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石油文献综述

石油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石油文献综述

本文由tonyxiong77992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iltt信■ o科教前沿o 2008年第35搠 输油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技术综述 朱志千王兮璐 I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输油管道的泄露,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带来极大的危险,而且套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对此,本文系统介绍了近年 来国内,F,II油管线泄满检测及定位技术,并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输油管绒;泄露;检测;定位 0.引‘言 管道运输具有平稳连续,安全性好,运输量大,质量易保证,物料 损失小以及占地少,运赞低等特点,已经成为石油运输的首选方式。然 而.由于管道服役时间不断增长而逐渐老化,或受到各种介质的腐蚀 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会引起管道泄漏,严重威胁着输油管线的安全, 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同时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目前,国内外出现多种输油管线泄漏检测及定位方法,其中包括 基于硬件的检测方法,如人工巡线、“管道猪”、声发射技术等;基于软 件的检测方法,如负压波法、压力梯度法等。 时性较强,对泄漏点的定位较为精确。但是,声发射信号在输油管道上 传播的距离极为有限,不利于长距离检测。闭 基于硬件检测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管内智能爬机系统(即“管道 猪”)、光线检测、电缆检测及GPS检测等。 3.软件检测方法 基于软件的检测方法是指根据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如SCADA 系统)实时采集管道的流量、压力.温度及其他数据,利用流量或压力的 变化、物料或动量平衡、系统动态模型、压力梯度等原理,通过计算对 泄漏进行检测和定位。 3.1负压波检测法 当管道发生突然泄漏时,由泄漏部位会产生一个向管道上游或管 道下游传播的减压波,称之为负压波。在管道两端设置压力传感器,当 传感器检测到负压波。就可以削断泄漏并对泄漏进行定位。应用负压 渡检测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区分正常操作与泄漏带来的负压波。负压 波检测法灵敏准确。可以迅速地检测出大的泄漏,但是对于比较小的 泄漏或已经发生的泄漏效果则/fi明显。‘31 3.2压力梯度法 当输油管道内原油流动平稳时.压力沿管道是线性变化的,也就 是说.压力呈斜直线分布。在管道的上、下游分别设置两个压力传感 器.通过上、下游的压力信号可分别讣算出管道的压力梯度。当管道发 生泄漏时,泄漏点前的流量变大,压力梯度变陡;泄漏点后的流量变 小,压力梯度变平,其折点就是泄漏点。由此可以计算出泄漏点的位 置。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沿管道压力梯度是非线性分布,因此压力梯度 法的定位精度较差,并且仪表测量的精度和安装位置都对定位结果有 较大的影响。 3.3小波分析法 小波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是一种良好的时频分析工具。利用小波分析可以检测信号的突变、去 嗓、提取系统波形特征、提取故障特征进行故障分类和识别等。因此, 可以利用小波变换检测泄漏引发的压力突降点并对其进行消噪,以此 检测泄漏并提高检测的精度。小波变换法的优点是不需要管线的数学 模型。对输入信号的要求较低,计算量也不大,可以进行在线实时泄漏 检测。克服噪声能力强,但是,此方法对由工况变化及泄漏引起的压力 突降难以识别.易产生误报。 3.4瞬变模型法 瞬变模型法是建立管道内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在一定边界条件 下求解管道内流场。然后将计算值与管道端的实测值相比较。当实测 值与计算值的偏差大于一定范围时,即认为发生了泄漏。在泄漏定位 中使用稳态模型。根据管道内的压力梯度变化可以确定泄漏点的位 置。瞬变模型法的报警门限值与测量仪器误差、流动模型误差、数值方 法误差以及要求的报警时间均密切关。如果采用较小门限值来检测更 小的泄漏。那么由于以上原因导致的不确定性就会产生更多的误报; 如果要求低的误报率,那么所能检测到的最小的泄掘必然变大。误报 率高是瞬变模型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很大缺陷。 基于软件的检测方法还包括压力点分析法、流量平衡法、统计检 测法等。 1.输油管道泄露检测及定位的性能评价 管道泄露检测及定位技术能够及时准确报告泄漏事故,可以最大 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及更大危险的发生。对一种泄露检测 方法的优劣和性能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标准考虑: (1)泄漏检测的灵敏度:指泄漏检测系统对小的泄漏信号的检测 能力。 (2)泄漏检测的及时性:指检测系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检测到 泄漏发生的髓力。 (3)泄露的误报率:误报率是指系统没有发生泄漏时却被错误地 判定出现泄露的概率。 (4)泄露的漏摄率:漏报率是指系统出现了泄漏却没有被检测出 来的概率。 (5)正常工况和泄强的分离能力:是指对正常的起I停泵、调阀、倒 罐等情况和管道泄漏情况的区分能力。这种区分能力越强,误报率越 低。 : (6)泄露辨别的准确性:指泄漏榆测系统对泄漏的大小及其时变 特性的估计准确度。对于泄漏时变性的准确估计。不仅可以识别泄漏 的程度。而且可对老化、腐蚀的管道进行预测并给出一个合理的处理 方法。 (7)鲁棒性:指泄漏诊断系统在存有噪声、干扰、建模误差等情况 下正确完成泄漏诊断的任务,同时保证满意的误报率和漏报率的能 力。诊断系统鲁棒性越强,可靠性就越高。 (8)自适应能力:指诊断系统对于变化的诊断对象具有自适应能 力,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由于变化产生的新的信息来改善自身。 2.硬件检测方法 基于硬件的方法是指利用由备种不同的物理原理设计的硬件装 置,如基于视觉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基于听觉的超声波传感器,基于 嗅觉的碳氧检测装置等,将其携带或铺设在管线上,以此来检测管道的 泄漏并定位。flJ 2.1人工巡线 人工巡线就是由经验丰富的管道工人沿输油管道进行巡查.或由 直升飞机或其它飞行器搭载高精度检测设备,通过对管道周围环境变 化的监溯和分析判断管道是否发生泄露。显而易见,这种方法检测的 连续性和实时性都非常差,而且成本较高。 2.2声发射技术 当管道发生泄漏时,流体通过裂纹或者腐蚀孔向外喷射形成声源。 然后通过和管道相互作用,声源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声波,这就是管道泄 漏声发射现象。泄漏声发射信号由液体泄漏激励产生。属于连续声发 射信号,在管道内传播,能反映结构的某些特征。如鬻孔位置和大小 等,同时又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属于一种非平稳琏机信号。利 4.结论 通过上述的论述和比较。结合衡量管道泄瀑检测方法的优、劣的 几个主要标准分析,许多检测方法都存在尚需解决得闯题,如小渣露 检测与定位同题。多泄漏点管同的检测与定位问题等等。而单纯地采 用任何一种技术对输油管线进行泄露检测和定位都无f下转纂廖6霹J 用检测仪器对声发射信号进行捕捉和分析。就可以对管道上是否发生 泄酝澄露的为止进行刿断。声发射技术的优赢在于:其动态性和实 万方数据 oIT技术论坛o 2008年第35明 基于任务分担模型下高校机房管理系统的研究分析 殷诚张律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九江332000 J 【擒要】学校的计算机房不但要满足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学生课余时阄上网查询资料及其它应用的需要。传统的机房管理系 统采用C/S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局限性,经过改进后的机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将传统的CIS中的s改为S和S,即将原模型大S中的功能 分配到相应的主服务器s和分服务器s,实现任务分担,这样既解决了原C/S中服务器负荷过重的现象。又解决了网络随终端数量的增加出现过 、 度繁忙的现象。 【关键词】C/S模型;任务分担;C/s/S模型;远程换醒 一、高校机房管理系统改进的必要性 学校的计算机房不但要满足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学生 课余时间上网查询资料及其它应用的需要。作为一套机房管理软件, 它必须具备以下功能:课前,教师可以上课预约,在正常的上课时间, 教师可以利用管理软件检查设备状况、对学生进行考勤,学生使用计 算机不能计费;在课余时间,学校可对学生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但在实 际的应用过程中,许多学校目前采用刷卡的方式,这种刷卡方式,在学 生上机的时候,需要人员进行监督,下机的时候,仍需要人员进行监 督。如果使用硬件解决方案,会增加设备成本与维护成本。同时随着学 校规模的口益扩大,在校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机房的计算机数量也 越来越多,上机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且许多学校存在多校区现象,这样 就出现设备分散分布的现状。如果用这种刷卡的方式。必然会使得工 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大。为了保证设备管理的高效性、集中管理的统一 性、课余时间上机的灵活性,同时又能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所以 从应用上来讲必然需要有一套有效的软件来进行管理控制。 从技术上来讲,现在很多的机房管理软件都是采用C,s即客户,服 务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当客户数量过多、数据量大量增多时,就会 出现服务器负荷过重,严重的会出现服务器崩溃现象,同时网络数据 流量也会明显加大,加重了网络的负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从 技术上有改进的必要,从而为任务分担模型的提出提供了技术需求。 勤。 (2)主服务器S功能 主服务器S主要实现数据的分发及各分服务数据的接收、对各分 服务器的管理、教师上课预约等,其基本功能如右图.: (3)分服务器s功能 分服务器主要实现对主服务器数据的收发、对客户端的控制管 理、收费的实现等。主要功能如右图: 任务分担模型下高校机房管理系统的功能如下: 基于任务分担模型下高校机房管理系统功能有: (1)能实现跨网络的数据传输与控制,实现机房管理的统一性。 (2)教师能利用本软件预约上机、检查机房设备状况、对学生考 (3)计费管理自动进行,实现计费无人值守。 (4)采用服务器唤醒技术,服务器程序不启动。客户程序界面不出 现,开放机房上机计费和正常教学、工作使用互不影响。。机多用,符 合学校对外开放机房收费的需要。 (5)服务器程序和收费充值程序分离,便于控制和管理,上机时无 现金交易,增加收费和费用管理的透明度。 (6)客户端自动上机计时显示,便于用户了解和掌握上机时间。 (7)帐户余额自动检测。防透支,余额不足,提前提醒并倒计时。 (8)支持多管理员,功能分工,相互制约。 二、任务分担模型的实现 传统的C/S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局限性,经过改进后的机房 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将传统的C,s中的S改为s和S,即将原模型S中 的功能分配到相应的主服务器S和分服务器s,实现任务分担,这样解 决了原c,S中服务器负荷过重的现象,也解决了网络随终端数量的增 加出现过度繁忙的现象,其结构及功能分工如下。 (1)拓扑结构设计: 拓扑结构如右图所示,这种结构改变了C/S模式,将S改为分服 务器8和主服务器S即c^s,s,各客户端的数据大部分可以在本地服务 器s处理,这样对主服务器S进行任务分担.同时网络中数据流量也 会因此大大减少,减轻了网络的负担,实现任务分担。其中主服务器为 S。分服务器为s。 机房管骥统一性,提高机房的管理效率,对学校的管理有极为积极 的意义。嘭 【参考文献】 [1】王敬斌.公共机房收费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明.电脑开发与应用.2002,(3). 基于任务分担模型下高校机房管理系统的实现必将有利于高校 (2】睢丹.基于Agent分布式机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1.华东师范大学..2007, 5. [3]殷诚:九江职业大学. I蕾曩量务 口客户赡 【责任缩辑:田瑞叠】 (上接摹睨页J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只有综合地运用多种技术。才 [3J康小亲等.基于负压披法的糖袖管道澄攮检谢定位系统.计算饥工程与设计 20昕,.5:2199-2202. 能成功地实现对输油管道泄漏的检测及定位。●叁

你的论文题目太大,前面主要论述中国、美国、以及世界石油的趋势,忽略了一个问题,美国其实很早就有石油战略储备的计划了,说白点,就是,人家自己国家有资源也不开发,把眼光放到别的国家,使得中东、非洲、美洲、俄罗斯等国家的资源成为自己挖掘对象。所以,在你的论文中,如果分析和比较世界石油总的产量分布和因为能源资源的不均衡型带来的直至和军事掠夺,那么或许更有说服力。当然,论文的主线还是次贷---美国--世界--中国--石油资源--石油在次贷危机中的角色和作用

每一年的要求都不一样,你要根据当年的要求

关于石油的文献综述

应该有文献综述模版 或者范文的

本文由tonyxiong77992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iltt信■ o科教前沿o 2008年第35搠 输油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技术综述 朱志千王兮璐 I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输油管道的泄露,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带来极大的危险,而且套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对此,本文系统介绍了近年 来国内,F,II油管线泄满检测及定位技术,并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输油管绒;泄露;检测;定位 0.引‘言 管道运输具有平稳连续,安全性好,运输量大,质量易保证,物料 损失小以及占地少,运赞低等特点,已经成为石油运输的首选方式。然 而.由于管道服役时间不断增长而逐渐老化,或受到各种介质的腐蚀 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会引起管道泄漏,严重威胁着输油管线的安全, 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同时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目前,国内外出现多种输油管线泄漏检测及定位方法,其中包括 基于硬件的检测方法,如人工巡线、“管道猪”、声发射技术等;基于软 件的检测方法,如负压波法、压力梯度法等。 时性较强,对泄漏点的定位较为精确。但是,声发射信号在输油管道上 传播的距离极为有限,不利于长距离检测。闭 基于硬件检测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管内智能爬机系统(即“管道 猪”)、光线检测、电缆检测及GPS检测等。 3.软件检测方法 基于软件的检测方法是指根据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如SCADA 系统)实时采集管道的流量、压力.温度及其他数据,利用流量或压力的 变化、物料或动量平衡、系统动态模型、压力梯度等原理,通过计算对 泄漏进行检测和定位。 3.1负压波检测法 当管道发生突然泄漏时,由泄漏部位会产生一个向管道上游或管 道下游传播的减压波,称之为负压波。在管道两端设置压力传感器,当 传感器检测到负压波。就可以削断泄漏并对泄漏进行定位。应用负压 渡检测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区分正常操作与泄漏带来的负压波。负压 波检测法灵敏准确。可以迅速地检测出大的泄漏,但是对于比较小的 泄漏或已经发生的泄漏效果则/fi明显。‘31 3.2压力梯度法 当输油管道内原油流动平稳时.压力沿管道是线性变化的,也就 是说.压力呈斜直线分布。在管道的上、下游分别设置两个压力传感 器.通过上、下游的压力信号可分别讣算出管道的压力梯度。当管道发 生泄漏时,泄漏点前的流量变大,压力梯度变陡;泄漏点后的流量变 小,压力梯度变平,其折点就是泄漏点。由此可以计算出泄漏点的位 置。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沿管道压力梯度是非线性分布,因此压力梯度 法的定位精度较差,并且仪表测量的精度和安装位置都对定位结果有 较大的影响。 3.3小波分析法 小波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是一种良好的时频分析工具。利用小波分析可以检测信号的突变、去 嗓、提取系统波形特征、提取故障特征进行故障分类和识别等。因此, 可以利用小波变换检测泄漏引发的压力突降点并对其进行消噪,以此 检测泄漏并提高检测的精度。小波变换法的优点是不需要管线的数学 模型。对输入信号的要求较低,计算量也不大,可以进行在线实时泄漏 检测。克服噪声能力强,但是,此方法对由工况变化及泄漏引起的压力 突降难以识别.易产生误报。 3.4瞬变模型法 瞬变模型法是建立管道内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在一定边界条件 下求解管道内流场。然后将计算值与管道端的实测值相比较。当实测 值与计算值的偏差大于一定范围时,即认为发生了泄漏。在泄漏定位 中使用稳态模型。根据管道内的压力梯度变化可以确定泄漏点的位 置。瞬变模型法的报警门限值与测量仪器误差、流动模型误差、数值方 法误差以及要求的报警时间均密切关。如果采用较小门限值来检测更 小的泄漏。那么由于以上原因导致的不确定性就会产生更多的误报; 如果要求低的误报率,那么所能检测到的最小的泄掘必然变大。误报 率高是瞬变模型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很大缺陷。 基于软件的检测方法还包括压力点分析法、流量平衡法、统计检 测法等。 1.输油管道泄露检测及定位的性能评价 管道泄露检测及定位技术能够及时准确报告泄漏事故,可以最大 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及更大危险的发生。对一种泄露检测 方法的优劣和性能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标准考虑: (1)泄漏检测的灵敏度:指泄漏检测系统对小的泄漏信号的检测 能力。 (2)泄漏检测的及时性:指检测系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检测到 泄漏发生的髓力。 (3)泄露的误报率:误报率是指系统没有发生泄漏时却被错误地 判定出现泄露的概率。 (4)泄露的漏摄率:漏报率是指系统出现了泄漏却没有被检测出 来的概率。 (5)正常工况和泄强的分离能力:是指对正常的起I停泵、调阀、倒 罐等情况和管道泄漏情况的区分能力。这种区分能力越强,误报率越 低。 : (6)泄露辨别的准确性:指泄漏榆测系统对泄漏的大小及其时变 特性的估计准确度。对于泄漏时变性的准确估计。不仅可以识别泄漏 的程度。而且可对老化、腐蚀的管道进行预测并给出一个合理的处理 方法。 (7)鲁棒性:指泄漏诊断系统在存有噪声、干扰、建模误差等情况 下正确完成泄漏诊断的任务,同时保证满意的误报率和漏报率的能 力。诊断系统鲁棒性越强,可靠性就越高。 (8)自适应能力:指诊断系统对于变化的诊断对象具有自适应能 力,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由于变化产生的新的信息来改善自身。 2.硬件检测方法 基于硬件的方法是指利用由备种不同的物理原理设计的硬件装 置,如基于视觉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基于听觉的超声波传感器,基于 嗅觉的碳氧检测装置等,将其携带或铺设在管线上,以此来检测管道的 泄漏并定位。flJ 2.1人工巡线 人工巡线就是由经验丰富的管道工人沿输油管道进行巡查.或由 直升飞机或其它飞行器搭载高精度检测设备,通过对管道周围环境变 化的监溯和分析判断管道是否发生泄露。显而易见,这种方法检测的 连续性和实时性都非常差,而且成本较高。 2.2声发射技术 当管道发生泄漏时,流体通过裂纹或者腐蚀孔向外喷射形成声源。 然后通过和管道相互作用,声源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声波,这就是管道泄 漏声发射现象。泄漏声发射信号由液体泄漏激励产生。属于连续声发 射信号,在管道内传播,能反映结构的某些特征。如鬻孔位置和大小 等,同时又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属于一种非平稳琏机信号。利 4.结论 通过上述的论述和比较。结合衡量管道泄瀑检测方法的优、劣的 几个主要标准分析,许多检测方法都存在尚需解决得闯题,如小渣露 检测与定位同题。多泄漏点管同的检测与定位问题等等。而单纯地采 用任何一种技术对输油管线进行泄露检测和定位都无f下转纂廖6霹J 用检测仪器对声发射信号进行捕捉和分析。就可以对管道上是否发生 泄酝澄露的为止进行刿断。声发射技术的优赢在于:其动态性和实 万方数据 oIT技术论坛o 2008年第35明 基于任务分担模型下高校机房管理系统的研究分析 殷诚张律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九江332000 J 【擒要】学校的计算机房不但要满足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学生课余时阄上网查询资料及其它应用的需要。传统的机房管理系 统采用C/S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局限性,经过改进后的机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将传统的CIS中的s改为S和S,即将原模型大S中的功能 分配到相应的主服务器s和分服务器s,实现任务分担,这样既解决了原C/S中服务器负荷过重的现象。又解决了网络随终端数量的增加出现过 、 度繁忙的现象。 【关键词】C/S模型;任务分担;C/s/S模型;远程换醒 一、高校机房管理系统改进的必要性 学校的计算机房不但要满足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学生 课余时间上网查询资料及其它应用的需要。作为一套机房管理软件, 它必须具备以下功能:课前,教师可以上课预约,在正常的上课时间, 教师可以利用管理软件检查设备状况、对学生进行考勤,学生使用计 算机不能计费;在课余时间,学校可对学生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但在实 际的应用过程中,许多学校目前采用刷卡的方式,这种刷卡方式,在学 生上机的时候,需要人员进行监督,下机的时候,仍需要人员进行监 督。如果使用硬件解决方案,会增加设备成本与维护成本。同时随着学 校规模的口益扩大,在校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机房的计算机数量也 越来越多,上机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且许多学校存在多校区现象,这样 就出现设备分散分布的现状。如果用这种刷卡的方式。必然会使得工 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大。为了保证设备管理的高效性、集中管理的统一 性、课余时间上机的灵活性,同时又能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所以 从应用上来讲必然需要有一套有效的软件来进行管理控制。 从技术上来讲,现在很多的机房管理软件都是采用C,s即客户,服 务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当客户数量过多、数据量大量增多时,就会 出现服务器负荷过重,严重的会出现服务器崩溃现象,同时网络数据 流量也会明显加大,加重了网络的负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从 技术上有改进的必要,从而为任务分担模型的提出提供了技术需求。 勤。 (2)主服务器S功能 主服务器S主要实现数据的分发及各分服务数据的接收、对各分 服务器的管理、教师上课预约等,其基本功能如右图.: (3)分服务器s功能 分服务器主要实现对主服务器数据的收发、对客户端的控制管 理、收费的实现等。主要功能如右图: 任务分担模型下高校机房管理系统的功能如下: 基于任务分担模型下高校机房管理系统功能有: (1)能实现跨网络的数据传输与控制,实现机房管理的统一性。 (2)教师能利用本软件预约上机、检查机房设备状况、对学生考 (3)计费管理自动进行,实现计费无人值守。 (4)采用服务器唤醒技术,服务器程序不启动。客户程序界面不出 现,开放机房上机计费和正常教学、工作使用互不影响。。机多用,符 合学校对外开放机房收费的需要。 (5)服务器程序和收费充值程序分离,便于控制和管理,上机时无 现金交易,增加收费和费用管理的透明度。 (6)客户端自动上机计时显示,便于用户了解和掌握上机时间。 (7)帐户余额自动检测。防透支,余额不足,提前提醒并倒计时。 (8)支持多管理员,功能分工,相互制约。 二、任务分担模型的实现 传统的C/S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局限性,经过改进后的机房 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将传统的C,s中的S改为s和S,即将原模型S中 的功能分配到相应的主服务器S和分服务器s,实现任务分担,这样解 决了原c,S中服务器负荷过重的现象,也解决了网络随终端数量的增 加出现过度繁忙的现象,其结构及功能分工如下。 (1)拓扑结构设计: 拓扑结构如右图所示,这种结构改变了C/S模式,将S改为分服 务器8和主服务器S即c^s,s,各客户端的数据大部分可以在本地服务 器s处理,这样对主服务器S进行任务分担.同时网络中数据流量也 会因此大大减少,减轻了网络的负担,实现任务分担。其中主服务器为 S。分服务器为s。 机房管骥统一性,提高机房的管理效率,对学校的管理有极为积极 的意义。嘭 【参考文献】 [1】王敬斌.公共机房收费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明.电脑开发与应用.2002,(3). 基于任务分担模型下高校机房管理系统的实现必将有利于高校 (2】睢丹.基于Agent分布式机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1.华东师范大学..2007, 5. [3]殷诚:九江职业大学. I蕾曩量务 口客户赡 【责任缩辑:田瑞叠】 (上接摹睨页J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只有综合地运用多种技术。才 [3J康小亲等.基于负压披法的糖袖管道澄攮检谢定位系统.计算饥工程与设计 20昕,.5:2199-2202. 能成功地实现对输油管道泄漏的检测及定位。●叁

靠 一字01金 划不来 再说我也不会

油画文献综述

什么哦。你是要也画好了的。还是要素材啊?

参考资料: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 目: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研究综述  姓 名: ***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班 级: 社会41  学 号: 2214104  指导教师: 屈 勇 职称: 讲 师  2007 年 6 月 3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研究综述  社会学专业学生 王佳鹏  指导教师 屈 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在关于农民工研究中,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一直是研究的主流视角,关于农民工社会阶层研究中,客观社会分层是其主要视角。由于客观社会分层忽视了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许多学者提出了社会分层研究的另一视角,即阶层的主观认同研究。本文从社会认同的概念界定,农民工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身份认同、职业认同、乡土(土地)认同、制度认同、阶层认同等几个方面对当前农民工阶层的社会认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认同;社会建构;社会分层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cial identity of rural migrants  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Wang Jiapeng  Tutor Qu Yong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he study of peasant-works is a ma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is the mainstream perspective of most research of the rural migrants, but the objective stratification is the main perspective of farmer social Owing to the neglect of the subjectivity of agents, many scholars study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another perspective, that is, subjective identity of The paper reviews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the current study of peasant-workers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 study of social identity of peasant-workers, such as identity, professional identity, native (land) recognition, institutional identity, class   Key words: rural migrants; social identity; social constructivism; social stratification  导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层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结构转型成为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并被称为市场之外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1]3-18。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源积聚背景下,两极社会更加明显,以农民和农民工为主的底层社会逐渐形成。 [2]77-135  但是长期以来对这种阶层结构的转型研究一直以客观分层为主,尤其是缺乏对于作为底层主要构成群体之一的农民工的主观意义的理解;近年来,一方面随着研究者的不断“实践与反思”,对于客观分层研究的局限性逐渐达成共识[3],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社会适应或社会融入问题的突显,同时再加上国家出于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而对阶级意识尤其是对底层群体的主观认同(阶级意识的主要方面)越来越重视[4]9-20,从而促使农民社会认同研究也相应增多。本文正是对当前农民工阶层的社会认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社会认同概念界定的研究  (一)认同与社会认同  认同(identity)是一个比较复杂且争议较大的概念,人们主要从认同的机制特征、认同的功能、认同的行为特征、认同的动力机制等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大致而言,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首先,认同是人们对自身角色以及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其次,认同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再次,认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5]30-31  认同可以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角色的一种自我确认,是个人对自己在适合结构中所处位置的感知。社会认同是指某个群体的共同认同。两者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我认同是社会认同条件下的认同,没有社会认同的自我认同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社会认同存在于某群体成员的自我认同中,从个人与社会关系角度可以认为,人们的认同是由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构成的连续统。[5]32-33  卡斯特认为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他根据认同的建构形式和来源将社会认同区分为合法性认同、抗拒性认同、规划性认同,三种认同的建构分别导致公民社会、共同体和主体的产生。[6]6-11  卡斯特的这种划分是一种更为一般性的对不同性质的认同的建构过程及其结果的分析,本文主要综述具体的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现状,并将社会认同分为身份认同、职业认同、阶层认同、乡土(土地)认同、制度认同、性别认同等几个方面。  (二)社会分类与认同建构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分类是人们简化生活复杂性,同时也形成社会秩序的一种思维方式。分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人们在给世界分类的同时也为自己进行了归类,分类也赋予自己及世界以意义,社会认同便是对社会分类归属的认可。  最重要的分类是人我之分,是“我群”与“他群”之分,通过共同的经历和持续的互动而产生群体的差异,而社会群体认同的建构和维持的最重要机制是排除和容纳,把非我群的人排除出去,把我群的人容纳进来,以此来型构自己的认同世界。这种认同和容纳通常具有很强的价值性和主观性。[7] [8]203-223具体到农民工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市民对他们不同程度的排斥和容纳,也可以看到农民工自身的排除和容纳,正是这种双重过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的主观认同。  (三)社会认同与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一个群体相对于主流社会的融入程度。社会认同与社会适应主要具有如下区别:第一、出发点不同,社会认同主要是被研究群体对自己社会归属的认定,而社会适应是社会对于被研究群体融入主流社会程度的判定;第二、价值不同,社会认同尊重被研究群体的主观认识,尽量做到价值中立,让被研究群体自己“说话”,而社会适应是被研究群体对主流社会的适应,这里同时也可能暗含着对主流社会的赞赏和对被研究群体的贬低,是研究者在“说”被研究群体;第三、研究目的不同,社会认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解释被研究群体的意义,而社会适应往往把被研究群体当作“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其自己所建构的被研究群体的“问题”。  二、农民工与社会分层  社会认同的基础是社会分类,在研究领域中最主要的分类就是社会分层,即根据经济收入、权力、声望等不同或综合标准对人们进行的阶层划分。因此要研究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必须首先了解农民工的社会归属,然后才是农民工自身对社会归属的主观认同。  (一)社会结构中的农民工  社会分层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每个学者都会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客观的分层标准,但是尽管不同的学者给予不同的分层标准对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类型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无论“金字塔”结构、“倒丁字型”结构[9] ,还是“断裂”结构,都认为存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底层社会,并且也都认为农民和农民工是该底层社会的主要构成群体。[10]  具体地农民工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可以从韦伯分层的三个标准进行分析:在政治地位(权力)上,由于户籍制度等二元制度的排斥,农民工处于政治的边缘地位;在经济地位(财富)上,由于存在着截然分开的两种报酬体系,农民工仍然处在底层的位置上;在社会声望上,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声望都很低。 [11]4-9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将中国人划分为十大阶层,而农业劳动者和城市失业者为最底层,在改革开放后农民分化为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工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等八大阶层,其中农民工的数量较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阶层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增减。[12]169-184  (二)客观社会分层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这种分层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主要以静态的结构分析为主,而忽视了农民工处于社会结构底层的形成过程,缺乏时间性和历史感;第二、主要是研究者作为客体的主观认识,而忽视了农民工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是一种“他者话语”;第三、遵循科学主义范式以追求客观知识为目的,而忽视了农民工的主观认识和实践体验;第四、以专业知识来“检验”农民工的生活,而忽视了农民工自身的意义理解,即没有深刻理解和认识农民工的“地方性知识”。  正是由于客观社会分层研究对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的忽视,从而有学者从主观方面进行社会分层研究,甚至有人把社会认同视为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 周晓虹曾较早地对农民的社会心理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主要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史角度研究农民的现代性获得过程,却没有详细论述转型时期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状况。[13]4-9王春光的研究发现,社会阶层的客观实在与主观建构之间存在多种差异,它提示我们在社会阶层的研究中必须考虑特定情境下的个人生活和中国制度对阶层观念形成的影响。[14]李春玲的分析表明,各阶层的认同的一致性程度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出于社会顶层和底层的阶层认同较高,而中间阶层相对较低。 [15]而李友梅则从宏观的角度对通过对社会认同的基础性领域、社会认同的结构演变、社会认同建设的新思路三个方面的探讨,提出构建“社会自我调适系统”以治理社会认同失序问题。 [16] [17]  四、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内容及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认同时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不同学者主要研究了其中的某个或谋几个方面,其中主要有身份认同、职业认同、阶层认同、乡土(土地)认同、制度认同、性别认同等几个方面,下面我们本文就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对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身份认同:农民工是农民还是城市人?  身份认同指农民工对于自己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这一社会身份的认同,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区分不仅仅是户籍上的差别,而更多的是由于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资源分配和权利上的不同,因此这里的农民不是与产业工人相对的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与城市居民相对的社会身份。许多学者认为,农民工这个称谓本身已经成为与农民和城市居民并存的第三身份。  陈映芳认为,“农民工”作为一个与“农民”、“城市居民”并存的第三身份,是近20年来我国各种制度和文化共同建构的产物,最终使离开农村改变了农民身份的“农民工”却无法获得城市中的“城市居民”身份。 “农民工”身份的建构一方面为各种制度及其所规定的“城市居民”所具有的身份优势提供了合法性或正当性;另一方面, 使“农民工”在城市中区别对待,从而产生相对剥夺感,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认同这一并不公平的“农民工身份”。因此农民工问题不仅仅是农民工权益和权利保障问题,更是市民权问题。[18]唐斌则具体研究了农民工身份认同形成的过程,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的相反相异的向外推力下,农民工倾向于自我认同为“双重边缘人”,农村对农民外出务工给予积极的赞赏性评价,而城市却是通过农民工自我心理预期不断进行消极性的否定评价,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使农民工自我人格矛盾和冲突,也导致了他们身份的模糊和不确定。 [19]这里的“双重边缘人”实际上是对“农民工”这个比较正式称谓的形象表述。  但是也有人认为农民工主要认同农民身份,还有部分认同模糊,很少有农民工认同为城市人,且乡土记忆、进城期望、城市体验对农工社会认同起着又大到小的作用,而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对农民工认同影响不具有解释力。[20]  (二)职业认同:农民工是产业工人吗?  职业认同是指农民工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可程度,由于职业种类较多,多数人都没有细分,而笼统地使用产业工人的概念。  方英认为一方面因为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强调会引发农民工的不公平感从而不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因为农民工的职业走向是产业工人,甚至已经有人提出将农民工视为产业工人,因此应该淡化“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建构合理的职业认同,具体方式有改善农民工工资待遇、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通过媒体等树立农民工的正面形象等。[21]  而对于农民工是不是产业工人也存在较大争议,一种主要从农民工的从业特征和收入上认为农民工是新的产业工人,另一种观点从户籍制度壁垒角度出发,通过对农民工和产业工人的阶级属性、利益冲突、政治表达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做出“农民工是新的产业工人”的论断还为时尚早。[22]  (三)乡土(土地)认同:农民工留恋乡村(土地)吗?  乡土认同指的是农民工对于农村生活的认同,尤其是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多数人认为,年龄是决定农民工乡土(土地)认同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年龄不同农民工的乡土(土地)认同也明显不同,相对而言,年龄较大的农民工的乡土(土地)认同程度要高,对于土地依然有较大的依赖性,而青年农民工的乡土(土地)认同则相对较低。[23]王春光的研究则具体指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对家乡具有一定的乡土认同,但是与上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相比,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更多的是系于与亲人的情感,而对家乡其他方面的依恋在减弱。[24]  (四)制度认同:农民工赞同国家针对他们的各项制度吗?  户籍制度认同:户籍制度是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通过资源的强制分配实现秩序的建构,而强加给农民种种不公平待遇。目前农民工对户籍制度的认同正在逐渐减弱。 [25]  就业制度认同:就业制度包括企业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多数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并且许多农民工是非正式就业。总体而言,农民工的制度认同比较缺乏,非正式就业的农民工的制度认同更低。[25]  城市管理制度认同是指农民工对城市外来人口管理和执法制度的认同。城市管理主要是一种防范式管理,“只管手脚,不管大脑”,再加上个别管理者或者管理部门的私利而加大了农民工的成本。因而极大地降低了农民工对城市管理制度的社会认同。 [25]  (五)阶层认同:农民工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吗?  阶层认同是指农民工对于自己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何种位置的认可和评价。对于农民社会认同,各研究者都主要注重某一类或几类的研究,整体地论述农民工群体阶层认同或阶级意识的较少。在此,我们把农民工的阶层认同看作是以上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制度认同等共同作用形成的农民工群体对自身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的认同。  总体而言,多数农民工认为自己比城市居民地位要低,但是与农村的农民相比则高些。但同时农民工的阶层认同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根据社会共识的群体的评价,社会认同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而农民工由于在城市中处于劣势地位而主要以消极社会认同为主,在应对策略上表现为:对自身劣势地位合法性的默认;对土地的重视,土地是农民工认同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家乡农民为参照群体,而不是城市居民等。[26]农民工存在的消极性认同或认同危机可能源于相对剥夺感和“过客心理”。  另外,还有性别认同、组织认同、社区认同、国家(政治)认同、民族认同等等认同类别,但因为相关研究较少,也因为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详述。  上述各种社会认同其实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进行了归类。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复杂性、关系性以及模糊性,在日常实践中,他们无须也不会对自己进行各种分类,他们只是受到城市世界、乡土世界、想象世界、实践世界交互作用而通过实践性惯习的生产和再生产,来寻求一种界定并表达自身利益同时又起到自我保护的社会认同。[27]因此,我们可以说他们怎么样或者是怎么生活的,但很难说他们是什么(农民、工人、制度内人、现代人等)。  总 结  本文首先对目前有关社会认同含义的梳理,简单地阐述了社会认同在社会分类基础上的建构以及社会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区别,然后简单回顾了农民工社会分层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农民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总体位置,最后从身份认同、职业认同、阶层认同、乡土(土地)认同、制度认同、性别认同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关于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清华大学出版社,  [3] 张翼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4] 李培林,张翼,赵延东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 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Jan E S, Peter J B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00(3)  [8] Jan E S,Jonathan H T Identity Theory and Emotions[M]Heidelberg: Springer-Vager Press press,  [9] 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2)  [10] 孙立平资源积聚背景下底层社会的形成[J]战略与管理,2002(1)  [11] 李强农民工与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3]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4] 王春光,李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主观性建构和客观实在[J]江苏社会科学,2002(4)  [15] 李春玲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J]江苏社会科学,2004(6)  [16] 李友梅重塑社会认同与探索社会自我调适系统[J]探索与争,2007(2)  [17] 李友梅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7(2)  [18]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  [19] 唐斌“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形成及社会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8)  [20] 彭远春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分析[J]人口研究,2007(3)  [21] 方英“农民工”的职业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现代乡镇,2006(10)  [22] 张智勇户籍制度、歧视和社会分层—论农民工目前不是中国新的产业工人[J]生产力研究2004(4)  [23] 包福存,张海军建筑业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J]沈阳大学学报,2007(2)  [24]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25] 周明宝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J]社会,2004(5)  [26] 孟红莉对农民工群体社会认同的探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27] 符平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践社会学研究的发现[J]社会,2006(2)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姓 名 王佳鹏  题 目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研究综述  指导教师意见(包括选题是否恰当、文字表达水平、论文的难度和创新性、参考文献质量、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  论文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油画论文文献综述

这里有几篇文章你可以参考一下《浅议印象派绘画》、《浅谈后印象画派》、《印象派的油画》。

我帮你到百度搜了一下你看看吧。这个地方好像有。 你可以自己看看。

这个可能要找到文艺复兴的了吧,搞艺术的还真不容易。

油画创作文献综述

要看你想要学的油画风格,写实油画素描基础不够肯定画不好,表现的抽象的绘画风格对素描水平的要求相对较低。

这个可能要找到文艺复兴的了吧,搞艺术的还真不容易。

什么哦。你是要也画好了的。还是要素材啊?

  • 索引序列
  • 石油文献综述
  • 关于石油的文献综述
  • 油画文献综述
  • 油画论文文献综述
  • 油画创作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