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舞蹈艺术的核心概念界定

中国舞蹈艺术的核心概念界定

发布时间:

中国舞蹈艺术的核心概念界定

概念:中国舞China classic dance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这是一个独立的舞蹈。没有隶属于中国舞蹈的其它舞蹈种类。“中国舞”名字与概念的由来:在1980年香港的殖民地政府决定大力支持本土艺术发展,在舞蹈方面,请来英国著名学者皮特·比里森教授前来香港考察,并提出辅助香港本土舞蹈发展的可行之法。作为专业的舞蹈团,城市当代和香港芭蕾舞团先后于1979年成立,比里森参观了这两个舞团之后,向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建言:香港已经有了一个现代舞团和一个芭蕾舞团,从比里森的观点来看,现代舞和芭蕾舞都是来自西方,而这个城市九成以上是中国人,便应该有一个跳‘中国舞’的舞团。自此之后,香港的专业舞蹈界被划分成三大门类:现代舞、芭蕾舞和“中国舞”。城市当代舞蹈团跳的是现代舞、香港芭蕾舞团跳的是芭蕾舞,而1981年在殖民政府的运作下,成立了香港舞蹈团,跳的自然是‘中国舞’。随后于1984年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学科的建设便跟随专业舞团三分天下的格局,成立了现代舞系、芭蕾舞系和‘中国舞’系。有趣的是,香港许多业余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年青人和他们的老师,也很快地跟随殖民地政府的说法,改称自己跳的是‘中国舞’。八十年代也是中国内地初尝改革开放的年代,许多社会上的变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便随着外国人怎样说,中国便怎样来。中国的民族舞摇身变成‘中国舞’,便是其中一例。通过香港演艺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的接触,每年内地的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老师,得以被聘去香港教学,可是他们教的学科,不叫古典舞或民族民间舞,而是叫“中国舞”。扩展资料:中国舞又叫古典舞,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 戏曲和武术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的技术、技巧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节奏特点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二、身法韵律的贯穿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我们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对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训练;一个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质训练;一个是意念、感受上的艺术素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族舞的“神、气、韵”,才能打破基训课的芭蕾化倾向及体操、杂技化的倾向;才能改变基训课在训练上的纯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倾向。同时也解决了组合的语言性,以及让身法与民族技术、技巧的能力、素质训练结合起来。三、民族特性(一)旋转的特点1、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2、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3、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4、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民族舞姿转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还大有余地,还有很好的前景。(二)翻身的特点翻身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所无可比拟的。翻身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1、民族性强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强。2、形象性强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3、表现力强翻身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则表现英武刚健……近年来,翻身有了新的发展,结构形式丰富了,加强了流动性和复合性,加强了对比性,除了性格刚柔、急缓、大小、快慢的对比,作为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技巧的训练内容和表现手段,它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更好地展现我们民族的民族特性。(三)弹跳的特点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1、把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强难度。2、加强“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在跳的过程中呈现拧、倾、翻、闪、展、腾、挪。3、空中的横向转体有了新的发展,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加强。4、高低对比,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中国古典舞弹跳的又一特点。5、由于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6、在空中变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跃的特点。7、弹跳和武功技巧相结合。无数的身法和技术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训练目的却不尽相同。武术的训练是以技击和攻防为目的的,舞蹈的训练则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划人物的性格为目的。8、与身法结合,形成和加强了古典舞跳跃进的流动性和语言性及风格特点。

中国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中国舞是一个独立的舞种,并不包括哪个舞种。扩展资料:中国舞蹈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的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舞

概念就是来自于民间的舞蹈,特性就是种类多,数量大,地域和民族风格强~~~

概念:中国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中国舞包括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汉唐舞、古典芭蕾舞拓展资料:中国舞的舞姿:中国古典舞蹈中的舞姿是非常丰富的,它的基本动作具有高度的雕塑性。它不仅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也使跳跃、旋转与翻身等技巧具有强烈的雕塑性。基本舞姿要求腿部、躯干、手臂、头和眼睛(视线)等动作有高度的协调性。因此,基本舞姿的训练实际上也是掌握古典舞风格的手段。由于在基本舞姿训练时往往是将一腿静止另一条腿在空中运动形成各种姿态,因此,腿与上身都要有很好的控制能力,所以舞姿也可称为控制动作。这种控制能力是舞蹈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1、抬前腿、旁腿、后腿(原地,带辗转的,带半环动和全环动的;或从一个舞姿经辗转或经半脚尖立变成另一舞姿)2、大射雁3、金鸡独立(原地,带辗转)4、踹燕(原地,辗转变成探海)5、探海(原地,辗转变成踹燕)6、斜探海(原地,带辗转)7、躺身旁腿8、软踹燕(女)9、后腿侧身(原地,带辗转)10、掀身探海(女,原地,带辗转)11、拧身探海(男,原地,带辗转)12、紫金冠(女)13、老鹰展翅(男)14、商羊腿(男,原地,带辗转)15、商羊腿踹燕(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舞

舞蹈的核心概念界定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狞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部落为了有个共同标志,这就出现了图腾。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亦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祷告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这叫图腾舞蹈。图腾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样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们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缘关系,跳这种舞野牛就会出现并让他们狞猎:澳洲土人跳他们的图腾蛇舞时,舞者纹脸纹身,作为对自己部落祖先的纪念。龙和风是中国古代民族的图腾。由于各个部族互相归并,一个图腾已经不能代表整个部落敢盟的共同祖先,于是把儿种图腾特征,如以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综合成龙的形象,以孔雀、山鸡等特征综合成凤的形象,用它们代表最高统治者一姓的祖先,作为"帝德"与"天成"的标识。后来才把龙和风当作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对于那些注重描写生活场景或抒发情感情绪的舞蹈作品,舞蹈形象同样需要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和姿态表情,来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舞蹈意境。不论是塑造人物,还是表现意境,舞蹈形象都需要依靠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人物性格,创造情绪氛围,使得舞蹈形象总是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和表情性的美学特性。

论舞蹈的本质及其意境中外学者的这些观点,即舞蹈起源之说,甚至已形成重大流派的学说,从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认知角度和审美习惯出发,捕捉了形形色色的舞蹈之起源论据既生动形象,又丰富多彩,尤其是那些来自遥远时代的材料,或偏僻地区的例证,对于我们今天来全面认识舞蹈的起源,乃至舞蹈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价值,生命本质和美学特征,具有价值连城的意义。但总体说来,这些材料大多仅停留在支离破碎的描述中,更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嫌,结果使如此错综复杂的舞蹈起源问题,遭到了如此轻率的简单化待遇;而在更加广阔的范畴中,这些学说对具体论述对象的生态环境,文化习性,美学特质,运动习惯等许多关键性的方方面面,则缺乏搜集的意识和严密论证,最关键的症结还在于,这些学说论及的都只是舞蹈起源的外在,虽然举足轻重,却有严重的缺陷。研究和阐释舞蹈的起源,绝对不能忽视其“内在根据”。只有“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这两方面的情形都烂熟于心,才能最终把握舞蹈起源的真谛,使这个专题的研究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所谓舞蹈起源的“内在根据”,指的是人类那身心合一的物质条件,手舞足蹈的自娱意识和传情达意的交流需要这三种与生俱有的内在因素。舞蹈不单纯是一种娱乐,它是表现人的诸多复杂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的艺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就是意境。一件成功的舞蹈作品,总令人耳目一新,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一句话:有意境。美的意境需要眼光独到,善于把握时代的脉络,抓住一般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筛选,发展其中的闪光点加以提炼升华,于是栩栩如生的形象脱颖而出。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而且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创造要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易于被观众所接受和欢迎。舞蹈的意境有许多种,第一个是心态意境。心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喜怒,哀乐,忧愁,烦躁等心理活动的表露形式,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会复杂多变,在一定的范围里,标志着社会某一个民族或个人的精神斗志。第二个是生态意境,舞蹈从乎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原始状态起,就由各种物体打击出各种节奏想伴随,而打击出来的各种节奏也正是音乐的原始状态。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更是与音乐难舍难分。好的舞蹈构思创作出好的舞蹈音乐,好的音乐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的成功之作比比皆是。舞蹈音乐属于音乐的一个品种,但它通过音乐塑造的时空和舞蹈的形体动作珠联璧合,使观众同时从听觉和视觉两条审美通道去欣赏同一作品。三是情态意境。情态,顾名思义是指“情”和“景”的交融,“情”是人所为,“景”是客观存在,两者统一形成动态情势。当人与景观产生联系融为一体时,情态便在情景交融中自然结合,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舞蹈艺术和其它的艺术门类一样,在建构自己的艺术大厦时,情要真,意要深。而情真需要创作者对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意深则需要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有高屋建领的理解和认识,只要情真意深,形象必然丰满,作品的哲理品格也便会透过情节自然浮现出来。现代著名美学家苏珊 - 朗格说:“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整个人类的感情”。这种以整体探索、整体品察、整体把握为背景,将哲理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毕竟在更清醒的理性和更深沉的情感上观照了人类整体,而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舞蹈的形式美,技术性极强。但这种形式美和技艺性,都是发自人体自身的,外部的形态美和技艺,都不可避免地与人体内部精神情感相通,受其支配并表现情感,不是这样,就不能称之为活的人体了,这样的舞蹈也就失去了舞蹈的真谛。舞蹈作品的生命源于人体内部的精神情感的创作机制。舞蹈的情感是细腻的,它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亦是独特的。在舞蹈商业化,国际化的今天,舞蹈的所有的优势应该加以发扬,传播,同时也要加以发展来适应当今的社会。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就逻辑而言是两种文化互动的结果。可谓有“矛”才有“盾”,有“碰”才有“撞”。并且由文化碰撞形成文化反弹的文化震撼,使文化互动的双方受到影响。然而,目下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奇怪的景观是:虽然东西方文化是互惠互利,而冲突与震荡只存在于东方——东方舞蹈家在文化交汇中深受的困挠,西方舞蹈家则毫无感觉。例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先锋派舞蹈家默斯·坎宁汉得到一本英文版的中国《易经》如获至宝。他从这本中国古老的哲学著作关于世界万事万物不断变化的辩证思想中获得了艺术变化发展的重要启示,同时他把易理爻卦算命的原理用于他的舞蹈创作,形成“机遇编舞法”,坎宁汉先生似乎从未感觉到过东方文化对他的震荡问题。70年代,另一位先锋舞蹈家特丽莎·布朗的现代舞蹈团一边打着中国的“太极拳”,一边创造她的“放松技术”时,布朗女士亦从未困扰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他们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力创造了美国最先锋的艺术,并且,从本土到世界没有人对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的“美国化”问题提出任何质疑。显然,文化冲突与震荡好像一副“剃头挑子”——只存在于东方舞蹈家感觉中的“一头热”。追究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现代东西文化发展强弱不均,带来东方舞蹈家在文化交流中心态失衡:或者为西方现代舞蹈文化以势如破竹风靡世界之势所慑,以教条主义的学习态度而丧失本土的立场;或者苦于自身文化的羸弱所囿,尚无拥有足够的文化积累以超越他文化的影响。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正视:冲突确实存在,并且,我们自身的现代舞蹈文化亦正是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不断建立。为此,我们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清醒地意识到冲突是怎样发生的。静心梳理东方现代舞蹈文化的发展,全面地受到西方舞蹈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影响首先不在于西方舞蹈文化的强大而在于东方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的需要。正如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所说,一种真正重大深刻的外来影响被一个民族接受,必然因为前者与后者的某种内在要求相吻合。因此,我们的关注点就应该主要不在于前者的影响,而在于后者的接受。由于历史的原因,东方文化在近现代发展中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一种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经验需要新的艺术语言及其方式表达传递,而文化发展的羸弱与积累的匮乏,东方现代舞者在西风东进中借力而行便成为必然——借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的封闭状态,用外来的身体语言符号表达和揭示自我新的感觉经验。那么,成在于此,败即于此。在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里,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感觉和经验的传达方式,语言符号赋予我们周围世界的经验以形式及其色彩。语言学家爱德华·萨皮尔认为,人类建构真实的世界是通过他们对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特别选择。他的学生本杰明·l·沃尔夫亦认为, 说话的语言不同导致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具有语言共同特性的身体语言——舞蹈语言成形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生态环境,以特定的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着特定民族生命生存的状态。因此,东方舞蹈家借鉴他文化他民族的生命经验来表现本文化本民族的生命经验之时,两种文化,两种环境,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经验之间的距离必然十分鲜明地凸显出来。如果我们对于这种距离和差异缺少足够的认识,在文化借鉴中对语言系统不进行应有的必要的转换,由于二者间的不兼容性带来的文化冲突便不可避免。“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是当下现代舞蹈家挂在嘴边上的两个口号。就其总体意义而言,前者是寻求外来文化“民族化”的一种努力,后者是民族文化“世界化”的一种追求。毫无疑问,两者方向的正确性都无可厚非。就其特定意义而言,这两句口号折射着东方的现代舞者期待被认同的心态,前者在于希望得到国人的认同,后者在于期待世界认同。从某种角度来说,或许出于走出本土文化困境的急切心情,或许国际认同更具有权威性,对接踵而来的本土认同更具有说服力,“与国际接轨”成为东方的现代舞者更心仪的目标。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种心仪之后悄悄发生的立足点的偏移,恰恰容易使我们背离现代艺术创造的初衷。问题绝不在于“与国际接轨”将艺术创造的标尺瞄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而在于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现代世界文化格局往往使我们的价值尺度依然指向西方。而在事实上,与国际能够接轨的现代重大艺术节日和活动几乎均以西方背景为“麦加”,东方的舞蹈家常常处于被选择的地位。这样,与国际接轨所采用的价值判断的尺度不在东方文化而在于他者文化。在被他者文化与审美判断选择下的与国际接轨的东方艺术,尤其是为了“走向世界”而迎合他者文化与审美判断的东方艺术,很难说有多少东方民族文化独立的品格。身体的语言作为人类最早的语言形态是对生命进行诗意的表达,舞蹈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态的本质在于对生命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一些伟大的艺术创造往往不是诞生于艺术家刻意追赶时尚之中,而诞生于艺术家不失时机地关注和及时地提供了如何解决民族的生命的问题思考之中,当代东西方现代舞蹈家的重大成就亦产生于此。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和欧洲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生活变得复杂和严峻,面对这样一个变化了的世界,美国现代舞的奠基人玛莎·格雷姆认为她的艺术不可能像前辈艺术家那样去做一朵花,去成一片浪,或像古典芭蕾那样关心美的线条,她的舞蹈是要使人体成为能量发动机,表现人类有机的行为。玛莎·格雷姆以伴随着呼吸的强有力的腹部收缩和脊椎伸展,揭示人的欲望的人性的内在风景。为美国现代舞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石。70年代德国现代舞蹈家皮娜·鲍希一跃成为世界现代舞蹈剧场的先锋与核心人物,她那破碎、压抑并充满暴力的舞蹈剧场或使观众一头雾水或使观众趋之若鹜,但她受到人们仰视的决不是表面的破碎、压抑和暴力的形式,而是在这之后所呈现的战后德国人精神的状态和两性之间或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本质,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对德国现代文化的深刻反思。鲍希艺术的价值在于她负荷了整个战后德国人精神的破碎和沉重。20世纪,西方现代舞蹈艺术向东方文化渗透一直是单方面的,然而在70年代,日本现代“舞蹈”则一反常态将其影响向西方回流。“舞蹈”震撼和影响了欧美剧场大约不在于它那黑暗、畸型、丑和死亡之美的形式,而在于日本舞蹈家对日本战后文化的深入反思——尤其是对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精神肉体的畸型发展的揭示,对不断制造垃圾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本质的揭露。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艺术的先锋性和艺术的国际定位都不仅仅在于艺术家刻意追求的形式,而在于在这种刻意追求的形式之中的生命与情感的内涵,尤其是对于本民族生存状态的反映和对其现存问题的考索与解决。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属于世界的往往是民族最好的,这一观点的价值不在于它对民族文化本身的强调,而在于它指出民族文化中那些解决特定民族生存问题的成功经验具有人性的普遍意义。由此,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我们应关注的是东方的接受而非西方的影响;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本土定位而非与“国际接轨”。当我们把艺术的触角切入民族生存最敏感的神经,我们的艺术才会具有冲击力与震撼力,我们只有背靠着民族文化的、哲学的和美学的坚实基石,我们的现代艺术无论批判还是建构,才会有文化的广度、美学的高度以及哲学的深度,我们的艺术的本土定位才能成为现实。而当我们成功地解决本民族生命生存中的艺术方式对他民族提供了经验之时,东方民族艺术的国际定位亦成为不争的事实。“现代派”与“现代性”关于“现代舞”亦是我们争论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概念。对于这个说不清的问题还必须说的原因是由于它直接关系我们前行的方向。现代舞虽说对其认识众说纷纭,但从表象上总括起来其基本特点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概念相联,一是与过去时所对应的现在时的时间概念相联;一是与传统相对应的现代发展的历史概念相联;一是与现实主义相对应的现代主义美学概念相联;还有就是和古典芭蕾所相应的风格类别的概念相联。可是有人却狭隘地把东方的现代舞看成是西方舶来的一个现代派舞蹈流派,或仅把它界定为与芭蕾相区别的一个舞种风格,其结果是从本质上忽略了现代舞是一场实现舞蹈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艺术革命和艺术运动,从而未注意到现代舞蹈家们对“现代舞”的“现代性”的体认与强调。即便西方现代舞蹈家本身亦不强调“现代派”的派别,而强调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塞尔玛·珍妮·科恩语)。把现代舞理解为是一种心态,一种对舞蹈艺术与时代同步的必要性的认识(霍塞·林蒙语)。因此,淡出“现代派”,强化“现代性”是在文化融合与文化借鉴中,东方舞蹈家解决文化冲突问题的一个思想方法的关键,亦是使现代舞蹈文化牢牢地建构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石之上的关键。所谓“现代派”是一个西方现代文化艺术发展到20世纪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概念,可以说,它是形形色色的标榜反传统的文学艺术家的总称,它是对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传统美学的一次彻底的反向运动。而“现代性”则应是指“现代人最深刻的本质,它即为现代思辨所揭示的灵魂深处的奥秘,是那种超越自身,无限发展的精神”(丹尼斯·贝尔语)。在这种精神引领下建构起来的具有“现代性”的舞蹈艺术一是具有现时代的独创性;二是具有现时代的经典性。如果这两者均属于一切优秀艺术品的标志的话,那么,对于现代舞而言,它还具有和一切传统艺术相区别的“实验性”——为艺术与为生命的发展寻求更多的可能性而作出的超出传统价值判断的种种探索。因此,作为一个现代舞者不仅应该具有批判旧传统中的僵化成分的勇气,亦应具有超越旧传统建设新文化的能力。因为只具有破坏力而缺少建设性的艺术行为较少具有说服力。另外现代舞者还应具有坚强的神经,去迎接旧习俗的攻击与挑战,承受失败和环境的重压。并且以健康的心态,不急功近利,不媚权媚俗,不取媚西方。因为,现代舞的艺术尺度永远存在于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特定的文化“角色”之中,永远存在于一个民族的现代审美理想之中。从另一方面而言,整个社会应对现代舞蹈的“探索性”与“实验性”具有足够的认识与理解,并对其敞开更宽广的怀抱。注意不要教条地以传统与主流艺术的标准来要求与规范它们,防止在这种要求和规范之中使这种探索与实验精神萎缩,而这种探索与实验精神萎缩所带来的不是作为现代舞一种舞蹈风格种类发展的滞缓,而可能将是一个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新的可能性的丧失。因为这是由于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在现时代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差异所致。前者代表着一个时代和民族已认同的价值标准与审美尺度,它以一种艺术的和谐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与安定。而现代艺术则代表着对传统秩序的一种突破力量,对旧有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提出质疑,以一种新的可能性取而代之,试图将艺术推向前进。关于现代艺术的标准,有学者曾提问:大众的口味,官方的尺度,专家的判断,学院派的规范,到底哪一个是艺术的最高尺度呢?并且现代舞、古典舞,民间舞到底哪一种更重要呢?本文再次重复著名理论家约翰·罗素的话语以为作答:作为真正的艺术,是何种类都不重要,“在伟大的艺术家看来,所有艺术标榜的标签都是可笑和无聊的,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沉潜到他的艺术生命的底层,去开拓全新的生命意义和真正的艺术瑰宝。”并且如果我们坚持用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艺术精神建构我们本土的现代舞蹈艺术,东方现代舞蹈文化摆脱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走向融合,并在全球化的世纪里使自己的舞蹈艺术纳入世界民族舞蹈文化的轨道一定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国舞蹈艺术的核心概念

用肢体表达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就是舞蹈

概念:中国舞China classic dance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这是一个独立的舞蹈。没有隶属于中国舞蹈的其它舞蹈种类。“中国舞”名字与概念的由来:在1980年香港的殖民地政府决定大力支持本土艺术发展,在舞蹈方面,请来英国著名学者皮特·比里森教授前来香港考察,并提出辅助香港本土舞蹈发展的可行之法。作为专业的舞蹈团,城市当代和香港芭蕾舞团先后于1979年成立,比里森参观了这两个舞团之后,向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建言:香港已经有了一个现代舞团和一个芭蕾舞团,从比里森的观点来看,现代舞和芭蕾舞都是来自西方,而这个城市九成以上是中国人,便应该有一个跳‘中国舞’的舞团。自此之后,香港的专业舞蹈界被划分成三大门类:现代舞、芭蕾舞和“中国舞”。城市当代舞蹈团跳的是现代舞、香港芭蕾舞团跳的是芭蕾舞,而1981年在殖民政府的运作下,成立了香港舞蹈团,跳的自然是‘中国舞’。随后于1984年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学科的建设便跟随专业舞团三分天下的格局,成立了现代舞系、芭蕾舞系和‘中国舞’系。有趣的是,香港许多业余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年青人和他们的老师,也很快地跟随殖民地政府的说法,改称自己跳的是‘中国舞’。八十年代也是中国内地初尝改革开放的年代,许多社会上的变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便随着外国人怎样说,中国便怎样来。中国的民族舞摇身变成‘中国舞’,便是其中一例。通过香港演艺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的接触,每年内地的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老师,得以被聘去香港教学,可是他们教的学科,不叫古典舞或民族民间舞,而是叫“中国舞”。扩展资料:中国舞又叫古典舞,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 戏曲和武术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的技术、技巧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节奏特点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二、身法韵律的贯穿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我们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对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训练;一个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质训练;一个是意念、感受上的艺术素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族舞的“神、气、韵”,才能打破基训课的芭蕾化倾向及体操、杂技化的倾向;才能改变基训课在训练上的纯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倾向。同时也解决了组合的语言性,以及让身法与民族技术、技巧的能力、素质训练结合起来。三、民族特性(一)旋转的特点1、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2、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3、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4、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民族舞姿转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还大有余地,还有很好的前景。(二)翻身的特点翻身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所无可比拟的。翻身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1、民族性强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强。2、形象性强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3、表现力强翻身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则表现英武刚健……近年来,翻身有了新的发展,结构形式丰富了,加强了流动性和复合性,加强了对比性,除了性格刚柔、急缓、大小、快慢的对比,作为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技巧的训练内容和表现手段,它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更好地展现我们民族的民族特性。(三)弹跳的特点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1、把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强难度。2、加强“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在跳的过程中呈现拧、倾、翻、闪、展、腾、挪。3、空中的横向转体有了新的发展,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加强。4、高低对比,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中国古典舞弹跳的又一特点。5、由于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6、在空中变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跃的特点。7、弹跳和武功技巧相结合。无数的身法和技术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训练目的却不尽相同。武术的训练是以技击和攻防为目的的,舞蹈的训练则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划人物的性格为目的。8、与身法结合,形成和加强了古典舞跳跃进的流动性和语言性及风格特点。

概念:中国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中国舞包括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汉唐舞、古典芭蕾舞拓展资料:中国舞的舞姿:中国古典舞蹈中的舞姿是非常丰富的,它的基本动作具有高度的雕塑性。它不仅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也使跳跃、旋转与翻身等技巧具有强烈的雕塑性。基本舞姿要求腿部、躯干、手臂、头和眼睛(视线)等动作有高度的协调性。因此,基本舞姿的训练实际上也是掌握古典舞风格的手段。由于在基本舞姿训练时往往是将一腿静止另一条腿在空中运动形成各种姿态,因此,腿与上身都要有很好的控制能力,所以舞姿也可称为控制动作。这种控制能力是舞蹈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1、抬前腿、旁腿、后腿(原地,带辗转的,带半环动和全环动的;或从一个舞姿经辗转或经半脚尖立变成另一舞姿)2、大射雁3、金鸡独立(原地,带辗转)4、踹燕(原地,辗转变成探海)5、探海(原地,辗转变成踹燕)6、斜探海(原地,带辗转)7、躺身旁腿8、软踹燕(女)9、后腿侧身(原地,带辗转)10、掀身探海(女,原地,带辗转)11、拧身探海(男,原地,带辗转)12、紫金冠(女)13、老鹰展翅(男)14、商羊腿(男,原地,带辗转)15、商羊腿踹燕(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舞

中国舞China classic dance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中国舞包括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汉唐舞,古典芭蕾舞 。1、民族舞,产于流传于民间,主要以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是各种舞种的不可确少的元素。如孔雀舞 、摆手舞、 花鼓子。2、民间舞,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如东北秧歌、藏族舞蹈等。3、古典舞,从传统的民间舞蹈基础上衍生而来,如《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4、汉唐舞,以汉、唐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如《霓裳羽衣舞》、《汉唐舞衣》等。5、古典芭蕾舞,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照》、《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等。扩展资料中国古典舞已初步形成我们民族自己的一套训练系统,已具有比较强的民族特性,有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有我们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是其它训练体系所代替不了的。通过充分了解这些技术、技巧的民族特性,在训练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其动作要点,也能够让我们充满信心。李正一教授诠释“古典舞”时讲道:“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这是建立在浓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戏曲和武术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的技术、技巧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国舞蹈艺术的核心概念是

概念:中国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中国舞包括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汉唐舞、古典芭蕾舞拓展资料:中国舞的舞姿:中国古典舞蹈中的舞姿是非常丰富的,它的基本动作具有高度的雕塑性。它不仅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也使跳跃、旋转与翻身等技巧具有强烈的雕塑性。基本舞姿要求腿部、躯干、手臂、头和眼睛(视线)等动作有高度的协调性。因此,基本舞姿的训练实际上也是掌握古典舞风格的手段。由于在基本舞姿训练时往往是将一腿静止另一条腿在空中运动形成各种姿态,因此,腿与上身都要有很好的控制能力,所以舞姿也可称为控制动作。这种控制能力是舞蹈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1、抬前腿、旁腿、后腿(原地,带辗转的,带半环动和全环动的;或从一个舞姿经辗转或经半脚尖立变成另一舞姿)2、大射雁3、金鸡独立(原地,带辗转)4、踹燕(原地,辗转变成探海)5、探海(原地,辗转变成踹燕)6、斜探海(原地,带辗转)7、躺身旁腿8、软踹燕(女)9、后腿侧身(原地,带辗转)10、掀身探海(女,原地,带辗转)11、拧身探海(男,原地,带辗转)12、紫金冠(女)13、老鹰展翅(男)14、商羊腿(男,原地,带辗转)15、商羊腿踹燕(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舞

概念:中国舞China classic dance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这是一个独立的舞蹈。没有隶属于中国舞蹈的其它舞蹈种类。“中国舞”名字与概念的由来:在1980年香港的殖民地政府决定大力支持本土艺术发展,在舞蹈方面,请来英国著名学者皮特·比里森教授前来香港考察,并提出辅助香港本土舞蹈发展的可行之法。作为专业的舞蹈团,城市当代和香港芭蕾舞团先后于1979年成立,比里森参观了这两个舞团之后,向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建言:香港已经有了一个现代舞团和一个芭蕾舞团,从比里森的观点来看,现代舞和芭蕾舞都是来自西方,而这个城市九成以上是中国人,便应该有一个跳‘中国舞’的舞团。自此之后,香港的专业舞蹈界被划分成三大门类:现代舞、芭蕾舞和“中国舞”。城市当代舞蹈团跳的是现代舞、香港芭蕾舞团跳的是芭蕾舞,而1981年在殖民政府的运作下,成立了香港舞蹈团,跳的自然是‘中国舞’。随后于1984年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学科的建设便跟随专业舞团三分天下的格局,成立了现代舞系、芭蕾舞系和‘中国舞’系。有趣的是,香港许多业余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年青人和他们的老师,也很快地跟随殖民地政府的说法,改称自己跳的是‘中国舞’。八十年代也是中国内地初尝改革开放的年代,许多社会上的变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便随着外国人怎样说,中国便怎样来。中国的民族舞摇身变成‘中国舞’,便是其中一例。通过香港演艺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的接触,每年内地的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老师,得以被聘去香港教学,可是他们教的学科,不叫古典舞或民族民间舞,而是叫“中国舞”。扩展资料:中国舞又叫古典舞,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 戏曲和武术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的技术、技巧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节奏特点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二、身法韵律的贯穿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我们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对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训练;一个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质训练;一个是意念、感受上的艺术素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族舞的“神、气、韵”,才能打破基训课的芭蕾化倾向及体操、杂技化的倾向;才能改变基训课在训练上的纯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倾向。同时也解决了组合的语言性,以及让身法与民族技术、技巧的能力、素质训练结合起来。三、民族特性(一)旋转的特点1、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2、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3、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4、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民族舞姿转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还大有余地,还有很好的前景。(二)翻身的特点翻身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所无可比拟的。翻身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1、民族性强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强。2、形象性强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3、表现力强翻身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则表现英武刚健……近年来,翻身有了新的发展,结构形式丰富了,加强了流动性和复合性,加强了对比性,除了性格刚柔、急缓、大小、快慢的对比,作为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技巧的训练内容和表现手段,它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更好地展现我们民族的民族特性。(三)弹跳的特点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1、把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强难度。2、加强“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在跳的过程中呈现拧、倾、翻、闪、展、腾、挪。3、空中的横向转体有了新的发展,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加强。4、高低对比,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中国古典舞弹跳的又一特点。5、由于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6、在空中变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跃的特点。7、弹跳和武功技巧相结合。无数的身法和技术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训练目的却不尽相同。武术的训练是以技击和攻防为目的的,舞蹈的训练则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划人物的性格为目的。8、与身法结合,形成和加强了古典舞跳跃进的流动性和语言性及风格特点。

一,什么是舞蹈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二,舞蹈的起源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 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性爱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三,舞蹈的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快乐、科学、健康”是华彩中国舞蹈考级教材的核心理念。表演性、娱乐性相结合,达到在快乐舞蹈中,完成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华彩中国舞蹈考级教材共分10级,适用于4-16岁的少年儿童。第一级(4-6岁)1、光阴 (3/4节奏练习)2、饼干圆圆 (手臂练习)3、玩娃娃 (压腿练习)4、小雨点 (勾绷脚练习)5、星星很美丽 (手位练习)6、说句悄悄话 (头的练习)7、蜗牛 (压胯练习)8、小铃铛 (脚位练习) 9、一二三 (手指练习)选学组合 10、玩具熊 (再见曲) 第二级(5-7岁)1、小秘密 (压胯练习)2、我是好小孩 (勾绷脚练习)3、姐妹 (压腿练习)4、咯咯咯 (头的练习) 5、爱睡觉的加菲猫 (腰的练习) 6、月儿 (手臂练习)7、蚂蚁掉进河里边 (腿与腰的练习)选学组合 8、生日快乐 (胯的练习)* 9、大家来照相 (节奏与造型练习)10、小天鹅 (再见曲) 第三级(6-8岁)1、泡泡 (手臂练习) 2、明天我会长大 (压胯练习)3、眼睛 (压腿练习) 4、小脚丫 (舞姿练习) 5、大声唱歌 (方位练习)6、金鱼 (手臂练习)7、礼貌歌 (踏步练习) 8、减减肥 (胯的练习)9、我的画笔 (舞步练习) 10、彝家娃娃真幸福 (彝族)选学组合 第四级(7-9岁)1、太阳宝宝 (勾绷脚练习)2、从小培养好习惯 (压胯练习)3、知了 (腿的练习)4、游泳 (腰背练习)5、我会飞了 (舞姿练习)6、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胯的练习)7、赶阳光 (蒙族) 8、识字歌 (跳跃和胯的练习) 9、八瓣花 (藏族)选学组合 第五级(8-10岁)1、心爱宝贝 (柔韧练习)2、毛毛虫 (腰和腿的练习)3、寻胡隐君 (手位练习) 4、火鸡 (踢腿练习) 5、我家的燕子 (舞姿练习)6、蝴蝶快飞 (跳的练习) 7、小阿哥 (苗族) 8、不是我的菜 (胯的练习)选学组合 9、塔力雅图麦丹 (蒙族) 第六级(9-11岁)1、香香澡 (柔韧练习)2、晚安 (腿的练习)3、爷爷的老时钟 (手臂练习)4、给我点阳光 (腰背练习)5、噼里啪啦 (舞姿与跳踢步练习)选学组合6、侗乡小歌台 (侗族) 7、甜甜甜 (跳的练习)8、我不是公主 (维族) 9、爱的人间 (再见曲) 第七级(10-12岁)1、白鸽飞过的地方 2、采莲 3、看电视 4、我好想 选学组合 5、快乐的小花匠 6、五彩水果 7、摩登女孩 8、开心旅行 第八级(11-13岁)1、赋得古原草送别 选学组合2、幸福的冒泡 3、吹吹风 4、放轻松 5、彩云之南 6、春天的味道7、青稞香 8、一起奔跑 第九级(12-14岁)1、许个心愿 2、地球欢迎你3、家住彩云间 选学组合4、小草 5、春天在说话 6、帕米尔的孩子 7、云上少女 第十级(13-16岁)1、读唐诗 2、小橄榄 3、雪童话 4、晴朗5、塔吉克少女 6、岱日查 7、眼里的天空 选学组合

中国舞蹈艺术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舞蹈学员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概念:中国舞China classic dance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这是一个独立的舞蹈。没有隶属于中国舞蹈的其它舞蹈种类。“中国舞”名字与概念的由来:在1980年香港的殖民地政府决定大力支持本土艺术发展,在舞蹈方面,请来英国著名学者皮特·比里森教授前来香港考察,并提出辅助香港本土舞蹈发展的可行之法。作为专业的舞蹈团,城市当代和香港芭蕾舞团先后于1979年成立,比里森参观了这两个舞团之后,向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建言:香港已经有了一个现代舞团和一个芭蕾舞团,从比里森的观点来看,现代舞和芭蕾舞都是来自西方,而这个城市九成以上是中国人,便应该有一个跳‘中国舞’的舞团。自此之后,香港的专业舞蹈界被划分成三大门类:现代舞、芭蕾舞和“中国舞”。城市当代舞蹈团跳的是现代舞、香港芭蕾舞团跳的是芭蕾舞,而1981年在殖民政府的运作下,成立了香港舞蹈团,跳的自然是‘中国舞’。随后于1984年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学科的建设便跟随专业舞团三分天下的格局,成立了现代舞系、芭蕾舞系和‘中国舞’系。有趣的是,香港许多业余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年青人和他们的老师,也很快地跟随殖民地政府的说法,改称自己跳的是‘中国舞’。八十年代也是中国内地初尝改革开放的年代,许多社会上的变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便随着外国人怎样说,中国便怎样来。中国的民族舞摇身变成‘中国舞’,便是其中一例。通过香港演艺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的接触,每年内地的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老师,得以被聘去香港教学,可是他们教的学科,不叫古典舞或民族民间舞,而是叫“中国舞”。扩展资料:中国舞又叫古典舞,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 戏曲和武术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的技术、技巧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节奏特点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二、身法韵律的贯穿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我们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对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训练;一个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质训练;一个是意念、感受上的艺术素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族舞的“神、气、韵”,才能打破基训课的芭蕾化倾向及体操、杂技化的倾向;才能改变基训课在训练上的纯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倾向。同时也解决了组合的语言性,以及让身法与民族技术、技巧的能力、素质训练结合起来。三、民族特性(一)旋转的特点1、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2、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3、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4、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民族舞姿转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还大有余地,还有很好的前景。(二)翻身的特点翻身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所无可比拟的。翻身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1、民族性强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强。2、形象性强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3、表现力强翻身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则表现英武刚健……近年来,翻身有了新的发展,结构形式丰富了,加强了流动性和复合性,加强了对比性,除了性格刚柔、急缓、大小、快慢的对比,作为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技巧的训练内容和表现手段,它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更好地展现我们民族的民族特性。(三)弹跳的特点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1、把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强难度。2、加强“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在跳的过程中呈现拧、倾、翻、闪、展、腾、挪。3、空中的横向转体有了新的发展,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加强。4、高低对比,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中国古典舞弹跳的又一特点。5、由于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6、在空中变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跃的特点。7、弹跳和武功技巧相结合。无数的身法和技术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训练目的却不尽相同。武术的训练是以技击和攻防为目的的,舞蹈的训练则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划人物的性格为目的。8、与身法结合,形成和加强了古典舞跳跃进的流动性和语言性及风格特点。

舞蹈的本质内涵是艺术的一种。人体本身是它的物质载体。是以经过提炼(典型化)、组织(节奏化)、美化(造型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中人的情感意蕴,创造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作者———舞者(编导和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舞蹈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通过连续的舞蹈动作过程、凝练的姿态表情和不断流动的地位图形(不断变化的画面),结合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舞蹈作为一种社会审美形态,起源于远古人类劳动生产(狩猎、耕作等)、战斗操练、性爱活动的模仿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礼活动和表现情感、思想、意识等内在精神世界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艺术的审美社会功能是审美的愉悦性和审美的功能性的统一。舞蹈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开展文化娱乐、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一种艺术形式。

舞蹈是以审美观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 索引序列
  • 中国舞蹈艺术的核心概念界定
  • 舞蹈的核心概念界定
  • 中国舞蹈艺术的核心概念
  • 中国舞蹈艺术的核心概念是
  • 中国舞蹈艺术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