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试卷答案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试卷答案

发布时间: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试卷答案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二学位、硕士、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辑出版专业 本科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 本科、硕士、博士 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编辑出版专业 本科、硕士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编辑出版专业(电子出版方向) 本科、硕士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人文学院编辑出版学(电子出版)专业 本科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编辑出版学系 本科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硕士 南开大学传播学系编辑出版学与编辑出版史 硕士 南开大学传播学系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 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传播学编辑出版学方向 本科、硕士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编辑出版专业 本科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编辑出版专业 本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编辑与出版学专业 本科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 本科、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编辑出版学方向 本科、硕士 广西民族大学中文学院编辑出版专业 本科 南京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编辑出版学方向本科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 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编辑出版专业 本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 本科、硕士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 本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 本科、硕士、博士 深圳大学文学院广告学专业网络传播与电子出版方向 本科(尚未招生) 杭州商学院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编辑出版专业 本科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专业(网络传播学方向)本科 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 昆明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 西北政法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 四川师范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 专科 青岛科技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专科 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系电子出版与电脑编辑技术专业 专科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中文系编辑出版专业专科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二学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二学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科技出版专业硕士、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科技编辑专业方向硕士 锦州师范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 哈尔滨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 本科参考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秦、汉时代,中央向地方发布新闻的媒介是( ) A诏书 B烽火 C木铎 D朝报 在宋代,“新闻”一词还被用来代称( ) A邸报 B小报 C朝报 D状报 在中国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发表于( ) 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B《遐迩贯珍》 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D《华字日报》 1838年,在广州创刊的早期近代中文报刊是( ) A《特选撮要》 B《天下新闻》 C《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D《各国消息》 1903年,在上海出版的《中国白话报》的创办人是( ) A蔡元培 B章太炎 C林白水 D陈独秀 辛亥革命时期有“苏报第二”之称的革命派报纸是( ) A《国民日日报》 B《俄事警闻》 C《安徽俗话报》 D《开智录》 民国初年,与《中华民报》、《民国新闻》一起被称为“横三民报”的是( ) A《民立报》 B《国民日报》 C《社会日报》 D《民权报》 民国初年,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的著名记者是( ) A黄远生 B邵飘萍 C徐宝璜 D胡政之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揭开文学革命序幕的文章是( ) A《文学革命论》 B《文学改良刍议》 C《尝试集》 D《狂人日记》 《新青年》的专栏《随感录》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 ) A小言论 B杂文 C短评 D杂感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第一份机关报是( ) A《中国青年》 B《先驱》 C《青年周刊》 D《少年》 20世纪20年代,《申报》等私营大报开始实行( ) A集团化方针 B企业化方针 C托拉斯方针 D商业化方针 1922年9月创刊的****中央机关报《向导》的主编是( ) A蔡和森 B瞿秋白 C陈独秀 D恽代英 1930年8月创刊的《红旗日报》,其前身是《红旗》和( ) A《中国工人》 B《上海报》 C《列宁青年》 D《前哨》 1935年夏,范长江首次采访中国西北地区,沿途所写通讯后汇编为( ) A《中国的西北角》 B《塞上行》 C《西北近影》 D《经历》 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于1938年7月在武汉与《全民周刊》合并为( ) A《全民抗战》 B《战时联合旬刊》 C《文化战线》 D《大众抗战》 1944年2月l6日,延安《解放日报》把该报改版后的重要经验总结为( ) A全党办报 B群众路线 C政治第一 D联系实际 1949年4月,为新华社撰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是( ) A范长江 B胡乔木 C邓拓 D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报纸实行采编合一制和( ) A社长负责制 B总编负责制 C党委负责制 D主笔负责制 1955年1月开始实行版面横排的第一批报纸中有( ) A《人民日报》 B《光明日报》 C《大公报》 D《工人日报》 在反右派运动前夕的《光明日报》总编辑是( ) A储安平 B章伯钧 C罗隆基 D徐铸成 标志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北京电视台开播于( ) A1955年 B1957年 C1958年 D1959年 1966年6月l日,《人民日报》发表由陈伯达炮制的社论( ) A《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B《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 C《好得很》 D《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 《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编辑部名义出台,发表于( ) A1966年l2月8日 B1967年8月1日 C1968年1月9日 D1968年9月l日 1976年l0月4日,“四人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署名是( ) A柏青 B梁效 C高炬 D罗思鼎 中央电视台正式开办《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是在( ) A1977年1月1日 B1977年5月1日 C1978年1月1日 D1978年l0月1日 中国记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在( ) A1987年 B1991年 C1994年 D1997年 国务院正式将新闻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是在( ) A1991年 B1994年 C1997年 D1999年 台湾“报禁”开放后创刊的第一家报纸是( ) A《自立晚报》 B《自立早报》 C《联合晚报》 D《中时晚报》 香港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创建于( ) A1957年 B1959年 C1960年 D1967年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1、对兴中会时期的革命报刊应如何评价? 答:有三大贡献:1、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议论上的准备。2、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作了初步批判,使一些原来支持保皇派的人转而支持革命派。3、宣传了资产阶级的论理道德观念,批判了“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也有三个缺点:1、缺乏统一指挥,各唱各的调。2、过分强调了汉满民族间的矛盾,不利于民族团结。3、宣传内容没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脱离了劳动群众。 2、答:1、根据是: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2、唐代具务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3、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何贡献? 答: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掀起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迫使光绪皇帝下诏书允许和鼓励民间办报。2、开政治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业和报人的社会地位,以后政治家办报成了我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3、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4、陈独秀在编辑新青年的过程中有何贡献? 答:1、制定办刊的方针。2、提出了开展思想斗争的原则。3、组织写作者队伍。4、既当主编又当记者,勤奋写作。 5、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答:1、1946年5月15日在邯郸创刊,当时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2、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成为《华北局机关报》。3、1949年3月15日移至北平出版。4、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一直至今天。 6、瞿秋白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贡献? 答:1、五四时期,他创办了《新社会》旬刊。2、1920年,以特派员的身份赴苏俄采访,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上道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况,并写下《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报衙文学作品。3、1923年回国后,主编《向导》、《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4、1925年主编《热血日报》。5、1927年主编《布尔塞维克》周刊。6、1931年到1932年参加并指导中国新闻学研?炕岬幕疃�椭泄�笠硇挛偶钦吡�说某锉腹ぷ鳌?、1932年担任中国工农通讯社的领导工作。8、1934年担任《红色中华》报社长、编委。 7、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1、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五明错误思想的影响。2、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3、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4、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5、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8、廖承志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 答:1、1929年领导出版中国海员总会的《中国海员》合刊,创办《赤光》。2、1936年担任红中社外交编译工作。3、1937年创办《解放》周刊,并负责编辑《斗争》杂志。4、1941年4月在香港创办《华商报》。5、1946年7月至1949年3月任新华社社长。6、1947年7月在山西领导建立第三个“陕北新华广播电台”。7、还任过《解放日报》社长,8、1949年6月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 9、为什么说《共产党》月刊是我国的第一份无产阶级的刊物? 答:1、这里是与改组后的《新青年》比较而言的。2、区别在于改组后的《新青年》仍保持着过去的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合作的形式,并刊登他们的文章,以反映他们的思潮,登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苏俄革命和建设的文章还不占主要地位。3、《共产党》周刊专门并着重宣传共产党知识布尔什维克的建党经验及列宁的有关学说。4、编辑人员是由共产党发起组的成员担任。 10、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有四点:一、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二、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他们的中文都很好,有的还能讲流利的奥、闽、沪等方言,有的能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风土人情都非常熟悉,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有些在中国办报的个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四、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聘请中国人当主笔或编辑工作,按照中国读者的习惯的书册或直行排字,尽使报刊中国化,在宣传上大唱古俭经,标榜“替中国人讲话”,以搏得中国读者的好感。 ??1、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答: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文化特务政治间谍。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所办报刊有:美国人鲍威尔父子的《密勒比评论报》、美查的《申报》等。)3、4、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12、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发行有何意义? 答: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是: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13、《时报》在报刊业务上做过哪些改革? 答:1、在报纸上首创“时评”专栏。2、首创报纸周刊。3、编排“务求醒目”4、首创一张报纸分为一版、二版、三版、四版两面印刷的这种形式。 14、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有无现实意义? 答:四项办报原则是:1、宗旨定而高。他认为报纸的最高宗旨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二、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三、材料富而当。 15、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答:1、旧法律的废驰与新法律的保护。2、南方各省新政权支持的原因。3、民国以后成立的形形色色政党,一部分资本家纷纷办报来宣传自已,希图在新政权中捞到好处和借机发财。 1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展过哪些活动? 答:举办新闻班,聘请徐宝璜为教授主讲新闻学,聘请邵飘萍讲采访学,开始了大学新闻学教育,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研究会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份新闻学研究刊物《新闻周刊》,出版了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是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第一本新闻采访专著是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17、《新青年》是怎样的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1、《新青年》分为三人阶段来分析它:(1、1915年-1918年是急进的民主主义刊物。2、1918年-1921年是社会主义刊物。3、从1921年-1926年是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2、它的?��谌菔牵海?、提倡民主反对封建。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3、《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18、《每周评论》是怎样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每周评论》是报导和评论事实的刊物,它的宣传内容:1、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反映了世界革命交潮。2、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3、揭露和攻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4、报导了劳工生活,使人们了解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每周评论》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和《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报刊之一,在五四运动的思想准备方面起了极大作用。 19、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 答:1: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2、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到了广泛运用。3、副刊有了很大?、中国记者走向世界。5、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20、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答:六刊一报:《教育与职业》1922年、《生活》1926年、《大众生活》1935年、《生活星期刊》1936年、《抗战》三月刊上海、《全民抗战》三月刊重庆、《生活日报》1936年香港。邹韬奋永远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做人民的喉舌,强烈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对读者来信十分重视,总是用“全副精神”答复,他还教育编者要站得高看得远,交待要清楚,选择要精当,他在选择原稿时,一视同仁不搞照顾,对刊物的内容和格式坚持统一的观点,此外他的严肃的工作作风还表现在不许刊物上有错别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1、《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 答:1、坚持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相结合。2、有理有利有节有所为有所斥为。3、违检混检暴检。 22、反“客里空”是怎么回事? 答: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萧之翻译的苏联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以客里空为题,向读者作了个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作者,在我们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设过程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秦、汉时代,中央向地方发布新闻的媒介是( ) A诏书 B烽火 C木铎 D朝报 在宋代,“新闻”一词还被用来代称( ) A邸报 B小报 C朝报 D状报 在中国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发表于( ) 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B《遐迩贯珍》 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D《华字日报》 1838年,在广州创刊的早期近代中文报刊是( ) A《特选撮要》 B《天下新闻》 C《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D《各国消息》 1903年,在上海出版的《中国白话报》的创办人是( ) A蔡元培 B章太炎 C林白水 D陈独秀 辛亥革命时期有“苏报第二”之称的革命派报纸是( ) A《国民日日报》 B《俄事警闻》 C《安徽俗话报》 D《开智录》 民国初年,与《中华民报》、《民国新闻》一起被称为“横三民报”的是( ) A《民立报》 B《国民日报》 C《社会日报》 D《民权报》 民国初年,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的著名记者是( ) A黄远生 B邵飘萍 C徐宝璜 D胡政之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揭开文学革命序幕的文章是( ) A《文学革命论》 B《文学改良刍议》 C《尝试集》 D《狂人日记》 《新青年》的专栏《随感录》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 ) A小言论 B杂文 C短评 D杂感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第一份机关报是( ) A《中国青年》 B《先驱》 C《青年周刊》 D《少年》 20世纪20年代,《申报》等私营大报开始实行( ) A集团化方针 B企业化方针 C托拉斯方针 D商业化方针 1922年9月创刊的****中央机关报《向导》的主编是( ) A蔡和森 B瞿秋白 C陈独秀 D恽代英 1930年8月创刊的《红旗日报》,其前身是《红旗》和( ) A《中国工人》 B《上海报》 C《列宁青年》 D《前哨》 1935年夏,范长江首次采访中国西北地区,沿途所写通讯后汇编为( ) A《中国的西北角》 B《塞上行》 C《西北近影》 D《经历》 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于1938年7月在武汉与《全民周刊》合并为( ) A《全民抗战》 B《战时联合旬刊》 C《文化战线》 D《大众抗战》 1944年2月l6日,延安《解放日报》把该报改版后的重要经验总结为( ) A全党办报 B群众路线 C政治第一 D联系实际 1949年4月,为新华社撰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是( ) A范长江 B胡乔木 C邓拓 D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报纸实行采编合一制和( ) A社长负责制 B总编负责制 C党委负责制 D主笔负责制 1955年1月开始实行版面横排的第一批报纸中有( ) A《人民日报》 B《光明日报》 C《大公报》 D《工人日报》 在反右派运动前夕的《光明日报》总编辑是( ) A储安平 B章伯钧 C罗隆基 D徐铸成 标志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北京电视台开播于( ) A1955年 B1957年 C1958年 D1959年 1966年6月l日,《人民日报》发表由陈伯达炮制的社论( ) A《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B《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 C《好得很》 D《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 《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编辑部名义出台,发表于( ) A1966年l2月8日 B1967年8月1日 C1968年1月9日 D1968年9月l日 1976年l0月4日,“四人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署名是( ) A柏青 B梁效 C高炬 D罗思鼎 中央电视台正式开办《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是在( ) A1977年1月1日 B1977年5月1日 C1978年1月1日 D1978年l0月1日 中国记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在( ) A1987年 B1991年 C1994年 D1997年 国务院正式将新闻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是在( ) A1991年 B1994年 C1997年 D1999年 台湾“报禁”开放后创刊的第一家报纸是( ) A《自立晚报》 B《自立早报》 C《联合晚报》 D《中时晚报》 香港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创建于( ) A1957年 B1959年 C1960年 D1967年

编辑出版史试题及答案

坏孩几。怎么可以这样捏?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11101

编辑出版学专业 概述: 编辑出版学是研究国内外出版业运行规律并指导出版实践发展的一门应用学科。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发行主管机关、出版单位、新闻宣传图书外贸部门、音像公司、电子出版机构及编辑出版科研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 一、专业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编辑学、出版与发行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编辑与出版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掌握编辑与出版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 掌握市场分析、选题策划、文字加工、宣传促销的知识与方法; ◆ 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 了解我国有关编辑与出版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法规; ◆ 了解有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基本知识。 3、主干学科 新闻传播学。 4、主要课程 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出版发行学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美学(含装帧设计)、书业法律基础、报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出版现代技术、出版社管理、音像电子出版物、版权与图书外贸等。 5、实践教学 包括编辑业务实习、出版实习等,一般安排20周。 6、修业时间 4年。 7、学位情况 文学学士。 8、相关专业 新闻学、图书馆学。 9、原专业名 编辑学、图书出版发行学。 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本专业毕业后多为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的记者、编辑、编务、策划、发行,也有的到一些出版公司或网络公司做网络编辑,领域十分广泛。编辑出版工作是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以选择和加工为特征的社会文化活动。编辑人员在文化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处于联结作者和读者(群众)的中间地位。编辑在传播过程中处于中介地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他们把读者意见、市场信息和社会需要等反映给作者,又把作者的作品推荐给读者,编辑活动是联结精神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的纽带。 舆论新闻是宣传我们国家基本政策和法规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文化部很注重编辑出版专业的发展,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快高校的出版教育,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丁关根、李铁映、铁木尔·达瓦买提都先后到北京印刷学院视察,学院已初步形成了工科与文科结合,技术与艺术融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并明确表示本专业的就业政策是双项选择,单位在选择大学生的同时,大学生也在选择单位。这种就业政策的优点是摆脱了传统的硬性分配方式,让大学生自主择业,目的是真正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及内在潜质。 目前,中国的新闻出版业也随着市场经济进行了改革,目的就是要建立新的出版方针,让出版走向市场化,当今的世界,奋斗和竞争渐成主流,出版要发展要繁荣,就必须如此,在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各个出版社进行了机构改革,把人才提到了主导的地位,因而本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机遇很多,但竞争也十分激烈。 由于编辑出版学是一个崭新的学科,成立的较晚,短期内很难有知名人物,即便如此,仍有许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得很好。像2000年刚刚才毕业的刘昶,在《中国图书商报》任记者,就做得很踏实、认真,得到了单位的认可和同行的赞许。先后发表了《博学堂缘何一夜惊变》——董事局成员、股东彭泓基细说根由、《两岸三地网上书店弹奏联合序曲》等文章。还有科技文献出版社发行部的王晓春、大百科出版社的张毓武等。 在出版领域,大学生就业需注意专业的对口性和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版行业也有很严格的细分工,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毕业后到出版、新闻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工作。 编辑分为很多种,工作内容差别很大,如书刊编辑、电台编辑、影视编辑等。同是编辑,你可以去: 出版社——做图书编辑; 杂志社——做刊物编辑; 报社——做专栏或版面编辑,也可能兼作记者; 文化、广告公司、网站——做内容编辑。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题目和答案

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中国 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 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 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 宋 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发展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诗歌 1.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诗歌有许多种类。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等。 谈谈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歌词。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就是指诗和歌的作用。今人所说的诗歌,主要是偏义指称诗而言,而所说的诗词,则是指诗和歌词。 诗歌的种类多种多样。 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按结构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快板诗;按时间分有新诗和旧诗;从其它角度还可分为:哲理诗、打油诗、讽刺诗、朗诵诗等。 所谓古代诗歌,就是指与新诗相对的旧诗,即“五·四”前中国社会的诗歌,也称旧体诗。 古代诗歌除可按内容划分外,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 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律诗、绝句外,尚包括词和曲,但近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故严格地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全等于近体诗。 与广义相对的格律体裁相对的诗歌体裁,则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等。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一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分类情况,当我们面对一首具体作品时,就很容易辨识其体裁类型了。譬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日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有人说是律诗(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第222页),但按律诗特点看,这二首诗无论如何,不能算作律诗。其实,陈诗题目已明示:这是一首歌行体诗;至于白诗,仔细分析,则应是一首三言、七言错杂运用的新乐府诗。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如果我们做到这几个方面,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下面我们为大家提供几篇作品分析的例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其中的前两篇可以作为大家写赏析文章的参考,第三篇可以做大家考试中回答作品分析题的参考。 一曲哀歌动古今 ——《诗经·谷风》赏析 韦 卓 《谷风》这首诗属于《诗经·邶风》。“邶”原来是周初的封国。朱熹《诗集传》说:“武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今河南汤阴南),南谓之鄘,东谓之卫,以封诸侯。”后来不久,卫国尽得邶、鄘之地。所以《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实际上都是“卫风”。 卫国(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地处中原,是周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卫国的劳动人民又特别爱歌唱,所以收在《邶风》、《鄘风》和《卫风》中的民歌比起其他各地的“风”诗要多,其中约有一半是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内容。因此,后世的一些卫道士们就说郑、卫之风好淫,多桑间濮上之音,故而反对《郑风》、《卫风》中的一些表现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诗篇,或者从经学的角度来曲解它们。 《谷风》是首弃妇诗,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对子女已不能顾及的悲痛;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已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第五、六章写女主人公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善良温顺又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善良的。她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不以夫家的艰苦生活为苦,而以在艰苦中与丈夫共创家业为乐,“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反映了她在与丈夫共患难时享受到的爱情欢乐。在邻里关系上,不管谁家有大灾小难,她都尽力用心去帮助。“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匐”一词,使女主人公救人急难的善良心地跃然纸上。女主人公善良的性格还表现在被弃后对子女的挂念。诗中并未用揪心摧肠的语言正面描写她与儿女离别的场面,仅仅说:“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我自己尚且顾不上,哪里还有功夫顾及留在夫家的儿女呢?在这话语的背后,潜藏在女主人公善良的心底的却是对儿女牵肠挂肚的思念和对他们未来命运的担忧! 诗中也多方面地描写了女主人公性格的温柔。这首先表现在她对故夫的一片痴情上。诗中没用多少字句表现他们的爱情结合,但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自叙,读者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结合,仍是有一定的爱情基础的。尽管他可能仅仅是迷恋着她的美丽,或者还加上她的能干,而她对他却是真情实意。她在夫家穷困之时嫁过来,与丈夫艰难地缔造这个贫穷的家。“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日子稍微好过,他却变了脸,另有新欢。但她忍受着丈夫的冷脸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脸相向,动辄挑起家庭纠纷,要遗弃她的时候,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力图劝说他回心转意。其次表现在她为自己被弃的辩白。丈夫喜新厌旧,怪她年长色衰,容颜不美,她执着地为自己辩解。诗用泾浊渭清作比,径水浊,是因为和渭水相比较,如果泾水止而不流,也会是清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非不美,在容颜上也不见得比新妇差到哪儿去,只是丈夫迷恋新婚宴尔的美人,再也不愿接近故妇罢了。“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固执地留恋着对丈夫旧情。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她仍末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问道:以前的日子你都忘记了吗?你以前也曾经是爱过我的呀!她眷恋着丈夫以前对自己的“爱情”,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这种笔墨,把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中国古代劳动妇女温柔美丽的动人形象。 作者还写出了勤劳善良、温柔多情的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另 一面,那就是她的软弱。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不得不回娘家时,仍然希望丈夫能来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门,“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这种软弱不禁使读者在哀其不幸之余几欲怒其不争了。当然,文学作品正是要描写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这软弱固然是女主人公性格的弱点,但却正是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作者正是要描写一个具有温柔而软弱的特殊性格的特殊人物形象。正象《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的性格既温柔而又刚强一样,都是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各自的不同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诗中的另一人物就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这是一个以色取人、冷酷无情的奸邪之徒,但是全诗没有一句对他作正面描写,作者采用虚写手法,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的悲苦的倾诉来隐现他的性格。当他处在贫困之时,他看上了美丽善良、温柔多情而又能干的女主人公,取了她对他的爱情。即使在那时,他也不过把她当作过冬的干菜,冬天一过,他便过河拆娇,又迷恋上了在他看来更美丽漂亮的新人。为了达到遗弃妻子的目的,他无故掀起夫妻间的纠纷,从开头“习习谷风,以阴以雨”的比兴中,可以感到他阴沉沉的脸色,怒气冲冲。他不听妻子哀哀劝说,反用各种卑鄙残忍的手段从身体上和感情上折磨妻子。作者把丈夫新婚之欢乐与妻子遭遗弃之悲苦对照起来写,写出了弃妇苦楚之深重,更反衬出丈夫绝情到了残忍冷酷、全无心肝的地步。这些都没有做正面的具体描写来体现,只是通过女主人公的如泣如诉的陈述,将这个登徒子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这就是艺木上的虚写。在这方面,《谷风》较之《氓》有不同之处,虽然都是刻画了性格基本相同的男主人公的形象,但《氓》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近乎指着丈夫鼻子的控诉来正面表现的,而《谷风》则是用侧面和反面的衬托来表现的,两者都收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真可谓异曲同工。 这篇名作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除了以一实一虚的写法刻画了两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之外,还用了其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善于运用气氛的渲染。开头两句比兴烘托出整个作品的哀怨悲若的基调,以冷雨阴风交加的天气描写,创造出一种悲剧性的艺术氛围,给全诗定下了一曲哀歌的悲剧性的调子,使读者一开始就沉浸在这种悲剧的艺术境界中。关于这两句诗,朱烹说:“比也。习习,和舒也。东风谓之谷风。……言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如夫妻和而后家道成。“(《诗集传》)但我们考察诗意看,下文以“以阴以雨”来形容“谷风”,正是说明“谷风”造成了阴雨不断的恶劣气候,明显地描绘出了—派凄风苦雨的景象,象征着下文的丈夫之“怒”,所以“谷风”应解为“来自溪谷的风,即大风”。 (余冠英《诗经选》)而“习习”也不是如朱烹说的“和舒也”,而应是“大风声”。 (高亨《诗经今注》)此二句不仅为全诗奠定了悲剧的气氛,而且这两句本身也是丈夫狂暴性格的象征,其含蕴就丰富深远得多。但是这首诗确实用了比,而且所用的几个比喻,不仅比喻得贴切,而且有变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和形象。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比喻丈夫只重颜貌而不重品德。“葑”和“菲”这两种植物可食用的主要是长在地下的根茎,而不是长在地上的叶。所以人们采“葑”、“菲”主要是采其“下体”。而女主人公的丈夫所重的是女人的容貌而轻其德行。所以“采药采菲,无以下体”,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丈夫好色的品格特征。“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两句是女主人公自比其苦的,朱烹说:“言荼虽甚苦,反甘如荠,以比己之见弃,其苦有甚于荼。”(《诗集传》卷二)但这个比喻与前一个比喻不同,是用反话的形式提出,很深刻地表现出了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巨大痛苦。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只提出用作比喻的事物,而没有提出被比喻的事物,比喻的意思是借用作比的事物来表现的,这是借喻,形象与事物结合得隐约而更密切。但第二个比喻中又用了一个“其甘如荠”的比喻,用荠的甘甜比“荼”之“甘”(当然荼是苦的,但在女主人公看来,仍然是甜的),这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明喻。可见其用比方法是同中有变。用明喻的还有“宴尔新婚,如兄如弟”,不仅写出了丈夫新婚之乐,而且对比了自己之苦。用借喻的还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比喻自己的容貌与新人相比较也不见得丑,也很生动形象。仅从以上几个例子即可看出,本诗的比喻是同中有变,灵活而不呆板,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和性格,加强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其次,本诗所用的比兴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极质朴自然,毫不矫揉造作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一),解题入格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题入格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二),答题程式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坏孩几。怎么可以这样捏?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11101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题目及答案

坏孩几。怎么可以这样捏?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11101

2005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大纲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做好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工作,根据《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办法(试行)》(广发人字〔2005〕552号),制定本大纲。第二条 本大纲是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也可供考生备考时参考。第三条 考试科目:(一)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科目1、公共科目:综合知识;2、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二)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科目1、公共科目:综合知识;2、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第二章 综合知识第四条 综合知识为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第五条 综合知识重点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第六条 综合知识考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为90分钟。(二)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满分为100分。(四)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第七条 综合知识内容包括:一、政治理论知识(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概念 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三)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贡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伟大实践及其重要意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五)时事政治1、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完善宏观调控 转变政府职能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理顺分配关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关于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2、国内外重大事件二、法律常识与相关法律法规(一)法律常识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和条件 宪法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经济制度 我国的文化制度 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 新闻广播电视事业法律地位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二)相关法律法规广播影视法律体系构成 广播电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广播电视法规规章主要调整范围刑法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 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侵犯著作权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虚假广告罪 诬告陷害罪 侮辱罪 诽谤罪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传播淫秽物品罪民法 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人身权 名誉权 荣誉权 姓名权 肖像权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著作权法 著作权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 著作权权利种类和保护期 著作权权利限制 表演者权利和义务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利和义务 广播电台、电视台权利和义务广告法 对特定媒体发布广告和特定广告内容的限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原则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适用范围 广播电视行业管理部门 条例所称广播电台、电视台 禁止制作、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新闻应当遵守的原则 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 广播电台、电视台审查节目的要求《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 广播电视广告应遵循的原则 不得播放的广播电视广告 广播电视广告与其他广播电视节目的区别 广播电视广告节目播放时间和数量 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监管《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暂行规定》 执业资格管理 执业资格考试 执业资格注册 权利与义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 广播电视时政新闻及同类专题专栏的制作机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制度《境外电视节目引进、播出管理规定》 不得引进播出的境外电视节目 电视频道播出境外电视节目总量 境外影视剧禁止播出时间三、经济学知识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框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资源配置 经济人假设 消费者均衡 机会成本 生产成本 需求和供给 价格机制 市场体系 恩格尔定律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任务与目标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充分就业 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手段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 效率与公平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 跨国公司 国家经济安全 国际贸易原理 国际贸易方式 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贸易冲突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 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金融市场 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四、社会学知识社会结构 社会化 社会互动 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 社会控制 社会群体 组织 社区 性别 家庭 社会分层 社会流动 社会变迁 现代化社会工作 社会保障 社会动机 社会认知 社会态度 人际关系 从众行为 群体心理 大众心理五、文学知识(一)中国文学上古神话 《诗经》 楚辞 《史记》 乐府诗 汉赋 唐诗 晚唐五代词 宋词 唐宋八大家 元曲 明清小说 新文学运动 左联 当代文学名家名作(二)外国文学荷马史诗 古希腊戏剧 北欧神话 文艺复兴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 启蒙时代的德国文学 19世纪的欧洲小说 现代派文学名家名作 日本和印度文学名家名作 拉美文学名家名作六、广播电视技术常识无线广播 卫星广播 调频广播与调幅广播 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 有线电视 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 地面电视 卫星电视 模拟电视的制式通信卫星与广播卫星 高清晰度电视 图文电视 交互式电视 移动广播电视 网络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传输网络 微波中继传输 光缆、电缆传输 卫星传输白平衡 黑平衡 三基色 ENG电子新闻采访 EFP电子现场制作 数字技术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古时候,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扩展资料:诗歌特点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就说明,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歌

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中国 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 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 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 宋 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发展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 索引序列
  •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试卷答案
  •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 编辑出版史试题及答案
  •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题目和答案
  •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题目及答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