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电子版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电子版

发布时间: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电子版

我也不知道,区有关的网站看看把

本科生:《中国法制史》、《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硕士研究生:《唐宋法律研究》、《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法律史文献史料学》;博士研究生:《唐宋法律研究》、《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近五年(2002-2007)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讼师与律师:中西司法传统比较》,教育部人文社会重点项目,2001-2004年,主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理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6-2008年,第二主持;《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课题,2001-2004年,子项目主持;《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河南大学社科基金项目,2000-2002年,主持。近五年(2002-2007)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1.《宋代司法传统的现代解读》,《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2.《试论宋代士大夫的法律观念》,《法史精粹》(法学研究)2003年卷3.《讼师与律师:中西司法传统的差异及其意义》,《法史精粹》(中国法学)2004年4.《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现代意义》,《诺维撒德大学学报(英文版)》2005年第6期5.《宋代“法官”、“司法”与“法理”考略》,《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6.《反思法律史研究的类型学方法》,《法商研究》2004年第1期7.《宋代司法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河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8.《从人生智慧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法文化的价值》,人大复印资料(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主编、参编的部分中国法律史教材:1.《中国法制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2.《中国法制史》,参编(张晋藩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中国法律思想通史》,参编(李光灿,张国华总主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当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中国法制通史·宋卷》,副主编(张晋藩总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6.《中国法律史》,参编(张晋藩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近五年(2002-2007)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或奖励: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2、 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3、 校511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年。4、 省人文社科成果奖。《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河南省政府2000年。5、 省新闻出版局优秀图书二等奖,《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2000年。6、 国家优秀图书奖(全国最高图书奖)。《中国法制通史·宋卷》(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2000年。 书目者,为学求知之第一要务也,士之读书者不可不知。梁启超先生有言:“著书足以备读者之顾问,实目录学家之职务也。”大学者,旨在引导学生求其博,此乃古今为学之通义。圣人曰:“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研究生者能不求其博乎?此目录乃为师者在教学及读书中偶获之孔见,以备志于学者参考焉。书目分初学、登堂、潜研之三阶段,以应为学循序渐进之规律。一、初学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此书为原国家教委推荐教材,语言生动简练,深入浅出是此书最大之优点,尤其适合于大学生。2.[美]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上下两卷,胡万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9月出版。3.[日]福泽渝吉著:《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版。4.冯天瑜、何晓明等著:《中华文化史》,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5.威尔·杜兰特著:《哲学的故事》,金发燊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11月出版。6.房龙著:《漫话圣经》,施旅、于一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7次印刷本。7.[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2月第3次印刷本,共4册。8.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次影印本。9.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10.钱穆著:《国家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新版本。11.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上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月版。12[美]约翰·麦·赞恩著,刘昕等译:《法律的故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二、登堂余英时曾说,学术不可有门户,但学问却不可无宗师。宗师者,学问之流派师传也。为学拜师谓之登堂;于某一学问境界中略能抒发己见者,谓之入室。古之拜师,礼仪甚严,及至近代遗风尚存。民国时,狂傲奇才如黄侃者尚执贽而北面,尊仅年长自己两岁且同为北京大学教授之刘申叔(即刘师培)为师,非礼尊过制也,乃重道也。入室之途岂有它哉,惟师朱子为学之精神,遵白鹿洞书院之铭训也。一曰居敬体察;二曰用心专一。晦翁云:“学者读书要敛身正坐,缓视傲吟,虑心涵泳,切己体察”,恰如春雨之润苗,未见其增,日有所长。为吾徒者当知,为学如同人生。“人生之世,犹舟之航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须顺风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此乃梁任公对清华学子之训诫也。古语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登堂之途最忌讳用心不专。此为入室之序言,亦吾所寄厚望于二三子者矣。第一小单元(5种)1.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发达史》(上下二册),载《民国丛书》选印,上海书店1990年重印本。2.杨鸿烈著:《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下二册),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1998年4月影印重印本。3.陈顾远著:《中国法律史》,中国书店1988年4月据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影印。4.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校勘版。5.李钟声著:《中华法系》(上下二册),台北华欣事业文化中心1985年7月版。第二小单元(共10种)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单行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载《蓬莱阁丛书》。7.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单行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载《民国学术经典》11册。8.胡适:《先秦名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小史》,载《胡适文集》第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8月新一版。10.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版。11.杨东莼著:《中国学术史讲话》,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载《民国学术经典》3册。12.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13.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12月版。1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15.《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三小单元(西方、日本汉学家及部分外籍华裔学者论著,计15种)16.[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17.[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18.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19.[英]莱芒·道森著:《中华帝国的文明》,金星男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20.[美]郝大维等著:《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21.[美]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22.[美]黄仁宇著:《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1992年2月版。23.[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9月版。24.[法]谢和耐著:《中国和基督教》,耿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版。25.《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大学历史系著名学者刘俊文主编,共十册,其中第八册为中国古代法律专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26.《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刘俊文主编,共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2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其中第122——144页为中国部分专论,上海书店1999年9月版。28.[德]夏瑞春著:《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受政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29.胡伟希:《传统与人文》,中华书局1992年9月版。30.钱钟书主编、朱维铮执行主编:《中国近代学术名著》,共十册,三联书店1998年6月版。31.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1995年重印。第四小单元31.高潮、刘斌著:《中国法制古籍目录学》,1993年11月版。32.张伯元:《法律文献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33.洪丕谟:《中国古代法律名著提要》,1999年10月版。* 34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元月版。其中先秦、战国秦汉、宋、明、清卷用力尤著,多有新说,识者不可不读。* 35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36 《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37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中、下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此书虽谓“政治思想史”,实则与古代法律密切相关,尤其于法家用力甚工,读者当识焉。38.张国华、饶鑫贤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39.张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本。* 40 马小红著:《礼与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4月版。* 41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4月版。42.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43.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44.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45[日]滋贺秀三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王亚新、梁治平编,王亚新、范愉、陈少峰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6 黄宗智著:《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47.史彤彪:《中国法律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 48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作者为民国时期才子。49.[美]D·布迪、C·莫里斯著:《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50.《梁启超法学文集》,范忠信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51.郑秦著:《清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52.韩延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通史》,上、下二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53.《求索集——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制史学四十年》,陈景良、张中秋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54.谢振民:《中国民国立法史》,上、下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5 梁治平著:《法意与人情》,海天出版社1992年12月版。56.[日]堀毅:《秦汉法制史论考》,法律出版社1988年8月版。57.程树德著:《九朝律考》,中华书局1963年5月版。58.[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59.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60.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月版。61.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62.[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63.[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1988年3月版。64.[日]谷口平安:《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65.江平主编、贺卫方等人策划:《外国法律文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分期出版(法史专业学生者不能全部阅读,可择其法史部分阅读)。66.季卫东主编、张志铭、贺卫方副主编:《当代法学名著译丛》(现出9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分期出版。67.梁治平、贺卫方主编:《宪政译丛》,三联书店分期出版,共10本。68.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69.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70.刘美春、毕玉谦、郑旭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71.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72.陈景良等著:《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3.范忠信等著:《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74.梁治平著:《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75.范忠信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76.范忠信著:《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三,潜研潜者,用心著力之专也;研者,究其原委、探赜索隐也。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曾谓:“聪明者,多独断之学;潜研者,尚考索之功。”此二途径因人天赋、兴趣、学术背景有异而各有侧重,然二者均须以史料为根基。否则,为学乃游谈无根,向为古人所诟病。治史者当于原始资料处用力,学生若不记此,则毕业之际所获无多,识者鉴之。1.《历代刑法志》,群众出版社1988年8月版。2.《中国历代刑法志注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3.《尚书》。此书较为难读,初学者须借助工具书,或找一有注译的版本来读。如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其中有江灏、钱崇开译注的《今古文尚书全译》,可备一读。“吕刑”部分尤为重要。4.蒋伯潜、蒋祖怡:《经与经学》,本书为民国时期大学文史专业必备书目,《古典文史基本知识丛书》之一种。另外还包括《诸子与理学》、《诗》等,皆由上海书店1997年依旧版重新印出。5.《礼记》。此书为三礼之一种,现有各种版本问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礼记》影印本。该影印本依据清武英殿本印出。初学者易读注释本,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五经全译》,其中即有《礼经》,又称《小戴礼记》。7.钱玄著:《三礼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8.《诸子集成》,现通告的有中华书局版和上海书店影印本两种。读者可择其一。另外,中国大陆专门负责古籍整理的中华书局有诸子的各种点校本面世,较权威者如杨伯俊《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9.《晋书·刑法志注释》,陆心国注译,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10.《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版。11.[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王永兴、刘俊文等点校,共5本,其中的《官制》、《食货》、《礼》、《刑制》尤为重要。12.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影印本,上、下两册。此书只有影印本,阅读颇为不易,重点阅读其中的《经籍志》与《刑法志》。读时须备有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修订出版;张旭光撰著:《文史工具书评介》,齐鲁书社1986年版。13.郑樵:《通志》,中华书局影印本。14.《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15.[宋]窦仪:《宋刑统》,吴翊如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16.薛梅卿:《宋刑统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17.[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仅有残卷影印本。18.[清]薛允升著,怀效峰等点校:《唐明律合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19.《元典章》,线装书共4函,北京中国书店依沈刻本印出。20.《通制条格》,黄时鉴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21.黄时鉴辑点:《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23.怀效峰点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年出版。24.《中华律令集成·清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5.[明]雷梦麟:《读律琐言》,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6.[清]沈之奇著,怀效峰点校:《大清律例集注》,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7.《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4版。28.《历代名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邓广铭所藏影印本出版,共5册。重点有《法令》、《慎刑》两部分。29.陈智超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30.《大清法规大全》。近代及专题研究之书目须单独开列,其它史籍资料未一一开列。

《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邢义田译著,《西洋古代史参考数据(一)》(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邢义田译著,《古罗马的荣光》(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邢义田、萧璠、刘增贵、林素清合编,《居延汉简补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邢义田、文物图象研究室汉代拓本整理小组合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汉代石刻画象拓本精选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全13册。秦汉史论著系列·《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地不爱宝——汉代简牍》、《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2月)。 〈据《明实录》校正《明史》等书所载「土木之变」之误〉,《史绎》4 (1967):97-104。〈从涵化观点看府兵制〉,《史绎》6 (1969):1-13。〈契丹与五代政权更迭之关系〉,《食货月刊》6 (1971):10-17。〈汉武帝伐大宛原因之再检讨〉,《食货月刊》9 (1972):31-35。〈汉武帝伐大宛原因之再检讨一文的补白〉,《史绎》10 (1973):32-37。〈东汉的胡兵〉,《国立政治大学学报》28 (1973):143-166。〈汉代的以夷制夷论〉,《史原》5 (1974):9-54。〈云梦秦简简介──附:对「为吏之道」及墓主喜职务性质的臆测〉,《食货月刊》4 (1979):33-39。〈Social Life of the Babylonians as Seen in the Code of Hammurabi〉,《国立政治大学学报》44 (1981):17-26。〈试释汉代的关东、关西与山东、山西〉,《食货月刊》1 (1982):15-30。〈试释汉代的关东、关西与山东、山西补遗〉,《食货月刊》3 (1983):44-46。〈东汉孝廉的身分背景〉,收入许倬云、毛汉光、刘翠溶同编,《第二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1983),页1-56。〈东汉察举孝廉的年龄限制〉,《大陆杂志》4 (1983):176-185。〈秦汉的律令学──兼论曹魏律博士的出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 (1983):51-101。〈汉代的父老、僤与聚族里居──「汉侍延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读记〉,《汉学研究》2 (1983):355-377。〈古代两河流域的君主与法律──从三种比汉摩拉比法典更早的西亚法典说起〉,《食货月刊》11 (1984):1-11。〈秦胡小议──读新出居延汉简札记〉,《傅乐成教授纪念论文集:中国史新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页141-158。〈汉代故事考述〉,《劳贞一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页371-423。〈汉代壁画的发展与壁画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 (1986):139-170。〈从安土重迁论秦汉时代的徙民与迁徙刑──附录:论迁徙刑之用与肉刑之不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 (1986):321-349。〈从「如故事」和「便宜从事」看汉代行政中的经常与权变〉,收入氏著,《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页333-410。〈秦汉皇帝与「圣人」〉,收入杨联升、全汉升、刘广京主编,《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下册,页389-406。〈汉代案比在县或在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 (1989):187-221。〈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再议──兼与俞伟超先生商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 (1990):761-782。〈罗马帝国军队常备职业化的特色〉,《台大历史学报》15 (1990):231-251。〈略论汉代护军的性质〉,《大陆杂志》3 (1991):112-113。〈“率岁千余口而一人”解〉,《大陆杂志》4 (1991):171-173。〈从苏东尼乌斯《十二西泽传》看奥古斯都的形象〉,收入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编,《第三届史学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中:国立中兴大学历史系,1991),页209-234。〈论汉代的以貌举人──从「行义」旧注说起〉,收入宋文熏等编,《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台北:正中书局,1991),页253-265。〈从居延简看汉代军队的若干人事制度──读《居延新简》札记之一〉,《新史学》1 (1992):95-130。〈汉武帝在马邑之役中的角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 (1992):1-31。〈汉简中人名与《急就篇》人名之相合者〉,《汉简研究现状と展望》(大阪:关西大学出版部,1993),页274-289。〈汉代边塞军队的给假、休沐与功劳制──读《居延新简》札记之二〉,收入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一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页192-205。〈汉代边塞吏卒的军中教育──读《居延新简》札记之三〉,《大陆杂志》3 (1993):1-3。后收入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二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页273-278。〈傅斯年、胡适与居延汉简的运美及返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 (1995):921-952。〈汉碑、汉画和石工的关系〉,《故宫文物月刊》4 (1996):44-59。〈汉代画象内容与榜题的关系〉,《故宫文物月刊》5 (1996):70-83。〈读居延汉简札记〉,见简牍学会编辑部主编,《劳贞一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收入《简牍学报》〔台北:兰台出版社,1997〕,第16期),页55-65。〈东汉的方士与求仙风气──肥致碑读记〉,《大陆杂志》2 (1997):1-13。〈秦汉帝国与「西方世界」〉,《大阪府立近つ飞鸟博物馆馆报》2 (1997):7-11。〈尹湾汉墓木牍文书的名称和性质──江苏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简牍读记之一〉,《大陆杂志》3 (1997):1-13。〈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关系的再检讨 (1985-95)〉,《汉学研究》1 (1997):1-31。后收入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第12卷,页169-202。〈月令和西汉政治──从尹湾集簿中的「以春令成户」说起〉,《新史学》1 (1998):1-54。〈居延出土的汉代刻辞箭干〉,《居延汉简补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页20-29。〈古代罗马的公共澡堂〉,《西洋史集刊》8 (1998):71-109。〈从简牍看汉代的行政文书范本──「式」〉,《严耕望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8),页387-404。后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简帛研究中心编辑,《简帛研究·第三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页295-311。另收入孙敦恒、钱竞编,《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页90-107。〈汉代书佐、文书用语「它如某某」及「建武三年候粟君责寇恩事」简册档案的构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 (1999):559-588。〈汉代画象中的「射爵射侯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 (2000):1-66。〈汉长安未央宫前殿遗址出土木简的性质〉,《大陆杂志》6 (2000):1-4。〈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数据中的「胡人」外貌〉,《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所集刊》9 (2000):15-9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尹湾出土简牍看汉代的「种树」与「养老」〉,收入宋文熏、李亦园、张光直主编,《石璋如院士百岁祝寿论文集:考古‧历史‧文化》(台北:南天书局,2002),页531-551。〈格套、榜题、文献与画象解释──以失传的「七女为父报仇」汉画故事为例〉,收入氏编,《中世纪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与艺术──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组》(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2),页183-234。〈从古代天下观看秦汉长城的象征意义〉,《燕京学报》新13 (2002):15-64。〈行役尚未已,日暮居延城──劳干先生的汉简因缘〉,《古今论衡》8 (2002):43-62。〈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论秦汉的刑期问题〉,《台大历史学报》31 (2003):311-323。〈张家山〈二年律令〉读记〉,《燕京学报》新15 (2003):1-46。〈夏鼐发现敦煌汉简和晋泰始石刻的经过〉,《古今论衡》10 (2003):61-69。经修订另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硏究所编,《夏鼐先生纪念文集:纪念夏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页332-338。〈允文允武:汉代官吏的一种典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 (2004):1-66。〈汉画象孔子见老子图过眼录──日本篇〉,《九州岛学林》2 (2004):313-325。〈罗马帝国禁卫军、地方军团和一世纪后期至三世纪的皇位继承〉,《成大西洋史集刊》11 (2004):1-50。〈赫拉克利斯 (Heracles) 在东方──其形象在古代中亚、印度与中国造型艺术中的流播与变形〉,收入荣新江、李孝聪主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页15-47。〈月令与西汉政治再议──对尹湾牍「春种树」和「以春令成户」的再省思〉,《新史学》1 (2005):159-170。〈汉代画象胡汉战争图的构成、类型与意义〉,《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9 (2005):1-72。〈中国古代的地图──从江苏尹湾的「画图」、「写图」说起〉,收入中山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第6辑,页105-124。〈从金关、悬泉置汉简和罗马史料再探所谓罗马人建骊靬城的问题〉,《古今论衡》13 (2005):49-72。另收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页361-379。〈湖南龙山里耶J1(8)157和J1(9)1-12号秦牍的文书构成、笔迹和原档存放形式〉(连载一),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14。(搜寻,19)〈湖南龙山里耶J1(8)157和J1(9)1-12号秦牍的文书构成、笔迹和原档存放形式〉(连载二),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14。(搜寻,19)〈张家山《二年律令》行钱行金补证〉,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14。(搜寻,19)〈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重论秦汉的刑期问题〉,《台大历史学报》36 (2005):407-432。“Heracles in the East: The Diffu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s Image in the Arts of Central Asia, India, and Medieval China,” William G Crowell, Asia Major 2 (2005): 103-(实际出版年为2006)〈陕西旬邑百子村壁画墓的墓主、时代与「天门」问题〉,《故宫学术季刊》3 (2006):1-38。〈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读记〉(订补稿,连载一),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14。(搜寻,19)〈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读记〉(订补稿,连载二),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17。(搜寻,19)〈湖南龙山里耶J1(8)157和J1(9)1-12号秦牍的文书构成,笔迹和原档存放形式〉,收入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页275-296。〈太平经里的九等人和凡民奴婢的地位〉,《燕京学报》新21 (2006):23-33。〈貊炙小考──汉代流行烤肉串,还是烤全羊?〉,见简牍学会编辑部主编,《劳贞一先生百岁冥诞纪念论文集》(收入《简牍学报》〔台北:台北市简牍学会,中华简牍学会,2006〕,第19期),页213-232。〈论马王堆汉墓“驻军图”应正名为“箭道封域图”〉,《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2007):12-19。〈龙山里耶秦迁陵县城遗址出土某乡南阳里户籍简试探〉,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03。(搜寻,24)〈汉代简牍的重量、体积和使用──以中研院史语所藏居延汉简为例〉,《古今论衡》17 (12):4-41。〈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代木牍试释〉,收入汪涛、胡平生、吴芳思编,《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页99-115。〈论马王堆汉墓“驻军图”应正名为“箭道封域图”(增订稿)〉,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04。(搜寻,24)〈从古罗马看秦汉中国〉,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八方风来》(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120-162。〈一种前所未见的别券──读《额济纳汉简》札记之一〉,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01。(搜寻,04)〈秦或西汉初和奸案中所见的亲属伦理关系──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奏谳书》简180-196考论〉,收入柳立言主编,《传统中国法律的理念与实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6),页101-159。〈全球定位系统 (GPS)、3D卫星影像 (Google Earth) 与古代边塞遗址研究──以额济纳河烽燧及古城遗址为例〉,《华学》9/10 (2008):491-505。“Composition, Typology, and Iconography of the “Sino-barbarian Battle Scene” in Han Pictorial Images (abstract),” in Rethinking Recarving: Ideals, Practices, and Problems of the “Wu Family Shrines” and Han China, Cary Y Liu (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 2008), 232-〈猴与马造型母题──一个草原与中原艺术交流的古代见证〉,《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6 (2009):193-216。〈从出土资料看秦汉聚落形态和乡里行政〉,收入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基层社会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6),页13-126。〈汉代画像项托考〉,《九州岛学林》2 (2008秋季,实际出刊2009):2-8。〈西汉户籍身份称谓从“大小男女子”变为“大小男女”的时间〉,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13。(搜寻,08)〈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居延汉简整理文件调查记〉,《古今论衡》20 (12):19-60。〈汉代《仓颉》、《急就》、八体和「史书」问题──再论秦汉官吏如何学习文字〉,收入李宗焜主编,《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二辑》(台北: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12),页429-468。T Corey Brennan and I-tien Hsing, The Eternal City and the City of Eternal Peace, in China's Early Empires: A Re-appraisal, Michael Nylan and Michael Loew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86-〈汉画解读方法试探──以「捞鼎图」为例〉,收入颜娟英主编,《中国史新论‧美术考古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6),页13-54。 〈Wang Gung-Wu, 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y〉,《史原》2 (1971):113-118。〈Yu Ying-shih, 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史原》3 (1972):175-178。〈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食货月刊》8 (1973):43-45。〈侯林伯,《唐代夷狄边患史略》〉,《现代学苑》3 (1973):43-44。〈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国》〉,《现代学苑》3 (1973):41-44。〈蔡明田,《庄子的政治思想》〉,《书评书目》5 (1973):62-63。〈郑德坤,《中国文化人类学》〉,《书评书目》8 (1973):101-105。〈Ch'u T'ung-tsu, Han Social Structure〉,《食货月刊》3 (1974):39-41。〈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食货月刊》7 (1974):43-48。〈对近代汉简著录方式的回顾和期望〉,《史学评论》2 (1980):101-170。〈金著《韩国研究指南》简介〉,《韩国学报》2 (1982):125-127。〈王著《汉代文明》简介〉,《食货月刊》3 (1983):80-87。〈人类的命运──毁灭乎?世界帝国乎?介绍W McNeill新书三种〉,《联合报》12。〈毕汉思 (Hans Bielenstein) 著《汉代官僚组织》评介〉,《汉学研究》2 (1984):707-714。〈古罗马文献中的“中国”──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所录罗马记载“中国”译文订补〉,《食货月刊》11 (1985):79-90。〈汉代中国与罗马关系的再省察──拉西克 (M G Raschke) 著《罗马东方贸易新探》读记〉,《汉学研究》1 (1985):331-341。〈孙小鲁译,《现代世界史》(上)〉,《历史月刊》12 (1989):154-155。〈Fergus Millar, The Emperor in the Roman World〉,《新史学》创刊号 (1990):163-169。〈介绍三本汉代社会史新著──林富士《汉代的巫者》、罗彤华《汉代的流民问题》、祝平一《汉代的相人术》〉,《新史学》4 (1990):149-157。〈面对新世界──〈世界史的一个新结构〉译后〉,《当代》66 (1991):66-69。〈大庭修《大英图书馆藏敦煌汉简》校记〉,《汉学研究》10 (1992):395-440。〈迦多尼著,谢瑶玲改写《匈奴与我》评介〉,《中国时报》,20。〈《山东汉画像石精萃》邹城卷、滕州卷读记〉,《新史学》2 (1997):221-225。〈武氏祠研究的一些问题──巫著《武梁祠──中国古代图象艺术的意识型态》和蒋、吴著《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读记〉,《新史学》4 (1997):187-216。〈信立祥著《中国汉代画像石研究》读记〉,《台大历史学报》25 (2000):267-281。 邢义田译,杨联升著,〈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食货月刊》2 (1972):1-8。邢义田译,岩村忍著,〈蒙古在游牧史上的地位〉,《大陆杂志》1 (1981):47-51。邢义田译,E J Van Kley著,〈中国对十七、八世纪欧洲人写作世界史的影响〉,《食货月刊》17 (1981):316-338。邢义田译,H Bengtson著,〈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史家对西洋古代史的研究〉,《食货月刊》3 (1982):707-714。邢义田译,S N Kramer著,〈楔形文字与苏美语〉,《食货月刊》7 (1982):47-50。邢义田译,〈鸠格米西──一部比荷马史诗早一千五百年的西亚史诗〉,《食货月刊》8 (1982):27-40。邢义田译,W McNeill著,〈汤恩比的思想、人格和《历史研究》〉,《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5 (1982):403-414。邢义田译,A Momigliano著,〈历史与传记──古代希腊史学新估〉,《史学评论》7 (1983):1-46。邢义田译,H Bengtson著,〈西洋古代史史料概论(一)〉,《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6 (1983):427-452。邢义田译,H Bengtson著,〈西洋古代史史料概论(二),《大陆杂志》4 (1984):31-44。邢义田译,〈罗斯托夫兹夫与《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第一版序言译文〉,《食货月刊》11 (1984):26-32。邢义田译,L S Stavrianos著,〈世界史的性质〉,《食货月刊》3/4 (1984):79-90。邢义田译,〈伊壁鸠鲁派哲学到罗马──罗马哲诗「万物本质论」篇首一四五行试译〉,《中外文学》4 (1984):26-32。邢义田译,〈古埃及情歌二首〉,《中国时报》,17。邢义田译,〈古罗马的恋歌──卡特勒斯和他的抒情诗〉,《联合文学》15 (1985):53-55。邢义田译,〈奥古斯都的「功业录」〉,《王任光教授七秩嵩庆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页281-302。邢义田译,〈韦斯巴息安「皇帝」的权力〉,《西洋史集刊》1 (1989):181-184。邢义田译,〈罗马十二表法〉,《大陆杂志》3 (1989):136-143。邢义田译,〈法律是植根于自然的最高理性──西塞罗对法律性质的看法〉,《西洋史集刊》1 (1989):185-191。邢义田译,〈罗马共和末杰尼提外‧裘利亚殖民城镇特许状〉,《西洋史集刊》2 (1990):185-201。邢义田译,William H McNeill著,〈世界史的一个新结构──麦克尼尔二十五年的反思〉,《当代》66 (1991):48-65。邢义田译,A H M Jones著,〈罗马帝国城市概说〉,《西洋史集刊》3 (1991):135-165。邢义田译,A H M Jones著,〈罗马帝国城镇的经济生活〉,《西洋史集刊》4 (1992,实际出版1993):187-212。邢义田译,〈古罗马人的生活与娱乐〉,《历史月刊》88 (1995):4-15。邢义田译,〈古罗马人的选举〉,《历史月刊》97 (1996):16-18。邢义田译,〈古罗马的妇女与儿童〉,《历史月刊》99 (1996):14-19。邢义田译,〈古代罗马政治概念中的自由 (Libertas)〉,收入丘慧芬编,《自由主义与人文传统:林毓生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5),页55-99。 〈「世界史」抑中国文化立场的「西洋史」?〉,《史学评论》3 (1981):133-147。〈天下一家──中国人的天下观〉,收入氏编,《永恒的巨流──中国文化新论‧根源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页433-478。〈奉天承运──皇帝制度〉,收入郑钦仁主编,《立国的宏规──中国文化新论‧制度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页39-87。〈谈谈十二生肖的起源与流播〉,《中国时报》,17。〈汉人与虎〉,《联合文学》16 (1986):10-15。“Preliminary Explanation of the Wooden Block Found in a Western Han Tomb at Yunmen,” in Chinese Archaeological Abstracts, Albert E Dien (Los Angele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6), 1169-〈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人权〉,《历史月刊》7 (1988):128-132。〈芒刺、腐鼠、青云、沟渠──漫谈汉代的君臣关系〉,《历史月刊》2 (1988):66-71。〈从《列女传》看中国式母爱的流露〉,《历史月刊》4 (1988):106-113。〈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军队的特色〉,《历史月刊》8 (1988):56-68。〈母权、外戚、儒生──王莽篡汉的几点解释〉,《历史月刊》14 (1988):36-44。〈王莽八篇书、人人都得读〉,《历史月刊》21 (1989):115。〈萧何、田蚡、卫青、杨震──关说在汉代〉,《历史月刊》22 (1989):30-33。〈秦统一中国时的世界〉,《历史月刊》31 (1990):144-146。〈继承得人、天下更新──东汉皇帝的登基仪式〉,《国文天地》56 (1990):22-23。〈从比较观点谈秦汉与罗马帝国的「皇帝」〉,《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4 (1990):12-23。〈《太平经》对善恶报应的再肯定──承负说〉,《国文天地》3 (1992):12-16。〈赵高与秦朝的终结──谈传统帝制的一个结构性悲剧〉,《历史月刊》65 (1993):40-43。〈有容乃大──从秦代李斯谏逐各国宾客说起〉,《历史月刊》94 (1995):26-30。〈罗马帝国的居延与敦煌──简介英国雯都兰达出土的驻军木牍文书〉,《西洋史集刊》5 (1993,实际出版1995):1-29。后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研究译丛·第一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页306-328。〈汉武帝生命中的几个女人〉,《历史月刊》121 (1998):68-81。后转载《世界日报》,17-03。〈秦汉天子的泪珠──帝国边缘的小王国〉,收入巴东等编辑,《西汉南越王墓文物特展图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8),页32-36。〈在汉代诗画中遇见胡人〉,《民生报》,03。邢义田、陈昭容,〈一方未见著录的魏三字石经残石──史语所藏《尚书‧多士》残石简介〉,《古今论衡》2 (1999):118-122。邢义田、林素清、刘增贵、蒲慕州、张孟元、计算中心、政大信息系合作,「不朽的殿堂──汉代的墓葬文化网站与光牒」(1999)。〈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居延汉简整理近况简报〉(执笔人),《古今论衡》4 (2000):87-113。邢义田、陈昭容,〈一方未见著录的魏三字石经残石──史语所藏《尚书‧多士》残石简介补白〉,《古今论衡》4 (2000):134。〈本所藏汉代石刻画象拓本的来历与整理〉,《古今论衡》6 (2001):2-9。〈汉代的父老、僤与聚族里居──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读记〉,收入陈苏镇、张帆编,《中国古代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上册,页197-221。〈希腊大力士赫拉克利斯流浪到中国?──中西艺术交流史中的一页〉,《中央研究院周报》1106 (25):2-4。〈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重论秦汉的刑期问题〉,收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编,《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2007),页191-214。经修订另收入曾宪义主编,《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页361-377。〈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论秦汉的刑期问题(订补稿)〉,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文集》(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页238-246。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电子版下载

法和律自古以来就不同。 夏商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的奴隶制时代,一般称法律为刑。 春秋战国之际,改称法律为法,这样,法就不仅仅是刑杀惩罚的意思,而有刑罚的标准与常行的规范的内涵。 商鞅变法时进一步改法为律,从此以后,自秦汉至明清,除宋朝律典称刑统,元朝称通制、条格等外,其他各个朝代基本都称法律为律。 因此,由刑到法的演变,是由单纯强调刑杀惩罚,到公平、正直地用刑罚罪的转化,由法到律的演变,则又进一步上升为以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它既强调法律的调节与调整作用,又要求法律作为一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普遍适用及贯彻执行。从这种意义上说,由刑到法再到律的演变,并不只是一个名称或文字上的简单变化,而是法律概念与法律制度方面的一大发展。 在我国古代,法一字写作“灋”,据《说文解字》记载:“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 去。”意思是说,法就是刑罚,要象水一样公平,所以法字是三点水旁(从水);因为 (古代传说的一种神兽,可以判断是非善恶)能够用角去触有罪的人,所以法字的另一边是 和去(从 去)。律,《说文解字》中记载:“律,均布也。”所谓均布,就是“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即天下应该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则。因此,法和律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后来发展为同义词,合称为法律。可见,最早法和律是有一定区别的。 到了秦汉,法和律二字已同义,《尔雅》将法和律都解释为“常也”。《唐律疏义》中记载,战国李悝收集各国的刑法,编纂了《法经》,“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在这时,也出现了将法、律合用的“法律”一词。西汉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唐律疏义》更明确地指出,“法亦律也,故谓之律。”虽然自秦汉以来,法和律可解为同义,但其含义仍是有区别的。一般地说,法的范围较广,通常指整个制度,比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清代戊戌变法中的法就不仅限于刑法;而律则是指具体的行为规范,尤指刑律。而把法和律连用作为独立的合成词,却是在清末民初时由日本输入。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法学的传入,汉语中的法律一词的含义又有所发展,逐渐成为法学的专用术语。在法学理论和现代汉语中,法律既可以指法律的整体,即广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法律也可以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即狭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等。虽然法律一词已成为法学专用术语,但是在汉语中,法和律的含义却不仅限于此。法还可以作方法、方式、法术等解,律还可以用于纪律、规律等。 在英语中,law(法律)一词与汉语中法律一词用法相似,具体含义要通过数的变化和上下文联系理解。在欧洲大陆,广义和狭义的法律用两个词表达,如拉丁文中的jus和 lex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 9wp9书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作者:王力 主编豆瓣评分:4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年份:2014-11页数:272内容简介:编辑推荐你知道武王克商的繁复真相么?你知道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猫的最早实物么?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汉代穿深衣的人所穿的裤子是露屁股的开裆袴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你知道最古老的酒瓶出现在6000年前么?你知道猪肉的“腥”字本来是什么意思么?你知道中国近3500年来经历过何等让人匪夷所思的三次大规模变冷么?精彩内文:全彩版在黑白版的基础之上,精勘精校,完善并增补了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考古新知,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图片解析力。精良印刷:内文选用优质日本进口纸张,用顶尖级德国海德堡四色印刷机印刷,并根据文物实物对印刷颜色做了校正,以期对文物影像做到高度还原。内容简介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的修订版文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修订委员会还专门为有兴趣的中学生阅读本书扫清了字词和基本概念上的障碍。作者简介:主编简介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翻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集)等三十余部。执笔者简介(部分)马汉麟(1919~1978),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师从王力等先生,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马汉麟先生应邀参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编写工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学与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审校者简介(部分)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有《楚辞书目五种》《古文字学》《敦煌学概论》等。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曾主编《小说月报》。著有《倪焕之》《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修订者简介刘乐园,北京大学教师。

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很多,不象现代法律只有法、法规、条例等少数几种。古代法律形式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刑、法、律、令、典、式、格、诏、诰、科、比、例。在一个朝代,经常有几种法律形式同时使用,组成该朝代的法律体系。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使用范围也不一样,效力高低也有很大区别。  刑  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通用。其含义和法相同,基本指刑律,不指刑罚。后来,刑称为法或律,战国以后常指肉刑或刑罚。  法  这是商鞅变法之前的常用法律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时都以法为名称,如魏国的《法经》,晋国的《被庐之法》。到商鞅变法将法改为律后,法仅仅在广义上使用。  律  这是商鞅变法后中国古代常用的法律形式,应用广泛,如秦的《田律》,汉朝《九章律》,魏晋之后,有《魏律》、《晋律》、《北齐律》、《隋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  令  统治者就某一具体事务颁布的命令。是律的辅助性法律,在隋唐时期有专门法典,如《开皇令》和《贞观令》。  典  最早出现于唐朝的《唐六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后来的宋和元明清都有此类法典。  式  这是关于官吏具体行为的专门法律,范围非常广泛。式在唐朝还有一定地位,是唐朝律令格式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到了元明清时期,地位下降了很多,不再起主要作用。  格  格也是一种行政法规。格作为独立的法律形式,最早出现于东魏的《麟趾格》。明清时将格的内容归入了会典和其他形式的法规,不再独立。  科  汉朝到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形式,科意思是断,所以依法断罪叫做科罪。在隋唐以后,敕的地位重要,科被敕和格所代替。  比  比是两汉到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形式,也是一种审判原则。如果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可以用相似的律条定罪,这叫做比。因为这样类推断案,出现了司法腐败现象。到汉朝以后,比不存在,内容被吸收进其他法律形式里边。但是类推形式在古代一直存在。  例  和比一样,例也是一种断罪原则,也是汉、唐、宋、明、清时期的法律形式,但名称不同。秦称“廷行事”,即法庭成例。汉朝称为“故事”,即以《春秋》中已有的故事作为断罪的依据。到了明清时,例和律并行,日益重要,在清朝时,其效力甚至高过了律。  诏  是古代皇帝发布的命令,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法律形式,又叫诏令。皇帝的诏令经常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既可以认可、公布法律,也可以改变、废除法律。  除了以上的法律形式之外,还有敕、诰、命、制、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是专制集权社会,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可以用诏、敕、诰等法律形式来发布新的命令,任意破坏现存的法律。这就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法自君出。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电子书

武王伐纣,临行之时给留守安阳的弟弟写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的名字叫《酒诰》,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法律文告。武王在《酒诰》中告诫他弟弟说:商朝的人因喝酒而把国亡了,我们周朝的人要吸取这个教训。商朝人要喝洒就让他们喝好了,我们周朝的人一定要节制饮酒。

奴隶制法律

本科生:《中国法制史》、《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硕士研究生:《唐宋法律研究》、《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法律史文献史料学》;博士研究生:《唐宋法律研究》、《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近五年(2002-2007)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讼师与律师:中西司法传统比较》,教育部人文社会重点项目,2001-2004年,主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理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6-2008年,第二主持;《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课题,2001-2004年,子项目主持;《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河南大学社科基金项目,2000-2002年,主持。近五年(2002-2007)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1.《宋代司法传统的现代解读》,《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2.《试论宋代士大夫的法律观念》,《法史精粹》(法学研究)2003年卷3.《讼师与律师:中西司法传统的差异及其意义》,《法史精粹》(中国法学)2004年4.《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现代意义》,《诺维撒德大学学报(英文版)》2005年第6期5.《宋代“法官”、“司法”与“法理”考略》,《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6.《反思法律史研究的类型学方法》,《法商研究》2004年第1期7.《宋代司法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河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8.《从人生智慧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法文化的价值》,人大复印资料(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主编、参编的部分中国法律史教材:1.《中国法制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2.《中国法制史》,参编(张晋藩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中国法律思想通史》,参编(李光灿,张国华总主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当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中国法制通史·宋卷》,副主编(张晋藩总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6.《中国法律史》,参编(张晋藩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近五年(2002-2007)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或奖励: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2、 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3、 校511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年。4、 省人文社科成果奖。《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河南省政府2000年。5、 省新闻出版局优秀图书二等奖,《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2000年。6、 国家优秀图书奖(全国最高图书奖)。《中国法制通史·宋卷》(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2000年。 书目者,为学求知之第一要务也,士之读书者不可不知。梁启超先生有言:“著书足以备读者之顾问,实目录学家之职务也。”大学者,旨在引导学生求其博,此乃古今为学之通义。圣人曰:“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研究生者能不求其博乎?此目录乃为师者在教学及读书中偶获之孔见,以备志于学者参考焉。书目分初学、登堂、潜研之三阶段,以应为学循序渐进之规律。一、初学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此书为原国家教委推荐教材,语言生动简练,深入浅出是此书最大之优点,尤其适合于大学生。2.[美]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上下两卷,胡万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9月出版。3.[日]福泽渝吉著:《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版。4.冯天瑜、何晓明等著:《中华文化史》,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5.威尔·杜兰特著:《哲学的故事》,金发燊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11月出版。6.房龙著:《漫话圣经》,施旅、于一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7次印刷本。7.[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2月第3次印刷本,共4册。8.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次影印本。9.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10.钱穆著:《国家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新版本。11.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上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月版。12[美]约翰·麦·赞恩著,刘昕等译:《法律的故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二、登堂余英时曾说,学术不可有门户,但学问却不可无宗师。宗师者,学问之流派师传也。为学拜师谓之登堂;于某一学问境界中略能抒发己见者,谓之入室。古之拜师,礼仪甚严,及至近代遗风尚存。民国时,狂傲奇才如黄侃者尚执贽而北面,尊仅年长自己两岁且同为北京大学教授之刘申叔(即刘师培)为师,非礼尊过制也,乃重道也。入室之途岂有它哉,惟师朱子为学之精神,遵白鹿洞书院之铭训也。一曰居敬体察;二曰用心专一。晦翁云:“学者读书要敛身正坐,缓视傲吟,虑心涵泳,切己体察”,恰如春雨之润苗,未见其增,日有所长。为吾徒者当知,为学如同人生。“人生之世,犹舟之航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须顺风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此乃梁任公对清华学子之训诫也。古语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登堂之途最忌讳用心不专。此为入室之序言,亦吾所寄厚望于二三子者矣。第一小单元(5种)1.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发达史》(上下二册),载《民国丛书》选印,上海书店1990年重印本。2.杨鸿烈著:《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下二册),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1998年4月影印重印本。3.陈顾远著:《中国法律史》,中国书店1988年4月据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影印。4.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校勘版。5.李钟声著:《中华法系》(上下二册),台北华欣事业文化中心1985年7月版。第二小单元(共10种)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单行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载《蓬莱阁丛书》。7.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单行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载《民国学术经典》11册。8.胡适:《先秦名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小史》,载《胡适文集》第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8月新一版。10.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版。11.杨东莼著:《中国学术史讲话》,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载《民国学术经典》3册。12.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13.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12月版。1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15.《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三小单元(西方、日本汉学家及部分外籍华裔学者论著,计15种)16.[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17.[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18.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19.[英]莱芒·道森著:《中华帝国的文明》,金星男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20.[美]郝大维等著:《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21.[美]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22.[美]黄仁宇著:《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1992年2月版。23.[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9月版。24.[法]谢和耐著:《中国和基督教》,耿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版。25.《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大学历史系著名学者刘俊文主编,共十册,其中第八册为中国古代法律专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26.《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刘俊文主编,共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2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其中第122——144页为中国部分专论,上海书店1999年9月版。28.[德]夏瑞春著:《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受政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29.胡伟希:《传统与人文》,中华书局1992年9月版。30.钱钟书主编、朱维铮执行主编:《中国近代学术名著》,共十册,三联书店1998年6月版。31.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1995年重印。第四小单元31.高潮、刘斌著:《中国法制古籍目录学》,1993年11月版。32.张伯元:《法律文献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33.洪丕谟:《中国古代法律名著提要》,1999年10月版。* 34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元月版。其中先秦、战国秦汉、宋、明、清卷用力尤著,多有新说,识者不可不读。* 35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36 《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37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中、下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此书虽谓“政治思想史”,实则与古代法律密切相关,尤其于法家用力甚工,读者当识焉。38.张国华、饶鑫贤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39.张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本。* 40 马小红著:《礼与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4月版。* 41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4月版。42.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43.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44.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45[日]滋贺秀三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王亚新、梁治平编,王亚新、范愉、陈少峰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6 黄宗智著:《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47.史彤彪:《中国法律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 48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作者为民国时期才子。49.[美]D·布迪、C·莫里斯著:《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50.《梁启超法学文集》,范忠信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51.郑秦著:《清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52.韩延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通史》,上、下二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53.《求索集——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制史学四十年》,陈景良、张中秋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54.谢振民:《中国民国立法史》,上、下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5 梁治平著:《法意与人情》,海天出版社1992年12月版。56.[日]堀毅:《秦汉法制史论考》,法律出版社1988年8月版。57.程树德著:《九朝律考》,中华书局1963年5月版。58.[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59.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60.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月版。61.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62.[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63.[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1988年3月版。64.[日]谷口平安:《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65.江平主编、贺卫方等人策划:《外国法律文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分期出版(法史专业学生者不能全部阅读,可择其法史部分阅读)。66.季卫东主编、张志铭、贺卫方副主编:《当代法学名著译丛》(现出9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分期出版。67.梁治平、贺卫方主编:《宪政译丛》,三联书店分期出版,共10本。68.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69.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70.刘美春、毕玉谦、郑旭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71.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72.陈景良等著:《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3.范忠信等著:《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74.梁治平著:《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75.范忠信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76.范忠信著:《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三,潜研潜者,用心著力之专也;研者,究其原委、探赜索隐也。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曾谓:“聪明者,多独断之学;潜研者,尚考索之功。”此二途径因人天赋、兴趣、学术背景有异而各有侧重,然二者均须以史料为根基。否则,为学乃游谈无根,向为古人所诟病。治史者当于原始资料处用力,学生若不记此,则毕业之际所获无多,识者鉴之。1.《历代刑法志》,群众出版社1988年8月版。2.《中国历代刑法志注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3.《尚书》。此书较为难读,初学者须借助工具书,或找一有注译的版本来读。如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其中有江灏、钱崇开译注的《今古文尚书全译》,可备一读。“吕刑”部分尤为重要。4.蒋伯潜、蒋祖怡:《经与经学》,本书为民国时期大学文史专业必备书目,《古典文史基本知识丛书》之一种。另外还包括《诸子与理学》、《诗》等,皆由上海书店1997年依旧版重新印出。5.《礼记》。此书为三礼之一种,现有各种版本问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礼记》影印本。该影印本依据清武英殿本印出。初学者易读注释本,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五经全译》,其中即有《礼经》,又称《小戴礼记》。7.钱玄著:《三礼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8.《诸子集成》,现通告的有中华书局版和上海书店影印本两种。读者可择其一。另外,中国大陆专门负责古籍整理的中华书局有诸子的各种点校本面世,较权威者如杨伯俊《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9.《晋书·刑法志注释》,陆心国注译,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10.《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版。11.[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王永兴、刘俊文等点校,共5本,其中的《官制》、《食货》、《礼》、《刑制》尤为重要。12.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影印本,上、下两册。此书只有影印本,阅读颇为不易,重点阅读其中的《经籍志》与《刑法志》。读时须备有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修订出版;张旭光撰著:《文史工具书评介》,齐鲁书社1986年版。13.郑樵:《通志》,中华书局影印本。14.《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15.[宋]窦仪:《宋刑统》,吴翊如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16.薛梅卿:《宋刑统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17.[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仅有残卷影印本。18.[清]薛允升著,怀效峰等点校:《唐明律合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19.《元典章》,线装书共4函,北京中国书店依沈刻本印出。20.《通制条格》,黄时鉴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21.黄时鉴辑点:《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23.怀效峰点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年出版。24.《中华律令集成·清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5.[明]雷梦麟:《读律琐言》,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6.[清]沈之奇著,怀效峰点校:《大清律例集注》,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7.《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4版。28.《历代名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邓广铭所藏影印本出版,共5册。重点有《法令》、《慎刑》两部分。29.陈智超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30.《大清法规大全》。近代及专题研究之书目须单独开列,其它史籍资料未一一开列。

我也不知道,区有关的网站看看把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电子版百度云

本科生:《中国法制史》、《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硕士研究生:《唐宋法律研究》、《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法律史文献史料学》;博士研究生:《唐宋法律研究》、《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近五年(2002-2007)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讼师与律师:中西司法传统比较》,教育部人文社会重点项目,2001-2004年,主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理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6-2008年,第二主持;《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课题,2001-2004年,子项目主持;《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河南大学社科基金项目,2000-2002年,主持。近五年(2002-2007)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1.《宋代司法传统的现代解读》,《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2.《试论宋代士大夫的法律观念》,《法史精粹》(法学研究)2003年卷3.《讼师与律师:中西司法传统的差异及其意义》,《法史精粹》(中国法学)2004年4.《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现代意义》,《诺维撒德大学学报(英文版)》2005年第6期5.《宋代“法官”、“司法”与“法理”考略》,《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6.《反思法律史研究的类型学方法》,《法商研究》2004年第1期7.《宋代司法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河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8.《从人生智慧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法文化的价值》,人大复印资料(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主编、参编的部分中国法律史教材:1.《中国法制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2.《中国法制史》,参编(张晋藩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中国法律思想通史》,参编(李光灿,张国华总主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当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中国法制通史·宋卷》,副主编(张晋藩总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6.《中国法律史》,参编(张晋藩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近五年(2002-2007)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或奖励: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2、 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3、 校511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年。4、 省人文社科成果奖。《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河南省政府2000年。5、 省新闻出版局优秀图书二等奖,《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2000年。6、 国家优秀图书奖(全国最高图书奖)。《中国法制通史·宋卷》(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2000年。 书目者,为学求知之第一要务也,士之读书者不可不知。梁启超先生有言:“著书足以备读者之顾问,实目录学家之职务也。”大学者,旨在引导学生求其博,此乃古今为学之通义。圣人曰:“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研究生者能不求其博乎?此目录乃为师者在教学及读书中偶获之孔见,以备志于学者参考焉。书目分初学、登堂、潜研之三阶段,以应为学循序渐进之规律。一、初学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此书为原国家教委推荐教材,语言生动简练,深入浅出是此书最大之优点,尤其适合于大学生。2.[美]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上下两卷,胡万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9月出版。3.[日]福泽渝吉著:《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版。4.冯天瑜、何晓明等著:《中华文化史》,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5.威尔·杜兰特著:《哲学的故事》,金发燊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11月出版。6.房龙著:《漫话圣经》,施旅、于一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7次印刷本。7.[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2月第3次印刷本,共4册。8.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次影印本。9.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10.钱穆著:《国家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新版本。11.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上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月版。12[美]约翰·麦·赞恩著,刘昕等译:《法律的故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二、登堂余英时曾说,学术不可有门户,但学问却不可无宗师。宗师者,学问之流派师传也。为学拜师谓之登堂;于某一学问境界中略能抒发己见者,谓之入室。古之拜师,礼仪甚严,及至近代遗风尚存。民国时,狂傲奇才如黄侃者尚执贽而北面,尊仅年长自己两岁且同为北京大学教授之刘申叔(即刘师培)为师,非礼尊过制也,乃重道也。入室之途岂有它哉,惟师朱子为学之精神,遵白鹿洞书院之铭训也。一曰居敬体察;二曰用心专一。晦翁云:“学者读书要敛身正坐,缓视傲吟,虑心涵泳,切己体察”,恰如春雨之润苗,未见其增,日有所长。为吾徒者当知,为学如同人生。“人生之世,犹舟之航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须顺风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此乃梁任公对清华学子之训诫也。古语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登堂之途最忌讳用心不专。此为入室之序言,亦吾所寄厚望于二三子者矣。第一小单元(5种)1.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发达史》(上下二册),载《民国丛书》选印,上海书店1990年重印本。2.杨鸿烈著:《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下二册),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1998年4月影印重印本。3.陈顾远著:《中国法律史》,中国书店1988年4月据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影印。4.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校勘版。5.李钟声著:《中华法系》(上下二册),台北华欣事业文化中心1985年7月版。第二小单元(共10种)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单行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载《蓬莱阁丛书》。7.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单行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载《民国学术经典》11册。8.胡适:《先秦名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小史》,载《胡适文集》第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8月新一版。10.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版。11.杨东莼著:《中国学术史讲话》,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载《民国学术经典》3册。12.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13.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12月版。1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15.《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三小单元(西方、日本汉学家及部分外籍华裔学者论著,计15种)16.[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17.[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18.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19.[英]莱芒·道森著:《中华帝国的文明》,金星男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20.[美]郝大维等著:《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21.[美]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22.[美]黄仁宇著:《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1992年2月版。23.[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9月版。24.[法]谢和耐著:《中国和基督教》,耿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版。25.《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大学历史系著名学者刘俊文主编,共十册,其中第八册为中国古代法律专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26.《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刘俊文主编,共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2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其中第122——144页为中国部分专论,上海书店1999年9月版。28.[德]夏瑞春著:《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受政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29.胡伟希:《传统与人文》,中华书局1992年9月版。30.钱钟书主编、朱维铮执行主编:《中国近代学术名著》,共十册,三联书店1998年6月版。31.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1995年重印。第四小单元31.高潮、刘斌著:《中国法制古籍目录学》,1993年11月版。32.张伯元:《法律文献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33.洪丕谟:《中国古代法律名著提要》,1999年10月版。* 34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元月版。其中先秦、战国秦汉、宋、明、清卷用力尤著,多有新说,识者不可不读。* 35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36 《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37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中、下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此书虽谓“政治思想史”,实则与古代法律密切相关,尤其于法家用力甚工,读者当识焉。38.张国华、饶鑫贤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39.张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本。* 40 马小红著:《礼与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4月版。* 41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4月版。42.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43.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44.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45[日]滋贺秀三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王亚新、梁治平编,王亚新、范愉、陈少峰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6 黄宗智著:《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47.史彤彪:《中国法律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 48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作者为民国时期才子。49.[美]D·布迪、C·莫里斯著:《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50.《梁启超法学文集》,范忠信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51.郑秦著:《清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52.韩延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通史》,上、下二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53.《求索集——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制史学四十年》,陈景良、张中秋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54.谢振民:《中国民国立法史》,上、下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5 梁治平著:《法意与人情》,海天出版社1992年12月版。56.[日]堀毅:《秦汉法制史论考》,法律出版社1988年8月版。57.程树德著:《九朝律考》,中华书局1963年5月版。58.[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59.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60.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月版。61.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62.[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63.[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1988年3月版。64.[日]谷口平安:《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65.江平主编、贺卫方等人策划:《外国法律文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分期出版(法史专业学生者不能全部阅读,可择其法史部分阅读)。66.季卫东主编、张志铭、贺卫方副主编:《当代法学名著译丛》(现出9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分期出版。67.梁治平、贺卫方主编:《宪政译丛》,三联书店分期出版,共10本。68.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69.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70.刘美春、毕玉谦、郑旭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71.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72.陈景良等著:《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3.范忠信等著:《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74.梁治平著:《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75.范忠信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76.范忠信著:《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三,潜研潜者,用心著力之专也;研者,究其原委、探赜索隐也。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曾谓:“聪明者,多独断之学;潜研者,尚考索之功。”此二途径因人天赋、兴趣、学术背景有异而各有侧重,然二者均须以史料为根基。否则,为学乃游谈无根,向为古人所诟病。治史者当于原始资料处用力,学生若不记此,则毕业之际所获无多,识者鉴之。1.《历代刑法志》,群众出版社1988年8月版。2.《中国历代刑法志注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3.《尚书》。此书较为难读,初学者须借助工具书,或找一有注译的版本来读。如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其中有江灏、钱崇开译注的《今古文尚书全译》,可备一读。“吕刑”部分尤为重要。4.蒋伯潜、蒋祖怡:《经与经学》,本书为民国时期大学文史专业必备书目,《古典文史基本知识丛书》之一种。另外还包括《诸子与理学》、《诗》等,皆由上海书店1997年依旧版重新印出。5.《礼记》。此书为三礼之一种,现有各种版本问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礼记》影印本。该影印本依据清武英殿本印出。初学者易读注释本,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五经全译》,其中即有《礼经》,又称《小戴礼记》。7.钱玄著:《三礼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8.《诸子集成》,现通告的有中华书局版和上海书店影印本两种。读者可择其一。另外,中国大陆专门负责古籍整理的中华书局有诸子的各种点校本面世,较权威者如杨伯俊《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9.《晋书·刑法志注释》,陆心国注译,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10.《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版。11.[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王永兴、刘俊文等点校,共5本,其中的《官制》、《食货》、《礼》、《刑制》尤为重要。12.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影印本,上、下两册。此书只有影印本,阅读颇为不易,重点阅读其中的《经籍志》与《刑法志》。读时须备有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修订出版;张旭光撰著:《文史工具书评介》,齐鲁书社1986年版。13.郑樵:《通志》,中华书局影印本。14.《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15.[宋]窦仪:《宋刑统》,吴翊如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16.薛梅卿:《宋刑统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17.[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仅有残卷影印本。18.[清]薛允升著,怀效峰等点校:《唐明律合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19.《元典章》,线装书共4函,北京中国书店依沈刻本印出。20.《通制条格》,黄时鉴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21.黄时鉴辑点:《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23.怀效峰点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年出版。24.《中华律令集成·清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5.[明]雷梦麟:《读律琐言》,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6.[清]沈之奇著,怀效峰点校:《大清律例集注》,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7.《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4版。28.《历代名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邓广铭所藏影印本出版,共5册。重点有《法令》、《慎刑》两部分。29.陈智超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30.《大清法规大全》。近代及专题研究之书目须单独开列,其它史籍资料未一一开列。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3385     书名:中国法制史作者:张晋藩豆瓣评分:4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2010-01页数:511内容简介:该书收录了中国历史上最完整、最系统以及遗留至今的浩瀚的法律文献与档案资料,雄辩地说明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法文化宝库的巨大贡献,以及中华法系何以受到各国的尊重,长久地傲然自立于世界法制之林。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

一、 中国法的起源 1�法源于天说 2�刑起于兵说 3�法源于苗民说 4�皋陶造律说 5�法源于定分止争说 6�法源于习惯说二、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中的刑、法、律的含义及其运用 1�刑 2�法 3�律三、夏朝的立法及法律形式 1�禹刑 2�“誓”四、夏代的刑法制度(一)罪名 1�“昏墨贼杀” 2�不孝 3�“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罪(二)刑罚 五刑 赎刑(三)刑法原则五、夏朝的监狱制度第二节 商朝的法律制度一、商朝的神权法思想二、商朝的立法三、刑事法律制度(一)主要罪名 1�暂遇奸宄 2�颠越不恭 3.破律乱政 4.言行惑众 5.“三风十愆”(二)刑罚四、婚姻家庭与继承制度 (一)婚姻家庭制度 (二)继承制度五、商朝的司法制度第二章、周朝的法律制度第一节 西周的法律制度一、 立法概论(一)“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二)立法过程 1�周公制礼 2�《九刑》和《吕刑》 3�礼与刑的关系二、宗法制度三、刑事法律制度(一)罪名(二)刑法原则(三)刑罚 1.奴隶制五刑 2.徒刑 拘役 4.赎刑四、民事法律制度(一)契约(二)婚姻制度 1.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 3.�履行“六礼”的聘娶程序(三)继承制度五、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二)诉讼的分类(三)起诉与审理(四)判决及上诉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立法活动与成文法的公布 (一)诸侯国的立法概况 (二)成文法的公布 1.郑国“铸刑书于鼎” 2.邓析“竹刑” 3.晋国铸刑鼎二、成文法公布引起的论争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新兴地主阶级立法原则 1�事断于法 2�法与时转 3�刑无等级 4�重刑轻罪 5�布之于众二、《法经》的制定及其历史地位(一)李悝制定《法经》的时代背景 (二)《法经》的主要内容 1�前四篇称正律,主要内容是惩办盗贼 2�杂律,又称“杂法” 3�“具法”,后来封建法典中改为名例,类似于现代刑法的总则(三)《法经》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1.维护和巩固新建立的封建制度 2.确保新的封建等级制度 3.体现了重刑轻罪的原则 4.开创了法典编纂的新体例三、商鞅变法及其时代意义(一)改法为律(二)重农奖功(三)明法重刑 1�族刑连坐 2�行刑重轻 3�不赦不宥 4�刑用于将过 5�奖励告奸第三章、秦朝的法律制度第一节 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概况一、秦朝立法的指导思想 1�以法为本,事皆决于法2�法自君出,法令由一统3�严刑峻法,以刑杀为威二、秦朝的立法活动与法律形式 (一)立法活动(二)法律形式 1�律 2�令 3�式 4�廷行事第二节 行政立法一、创立皇帝制度二、建立统一的官僚机关体系三、官吏管理制度(一)任官的标准与限制标准: 1�道德方面 2�明悉法律令限制: 1�不准任用“废官” 2�官吏必须正式任命才能到任行使职权 3�长吏调任新职,不准带走原属佐吏(二)选任的方式 1�荐举 2 征召 3�任子 (三)考课与奖惩制度第三节 经济立法一、关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二、关于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立法三、官营手工业管理立法1.关于产品规格2.关于产品质量3.产品定额与劳动力计算方法四、关于市场贸易管理方面的立法 1�保护合法的商品交换 2.规定了货币的比价与使用 3.关于度量衡的使用与管理第四节 刑事立法一、定罪量刑的原则 1�刑事责任年龄 2�区分故意与过失 3�从重从轻 4�集团犯加重 5�累犯加重 6�预谋犯加重 7�自首从轻 8�诬告反坐 9 �数罪从一重处 10�惩罚犯罪未遂 11�考察犯罪意识 二、罪名 1�侵犯皇帝权力尊严和人身安全方面的犯罪 2�危害专制集权的诽谤妖言罪 3�谋反叛乱罪 4�以古非今与挟书罪 5�“非所宜言”与妄言罪三、刑罚(一)死刑 1.戮刑 2.磔刑 弃市 4.腰斩 5.枭首 6.定杀 7.坑 8.具五刑 9.族刑 10.车裂(二)肉刑 1.黥 2.劓 3.斩左趾 4.宫刑(三)笞刑(四)徒刑 1.城旦、舂 2.鬼薪、白粲 3.隶臣、隶妾 4.司寇 5.候(五)髡、耐、完刑(六)迁与谪(七)收刑(八)废刑(九)赀刑第五节 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三、审判制度四、狱政制度 1.对囚徒进行严密看管 2.囚徒要身穿囚衣并戴狱具 3.囚徒不得自狱中上书或诬告他人 4.建立囚徒的生活管理制度 (1)囚粮的供应 (2)关于囚衣的供应 5.依法制裁狱吏的违法行为第四章、汉朝法律制度第二节 汉朝的主要立法与法律形式一、约法三章 二、汉律六十章三、法律形式1�律是汉代最基本、最主要的法律形式,即通常所说的“法典”2�令即皇帝的命令,是两汉主要的法律形式3�科也是汉代的一种法律形式4�比是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第三节 行政法律一、皇帝制度二、中央行政管理机构三、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一)封国(二)郡县四、监察机构五、职官管理制度(一)任免制度(二)考绩制度(三)俸禄制度(四)致仕制度第四节 民事法律一、关于人的规定二、关于物的规定三、关于债的规定1�买卖契约2�借贷契约3�租赁契约四、关于婚姻家庭的规定(一)婚姻(二)家庭(三)继承第五节 经济法律 一、农业管理法二、手工业管理法三、商业管理法1�汉代的抑商政策2�均输法与平准法3�盐铁酒专卖法四、金融管理法 1�币制改革 2�定田租 3�定口赋、算赋第六节 刑事法律一、刑罚(一)刑罚的种类 1.死刑 2.肉刑 3.笞刑 4.徒刑 5.徙边 6.禁锢 7.赎刑 8.罚金(二)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三)定罪量刑制度 1.刑事责任年龄 2.亲亲得相首匿 3.贵族官员有罪先请 4.先自告除其罪 5.不溯及既往 6.诬告反坐二、犯罪(一)危害封建政权的犯罪 1.谋反罪 2.大逆无道罪 3.首匿罪 4.通行饮食罪 5.见知故纵罪 6.沈命法(二)危害皇权的犯罪 1.不敬、大不敬 2.“废格”及“矫诏”罪 3.欺谩、诬罔、祝诅罪 4.阑入宫殿门及失阑罪 5.犯跸罪(三)危害中央集权的犯罪 1.阿党与附益 2.事国人过罪 3.私出界罪 4.酎金不法罪 5.左官罪 6.僭越罪 7.漏泄省中语罪(四)官吏职务犯罪 1.贪污罪 2.鞫狱不直与故纵罪 3.选举不实罪(五)侵害人身的犯罪 1.杀人罪 2.伤人罪(六)思想言论犯罪 1.诽谤妖言罪 2.非所宜言罪第七节 司法制度二、诉讼审判制度 1�起诉 2�逮捕和羁押 3�审理和判决 4�上诉复审 5�录囚 6�执行三、春秋决狱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 立法概况与律学成就一、各时期的立法概况(一)三国时期的立法(二)两晋的立法(三)南朝立法(四)北朝立法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律学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形式第二节 行政法律一、中央三省制二、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三、监察机关四、九品中正制第三节 民事法律一、田制与赋税二、买卖与借贷三、婚姻、家庭制度第四节 刑事法律一、刑罚的改良(一)进一步废肉刑(二)族刑连坐范围缩小(三)定流刑为减死之刑二、 五刑的形成三、儒家化的刑罚制度 (一)“重罪十条” (二)“准五服以制罪” (三)“八议”入律 (四)“留养” (五)官当第五节 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二、诉讼制度第六章、隋唐的法律制度第一节 隋朝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二、《开皇律》的主要内容 1�篇目体例 2�确立封建五刑制度 3�“十恶”入律 4�法律特权扩大化 5�罪名三、司法制度四、法纪的败坏与隋朝灭亡第二节 唐朝立法思想一、明法慎刑,以宽仁治天下二、德礼为本,刑罚为用三、简约易知,稳定划一四、一断于律,严明法制第三节 立法活动及其法律形式一、立法活动1�《武德律》2�《贞观律》3�《永徽律》和《永徽律疏》二、法律形式1�律2�令3�格4�式5�典三、中唐以后的主要立法活动 第四节 唐律疏议的基本内容与特点一、《唐律疏义》的内容结构1� 名例律 2�卫禁律3� 职制律 4�户婚律5� 厩库律 6�擅兴律7� 贼盗律 8�斗讼律9� 诈伪律 10�杂律11�捕亡律 12�断狱律二、《唐律疏议》的特点(一)于“礼”以为出入1�礼指导着法律的制定2�礼典入律使“礼”的基本规范法律化3�“礼”影响司法断狱(二)相对的完备性(三)律学的新成就第五节 唐律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一、对日本的影响二、对朝鲜的影响三、对越南的影响第六节 行政法律一、政权结构二、职官管理(一)职官的选拔(二)职官的考课与奖惩(三)职官的致仕三、监察法(一)监察体制 (二)监察法律及其实施1�立法监察2�行政监察3�人事监察4�经济监察5�仓库监察6�赋税监察7�盐铁专卖监察8�利钱监察9�司法监察第七节 民事法律一、权利主体与行为能力二、物权(一)所有权(二)佃权(三)质权(四)典权三、债(一)买卖契约(二)借贷契约四、婚姻、家庭与继承(一)婚姻制度(二)家庭关系(三)继承制度第八节 经济法律一、赋税立法二、手工业法规三、市场管理四、衡器货币五、对外贸易第九节 刑事法律一、刑名二、刑罚适用原则(一)“十恶”(二)贵族、官僚减免原则(三)定罪量刑原则 1�老幼废疾减刑 2�自首与觉举减免刑罚 3�共同犯罪区分首从 4�区分过失和故意 5�累犯加重 6�数罪并罚原则 7�根据良贱身份区别处刑 8�划分“公罪”、“私罪” 9�类推 10�同居相隐不为罪 11�化外人有犯第十节 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一)起诉(二)管辖三、审判制度(一)回避(二)证据(三)判决(四)上诉(五)执行四、狱政第七章 宋朝的法律制度第一节 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一、立法思想二、立法活动(一)《宋刑统》的制定(二)编敕与编例(三)条法事类第二节 两宋的法律地位第三节 行政法律一、加强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改革二、职官管理(一)职官的选任(二)职官考课(三)俸禄与致仕三、监察法(一)监察体制(二)监察立法(三)监察法的实施第四节 民事法律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民事法律内容的丰富二、民事权利主体身份的变化三、物权(一)所有权(二)典权

有一本书叫《中国古代地方法律文献》,看看对你有没有用?

形式 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很多,不象现代法律只有法、法规、条例等少数几种。古代法律形式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刑、法、律、令、典、式、格、诏、诰、科、比、例。在一个朝代,经常有几种法律形式同时使用,组成该朝代的法律体系。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使用范围也不一样,效力高低也有很大区别。

魏国的《法经》,晋国的《被庐之法》,秦的《田律》,汉朝《九章律》,魏晋之后,有《魏律》、《晋律》、《北齐律》、《隋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开皇令》,《贞观令》,《唐六典》,《麟趾格》

  • 索引序列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电子版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电子版下载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电子书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电子版百度云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