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发布时间: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是形态各异的,这既有内在制度结构差异的原因,又有外在的社会交往情况、自然条件不同等原因。总体上看,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很难肩负起民族地区发展的重任,单一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也是难于解决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严重不足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的。云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云南省民族旅游开发已经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绩,对民族旅游进行理论思考及对云南特色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对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路径及意义的考察以及未来发展需要注意问题的理解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也是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该课题组按原计划完成了公开发表三篇论文及一个研究报告的任务,就研究计划中提出的“民族旅游的政治—经济分析”、“文化差异与文化产业”及“乡村文化业发展的道路”等三个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并公开发表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紧密相关的三篇学术论文:(1)“民族旅游的政治—经济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7年第6期;作者:马翀炜。(2)“‘云南十八怪’与民族文化产品开发”,载《文化遗产》2009年第3期;作者:孙信茹。(3)“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以云南省为例”,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cssci来源期刊)第6辑。作者:马翀炜、孙美璆、李德建。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该课题认为,云南省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能够在近年来获得较快的发展,是与云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的。基于此,要真正理解云南省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问题就有必要对民族旅游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民族旅游的政治—经济分析》一文认为:追求自由的旅游与现代社会建构的强调控制以及牟利的旅游业之间的冲突是民族旅游中具有根本性的矛盾,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旅游中的重新编码是民族文化产生变化的一个直接原因。民族文化产品进入主流文化消费系统的意义则在于通过交往而使不同文化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文化价值的相互承认。改变现实交往活动中的不合理性的可能路径在于文化拥有者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参与旅游业的行为能力,并参与到交往制度的修改与制定中。《“云南十八怪”与民族文化产品开发》一文以独具特色的“云南十八怪”文化现象及围绕“云南十八怪”进行的民族文化产品开发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云南十八怪”是外地人贬抑云南地方性文化的形象表达。近二十年来,“云南十八怪”以商品符号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云南十八怪”所包含的文化意蕴随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云南十八怪”文化符号效应经历的有轰动到平淡的变化过程中可以发现,地方性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有可能通过积极的参与而获得进入主流社会及主流经济活动的机会。而这些地方性文化以及以这些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民族文化产品要改变其边缘性的地位,就必须努力使这些地方性文化逐步成为主流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结构性要素。《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以云南省为例》一文从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的研究入手,对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得出如下认识: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现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在依托旅游业发展、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化逐步探索出了如下几种路径:日常生活用品向民族工艺品转化;民族歌舞转化为民族歌舞演艺业;独特的民俗风情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结合开发;传统民族艺术品转化为文化产品;传统的民居的开发利用等。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村民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而且使社区的组织结构得到了改善。乡村文化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报告《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在大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点面结合的介绍。认为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到目前为止,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与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或者说是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对这一个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其次,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出了多样化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在走过了村民自发性参与、政府倡导发展和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发展的20年的乡村文化业发展历程后,乡村文化产业已经探索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日常生活用品向民族工艺产品的转化。云南少数民族的许多日常生活用品,因其具有较为浓厚的民族审美文化特色,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其实用功能逐步被审美功能所取代而开始转化为旅游工艺品;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将民族歌舞转化为民族歌舞演艺业;利用特有的民族民俗风情,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开发乡村旅游;对传统民族艺术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引导这些艺术品走向市场是一些地区进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法;利用传统文化古镇、民居发展文化旅游业也是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第三,在乡村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培养乡土人才;第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第五,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改善了有形和无形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云南省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态势,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也还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较为薄弱,规模不大,单打独斗,人才不够,缺乏管理经验以及精品不多,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对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是 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二是进一步找准乡村文化产业定位;三是加强乡村人才培养,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四是充分认识市场规律,整合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要素; 五是 采用政府授牌的方式,打造乡村文化产品品牌;六是延长产业链,联动产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七是以“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更多的动力来源。该课题研究从理论上对民族旅游、民族文化产业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对民族传统文化对现实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进行了研究。并且对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点面结合的调查研究,研究基本呈现了云南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该成果对于扩大文化产业研究的领域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的。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十分丰富,传统文化正在以形态各异的方式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是需要大量的实地考察的。这也意味着更多的经费和更多的人力投入是不可缺的。这些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只能留待今后完成。

1、《论赛典赤治滇》,《宁夏社会科学》1984年3期。2、《赛典赤治滇评述》,载《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3、《元代云南至中南半岛北部的通道和驿站》,《思想战线》1987年3期。4、《元代云南站赤设置考》,载《史学论丛》第三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5、《元代云南驿传的特点及作用试探》,《思想战线》1988年1期。6、《从考古遗存看远古时代西南地区人们共同体的分布》,《思想战线》1989年增刊。7、《40年来我国西南民族史研究情况综述(上)》,《民族研究动态》1990年3期。8、《40年来我国西南民族史研究情况综述(下)》,《民族研究动态》1990年4期。9、《汉唐王朝的纳质制度》,《思想战线》1991年2期。10、《辽、西夏、金三王朝的水利》,载《史学论丛》第五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11、《百越在西南地区分布新议》,《思想战线》1993年6期。12、《先秦时期蜀、巴的民族关系》,《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6期。13、《巴蜀、西南夷地区大姓的异同及其形成的原因》,载《尤中教授从事学术活动40周年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4、《对中国人生育健康观变迁的历史考察》,载《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15、《元明时期云南的农业水利技术》,载《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16、《明代云南地区的水利工程》,《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4期。17、《大理国里堠碑三通道考》,载《中国民族史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18、《大理国时期云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3期。19、《我国西南古代居民的婚姻生育习俗》,载《传统文化与生育健康》,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年。20、《先秦时期濮越的民族关系》,载《中国西南文化研究》第三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21、《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及其对云南边疆稳定的影响》,载《中国边疆研究通报》,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22、《云南地区至邻国交通史略》,载《中国边疆研究通报》,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23、《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婚育习俗》,《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1期。24、《论宋朝以大理国为外藩的原因及其“守内虚外”治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6期。25、《明代以前广西地区的交通》,载《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26、《蜀汉南中治策新论》,载《秦汉史论丛》第八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27、《清朝治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思想及举措》,《思想战线》2001年1期。28、《应重视研究古代治理与开发边疆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1期。29、《论唐朝统治者的治边思想及对西南边疆的治策》,《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2期。30、《宋朝经营广西地区述论》,《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2期。31、《明朝统治者眼中的西南边疆》,载《史学论丛》第八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32、《西南疆域史研究综述》(1989-1998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4期。33、《蒙元经营西南边疆的统治思想及治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1期。34、《论南诏与唐朝关系的性质》,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二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35、《面向21世纪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思想战线》2002年6期。36、《论中国古代治边思想的特点、演变和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1期。37、《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整理实践》,《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1期。38、《论南诏的民族政策》,《思想战线》2003年3期。39、《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间的关系》,《中国藏学》2003年3期。40、《西双版纳古代对外交通考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期。41、《秦汉至隋代封建统治者眼中的西南边疆》,载《中国边疆史地论集续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42、《跨境民族与文化圈》,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三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43、《关于西南历史地理研究的几点建议》,载《面向21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4、《大理国的民族治策和对外政策》,载《白族文化研究》第四辑,民族出版社2003年。45、《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载《亚洲民族论坛》,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46、《关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开发》,载《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47、《蒙元对贵州、广西与海南地区的统治和经营》,载《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48、《郑和下西洋所历诸国饮食文化考》,《中国饮食文化》2003年1期。49、《〈史记〉、〈汉书〉失载西南夷若干史实考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3期。50、《元代云南行省的农业与农业赋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4期。51、《关于清史编撰体例的几点看法》,载《清史编撰体裁体例讨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2、《从赛典赤对云南的治策看蒙元的民族统治政策》,《回族研究》2004年2期。53、《论南诏不是国家级政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5期。54、《古代南方民族的酒饮习俗》,《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6期。55、《古代中国至老挝、泰国和柬埔寨的陆路交通》,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八辑,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6、《西南边疆史地研究》,载《2004—2005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研究前沿报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7、《论南诏与唐朝关系的性质》,载《林耀华先生纪念文集》,民族出版社2005年。58、《论诸葛亮南中治策及其分类统治原则》,载《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文集》,群言出版社2005年。59、《南北方古代民族融合途径及融合方式之比较》,《烟台大学学报》2006年1期。60、《论两晋、南朝统治宁州及对宁州民族关系的影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1期。61、《古代治边观念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特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1期。62、《云南特色饮食文化》,载《云南特色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3、《论中国古代治边的重北轻南倾向及其形成原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64、《边吏张虔陀与唐朝、南诏关系之破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3期。65、为《云南日报文史哲》撰写以下15篇文章(1998年与2000年):《沧海桑田话交通》,《石门清溪连滇川》,《抚今忆古话南昆》,《茶马古道源流长》,《影响超前的滇黔普安道》,《滇铜川盐水陆运》,《滇缅路系胞波情》,《滇越通道说今昔》,《临沧古道何处寻》,《古滇江湖水运忙》,《行千里如至邻家》,《山间铃响马帮来》,《版纳驿路何时有》,《汉朝至宋代的澄江》,《元明澄江史迹拾趣》;获《云南日报文史哲》优秀作者一等奖。66、为(泰国)《星暹日报》撰写以下4篇文章(2003年):《元朝与中南半岛诸国关系考》,《南诏与大理国的文化》,《南诏与邻邦的关系》,《濮越民族的源流与分布》。67、《南越国的内外关系》,《中国壮学》第一辑,民族出版社2006年4月。68、《古代“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治边思想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3期。69、《红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构想》,《红河流域社会发展国际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70、《秦汉蜀晋南朝的治边方略与云南通道开发》,《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71、《论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2期。72、《从南诏与唐朝之关系看唐朝治边及其边疆官吏》,《法国汉学》(法国)第十二辑,2007年。73、《16至20世纪前期苗族的社会生活与习俗》,《民族学报》第六期,民族出版社,2007年。74、《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及其特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6期。75、《古代治理边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构想》,《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2期。76、《试论中国边疆学的研究方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5期。77、《论封建王朝治边的历史经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2期。78、《唐宋元明清的治边方略与云南通道变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1期。79、《西南边疆史研究60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2期。80、《影响云贵高原开发的社会历史因素》,《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3期。81、《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学术探索》,2009年4期。82、《中原王朝的夷夏观及其治边》,《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11期。83、《清代云南普洱茶考》,《清史研究》,2010年4期。84、《唐宋两朝至中南半岛交通线的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4期。85、《论羁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2期。86、《历代治边与云南的地缘政治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9期。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民族学专业性集刊,创刊于2003年。2008年3月,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评审并报教育部批准,被确定为全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来源(CSSCI)辑刊的86种之一

邓启耀,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52年2月生于昆明,现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负责人。研究领域为民俗学,视觉人类学。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投稿要求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民族学专业性集刊,创刊于2003年。2008年3月,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评审并报教育部批准,被确定为全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来源(CSSCI)辑刊的86种之一

江应梁先生幼年坎坷,家境贫寒。但他好学上进,于1925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学预科,次年升入本科。大学期间,江先生博览群书,并撰文投稿,发表了不少文章。1932年大学毕业后留暨南大学附中教书,兼任暨大南洋文化事业编辑部干事。1936年,江先生凭论文《研究西南民族计划》考入中山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组,师承朱谦之和杨成志先生。在中山大学研究院学习期间,江应梁先后到粤北瑶山、海南岛五指山、云南德宏傣族地区作田野调查,考察研究瑶族、傣族及黎苗关系问题,他在云南征集到大量的民族文物,拍摄了许多资料照片,撰写了《云南西部的“摆夷”研究》等多篇论文。他征集的民族文物和拍摄的照片在广州、香港展出后,受到学界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撰写的《云南西部的“摆夷”研究》作为毕业论文参加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被聘为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讲授中国民族史、西南民族研究等课程。抗日战争爆发后,江应梁为中山文化教育馆撰写的《抗战中的西南民族问题》一书,作为该馆抗战丛书第53种出版。中山大学迁到云南徵江后,江先生也迁居徵江,此间他多次带学生到徵江、昆明、路南、武定等地作少数民族田野调查。1940年中山大学迁回广东,江应梁留在云南并接受了三个任务:一是到重庆为民国政府教育部开办的边疆民族训练班和边疆学校教授3个月的中国民族史;二是入大凉山调查彝族社会;三是调查西双版纳傣族。江应梁不畏艰险,深入大凉山腹地和西双版纳地区考察,顺利地完成了这三项任务。1947年2月,江应梁回到广州,受聘为中山大学、珠海大学教授,并兼任珠海大学文史系主任。在此期间,他根据多年的调查整理并出版了《西南边疆民族论丛》、《凉山彝族的奴隶制度》、《摆夷的生活文化》等三部专著。后两部书成为研究彝族、傣族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现被不少大学列为人类学、民族学和民族史专业的研究生必读教材。1948年10月,江应梁受云南大学聘请,任云南大学教授,先后教授文化人类学、傣族史、彝族史、彝族社会、暹罗史、中国民族史、民族史等专业课程。江先生上课以调查所得的事例为题材,内容翔实,讲解生动,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同时,他还深入滇南进行民族调查,根据丰富的调查资料写成了《滇南沙甸回族农村调查》。1950年江应梁参加了中央民族访问团并任团委,到云南武定、丽江、维西、芒市等地访问;1951年赴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1953年云南大学院系调整后,江先生转而研究民族史。他把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与民族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发表了《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结合》、《人类学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等文,出版了《百夷传校注》、《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等两部著作。“文革”期间,江应梁被诬为“牛鬼蛇神”而曾遭迫害。 1979年江应梁参与筹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所并任所长。1984年,江先生被聘为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包括我省第一位研究民族史的女博士方慧教授。同时他的巨著《傣族史》出版。该书是他长期从事傣族研究的结晶,荣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晚年以来,江应梁先生不顾年迈体弱,在他的学生林超民博士等人的协助下,从已经发表的百余篇文章中挑出22篇经典论文整理成《江应梁民族研究文集》。同时,他还组织编写《中国民族史》。终因积劳成疾,于1988年12月与世长辞,享年79岁。  江应梁一生教书育人,笔耕不辍,为云南大学培育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对中国的民族研究,尤其是西南民族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官网投稿

1、,《苗学研究》(一),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2、《苗语中的汉语借词要规范化》,《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3、《谈谈汉语文的苗文翻译》,《民族工作》,1990年第2-3期合刊。4、《从江县地名谈》,《黔东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5、《苗语生态与苗文字的统一》,《黔东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6、《苗语状词在汉译苗中的运用》,《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4期。7、《反切表意文字的初步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该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第5期。8、《反切表意文字是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新一代理想文字》,1993年第1期。该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第6期。9、《苗族传统集市在当代市场中的价值》,《贵州省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第8集,1993年12月。10、《数词与苗歌》,《苗语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11、《古驿苗寨话烧灵》,《苗学研究》(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2、《苗语地名的文化内涵发微》,《苗学研究》(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3、《对当代原始农业的再认识》,《中国农史》,1995年第1期。获贵州省第三次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四等奖14、《民族教育困境的实质》,《怀化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15、《<苗语古音构拟>补正:以甲定点为例》,《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该文被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and Cultures收录。16、《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实质及其操作释解》,《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该文转载于《高校文摘》,1999年第3期。17、《关于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思考》,《民族教育》,2001年第3期。18、《苗族交鱼纹图案象征意义剖析》,《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9、《云南丘北县冬瓜寨苗族服饰纹样制作工艺调查》,尹绍亭主编《田野调查报告》(中、老、泰、越苗族/蒙人服饰制作传统技艺传承国际研习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文化重构犹如凤凰涅槃:论传统文化利用的难点及化解手段》,方铁主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1、《历史民族学多学科整合研究规范的初步探索》,《思想战线》,2002年第1期。转载《高校文摘》2002年第2期。22、《历史民族志研究方法探讨:以〈百苗图〉整理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23、《历史人类学与相关学科对话》,周大鸣主编《二十一世纪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24、《从〈百苗图〉所载婚俗看婚姻自由》,周大鸣主编《二十一世纪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25、《启动族际制衡是落实退耕还牧政策的关键》,《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26、《论文化适应的双重性与调适取向的多样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7.《古今“杨黄”异同考》,《贵州世居民族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28、《论婚姻理论歧义性之由来》,《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29、《婚姻的理论建构与遮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77页—88页。30、《人类学理论的批判、反思与自觉》,《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1、《民族调查通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40余万字),独著。2、《〈百苗图〉疏证》,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30余万字),独著。3、《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28万字),合著。 1、《贵州省岑巩县注溪乡岑王村老屋基喜傩神调查报告》,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1995-10-00,30万字,合著。2、《贵州省晴隆县中营镇新光村硝硐苗族庆坛调查报告》,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1996-06-00,40万字,合著。3、《贵州省黎平县永从乡侗族九龙村寨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8万字,主编及作者。 1、非经济因素对民族教育的制约作用分析,鉴定验收合格,1994-07-05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持人。2、经济转型条件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体制的模式研究,鉴定验收合格1997-12-19贵州省教委 主持人。3、武陵山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与多元文化互动研究,湖南省社科联1999-2000,主持人。4、《百苗图》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01年,批准号:01BMZ007,李汉林主持,本人为主要参与者之一。5、全国民族村调查:侗族调查,2003年—2004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云南大学211工程建设,子项目组组长。6、苗族调查基地,2004年—200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云南大学211工程建设,子项目组组长。7、晚清以来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权力运作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2006年,批准号:06BMC026,主持人。

本刊主要刊发民族问题研究类成果,欢迎与本刊所设栏目相对应的具有学术性、原创性、前  沿性、创新性,具有独到见解的高质量论文,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或省部级课题的研究成果。  按照学术期刊的规范化要求,来稿须附有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3个关键词;说明性  的注释请以脚注形式放在页下;参考文献请按规范格式置于文尾;具体可参照本刊最新编发的论  文。来稿还需提供姓名、作者简介、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件等,以便联系。  本刊主要接收电子文稿,实行以学术价值为依据、符合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双向匿名审  稿制度。在投稿三个月后未接到刊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所有稿件恕不退还。  本刊实行优稿优酬。稿件一经发表,即寄赠稿费和当期样刊。为适应期刊数字化的需  要,本刊已被收入多个数据库,其著作权使用费随稿费一并发放。不愿意收入的作者,请在来  稿中注明。  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编辑加工。不愿意删改的作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本刊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一经发现,即将该作者列入  本刊谨慎用稿人员名单。  本刊为季刊,每季末月中旬出版。来稿请直接发至本刊电子信箱勿寄个人转递,以免辗转贻误。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学报投稿要求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民族学专业性集刊,创刊于2003年。2008年3月,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评审并报教育部批准,被确定为全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来源(CSSCI)辑刊的86种之一

1、,《苗学研究》(一),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2、《苗语中的汉语借词要规范化》,《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3、《谈谈汉语文的苗文翻译》,《民族工作》,1990年第2-3期合刊。4、《从江县地名谈》,《黔东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5、《苗语生态与苗文字的统一》,《黔东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6、《苗语状词在汉译苗中的运用》,《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4期。7、《反切表意文字的初步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该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第5期。8、《反切表意文字是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新一代理想文字》,1993年第1期。该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第6期。9、《苗族传统集市在当代市场中的价值》,《贵州省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第8集,1993年12月。10、《数词与苗歌》,《苗语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11、《古驿苗寨话烧灵》,《苗学研究》(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2、《苗语地名的文化内涵发微》,《苗学研究》(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3、《对当代原始农业的再认识》,《中国农史》,1995年第1期。获贵州省第三次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四等奖14、《民族教育困境的实质》,《怀化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15、《<苗语古音构拟>补正:以甲定点为例》,《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该文被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and Cultures收录。16、《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实质及其操作释解》,《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该文转载于《高校文摘》,1999年第3期。17、《关于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思考》,《民族教育》,2001年第3期。18、《苗族交鱼纹图案象征意义剖析》,《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9、《云南丘北县冬瓜寨苗族服饰纹样制作工艺调查》,尹绍亭主编《田野调查报告》(中、老、泰、越苗族/蒙人服饰制作传统技艺传承国际研习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文化重构犹如凤凰涅槃:论传统文化利用的难点及化解手段》,方铁主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1、《历史民族学多学科整合研究规范的初步探索》,《思想战线》,2002年第1期。转载《高校文摘》2002年第2期。22、《历史民族志研究方法探讨:以〈百苗图〉整理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23、《历史人类学与相关学科对话》,周大鸣主编《二十一世纪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24、《从〈百苗图〉所载婚俗看婚姻自由》,周大鸣主编《二十一世纪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25、《启动族际制衡是落实退耕还牧政策的关键》,《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26、《论文化适应的双重性与调适取向的多样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7.《古今“杨黄”异同考》,《贵州世居民族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28、《论婚姻理论歧义性之由来》,《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29、《婚姻的理论建构与遮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77页—88页。30、《人类学理论的批判、反思与自觉》,《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1、《民族调查通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40余万字),独著。2、《〈百苗图〉疏证》,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30余万字),独著。3、《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28万字),合著。 1、《贵州省岑巩县注溪乡岑王村老屋基喜傩神调查报告》,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1995-10-00,30万字,合著。2、《贵州省晴隆县中营镇新光村硝硐苗族庆坛调查报告》,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1996-06-00,40万字,合著。3、《贵州省黎平县永从乡侗族九龙村寨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8万字,主编及作者。 1、非经济因素对民族教育的制约作用分析,鉴定验收合格,1994-07-05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持人。2、经济转型条件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体制的模式研究,鉴定验收合格1997-12-19贵州省教委 主持人。3、武陵山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与多元文化互动研究,湖南省社科联1999-2000,主持人。4、《百苗图》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01年,批准号:01BMZ007,李汉林主持,本人为主要参与者之一。5、全国民族村调查:侗族调查,2003年—2004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云南大学211工程建设,子项目组组长。6、苗族调查基地,2004年—200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云南大学211工程建设,子项目组组长。7、晚清以来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权力运作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2006年,批准号:06BMC026,主持人。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投稿要求多少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民族学专业性集刊,创刊于2003年。2008年3月,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评审并报教育部批准,被确定为全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来源(CSSCI)辑刊的86种之一

1、要认真写作,写完后多读几遍,多改几遍。  2、不要在“作文投稿”处边想边写,一是防止网络故障内容丢失,二是这样草草地地写对提高作文水平没有帮助。  3、不要将一篇作文重复投稿。   4、不要使用繁体字、火星字。   5、不要从书上或网上摘抄别人的作文,抄袭文章将不予发表。   6、留下电子信箱,这样作文发表后邮件会通知你。  7、如不希望公布作者信息,请在备注中进行说明。

舒服的税收往往是热门政治争论的来源。在1776年美国殖民地对英国税收的愤怒引发了美国革命。200多年以后,罗纳德?里根以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为号召当选总统,在他入主白宫的8年期间,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70%下降为28%。1992年,比尔?克林顿当选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总统乔治?布什没有遵守他在1988年大选中的诺言:“相信我的话:没有新税。”我们在第六章中开始研究税收。在那里我们说明了,一种物品的税收如何影响它的价格和销售量,以及供给和需求的力量如何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划分税收负担。在本章中,我们要扩大这种分析,并考察税收如何影响福利,即市场参与者的经济福利。乍看起来,税收对福利的影响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政府征税是为了增加收入,而这种收入必然来自某人的口袋。正如我们在第六章中所说明的,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买者和卖者的状况都会变坏:税收提高了买者支付的价格,并降低了卖者得到的价格。但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税收如何影响经济福利,我们应该比较买者和卖者减少的福利和政府增加的收入量。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工具使我们可以进行这种比较。分析将表明,税收对买者和卖者的成本超过了政府增加的收入。

本刊主要刊发民族问题研究类成果,欢迎与本刊所设栏目相对应的具有学术性、原创性、前  沿性、创新性,具有独到见解的高质量论文,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或省部级课题的研究成果。  按照学术期刊的规范化要求,来稿须附有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3个关键词;说明性  的注释请以脚注形式放在页下;参考文献请按规范格式置于文尾;具体可参照本刊最新编发的论  文。来稿还需提供姓名、作者简介、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件等,以便联系。  本刊主要接收电子文稿,实行以学术价值为依据、符合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双向匿名审  稿制度。在投稿三个月后未接到刊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所有稿件恕不退还。  本刊实行优稿优酬。稿件一经发表,即寄赠稿费和当期样刊。为适应期刊数字化的需  要,本刊已被收入多个数据库,其著作权使用费随稿费一并发放。不愿意收入的作者,请在来  稿中注明。  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编辑加工。不愿意删改的作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本刊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一经发现,即将该作者列入  本刊谨慎用稿人员名单。  本刊为季刊,每季末月中旬出版。来稿请直接发至本刊电子信箱勿寄个人转递,以免辗转贻误。

  • 索引序列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投稿要求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官网投稿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学报投稿要求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投稿要求多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