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广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级别

广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级别

发布时间:

广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级别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实行广东省与广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原广州大学成立于1983年。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27亩(大学城1975亩,桂花岗152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大学城新校园建设总投入6亿元,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学生公寓等。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221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订购中外文报刊3655种。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拥有41381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4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5亿元。学校现有25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拥有教育硕士和工程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点。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9682人,研究生1008人。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市名牌专业11个;省市精品课程11门;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394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310人,教授225人,副教授581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具有博士学位者284人、硕士学位者61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教学科研人员总数的7%;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0岁。学校现有两院院士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294人,省、市优秀专家28人,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11人、校级人选95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43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67人等。2004年至今,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53项,其中国家级89项,省部级268项,到位科研经费达3亿元以上。获省部市以上科研奖励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307篇,被SCI、EI、ISTP收录538篇,出版学术著作269部。学校获专利授权64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长期以来,学校先后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例如,2002年,在中法两国教育部和广州市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在我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在境内外还开办了中澳国际会计硕士研究生项目、机电维修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普通话教师培训等合作项目。近3年来,聘请或邀请了近百位外籍专家来我校讲学或授课,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286名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出国学习和深造,近500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执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 2004年以来,我校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均超过全国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平均通过率20个百分点左右。2003-2005年,学校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566项。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其中在第九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我校成绩名列广东第一,全国高校第12。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奖124项,其中毽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锦标赛,获得世界冠军1项,世界亚军4项。广州大学“名盛学生艺术团”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一等奖。音乐舞蹈学院学生杨静、杨黎获53届国际青少年国际舞蹈锦标赛拉丁舞冠军;土木工程学院2003级学生陈卓获批准的专利有3项;化学教育专业2001级学生冯桂明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3级身残志坚的潘树华同学获省数模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全国数模竞赛二等奖1项,为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100名候选人之一,2007年度10名广州市先进青年典型之一,等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风采。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校在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了“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与留学生教育;构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培养知识面宽,基础厚实,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不懈努力,把我校逐步建设成为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若干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

正厅级干部。

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成立大学城管理委员会(正处级),作为番禺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与小谷围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

广州大学不是“985”,因此不在全国31所副部级院校之列,也不是“211”,属于广东省属重点高校,校长是正厅级。

广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什么级别

这得看是那个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大国企集团总公司的办公室主任,与一般城市的市长级别相近(企业不设行政级别)。省级企业的办公室主任,与县处级干部相近。地市级企业的办公室主任,与县区各局的局长(科)相近。县区级企业的办公室主任,与股级干部相近(近似村长)。

问题问的不具体,叫主任的职务,称呼太多了,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民间组织都有叫主任的。有行政级别的最大副国级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正部级国家发改委主任。正厅级省国资委主任。正处级县人大主任。正科级县卫计委主任。事业单位无级别的如教育系统班主任,银行系统信贷主任。什么都不是的社区主任,村主任反正很多很多。

看这个大学的级别,如果是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一般是厅级,系主任是处级;如果党委书记、校长是省部级,系主任是厅级!一般情况下,大学的级别比地方行政低半级

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中心主任级别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前身是中医系,1986年与第一附属医院实行“院系合一”管理体制。 开办了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五年制。第二临床医学院(原医疗二系)成立于1986年,与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实行院系合一管理,开办了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七年制、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

“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双聘院士”王永炎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由陈蔚文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着“华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中药种质优化与产业应用工程技术实验室”、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南药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平台”的建设任务。“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有液质联用仪(LC-MS)、HPLC、紫外分光光度计、TLC,以及六通道梯度实时荧光PCR仪、悬浮芯片系统、双向电泳系统、凝胶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台式大容量冷冻离心机、杂交箱等仪器设备。实验室可开展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化学与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心致力于中药材、中成药等关键科学问题及相关重大工程技术课题的研究,目前以“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生物工程优化研究”、“优质中药资源的产业孵化和推广应用”、“创新中药研究与名优中成药的二次研发”等为主要研究内容。近几年中心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广东省重大战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3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与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药集团、中山中智药业集团、广东南台药业有限公司、广东一片天制药有限公司等医药企业开展着科技开发与平台建设等合作。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名,其中留学归国博士4名,博士后2名(其中包括与海王药业联合招收1名);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19名。

广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

叶浩生,男,江苏徐州人,1980年至1984年为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1984年至1987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1988年至1991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在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先生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曾多次出国学习。1995年1月至1996年7月在美国北依阿华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1年6月至12月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心理学系理论心理学研究中心从事高级访问研究。2006年6月至9月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1997年晋升教授,1998年担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至如今已经指导了30余名心理学博士研究生。2000年起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心理学学科带头人。2003年起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2006年,主持的《心理学史》获批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晋升高校二级教授。2010年调入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工作。现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院长,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学报》副主编,《心理学探新》副主编,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中国执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和当代心理学新进展。理论心理学方面的代表作是《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心理学报2007年第一期)。提出心理学理论的社会建构属性。理论不是经验数据的概括和归纳,而是一种社会建构。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理论的评价标准不再是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因为经验事实由于受到理论的污染,并非是一种客观的标准。在后经验主义条件下,理论的评价标准可建立在概念和逻辑、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修辞与叙事以及实践和应用的水平上。  在当代心理学进展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行为主义的断代研究,社会建构论、进化心理学、具身认知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主编的《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心理学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心理学通史》2007年成为国家精品教材。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心理学系开设《心理学史》课程使用的都是其主编或独立撰写的教材。  已经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教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社会科学》和《国外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20余部。 刘晖,男,中共党员。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高教研究所所长。兼任广东省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教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高教学会理事、广州市全脑研究会副会长。曾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和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学术培养对象和广东省宣传教育系统“十百千工程”学术培养对象。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是:高等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政策、地方大学治理)和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政策)。为本科生系统讲授《教育学》、《教学论》、《社会学》、《艺术教育导论》等课程,为研究生系统讲授《教育政策学》、《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学校资源分配与管理》、《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 冯冬雯,女,广东东莞人,1964年12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 曹卫真,男,中共党员,硕士学位,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技术专业分委会委员,第二届广东省思想宣传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指导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广东省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等科研与教学研究项目多项。科研与教学成果分别获教育部和新闻总署颁发的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三等奖、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五届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等。 陈宇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长期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曾获“广东省优秀辅导员标兵”、“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现负责学院学生工作。

纪德君教授 ,文学博士。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古代文学硕士点、古典文献学硕士点方向带头人,兼任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广州市人文历史研究基地研究员。学术兼职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近代小说研究会会员以及广州市语言文学学会学术部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出版论著、教材多部。主持国家级、部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8项。历年来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文献》等权威、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2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等转载或摘录,部分专著、论文曾获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2008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工程(省级),曾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王首程教授,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点第一学科方向“舆情研究”负责人,新闻学二级硕士点负责人,影视艺术学一级硕士点电视风格方向负责人。兼任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委宣传部研究员、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体研究员,中国高教学会新闻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广东省广播电视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应急管理专家。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及教育部精品教材多部,曾获广电部二等奖、中国广电学会三等奖。 戴剑平教授,长期在高校工作,先后任副主编、副社长、科研处长和系主任等职。现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影视艺术传播与影视文化的研究工作。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一级学科“影视与新媒体传播”方向的负责人、戏剧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华语影视谱系研究”方向的负责人。学术兼职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地方高校分会副会长、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市社会应急专家等。 李辉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二级导演、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戏剧与影视艺术硕士点方向带头人。曾担任湖南教育台台长、澳门澳亚卫视台台长。兼任广东省电视台教育频道总编辑。 田秋生教授,新闻学博士,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生产、媒介与社会。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复旦大学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子课题各1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各1部,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是广东省思想宣传战线优秀人才培养对象。 张静民教授,曾任辽宁辽河电视台记者、编导、主任编辑、文艺部副主任,撰稿、编导的新闻专题片《小站年轻人》和《灯谜解析》,分别荣获“华中杯全国电视短片大赛”和“CCTV杯首届全国电视节目展评”三等奖。1997年秋调入广州大学新闻传播系任副教授兼广播电视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几年来教学之余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参与广东电视台《看世界》、《同乐今宵》、《生存大挑战》等大型电视节目的策划、撰稿、编导工作,以及“广东电视文化”等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实务研究,侧重于节目策划编导、新形态节目及媒介生态学研究;同时从事电视节目策划、撰稿与编导工作。其著作《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获“华中杯”高校教材二等奖,著作《电视节目创作与编导》,获广东电视艺术家协会50年百优奖。 杨世真教授,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影视创作与影视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影视创作教学及影视叙事理论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重点领域与鲜明的学术个性。学术兼职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青年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其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是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广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是谁

男,汉族,1963年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商学院院长、物流与运输研究中心主任。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湖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曾获詹天佑青年奖、人才奖,铁道部优秀教师,中国制冷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称号,2003年列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06年列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担任国际制冷学会冷藏运输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制冷学会理事,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制冷学报》、《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等刊物的编委,中国铁道学会高级会员,运输与物流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铁路特色(铁道运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3年被中国物流学会列为中国物流专家,2004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食品物流专家称号。2000年在英国Bristol大学“食品冷藏与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和Leeds大学“运输研究所”进修期间,参与过相关研究;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制冷大会以及葡萄牙参加国际食品科技大会,了解和收集了大量相关信息。作为高级研究学者赴美国Wisconsin大学研修,并与国际同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承担了30多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在国际会议宣读和在国外发表10篇,在知名刊物发表20多篇,其中被EI和SSCI收录17篇、ISTP收录4篇,主编出版了著作3部、教材2部,参编教材2部,1992-1994和2005-2007两次受铁道部邀请参加铁路鲜活货物运输规章及解释的修订工作,2005-2007年作为第22届国际制冷大会科技委员会委员负责冷藏运输专业委员会(D2)的论文评审工作。 男,教授。1973年3月至1978年2月宣化县庞家坊学校任教;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82年1月至1996年3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教;1996年4月至2000年7月华南建设学院西院任教;2000年7月至今广州大学任教。先后任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工程管理系副主任、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1997年获广州市优秀教师;2003年获广州大学首届十佳教师;2004年获南粤优秀教师。现被聘为全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管理现代化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分会理事,广东省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常务理事,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评标专家。从事高等教育25年来先后为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讲授《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管理》等课程,并多次承担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年均教学工作量300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态度端正,授课条理清晰,效果良好,多次获院校教学质量优秀奖;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果,2001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建筑教育协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指导本科学生的调研论文获全国第八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等奖、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第八届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先后主编(参编)《建筑市场管理》、《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等著作(教材)13部;在《建筑经济》、《城市规划》等杂志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ISTP检索3篇,核心期刊19篇);承担建设部、省教育厅、广州市等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2000年获广州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2001年获广州市政府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张延平,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博士后(在站)。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创新和区域产业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公开出版著作(参与编著)2部,在《中国软科学》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2项(广东省自科及社科各1项),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共8项;主持企业横向课题6项。曾获得广州大学校级及院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各2次,获得广东省第一届青年教师讲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

  • 索引序列
  • 广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级别
  • 广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什么级别
  • 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中心主任级别
  • 广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
  • 广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