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医传承与发展论文

中医传承与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

中医传承与发展论文

当谈到中医药和 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对中医有什么影响时,薛院长说,  应该首先说,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查方法能被中医所接受,或者作为中医的一种参考,我认为对中医的发展应该说是有益处的。但中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能够和现代同一的话,还不应该脱离中医理论完全和现代医学去套,有机地融合会更好,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理论和临床探讨,找能够融合的地方,如果非常勉强地融合就会对中医的东西有一些丢失,所谓的“废医存药”,没有中医的理论却还在用中医的药,很可惜。  接着,薛院长以顺义国医院为例,谈了情况中医新的发展方面 比较典型的事例 ,他说,因为是医院,主要在搞临床。比如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对现代医学检查的指标、体征有要有一些综合的考虑,比如病人的血糖是多少,临床症状怎样,在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归纳之后,结合现代医学的指标参照,所谓“中中参西”吧,即把现代医学的检查指标为中医所用,最终的目的是为现代的病人解决病痛。这应是符合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吧。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是中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中国之“国宝”。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体系。据有关专家介绍,近年来,科学技术研究极大促进了中医药的医疗实践、教育和中医药产业的进步,中医药的发展硕果累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科技、经济发展加快,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加,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近年来,功能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老年病、内分泌代谢系统性疾病、心脑血管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治这些疾病恰恰是中医的长处。近年一些医学专家提出医学的目的不是治疗疾病,而是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中医恰好迎合了这一观点,在预防医学,保健医学方面,也就更突出了优势。另外,中医早就对七情内伤有深刻的认识,并有相应的理、法、方、药,因此,针灸、推拿、药膳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们的欢迎。当今,医学模式也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社会-心理-生物-环境”模式,这些变 化恰恰与中医学所强调的“治未病”、“天人合一”与“形神统一”有着相同的本质。也就是说,新世纪的中医药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传统医学的先天优势要发展,必须满足时代的需要。也就是说,在科技、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医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21世纪中医药要更好地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必须运用现代科技,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很多中医中药专家都认为,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正是解决中医药满足时代需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中国医科院药物所张培成教授说:  “现在国家每年对中医药的投入越来越大,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这包括国外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当然由于物质和肌理作用的问题,它的研究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靠先进的科技、先进技术设备等来带动中医药的发展,通过解决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把中医药进一步推向世界。”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王智民博士认为,应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把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再推向深入。他说:“中医药怎样现代化?它应是与时俱进的,中医药是个开放体,在任何阶段都接受当时代最新的科技发展来完善和发展自己,在当代应研究探索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其中。”  专家们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同时运用现代科学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及技术,探索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中医药的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和进步。接下来我们连线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王智民博士,就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等问题展开对话。  主持人:王博士,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视点》节目专访。近年来,中医中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那想请问您,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到底是什么?  王博士说,一般认为:“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优势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上,等。”  要谈到优势和特色,势必要进行中医和西医的比较。我个人认为:中医与西医不是相互敌对的,应是相互平等、 互为补充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两个医学体系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1)看问题角度不同,中医从宏观上把握疾病的进程,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更注重“患病的人”。比如肿瘤,中医靠提高人体自身免疫能力的同时,应用一些软坚化结的药物(多具有抗肿瘤作用),达到延长患者生命和生存治疗的目的;现代  医学更关注肿瘤,常见的方法是切除它或放化疗使之达到实际缩小的目的,但是放化疗给人带来的痛苦和免疫系统的巨大破坏考虑的相对较少,实际上很多患者是在痛苦中因放化疗的失败而死亡的。(2)治疗模式不同,中医是调整治疗,依靠病人的自身康复能力达到治疗目的;另外,要谈到优势和特色,势必要谈用什么评价标准来比较。这里的标准主要包含临床有效性的标准和药物有效性的标准。由于两个医学模式的不同,用任何一方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另一方似乎不全面。这就为中医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需要研究,也就是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问题,它包含中药疗效评价标准、中药质量评价标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等系列问题。这些科学问题将在国家的“十一五”科技攻关中立项进行重点研究。  王博士说,1996年7月,由原国家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由此开始了中药现代化的实施。在各个部委全力实施中药现代化的推动下,在技术的带动下,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中药工业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规范化标准化深入人心,中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阶段。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被国家列为战略性产业。首先,我国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我国有药用植物11146种,具有培育、发展中药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第二,中药行业增长态势高速而平稳,已成为中国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2003年我国共有中药企业1364 家,尽管SARS和国家对中成药价格下调的影响,全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26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66%。2004年尽管整个行业因多重原因影响了其增长速度,但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仍有较大的提高,达958亿元人民币,不包括中药相关产业的产值,如保健品、健康食品、化妆品等,比2003年增长3%。另外,一大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得到了推广。药材种植的管理规范的推动,促进了濒危中药材的栽培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药材生产的区域规划奠定了基础。中药生产规范的实施,促进了高技术在中药产业化中的应用。通过中药生产规范认证,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改进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为安全有效的中药生产提供了保障。优良的实验室研究规范、国家临床研究基地规范的实施,加强了中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正在朝向现代化企业的方向发展。  王博士说,在新的世纪,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疾病谱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回归自然、崇尚天然植物药和自然疗法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新理念。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等多学科与中医药广泛渗透,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里,中医药将会得到更快、更加全面的发展。  确实如王博士所说,21世纪中医药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们相信,随着中医药向现代化方向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并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全靠好医生,中医确诊太难了,不然给你千年人参也治疗不好病。西医全靠药管用不管用,因为确诊容易,可是药无效。 就拿腰间盘突出来说,西医确诊容易,但是没有这方面的药,消炎药,止痛药,无效的。 中医不叫腰间盘突出,他叫太阳经发病,少阳经发病等等,难以确认。太阳经发病又分,风,寒,暑,热,湿,,就算确认了,又难以开出有效的方子。反正我腰间盘突出,看来三个月中医屁效果没有,反而越严重了,把我的胃吃坏了,还吃出一脸的豆豆,肝脏解毒不行了,用蚯蚓,蜈蚣,土鳖,穿山甲等,毒性太大了,吃了水肿,关节痛。我只是发发牢骚,个人意见。现在我还躺床上呢,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去翻翻本草纲目啦

当谈到中医药和 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对中医有什么影响时,薛院长说,  应该首先说,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查方法能被中医所接受,或者作为中医的一种参考,我认为对中医的发展应该说是有益处的。但中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能够和现代同一的话,还不应该脱离中医理论完全和现代医学去套,有机地融合会更好,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理论和临床探讨,找能够融合的地方,如果非常勉强地融合就会对中医的东西有一些丢失,所谓的“废医存药”,没有中医的理论却还在用中医的药,很可惜。  接着,薛院长以顺义国医院为例,谈了情况中医新的发展方面 比较典型的事例 ,他说,因为是医院,主要在搞临床。比如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对现代医学检查的指标、体征有要有一些综合的考虑,比如病人的血糖是多少,临床症状怎样,在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归纳之后,结合现代医学的指标参照,所谓“中中参西”吧,即把现代医学的检查指标为中医所用,最终的目的是为现代的病人解决病痛。这应是符合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吧。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是中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中国之“国宝”。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体系。据有关专家介绍,近年来,科学技术研究极大促进了中医药的医疗实践、教育和中医药产业的进步,中医药的发展硕果累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科技、经济发展加快,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加,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近年来,功能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老年病、内分泌代谢系统性疾病、心脑血管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治这些疾病恰恰是中医的长处。近年一些医学专家提出医学的目的不是治疗疾病,而是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中医恰好迎合了这一观点,在预防医学,保健医学方面,也就更突出了优势。另外,中医早就对七情内伤有深刻的认识,并有相应的理、法、方、药,因此,针灸、推拿、药膳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们的欢迎。当今,医学模式也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社会-心理-生物-环境”模式,这些变 化恰恰与中医学所强调的“治未病”、“天人合一”与“形神统一”有着相同的本质。也就是说,新世纪的中医药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传统医学的先天优势要发展,必须满足时代的需要。也就是说,在科技、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医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21世纪中医药要更好地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必须运用现代科技,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很多中医中药专家都认为,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正是解决中医药满足时代需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中国医科院药物所张培成教授说:  “现在国家每年对中医药的投入越来越大,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这包括国外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当然由于物质和肌理作用的问题,它的研究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靠先进的科技、先进技术设备等来带动中医药的发展,通过解决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把中医药进一步推向世界。”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王智民博士认为,应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把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再推向深入。他说:“中医药怎样现代化?它应是与时俱进的,中医药是个开放体,在任何阶段都接受当时代最新的科技发展来完善和发展自己,在当代应研究探索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其中。”  专家们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同时运用现代科学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及技术,探索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中医药的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和进步。接下来我们连线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王智民博士,就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等问题展开对话。  主持人:王博士,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视点》节目专访。近年来,中医中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那想请问您,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到底是什么?  王博士说,一般认为:“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优势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上,等。”  要谈到优势和特色,势必要进行中医和西医的比较。我个人认为:中医与西医不是相互敌对的,应是相互平等、 互为补充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两个医学体系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1)看问题角度不同,中医从宏观上把握疾病的进程,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更注重“患病的人”。比如肿瘤,中医靠提高人体自身免疫能力的同时,应用一些软坚化结的药物(多具有抗肿瘤作用),达到延长患者生命和生存治疗的目的;现代  医学更关注肿瘤,常见的方法是切除它或放化疗使之达到实际缩小的目的,但是放化疗给人带来的痛苦和免疫系统的巨大破坏考虑的相对较少,实际上很多患者是在痛苦中因放化疗的失败而死亡的。(2)治疗模式不同,中医是调整治疗,依靠病人的自身康复能力达到治疗目的;另外,要谈到优势和特色,势必要谈用什么评价标准来比较。这里的标准主要包含临床有效性的标准和药物有效性的标准。由于两个医学模式的不同,用任何一方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另一方似乎不全面。这就为中医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需要研究,也就是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问题,它包含中药疗效评价标准、中药质量评价标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等系列问题。这些科学问题将在国家的“十一五”科技攻关中立项进行重点研究。  王博士说,1996年7月,由原国家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由此开始了中药现代化的实施。在各个部委全力实施中药现代化的推动下,在技术的带动下,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中药工业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规范化标准化深入人心,中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阶段。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被国家列为战略性产业。首先,我国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我国有药用植物11146种,具有培育、发展中药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第二,中药行业增长态势高速而平稳,已成为中国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2003年我国共有中药企业1364 家,尽管SARS和国家对中成药价格下调的影响,全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26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66%。2004年尽管整个行业因多重原因影响了其增长速度,但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仍有较大的提高,达958亿元人民币,不包括中药相关产业的产值,如保健品、健康食品、化妆品等,比2003年增长3%。另外,一大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得到了推广。药材种植的管理规范的推动,促进了濒危中药材的栽培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药材生产的区域规划奠定了基础。中药生产规范的实施,促进了高技术在中药产业化中的应用。通过中药生产规范认证,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改进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为安全有效的中药生产提供了保障。优良的实验室研究规范、国家临床研究基地规范的实施,加强了中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正在朝向现代化企业的方向发展。  王博士说,在新的世纪,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疾病谱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回归自然、崇尚天然植物药和自然疗法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新理念。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等多学科与中医药广泛渗透,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里,中医药将会得到更快、更加全面的发展。  确实如王博士所说,21世纪中医药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们相信,随着中医药向现代化方向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并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议论文

高德地图挺好用的,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从而对炎帝神农氏在药物的原始发现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这也是我所听说的最早的关于中国医学的故事。 中医之所以延续至今,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独立的医学,因为有悠久历史的传承。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不断发展,才不断进步。学了医学史,为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为中医的高超医术而自豪。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名医大家。像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他们为中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医学巨作,是中医史上的一大奇迹。从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良好高尚的医道。 虽然他们的专项不同擅长的从哪一方面着手看病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医学的奠基者。把自己的医学达到顶峰自己的医学知识已经很好的,但是并不自傲自满向其他人请教,我们后世的人把他们的不同的方面研究的加以结合吸取精华,我们同样应该学习他们对于医学的这种精神和对于医学知识的追求,和那种处之泰然的态度。《皇帝内经》是保存下来的至今最完整的著作,到现在我们现代人应用的一些疾病的治疗还有保养方面的方法也很多是依赖于这本著作,可见它的实用之处和历史价值,很是佩服古代之人我们的先辈们都能有如此的智慧,中国五千年文化,岐山之术、杏林、悬壶济世等词现在是中医的代表说法。我们也知道了,在中国这个博大的土地上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医只不过是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同时也有个少数民族它们特殊的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学、苗医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 学习完中国医学史,让我们从中医中了解到,怒则气止,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久做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中医的诊断方法是望诊:医生用自己的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像、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断病情的方法。问诊: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修复、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救病十问因,在兼服药参机病。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切诊:指用手触摸病人身体,借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虽然对中医不是很了解但是从上的课程来讲,中医真的是现代医学的起源和根本基础,简短的数数几个字就可以把一个症状说的清清楚楚不拖泥带水简单明了却字字对症,我不爱读书,但是我想如果看上几次医书境界应该会提高很多吧。我们平心静气地回顾中国医学史,我们细细的体会当年我们祖先那些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到心潮澎湃,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回顾历史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中医真的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念,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我想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它,让中医学源远流长,帮助更多的人类。参考资料_8IVzrPW9MsE-8Ji5fgbmDfhmCzHYB7c7z2ONzg53yGAzp6CRApAfYDvxF9aCAZ-M8RgozQKOFwpX4qKnzBcuiMJvsXA1T-vXu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论文范文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中医 的,这方面的论文我之前看到有本书就叫(中医学),看完总结下,结合你自己的观点,论文就没问题;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编写要点  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  一、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  二、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详细提纲举例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  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想免费查阅中医类的文献的话,那你可以去找下OA期刊,如汉斯的(中医学)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从而对炎帝神农氏在药物的原始发现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这也是我所听说的最早的关于中国医学的故事。 中医之所以延续至今,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独立的医学,因为有悠久历史的传承。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不断发展,才不断进步。学了医学史,为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为中医的高超医术而自豪。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名医大家。像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他们为中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医学巨作,是中医史上的一大奇迹。从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良好高尚的医道。 虽然他们的专项不同擅长的从哪一方面着手看病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医学的奠基者。把自己的医学达到顶峰自己的医学知识已经很好的,但是并不自傲自满向其他人请教,我们后世的人把他们的不同的方面研究的加以结合吸取精华,我们同样应该学习他们对于医学的这种精神和对于医学知识的追求,和那种处之泰然的态度。《皇帝内经》是保存下来的至今最完整的著作,到现在我们现代人应用的一些疾病的治疗还有保养方面的方法也很多是依赖于这本著作,可见它的实用之处和历史价值,很是佩服古代之人我们的先辈们都能有如此的智慧,中国五千年文化,岐山之术、杏林、悬壶济世等词现在是中医的代表说法。我们也知道了,在中国这个博大的土地上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医只不过是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同时也有个少数民族它们特殊的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学、苗医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 学习完中国医学史,让我们从中医中了解到,怒则气止,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久做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中医的诊断方法是望诊:医生用自己的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像、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断病情的方法。问诊: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修复、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救病十问因,在兼服药参机病。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切诊:指用手触摸病人身体,借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虽然对中医不是很了解但是从上的课程来讲,中医真的是现代医学的起源和根本基础,简短的数数几个字就可以把一个症状说的清清楚楚不拖泥带水简单明了却字字对症,我不爱读书,但是我想如果看上几次医书境界应该会提高很多吧。我们平心静气地回顾中国医学史,我们细细的体会当年我们祖先那些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到心潮澎湃,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回顾历史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中医真的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念,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我想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它,让中医学源远流长,帮助更多的人类。参考资料_8IVzrPW9MsE-8Ji5fgbmDfhmCzHYB7c7z2ONzg53yGAzp6CRApAfYDvxF9aCAZ-M8RgozQKOFwpX4qKnzBcuiMJvsXA1T-vXu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论文

传承保护中医药文化,能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逐步构建起继承传统、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中医药文化产业体系。中医药文化对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有着引领和促进的作用。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系统收集整理中医药典籍、出土医书、民间传承的医方医术、秘验单方等,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进行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等形式,加强中医药文物、珍贵标本、医药古籍等的收藏保存。整理近代名医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做好国家和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支持藏医药、蒙医药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做好整理传承工作,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院校、企业、国内外学术团体等机构部门的作用,利用并整合现有资源,争取举办各种节会、展览会、推介会上增加中医药文化内容,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并发挥基地的宣传和示范作用,使之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科普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重要阵地。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也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继续推进中小学中医启蒙教育活动。创作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精品(包括科普图书、网络、动漫、戏曲、电影、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还要通过培育中医药文化产业产品、探索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发展中医药文化,并助推区域的发展。中医药在甘肃的广泛认同感,有利于深化中医药特色医改,引导民众的健康观向养生、保健方向转变,让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使中医药真正成为破解民众“看病贵”难题的重要手段。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题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  摘要:为顺应中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是实现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在进一步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质量的目标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对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的实践与探索,打造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人才培养路径;中药高等教育;中药学专业  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的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的提出,为中药高等教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契机,也为推动中药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各院校坚持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双思维”,推进中药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及大中药健康产业的转型优化新态势,加快推动中药行业从传统转向绿色智能。但目前中药学类专业定位和专业布局与其存在一定差距[1],培养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能满足产业人力需求、高校间中药本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部分高校中药学类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整合还未达到与前沿研究进展深入对接等诸多不足,使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链新兴行业对跨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着力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内涵特质,使之具备的综合素质能适应更为动态、复杂、开放的中医药发展环境,从而服务国家战略、匹配大中药健康事业发展转型升级尤为重要。  我校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路径  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地处上海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向同行,加大将地域优势与优质学科资源直接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的力度,保障中药高等教育与国家及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相对接,以造就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与中医药科技创新、健康服务特色优势及上海开放型地区经济形势的吻合度。  2.1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即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交融。中药学专业的重要特点是专业实践性强,有效培养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海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2],在中药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长,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反复强化,达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效果。(1)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有效更新,打好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围绕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中药炮制学、中药综合实验等多门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中导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3]、研究性[4]、情景式[5]等混合教学模式,配合“基本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梯次拓展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中药基本技能多站式考核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四年学制中递进式强化,打造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功底。(2)科学思维的有效融入,创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环境。学校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以众多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集聚。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做到科学思维融入全覆盖,依托高水平科研实验平台营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通过低年级学生与导师结对、高年级学生毕业实习等载体,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在2017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3.55[6]。(3)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兴趣与自信。学院以“学术导向,兴趣驱动”为理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中药的热情与原创能力。此外,灵活设置毕业实习时间段,严格实施“一人一题”,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集聚优势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在此过程中得以拓展、延伸以及应用。学生开发“中药饮片识别”APP、“药用植物虚拟解剖实验室”等科创成果在2016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得到展示。  2.2汇通中西  汇通中西,即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能力的同时,强化国际化视野和中医药融入世界能力的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秉承“海派中医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将融入中医药思维的教学案例全覆盖写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指南[7];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化合作力度及普及面,通过“海外名师”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境外访学、短期交流等多种方式,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且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中医药思维的有效聚焦,打造一流中医药精品教育。为了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成为经常性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重视中医药经典着作的学习,通过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等引入导修课程;开设中医文化趣谈、中华文明史撷要等传统文化类课程;新增说文解药等通识拓展类课程,将中医药思维序贯于4年的培养方案中。另外在中药学讲授过程中,吸纳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8],例如“历久弥香数陈皮”“九九重阳探茱萸”等,结合名师名医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中药文化现象切入中药性能功效、精准把握思辨特点,协调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医药思维与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辩证关系。(2)国际视野的有机融合,内化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学校致力于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平台。依托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巴美国圣马丁大学、香港大学等合作机制,推进骨干教师各类访学进修、学习计划,增加学生在学期间赴海外交流人数,帮助师生扩充自身国际知识储备、开拓国际视野。同时,发挥学生参与建设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医药慕课及“药论———一带一路与中药”系列微视频拍摄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树立起自身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传承过程中的责任感、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2.3旁搜博览  旁搜博览,即为构建学生广博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了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积淀,学校重点营造开放的、一流的学术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课程中心、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资源建设,并设定教师坐班答疑制度保障,着力拓展及融合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等交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群体知识结构的多元组合效应,增强学生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契合性和时效性。(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构筑,实现学生博览并蓄的条件保障。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实践条件对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对外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以“浸润式学习”为理念拓展开放式学习与讨论式学习空间。充分挖掘学分制及优质网络平台潜力,建设“走近中药”“中药麻黄”“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药与文化”等品牌课程,创建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内在需求、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学习。(2)多学科的有效交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融合理解。学校强调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开设本草基因组学、中医药与“一带一路”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交叉创新课程的品牌课程群。同时,每月邀请学术大家、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行业专家开设高水平专题讲座,凸显交叉科学特有的发展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此外,精心打造学科融合性课程,对专业核心知识点进行关联、衔接和组合,引导学生树立及强化对中药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化观念,提升交叉知识的有效融会贯通。  2.4慎思明辨  慎思明辨,即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形成批判性思维。学校通过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跨界协同德育”工作体系,实现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渗透德育元素。此外,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鼓励学生在扎实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1)专业特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把优秀传统文化菁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挖掘中药的职业行为与德育相关的元素。例如: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文化的角度阐释中药药性中的对立统一、中药理论中的破立有度等方面特性[9],达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此外,将科研学术思路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撰写22门核心课程学习指南和教学设计汇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成才与价值观完善的同频共振,有效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层次。(2)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建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等主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小班化教学环境,并构建中药药性理论分析、中药质量标准进展、药事热点讨论等若干情境或案例,激活课堂教学。例如“以马兜铃酸毒性事件论中药传承与创新”“从药性角度看干姜、附子、吴茱萸的毒性”“从对黄疸的认识比较利胆退黄与利湿退黄的异同”等话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以开放的角度进行详细探问、加强信息分析处理,达到明晰分辨的效果。  实施成效  上海中医药大学近3年通过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的探索及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已初步呈现,具体表现在:①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知识技能及实验技能大赛中连续多次荣获团体第一及多个个人奖项的佳绩,凸显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通达;②新增9门次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市级精品课程、全英语示范性课程,取得3项教育教学类项目研究支持,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实现经典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贯通;③不断优化、丰富软硬件条件,吸纳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帮助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含SCI论文3篇),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和拓展;④结合德育元素加强课内、课外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中远志杯、上汽教育杯、知行杯等竞赛及评选活动中表现出色,获市级及以上奖项27人次,增强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的运用相融通。3年来学生出国和升学率平均约占30%;毕业就职于研发公司、科研院所、药学服务、文化信息、大健康相关企业的人数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超过15.8%,实现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地域中药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传播与推广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杨琳,郭宏伟,彭代银,等.“健康中国”背景下中药学类专业设置的思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5):85-88  [2]郭宏伟.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研究[J].中医教育,2017,36(2):10-13  [3]尤丽莎,安叡,梁琨,等.构建“为学习而评价”的有机化学评价体系[J].药学教育,2016,32(3):20-23  作者:沈岚 夏瑜桢 徐宏喜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范文来源:学术堂

当谈到中医药和 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对中医有什么影响时,薛院长说,  应该首先说,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查方法能被中医所接受,或者作为中医的一种参考,我认为对中医的发展应该说是有益处的。但中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能够和现代同一的话,还不应该脱离中医理论完全和现代医学去套,有机地融合会更好,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理论和临床探讨,找能够融合的地方,如果非常勉强地融合就会对中医的东西有一些丢失,所谓的“废医存药”,没有中医的理论却还在用中医的药,很可惜。  接着,薛院长以顺义国医院为例,谈了情况中医新的发展方面 比较典型的事例 ,他说,因为是医院,主要在搞临床。比如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对现代医学检查的指标、体征有要有一些综合的考虑,比如病人的血糖是多少,临床症状怎样,在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归纳之后,结合现代医学的指标参照,所谓“中中参西”吧,即把现代医学的检查指标为中医所用,最终的目的是为现代的病人解决病痛。这应是符合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吧。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是中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中国之“国宝”。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体系。据有关专家介绍,近年来,科学技术研究极大促进了中医药的医疗实践、教育和中医药产业的进步,中医药的发展硕果累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科技、经济发展加快,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加,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近年来,功能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老年病、内分泌代谢系统性疾病、心脑血管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治这些疾病恰恰是中医的长处。近年一些医学专家提出医学的目的不是治疗疾病,而是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中医恰好迎合了这一观点,在预防医学,保健医学方面,也就更突出了优势。另外,中医早就对七情内伤有深刻的认识,并有相应的理、法、方、药,因此,针灸、推拿、药膳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们的欢迎。当今,医学模式也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社会-心理-生物-环境”模式,这些变 化恰恰与中医学所强调的“治未病”、“天人合一”与“形神统一”有着相同的本质。也就是说,新世纪的中医药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传统医学的先天优势要发展,必须满足时代的需要。也就是说,在科技、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医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21世纪中医药要更好地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必须运用现代科技,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很多中医中药专家都认为,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正是解决中医药满足时代需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中国医科院药物所张培成教授说:  “现在国家每年对中医药的投入越来越大,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这包括国外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当然由于物质和肌理作用的问题,它的研究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靠先进的科技、先进技术设备等来带动中医药的发展,通过解决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把中医药进一步推向世界。”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王智民博士认为,应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把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再推向深入。他说:“中医药怎样现代化?它应是与时俱进的,中医药是个开放体,在任何阶段都接受当时代最新的科技发展来完善和发展自己,在当代应研究探索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其中。”  专家们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同时运用现代科学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及技术,探索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中医药的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和进步。接下来我们连线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王智民博士,就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等问题展开对话。  主持人:王博士,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视点》节目专访。近年来,中医中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那想请问您,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到底是什么?  王博士说,一般认为:“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优势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上,等。”  要谈到优势和特色,势必要进行中医和西医的比较。我个人认为:中医与西医不是相互敌对的,应是相互平等、 互为补充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两个医学体系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1)看问题角度不同,中医从宏观上把握疾病的进程,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更注重“患病的人”。比如肿瘤,中医靠提高人体自身免疫能力的同时,应用一些软坚化结的药物(多具有抗肿瘤作用),达到延长患者生命和生存治疗的目的;现代  医学更关注肿瘤,常见的方法是切除它或放化疗使之达到实际缩小的目的,但是放化疗给人带来的痛苦和免疫系统的巨大破坏考虑的相对较少,实际上很多患者是在痛苦中因放化疗的失败而死亡的。(2)治疗模式不同,中医是调整治疗,依靠病人的自身康复能力达到治疗目的;另外,要谈到优势和特色,势必要谈用什么评价标准来比较。这里的标准主要包含临床有效性的标准和药物有效性的标准。由于两个医学模式的不同,用任何一方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另一方似乎不全面。这就为中医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需要研究,也就是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问题,它包含中药疗效评价标准、中药质量评价标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等系列问题。这些科学问题将在国家的“十一五”科技攻关中立项进行重点研究。  王博士说,1996年7月,由原国家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由此开始了中药现代化的实施。在各个部委全力实施中药现代化的推动下,在技术的带动下,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中药工业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规范化标准化深入人心,中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阶段。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被国家列为战略性产业。首先,我国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我国有药用植物11146种,具有培育、发展中药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第二,中药行业增长态势高速而平稳,已成为中国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2003年我国共有中药企业1364 家,尽管SARS和国家对中成药价格下调的影响,全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26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66%。2004年尽管整个行业因多重原因影响了其增长速度,但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仍有较大的提高,达958亿元人民币,不包括中药相关产业的产值,如保健品、健康食品、化妆品等,比2003年增长3%。另外,一大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得到了推广。药材种植的管理规范的推动,促进了濒危中药材的栽培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药材生产的区域规划奠定了基础。中药生产规范的实施,促进了高技术在中药产业化中的应用。通过中药生产规范认证,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改进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为安全有效的中药生产提供了保障。优良的实验室研究规范、国家临床研究基地规范的实施,加强了中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正在朝向现代化企业的方向发展。  王博士说,在新的世纪,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疾病谱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回归自然、崇尚天然植物药和自然疗法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新理念。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等多学科与中医药广泛渗透,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里,中医药将会得到更快、更加全面的发展。  确实如王博士所说,21世纪中医药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们相信,随着中医药向现代化方向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并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对于中医药的发展与进步,中药企业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些年来,国内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中药企业,既有探索中药现代化的典范,如天士力、珍宝岛;又有坚持传统中药的代表,如同仁堂、德昌祥等。尽管发展路径不一样,但这些中药企业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哪类中药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市场,实现更大的发展,都要面对市场开拓的问题。不同于化学药,中药在营销方面不仅需要结合中药本身的特性,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比如文化营销、学术营销等。除此以外,“中药国际化”也是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焦点。暂且不谈国际化路径是否正确,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在不断加强,中医药贸易也是其中之一,并呈现出步履稳健、竞争力有待 提升等态势。

  • 索引序列
  • 中医传承与发展论文
  •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议论文
  •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论文范文
  •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