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文化旅游参考文献

[1] 王琳 从旅游产品的特点看青岛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01) [2] 孙梅 奥帆基地:青岛旅游新坐标[J] 招商周刊, 2006,(16) [3] 李鹭 抓住奥运契机 推动青岛旅游新发展[J]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7) [4] 行怀勇 青岛市旅游经济优劣分析与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8,(09) [5] 董玉明 海洋文化与青岛旅游开发[J] 海岸工程, 2002,(01) [6] 刘成顺 青岛旅游:统计有水 市场少鱼[J] 招商周刊, 2006,(21) [7] 孙玉敏 建言青岛旅游[J] 招商周刊, 2003,(14) [8] 陈娟 2008年奥运会与青岛旅游宣传策略[J] 求实, 2004,(S3) [9] 李恒光 认清产业定位,抓住契机,推进青岛旅游经济发展[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10]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1] 马波, 张瑞清 对青岛旅游名牌战略的理论思考[J] 东方论坛, 1997,(03) [2] 孙玲 谁影响了2007青岛旅游?[J] 半岛新生活, 2008,(02) [3]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4] 王瑛 青岛会展旅游发展分析[J] 甘肃高师学报, 2006,(03) [5] 钱光明 不只为“齐读”叫好[J] 教育文汇, 2008,(05) [6] 张广海, 刘佳 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7] 孙宏霞 构筑琅琊文化特色促进青岛旅游可持续发展[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8] 田旺军, 赵迁远 青岛市文博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思路[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9] 奥帆赛让青岛更美丽[J] 城色, 2008,(06) [10] 辛志娟, Tim T 旅游景区英译亟待规范——以青岛旅游景区翻译为例[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安徽省

文化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 王琳 从旅游产品的特点看青岛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01) [2] 孙梅 奥帆基地:青岛旅游新坐标[J] 招商周刊, 2006,(16) [3] 李鹭 抓住奥运契机 推动青岛旅游新发展[J]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7) [4] 行怀勇 青岛市旅游经济优劣分析与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8,(09) [5] 董玉明 海洋文化与青岛旅游开发[J] 海岸工程, 2002,(01) [6] 刘成顺 青岛旅游:统计有水 市场少鱼[J] 招商周刊, 2006,(21) [7] 孙玉敏 建言青岛旅游[J] 招商周刊, 2003,(14) [8] 陈娟 2008年奥运会与青岛旅游宣传策略[J] 求实, 2004,(S3) [9] 李恒光 认清产业定位,抓住契机,推进青岛旅游经济发展[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10]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1] 马波, 张瑞清 对青岛旅游名牌战略的理论思考[J] 东方论坛, 1997,(03) [2] 孙玲 谁影响了2007青岛旅游?[J] 半岛新生活, 2008,(02) [3]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4] 王瑛 青岛会展旅游发展分析[J] 甘肃高师学报, 2006,(03) [5] 钱光明 不只为“齐读”叫好[J] 教育文汇, 2008,(05) [6] 张广海, 刘佳 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7] 孙宏霞 构筑琅琊文化特色促进青岛旅游可持续发展[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8] 田旺军, 赵迁远 青岛市文博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思路[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9] 奥帆赛让青岛更美丽[J] 城色, 2008,(06) [10] 辛志娟, Tim T 旅游景区英译亟待规范——以青岛旅游景区翻译为例[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徐亚非温宁军杨先明 民族宗教经济透视 1991 罗竹风 人·社会·宗教 1995 刘稚秦榕 宗教与民俗 1991 张桥贵陈麒书 宗教人类学 1993 祥和 佛教文化:新世纪云南旅游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期刊论文] -思想战线2000(5) 缪家福张庆和 世纪之交的民族宗教—云南少数民族宗教形态与社会文化变迁 1999 李江敏李志飞 文化旅游开发 2000

同学 你是天府的吧

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徐亚非温宁军杨先明 民族宗教经济透视 1991 罗竹风 人·社会·宗教 1995 刘稚秦榕 宗教与民俗 1991 张桥贵陈麒书 宗教人类学 1993 祥和 佛教文化:新世纪云南旅游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期刊论文] -思想战线2000(5) 缪家福张庆和 世纪之交的民族宗教—云南少数民族宗教形态与社会文化变迁 1999 李江敏李志飞 文化旅游开发 2000

文献标题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1 让历史文化在现代旅游中闪光——浅议文物保护与旅游的关系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农业旅游中的社会文化要素浅议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8/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浅议旅游景区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绍兴沈园为例 资源与产业 2008/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浅议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文化旅游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 浅议历史文化旅游的体验参与性 市场论坛 2008/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浅议饮食文化与旅游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浅议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在三峡旅游深度开发中的作用 中国市场 2008/3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湖州市竹文化旅游发展浅议 科技咨询导报 2007/1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 浅议中部旅游联动中的文化认同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浅议青岛市的旅游文化开发 11 浅议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2 浅议“诸葛亮文化专题旅游线”的开发 商业研究 2006/1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3 浅议区域文化对旅游广告的影响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6/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4 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浅议 企业经济 2005/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5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餐饮业发展浅议 经济问题探索 2002/1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6 浅议隋唐旅游文化的几个特点——兼谈同期的山东旅游文化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S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7 深挖文化内涵做大旅游蛋糕——浅议乐山旅游业发展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02/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8 浅议红色旅游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阿坝日报 2006-10-13 19 浅议“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对贵州旅游发展的作用 经济信息时报 2007-08-31 20 浅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文化建设 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 2007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21 桂林旅游文化特色及其营造浅议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2 浅议白族本主崇拜——神奇的大理旅游文化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 199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3 浅议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浙江经济 1996/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4 旅游文化浅议 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1/S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5 浅议遂昌竹文化旅游开发 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三卷 林业分卷) 2006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楼主要哪个 我传你hi百度我

[1] 王琳 从旅游产品的特点看青岛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01) [2] 孙梅 奥帆基地:青岛旅游新坐标[J] 招商周刊, 2006,(16) [3] 李鹭 抓住奥运契机 推动青岛旅游新发展[J]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7) [4] 行怀勇 青岛市旅游经济优劣分析与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8,(09) [5] 董玉明 海洋文化与青岛旅游开发[J] 海岸工程, 2002,(01) [6] 刘成顺 青岛旅游:统计有水 市场少鱼[J] 招商周刊, 2006,(21) [7] 孙玉敏 建言青岛旅游[J] 招商周刊, 2003,(14) [8] 陈娟 2008年奥运会与青岛旅游宣传策略[J] 求实, 2004,(S3) [9] 李恒光 认清产业定位,抓住契机,推进青岛旅游经济发展[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10]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1] 马波, 张瑞清 对青岛旅游名牌战略的理论思考[J] 东方论坛, 1997,(03) [2] 孙玲 谁影响了2007青岛旅游?[J] 半岛新生活, 2008,(02) [3]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4] 王瑛 青岛会展旅游发展分析[J] 甘肃高师学报, 2006,(03) [5] 钱光明 不只为“齐读”叫好[J] 教育文汇, 2008,(05) [6] 张广海, 刘佳 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7] 孙宏霞 构筑琅琊文化特色促进青岛旅游可持续发展[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8] 田旺军, 赵迁远 青岛市文博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思路[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9] 奥帆赛让青岛更美丽[J] 城色, 2008,(06) [10] 辛志娟, Tim T 旅游景区英译亟待规范——以青岛旅游景区翻译为例[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同学 你是天府的吧

文化旅游的参考文献

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说明,杭州最早人类活动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征的民情风俗。他们有的在山上构建半穴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设适应地势低洼的干栏式屋舍。他们利用石头打磨石犁、石锛,从事稻谷、芝麻等农耕生产;利用弓箭、石刀,从事狩猎活动;凿刻独木舟,编织渔网,进行捕鱼作业,形成了原始农业生产上的一整套习俗。他们还能用石轮纺织麻布,用石针缝制衣服,雕琢精美的玉器和烧制陶器,来改善、装饰自己的生活。春秋战国时,杭州地属越国或吴国,后并于楚。秦汉时杭州地开始建县。据《汉志》载:“吴粤之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剑,轻死易发,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数与楚接战,互相兼并,故吴越风俗,略与楚同。”隋朝置杭州,兴建州城,开凿江南大运河,对杭州城市发展起到奠基作用。《隋志》载:“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鱼稻富饶,不忧饥馁,信鬼神,喜淫祀。”自唐以后,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社会风俗也渐趋都市化,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丧、岁时、庆典、礼仪等民情风俗,都有了相应变化。杭州的民情风俗自北宋以后,变化较大。杭州曾经历我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南迁的影响,形成南北风俗的大融合。南渡的北人将原有的家法礼俗一并带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风俗起了很大变化。南宋杭州的岁时风俗,在南渡初年,与北方风俗还有很大差异。但到南宋末年,随着南北文化风俗的融合,最重要的是中原文化的崛起,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满月、百日、周岁的仪式礼节,也渗入了中原的习俗,娱乐风习也有不少是继承北方遗留下来的习俗。此后,杭州都市风俗经过南北融合,已基本上在生产、生活、婚丧、岁时、娱乐等方面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风俗习尚。千百年来,杭州人民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不仅表现为日常的饮食起居、四时八节和婚丧嫁娶,也表现为人际的各种社会交往。它和其他文化样式不同,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众生活方式形态而存在的,主要特点有:娱乐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杭州人的生活基本上以家庭、家族为中心,包括游娱活动在内的社会交往,用文化的、娱乐的、休闲的行为方式,展示百姓才华,宣泄民众情感,协调着人际关系。特别是许多富有杭州地域特色的游艺活动,表面似乎是老百姓的业余消遣游戏,实际上却以游乐的形式使人们的心灵得以放松,精神得以调节。如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月岩三处为杭州中秋赏月胜地。《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亦称“重九”、“九九重阳”。杭俗有登高之举,一般登城隍山或葛岭初阳台。《杭俗遗风》载:“是日城隍山登高吃糖炒栗子、鸡豆,带游斗坛、文昌、关帝、火德等庙。”地域性杭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于杭州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千百年来,人们旱地种桑,低田则放水种稻养鱼,江河湖塘多养殖鱼虾。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水域广阔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杭州平原地区生产结构上的独特的状态:渔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业以及蚕桑业的发达,致使杭州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誉称,并给杭州地区民俗的形成和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杭州民俗,无论是人生礼仪、生产习俗、还是生活民俗、岁时节令习俗都极具地域色彩。如杭州重阳家家皆食栗糕,重阳糕以糜栗粉和糯米拌蜜蒸熟,切斜方形,上插彩旗。插旗之风,南宋已有。据《梦粱录》载,杭城重阳节尚时兴“狮蛮栗糕”,“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人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人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衍变性。民俗,作为风俗习惯,它是约定俗成、久习为惯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民俗一旦形成,始终保持着历史的持续性、稳定性,这是民俗所共有的特点。同时,在民俗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又会产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具有创造性和可变性的特点。虽然前辈的习俗被因袭下来,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具有时代性的新民俗会不断地萌发和演绎。杭州民俗文化也是如此。一些古老的民俗渐渐从人民的生活中隐退,而另一些传统民俗正萌发出新枝绿叶。如1949年5月3日为杭州解放纪念日,每逢“五·三”,有关部门都要组织老同志座谈,撰写关于杭州解放前地下斗争以及解放杭州的文章。各大、中、小学还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献花,缅怀革命先烈。再如,我国传统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省市要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有的召开表彰会,表彰那些在四化建设中继续奉献在各条战线的老同志和敬老爱老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各机关、团体、厂矿也要召开老年人座谈会,有的还举行各种形式的娱乐、联欢活动和赏菊、登高、书画展等活动。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市敬老爱老的风气越来越盛行。

[7] 王雪梅,蔡柳莹 大连城市文化优势分析[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1]罗金华 基于生态伦理的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模式[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8) [2]郑岩,李昕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6,(04) [3]郑瑞 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 大众科技, 2008,(06) [4]徐小波,张旗 公共资源类旅游区泛商品化经营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3) [5]桑林,贺春健 我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论析[J] 经济视角(下), 2009,(02) [6]魏震铭,李昕 辽宁工业城市旅游发展潜力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7]丁彦,管珊珊 浅谈我国旅游服务贸易[J] 经济视角(上), 2009,(12) [8]罗金华 三明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方法研究[J] 三明学院学报, 2007,(03) [9]李昕,郑岩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索[J] 学术交流, 2007,(04) [10]丁玉平 开发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J] 中国商贸, 2009,(07)

文化旅游论文参考文献2020

序号 题名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1 西安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Business China 2010/02  2 西安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率先发展的思考 Modern Enterprise 2010/04  3 A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XI' 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Human Geography 2010/04  4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下西安古城文化的传承研究 China Business & Trade 2010/26  5 Research on Great-leap-forward Develepment Strategic Position of Xi'an Tourism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7/01  6 On highway traffic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Xi'an Shanxi Architecture 2007/10  7 大力发展西安体育旅游业的探索 Market Modernization 2007/21  8 Net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Xian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04  9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f Xi'an Tangdu Journal 2006/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应提升西安旅游业的文化品味 Chinese Culture 2003/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2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 of xi'an tourism after enter WTO Journal of Shaanxi Administration School and Shaanxi Economic Management School 2003/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3 西安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Outlook 2002/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4 The travel trade of Xi'an speed up fair contract to melt manage the pressingness Journal of Shaanxi Administration School and Shaanxi Economic Management School 2002/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5 On Advantage Shift in Xi, an ' s Tourist Industry Journal of Xi'an Petrdleum Institut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2/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6 以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 加快西安旅游业发展步伐 Ningbo Newsreport 2002/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7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i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Xi'an Journal of Xi'an United University 2001/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8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Xi'an urban tourism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2001/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 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带动西安经济发展 CHINA SOFT SCIENCE 1999/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 西安旅游业组成“联合舰队” The World of Economy and Trade 1999/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 ,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实际上,民俗文化旅游体现了后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象,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民俗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戏剧化地想像为一套千篇一律的仪式,这本身就已经将一个族群或者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于当下的时空当中,历史与文化平面化、瞬间化了。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展现,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态旅游,都首先着眼于文化再生产与市场的逻辑,民俗文化在当下市场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主宰着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无论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让你感受一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而言,它与许多地方为了获得文化的交换价值蜂拥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间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复制。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貌似展示了无限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实质却分明戳穿了民俗文化旅游的个性化、地方化的谎言。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它威胁着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民俗文化的主题公园试图以奢华浮靡的宏大排场来展示、汇集不同族群民俗文化的典型场景,这种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只不过就是对世界的仿真物,人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并不探求一个可靠的、仿真之前的实在,而只需要投入当下的情感去体验现实的游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实际上是一个消费、娱乐、休闲的场所,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它是社会性与工具性的产物,主题公园遵循的是消费主义的市场逻辑,它是大众欲望、权力政治与大众媒介等等诸多社会关系的产物,消费主义的逻辑渗透到主题公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 索引序列
  • 文化旅游参考文献
  • 文化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 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文化旅游的参考文献
  • 文化旅游论文参考文献202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