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智慧交通的论文

智慧交通的论文

发布时间:

智慧交通的论文

智慧交通科技发展论 肯定了解更多办

关键词:城市交通 规划 一、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以智能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科技进步。要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html/Constructs/20090316/html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智慧与智能的不同,后者强调一种“能力”,而前者强调一种“智慧”。前者是比后者含义更广的,智慧交通包括了智能交通。具体可以参考论文:[1]苑宇坤,张宇,魏坦勇,杨明亮,谭秋林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08):9-12+[2]岳建明 智能交通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参考资料苑宇坤,张宇,魏坦勇等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北京:电子技术应用,2015岳建明智能交通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研究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智慧交通论文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智慧与智能的不同,后者强调一种“能力”,而前者强调一种“智慧”。前者是比后者含义更广的,智慧交通包括了智能交通。具体可以参考论文:[1]苑宇坤,张宇,魏坦勇,杨明亮,谭秋林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08):9-12+[2]岳建明 智能交通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参考资料苑宇坤,张宇,魏坦勇等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北京:电子技术应用,2015岳建明智能交通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研究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智慧交通科技发展论 肯定了解更多办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IOT)在大数据 (Big Data) 之后顺理成章的响应起来, 比起较为看不见的大数据,物联网看得见摸得着,而且也是人类从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第一次考虑地球永续的产业升级。为什么是物联网? 因为大数据。首先,包含这三个阶段才称得上大数据: 统计分析 预测和推荐 智能优化。统计分析是目前为止普罗大众对于大数据的理解(或说是误解),而后两者需要大量且不间断的数据搜集和分类,才能够帮助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预测或推荐,再基于3-5年的预测推荐实施结果,不停的搜集案例,最终提供自动优化和分配资源的能力。越细的资料反馈就会让分析统计的精准度越高。 大数据现在就像是张有残缺的乐谱,中间丢失很多细节,而物联网可以帮助把乐谱丢失的细节补完。因为现在人类所拥有的情报并不足以支撑大数据变成有力的辅助工具,所以让所有的产业内的人,以及物理资产的零部件都能帮助提供数据,则成为大数据打底的基础工作。基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优势和战略,物联网革命也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应用。例如最早感知到并且开始启动的是德国, 政府称之为工业0,从去年就为其拟定了白皮书,目标是智能的工厂产线;在美国更着重在智慧交通和智能电网,中国则把目标放在智慧城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机械的使用,帮助产线劳动力解放,以及劳工分级;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开始使用电力和机器人帮助大量自动化生产;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是希望利用无数的传感器,帮助遍布在全球的协作工厂去预测并优化生产,避免匮乏与过量。这就是为什么物联网被放在下一轮各个国家重要的战略方针内,物联网的将建立所有物理资产零组件的联网沟通能力,物联网和互连网虽然相辅相成,但在规模上远远不同。首先物理资产上亿乃至数十亿, 控管和数据吞吐处理能力将成为一大考验,更别提上下游各层人员的需求分析。举例以某省想实施智能电网来说,目前该省已经部属大量的智能电表到各个家户中,但其电厂能够处理的智能电表只能一次取回数十万个电表数据,并且一小时才能取一次,利用率可说凄惨。因此,部属物联网世界不只是硬件工程产业的工作,同时也需要软件解决方案和体验设计专业人员一同共同打造。

智慧交通文献

关键词:城市交通 规划 一、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以智能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科技进步。要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html/Constructs/20090316/html

_htm?item_num_id=4853338315

智能移动和轨道交通是什么东西。没听过。应该只有智能移动设备或者平台然后轨道交通就是指,火车、轻轨、地铁甚至是有轨电车(无轨电车不算)。

智慧交通论文2000字

不就是什么曲线救国。。。。绕道而行消耗了时间。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捷足未必先登“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是我们一直推崇的真理,每个人都希望站在离成功最近的地方,拥有着最有利的形势,创造辉煌,然而曾经的神童方仲永的悲剧告诫我们:捷足未必先登。绕道并不等于浪费精力,有时更是一种智慧,一种明智的选择。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为什么要蜿蜒曲折万里?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懂得两点一线式的长城反而要牺牲更多的性命。看似平坦便捷的道路,有时会让我们失去很多本不该失去的东西,最短的路不一定就是最快的路,最短的路交通拥挤,肯定堵车,绕道走,虽然延长了路程,多行一段路,或许可以早到达目的地。逆风而上,不思变通,往往会惨遭失败。相传陈胜年轻时与人佣耕,辍耕于垄上,对伙伴说,有朝一日,谁若成名勿忘哥们,于是大家摔破茶壶明誓。果不其然,陈胜领导农民起义接连获胜,当上了王。昔日的朋友听说后,想到他那去谋求个一官半职。见到陈胜后,不顾旁人,大话他与陈胜如何替他人耕地,忍受欺凌,他眉飞色舞却使陈胜极为难堪,丢了面子,本以为凭兄弟之情攀高的他却被轰了出去。而另一位朋友了解情况后,去拜见陈胜,大谈他们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不畏强敌的事迹,通过比喻转述他们的友谊,最终得到重用。且不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单纯从处理问题的方法,就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避开风芒和矛盾,绕个弯,未必就一定落后。宁绕百步行,不踏一步险。在成功与失败之间,换个角度,就能铸造成功。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将一尾有攻击性的旗鱼放在一个中间有孔隙木板的玻璃缸中,并放上诱饵。旗鱼发动猛烈攻势,每次都径直撞在木板上,头破血流,直至死去。相比之下,我更佩服蜜蜂。当被网住时,总是不断探寻,而不是直来直去。直与曲,最短与最慢,不是永恒不变的。面对壁立千仞的高山,直行最短,却最难。泰山十八盘告诉我们:绕道也能到达顶峰。虽然绕道增加了长度,但是也降低了难度。朋友,绕道也是一种智慧,捷足者未必能先登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智慧与智能的不同,后者强调一种“能力”,而前者强调一种“智慧”。前者是比后者含义更广的,智慧交通包括了智能交通。具体可以参考论文:[1]苑宇坤,张宇,魏坦勇,杨明亮,谭秋林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08):9-12+[2]岳建明 智能交通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参考资料苑宇坤,张宇,魏坦勇等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北京:电子技术应用,2015岳建明智能交通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研究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在中国城市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摘要: 智能交通系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费效比最显著的途径作为国内城市交通系统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交通系统,近年来开始出现了大量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方面的应用尝试对我国目前城市投入应用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APTS)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分析了我国智能公交系统未来可能的应用方向,提出了对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改进的技术趋势分析关键词: 智能公共交通系统;GPS;IC卡;应用0 引  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近20年来始终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在急剧增加此外,我国的城镇化时期恰好又伴随着机动化,这必然造成有限的城市道路空间与巨大的机动车增长之间的冲突,给本来就非常拥堵的城市交通增加了更大的压力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交通的发展,几十年来世界各工业化国家城市机动交通的发展历程,大都走过了先发展小汽车,后控制小汽车,最终选择发展大公交的曲折道路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城市人口密集,群众收入水平总体不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更是我们的现实选择近年来,我国各个主要城市在常规公交设施方面投资较大,城市公交运力得以快速增加,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由2001年的1辆增长到2004年的4辆但是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并没有相应大幅度提高,部分城市呈现下降趋势在出行方式结构方面,我国主要大城市公共交通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公交客运量和运力的比值均在下降,运力的增加不一定带来运量的增加如图1所示,我国主要大城市历年公交运量Π公交运力比值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1]当前,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系统最大的不满主要就是公交服务水平低,例如公交出行速度慢、舒适性差、换乘困难等方面在传统公交系统建设模式下,改善上述问题需要巨额建设经费的支持,其建设成效还要受到城市交通整体环境的影响与之相对应,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则是实现“公交优先”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谓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就是在公交网络分配、公交调度等关键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现代通信、信息、电子、控制、计算机、网络、GPS、GIS等新技术集成应用于公共交通系统,通过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控制调度模式,实现公共交通调度、运营、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为出行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从而吸引公交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有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1 国内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智能公共交通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在我国“十五”科技攻关的智能交通系图1 我国主要城市历年常规公交运量Π公交运力比值变化图F1 The ratio of Urban passenger carrying amount andtransit capacity in cites of China 统(ITS)城市示范中,北京市、上海市、青岛市、杭州市、重庆市等多个城市的ITS建设示范中都包括了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内容将其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领域中[3]1 公交车辆智能调度系统国内城市对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探索实践是从公交车辆的定位监控开始的到目前,多数进行ITS建设的城市其公交监控系统都已经从早期纯粹的公交车辆定位调度系统扩展升级为以公交车辆定位为基础,结合公交地理信息平台(GIS-T)、通信系统实施监控调度的智能调度系统在公交车辆定位及监控调度系统的建设中,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走在了建设实践的前面北京公交ITS示范工程于1999年投入运行,首次投入运行的装有先进的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和无线通讯装置的车辆约为300多辆除北京以外,国内上海、杭州、南京、深圳、成都、中山、包头等众多城市也都先后建成了公交车辆定位及监控调度系统基本都实现了利用GPS系统定位功能,与电子地图相结合,实现了公交车辆的实时跟踪,并进一步确保了信息发布、车辆调度、车辆紧急救援报警等功能的实现2 公交IC卡系统公交IC卡系统,是近年来中国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方面一个成效显著、应用范围迅速扩展的系统目前,公交IC卡售票系统已经在国内大量城市得到了应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重庆、青岛、广州、宁波、常州等城市的公交企业都结合本城市的公共交通特性,有针对性的建设了公交IC卡售票系统近年来,中国城市公交IC卡系统的应用趋势是走向通用化,实现公交、地铁、轨道、轮渡、出租车都能够通用的公交IC“一卡通”在利用公交IC卡系统促进居民采用公交出行,实现“公交优先”方面,北京市近期在城市公交IC卡应用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在北京市公交系统实行公交IC卡4折优惠后,北京市公交IC卡用户实现了飞速增长自2007年年初,北京市的公交运送量比以前增加10%,目前每天公交客流增加量约达112万人次3 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近几年,随着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和互联网的建设,我国城市的公交信息服务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应用状况,基本呈现如下特点:(1)公交服务网站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公交信息服务模式在国内的大型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域的中型城市中,城市公交企业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公交服务网站其中,以北京市、杭州市、南京市等为代表的城市公交服务网站采用了以GIS平台为基础的WEB服务模式,能够进行换乘查询等服务(2)电子站牌应用规模开始扩大国内一批积极进行智能公交系统建设的城市,在实现了公交车辆的实时监控后,开始将公交车辆信息通过电子站牌提供给公交乘客电子站牌除了常规站牌的内容外,还可以显示下一班公交车辆的预计到站时间、以及线路上公交车辆当前所在位置等动态公交信息(3)公交车载信息服务系统投入实用化应用国内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青岛市等多个城市的公交企业在车辆上安装了车载信息系统,通过液晶显示器和音响系统可以进行播放多种信息,播放的信息内容通常包括新闻、广告、娱乐节目等由于可以通过广告资源的置换获得系统设备的建设投资,目前各城市车载信息服务系统已经走上良性循环,进入实用化应用阶段4 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对于城市的ITS而言,涉及到公安交通管理、交通、规划、公交、货运、市政管理等多个部门的职能范围,每一个部门既是ITS的数据源,又是其它部门数据以及在多部门数据之上进行综合性加工处理所得到信息的需求者只有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协同行动起来,在一定的机制和技术手段下充分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城市ITS才可能顺利建设和发展,ITS才能真正在提高城市交通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站在城市大交通的高度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上述考虑,提出了建设城市智能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的思想,并且随着我国ITS建设的深入进行,这种思想已经逐步获得了我国ITS业界的广泛认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期间,十个ITS示范城市已经不约而同地明确提出要建设城市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其中广州市、天津市、北京市、济南市等城市的共用信息平台建设列为“十五”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工程2 中国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趋势展望随着城市交通管理、公共交通信息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获得了难得的飞跃发展良机未来我国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发展趋势,将以信息化、实时化为核心,以“人性化”为宗旨,智能公交系统的完善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1 建设完善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1)建立基于城市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约束的智能公交调度模型城市公共交通通行能力是指在城市规定的交通条件、道路条件及人为度量标准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公交车辆数量或者乘客人数公交通行能力是在一定条件下,公交设施所能够通过公交车辆和乘客的极限数值,它是动态的服务能力而不是静态的数量[4,7,8]当城市路网中运营的公交车辆超过公交设施的通行能力时,由于公交车辆彼此的互相干扰、以及公交车辆与社会车辆的行驶冲突,公交车辆行驶的速度反而会降低这样即使公交企业增加了公交车辆的营运班次,但是公交服务水平反而将下降,同时公交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基于城市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约束的智能公交调度模型公交通行能力各相关要素的关系如图2所示(2)结合道路交通状况,建立公交服务水平的动态评价模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在城市整体道路网络中运营的系统,因此其运营必然受到城市路网状况的影响我国城市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在进一步的建设完善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系统对公交系统的影响利用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公交车辆定位、行程时间预测、道路公交饱和度等数据,结合道路交通状况,将可以建立针对公交服务水平的动态评价模型使得公交企业可以实时评估公交系统的运营状态,根据企业的运营服务目标调整公交车辆调度计划此外,还能够通过对公交运营数据统计和分析,实现城市规划层面、设计层面对公交系统的调整和优化[10,11](3)根据公交客流量的需求状况,建立自动化的公交调度模式车载客流量检测器技术的完善和公交IC卡数据实时采集技术的实现,使得未来的城市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可以利用客流量检测器及数据融合技术,实时监控城市居民公交的出行状况,并对城市居民未来的公交出行需求进行动态预测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动化的公交调度机制,将实现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对公交车辆调度计划的自主调整和优化(4)将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运营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实施目前国内城市投入使用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往往都是在现有传统公交设施基础上改建实施的系统,系统的使用、维护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不足只有从城市规划的环节就开始考虑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以及智能公交系统未来的运营,才能为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真正把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放于优先的位置,才能避免智能公交各分系统之间重复建设或者相互干扰的问题,才能使得智能公交系统能够真正有效的发挥作用(5)将MIS系统与智能公交调度系统进行整合目前,国内公交企业由于其历史原因,开发的公交信息系统分步建设、独立运行的现象尤为突出为了有效的整合公交企业的信息资源,使得其充分发挥作用,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MIS)并且将MIS系统与公交企业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整合起来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2tem)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它具备数据处理、计划、控制、预测和辅助决策功能,是一个覆盖了整个公交企业各相关部门的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建设公交企业MIS系统,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企业信息管理网络,为领导决策和内部管理、办公提供服务,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和决策科学化MIS系统将使得公交企业能够充分发掘、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同时可以将通过城市交通共用信息平台获得的其他部门的信息,经过处理、分析后获得更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2 公交IC卡系统的拓展公交IC卡系统在公交票务服务方面目前已经相对较为完善,未来其应用趋势将集中到如下的两个方面:(1)实现公交IC卡在经济带、都市圈的一体化运营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各城市都高度重视与周边城市的区域经济、交通联系,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长江中游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等都市经济圈在经济圈、都市圈范围内实现公交IC卡的通用,已经成为各地公共交通系统未来建设的目标(2)实现公交IC卡数据的有效应用公交IC卡的应用,将能够为公交客流调查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公交IC卡在方便地完成乘车收费的同时,还可记录下乘客使用IC卡的时间、车次、站点等信息这些信息真实、准确地反映城市居民的公交出行状况,是公交最重要的原始资料通过对IC卡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够得到公交出行的统计和预测数据3 建设人性化、智能化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未来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将向着“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建设新时代的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其核心将围绕着公交实时数据的处理及多源数据的数据融合展开,主要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1)将公交信息服务模式从以静态信息为主的状态,转变为以实时信息为数据基础的动态信息服务利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多源动态信息,未来的公交信息服务将实现以实时信息为数据基础的动态信息服务动态公交信息服务其本质是将实时的公交信息经过处理,预测出公交系统未来的运营趋势,将动态的公交运营信息提供给乘客(2)实现多种公交运输方式信息资源的融合,使得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公交信息服务制订有效的出行计划目前城市的公交、地铁、机场、轮渡、铁路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服务处于各自独立运行的状态通过建设城市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将有望实现多种公交运输方式信息资源的融合以此为契机,智能公交信息服务将能够为出行者制订完整的出行计划,实现市域范围、甚至区域范围内乘客的高效、有计划地出行(3)从被动式公交信息服务为主,转变为以主动式公交信息服务为主除了传统的公交信息服务模式,例如公交信息网站、公交电子站牌、公交热线服务电话、电台广播等以外,未来智能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将向乘客自主式信息服务模式发展通过乘客与公交信息服务系统的人机对话,乘客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个人最需要获取的信息服务模式将包括手机WAPΠGPRSΠCDMA网络公交信息服务、手机公交短信信息服务、PDA信息终端公交信息服务等模式4 实现大范围、大规模运营的公交车辆区域调度公交区域调度,国外又称网络调度或线间调度,是指在一定地域的范围内、原来各自独立运营线路上的车辆、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组织协调起来共同运营,以达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的一种组织模式区域调度模式是基于运量平衡思想提出的,由于公交客流存在着方向、时间上的不均衡性,因此,可通过不同线路间运力的动态组合,实现车辆运量的均衡,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营车辆总数和司乘人员总数,提高公交车辆的利用率和司乘人员的劳动效率[6]区域调度是面向任务,而非面向线路的调度模式[9]公交区域调度是国外大城市普遍采用的、高效率的调度模式随着我国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城市道路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国内城市公交企业传统的线路调度模式必将为区域调度模式所取代图3即是多车场公交区域调度的模式图通常情况下,多车场调度优化模型采用系统总“空驶”距离最短,即“空跑”成本最小的模型在智能公交调度系统中,还将增加可区域调度的公交车辆行驶状况及车辆空驶时间等约束条件  区域调度优化模型为3 结束语本文以我国当前城市交通“公交优先”的建设目标为契机,首先对我国当前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包括智能公交车辆调度系统、IC卡售票系统、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和城市共用信息平台系统的技术发展状况及应用规模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针对当前国内智能公交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在城市智能公交系统(APTS)快速建设的发展环境下,智能公交系统发展的趋势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未来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APTS)的发展趋势及各自的建设目标参考文献:[1] 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研究[R]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The Research of Urban In2telligent Public Transport Management System[R]Bei2jing: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2] 杨兆升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YANG ZTheTheoretics and Method of Urban Intelligent Tansit Manage2ment System[M]Beijing:China Railway PublishingHouse,]

智慧交通论文摘要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智慧与智能的不同,后者强调一种“能力”,而前者强调一种“智慧”。前者是比后者含义更广的,智慧交通包括了智能交通。具体可以参考论文:[1]苑宇坤,张宇,魏坦勇,杨明亮,谭秋林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08):9-12+[2]岳建明 智能交通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参考资料苑宇坤,张宇,魏坦勇等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北京:电子技术应用,2015岳建明智能交通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研究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找几本书抄抄就可以了

用PLC实现智能交通控制 1 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城市里的十字路口交通系统大都采用定时来控制(不排除繁忙路段或高峰时段用交警来取代交通灯的情况),这样必然产生如下弊端:当某条路段的车流量很大时却要等待红灯,而此时另一条是空道或车流量相对少得多的道却长时间亮的是绿灯,这种多等少的尴尬现象是未对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所造成的,不仅让司机乘客怨声载道,而且对人力和物力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智能控制交通系统是目前研究的方向,也已经取得不少成果,在少数几个先进国家已采用智能方式来控制交通信号,其中主要运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出于便捷和效果的综合考虑,我们可用如下方案来控制交通路况:制作传感器探测车辆数量来控制交通灯的时长。具体如下:在入路口的各个方向附近的地下按要求埋设感应线圈,当汽车经过时就会产生涡流损耗,环状绝缘电线的电感开始减少,即可检测出汽车的通过,并将这一信号转换为标准脉冲信号作为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输入,并用PLC计数,按一定控制规律自动调节红绿灯的时长。 比较传统的定时交通灯控制与智能交通灯控制,可知后者的最大优点在于减缓滞流现象,也不会出现空道占时的情形,提高了公路交通通行率,较全球定位系统而言成本更低。 2 车辆的存在与通过的检测 (1) 感应线圈(电感式传感器) 电感式传感器其主要部件是埋设在公路下十几厘米深处的环状绝缘电线(特别适合新铺道路,可用混凝土直接预埋,老路则需开挖再埋)。当有高频电流通过电感时,公路面上就会形成如图1(a)中虚线所形成的高频磁场。当汽车进入这一高频磁场区时,汽车就会产生涡流损耗,环状绝缘电线的电感开始减少。当汽车正好在该感应线圈的正上方时,该感应线圈的电感减到最小值。当汽车离开这高频磁场区时,该感应线圈电感逐渐复原到初始状态。由于电感变化该感应线圈中流动的高频电流的振幅(本论文所涉及的检测工作方式)和相位发生变化,因此,在环的始端连接上检测相位或振幅变化的检测器,就可得到汽车通过的电信号。若将环状绝缘电线作为振荡电路的一部分,则只要检测振荡频率的变化即可知道汽车的存在和通过。 电感式传感器的高频电流频率为60kHz,尺寸为 2×3m,电感约为100μH这种传感器可检测的电感变化率在3%以上[1,2]。 电感式传感器安装在公路下面,从交通安全和美观考虑, 它是理想的传感器。传感器最好选用防潮性能好的原材料。 (2) 电路 检测汽车存在的具体实现是在感应线圈的始端连接上检测电感电流变化的检测器, 并将之转化为标准脉冲电压输出。其具体电路图由三部分组成:信号源部分、检测部分、比较鉴别部分。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输出脉冲波形见图1(b)。 (3) 传感器的铺设 车辆计数是智能控制的关键,为防止车辆出现漏检的现象,环状绝缘电线在地下的铺设我们设采取在每个车行道上中的出口地(停车线处)以及在离出口地一定远的进口的地方各铺设一个相同的传感器,方案如图3(以典型的十子路口为例),同一股道上的两传感器相距的距离为该股道正常运行时所允许的最长停车车龙为好。 3用PLC实现智能交通灯控制 1 控制系统的组成 车辆的流量记数、交通灯的时长控制可由可编程控制器(PLC)来实现。当然,也可选用其他种类的计算机作为控制器。本例选用PLC作为控制器件是因为可编程控制器核心是一台计算机,它是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制造的计算机。它具有高可靠性丰富的输入/输出接口,并且具有较强的驱动能力;它采用一类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它采用模块化结构,编程简单,安装简单,维修方便[3]。 利用PLC,可使上述描叙的各传感器以及各道口的信号灯与之直接相连,非常方便可靠。 本设计例中,PLC选用FX2N-64,其输入端接收来自各个路口的车辆探测器测得的输出标准电脉冲,输出接十字路口的红绿信号交通灯。信号灯的选择:在本例中选用红、黄、绿发光二极管作为信号灯(箭头方向型)。 2 车流量的计量 车流量的计量有多种方式: (1) 每股行车道的车流量通过PLC分别统计。当车辆进入路口经过第一个传感器1(见图3)时,使统计数加1,经过第二个传感器2出路口时,使统计数减1,其差值为该股车道上车辆的滞留量(动态值),可以与其他道的值进行比较,据此作为调整红绿灯时长的依据。 (2) 先统计每股车道上车辆的滞留量,然后按大方向原则累加统计。如,将东西向的(见图3)左行、直行、右行道上的车辆的滞留量相加,再与其它的3个方向的车流量进行比较,据此作为调整红绿灯时长的依据。 (3) 统计每股车道上车辆的滞留量后按通行最大化原则(不影响行车安全的多道相向行驶)累加统计。如,东、西相向的2个左行、直行、右行道上的车辆的滞留量全部相加,再与南北向的总车流量进行比较,据此作为调整红绿灯时长的依据(下面的例子就是按此种方式)。 以上计算判别全部由PLC完成。可以把以上不同计量判别方式编成不同的子程序,方便调用。 3 程序流程图 本例就上述所描述的车流量统计方式,就图3中的十字路口给出一例PLC自动调整红绿灯时长的程序流程图如图5所示,其行车顺序与现实生活中执行的一样[4],只是时间长短不一样。 (1) 当各路口的车辆滞留量达一定值溢满时(相当于比较严重的堵车),红绿灯切换采用现有的常规定时控制方式; (2) 当东、西向路口的车辆滞留量比南、北向路口的大时(反之亦然),该方向的通行时间=最小通行定时时间+自适应滞环比较增加的延时时间(是变化的),但不大于允许的最大通行时间。其中最小定时时间是为了避免红绿灯切换过快之弊;最大通行时间是为了保障公平性,不能让其它的车或行人过分久等。进一步的说明在后面的注释中。 (3) 自适应滞环比较(本例的核心控制规律)增加的时间的确定若东、西向车辆滞留量≥南、北向一个偏差量σ(如30辆车或其它值)时,先让东、西向的左转弯车左行15s(定时控制,值可改),再让直行车直行30s(直行时间的最小值,值可改)后再加一段延时保持,直至东、西向的车辆滞留量比南、北向的车辆滞留量还要少一个偏差量σ,才结束该方向的通行,切换到其它路上,否则一直延时继续通行下去,直至到达最大通行时间而强制切换。滞环特性如图6所示。实际应用时σ的值需整定,过小则导致红绿灯切换过频,过大又不能实现适时控制。 4 流程图注释 (1) 流程图中的15s、30s、75s等时间分别为交管部门定的车辆左转弯时间、直行最小时间、允许的最大通行时间;σ为车流量的偏差量。以上值及其4个路口车流量的满溢值均可在程序初始化中任意更改。 (2) 车辆左转弯是造成交通堵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应加以适当限制,故车辆左转弯始终采用最小定时控制,以减小系统的复杂程度,提高可靠性。 (3) 车辆通行的时间中包含绿、黄灯闪烁的时间,红、黄、绿各灯的切换与现用的方式相同,不再赘述。 (4) 人行道的红绿灯接线与现用的方式相同,其绿灯点亮的时刻与该方向车辆直行绿灯点亮的时刻同步一致,但要较车辆直行绿灯提前熄灭,采用定时控制,如绿灯定时亮18s。其目的是不让右转弯车辆过分受人行道灯的限制。若人车分流,右转弯车辆不受限制。较简单,流程图中略。 (5) 车流量的计量是不间断的,与控制呈并行关系,该系统属多任务处理,编程尤其应注意。 4 结束语 比较传统的定时交通灯控制与智能交通灯控制,可知后者的最大优点在于减缓滞流现象,也不会出现空道占时的情形,提高了公路交通通行率,较全球定位系统而言成本更低,特别适合繁忙的、未立交的交通路口,更适合于四个以上的路口,也可方便连网。 参考文献 [1] 黄继昌等 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应用实例[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 ]张万忠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 英RJ索尔特 道路交通分析与设计[M] 张佐周等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不是很完整,您可以拿去做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 索引序列
  • 智慧交通的论文
  • 智慧交通论文
  • 智慧交通文献
  • 智慧交通论文2000字
  • 智慧交通论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