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发布时间:

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摘 要:总结常用来测度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综述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和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并进行简要的评价。通过各种指标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较弱、行业间存在较大差异的观点已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同。从各个角度探讨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并提出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 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综述     随着服务贸易在贸易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问题开始逐渐引起国内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们大多是从三个方面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研究的。首先,利用各种指标测度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实水平;其次,分析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最后,提出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测度      (一)测度指标   研究者们用来测度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指标有出口额在世界的排序、国际市场占有率、进出口行业结构、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指标是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一个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强弱直接表现为一国服务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康承东,2001),因此出口在世界的排序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失为两个最简单、直观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在服务贸易的进出口结构中,若劳动、资源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出口比重大,服务贸易竞争力常较弱,若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大,则贸易竞争力较强。   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出口贸易减去进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该指数的数值越大表示越具有竞争力。该指数的优点在于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值是多少,它均介于±1之间,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但该指数只能用于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国际市场上充分竞争的国家或行业,开展贸易伊始,若在仅有出口或进口的情况下采用该指数会得到片面的结论。同时,该指数仅包含一国出口和进口的因素,实际上是该国出口与进口的比较,并不含有世界市场的规模因素,不能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影响力。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由根据显示性比较优势原理提出,是指一经济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在该经济体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商品或服务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这个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该产业的相对优势。RCA指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处于比较优势,小于1则相反。该指数尽管包含有世界市场规模的因素,但其仅就出口方面来衡量一国商品或服务的竞争力,虽然一国在某一商品或服务上具有较大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该国若对该种商品或服务的进口量远大于自身的出口量,显然该国在该种产品或服务的贸易上仍是不具备竞争力的,这是该指数用来测度贸易竞争力的缺陷。   为了消除进口的影响,设计了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即从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中剔除进口的因素,从而得到某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EAi/EA-IAi/IAEWi/EW式中:EAi表示A国i产品出口总额,EA表示A国所有产品出口总额,IAi表示A国i产品进口总额,IA表示A国所有产品进口总额,EWi表示世界i产品出口(或进口)总额,E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出口(或进口)总额。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小于0,说明A国i产品有竞争劣势,大于0,有竞争优势,值越大,竞争优势越明显。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综合了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优点,包含了一国进口、出口和世界市场规模的因素,在剔除宏观总量波动影响的同时,能够反映各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且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可比。因此,测度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时应更多的采用该指标。然而,该指标并没有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仅有少数研究者采用。   (二)测度的对象与结果   许多研究者对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情况进行了测度,大多表明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水平不高,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差。经过测度,张蕴如指出,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甚至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董小麟等认为,加入WTO后,尽管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较弱,比较优势指数已呈现小幅升势,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在激烈竞争这一困难环境中还是不断升级的,但竞争力较弱的情况在近期仍不会有明显改善。研究也表明十三个服务部门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国际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服务贸易领域,国际竞争力较低。   孙江明和苏琴对运输这一部门的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测度与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运输贸易出口竞争力极弱。康承东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远洋集装箱运输方式的盛行,这项服务越来越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方式转变,而中国在资本、技术两方面基础较为薄弱,是致使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劣势凸现的原因。董小麟等通过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测度与国际比较后认为,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与传统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中国要成为旅游强国,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促进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郑吉昌等对浙江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测度分析表明,浙江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出口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服务贸易总体比较优势指数在大多数年份为负值,处于竞争弱势。范纯增等对上海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国际比较,认为上海服务贸易规模小,整体竞争力较差,行业竞争力差异也十分明显。赵书华等的测定表明,北京市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其发展状况影响着全国的整体水平;在全国服务贸易处于比较劣势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服务贸易整体上存在着微弱的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进口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为主,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出口面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其中北京市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的比较优势逐渐增大,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      二、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      对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因素的探讨,多在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框架下进行。郭海虹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张岩根据该理论所进行的分析认为,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不利因素有:制度因素的制约;高等要素相对贫乏,人力资本状况欠佳;相关产业缺乏有效支持;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度有欠缺;缺少能与国外企业相抗衡、“跨国经营”的服务企业集团;政府方面的重视也不足。郑吉昌等以此理论为框架,结合服务贸易的特征,也研究了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并就分析的结果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范纯增和于光指出,波特“钻石”理论中六大因素的组合和动态作用过程决定了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实力和持久性。他们指出,在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不同阶段,其具体的决定因素有明显的差异;在要素驱动阶段,服务贸易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传统的资源优势;在投资驱动阶段,服务贸易竞争力主要依靠资本实力;在创新驱动阶段,主要依靠创新和差异化形成竞争优势。万红先认为,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是服务业的竞争力。因此,她根据中国的国情对波特的模型进行了改造,把波特认为的辅助因素政府放在了钻石的中央作为第五个基本因素,给出了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之所以这样,她认为波特的钻石模型是以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而我国目前还处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仍然很大,而且政府因素能激发和控制其他四个基本因素。宋瑛等也从波特理论出发分析了构成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   有的研究者从其它角度探讨了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李怀政认为,一国服务贸易能否构建国家竞争优势,关键取决于它是否拥有充裕的高等要素及其优越的要素生成机制。贺卫和伍星等选取人力资本、城市化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三个自变量,因变量是作为衡量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标的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后认为,现阶段,中国人力资本、城市化和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改善资源禀赋质量而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最大,城市化因素的影响次之,外商直接投资因素的影响最小。蔡茂森和谭荣认为服务贸易的开放度、服务业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将是服务贸易竞争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伍再华认为,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长期“重制造、轻服务”的政策导向客观上造成服务贸易发展相对缓慢,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服务贸易管理落后等,都是造成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的原因。      三、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康承东提出,要加强服务贸易战略研究,在确定服务贸易战略时,中国不仅应进一步发挥传统的比较优势,也应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他认为要打破垄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此,一方面要通过竞争深化改革,完善服务业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另一方面要在竞争中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促进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和素质提高。同时,他还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应对中国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幼稚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业和战略性服务业进行有效保护,应加强政府间的谈判与协作。   郭海虹是从企业创新和政府作用的角度来说明中国应如何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他认为服务企业应有不畏风险的创新精神;要建立创新环境预警系统;企业创新应以国内为本,注重国内需求的开发;国内企业还要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引进国外新兴服务种类、先进的服务技术和营销理念。他指出政府应切实加强国内服务生产要素的培育和流动,增加对教育、科研和开发等诸多推进要素的投入;应避免轻服务重产品的倾向,并给予服务业的发展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和优惠;要建立和完善科技项目的评估机制,为技术的产业化奠定基础;应进一步加强服务贸易法制建设,在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时也要注意与国际接轨。   李怀政认为,政府应加速健全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的供给能力;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孵化能力、激励作用,审慎建立国际服务贸易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应稳步推进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邓世荣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并主张要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服务业,多渠道扩大中国服务贸易规模。张蕴如还认为政府应引导和规范服务产业形成行业协会、自律工会等自律性中介组织,增强业内协调能力。   王绍媛提出,要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战略应该符合中国的国情,应正确处理好三次产业间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关系。他认为要创新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划清市场经营与行政管理的界线,在宏观上采取有利措施,保证政府把有限资源集中用于基础性第三产业上。认为要建立有实力的大型服务企业,为此,政府应进行全局性规划和调配,引导生产要素向大型服务企业集中,给予政策倾斜,在承认和保障地区和部门即得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联合体,形成一批实力较强、影响较大、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企业集团,并给予发展服务贸易的合理优惠和合法补贴。他还提出要实施品牌战略,应该综合运用经济手段,鼓励、扶持服务名牌企业进入新兴服务行业,在确定重点服务品牌时,也要协调好与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发展服务贸易。   贺卫和伍星等就如何推动人力资本积累、城市化可持续进程和外商直接投资有效吸收和利用等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此来提高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他们认为,要加强制度供给,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应逐步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应建立人才自由流动的人力资本市场。在推进城市化、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需求和发展空间方面,他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必须采取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导的模式,必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在提高外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禀赋质量方面,他们指出,有效利用外资首先要打破垄断,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要加强国内企业学习和吸收的能力。杨亚梅(2005)也从利用外资、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四、总结      通过各种指标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较弱、行业间存在较大差异的观点已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同。研究者们也从各个角度探讨了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并提出了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建议既有宏观服务贸易战略、政府作用方面的,更有微观企业创新方面的;不仅涉及要素培育、要素形成机制、要素市场完善,涉及服务需求结构升级和服务产品品牌建立,也涉及组建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形成行业协会、自律工会,推进城市化建设,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加强国际协调等,这些都对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测度多集中在整体竞争力方面,尽管有些研究者也对旅游、运输等中国传统的服务贸易部门竞争力进行了单独测定,对浙江、上海和北京等省市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单独测定,但对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和深圳、广州等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地市及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地市竞争力的单独研究还没有开展,对这些部门和地市如何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针对性对策更是少见,未来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采用更加优良的指标(如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来测度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蔡茂森,谭荣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02)   [2]程大中中国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与‘入世’承诺减让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3 ,(07)   [3]程大中中国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3,(08)   [4]邓世荣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03)   [5]董小麟,董苑玫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服务业结构缺陷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06)   [6]董小麟,庞小霞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6,(02)   [7]范纯增,于光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兼论上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发展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5,(02)   [8]郭海虹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05,(02)   [9]黄鹏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入世后的发展前景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3,(01)   [10]贺卫,伍星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02)   [11]康承东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1,(11)   [12]李怀政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与国家竞争优势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3,(02)   [13]李怀政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2 )   [14]李伍荣,余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初探[J]现代财经 ,2005,(11)   [15]李晓钟,张小蒂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04,(07)   [16]黎洁,赵西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   [17]卢映西政府行为与转轨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培育[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02)   [18]卿前龙,孔云龙80年代以来中国服务出口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经贸探索,2003,(05)   [19]沈明其我国服务贸易开放的国际比较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09)   [20]宋瑛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05,(01)   [21]孙江明,苏琴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6,(04)   [22]谭小芬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经济评论,2003,(02)   [23]田华,张伟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J]经济纵横,2003,(11)   [24]万红先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05)   [25]王庆颖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01)   [26]王绍媛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指标分析[J]世界经济 与政治论坛,2005,(01)   [27]王小平服务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8]王小平中国服务贸易的特征与竞争力分析[J]财贸经济,2004,(08)   [29]王雪,马倩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04)   [30]王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1]伍再华基于竞争力视角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11)   [32]徐晓玲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5,(07)   [33]杨亚梅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5,(09)   [34]杨颖试析我国服务贸易业国际竞争力[J]亚太经济,2001,(03)   [35]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01)   [36]张南从服务产品特征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J]国际经济合作,1996,(04)   [37]张向丽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3,(03 )   [38]张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与对策[J]求索,2004,(03)   [39]张蕴如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度与竞争力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2,(04)   [40]赵书华,李辉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01)   [41]赵书华,宋征北京市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02)   [42]郑吉昌,夏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   [43]郑吉昌,夏晴浙江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与政策措施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05)   [44]周怀峰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5,(03

2010年以来 《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最优外汇储备规模:日元的经验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12年第06期 《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动态优化》,《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2年第06期 《包容性增长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1期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方法》,《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4期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非对称机制研究》,《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02期 《日美经济关系失衡与日元国际化政策》,《外国问题研究》2012年第01期 《次贷危机对宏观经济理论创新的启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2期 《论经济制度的“软实力”与经济增长的“硬实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3期 《人民币升值预期与东南亚人民币化——基于小国视角跨期均衡货币替代模型的分析》,《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02期 《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的中小企业融资分析》,《商业研究》2012年第02期 《市场与政府二元调节机制的优化组合研究》,《经济纵横》2012年第02期 《后危机时期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亚太经济》2012年第01期 《后金融危机时代东亚美元本位模式考察》,《上海金融》2011年第11期 《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的动因及我国的实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6期 《对外直接投资在东北地区行为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1期 《保险公司营销渠道资源整合与创新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0期 《汇率预期、外汇供给与外汇储备》,《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10期 《商业银行运营效率与董事会治理》,《金融论坛》2011年第07期 《货币区域化与国际化发展规律探析》,《经济纵横》2011年第04期 《“美国因素”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东岳论丛》2011年第03期 《中国经济增长均衡与非均衡的转换机制——基于Markov机制转换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2期 《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视角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分析》,《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04期 《欧元区主权债务风险对我国外汇储备安全的启示》,《亚太经济》2010年第06期 《吉林省FDI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6期 《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动因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1期 《人力资本国际流动动因及影响研究述评》,《经济纵横》2010年第10期 Modeling market volatility with mixed exponential power asymmetric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An application to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Composite Index daily returns,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10 《关于构建国内统一市场问题的若干思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5期 《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5期 《日元升值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响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10年第05期 《人民币国际化的独特路径及发展前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1期2005—2010年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及变革趋势》,《光明日报》2009-12-15 《外部冲击与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优化》,《光明日报》2008-10-22 《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6期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新特征、形成根源及发展趋势》,《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5期 《虚拟经济膨胀视角下的汇率短期波动研究——对Dornbusch超调模型的扩展》,《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07期 《国际货币制度演化与货币危机机理探索》,《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06期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特征》,《经济纵横》2009年第05期 《新疆经济增长各因素分析》,《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03期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探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对技术的引进、扩散和创新的影响——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经济问题》2009年第04期 《粮食禁运问题的博弈论分析》,《求索》2009年第03期 《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与贫困——基于“交换权利映射”的分析》,《经济问题》2009年第03期 《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的中日博弈探析》,《现代日本经济》2009年第02期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东岳论丛》2008年第06期 《蔬菜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基于寿光蔬菜产业的钻石模型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04期 《中国经济市场化区域差异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6期 《人民币汇率与地区差距——人民币国际化的视角》,《统计研究》2007年第08期 《人民币升值的进出口需求弹性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1期 《产业创新系统生成机理与结构模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01期 《人民币升值的正负效应及抵消对策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06期 《香港人民币存量估计:M_1口径的考察》,《世界经济》2006年第09期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04期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探》,《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04期 《货币国际化扩张中的政策行为——基于最优铸币收入的动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01期 《人民币区域化成因透析》,《管理现代化》2005年第S1期 《日本经济自主型复苏态势与“中国因素”的实证分析》,《日本学论坛》2005年第Z1期 《人民币国际化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5年第04期 《人民币非法流出的防范对策》,《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03期 《“公地的悲剧”与产权环保效应的分析》,《经济纵横》2005年第01期 《日本经济复苏能否顺利闯关》 《现代日本经济》 2004 0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思维》 《税务与经济》 2004 01《论东亚货币基金的创建》《东北亚论坛》 2004 03 《以自由贸易区(FTA)推动的东亚货币合作》《当代经济研究》 2004 07 《以区域倾斜政策为杠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广东商学院学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区域经济》 2004 04 《努力打造振兴吉林经济的软环境》《新长征》 2004 10 《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分析》《当代经济研究》 2003 10 《亚货币合作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管理世界》 2003 03 《论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税务与经济》 2003 03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与我国的参与对策》《东北亚论坛》 2003 02 《东北地区农业经营体制发展战略与对策思考》《中国东北论坛——跨世纪的中国东北经济》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2 《日本经济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双失效的IS—LM模型分析》 《日本学论坛》 2002 3-4 《中国加入WTO后的汇率制度的选择》 《当代经济研究》 2002 3 《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现代化的设想》 《经济纵横》 2002 2 《美国“新经济”对经济学传统理论的挑战》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5 《日本经济如何走出衰退》 《现代日本经济》 2001 4 《聚焦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财政与金融》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2001 1 《经济增长的市场经济现代体制决定论》 辽宁大学出版社:《市场经济热点问题》 2000 9 《经济增长与经济体制》 《经济评论》 2000 31999年: 《吉林省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8期,省课题研究成果,入选《中国世纪发展文论大系》,《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研究文库》等 《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教训和启示》,《日本学刊》,1999年2期。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00年年会入选论文,被《日本市场经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集》等刊物转载1998年: 《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内在矛盾与变革趋势》,《中文导报经济动态》, 1998年5月 《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股市膨胀与近年来美国股市高涨的比较》,《外国问题研究》,1998年第3期1997年: 《开放经济下一国货币内外价格的背离》,《中国社会科学》, 1997年第6期。吉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第三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国际融资方式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对策》,《世界经济》, 1997年5期 《论斯密国富论中经济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来源论丛19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4月 《“斯密难题”与市场经济的道德机制》,《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理论》、《伦理学》1997年5月分别全文转载1996年: 《日本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界定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模式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1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1997年3月 《回顾与前瞻:日元走势分析》,《外国问题研究》,1996年12期 《与大企业联合的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启示》,《现代日本经济》,1996年第10期 《国外资本经营方式演变及发展趋势》,《资本运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发展》,《长白学刊》,1996年4期 《日元走势分析》,《吉林国际金融》,1996年3期 《国外资本经营方式的演变及发展趋势》,著作参编,《资本运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 《国际金融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教学研究》,1996年2期1995年: 《从巴林银行倒闭看衍生金融商品的监督与管理》,《经济纵横》, 1995年 10期 《日元升值与日元国际化》,《战后日本50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8月 《新一轮国际汇市动荡透析》,《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5年10期 《日元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 1995年5期《反常中的正常——关于国际汇市动荡的思考(一)》《市场经济时报》1995年5月8日《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矛盾——关于国际汇市动荡的思考(二)》《市场经济时报》,1995年5月《论汇率的双重性——关于国际汇市动荡的思考(三)》,《市场经济时报》,1995年5月《日元升值的冲击及影响》,《市场经济论坛》,1995年5月《日元升值与日元国际化》,《战后日本五十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105《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日本式市场经济分析》,参编著作,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

福建商学院,也是不错。具体可上学校官网查看。你若喜欢,便是晴。

回答 公办二本 福建商学院是二本。福建商学院在福建是第二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说福建商学院是二本大学。 招生咨询电话 0591-26290052 提问 这个学校不是有专科专业的吗 回答 你好 你好,有 我只是说他是本科学校,有招专科 提问 专科的收费多少 回答 普通的6000,艺术的7200 公办的都是按照国家的收费标准 不会乱收费的 提问 专科的也是和本科一样的钱是吗? 以专科成绩录取去福建商学院是分配到不同的校区吗 回答 本科会多一丢丢 你这个学校是一样的校区  欢迎来到福建 提问 今年这个学校有收专科生吗? 福建高考390分物理的能进这个的专科吗 回答 稳住 你哪个省,福建省的吗 稳住,390问题不大 提问 福建省的啊,那要去福建商学院的哪个专科专业好 回答 工商企业管理和移动通讯这两个在专科里面就业率去年最高 你看看 提问 今年390分能上吗,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升本简单吗,到时候对应的专业可以选什么 回答 我查一下 专升本15% 工商企业管理可以分数够 电子商务,国际商务,酒店管理 更多29条 

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高吗

回答 公办二本 福建商学院是二本。福建商学院在福建是第二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说福建商学院是二本大学。 招生咨询电话 0591-26290052 提问 这个学校不是有专科专业的吗 回答 你好 你好,有 我只是说他是本科学校,有招专科 提问 专科的收费多少 回答 普通的6000,艺术的7200 公办的都是按照国家的收费标准 不会乱收费的 提问 专科的也是和本科一样的钱是吗? 以专科成绩录取去福建商学院是分配到不同的校区吗 回答 本科会多一丢丢 你这个学校是一样的校区  欢迎来到福建 提问 今年这个学校有收专科生吗? 福建高考390分物理的能进这个的专科吗 回答 稳住 你哪个省,福建省的吗 稳住,390问题不大 提问 福建省的啊,那要去福建商学院的哪个专科专业好 回答 工商企业管理和移动通讯这两个在专科里面就业率去年最高 你看看 提问 今年390分能上吗,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升本简单吗,到时候对应的专业可以选什么 回答 我查一下 专升本15% 工商企业管理可以分数够 电子商务,国际商务,酒店管理 更多29条 

学院很好。福建商学院(Fujian Business University),简称“福商”,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学校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入选国务院侨办“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项目高校、福建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学校有鼓楼、连江、马尾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500余亩;下设14个二级教学单位,设有26个本科专业和30余个专科专业;有专任教师604人,其中高级职称263人,博士、硕士学位498人。校园环境优美、清丽怡人,教育教学设备齐全、配置一流。格局新颖的教学楼巍然屹立,新建学生公寓雄伟壮观,师生食堂宽敞洁净。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校医室、浴室及音体美专用场地等现代化教育设施一应俱全。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福建商学院

马尾校区,也挺差的,出个市区两个多小时。饭堂的卫生也不好,天天都有吐槽,能有假???讲真,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是不可能来这,我真心不建议新生来,熬过两年就毕业了,难受

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是什么

马尾校区,也挺差的,出个市区两个多小时。饭堂的卫生也不好,天天都有吐槽,能有假???讲真,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是不可能来这,我真心不建议新生来,熬过两年就毕业了,难受

教学质量不行,专科的水准,管理比较混乱,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估计是现在本科学校越来越多,什么专升本,刚办的本科,学校数量一多,招生人数也要增多,本科含金量只能下滑了,比较物以希为贵,一多就廉价了

需要人家帮你解决感情问题的话,投 知音、爱人、女友等都行,,,你自己写的感情故事/小说什么的文字的话,投 花溪、南风、女友、女报、爱人等比较好,不过,这些杂志社要的风格可能都略带小姿情调。。。青春类的一般在 漂流瓶、少女等上面比较好,,,你自己具体比照下吧。。根据自己的情况上网搜下可以知道得更详细。。祝你好运希望采纳

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福建省商学院(应为:福建商学院)学报,是本科学院学报。福建商学院是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在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省属公办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祝你好运。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现在(第六版)不是核心期刊,以前也从未入选过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复合影响因子:158 综合影响因子:053 ISSN: 2095-2082CN: 35-1310/C曾用刊名: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90

  • 索引序列
  • 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 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
  • 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高吗
  • 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是什么
  • 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