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草根杂志记者名单

中国草根杂志记者名单

发布时间:

中国草根杂志记者名单

1、纪希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曾任晋绥边区《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和新华通讯社雁门分社编辑、驻成都办事处主任,《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负责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第一社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1983年参加创办《中国老年》杂志,任总编辑。擅长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著有《战斗的青春》、《时代的足迹》等。2、彭迪国际新闻记者、国际问题评论员。长期在新华通讯社工作,历任英文翻译、国际部编辑、国外分社记者、分社社长、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和副总编辑。从事新闻记者工作近40年,发表了大量国际新闻、通讯和评论。1979~1984年在美国所写作品已辑为《彭迪国际评论选》出版。所写评论文章尖锐泼辣,逻辑严密,独具风格,在国内外读者中有一定影响。3、陈柏生陈柏生,女,安徽安庆人,1926年出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赴晋察冀解放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采访开国大典的人民日报记者之一。4、黄钢我国著名报告文学家,政论家,杰出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建国初期,在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工作。1963年调到《人民日报》任国际部评论员。这时期写了大量的文艺性政论。结集成《亚洲的新纪元》、《伟大的变化》、《这就是美国的缩影》(与人合著)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黄钢作为发起人之一创建了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担任常务会长,1984年组建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出任理事长。5、李峰李峰,男,新华社资深记者。新华社资深记者,20世纪50年代初就被新闻界和社会上广大读者所关注。北大和复旦等高校把他当时写的《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了》等新闻特写,列为新闻系的参考教材,认为它在新闻写作上有新的突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

yy1314 身份:普通会员 文章:1积分:5注册:2005-11-10 [原创] 第 1 楼 流星 每个人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流星。它存在于Y光年外的Y星系。它透明光滑。有和人泪水一样的湿度和温暖。它是前世一个人为前世的你流下的眼泪凝结成的。从你出生的那一天他就开始向着地球飞行。在它的最中心有一个心愿,一个前世的你许下的心愿。他带着这个心愿经过漫长的宇宙,忍受着无边无尽的黑暗和孤独来到地球。身体以变得像石头一样粗糙和坚硬。他来到了人间带着生命的最后一丝能量,在生命消失之前它奋不顾身的向着今生的你飞去,为了让你看到他,他燃烧了自己,从天边化着美丽的狐线告诉你他来了。所以人们看流星时会双手合十,默默许下自己的心愿。如果这个心愿和它带来的心愿是同一个愿望,那么,它,就会,实现。 2005-11-10 16:10:24 雨飞 身份:普通会员 文章:3积分:9注册:2005-12-2 第 2 楼 真的吗? 2005-12-2 11:25:22 过眼云雾 身份:普通会员 文章:1积分:2注册:2005-12-4

1、范长江四川内江人,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2、穆青穆青(1921---2003),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3、王克勤1964年11月生,甘肃省永登县人。是中国当代著名揭黑记者,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著名揭黑记者)  、“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曾任《中国经济时报》调查部主任、《经济观察报》总编助理、《西部发展报》总编辑、《权衡新青年》杂志总编辑 ,兼任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汕头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 。曾担任经济时报社党委委员,2007年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出租车改革调研组成员,向中央政府提交多份研究报告。4、闾丘露薇1997年开始在凤凰卫视担任记者、主持人。1999年在浸会大学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美国华盛顿现场报道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并成为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2002年,成为惟一一位三进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5、冉雄飞1996年7月毕业于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专业。1997年应聘于人民体育出版社《世界体育周报》做专职体育记者。1998年5月受聘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在《足球之夜》栏目组专门从事足球报道。2002年9月加入《体坛周报》。目前还在新传体育做解说顾问。扩展资料记者主要分类:新闻记者按工作性质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按报道内容分为政治记者、军事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科技记者、体育记者等;按地区分为本地记者、驻外记者、特派记者等。新闻机构为了专题采访报道或专门地区、部门的采访报道,还聘请编制以外的特约记者。中国新闻记者的职务序列,分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4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长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克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闾丘露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冉雄飞

是同一人。其于2012年由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调至中国监察杂志社任总编辑。职称为高级记者。

草根杂志社记者证

做自媒体赚钱可以通过腾讯看点注册一个企鹅号,然后发图文或者视频,就可以自动分发到腾讯看点上,然后可以在后台点击左侧账号权益,开通分成收益另外还可以点击左侧活动约稿,参与看点春雨计划、看点聚星计划、MCN星推计划和看点天梯计划,除了可以获得收益外,还有流量扶持

当我们探讨草根媒体概念时,可以发现还有许多与此接近的表述,如:自媒体、私媒体、公民媒体、独立媒体、参与式媒体……这些概念尽管有各自的侧重点,但本质上与草根媒体是相通的。这些新词汇的出现,是互联网普及後,尤其是互联网进入W0阶段以及各类新媒体手段不断涌现後,传播格局变化的一个反映。在草根媒体的实践方面,很难特指某种媒体形态或网络媒体的某种应用,或者可以说,它包括了各类传统媒体形态(如印刷出版物、未经获准的地下广播电台等)和网络媒体的各种应用。但本文探讨的内容集中在当今最具鲜明特色的基于互联网传播的草根媒体。 草根媒体概念辨析 草根媒体的含义,系指普通人利用当时当地能够得到的简便传播工具打造自己的传播平台,探讨切身的议题,交流彼此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串联集体的力量展开集体行动。它在技术上的重要特点是,可通过简便的科技手段建构起公众能够参与的媒体。今天,最简便的手段莫过于互联网各种技术和功能的应用。草根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是对传统大众媒体新闻传播的一种颠覆。它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群体在传播中的地位。草根媒体的创办、草根记者的活跃与草根新闻的多样,使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草根媒体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包容性、平等性和参与性。2006年5月3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就曾将“博客”比作“参与式媒体”,他说:“我们周围信息无所不在。随著所谓新媒体、新技术和新的内容传发途径的扩散,信息的获取已经容易多了。信息也日益多样,比如博客等‘参与式媒体’正成为主流媒体报道的补充。”① 草根媒体具有私媒体、自媒体的特质,是因为个人具备了传播手段,犹如拥有了自己的媒体,可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群体传送信息。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一人一媒体”、“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局面得以实现。在概念的使用上,草根媒体与公民媒体最为接近,公民媒体概念的提出及实践中的应用,在于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理念在当今的普及和深化,而草根媒体更强调传播途径和手段普通百姓可轻易掌握和运用。 在草根媒体的传播理论方面,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专栏作家丹·吉尔莫(Dan Gillmor)。2001年9月28日,他首先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出“新闻媒介0”(Journalism 0)的概念,即:新闻媒介0,指的是大家所熟稔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新闻媒介0,指的是互联网出现後,新闻呈现的形式起了相当大的变化,受众接受新闻的界面逐渐向电脑等新科技工具移转(Shift),然而此时新闻的传播方式并没有太大改变,仍然维持少数媒体向多数受众传播新闻的模式;新闻媒介0,指的是网络点对点(Peer to Peer)的传播方式,加上分享(Share)与链接(Link)的两大特性,造就了博客这样的工具,也产生了无数的“草根发行人”,受众不仅仅被动、单向地接受媒体所“喂食”的新闻,也可以主动成为新闻传播者。2002年底,丹·吉尔莫终于替自己的想法决定了一个新名字:“We Media”,他在2003年1月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这份著名的新闻双月刊上,撰写了一篇题为《下一世代的新闻:We Media来临》(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ere Comes ‘We Media’)的文章。2004年7月,他写作的《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一书面世。2005年3月,《We the Media》繁体中文版在台湾出版,书名译为《草根媒体——部落格传奇》(注:台湾将Blog译为“部落格”)。书序中写道:“感谢互联网,让媒体集团无法再垄断新闻。新兴的草根新闻记者掌握住发球权。即时把新闻播送给全球阅听大众已经成为可能。有了笔记型电脑、手机,以及数位相机,读者摇身一变成为记者,他们改变新闻的形式,从演说形式变成对话形式。”②2005年8月,《We the Media》译成日文出版,书名译为《博客——改变世界的个人媒体》。 草根媒体的特点   草根媒体是人人可以参与的媒体

我也找不到

就这方面壹基金和中国红十字会是有合作的 所以在资金方面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我想可能是李连杰在管理者个壹基金的时候确实是压力会比较大的而在媒体见面会上说错了话 他自己也有出来澄清道歉自己的过失 只要李连杰继续管理下去相信有他们一帮明星的号召力以后的发展一定会更好的

《中国草根》杂志

很负责的说,一个也没有。就像王健林说的一样,在中国想要成功,远离政府是不可能的。眼光,很多人都有,但是光有眼光并没有用,还要有相应的资源和人脉去运作,还要有输了也不怕的光棍精神,可以说,没有人能一次就成功,成功的人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你交不起学费的真·草根们,是不具备成功的基础的。所以真·草根想要成功,只能走任正非,刘强东的道路:入赘。就说刘强东吧,刘强东是真正的出身草根,去北京上大学,父母亲戚想尽办法才凑了500块钱,缝在裤裆里上了火车。但是到了大四的时候,刘强东居然可以从“亲戚”那里借到20万块钱自己开餐馆(最后赔光了)。之前凑500块都不容易深怕丢了还要缝裤裆里,怎么才3年就有了如此阔绰的“亲戚”能借20万给他败光?答案就是刘强东的首任妻子:龚晓京。龚家三代从政,级别很高,在这个网络扒皮年代,作为名人妻子,却在网上毫无信息流出,就可以略见一斑。(相对任正非,任正非的副省级老丈人,前妻,子女都被人扒的不要不要的,可见推测龚家应该是国级干部,而且还在职)有了龚家的背景,刘强东毕业后,自然是一帆风顺,大企业也去得,生意也做得,没有女方家的支持,就靠租个小柜台干3年零售卖卖刻录机和光碟就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磁产品代理商?中关村满街都是卖这东西的,人家凭什么只买你刘强东的呢?

中国减灾杂志记者名单

灾害监测预警我国灾害监测预警网已“网”遍全国,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等监测网每天将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后方处理中心。记者近日从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水文、气象、海洋、生物、地震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系统,形成了遍布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基本信息中文名 灾害监测预警运用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预警系统在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科技部有关人士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预警系统在我国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省气象台等2600个气象台站形成了全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实时业务系统、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数字化天气雷达和甚高频电话辅助通信网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建起了一个广泛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网。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检测网以及“各种前兆手段的大震快速响应系统”、“大区域遥测台网联网”等的建立,提高了我国地震重点检测防御区的监测预报和震情信息反应能力。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四个预报区台、中心海洋站和海洋站组成的检测预报系统,对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灾害每天进行动态的监测、预报。此外,现有的3500多个水文站、1300个水位站,也建立了水文实时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和接收处理系统,洪水预报和调度计算系统。这些系统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洪涝灾情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灾害监测预警灾害监测预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落实国土资源部谋划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长期发展思路记者范宏喜报道,2006年汛期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刚刚结束,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就提出“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领导重要批示精神,积极改进和提高预报预警技术方法,开展理论研究,谋划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长期发展思路”的战略构想。11月17~18日,该院组织有关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心、院)和相关院校、研究所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交流与研讨,探寻全面提升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的良策妙计。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从2003年6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通过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群测群防三位一体的防灾减灾措施,各地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622起,及时转移13万人,避免财产损失5亿元。截至目前,通过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技术引领,全国辖区内有山区丘陵的30个省(区、市)和99个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地、市、州及15个县,都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10月25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6年汛期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情况》上作出“如何不断提高灾害预报预警水平,是主动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环节。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研究。”的重要批示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认真组织学习和深刻领会,并结合4年来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工作实践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示范区建设、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进展、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等,提出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中长期发展思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侯金武在研讨会上说,作为承担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一是要做好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二是要做好省(区、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技术引领,三是要做好国家重大工程(如三峡工程库区和西气东输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四是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的预报预警。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以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平台为中心、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单位为支撑、市级和县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单位为基础的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实现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的有机结合,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的精确度和实用性,为防灾减灾提供保障。在建设内容上,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方法一是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方法,建立国家级、省(区、市)级、市(地)级和县级共享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平台。二是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会商体系,实现国家级、省(区、市)级、市(地)级日常业务的可视化会商。三是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产品制作、信息发布和质量评估体系,拓展发布内容和增加发布频次。四是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有关制度、标准化和地质灾害防治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为预报预警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长期发展思路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建设区域地质灾害分级预警系统、研发单体滑坡地质灾害监测与机理研究的技术方法、研究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理论方法、建设地质灾害信息传输与远程会商指挥平台、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基地和开展减灾工程应用研究等。来自国家气象中心专业气象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对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提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发展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山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西、甘肃、湖南等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还介绍了本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取得的成效、体会及2007年的工作设想。预报和预警手段在预报和预警手段方面,利用省台提供的分县预报得出未来一周逐日的降水量预报,并根据降水量预报制作地质灾害等级。当出现雷雨、大风等短时灾害性天气,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则利用省局的雷达资料共享服务器下载的雷达PUB资料进行临近预报分析,在省、市局指导下,为各地质灾害监测点提供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并通过短信平台向责任人发布。在地质灾害信息发布方面,充分利用短信平台、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等手段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同时,为做好天气预报信息和预警信息的发布地质灾害预警——完成全国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区划工作,完成省级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地质灾害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初步建立起群测群防体系。——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开展国家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重点地区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完善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防灾制度,开展对重大地质灾害点的预警预报和防治示范工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灾害监测预警灾害监测预警总体情况“十五”期间,地质灾害预警部署了10个方面的工作,即:完成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区划;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与监测;全国汛期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治理;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西部(汾渭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示范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安全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预警、治理技术研究;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重点地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部署工作项目459个,投入经费52,369万元。一、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五”规划的任务要求,以“九五”工作为基础,“十五”期间部署了70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涉及除上海、香港、澳门、台湾外全国30个省(区、市)(图5-1)。部署工作项目130个,投入经费13,550万元。

《中国减灾》杂志的宗旨是:弘扬减灾救灾文化,促进减灾救灾事业发展。《中国减灾》杂志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刊宗旨和舆论导向,围绕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紧密结合防灾减灾工作实际,针对各地减灾救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有组织、有重点地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努力为防灾减灾工作服务,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防灾减灾政策法规,反映国内外各类灾害信息和防灾、减灾、救灾业务发展,面向大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业务和信息交流平台。

《中国减灾》杂志社是2014-01-07在北京市西城区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7号中民大厦11层。《中国减灾》杂志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2717814917G,企业法人杨洁,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中国减灾》杂志社的经营范围是:出版《中国减灾》杂志(期刊出版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 设计和制作印刷品广告,利用自有《中国减灾》杂志发布广告(广告经营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企业策划;会议服务;承办展览展示活动。(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47246110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4274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中国减灾》杂志社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减灾》杂志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记者观察杂志记者名单

《记者观察》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新闻观察杂志,创刊于1991年1月。创刊近20年来,以敏锐和深刻的观察,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以朴实真挚的人文情怀,深切关注社会民生和普通百姓。

穆青、李普、田流、李峰、阎吾等。1、穆青穆青(1921---2003),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穆青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2、李普李普(1918年8月—2010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南湘乡(今属涟源);抗战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长沙县嵩北区委书记、《新华日报》记者、新华社鄂豫皖野战分社社长、中原总分社采访部主任等;解放战争期间,跟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新华社总社采访部副主任、特派记者、记者组副组长,中宣部宣传处副处长、中南局办公厅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73年回新华社工作,历任北京分社社长,核心小组成员、党组成员、副社长;1982年离休;2010年去世。3、田流田流,原名张丙蔚。直隶(今河北)完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1945年后,历任《晋察冀日报》记者,《人民日报》记者、农村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国内政治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国家计委政治工作组组长,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办公室副主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报告文学》杂志主编,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新闻学会理事。擅长写通讯和报告文学。著有《田流散文特写集》、《生活在召唤》、《我这样做记者》等。4、李峰李峰,男,新华社资深记者。新华社资深记者,20世纪50年代初就被新闻界和社会上广大读者所关注。北大和复旦等高校把他当时写的《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了》等新闻特写,列为新闻系的参考教材,认为它在新闻写作上有新的突破。可李峰则说,他走运,是党和人民给了他不少没有想到的机遇。5、阎吾阎吾 (1921—1996)山东荣成市夏庄同家庄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伍参加八路军,入抗大一分校学习。1939年调鲁南抗大学习,1942年分配到山东省教育处编审科、省文协编审辑部,1946年调华东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干事,新华通讯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志愿军总分社前线记者,志愿军总分社记者组长、新华社海防前线分社社长、新华总社军事编辑组长、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阎吾一直从事军事记者工作,当时被称为“情景记者”、“武记者”。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的报道。采写有《强渡长江》、《战后凉山》等报道。有《阎吾情景新闻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的《中国十大名记者》、河南中州大学出版的《中国名记者著作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的《名记者传》均载文介绍了他的记者生涯。著有新闻作品集《雄风录》、《奇志集》、《阎吾战地情景新闻选》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青百度百科——李普百度百科——田流百度百科——李峰百度百科——阎吾

1、纪希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曾任晋绥边区《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和新华通讯社雁门分社编辑、驻成都办事处主任,《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负责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第一社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1983年参加创办《中国老年》杂志,任总编辑。擅长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著有《战斗的青春》、《时代的足迹》等。2、彭迪国际新闻记者、国际问题评论员。长期在新华通讯社工作,历任英文翻译、国际部编辑、国外分社记者、分社社长、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和副总编辑。从事新闻记者工作近40年,发表了大量国际新闻、通讯和评论。1979~1984年在美国所写作品已辑为《彭迪国际评论选》出版。所写评论文章尖锐泼辣,逻辑严密,独具风格,在国内外读者中有一定影响。3、陈柏生陈柏生,女,安徽安庆人,1926年出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赴晋察冀解放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采访开国大典的人民日报记者之一。4、黄钢我国著名报告文学家,政论家,杰出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建国初期,在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工作。1963年调到《人民日报》任国际部评论员。这时期写了大量的文艺性政论。结集成《亚洲的新纪元》、《伟大的变化》、《这就是美国的缩影》(与人合著)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黄钢作为发起人之一创建了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担任常务会长,1984年组建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出任理事长。5、李峰李峰,男,新华社资深记者。新华社资深记者,20世纪50年代初就被新闻界和社会上广大读者所关注。北大和复旦等高校把他当时写的《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了》等新闻特写,列为新闻系的参考教材,认为它在新闻写作上有新的突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

社长兼主编:刘春阳社委会主任:刘春阳社长助理:姬玉山 尹玉明 翟志军 关俊龙主编助理:黄萍社委会成员:姬玉山 黄萍 尹玉明 翟志军 杨志红 李冰 关俊龙 耿跃东办公室主任:翟志军编辑中心主任:田文璐网络新闻部主任:关俊龙总编室副主任:翟志军美编部主任:李冰美术编辑:武艳永任倩敏舆论监督部主任:姬玉山(兼)经济部主任:刘建华政法部主任:尹玉明地方新闻部主任:韩海鹏地方新闻部副主任:刘云山要闻部主任:杨志红新媒体编辑中心副主任:焦文锦 栗顺平编辑:韩淑英通联部主任:王海鸥文化部副主任:耿跃冬专题部副主任:施福瑞王杰

  • 索引序列
  • 中国草根杂志记者名单
  • 草根杂志社记者证
  • 《中国草根》杂志
  • 中国减灾杂志记者名单
  • 记者观察杂志记者名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