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矿物学报编辑部

矿物学报编辑部

发布时间:

矿物学报编辑部

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表1、岩石学报 2、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 3、地质论评 4、地学前缘 5、地质学报 6、地球化学 7、地球科学 8、矿床地质 9、沉积学报 10、地质科学 11、中国地质 12、地球学报 13、现代地质 14、高校地质学报 15、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6、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 18、岩石矿物学杂志19、地质与勘探 20、矿物学报 21、地层学杂志 22、地质科技情报 23、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 28、古地理学报 29、新疆地质 30、地球与环境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地学吧,很好

我是矿物的,我们一般去中国知网上找

矿物学报编辑部电话

这个级别的范围有点广阔,你要哪类的这样好说点

你要看你是找哪个专业的或者哪个方向的??

发的是什么类别的期刊,可以上国家新闻总署查询的。

职称: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学历和工作经历1989年9月-1993年7月:贵州工学院地质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7月-2000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报》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1996年3月-1996年7月:北京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进修外语1997年9月-200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在职硕士,环境地球化学专业1999年10月:加拿大国家地调所及多伦多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术访问。学习氢、氧同位素的测量方法及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方法2000年9月-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环境地球化学专业2000年7月-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03年1月-2003年12月: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2006年12月-2007年3月:在法国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访问

矿物学报编辑部在哪

发的是什么类别的期刊,可以上国家新闻总署查询的。

《矿物学报》是我国最有影响的矿物学专业核心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你要看你是找哪个专业的或者哪个方向的??

核心期刊最快也是需要半年左右的样子

矿物学报编辑部主任

1、李曙光(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 地球化学家。1941年生于陕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地球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先后多次赴德国马普化学所、香港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变质同位素年代学理论研究方面最早发现超高压榴辉岩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较早发现在低级变质条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动,且Sm-Nd体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确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最早通过测定大别山榴辉岩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为秦岭造山带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却曲线,并通过同位素示踪对其多阶段快速折返机制提出较完整模型。 李曙光教授在以下领域做出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他在超高压变质作用中同位素体系及变质年代学理论做出许多开拓性工作:较早发现并证明造山带榴辉岩中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矿物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Nd,Sr同位素不平衡;计算了绿片岩相及叠加兰片岩相变质作用各自的Sr同位素均一化尺度;在世界上首次精确地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这些工作为正确进行超高压变质定年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他对华北和华南陆块的碰撞过程及秦岭-大别造山带演化进行了长期系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最早测定出大别山含柯石英榴辉岩的Sm-Nd年龄为三叠纪,并证明它们是陆壳俯冲成因,从而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最终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岛弧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为秦岭造山带两条地缝合线的厘定及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还首次在大别山北侧发现古生代岩浆弧和洋壳俯冲成因榴辉岩,系统测定了大别山其它榴辉岩岩,岩浆岩年龄,研究了碰撞后壳幔相互作用及岩石圈拆离过程。 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机制是大陆深俯冲研究的著名科学问题。他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具有二次快速冷却的曲线,对多阶段快速抬升历史给出重要制约。结合测定南秦岭同碰撞花岗岩的年龄,查明俯冲陆壳不同构造单元的U-Pb同位素特征,他提出了一较完整的超高压变质岩多阶段折返模型。 寻找富铁矿曾是我国七十年代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他应用趋势面分析成功预测出鞍本弓长岭矿床深部富矿体,并钻探验证成功;应用C同位素证明弓长岭富磁铁矿石中的石墨为菱铁矿变质分解成因,据此提出该富铁矿床成因的新模型,为查明黑富矿成因及扩大富矿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二等奖。 上述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重视,第一作者论文的SCI总引用频次477次,他人引用372次。2、欧阳自远(1935— )世界著名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他积极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 欧阳自远原籍江西上饶,1935年10月9日生于江西吉安。1952年从永新中学(现为任弼时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并于1956年本科毕业。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所从事科研。1966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80—1981和1983—1984年在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客座研究员。1991—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贵州省科协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7年7月,被贵州省遴选为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2008年6月13日,欧阳自远出任奥运圣火在贵州省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 欧阳自远院士是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1960年在我国率先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和比较行星学研究。提出了铁陨石成因的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与多阶段宇宙射线照射历史的理论。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地质体中消融型宇宙尘并提出判据系列,划分了宇宙尘成因类型。对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与化学演化过程,行星模式丰度,行星与地球大气圈、水圈及内部圈层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能源与演化阶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模式与理论,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充实了玻璃陨石成因理论,论证了中国白垩系/第三系界面撞击事件,提出地外撞击诱发古气候旋回的假说,以及新生代6次巨大撞击地球事件诱发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近年来提出地球原始组成的非均一性与演化的非均变性理论框架。由于杰出的科研贡献,他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综合研究》(第一完成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贵州省科学大会奖,《吉林陨石综合研究》(第一完成人)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天体化学》专著(作者:欧阳自远)获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至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百多篇,专著6部,合作主编专著11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多项。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50多人,有的已成为我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长为地球化学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欧阳自远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环境科学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岩石圈中国委员会,国际地圈生物圈对比计划中国委员会及国际空间研究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质所,兰州地质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及长春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环境科学》、《黄金科技》、《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及《地质地球化学》杂志主编,《空间科学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南极研究》及《Chinese J of Geochemistry》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学》等8种科技杂志编委。 欧阳自远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过:“《科学家传略》给我的影响较大,特别敬重居里夫人;武侠人物里,我最欣赏乔峰的坦荡大气和家国情怀。”3、傅家谟,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者,原籍湖南,1933年5月生于上海。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61年取得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硕士学位,1956年—1957年任西南煤田地勘局技术员;1962年升为助理,1966年晋升副研究员,1988年晋升研究员。1966年领导建立中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并任实验室主任。1985年领导组建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1990年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石油地球化学和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1993年依托国家实验室组建成立“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曾负责和参加完成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中国科学院重大等三十余项科研任务。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7项、部委级奖20项。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00多篇,专著5本、译著1部。代表作有《有机地球化学》、《碳酸盐岩地球化学》、《干酪根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进展》等,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多名。4、张本仁 地球化学学家。1929年5月28日生于安徽怀远。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地质大学教授。80年代前期他将成矿带地球化学研究与区域基岩地球化学测量相结合,突破了当时勘查地球化学单一找矿目标和就异常评价异常的局限,并开发出基岩测量数据在解决地质和成矿问题上的多种应用。80年代后期至1991年,他提出了以区域岩石圈为基础的区域地球化学新理论和新方法,用于秦巴地区的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将区域岩石圈研究与区域构造、岩石、矿产研究有机结合,深化了对区域岩石圈演化、构造发展、成岩成矿规律的认识。1992年以来,通过壳幔演化和相互作用研究,探讨了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构造分区与演化,揭示了造山运动的深部过程及其动力学因素。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於崇文地球化学家。1924年2月生,宁波镇海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理论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和数学地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从事的专业方面,理论上颇多建树,如在区域地球化学方面,为发展中国的区域地球化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1]。6、涂光炽 1937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44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1950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ResearchAssociate,1950—1951年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并首先在中国开设地球化学课程,1951—1954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55年任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自1960年起任副所长。同期仍兼任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七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兼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中、英文《地球化学》、《矿物学报》主编。自1987年起为美国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曾任《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杂志国外编委。 涂光炽20世纪50年代在祁连山及西北干旱地带作综合地质考察。60年代从事华南花岗岩类有关矿床及铀矿地质研究,70年代除继续此项研究工作外,着重从事富铁矿床研究。80年代主要研究层控矿床,后期侧重新疆北部及黄金地质并持续至今。90年代开始超大型矿床、低温地球化学及分散元素成矿研究。1982年,“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87年“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中国金矿主要类型、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获国家黄金管理局一等奖(以上着作中为第一作者);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1996年,《中国矿床》专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担任铅锌矿床部分)。

百度不让上传,你给一个邮箱,就是中外的。

教学方面,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9门课程,1993年起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曾先后获得学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和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参加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一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多项。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地方重点)项目、安徽省“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安徽省年度重点科研项目、合肥市重点科研项目、机械部教育司基金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的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项目等近二十项科研项目。其中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的非校内拨款项目的实际到校总经费40万元。作为第一负责人而获得的科技奖主要有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次、四等奖一次;机械部教育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科技进步奖一次;安徽省高校高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并获安徽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一次。另外,最近又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篇。科研特长:偏重于应用研究,注重实用新技术开发,具有较强的科技成果工业化的组织与实施能力。主要研究方向:凸凹棒石粘土精细加工,改性与应用研究凸凹棒石粘土是一种天然硅铝盐类无机非金属矿物。技术上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非金属矿领域。该研究方向主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凸凹棒石资源的稀缺性。全世界仅美国、西班牙、塞内加尔、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这种矿物资源,其中我国也仅有安徽明光至江苏肝胎一个矿带,但探明储量超亿吨。我校地处安徽开展此类研发工作,条件有利,意义突出。二是凸凹棒石粘土具有吸附性、胶体性、催化性、以及隔热、吸音等多种优异的性能,因此,具有十分广泛的工业用途,享有“千土之王”之 美誉,在其精细加工表面改性,以及实际应用等研究方面前景十分广阔。三是天然凸凹棒石晶体颗粒细小,已进入一维纳米材料范畴,因此,在凸凹棒石纳米材料的研制,改性以及应用技术方面的研发空间十分巨大。已主持完成过安徽省“九五”科技公馆项目,“明光凸凹棒粘土精细加工与表面改性技术研究”和 机械部教育司基金项目“凸凹棒粘土有机化改性技术”以及一些横向应用开发项目,其中前者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并在《矿物学报》、《硅酸盐通报》、《中国非金属矿导报》等专业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该方向合作单位安徽巢车矿业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凸凹棒石粘土加工企业,拥有国内领先攻击先进的生产装备,而我校资环学院、化工学院以及材料学院三个学院在该方向上形成的整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些都为该研究方向的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因此在我国是一个前景广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消失模铸造技术消失模铸造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刚兴起的新型铸造工艺技术,属先进制造技术领域。该技术将实型铸造技术真空负压铸造技术、转移涂料科技等三大铸造新技术集于一身,从而字工艺条件上可实现清洁化生产,在铸件大小、复杂程度、合金种类、以及生产批量等适应性上又可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因此,消失模铸造技术被称为20世纪末具有革命性意义的 铸造新技术,也是21世纪铸造工艺技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曾先后承担合肥市重点科研项目“消失模涂料的研制与应用”和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箱体类铸铁件真空--EPC法铸造关键技术及工业化研究”。前者已通过技术鉴定并获省级科技成果和实际生成应用。另有多篇学术论文在《铸造》、《铸造技术》、《铸造工程造型材料》《铸造工程与铸造技术的综合应用》等专业期刊上发表。

矿物学报编辑部在哪里

朋友说的这些刊物太专业,一般人做不了

《矿物学报》是我国最有影响的矿物学专业核心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海洋大学链接:  提取码: k34h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我是矿物的,我们一般去中国知网上找

  • 索引序列
  • 矿物学报编辑部
  • 矿物学报编辑部电话
  • 矿物学报编辑部在哪
  • 矿物学报编辑部主任
  • 矿物学报编辑部在哪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