-News,为刊载世界生物医学界学术活动及其新闻报道。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解放军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1、护士进修杂志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中华内科杂志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中华血液学杂志6、中华肝脏病杂志7、中华消化杂志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9、中华肾脏病杂志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3、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6、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中国循环杂志18、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病杂志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中国内镜杂志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牌杂志是国内医学杂志中有重要影响的一类期刊,有两种主办单位的统称为中华牌,一类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期刊,比如中华内科杂志,另外一类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期刊,比如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从名字上无法辨别,只有通过主办单位来判断。中华牌有医学会的直管杂志也有地方医学会的分管杂志,通过从业20年的观察,有一些地方性的中华牌杂志在细分专业中有重要的影响力,且录用率高,见刊快,在晋升职称时,如果能通过中华牌杂志的助力,评审胜算要大很多,且可以作为自己的终身代表作品

医学学术期刊的种类有数千种之多,主要包括三个等级,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很多省份会划分自己的一类,二类期刊标准,核心期刊大概就有1000多种,其中中文核心200多个,科技核心900多个,学术期刊又根据医学的分类细分为很多类别,比如护理的有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泌尿外科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其它专业亦是如此,发表一篇跟专业相关的医学论文,可以适当提高职称晋升几率,具体的也可以跟专业机构咨询,希望能为您提供到帮助

  • 索引序列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电话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官网电话
  • 中华感染学杂志电话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 中华医院感染病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