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肠道微生物期刊

肠道微生物期刊

发布时间:

肠道微生物期刊

可到平台上自行查询查询。

您好 生物类的期刊都是符合您的专业要求的

这个真的不清楚,专家们可以好好解释一下吧。

期刊《生物学论文集》(BioEssays)的一项荟萃分析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这些微生物群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影响其宿主的进食模式。迷走神经是一条从脑延伸到肠道的神经,微生物群喜欢和它“戏耍”。 肠道菌群操控宿主的饮食模式是为了生存和繁殖,也是为了消灭隔壁的微生物竞争对手。肠道是这些细菌的战场,操纵宿主的脑以使其摄取特定的食物是它们的主要武器。有时候它们甚至会因为令宿主吃下有害的食物而危及宿主。研究已经发现,肠道菌群不够多样性(也就是说一种细菌凭借对脑的操控杀光了其他细菌)的人更容易肥胖。论文强调肠道菌群并不是肥胖的唯一因素,不过作者们确实发现一些研究表明,微生物群可能具有传染性,包括那些造成过度进食的细菌。那我们为什么不能马上用一堆抗生素给我们肠道里的那些细菌来个种族灭绝?好吧,论文是这样解释的:这些微生物群具备“营养摄取和免疫发展”等重要功能,也就是说它们为我们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建立我们的免疫系统,以此作为居住在我们体内的回报。这些微生物群还帮助宿主消化特定食物。生活在日本的人有一种特殊的细菌帮助他们消化海藻。非洲一些食用高粱秆的儿童拥有能帮助他们消化纤维素的细菌。不过幸运的是,通过相对简单的饮食习惯改变,每个人的微生物群也都很容易得到控制。如果你担心你的微生物群构成,请了解通过饮食改变它或许仅仅需要几分钟——这是你肠道里的微生物群演化所需的时间,长也不过24小时——这是饮食发生改变后肠道菌群自我重建所需的时间。改变你肠道里的细菌或许有助于改变你的饮食习惯,反之亦然。“因为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利用益生元、益生菌、抗生素、粪便移植和饮食改变来操控微生物群,对于肥胖和不健康饮食等难以通过其他方法解决的问题,改变微生物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易于操作的解决方案。”作者们在一份声明中写道。除了能让生活更加健康,“针对微生物群采取行动还有可能防治包括肥胖、糖尿病乃至胃肠道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阿克提匹斯说,“对于微生物群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只不过刚刚开始了解到冰山一角。”

肠道微生物杂志

比如肠胃的蠕动效率,和微生物也有关系。

可以对肠道进行一些润滑,对肠道有益

您好 生物类的期刊都是符合您的专业要求的

尽管肠道菌群的研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得益于近几年来基因测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已经小有成就。目前至少发现十余类疾病与肠道微生物有关。实际上人体的微生物生态跟大自然的生态是类似的。在自然界,任何一个物种的消长都会打破原始生态的平衡,甚至对原来的生态带来灭顶之灾。自然界的生物之间都是环环相扣,互相制约,共同缔造了生态的平衡。在人体内,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也一样,环环相扣,互相制约,任何一种微生物的消长都可能会引起人体的疾病。益生菌制剂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外源微生物引入人体,重建人体微生物生态的平衡。另外,微生物对癌症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微生物在肿瘤的治疗中起作用有两个原因,一是微生物可以直接杀死肿瘤细胞;二是特定的微生物可以扰乱肿瘤的微环境,给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细胞扫除了障碍。尤其是第二点,给了肿瘤免疫治疗公司很大的想象空间。

肠道微生物参考文献

今天由热心肠先生的清华师弟欧阳带来肠道菌群与癌症关系的科普文章。上面这张图是我要用来放在下一篇介绍癌症和肠道菌群关系的文章里的图,算是预告。先看欧阳师弟的文章:前一段时间的科普文章想比大家都了解到肠道菌群是我们人体的一大阵地,其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栖息在我们的肠道中,他们其实还与人类疾病最大的敌人癌症息息相关。本次介绍的内容来源于2015年初发表在科际整合性的医学期刊《科学转化医学》的一篇文章。肠道微生物、肠道上皮细胞以及人体免疫系统三者息息相关,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平衡与许多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癌症也不例外。小编给大家举一个非常简单直观的例子吧。腹内感染或者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增加结肠直肠癌的发病几率,这是因为肠道内部(肠道微生物、肠道上皮细胞以及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了,肠道微生物影响增强结肠致癌作用。同时一些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够直接减缓致癌作用或者抑制肿瘤发生。小编非常震惊的告诉大家,不仅仅是肠道有关的结肠癌和直肠癌,肠道菌群同样还能影响到乳腺癌、肝癌等。局部影响或者系统性影响这些癌症的发生率正是因为肠道内部的生态失调,然而这种内部失调到底有什么有关呢?其中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过度使用抗生素。小编曾经写过一篇肠道菌群与抗生素之间的关系的科普文航,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看哦!药效作用。肠道菌群对于抗癌药物的药效作用会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不仅仅限制于起作用的药物分子,也会带来系统性的干预措施。生态失调除了影响这些抗癌药物的干预作用效果,还会影响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免疫效应。不断地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也能够调解几种类型的肿瘤治疗反应。例如,淋巴细胞全身照射能够促进肠道菌群的迁移或者至少这些肠道菌群的产物会穿过肠道上皮,从而使得增强树突细胞(具有极强的抗原内吞和加工处理能力)激活,相应的提高免疫效应。小编从文章中还得到了四个很关键的物质能够改变肠道菌群对抗癌治疗的效果。它们分别是:抗生素(针对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益生菌、益生元和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产物。(1)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细菌产生的细菌素和蛋白抗生素虽然能够消耗一些有治疗作用的肠道菌群,然而有一些特定的化学抗生素能够成功的用来限制肠道菌群在药效作用中的负面影响;(2)益生菌在许多带有肿瘤动物身上进行试验,益生菌始终具有抑制致癌作用。同时一些基因改造益生菌能够成功被用作为一种载体,这种载体能够呈递一些肿瘤相关的抗原、免疫刺激分子和抑制化学疗法毒素的酶。对人体是非常有好处的。(3)益生元(例如菊粉、低聚果糖)和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产物(例如丁酸盐)是具有潜在能力预防结肠癌直肠癌,它们也能够扩宽化学治疗窗口。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能够影响肿瘤形成、肿瘤发育以及有效配合肿瘤治疗。选择性的平衡肠道菌群能够限制特定肿瘤的发生以及提高抗癌药物的作用。参考文献:Cancer and the gut microbiota: An unexpected link Sci Transl M 2015 Jan 21;7(271):热心肠先生原创文章!授权转发请邮件联系:热心肠先生=热心帮助人+搞肠道健康+清华理科男,清华98生物本科,02分子免疫学博士生。我的公众号只分享靠谱,不卖弄高深。科学可有争论,文章更可探讨,期待与您多交流。

微生物论文>>巧塔桥助达标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巧妙搭桥,帮助学生达标。巧设疑,搭好兴趣—思维之桥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形式,是师生感情交流的纽带,是课堂教学中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其思维,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好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活酶”,强化记忆的“催化剂”。在讲授某一内容伊始,可先用适当有趣的事物来设置疑问,以诱发学生急于解疑的思维活动,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授线形动物门——蛔虫时,学生对蛔虫比较熟悉,可是教师提出:蛔虫体积这样大,怎么能在人体内寄生呢?人体小肠分泌的消化液为什么不能将其消化吸收呢?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抓住学生熟悉但又不完全了解的事物,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问题设计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目标,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提问形式。所设计的问题要严谨,有针对性、灵活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发其兴趣,启发其思维,才能真正帮他们高效达标

研究者们发现,那些肠道中微生物善于分解食物的人比较容易发胖,这意味着人体将得到更多的热量。他们推测,那些低效率的微生物不能有效的消化食物。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和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Claire Fraser说:“如果你想保持苗条的身材,那么你就得指望你肠道里的微生物不那么勤快。假设我们吃一碗麦片粥,你的微生物消化食物时比我的快,那么你就会得到95卡路里的热量,二我只得到70卡路里的热量,剩余的将会被排泄掉。那么你就是那个容易发胖的人。”我们所吃的食物也会影响肠道里的微生物组成。Fraser说:“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和低脂肪高纤维饮食的人肠道中的微生物种类不同。”这些也能影响体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而打断它。”最近Cleveland诊所的Stanley Hazen进行了一项研究,人们在食用红色的肉红肉和蛋后,肠道细菌会打嗝释放出一种叫就TMAO(化学名称为氧化三甲胺)的物质。TMAO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这可能能够解释为什么那些吃荤的人比吃素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另外一项研究中,Fraser、knight和他们的同事一起研究了宾夕法尼亚州的Old Order Amish社区里的成员,想弄明白肠道中的微生物种类是否和他们社区的普遍肥胖有关。Amish是很理想的研究对象,相似的生活方式,包括很有特点的饮食,Fraser说:“他们吃很多很多肉,土豆和肉汁,非常搞热量的碳水化合物。”研究人员收集了310个人体中的肠道微生物数据,发现有26中微生物以不同浓度存在于肥胖人群体内,这些人伴有一定程度的代谢综合症。代谢综合症有一系列表现形式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胆固醇异常、腰部有多余脂肪等。有代谢综合症的患者有更高的几率患上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代谢综合症的特点是在体内有慢性轻度炎症,Fraser说:“一些种类的微生物已经证实具有减轻代谢综合症症状的作用,即消炎作用。”Knight指出,微生物种类的差异可能会影响炎症的表现形式而不是造成炎症的原因,接下来会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肠道微生物杂志影响因子

英国微生物学期刊Microbial Pathogenesis(ISSN: 0882-4010)是本老牌期刊,创刊于1986年,由ELSEVIER出版,主编是法国马赛鲁米尼免疫学中心 J-P Gorvel教授,另外还有两位副主编,其中一位是山东滨州动物科学与兽医学院Qu博士。 1)收稿范围:发表有关传染病分子和细胞机制的原始著作和评论。它涵盖与传染原有关的微生物学,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和免疫学,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除病例报告外,它也接受临床微生物学领域的论文。研究领域包括:发病、毒力因子、宿主易感性或抵抗力、免疫机制、相关基因的鉴定,克隆和测序、基因研究、病毒,原核生物和原生动物、微生物群、与传染病有关的系统生物学、疫苗设计目标(临床前研究)。 2)影响因子:Microbial Pathogenesis杂志的影响因子近年来一直在稳定增长,2015-2019年的SCI影响因子分别为888、009、332、581、914,增长趋势非常明显,我们计算了现在的即时影响因子,3分,今年影响因子预计将会有进一步的增长,达到历史最高。 3)审稿周期:我们来看几篇今年发表的论文,平均2-3个月左右接受,当然有的快一些,有的相对慢一些。整体来说,发文速度非常快。 4)版面费:该期刊为作者提供了发表研究的两种选择:可以选择传统订阅模式,也可以选择OA模式。传统订阅模式免版面费,OA模式的版面费为2580美元,约合人民币 16000元。 回答参考资料

美国医学病毒学类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是本老牌期刊,创刊于1967年,由美国微生物协会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创办,是其官方期刊,主编 Rozanne M Sandri-Goldin 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rvine)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系系主任兼教授。研究领域为Virology,目前在同领域中排名8/37位,JCRQ1,中科院2区top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501。 影响因子: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的影响因子曾经最高达到942,虽然这二十年来有所下降,但近几年期刊的影响因子比较稳定,2015-2019年的SCI具体分别为606,663,368,324,501变化幅度很小。审稿周期:我们从官网中可以看到:一审平均用时为27天,不到一个月,挺快的;从论文接收到发表,平均用时11天,足够快;97%的论文,在发表两年内会被引用,不存在水文掺杂多的现象。 版面费: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的收费:可选择非OA,ASM正式会员90美元/页,其他学者180美元/页;选择OA,ASM正式会员2500美元,其他学者3500美元;论文补充材料,ASM正式会员230美元,其他学者355美元。 回答参考资料选择论文润色公司推荐国际科学编辑,国际科学编辑的公司所有的编辑都是拥有博士学历,并且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英语母语专家。每一篇来自中国作者的文章,都会交付到英语母语编辑手中进行修改。国际科学编辑凭借与国际出版商、期刊以及协会多年的合作,例如Elsevier Science,Springer,Walter De Gruyter,the Cell Press、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PNAS等多年的合作。

微生物生态期刊

刚了解到一家SCI微生物期刊征稿的第三届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CBEB2014)将于2014年9月19-21日在北京召开。它的上一期期刊文章差不多都通过了SCI检索截稿时间好像是2014年3月10日,还有什么需要,你就百度一下这个会议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工程学报 5、遗传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7、微生物学报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9、水生生物学报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中国科学C 辑,生命科学 12、生态学杂志 13、微生物学通报 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生物物理学报16、古脊椎动物学报 17、古生物学报 18、微体古生物学报 19、生物数学学报20、生物技术 21、生命的化学 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3、生物技术通报 24、生命科学 25、生物学通报

国家科学评论。影响因子未过十。分子植物,影响因子过十。

  • 索引序列
  • 肠道微生物期刊
  • 肠道微生物杂志
  • 肠道微生物参考文献
  • 肠道微生物杂志影响因子
  • 微生物生态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