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全球科学前沿研究杂志怎么样投稿

全球科学前沿研究杂志怎么样投稿

发布时间:

全球科学前沿研究杂志怎么样投稿

《Nature》系列期刊投稿指南1、《自然》系列期刊对作者的承诺(保证)《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努力为作者提供高效、公正和充满关切的投稿、同行评议及发表经历。作者期望被接受发表的投稿都是经过同行以最严格的专业标准进行过评审,他们也希望编辑是根据其提供深刻和有益分析的能力来挑选同行评审的专家。编辑在选择《自然》期刊的内容需要权衡诸多因素,但他们会在尽可能保持最高决策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减少做出决定的时间。经过评审后,编辑会努力提高一篇论文的可读性,因此对读者来说,通过建议和对文章的编辑,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将这样的形式呈现,即对领域内专家来说它是易读的,对直接领域外的科学家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我们的高级在线出版系统,研究工作会以在线开工发布而不被延误。在每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系列期刊为3000多位注册记者提供新闻,内容涉及到即将出版的所有研究论文。大约80多万注册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收到目录内容,在期刊的主页、目录页以及“新闻和观点”栏目中,许多论文都以“亮点方式”突出介绍以方便非专业读者阅读。在所有的这些工作过程中,《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坚守根据相关政策制定的编辑方针、伦理和科学标准,这些政策都刊登在我们期刊的网站上,我们也会周期性地评估这些政策以确保它们能持续地反映科学界的需求。2、如何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您的研究工作《自然》系列期刊是由每周出版的多学科《自然》杂志和8种每月出版的期刊组成。《自然》杂志发表在某一学科内具有高最影响、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也会感兴趣的研究工作;8种学术期刊的名称是根据其报道领域命名的,它们都发表在其领域中质量最高、影响力显著的论文,这8种期刊的名称分别是:《自然生物技术》、《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遗传学》、《自然免疫学》、《自然材料学》、《自然医学》、《自然方法学》、《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自然》杂志的主页有它们的直接链接)。所有的这些期刊都是国际性的,它们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出版和印刷。点击这里 可获得更多这些期刊间相互关系的信息。 《自然》杂志和《自然》系列月刊的影响因子位居世界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之列。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在可以其期刊的主页上找到。期刊的崇高声望让作者受益良多,但也意味着论文发表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有许多投稿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 《自然》系列期刊与绝大多数其它期刊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均没有编辑委员会,取而代之的是,论文是否出版是由具备深厚专业背景的编辑在与科学界作广泛的商议后决定的。这篇文章只是为您提供这些非凡期刊的常规编辑过程。虽然所有的期刊都基本相似且有共同的编辑方针(_xml&style=xml/05_xsl) ,但所有的作者在投稿前都需要参考所投稿期刊的《读者指南》 ,以获得在该期刊准备和发表论文的至关重要的详细信息,因为期刊间存在差别。3、编辑过程下面的部分概述了期刊的编辑过程,描述了编辑在投稿和发表过程中是怎样如何处理稿件的。您可以通过进入在线投稿系统了解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并了解您的稿件的状态。4、投稿前询问在将论文全文投稿前,研究人员也许可以从编辑处获得非正式的反馈信息。这种服务的目的是节省您的时间――如果编辑认为论文不适合发表,您可以将论文及时投到其它期刊,而不被耽误。如果您希望使用投稿前询问服务,请使用您选择的期刊的在线系统发送一段话,解释您的论文的重要性,以及论文的摘要或概述段和相关的引用目录,以便编辑能够将投稿与其它相关工作进行对比判断。编辑也许会很快邀请您递交完整的论文(这并不意味着发表的任何承诺),或许告诉您这篇论文不适合在该期刊发表。如果接到的是否定的回应,请不要回复。如果您确信自己论文的重要性,那就不要在乎编辑的疑惑,您可以通过期刊的在线投稿系统递交论文的全文。编辑会对您的工作做更详尽的评估。5、初次投稿当您准备投稿时,请根据期刊的要求使用在线投稿系统 。当期刊收到您的投稿时,它会为您提供一个编号并安排一位编辑,这位编辑负责阅读论文,征询科学顾问和编辑部同事的非正式建议,并将您的投稿与本领域最近所发表的其它论文进行比较。如果论文看起来新颖、引人注目,所描述的工作即很直接又有深远的意义,那么编辑会将论文送出去作同行评审,通常会送给两个或三个独立的专家。然而,因为期刊只能在某一领域或次领域发表极少数的论文,因此许多论文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即使这些论文描述的可能是可靠的科学结果。6、投稿在《自然》系列期刊间的转移在部分情况下,编辑不能发表您的论文,但他(或她)也许会建议说这篇论文更适合在其它的《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如果您愿意将论文重新投到所建议的期刊,那么您只需要简单地链接到编辑提供的网址,将您的论文和审稿意见转给新期刊。这一过程全在您的掌握(控制)之中:您可以选择不使用这种服务,取而代之的是您可以使用期刊常用的在线投稿服务将论文投到其它的《自然》期刊或《自然》出版集团的期刊,而且如果您愿意,您可以选择在投稿中是否包含审稿人的意见。7、同行评议当编辑决定将论文送出去评审时,他会给通讯作者发一封电子邮件告知这一信息。编辑挑选的审稿人的依据是:独立性;对论文做出全面、公正的技术方面评价的能力;目前或最近是否评审过相关投稿;以及在规定的短时间内是否能对投稿做出评审等。您也可为自己的论文推荐审稿人(包括详细的地址信息),只要他们是独立的科学家。尽管编辑不一定会采纳这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常常是有用的。编辑会考虑您的要求排除一定数量的指定姓名科学家作为审稿人。8、决定和修订订后它又会怎么样地好。在收到所有审稿人的意见后,编辑会在编辑之间讨论这份投稿,然后再给作者写信。在这封信中,编辑或是拒绝发表您的论文,或是建议您修改后重投,或者说论文不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就可发表。如果编辑建议您修改论文,他或她会提供特别的建议,并在信中陈述这种修改是大改还是小改,以及是否会与审稿人进一步讨论您再投的修改稿件。9、接受以后 您的论文被接受以后,文件编辑(或副编辑)会对这篇论文做出版前的准备,他们会对文章进行推敲、润色,以便文字和图具有可读性,对直接领域外的读者来说也是清晰明白的,并且让论文符合期刊的风格。文件编辑将为英语为非母语的作者提供建议,并且在编辑这些论文时特别小心。10、出版后所有的论文都会在印刷版本的形式出版,在期刊的网站上以PDF和HTML格式全文刊登。如果编辑和审稿人认为补充信息对于论文的结论至关重要(比如大的数据表格或有关一种方法的详细信息),而且许多专家对此的兴趣甚于论文的其它部分,那么补充信息将随同论文一同在电子网络版发表。许多链接和导航服务会提供给《自然》系列期刊以在线形(HTML)出版的所有论文。 我们的新闻发布服务将包括所有论文和通讯作者的详细联系方式,这意味着您的工作会引起世界上所有主流媒体机构的关注,他们也许会选择在报纸或其它媒体中对您的工作进行特别报道。部分论文会在《自然》杂志、《自然》出版集团的出版物和专门的网站上被突出介绍或概述。《自然》出版集团出版的期刊不要求作者的版权,但是会要求您签署一份独家的出版许可文件。这允许您可以在您自己或研究所的网站上以PDF格式刊登您的论文。11、对决定的不同意见如果一位期刊的编辑不能发表一篇论文,也不建议再投稿,那么我们强烈建议您将论文发表在别的期刊上。然而,如果您确信编辑或审稿人严重曲解您的论文,那么您可以给编辑写信,解释您认为该决定不正确的科学理由。请记住编辑会优先处理最新的投稿和被邀请重投的稿件,因此会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得到有关不同意见的回信。在这一期间,您绝对不能将您的论文投到别处。为了您的研究论文能够不被耽误地发表,我们因此建议如果您的论文被拒绝了您就将论文投交到别处,而不要将时间花在与编辑进一步的交流上。(信息来源:/nature,图书馆叶爱菊老师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咨询电话:86914532)

投稿sci在线投稿咨询, 安全可靠, 确保质量, 电话4006278217投稿sci, 提高发表率,咨询电话4006278217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创办人为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 September 16,192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省份 北京 地址 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联系电话 010-84029453 传真 010-64030272

确定你想要投稿的期刊。然后找到期刊主页,一般都有在线投稿的入口:登陆投稿系统投稿;也有的期刊要求直接将稿件发送到编辑的邮箱,像壹品优那样。

全球科学前沿研究杂志怎么样

刊名:前沿Forward Position主办: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周期:半月出版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9-8267CN:15-1142/C邮发代号:16-51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前沿创刊时间:1979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 《前沿》杂志北大2008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内蒙古社科联主办,ISSN 1009-8267 CN 15-1142/C 邮发代号 16-51 ,该刊是综合类核心,人文社科的文章都可以,如经济、管理、文学、语言学、文化、生态文明、民族关系、教育、法学、哲学、社会、历史学等都是欢迎的。《前沿》杂志是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主管的社科类国家级核心期刊。《前沿》杂志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期刊。全面地反映我国教育战线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介绍国内教学研究,推进素质教育及新课程。 新锐学苑 教育与评估  经济与管理  语言与文化史学纵横 哲学与社会  文艺论坛  学术短论 校团刊《前沿》是共青团武汉东湖学院(原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委员会的一块思想宣传阵地,作为校团委指导下的团刊,她秉承了“青春、开拓、责任、审思”的办刊宗旨,大力宣传团委的日常工作,包括团委的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实践成果等多方面内容。校团刊《前沿》的创办是我校团委在校园文化建设、团委组织建设以及宣传工作中的一种创新,是紧密联系校团委和各院分团委的纽带,为我校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2004年3月28日创刊以来,《前沿》伴随广大师生的关怀已走过了七载春秋,发行刊物已达43期。校团刊《前沿》力争为广大师生搭建思想争鸣的平台,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和知识,更是将信息和知识升华为一种关怀;放眼历史和社会,以一种更为博大的胸怀审视人生,不断寻找并保持生活的激情。让我们用深度和广度传递着最前沿的思想,用理性和激情谱写青春的华美乐章! 专题部:包括特别报道、基层传真、前沿风采、本期视点、团委在线五个版块。报道学校动态、介绍团委工作、采访身边典型、剖析热点话题。评论部:包括时政聚焦、透视、言论、滴水藏鱼四个版块。心怀天下,紧跟时政热点。用天马行空的思绪,行云流水的文笔讲解焦点事件。文学部:拥有纪念册、浪迹天涯、浅识小道、笔端荏苒、人物传记、影音流年、视听地带等七个栏目。崇尚文字,以我手写我心,曾一份趣味,添一缕书香,造一个淡雅心境。美术编辑部:设计《前沿》的封面、图片新闻、中间彩页和刊物的版面,让设计的美感和《前沿》的思想一起腾飞!发行拓展部:以刊物的发行和回收为主,致力于《前沿》校内外的宣传,接受读者意见反馈,并对编辑部成员的素质拓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制作活动策划。办公室:主要负责编辑部各种信息、物资、档案的管理(如表格制作、会议筹备、物资申请及建存档工作等),活动策划与组织,内部考评等。 诞生在创刊初期,曾有三个名称被提名:赤地、先锋、前沿。然而考虑到这本刊物不仅仅是我校共青团的宣传阵地,更是武汉东湖学院所有学子思想交流的家园,不仅为共青团传递最前沿的思想和消息,更为广大学子激励斗志,鼓励同学们创新进取、不断开拓提供坚强后盾。创刊之时,编辑部雏形一共只有六位成员,如今他们虽退出编辑部,却都在自己的生活里努力奋斗着,就如同他们留给“前沿人”的宝贵品格一样,一同被保留为《前沿》传统的还有“一起吃苦的幸福”,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明白并珍视这种可贵的团队协作精神,从那时起,《前沿》就像一个大家庭,包容了大家的辛苦、委屈,也见证了大家的成果以及激烈的思辨。正是这种深厚的团队精神,才支持着《前沿》从2004年走到今天,克服了没有办公室、电脑等硬件设施,没有组建完整的编辑部、没有相关刊物的经验也没有业务指导老师等重重困难,办成了《前沿》的创刊号。创刊号就像一个新生儿,标志着《前沿》实质上的诞生,同时她又显得如此之简陋,没有风格鲜明、内容新锐的部门板块,也没有灵活生动的采访,她的一切都显得这样模糊,但也正是在这模糊的基础上,才奠定了今天基本定型的三大部门(专题部、评论部、文学部)和各部门内部的几个小版块。成长每个新生儿都是母亲倾尽心血的产物,我们这样一群热血青年或许并没有一位母亲那样的无私和睿智,然而毫无疑问,从创刊号起的每一期《前沿》都凝聚着前沿人的心血,也见证了精彩的青春。如同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一样,成长拔节真是一个痛苦而自豪的过程。为了让《前沿》更专业、更精致,从封面排版到机构设置再到刊物受众定位,前沿人集中智慧和热情,为《前沿》制订了详细的改革细则。当然《前沿》并没有停留在一次的改革中,随着刊物的成长和同学们观念的改变,《前沿》也在自身品格的基础上不断的适应新的环境,并作出调整。《前沿》的脚步永远不会停,因为有了大家的支持才有了今天的《前沿》,也因为有了大家的支持,《前沿》才可能继续前进。明天《前沿》的明天永远属于武汉东湖学院的学子。《前沿》将和武汉东湖学院一起成长,和广大同学一起成长。如今《前沿》做的,也正是寻找和引导武汉东湖学院的品质,做一个能真正代表学校的刊物,做一个和广大同学一起学习、生活、交流的刊物。《前沿》都会和所有支持她的人一起努力打造东分的优秀精神,一起用我们的智慧和热血给大家大学四年精彩的青。

Global Journal of Science Frontier Research全球科学前沿研究杂志

全球科学前沿研究杂志怎么样投稿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省份 北京 地址 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联系电话 010-84029453 传真 010-64030272

为什么要发国外的?国内的也不差,国外的就不清楚了。

你说的是汉斯出版社的地球科学前沿吧,现在是一本rccse的核心刊了,想发表文章的话是没问题的,可以关注公众号了解一下或者是联系相关的编辑啊

《Nature》系列期刊投稿指南1、《自然》系列期刊对作者的承诺(保证)《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努力为作者提供高效、公正和充满关切的投稿、同行评议及发表经历。作者期望被接受发表的投稿都是经过同行以最严格的专业标准进行过评审,他们也希望编辑是根据其提供深刻和有益分析的能力来挑选同行评审的专家。编辑在选择《自然》期刊的内容需要权衡诸多因素,但他们会在尽可能保持最高决策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减少做出决定的时间。经过评审后,编辑会努力提高一篇论文的可读性,因此对读者来说,通过建议和对文章的编辑,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将这样的形式呈现,即对领域内专家来说它是易读的,对直接领域外的科学家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我们的高级在线出版系统,研究工作会以在线开工发布而不被延误。在每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系列期刊为3000多位注册记者提供新闻,内容涉及到即将出版的所有研究论文。大约80多万注册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收到目录内容,在期刊的主页、目录页以及“新闻和观点”栏目中,许多论文都以“亮点方式”突出介绍以方便非专业读者阅读。在所有的这些工作过程中,《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坚守根据相关政策制定的编辑方针、伦理和科学标准,这些政策都刊登在我们期刊的网站上,我们也会周期性地评估这些政策以确保它们能持续地反映科学界的需求。2、如何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您的研究工作《自然》系列期刊是由每周出版的多学科《自然》杂志和8种每月出版的期刊组成。《自然》杂志发表在某一学科内具有高最影响、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也会感兴趣的研究工作;8种学术期刊的名称是根据其报道领域命名的,它们都发表在其领域中质量最高、影响力显著的论文,这8种期刊的名称分别是:《自然生物技术》、《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遗传学》、《自然免疫学》、《自然材料学》、《自然医学》、《自然方法学》、《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自然》杂志的主页有它们的直接链接)。所有的这些期刊都是国际性的,它们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出版和印刷。点击这里 可获得更多这些期刊间相互关系的信息。 《自然》杂志和《自然》系列月刊的影响因子位居世界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之列。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在可以其期刊的主页上找到。期刊的崇高声望让作者受益良多,但也意味着论文发表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有许多投稿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 《自然》系列期刊与绝大多数其它期刊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均没有编辑委员会,取而代之的是,论文是否出版是由具备深厚专业背景的编辑在与科学界作广泛的商议后决定的。这篇文章只是为您提供这些非凡期刊的常规编辑过程。虽然所有的期刊都基本相似且有共同的编辑方针(_xml&style=xml/05_xsl) ,但所有的作者在投稿前都需要参考所投稿期刊的《读者指南》 ,以获得在该期刊准备和发表论文的至关重要的详细信息,因为期刊间存在差别。3、编辑过程下面的部分概述了期刊的编辑过程,描述了编辑在投稿和发表过程中是怎样如何处理稿件的。您可以通过进入在线投稿系统了解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并了解您的稿件的状态。4、投稿前询问在将论文全文投稿前,研究人员也许可以从编辑处获得非正式的反馈信息。这种服务的目的是节省您的时间――如果编辑认为论文不适合发表,您可以将论文及时投到其它期刊,而不被耽误。如果您希望使用投稿前询问服务,请使用您选择的期刊的在线系统发送一段话,解释您的论文的重要性,以及论文的摘要或概述段和相关的引用目录,以便编辑能够将投稿与其它相关工作进行对比判断。编辑也许会很快邀请您递交完整的论文(这并不意味着发表的任何承诺),或许告诉您这篇论文不适合在该期刊发表。如果接到的是否定的回应,请不要回复。如果您确信自己论文的重要性,那就不要在乎编辑的疑惑,您可以通过期刊的在线投稿系统递交论文的全文。编辑会对您的工作做更详尽的评估。5、初次投稿当您准备投稿时,请根据期刊的要求使用在线投稿系统 。当期刊收到您的投稿时,它会为您提供一个编号并安排一位编辑,这位编辑负责阅读论文,征询科学顾问和编辑部同事的非正式建议,并将您的投稿与本领域最近所发表的其它论文进行比较。如果论文看起来新颖、引人注目,所描述的工作即很直接又有深远的意义,那么编辑会将论文送出去作同行评审,通常会送给两个或三个独立的专家。然而,因为期刊只能在某一领域或次领域发表极少数的论文,因此许多论文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即使这些论文描述的可能是可靠的科学结果。6、投稿在《自然》系列期刊间的转移在部分情况下,编辑不能发表您的论文,但他(或她)也许会建议说这篇论文更适合在其它的《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如果您愿意将论文重新投到所建议的期刊,那么您只需要简单地链接到编辑提供的网址,将您的论文和审稿意见转给新期刊。这一过程全在您的掌握(控制)之中:您可以选择不使用这种服务,取而代之的是您可以使用期刊常用的在线投稿服务将论文投到其它的《自然》期刊或《自然》出版集团的期刊,而且如果您愿意,您可以选择在投稿中是否包含审稿人的意见。7、同行评议当编辑决定将论文送出去评审时,他会给通讯作者发一封电子邮件告知这一信息。编辑挑选的审稿人的依据是:独立性;对论文做出全面、公正的技术方面评价的能力;目前或最近是否评审过相关投稿;以及在规定的短时间内是否能对投稿做出评审等。您也可为自己的论文推荐审稿人(包括详细的地址信息),只要他们是独立的科学家。尽管编辑不一定会采纳这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常常是有用的。编辑会考虑您的要求排除一定数量的指定姓名科学家作为审稿人。8、决定和修订订后它又会怎么样地好。在收到所有审稿人的意见后,编辑会在编辑之间讨论这份投稿,然后再给作者写信。在这封信中,编辑或是拒绝发表您的论文,或是建议您修改后重投,或者说论文不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就可发表。如果编辑建议您修改论文,他或她会提供特别的建议,并在信中陈述这种修改是大改还是小改,以及是否会与审稿人进一步讨论您再投的修改稿件。9、接受以后 您的论文被接受以后,文件编辑(或副编辑)会对这篇论文做出版前的准备,他们会对文章进行推敲、润色,以便文字和图具有可读性,对直接领域外的读者来说也是清晰明白的,并且让论文符合期刊的风格。文件编辑将为英语为非母语的作者提供建议,并且在编辑这些论文时特别小心。10、出版后所有的论文都会在印刷版本的形式出版,在期刊的网站上以PDF和HTML格式全文刊登。如果编辑和审稿人认为补充信息对于论文的结论至关重要(比如大的数据表格或有关一种方法的详细信息),而且许多专家对此的兴趣甚于论文的其它部分,那么补充信息将随同论文一同在电子网络版发表。许多链接和导航服务会提供给《自然》系列期刊以在线形(HTML)出版的所有论文。 我们的新闻发布服务将包括所有论文和通讯作者的详细联系方式,这意味着您的工作会引起世界上所有主流媒体机构的关注,他们也许会选择在报纸或其它媒体中对您的工作进行特别报道。部分论文会在《自然》杂志、《自然》出版集团的出版物和专门的网站上被突出介绍或概述。《自然》出版集团出版的期刊不要求作者的版权,但是会要求您签署一份独家的出版许可文件。这允许您可以在您自己或研究所的网站上以PDF格式刊登您的论文。11、对决定的不同意见如果一位期刊的编辑不能发表一篇论文,也不建议再投稿,那么我们强烈建议您将论文发表在别的期刊上。然而,如果您确信编辑或审稿人严重曲解您的论文,那么您可以给编辑写信,解释您认为该决定不正确的科学理由。请记住编辑会优先处理最新的投稿和被邀请重投的稿件,因此会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得到有关不同意见的回信。在这一期间,您绝对不能将您的论文投到别处。为了您的研究论文能够不被耽误地发表,我们因此建议如果您的论文被拒绝了您就将论文投交到别处,而不要将时间花在与编辑进一步的交流上。(信息来源:/nature,图书馆叶爱菊老师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咨询电话:86914532)

全球科学前沿研究杂志怎么样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央广网推出《党史声音日历》,用声音带你穿越百年时光。【党史上的今天】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第一生产力!当“第一”前置于“生产力”,不仅是把科学技术之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这一重要论断,不断贯穿落实在此后的全党重点工作中,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总监制:于锋 高阳监制:王薇 赵净 马媛策划:关宇玲音频制作:葛继君 吴可欣主播:万昱麟设计:陈颖

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重点对青藏高原进行了深部地球物理调查,进一步加深了对岩石圈深部结构、组成与演化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大陆碰撞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深化了大陆动力学研究。在地球生命的早期演化研究等方面,获得了一些重要新发现和新突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研究中国大陆科学钻探自2001年6月25日正式开钻,于2002年4月9日13时30分,先导孔以17米深度胜利终孔。该井从地表至井深101米为全面钻进,通过岩屑录井来获取岩层资料。从井深101米处开始连续取心钻进,至17米,取心进尺17米,平均日进尺2米,平均机械钻速93米/小时,平均回次取心长度94米,平均采取率66%。200米处井斜角为1°。利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的2000米连续的极为珍贵的岩心、流体及其气体样品、1300米的岩屑样品和2000米的原位测井资料,建立了岩性剖面、构造剖面、岩石物性剖面、岩石伽马异常剖面、矿化剖面、流体地球化学剖面以及十多种类型的测井剖面,完成了孔区三维地震探测,沿钻孔的垂直VSP地震剖面已经建立,揭示了孔区精细的地壳结构。岩心深度及方位归位2000米的钻孔岩心中,具有特殊地学意义的超高压金红石榴辉岩(绿色)的累计厚度为1000米以上,地幔橄榄岩(紫色)的厚度为80余米,部分熔融形成的片麻岩(深红色)厚度达400米,在原定的金红石榴辉岩矿体下又发现了400米厚的达到工业品位的金红石矿体。结合测井资料,解决了岩心的定向和归位问题,建立了1200米可信度高的构造柱状剖面图。通过对先导孔100~1200米岩心物理性质的系统测定,已经查明先导孔500米岩心的7项物理参数(密度、电阻率、地震波速度、热导率、平均磁化率、孔隙度、渗透率)以及部分物性参数的各向异性信息。超深钻钻孔剖面在排除钻进及泥浆干扰的前提下,从先导孔发现了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烃类气体,以及氦气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的异常。初步研究表明,地下流体可能有多种来源。经DNA分析,初步在1080米深的榴辉岩岩心中发现了极端条件下形成的微生物,为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中国和德国合作最新研制的DIS数据库录入了2000米的全部岩心图像信息和工程数据,通过互联网站向国内外发布信息上万页。通过锆石的拉曼光谱及矿物包体的微构造研究,获得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指示矿物柯石英在苏鲁南部地区三维空间大面积分布,表明巨量物质曾发生过超深俯冲作用。按照成因、产出及组合重新划分了不同种类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单元,并已标在新填绘的1:25万地质图上,据此建立了新的构造格架。超高压变质峰期的流变学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地震层析剖面揭示了250公里深度范围内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结构特点及郯庐断裂和响水断裂超岩石圈断裂的性质。在先导孔中发现可能来自于深部的CH4、He和CO2气体异常经过DNA分析,在先导孔岩心1068米处榴辉岩中发现的地下微生物青藏高原岩石圈深部探测及动力学青藏高原北部碰撞造山作用及岩石圈动力学对青藏高原北部岩石圈开展了新的地球物理-天然地震方法的探测,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各地体的物理状态、岩石圈“多明治”结构及中地壳透镜状低速层的存在,确定了阿尔金、昆南、金沙江等数条切入地下150~250公里的岩石圈剪切断层;发现了与可可西里新生代火山活动有成因联系的深部200~360公里的大型低速密度异常体以及塔里木地块向南俯冲于阿尔金山之下的地球物理证据。在青藏高原北部祁连山南缘发现一条350公里长(大柴旦—锡铁山—都兰)的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并提出中国南北板块之间存在一条长4000公里的巨型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苏鲁—大别—秦岭—祁连南缘—阿尔金山),其形成时间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这些重要发现及认识不仅有利于青藏高原北部构造格架的建立及中国西部古亚洲体系的重塑,而且对解决中国南北板块汇聚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发现了中亚最大的阿尔金走滑断裂中早期形成的糜棱岩带,并获得阿尔金断裂形成年龄为220~240百万年。通过对某些关键疑难地层问题和各种地质现象的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北部前新生代三次重要岩浆事件及造山作用,“挤压转换”的新构造类型和华力西期以来大型平移作用及块体旋转的新认识,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北部基本构造格架及新的碰撞造山模式。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阿尔金断裂带早期形成具左行走滑特征的糜棱岩中定向生长锆石的U-Pb测年(SHRIMP)数据:240~220百万年INDEPTHⅢ项目野外共布设77台REFTEK宽频地震仪,其中57台在野外进行了为期1年的天然地震观测,取得了高质量的深部地震探测巨量数据。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腹地不同地块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和深部构造模式,高精度地确定了藏北高原地壳厚度,分析了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上地幔各向异性及其空间展布,为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观测资料。沿德庆—龙木错测线布置26个长周期大地电磁(LIMS)测点和57个宽频MT测点;沿那曲—格尔木长约600公里测线布设25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点和47个宽频MT测点。初步查明青藏高原腹地由南向北,上地壳普遍存在高导体,但高导体分布是间断的、不连续的,其埋深由浅变深,导电性逐渐减弱;进一步证实青藏高原50公里深度以下,地壳的电性较均匀,表现出区域性良导背景。发现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在100公里深度以上产状向北倾斜。以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为界,高原壳幔电性结构有明显变化。缝合带以北,即昆仑地块的壳幔电阻率增大,为高阻区,其深部向南陡倾,下延大于200公里。在多格错仁湖北岸发现长180公里、宽25公里的新第三纪陆相红层盆地与晚喜马拉雅期近东西向褶皱带;在羌塘北部-可可西里南缘新第三纪火山岩带发现来自于上地幔、下地壳、中地壳不同深度、不同时代的深源包体;通过高精度测年工作,精确测定出藏北碱性火山岩时代为25~32百万年,测得青藏高原腹地区域性NE、NW向走滑与近SN向伸展作用开始时代约为5~6百万年;发现西藏可可西里中部出露6百万年侵位的花岗岩。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及中国大陆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的位置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回——中回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0000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以多旋回演化论为指导,吸收了板块构造精华,并强调地球多层圈相互作用和地质作用的非均变性和非线性,全面阐述了阿帕拉契亚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全球性动力体系的依次作用以及它们的叠加、复合,揭示了同一地带在不同阶段经受不同的动力体系作用,使中国大地构造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造成中国及邻区地壳十分醒目的镶嵌式结构和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间的非耦合关系,即立交桥式结构,从而使中国大陆成为全球大陆构造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东亚大陆显生宙演化总趋势为冈瓦纳大陆北缘之裂解和西伯利亚大陆南缘的增生,以及古亚洲、环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的形成。微陆块的软碰撞、叠覆造山和多旋回缝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多旋回叠合盆地和多旋回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突出特征。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兼论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的关系长期以来,华南大地构造性质问题一直是中国地质学家争论的焦点。先后提出多旋回说、板溪洋说、华南洋说和裂谷说等。本项目采用多学科多手段综合研究方法,运用当代先进的高精度测年技术,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精确测年数据,提出板溪群与莲沱组不是上下接触关系,也不完全是“同期异相”关系,两者拥有等时的顶界面和不等时的底界面,即同顶异底的对比原则,提出了长安冰碛岩的区域对比方案,即除湘桂以外的华南绝大部分地区因大陆冰盖而缺失了可与长安组相对比的地层单元;提出了“晋宁-四堡”运动不整合面是划分中、新元古界的重要界线,明确指出传统的“晋宁‖”划分不具构造-地层意义;首次提出了中国南方新元古代“华南裂谷”模式,并系统阐述了盆地形成、发展与消亡过程及其动力学模式,通过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与南澳、北美等同期裂谷盆地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华南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的可能位置,分析并讨论了华南在罗迪尼亚超大陆拼合及解体中的作用,为探讨新元古时期全球超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翔实的资料。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动力学模式示意图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及其地层研究辽西首次发现真正会飞的“恐龙”——中华神州鸟2002年春,在辽宁义县境内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块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并共生着其他脊椎动物化石。新发现的“恐龙”化石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大约由25节骨质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根据新化石的肩带、腰带、四肢、羽毛发育等特征,认为新发现的“恐龙”真正具有了一定的飞行能力,应归于初鸟类,正式命名为中华神州鸟(新属、新种)(Shenzhouraptor ),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中间环节。中华神州鸟显示出明显的镶嵌演化特点。在某些特征上,中华神州鸟要比德国的始祖鸟进步,如嘴里没有牙齿,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等。德国的始祖鸟嘴里长有锐利的牙齿,前肢与后肢近乎等长。但是,中华神州鸟的另外一些特征却显示出浓厚的原始色彩,如其尾巴比德国始祖鸟略长,脚的第一趾像其他典型的兽脚类恐龙那样没有反转,趾爪仍旧朝后,表明其脚趾还不具有“对握”或“抓握”功能。中华神州鸟的发现有力支持了鸟类的“陆地奔跑”飞行起源理论。这为进一步研究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鸟类的定义、鸟类的飞行起源、羽毛的起源和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古生物资料。辽宁义县境内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我国发现世界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化石新类群最近,在我国辽西地区首次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化石新类群“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两种化石,并据此建立了一个被子植物的新科——古果科。中华古果化石刊登在《Science》封面上2002年5月3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以封面文章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发现于我国辽西地的“古果科”化石,距今为45亿年。由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季强研究员等领导的研究小组最新研究表明,迄今发现最早的被子植物是水生植物,并可能起源于现已灭绝的种子蕨类植物,国际学术界将其誉为“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时代最早的被子植物”。一个多世纪以来,古生物学界一直存在有关被子植物起源时间和地域问题的争论。英国植物学家达尔文将此称为“讨厌之谜”。“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化石的发现,不仅将人们对被子植物起源的认识提前了1500万年,同时也对欧美学者所持的“热带起源说“提出了挑战,“古果科”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揭开达尔文“讨厌之谜”的钥匙。云南东部澄江动物群及其生态环境研究通过系统研究澄江动物群在滇东地区的分布,发现了一批新的化石点,研究了澄江动物群109个属和122个种,发现新属44个,新种59个,其中已发表新属37个、新种49个。首次发现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即早寒武世海口鱼化石,将脊椎动物起源时代的认识至少提前了3000万年。云南省地质研究所与西北大学等单位联合,于1999年11月4日将该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Nature》第402期上,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此项成果,发现了早寒武世脊索动物——中新鱼和海口华夏鱼化石,填补了由云南虫、海口虫演化到昆明鱼、海口鱼之间的空白,这对研究脊索动物起源和演化以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建立了该动物群的食物链模式及生态金字塔。对含澄江动物群的地层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澄江动物群产出年龄约在540~530百万年之间。云南澄江发现的海口华夏鱼化石通过古地磁学的研究,获得澄江动物群生存时期的古纬度为3°。建立了玉案山段古地磁极性序列,揭示出在澄江动物群时期地磁场曾发生过频繁极性反转的事实,这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澄江动物群的出现与发展。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贵州关岭生物群研究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一带所发现的关岭生物群,以其化石保存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化石库,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证实,关岭生物群中既有分布广泛的鱼龙,亦有仅限于特提斯生物地理区的海龙和齿龙。鱼龙的形态结构显示其处于向侏罗纪鱼形转化的过渡阶段。保存精美的海百合化石填补了晚三叠世卡尼期海百合动物从底栖型向浮游型转变的演化间断。上述海生爬行动物、海百合与长达1米的辐鳍鱼类和大量软骨鱼类以及菊石类、双壳类、海参、牙形动物、腕足类和谐共处,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生态系统。它是继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之后,在独特的古地理和古环境条件下,生物重新辐射发展而在距今2亿年前海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海洋动物世界。营假浮游生活的海百合黄果树安顺龙化石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在华南广泛发现和证实了“过渡层”或“混生层”的地层意义,证明了我国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的连续性;提出了以微小欣德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取代菊石Otoceras作为界线定义的建议,并引起国际学者的重视。因为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没有可靠的耳菊石记录,因此这一建议对于我国争取该层型具有特别重要性。通过大量研究,在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发现了关键的牙形石带化石,建立了最完整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2001年3月中国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得到了国际地科联的正式确认,成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俗称金钉子),最终被确认为国际地层界线研究的标准层型和界线层型,成为国际界线地层剖面研究的标准,这是我国地层学研究可载入史册的实质性进展,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同时,2001年,浙江长兴煤山地区,被正式批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专栏5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本项目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研究员担任。本项目2002年取得三项突出进展:(1)根据华北地区及其邻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Re-Os和40Ar-39Ar及其个别高精度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的花岗质岩石的锆石SHRIMP和单颗粒锆石测年数据的收集、可行性分析和总结,提出中国东部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在180~160百万年、140百万年左右和130~110百万年三个时期。通过对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研究,认为三大成矿事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碰撞造山过程、构造体制大转折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2)在云南丽江地区发现了两处苦橄岩。这两处苦橄岩产地均存在三层喷出的苦橄质熔岩,呈夹层产于峨眉山玄武岩系的近底部位置,与其直接接触的是辉斑玄武岩,并且接触界线清楚,不呈渐变过渡关系。三层苦橄质熔岩中以第二层最厚,达10~15米,而第一、三层只有1米左右。三层苦橄岩的矿物组成基本相似,呈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橄榄石,有少量斜方辉石,基质半晶质,主要由橄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组成。这项发现为我国西南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地幔柱演化产物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证据。(3)运用地球化学急变带理论和方法,在大火成岩省东南部的滇东北鲁甸地区预测发现了面积较大的铜矿靶区。其中铜矿化在小寨向斜东西两翼连续出露长达1~2公里,厚50~80米。矿化从上到下大体上可以看到7层:①最上部三叠系砂岩中的辉铜矿、孔雀石矿化层;②宣威组角砾岩自然铜、辉铜矿矿化层;③峨眉山玄武岩组顶部火山凝灰岩与有机质有关的自然铜、赤铜矿、黑铜矿矿化层;④峨眉山玄武岩组上部第一层火山凝灰沉积层的上铁下铜矿化层;⑤峨眉山玄武岩组顶部气孔状玄武质熔岩黑铜矿、自然铜矿化层;⑥峨眉山玄武岩组上部第二层火山凝灰岩层的黑铜矿、自然铜矿化层;⑦峨眉山玄武岩组底部与茅口组灰岩接触界面的黑铜矿、黄铜矿矿化层。这7层矿都与玄武岩密切相关,构成一个统一的成矿系列。这项成果已被中国地质调查局采用,列为国家重点找矿勘查评价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球动力学演化与成矿模式图扬子与华北克拉通对接后,在秦岭造山带南侧发育坳陷带构造应力场大转换地幔隆起、岩浆底侵形成的斑岩型-夕卡岩型-Manto型铜金铁矿成矿系统;岩石圈大减、薄软流层物质上侵大规模岩浆-火山活动和120百万年的玢岩铁矿成矿系统专栏6北京首都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本项目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黄怀曾研究员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研究员担任。2002年本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在大气污染方面,采用单点激光雷达,太阳光度计,系留汽艇,TOVS、TOMS和MODIS多类卫星遥感综合探测手段,对空气污染物连续监测,获取了北京冬季城市边界层大气动力结构综合观测数据,初步建立了北京城郊南北剖面城市边界层大气动力三维结构。密云水库底积物沉积状况图(2)在水污染方面,密云水库流域土壤侵蚀、小型矿山开采、农业活动等点源和面源污染所携带的化学物质对水库水质已造成影响,水体中污染物含量逐年增加,但尚未超过污染容量,水质目前还算洁净,但水库底泥内已蓄积了一定量相对稳定的污染物。对官厅水库研究表明,多年来点源排放活性磷,排污渠道积淀与析出活性磷,不断流入水库。水库内常年积累的活性磷,通过生物、物理、化学作用,形成一个循环体系,水体中无机的和有机的不同形态磷彼此间的转化,可不断供给藻类繁衍所需的活性磷,这是导致水华的主要原因;水库蓄水量减少,磷浓度增加,有利于藻类繁殖,这是引发水华的另一因素;底积物中磷的贮存与释放以及流通量是诱发富营养化的另一重要原因。(3)在地下水污染研究方面,以城市近郊地下水为例,排污河渠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不大,垃圾填埋场淋滤液对地下水污染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污水草地中氮的动态分布特征表明,渗灌比滴灌更易造成硝态氮污染。(4)在土壤污染方面,详细确定了北京城近郊区较大范围内重金属、持久性含氯有机污染物等的种类,圈定了空间分布范围,发现了严重污染点。通过土壤钻孔精细剖面,确定了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累积层位。研究表明,尽管已禁止使用有机氮农药DDT,但仍存在区域性的污染。(5)为防治加油站的污染,驯化出具有较强降解多环芳烃能力的优势菌种,对芳烃、非烃、饱和烃和沥青质降解率分别达30%~80%。针对重金属镉污染,培育、驯化了富镉微生物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各一株,丝状真菌干菌体镉含量达28%,明显高于国外细菌富集能力20%。

全球科学前沿研究杂志投稿

来学习,了解。如果同类期刊也在考虑范围内,可以上期刊天空看看有哪个适合自己选择。同时有什么问题的都可以问。

《Nature》系列期刊投稿指南1、《自然》系列期刊对作者的承诺(保证)《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努力为作者提供高效、公正和充满关切的投稿、同行评议及发表经历。作者期望被接受发表的投稿都是经过同行以最严格的专业标准进行过评审,他们也希望编辑是根据其提供深刻和有益分析的能力来挑选同行评审的专家。编辑在选择《自然》期刊的内容需要权衡诸多因素,但他们会在尽可能保持最高决策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减少做出决定的时间。经过评审后,编辑会努力提高一篇论文的可读性,因此对读者来说,通过建议和对文章的编辑,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将这样的形式呈现,即对领域内专家来说它是易读的,对直接领域外的科学家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我们的高级在线出版系统,研究工作会以在线开工发布而不被延误。在每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系列期刊为3000多位注册记者提供新闻,内容涉及到即将出版的所有研究论文。大约80多万注册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收到目录内容,在期刊的主页、目录页以及“新闻和观点”栏目中,许多论文都以“亮点方式”突出介绍以方便非专业读者阅读。在所有的这些工作过程中,《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坚守根据相关政策制定的编辑方针、伦理和科学标准,这些政策都刊登在我们期刊的网站上,我们也会周期性地评估这些政策以确保它们能持续地反映科学界的需求。2、如何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您的研究工作《自然》系列期刊是由每周出版的多学科《自然》杂志和8种每月出版的期刊组成。《自然》杂志发表在某一学科内具有高最影响、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也会感兴趣的研究工作;8种学术期刊的名称是根据其报道领域命名的,它们都发表在其领域中质量最高、影响力显著的论文,这8种期刊的名称分别是:《自然生物技术》、《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遗传学》、《自然免疫学》、《自然材料学》、《自然医学》、《自然方法学》、《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自然》杂志的主页有它们的直接链接)。所有的这些期刊都是国际性的,它们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出版和印刷。点击这里 可获得更多这些期刊间相互关系的信息。 《自然》杂志和《自然》系列月刊的影响因子位居世界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之列。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在可以其期刊的主页上找到。期刊的崇高声望让作者受益良多,但也意味着论文发表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有许多投稿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 《自然》系列期刊与绝大多数其它期刊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均没有编辑委员会,取而代之的是,论文是否出版是由具备深厚专业背景的编辑在与科学界作广泛的商议后决定的。这篇文章只是为您提供这些非凡期刊的常规编辑过程。虽然所有的期刊都基本相似且有共同的编辑方针(_xml&style=xml/05_xsl) ,但所有的作者在投稿前都需要参考所投稿期刊的《读者指南》 ,以获得在该期刊准备和发表论文的至关重要的详细信息,因为期刊间存在差别。3、编辑过程下面的部分概述了期刊的编辑过程,描述了编辑在投稿和发表过程中是怎样如何处理稿件的。您可以通过进入在线投稿系统了解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并了解您的稿件的状态。4、投稿前询问在将论文全文投稿前,研究人员也许可以从编辑处获得非正式的反馈信息。这种服务的目的是节省您的时间――如果编辑认为论文不适合发表,您可以将论文及时投到其它期刊,而不被耽误。如果您希望使用投稿前询问服务,请使用您选择的期刊的在线系统发送一段话,解释您的论文的重要性,以及论文的摘要或概述段和相关的引用目录,以便编辑能够将投稿与其它相关工作进行对比判断。编辑也许会很快邀请您递交完整的论文(这并不意味着发表的任何承诺),或许告诉您这篇论文不适合在该期刊发表。如果接到的是否定的回应,请不要回复。如果您确信自己论文的重要性,那就不要在乎编辑的疑惑,您可以通过期刊的在线投稿系统递交论文的全文。编辑会对您的工作做更详尽的评估。5、初次投稿当您准备投稿时,请根据期刊的要求使用在线投稿系统 。当期刊收到您的投稿时,它会为您提供一个编号并安排一位编辑,这位编辑负责阅读论文,征询科学顾问和编辑部同事的非正式建议,并将您的投稿与本领域最近所发表的其它论文进行比较。如果论文看起来新颖、引人注目,所描述的工作即很直接又有深远的意义,那么编辑会将论文送出去作同行评审,通常会送给两个或三个独立的专家。然而,因为期刊只能在某一领域或次领域发表极少数的论文,因此许多论文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即使这些论文描述的可能是可靠的科学结果。6、投稿在《自然》系列期刊间的转移在部分情况下,编辑不能发表您的论文,但他(或她)也许会建议说这篇论文更适合在其它的《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如果您愿意将论文重新投到所建议的期刊,那么您只需要简单地链接到编辑提供的网址,将您的论文和审稿意见转给新期刊。这一过程全在您的掌握(控制)之中:您可以选择不使用这种服务,取而代之的是您可以使用期刊常用的在线投稿服务将论文投到其它的《自然》期刊或《自然》出版集团的期刊,而且如果您愿意,您可以选择在投稿中是否包含审稿人的意见。7、同行评议当编辑决定将论文送出去评审时,他会给通讯作者发一封电子邮件告知这一信息。编辑挑选的审稿人的依据是:独立性;对论文做出全面、公正的技术方面评价的能力;目前或最近是否评审过相关投稿;以及在规定的短时间内是否能对投稿做出评审等。您也可为自己的论文推荐审稿人(包括详细的地址信息),只要他们是独立的科学家。尽管编辑不一定会采纳这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常常是有用的。编辑会考虑您的要求排除一定数量的指定姓名科学家作为审稿人。8、决定和修订订后它又会怎么样地好。在收到所有审稿人的意见后,编辑会在编辑之间讨论这份投稿,然后再给作者写信。在这封信中,编辑或是拒绝发表您的论文,或是建议您修改后重投,或者说论文不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就可发表。如果编辑建议您修改论文,他或她会提供特别的建议,并在信中陈述这种修改是大改还是小改,以及是否会与审稿人进一步讨论您再投的修改稿件。9、接受以后 您的论文被接受以后,文件编辑(或副编辑)会对这篇论文做出版前的准备,他们会对文章进行推敲、润色,以便文字和图具有可读性,对直接领域外的读者来说也是清晰明白的,并且让论文符合期刊的风格。文件编辑将为英语为非母语的作者提供建议,并且在编辑这些论文时特别小心。10、出版后所有的论文都会在印刷版本的形式出版,在期刊的网站上以PDF和HTML格式全文刊登。如果编辑和审稿人认为补充信息对于论文的结论至关重要(比如大的数据表格或有关一种方法的详细信息),而且许多专家对此的兴趣甚于论文的其它部分,那么补充信息将随同论文一同在电子网络版发表。许多链接和导航服务会提供给《自然》系列期刊以在线形(HTML)出版的所有论文。 我们的新闻发布服务将包括所有论文和通讯作者的详细联系方式,这意味着您的工作会引起世界上所有主流媒体机构的关注,他们也许会选择在报纸或其它媒体中对您的工作进行特别报道。部分论文会在《自然》杂志、《自然》出版集团的出版物和专门的网站上被突出介绍或概述。《自然》出版集团出版的期刊不要求作者的版权,但是会要求您签署一份独家的出版许可文件。这允许您可以在您自己或研究所的网站上以PDF格式刊登您的论文。11、对决定的不同意见如果一位期刊的编辑不能发表一篇论文,也不建议再投稿,那么我们强烈建议您将论文发表在别的期刊上。然而,如果您确信编辑或审稿人严重曲解您的论文,那么您可以给编辑写信,解释您认为该决定不正确的科学理由。请记住编辑会优先处理最新的投稿和被邀请重投的稿件,因此会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得到有关不同意见的回信。在这一期间,您绝对不能将您的论文投到别处。为了您的研究论文能够不被耽误地发表,我们因此建议如果您的论文被拒绝了您就将论文投交到别处,而不要将时间花在与编辑进一步的交流上。(信息来源:/nature,图书馆叶爱菊老师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咨询电话:86914532)

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重点对青藏高原进行了深部地球物理调查,进一步加深了对岩石圈深部结构、组成与演化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大陆碰撞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深化了大陆动力学研究。在地球生命的早期演化研究等方面,获得了一些重要新发现和新突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研究中国大陆科学钻探自2001年6月25日正式开钻,于2002年4月9日13时30分,先导孔以17米深度胜利终孔。该井从地表至井深101米为全面钻进,通过岩屑录井来获取岩层资料。从井深101米处开始连续取心钻进,至17米,取心进尺17米,平均日进尺2米,平均机械钻速93米/小时,平均回次取心长度94米,平均采取率66%。200米处井斜角为1°。利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的2000米连续的极为珍贵的岩心、流体及其气体样品、1300米的岩屑样品和2000米的原位测井资料,建立了岩性剖面、构造剖面、岩石物性剖面、岩石伽马异常剖面、矿化剖面、流体地球化学剖面以及十多种类型的测井剖面,完成了孔区三维地震探测,沿钻孔的垂直VSP地震剖面已经建立,揭示了孔区精细的地壳结构。岩心深度及方位归位2000米的钻孔岩心中,具有特殊地学意义的超高压金红石榴辉岩(绿色)的累计厚度为1000米以上,地幔橄榄岩(紫色)的厚度为80余米,部分熔融形成的片麻岩(深红色)厚度达400米,在原定的金红石榴辉岩矿体下又发现了400米厚的达到工业品位的金红石矿体。结合测井资料,解决了岩心的定向和归位问题,建立了1200米可信度高的构造柱状剖面图。通过对先导孔100~1200米岩心物理性质的系统测定,已经查明先导孔500米岩心的7项物理参数(密度、电阻率、地震波速度、热导率、平均磁化率、孔隙度、渗透率)以及部分物性参数的各向异性信息。超深钻钻孔剖面在排除钻进及泥浆干扰的前提下,从先导孔发现了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烃类气体,以及氦气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的异常。初步研究表明,地下流体可能有多种来源。经DNA分析,初步在1080米深的榴辉岩岩心中发现了极端条件下形成的微生物,为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中国和德国合作最新研制的DIS数据库录入了2000米的全部岩心图像信息和工程数据,通过互联网站向国内外发布信息上万页。通过锆石的拉曼光谱及矿物包体的微构造研究,获得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指示矿物柯石英在苏鲁南部地区三维空间大面积分布,表明巨量物质曾发生过超深俯冲作用。按照成因、产出及组合重新划分了不同种类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单元,并已标在新填绘的1:25万地质图上,据此建立了新的构造格架。超高压变质峰期的流变学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地震层析剖面揭示了250公里深度范围内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结构特点及郯庐断裂和响水断裂超岩石圈断裂的性质。在先导孔中发现可能来自于深部的CH4、He和CO2气体异常经过DNA分析,在先导孔岩心1068米处榴辉岩中发现的地下微生物青藏高原岩石圈深部探测及动力学青藏高原北部碰撞造山作用及岩石圈动力学对青藏高原北部岩石圈开展了新的地球物理-天然地震方法的探测,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各地体的物理状态、岩石圈“多明治”结构及中地壳透镜状低速层的存在,确定了阿尔金、昆南、金沙江等数条切入地下150~250公里的岩石圈剪切断层;发现了与可可西里新生代火山活动有成因联系的深部200~360公里的大型低速密度异常体以及塔里木地块向南俯冲于阿尔金山之下的地球物理证据。在青藏高原北部祁连山南缘发现一条350公里长(大柴旦—锡铁山—都兰)的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并提出中国南北板块之间存在一条长4000公里的巨型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苏鲁—大别—秦岭—祁连南缘—阿尔金山),其形成时间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这些重要发现及认识不仅有利于青藏高原北部构造格架的建立及中国西部古亚洲体系的重塑,而且对解决中国南北板块汇聚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发现了中亚最大的阿尔金走滑断裂中早期形成的糜棱岩带,并获得阿尔金断裂形成年龄为220~240百万年。通过对某些关键疑难地层问题和各种地质现象的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北部前新生代三次重要岩浆事件及造山作用,“挤压转换”的新构造类型和华力西期以来大型平移作用及块体旋转的新认识,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北部基本构造格架及新的碰撞造山模式。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阿尔金断裂带早期形成具左行走滑特征的糜棱岩中定向生长锆石的U-Pb测年(SHRIMP)数据:240~220百万年INDEPTHⅢ项目野外共布设77台REFTEK宽频地震仪,其中57台在野外进行了为期1年的天然地震观测,取得了高质量的深部地震探测巨量数据。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腹地不同地块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和深部构造模式,高精度地确定了藏北高原地壳厚度,分析了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上地幔各向异性及其空间展布,为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观测资料。沿德庆—龙木错测线布置26个长周期大地电磁(LIMS)测点和57个宽频MT测点;沿那曲—格尔木长约600公里测线布设25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点和47个宽频MT测点。初步查明青藏高原腹地由南向北,上地壳普遍存在高导体,但高导体分布是间断的、不连续的,其埋深由浅变深,导电性逐渐减弱;进一步证实青藏高原50公里深度以下,地壳的电性较均匀,表现出区域性良导背景。发现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在100公里深度以上产状向北倾斜。以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为界,高原壳幔电性结构有明显变化。缝合带以北,即昆仑地块的壳幔电阻率增大,为高阻区,其深部向南陡倾,下延大于200公里。在多格错仁湖北岸发现长180公里、宽25公里的新第三纪陆相红层盆地与晚喜马拉雅期近东西向褶皱带;在羌塘北部-可可西里南缘新第三纪火山岩带发现来自于上地幔、下地壳、中地壳不同深度、不同时代的深源包体;通过高精度测年工作,精确测定出藏北碱性火山岩时代为25~32百万年,测得青藏高原腹地区域性NE、NW向走滑与近SN向伸展作用开始时代约为5~6百万年;发现西藏可可西里中部出露6百万年侵位的花岗岩。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及中国大陆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的位置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回——中回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0000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以多旋回演化论为指导,吸收了板块构造精华,并强调地球多层圈相互作用和地质作用的非均变性和非线性,全面阐述了阿帕拉契亚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全球性动力体系的依次作用以及它们的叠加、复合,揭示了同一地带在不同阶段经受不同的动力体系作用,使中国大地构造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造成中国及邻区地壳十分醒目的镶嵌式结构和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间的非耦合关系,即立交桥式结构,从而使中国大陆成为全球大陆构造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东亚大陆显生宙演化总趋势为冈瓦纳大陆北缘之裂解和西伯利亚大陆南缘的增生,以及古亚洲、环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的形成。微陆块的软碰撞、叠覆造山和多旋回缝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多旋回叠合盆地和多旋回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突出特征。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兼论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的关系长期以来,华南大地构造性质问题一直是中国地质学家争论的焦点。先后提出多旋回说、板溪洋说、华南洋说和裂谷说等。本项目采用多学科多手段综合研究方法,运用当代先进的高精度测年技术,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精确测年数据,提出板溪群与莲沱组不是上下接触关系,也不完全是“同期异相”关系,两者拥有等时的顶界面和不等时的底界面,即同顶异底的对比原则,提出了长安冰碛岩的区域对比方案,即除湘桂以外的华南绝大部分地区因大陆冰盖而缺失了可与长安组相对比的地层单元;提出了“晋宁-四堡”运动不整合面是划分中、新元古界的重要界线,明确指出传统的“晋宁‖”划分不具构造-地层意义;首次提出了中国南方新元古代“华南裂谷”模式,并系统阐述了盆地形成、发展与消亡过程及其动力学模式,通过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与南澳、北美等同期裂谷盆地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华南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的可能位置,分析并讨论了华南在罗迪尼亚超大陆拼合及解体中的作用,为探讨新元古时期全球超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翔实的资料。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动力学模式示意图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及其地层研究辽西首次发现真正会飞的“恐龙”——中华神州鸟2002年春,在辽宁义县境内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块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并共生着其他脊椎动物化石。新发现的“恐龙”化石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大约由25节骨质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根据新化石的肩带、腰带、四肢、羽毛发育等特征,认为新发现的“恐龙”真正具有了一定的飞行能力,应归于初鸟类,正式命名为中华神州鸟(新属、新种)(Shenzhouraptor ),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中间环节。中华神州鸟显示出明显的镶嵌演化特点。在某些特征上,中华神州鸟要比德国的始祖鸟进步,如嘴里没有牙齿,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等。德国的始祖鸟嘴里长有锐利的牙齿,前肢与后肢近乎等长。但是,中华神州鸟的另外一些特征却显示出浓厚的原始色彩,如其尾巴比德国始祖鸟略长,脚的第一趾像其他典型的兽脚类恐龙那样没有反转,趾爪仍旧朝后,表明其脚趾还不具有“对握”或“抓握”功能。中华神州鸟的发现有力支持了鸟类的“陆地奔跑”飞行起源理论。这为进一步研究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鸟类的定义、鸟类的飞行起源、羽毛的起源和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古生物资料。辽宁义县境内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我国发现世界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化石新类群最近,在我国辽西地区首次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化石新类群“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两种化石,并据此建立了一个被子植物的新科——古果科。中华古果化石刊登在《Science》封面上2002年5月3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以封面文章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发现于我国辽西地的“古果科”化石,距今为45亿年。由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季强研究员等领导的研究小组最新研究表明,迄今发现最早的被子植物是水生植物,并可能起源于现已灭绝的种子蕨类植物,国际学术界将其誉为“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时代最早的被子植物”。一个多世纪以来,古生物学界一直存在有关被子植物起源时间和地域问题的争论。英国植物学家达尔文将此称为“讨厌之谜”。“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化石的发现,不仅将人们对被子植物起源的认识提前了1500万年,同时也对欧美学者所持的“热带起源说“提出了挑战,“古果科”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揭开达尔文“讨厌之谜”的钥匙。云南东部澄江动物群及其生态环境研究通过系统研究澄江动物群在滇东地区的分布,发现了一批新的化石点,研究了澄江动物群109个属和122个种,发现新属44个,新种59个,其中已发表新属37个、新种49个。首次发现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即早寒武世海口鱼化石,将脊椎动物起源时代的认识至少提前了3000万年。云南省地质研究所与西北大学等单位联合,于1999年11月4日将该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Nature》第402期上,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此项成果,发现了早寒武世脊索动物——中新鱼和海口华夏鱼化石,填补了由云南虫、海口虫演化到昆明鱼、海口鱼之间的空白,这对研究脊索动物起源和演化以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建立了该动物群的食物链模式及生态金字塔。对含澄江动物群的地层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澄江动物群产出年龄约在540~530百万年之间。云南澄江发现的海口华夏鱼化石通过古地磁学的研究,获得澄江动物群生存时期的古纬度为3°。建立了玉案山段古地磁极性序列,揭示出在澄江动物群时期地磁场曾发生过频繁极性反转的事实,这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澄江动物群的出现与发展。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贵州关岭生物群研究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一带所发现的关岭生物群,以其化石保存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化石库,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证实,关岭生物群中既有分布广泛的鱼龙,亦有仅限于特提斯生物地理区的海龙和齿龙。鱼龙的形态结构显示其处于向侏罗纪鱼形转化的过渡阶段。保存精美的海百合化石填补了晚三叠世卡尼期海百合动物从底栖型向浮游型转变的演化间断。上述海生爬行动物、海百合与长达1米的辐鳍鱼类和大量软骨鱼类以及菊石类、双壳类、海参、牙形动物、腕足类和谐共处,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生态系统。它是继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之后,在独特的古地理和古环境条件下,生物重新辐射发展而在距今2亿年前海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海洋动物世界。营假浮游生活的海百合黄果树安顺龙化石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在华南广泛发现和证实了“过渡层”或“混生层”的地层意义,证明了我国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的连续性;提出了以微小欣德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取代菊石Otoceras作为界线定义的建议,并引起国际学者的重视。因为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没有可靠的耳菊石记录,因此这一建议对于我国争取该层型具有特别重要性。通过大量研究,在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发现了关键的牙形石带化石,建立了最完整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2001年3月中国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得到了国际地科联的正式确认,成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俗称金钉子),最终被确认为国际地层界线研究的标准层型和界线层型,成为国际界线地层剖面研究的标准,这是我国地层学研究可载入史册的实质性进展,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同时,2001年,浙江长兴煤山地区,被正式批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专栏5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本项目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研究员担任。本项目2002年取得三项突出进展:(1)根据华北地区及其邻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Re-Os和40Ar-39Ar及其个别高精度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的花岗质岩石的锆石SHRIMP和单颗粒锆石测年数据的收集、可行性分析和总结,提出中国东部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在180~160百万年、140百万年左右和130~110百万年三个时期。通过对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研究,认为三大成矿事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碰撞造山过程、构造体制大转折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2)在云南丽江地区发现了两处苦橄岩。这两处苦橄岩产地均存在三层喷出的苦橄质熔岩,呈夹层产于峨眉山玄武岩系的近底部位置,与其直接接触的是辉斑玄武岩,并且接触界线清楚,不呈渐变过渡关系。三层苦橄质熔岩中以第二层最厚,达10~15米,而第一、三层只有1米左右。三层苦橄岩的矿物组成基本相似,呈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橄榄石,有少量斜方辉石,基质半晶质,主要由橄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组成。这项发现为我国西南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地幔柱演化产物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证据。(3)运用地球化学急变带理论和方法,在大火成岩省东南部的滇东北鲁甸地区预测发现了面积较大的铜矿靶区。其中铜矿化在小寨向斜东西两翼连续出露长达1~2公里,厚50~80米。矿化从上到下大体上可以看到7层:①最上部三叠系砂岩中的辉铜矿、孔雀石矿化层;②宣威组角砾岩自然铜、辉铜矿矿化层;③峨眉山玄武岩组顶部火山凝灰岩与有机质有关的自然铜、赤铜矿、黑铜矿矿化层;④峨眉山玄武岩组上部第一层火山凝灰沉积层的上铁下铜矿化层;⑤峨眉山玄武岩组顶部气孔状玄武质熔岩黑铜矿、自然铜矿化层;⑥峨眉山玄武岩组上部第二层火山凝灰岩层的黑铜矿、自然铜矿化层;⑦峨眉山玄武岩组底部与茅口组灰岩接触界面的黑铜矿、黄铜矿矿化层。这7层矿都与玄武岩密切相关,构成一个统一的成矿系列。这项成果已被中国地质调查局采用,列为国家重点找矿勘查评价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球动力学演化与成矿模式图扬子与华北克拉通对接后,在秦岭造山带南侧发育坳陷带构造应力场大转换地幔隆起、岩浆底侵形成的斑岩型-夕卡岩型-Manto型铜金铁矿成矿系统;岩石圈大减、薄软流层物质上侵大规模岩浆-火山活动和120百万年的玢岩铁矿成矿系统专栏6北京首都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本项目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黄怀曾研究员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研究员担任。2002年本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在大气污染方面,采用单点激光雷达,太阳光度计,系留汽艇,TOVS、TOMS和MODIS多类卫星遥感综合探测手段,对空气污染物连续监测,获取了北京冬季城市边界层大气动力结构综合观测数据,初步建立了北京城郊南北剖面城市边界层大气动力三维结构。密云水库底积物沉积状况图(2)在水污染方面,密云水库流域土壤侵蚀、小型矿山开采、农业活动等点源和面源污染所携带的化学物质对水库水质已造成影响,水体中污染物含量逐年增加,但尚未超过污染容量,水质目前还算洁净,但水库底泥内已蓄积了一定量相对稳定的污染物。对官厅水库研究表明,多年来点源排放活性磷,排污渠道积淀与析出活性磷,不断流入水库。水库内常年积累的活性磷,通过生物、物理、化学作用,形成一个循环体系,水体中无机的和有机的不同形态磷彼此间的转化,可不断供给藻类繁衍所需的活性磷,这是导致水华的主要原因;水库蓄水量减少,磷浓度增加,有利于藻类繁殖,这是引发水华的另一因素;底积物中磷的贮存与释放以及流通量是诱发富营养化的另一重要原因。(3)在地下水污染研究方面,以城市近郊地下水为例,排污河渠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不大,垃圾填埋场淋滤液对地下水污染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污水草地中氮的动态分布特征表明,渗灌比滴灌更易造成硝态氮污染。(4)在土壤污染方面,详细确定了北京城近郊区较大范围内重金属、持久性含氯有机污染物等的种类,圈定了空间分布范围,发现了严重污染点。通过土壤钻孔精细剖面,确定了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累积层位。研究表明,尽管已禁止使用有机氮农药DDT,但仍存在区域性的污染。(5)为防治加油站的污染,驯化出具有较强降解多环芳烃能力的优势菌种,对芳烃、非烃、饱和烃和沥青质降解率分别达30%~80%。针对重金属镉污染,培育、驯化了富镉微生物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各一株,丝状真菌干菌体镉含量达28%,明显高于国外细菌富集能力20%。

楼上的回答没有重点,我告诉你个《科学》杂志在线投稿地址吧: 与《科学》联系电话:美国 (1)-202-326-6550; 英国 (44)-1223-326500 传真:美国 (1)-202-289-7562; 英国 (44)-1223-326501 电子信: 关于编辑方面的一般问题:science_ 读者来信:science_ 返回审稿意见,science_ 与《科学》周刊欧洲办公室联系:science@science-uk 在线投交读者来信:

  • 索引序列
  • 全球科学前沿研究杂志怎么样投稿
  • 全球科学前沿研究杂志怎么样
  • 全球科学前沿研究杂志怎么样投稿的
  • 全球科学前沿研究杂志怎么样啊
  • 全球科学前沿研究杂志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