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染料的发展历程论文

染料的发展历程论文

发布时间:

染料的发展历程论文

有机化学发展史--------------------------------------------------------------------------------[字体:小 大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59 更新时间:2006-10-2]“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利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19世纪初,许多化学家相信,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台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 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从—个原了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果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的图象表示法中用来表示价键的短划“-”,实际上是两个原子共用的一对电子。 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大体一致,由于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有机化学之所以成为化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因为有机化合物确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特性。 位于周期表当中的碳元素,一般是通过与别的元素的原子共用外层电子而达到稳定的电子构型的。这种共价键的结合方式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氮、氧几种元素构成,少数还含有卤素和硫、磷元素。因而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具有熔点较低、可以燃烧、易溶于有机溶剂等性质,这与无机化合物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在含多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互相结合形成分子的骨架,别的元素的原子就连接在该骨架上。在元素周期表中,没有一种别的元素能像碳那样以多种方式彼此牢固地结合。由碳原子形成的分子骨架有多种形式,有直链、支链、环状等。 在有机化学发展的初期,有机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是动、植物体,有机化学主要研究从动、植物体中分离有机化合物。 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有机化学工业逐渐变为以煤焦油为主要原料。合成染料的发现,使染料、制药工业蓬勃发展,推动了对芳香族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的研究。30年代以后,以乙炔为原料的有机合成兴起。40年代前后,有机化学工业的原料又逐渐转变为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发展了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和合成纤维工业。由于石油资源将日趋枯竭,以煤为原料的有机化学工业必将重新发展。当然,天然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体仍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天然有机化学主要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合成、结构和性能。20世纪初至30年代,先后确定了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牛胆酸、胆固醇和某些萜类的结构,肽和蛋白质的组成;30~40年代,确定了一些维生素、甾族激素、多聚糖的结构,完成了一些甾族激素和维生素的结构和合成的研究;40~50年代前后,发现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完成了结构测定和合成;50年代完成了某些甾族化合物和吗啡等生物碱的全合成,催产素等生物活性小肽的合成,确定了胰岛素的化学结构,发现了蛋白质的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60年代完成了胰岛素的全合成和低聚核苷酸的合成;70年代至80年代初,进行了前列腺素、维生素B12、昆虫信息素激素的全合成,确定了核酸和美登木素的结构并完成了它们的全合成等等。 有机合成方面主要研究从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元素经化学反应合成有机化合物。19世纪30年代合成了尿素;40年代合成了乙酸。随后陆续合成了葡萄糖酸、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等一系列有机酸;19世纪后半叶合成了多种染料;20世纪40年代合成了滴滴涕和有机磷杀虫剂、有机硫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20世纪初,合成了606药剂,30~40年代,合成了一千多种磺胺类化合物,其中有些可用作药物。 物理有机化学是定量地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反应性和反应机理的学科。它是在价键的电子学说的基础上,引用了现代物理学、物理化学的新进展和量子力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30年代,通过反应机理的研究,建立了有机化学的新体系;50年代的构象分析和哈米特方程开始半定量估算反应性与结构的关系;60年代出现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和前线轨道理论。 有机分析即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19世纪30年代建立了碳、氢定量分析法;90年代建立了氮的定量分析法;有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常量分析法在19世纪末基本上已经齐全;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有机微量定量分析法;70年代出现了自动化分析仪器。 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机化学与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形成了许多分支边缘学科。比如生物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量子有机化学、海洋有机化学等。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有机化学研究手段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计算机化,从常量到超微量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前,用传统的蒸馏、结晶、升华等方法来纯化产品,用化学降解和衍生物制备的方法测定结构。后来,各种色谱法、电泳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高压液相色谱的应用改变了分离技术的面貌。各种光谱、能谱技术的使用,使有机化学家能够研究分子内部的运动,使结构测定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使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法向自动化、超微量化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带傅里叶变换技术的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又为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这些仪器和x射线结构分析、电子衍射光谱分析,已能测定微克级样品的化学结构。用电子计算机设计合成路线的研究也已取得某些进展。 未来有机化学的发展首先是研究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迄今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能源和资源,如煤、天然气、石油、动植物和微生物,都是太阳能的化学贮存形式。今后一些学科的重要课题是更直接、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 对光合作用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利用,是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共同课题。有机化学可以用光化学反应生成高能有机化合物,加以贮存;必要时则利用其逆反应,释放出能量。另一个开发资源的目标是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作用下固定二氧化碳,以产生无穷尽的有。机化合物。这几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一些初步结果。 其次是研究和开发新型有机催化剂,使它们能够模拟酶的高速高效和温和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了有机合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今后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等必将更趋系统化、逻辑化。

国内的?还是世界的?范围太广,跨度太大。这样的论文不咸不甜。这个论文要与时俱进,以环保为主题,从偶氮、重金属发展到现在的环保染料,延伸开来染色的技术也在发展,液体染料染色,无水染色等等,太多素材供你写,还是抓住主题,环保最好。

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采用天然物质作染料。自炼焦工业发展后,从副产品煤焦油中分离出苯、萘、蒽等芳烃化合物,为合成染料提供了原料,染料生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1856年,英国化学家帕金(WHPerkin,1838-1907)在制取奎宁的试验中意外地发现一种紫色染料——苯胺紫。1857年苯胺紫投入生产,这标志着合成染料工业的开端。1868 年,德国化学家格雷贝(CGraebe,1841-1927)和利伯曼(CLiebermann,1842-1914)合成出茜素;1880 年,德国化学家拜尔(Avon Baeyer,1835-1917)注册了合成靛蓝的专利;1901年,德国化学家博恩(Rbohn,1862-1922)合成了蓝色染料——阴丹士林。这三种化合物是合成染料工业发展中三个里程碑式的发明。

染料的发展历程论文题目

秦汉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染织工艺有着飞跃的发展?染织工艺的进步是服装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础?当时的人们对服饰日益讲究,着装也渐趋华丽?很多出土文物证明了这一点?秦汉时期的染料更加丰富,染色工艺已很发达,有一染?再染?蜡染,加深加固颜色等技术?秦汉时期的染织业在战国基础上发展成历史上空前的繁盛期?彩绘和印花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凸版印花技术充分反映了我国秦汉时期的印染技艺水平?秦汉时期的染料,无论是植物性染料?动物性染料还是矿物性染料的运用,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国古代染色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而以植物染料为主?古代将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也就是多次色?在秦汉时期,将织物染成青?赤?黄?白?黑颜色,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技术?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的靛蓝染成的?东汉时期,马蓝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河南省陈留一带有专业性的产蓝区?东汉末年的学者赵岐,路过陈留,看见山冈上到处种着蓝草,就兴致勃勃地写了一篇《蓝赋》,并在序中说:“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为业?”赤色主要用茜草染红?汉代,大规模种植茜草?当时又从西域传入一种染红色的红花?用茜草染成的红色叫“绛”,接近于现代所谓的土耳其红?而用红花染成的红色叫“真红”,有“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之誉?黄色主要是用栀子来染?栀子的果实含有花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在两汉典章制度汇编《汉官仪》中,记有“染园出厄茜,供染御服”,厄即桅,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也用栀子?白色可用天然矿物绢云母涂染,但主要是通过漂白的方法取得?漂白是使用化学溶剂将织物从漂染成为白色的过程?漂白生丝只要用强碱脱去丝胶即可?漂白麻,则多用草木灰加石灰反复浸煮?黑色主要是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桕叶等?这些植物含有单宁酸,和铁相作用后,就会在织物上生成黑色沉淀?这种颜色性质稳定,能够经历日晒和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对植物染料的需要量也不断增加,因而在汉代出现了以种植染草为业的人?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千亩栀茜,千亩姜韭,此其人皆以千户侯等?”说明当时种植栀茜的盛况?红花传入中原后,也出现了以种红花为业的人?秦汉时期的矿物颜料主要是朱砂,当时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逐渐成为普遍采用的颜料?此外还出现了蜡染技术?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彩绘印花丝绸织品中,不少红色花纹都是用朱砂绘制的?如有一件朱红色菱纹罗做的丝锦袍,就是用朱砂染上去的?朱砂颗粒研磨得细而均匀,其色泽到今天仍然十分鲜艳,说明西汉时我国劳动人民使用朱砂已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东汉以后,随着炼丹术的发展,开始人工合成硫化汞,古时称人造的硫化汞为银朱或紫粉霜,以与天然的朱砂区别,它主要是用硫磺和水银在特制的容器里进行升华反应提取?秦汉时期的印染技艺

染色工业发展史 染色技术其历史可追溯到史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是最早有纺织品及发展染色工艺的国家。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早在5万年以前就开始应用红色氧化铁(Fe2O3)矿物颜料,涂绘居住的山洞。说明在史前的人类已懂得应用颜料。新石器肘代,人们已经懂得应用赭黄、雄黄、朱砂、黄丹等矿物颜料在织物上着色。同时,选用植物染料为原始纺织品增加色彩。公元前1000至前771年(距今约3000年)的周朝已经设有掌管染色的“染人”职官,也称之为“染草之官”,负责染色事务,实行纺织专业分工制度。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绚丽多彩的印花丝织品,说明了中国在二千年前,已可以应用印花技术。在秦朝,设有“染色司”。自汉至隋,各代都设有“司染署”。 诗经中有用蓝草、茜草染色的诗歌,可见中国在东周时期使用植物染料已在民间普遍应用。先秦古籍《考工记》(作者不详)是中国第一部工艺规范和工作标准的汇编。书中“设时之工”记录了中国古代练丝、纺绸、手绘、刺绣等工艺。贾恩勰 着的《齐民要术》中有关于种植染料植物和萃取染料加工过程,如“杀双花法”和“造靛法”所制成的染料可以长期使用。1637年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描述了有关各种染料练制的化学工艺以及各种染料在织物上的染色方法。 1371年,欧洲开始有染色、印花的记载资料。同年法国巴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染色专业协会。 1471年欧洲各国的染色从业者齐集英国伦敦,通过了第一个会章并成立染色业者协会。 1884年英国成立了染色工作者及配色师协会。‘染料索引’由其协会编撰,功不可没。 1856年英国的WH柏金用重铬酸钾氧化笨胺硫酸盐,得到一种黑色沉淀物,发现它能将丝织品紫红色,次年设厂生产,取名为苯胺紫染蚪或冒肤,供染色使用,开创了化学合成染料工业新纪元。] 1858年读德国 J P 格里斯发规了苯胺的重氮化反应。 1860年发明了苯胺黑(Aniline Black)并开发其染色法。 1861年C H 曼思合成了第一只偶氮染料苯胺黄,并设立纳夫妥染料化工(Napthol Chemie, Offenbach)。从此偶氮染料成了染料中的一大类别,纳夫妥染料化工并入赫司特后,赫司特也成了偶氮染料的主要制造厂。 1868年德国化学家制得茜红( C I 媒染红11),开始了羟基蒽醌媒介染料的发展。 1870年德国巴斯夫的化学家合成了蒽醌染料、成为了还原染料的主要制造厂。 1870年德国化学家A拜耳由天然靛红与三氧化磷反应并还原得到靛蓝并在1878年完成了全合成靛蓝。 1876年德国维特氏提出染料发色团假说,认为染料耍成为有色色素,色素分子必须要存在有特定的不饱和原子团,他把这些特定的原子团分为发色团及助色团。该发色理论对染料化学及工业影响深远。 1873年法国化学家克鲁西昂和布把里尼制得棕色硫化染料(CI硫化棕1)。 1880年英国利德霍利德公司的托马斯和R霍 利德,进行了不溶性隅氮染料的应用。此组染料又称之纳夫妥染料或冰染染料。 1884年德国P博蒂格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了第一只直接染料刚果红,开创了直接染料的制造。 1908年德国人赫斯等人,以咔唑为原料制成第一只硫化还原染料海昌蓝。 1923年瑞士汽巴发现了酸性一氯三嗪染料,并在1953年生产。开始了活性染料的发展。 1952年德国赫司特生产了用于羊毛的活性染料Remalan, 但效果不佳。 1922年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发现醋纤 。分散染料最早用于醋酯纤维染色,称之为醋纤染料,并开始生产。 1953 C M Whittaker 将分散染料应于聚酯纤维的染色上,获得迅速的发展。 1956年英国卜内门公司开发了二氯均三嗪活性染料,普施安M,生产了用于棉纤维的活性染料。 1957年卜内门公司又开发 了一氯均三嗪型染料 1958年赫司特又将乙烯砜基活性 染料成功地应用于纤维素纤维,取名为雷马素。 1960年瑞士山德士与嘉基推出三氯嘧啶活性染料黛棉丽 X。 1961年拜耳推出二氯喹淋活性染料 Levafix E。 1970至1971年山德士及拜耳先后推出二氟 一氯嘧啶染料 Drimarene K,R及 Levafix EA,PA。 1972年卜内门推出双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 1976年卜 内门又生产了以膦酸基活性,可以在非碱性条件下进行染色,称之为Procion T。 1978年汽巴引进 了一氟均三嗪活性染料,名之为Cibacron F。 1980年日本住友开发了乙烯砜一氯均 三嗪双活性官能基活性染料的Sumitfix Supra。 1984 年日本化药在均三嗪环的基础上加入烟酸取代基的中性活性染料,商品名为卡雅赛隆(Kayacelon React)。 1993至1994年间,德国卫生部经鉴定后,禁止若干染料应用于织物的染色、印花上。目前在大约3200多种偶氮染料中,德国卫生部根据MAK Ⅲ A1及A2的规定,已列出有22种染料中间体含有致癌成分或裂解出致癌性物质,涉及的染料超过132个。由此许多新型的环保染料相继开发,以取代原有的染料品种。近年在染料的使用上,陈旧工艺正在逐渐被淘汰,取代以新的工艺,这些新工艺引入纺织所有生产程序中,致力于节省能源、环境保护、控制成本、提高效益、提高质量等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主题上。因此,染料的发展虽然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世界染料的总生产量仍然保持着上升的趋势。 关于世界上第一只合成染料的由来因为有几种说法。我选择了1856年柏金企图合成天然抗疟剂时,意外地制造出第一个合成染料-苯胺紫,导致了一项对社会经济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科学工业——化学合成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这一考证。关于环保型染料的问题目前有很多生产厂家尤其是染料用户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是凡偶氮染料既是非环保型染料。实际上不是这样。而是含有有致癌成分或裂解出致癌性物质的22种染料中间体的偶氮染料才是非环保型染料。我在经营染料的过程中,常遇到这种情况,弄得哭笑不得,因为他一定要坚持他的讲法。无法解释,只有引经据典慢慢掰。至于禁用染料及其替代品因为要讲的太多,其表格也多,只能在以后稍加描述。需要了解详细情况的朋友可参阅国内1998年出版的‘禁用染料及其代用’一书。

染料的发展历程论文摘要

染色工业发展史 染色技术其历史可追溯到史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是最早有纺织品及发展染色工艺的国家。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早在5万年以前就开始应用红色氧化铁(Fe2O3)矿物颜料,涂绘居住的山洞。说明在史前的人类已懂得应用颜料。新石器肘代,人们已经懂得应用赭黄、雄黄、朱砂、黄丹等矿物颜料在织物上着色。同时,选用植物染料为原始纺织品增加色彩。公元前1000至前771年(距今约3000年)的周朝已经设有掌管染色的“染人”职官,也称之为“染草之官”,负责染色事务,实行纺织专业分工制度。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绚丽多彩的印花丝织品,说明了中国在二千年前,已可以应用印花技术。在秦朝,设有“染色司”。自汉至隋,各代都设有“司染署”。 诗经中有用蓝草、茜草染色的诗歌,可见中国在东周时期使用植物染料已在民间普遍应用。先秦古籍《考工记》(作者不详)是中国第一部工艺规范和工作标准的汇编。书中“设时之工”记录了中国古代练丝、纺绸、手绘、刺绣等工艺。贾恩勰 着的《齐民要术》中有关于种植染料植物和萃取染料加工过程,如“杀双花法”和“造靛法”所制成的染料可以长期使用。1637年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描述了有关各种染料练制的化学工艺以及各种染料在织物上的染色方法。 1371年,欧洲开始有染色、印花的记载资料。同年法国巴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染色专业协会。 1471年欧洲各国的染色从业者齐集英国伦敦,通过了第一个会章并成立染色业者协会。 1884年英国成立了染色工作者及配色师协会。‘染料索引’由其协会编撰,功不可没。 1856年英国的WH柏金用重铬酸钾氧化笨胺硫酸盐,得到一种黑色沉淀物,发现它能将丝织品紫红色,次年设厂生产,取名为苯胺紫染蚪或冒肤,供染色使用,开创了化学合成染料工业新纪元。] 1858年读德国 J P 格里斯发规了苯胺的重氮化反应。 1860年发明了苯胺黑(Aniline Black)并开发其染色法。 1861年C H 曼思合成了第一只偶氮染料苯胺黄,并设立纳夫妥染料化工(Napthol Chemie, Offenbach)。从此偶氮染料成了染料中的一大类别,纳夫妥染料化工并入赫司特后,赫司特也成了偶氮染料的主要制造厂。 1868年德国化学家制得茜红( C I 媒染红11),开始了羟基蒽醌媒介染料的发展。 1870年德国巴斯夫的化学家合成了蒽醌染料、成为了还原染料的主要制造厂。 1870年德国化学家A拜耳由天然靛红与三氧化磷反应并还原得到靛蓝并在1878年完成了全合成靛蓝。 1876年德国维特氏提出染料发色团假说,认为染料耍成为有色色素,色素分子必须要存在有特定的不饱和原子团,他把这些特定的原子团分为发色团及助色团。该发色理论对染料化学及工业影响深远。 1873年法国化学家克鲁西昂和布把里尼制得棕色硫化染料(CI硫化棕1)。 1880年英国利德霍利德公司的托马斯和R霍 利德,进行了不溶性隅氮染料的应用。此组染料又称之纳夫妥染料或冰染染料。 1884年德国P博蒂格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了第一只直接染料刚果红,开创了直接染料的制造。 1908年德国人赫斯等人,以咔唑为原料制成第一只硫化还原染料海昌蓝。 1923年瑞士汽巴发现了酸性一氯三嗪染料,并在1953年生产。开始了活性染料的发展。 1952年德国赫司特生产了用于羊毛的活性染料Remalan, 但效果不佳。 1922年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发现醋纤 。分散染料最早用于醋酯纤维染色,称之为醋纤染料,并开始生产。 1953 C M Whittaker 将分散染料应于聚酯纤维的染色上,获得迅速的发展。 1956年英国卜内门公司开发了二氯均三嗪活性染料,普施安M,生产了用于棉纤维的活性染料。 1957年卜内门公司又开发 了一氯均三嗪型染料 1958年赫司特又将乙烯砜基活性 染料成功地应用于纤维素纤维,取名为雷马素。 1960年瑞士山德士与嘉基推出三氯嘧啶活性染料黛棉丽 X。 1961年拜耳推出二氯喹淋活性染料 Levafix E。 1970至1971年山德士及拜耳先后推出二氟 一氯嘧啶染料 Drimarene K,R及 Levafix EA,PA。 1972年卜内门推出双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 1976年卜 内门又生产了以膦酸基活性,可以在非碱性条件下进行染色,称之为Procion T。 1978年汽巴引进 了一氟均三嗪活性染料,名之为Cibacron F。 1980年日本住友开发了乙烯砜一氯均 三嗪双活性官能基活性染料的Sumitfix Supra。 1984 年日本化药在均三嗪环的基础上加入烟酸取代基的中性活性染料,商品名为卡雅赛隆(Kayacelon React)。 1993至1994年间,德国卫生部经鉴定后,禁止若干染料应用于织物的染色、印花上。目前在大约3200多种偶氮染料中,德国卫生部根据MAK Ⅲ A1及A2的规定,已列出有22种染料中间体含有致癌成分或裂解出致癌性物质,涉及的染料超过132个。由此许多新型的环保染料相继开发,以取代原有的染料品种。近年在染料的使用上,陈旧工艺正在逐渐被淘汰,取代以新的工艺,这些新工艺引入纺织所有生产程序中,致力于节省能源、环境保护、控制成本、提高效益、提高质量等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主题上。因此,染料的发展虽然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世界染料的总生产量仍然保持着上升的趋势。 关于世界上第一只合成染料的由来因为有几种说法。我选择了1856年柏金企图合成天然抗疟剂时,意外地制造出第一个合成染料-苯胺紫,导致了一项对社会经济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科学工业——化学合成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这一考证。关于环保型染料的问题目前有很多生产厂家尤其是染料用户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是凡偶氮染料既是非环保型染料。实际上不是这样。而是含有有致癌成分或裂解出致癌性物质的22种染料中间体的偶氮染料才是非环保型染料。我在经营染料的过程中,常遇到这种情况,弄得哭笑不得,因为他一定要坚持他的讲法。无法解释,只有引经据典慢慢掰。至于禁用染料及其替代品因为要讲的太多,其表格也多,只能在以后稍加描述。需要了解详细情况的朋友可参阅国内1998年出版的‘禁用染料及其代用’一书。

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采用天然物质作染料。自炼焦工业发展后,从副产品煤焦油中分离出苯、萘、蒽等芳烃化合物,为合成染料提供了原料,染料生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1856年,英国化学家帕金(WHPerkin,1838-1907)在制取奎宁的试验中意外地发现一种紫色染料——苯胺紫。1857年苯胺紫投入生产,这标志着合成染料工业的开端。1868 年,德国化学家格雷贝(CGraebe,1841-1927)和利伯曼(CLiebermann,1842-1914)合成出茜素;1880 年,德国化学家拜尔(Avon Baeyer,1835-1917)注册了合成靛蓝的专利;1901年,德国化学家博恩(Rbohn,1862-1922)合成了蓝色染料——阴丹士林。这三种化合物是合成染料工业发展中三个里程碑式的发明。

染料的发展历程论文怎么写

国内的?还是世界的?范围太广,跨度太大。这样的论文不咸不甜。这个论文要与时俱进,以环保为主题,从偶氮、重金属发展到现在的环保染料,延伸开来染色的技术也在发展,液体染料染色,无水染色等等,太多素材供你写,还是抓住主题,环保最好。

染色工业发展史 染色技术其历史可追溯到史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是最早有纺织品及发展染色工艺的国家。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早在5万年以前就开始应用红色氧化铁(Fe2O3)矿物颜料,涂绘居住的山洞。说明在史前的人类已懂得应用颜料。新石器肘代,人们已经懂得应用赭黄、雄黄、朱砂、黄丹等矿物颜料在织物上着色。同时,选用植物染料为原始纺织品增加色彩。公元前1000至前771年(距今约3000年)的周朝已经设有掌管染色的“染人”职官,也称之为“染草之官”,负责染色事务,实行纺织专业分工制度。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绚丽多彩的印花丝织品,说明了中国在二千年前,已可以应用印花技术。在秦朝,设有“染色司”。自汉至隋,各代都设有“司染署”。 诗经中有用蓝草、茜草染色的诗歌,可见中国在东周时期使用植物染料已在民间普遍应用。先秦古籍《考工记》(作者不详)是中国第一部工艺规范和工作标准的汇编。书中“设时之工”记录了中国古代练丝、纺绸、手绘、刺绣等工艺。贾恩勰 着的《齐民要术》中有关于种植染料植物和萃取染料加工过程,如“杀双花法”和“造靛法”所制成的染料可以长期使用。1637年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描述了有关各种染料练制的化学工艺以及各种染料在织物上的染色方法。 1371年,欧洲开始有染色、印花的记载资料。同年法国巴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染色专业协会。 1471年欧洲各国的染色从业者齐集英国伦敦,通过了第一个会章并成立染色业者协会。 1884年英国成立了染色工作者及配色师协会。‘染料索引’由其协会编撰,功不可没。 1856年英国的WH柏金用重铬酸钾氧化笨胺硫酸盐,得到一种黑色沉淀物,发现它能将丝织品紫红色,次年设厂生产,取名为苯胺紫染蚪或冒肤,供染色使用,开创了化学合成染料工业新纪元。] 1858年读德国 J P 格里斯发规了苯胺的重氮化反应。 1860年发明了苯胺黑(Aniline Black)并开发其染色法。 1861年C H 曼思合成了第一只偶氮染料苯胺黄,并设立纳夫妥染料化工(Napthol Chemie, Offenbach)。从此偶氮染料成了染料中的一大类别,纳夫妥染料化工并入赫司特后,赫司特也成了偶氮染料的主要制造厂。 1868年德国化学家制得茜红( C I 媒染红11),开始了羟基蒽醌媒介染料的发展。 1870年德国巴斯夫的化学家合成了蒽醌染料、成为了还原染料的主要制造厂。 1870年德国化学家A拜耳由天然靛红与三氧化磷反应并还原得到靛蓝并在1878年完成了全合成靛蓝。 1876年德国维特氏提出染料发色团假说,认为染料耍成为有色色素,色素分子必须要存在有特定的不饱和原子团,他把这些特定的原子团分为发色团及助色团。该发色理论对染料化学及工业影响深远。 1873年法国化学家克鲁西昂和布把里尼制得棕色硫化染料(CI硫化棕1)。 1880年英国利德霍利德公司的托马斯和R霍 利德,进行了不溶性隅氮染料的应用。此组染料又称之纳夫妥染料或冰染染料。 1884年德国P博蒂格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了第一只直接染料刚果红,开创了直接染料的制造。 1908年德国人赫斯等人,以咔唑为原料制成第一只硫化还原染料海昌蓝。 1923年瑞士汽巴发现了酸性一氯三嗪染料,并在1953年生产。开始了活性染料的发展。 1952年德国赫司特生产了用于羊毛的活性染料Remalan, 但效果不佳。 1922年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发现醋纤 。分散染料最早用于醋酯纤维染色,称之为醋纤染料,并开始生产。 1953 C M Whittaker 将分散染料应于聚酯纤维的染色上,获得迅速的发展。 1956年英国卜内门公司开发了二氯均三嗪活性染料,普施安M,生产了用于棉纤维的活性染料。 1957年卜内门公司又开发 了一氯均三嗪型染料 1958年赫司特又将乙烯砜基活性 染料成功地应用于纤维素纤维,取名为雷马素。 1960年瑞士山德士与嘉基推出三氯嘧啶活性染料黛棉丽 X。 1961年拜耳推出二氯喹淋活性染料 Levafix E。 1970至1971年山德士及拜耳先后推出二氟 一氯嘧啶染料 Drimarene K,R及 Levafix EA,PA。 1972年卜内门推出双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 1976年卜 内门又生产了以膦酸基活性,可以在非碱性条件下进行染色,称之为Procion T。 1978年汽巴引进 了一氟均三嗪活性染料,名之为Cibacron F。 1980年日本住友开发了乙烯砜一氯均 三嗪双活性官能基活性染料的Sumitfix Supra。 1984 年日本化药在均三嗪环的基础上加入烟酸取代基的中性活性染料,商品名为卡雅赛隆(Kayacelon React)。 1993至1994年间,德国卫生部经鉴定后,禁止若干染料应用于织物的染色、印花上。目前在大约3200多种偶氮染料中,德国卫生部根据MAK Ⅲ A1及A2的规定,已列出有22种染料中间体含有致癌成分或裂解出致癌性物质,涉及的染料超过132个。由此许多新型的环保染料相继开发,以取代原有的染料品种。近年在染料的使用上,陈旧工艺正在逐渐被淘汰,取代以新的工艺,这些新工艺引入纺织所有生产程序中,致力于节省能源、环境保护、控制成本、提高效益、提高质量等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主题上。因此,染料的发展虽然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世界染料的总生产量仍然保持着上升的趋势。 关于世界上第一只合成染料的由来因为有几种说法。我选择了1856年柏金企图合成天然抗疟剂时,意外地制造出第一个合成染料-苯胺紫,导致了一项对社会经济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科学工业——化学合成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这一考证。关于环保型染料的问题目前有很多生产厂家尤其是染料用户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是凡偶氮染料既是非环保型染料。实际上不是这样。而是含有有致癌成分或裂解出致癌性物质的22种染料中间体的偶氮染料才是非环保型染料。我在经营染料的过程中,常遇到这种情况,弄得哭笑不得,因为他一定要坚持他的讲法。无法解释,只有引经据典慢慢掰。至于禁用染料及其替代品因为要讲的太多,其表格也多,只能在以后稍加描述。需要了解详细情况的朋友可参阅国内1998年出版的‘禁用染料及其代用’一书。

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论文

文章作者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中国的屈辱历史也随之开始,这,便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不堪回首的侵略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面对一堆悲惨的数据愤怒的大声嚷嚷几声就算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更应该冷静的分析这段历史,然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可以简单的以1919作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同它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甚至连关税都要同英国商量,曾经的天朝上国此时不得不对船坚炮利的英国言听计从。即便如此,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仍是贪得无厌,它们又通过南京条约副约,虎门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以方便它们更好的在中国进行搜刮和侵略。美国无耻的将所谓“扩大各国权益”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而法国则用《黄埔条约》将传教士的坟地都搬到了中国,更可悲的是,为他们守墓的,居然还是我们中国人。和平的日子没过几年,资本主义列强又开始蠢蠢欲动。英法急欲通过“修约”来扩大他们在华的侵略范围,而不巧的是,他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的皇帝拒绝了。而他们,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绝不仅仅是烧毁了一座圆明园那么简单。天津条约使的他们的魔爪伸向中国内地,而北京条约则使大批中国人被当作“猪仔”贩卖出国。与此同时,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久的俄国也趁火打劫,强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每每想到俄国的版图,笔者的心都不禁一颤,那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啊!可是,那些数字,本来有很多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在资本主义列强无耻侵略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有所觉醒,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外国侵略者的打击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促进作用仍不可磨灭! 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样是“师夷长计”,同样是向要富国强兵。然而,日本成功的摆脱了被侵略的命运,而我们,却反过来被曾经得到我们诸多恩惠的小小岛国——日本,打的落花流水。甲午战败,难过的不仅是李鸿章。甲午战败,低头自省的,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时至今日,我们仍需以此为鉴,不断革新政治,不断发展科技。只有这样,才能不至重蹈100多年前的覆辙,也才能真正的,雄立于世界之林!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赞叹前人的勇气,在那样一个灰暗的时代,在那样一个连国家最高统治者都沦为别人附庸的时代,那些英雄还是坚定的走自己的道路,希望用自己的决心和勇气来拯救他们所深爱的国家和人民。没错,八国联军侵华了,辛丑条约签订了,义和团失败了,辛亥革命果实也被袁世凯这个卖国贼给窃取了。可是,可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的农民在抗争,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抗争,中国人的意志并未被消磨,那些英雄,用他们的鲜血告诉我们:中国人,绝不允许“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局面出现! 1919年,《凡尔赛合约》签订,中国人作为战胜国依然摆脱不了被忽略的局面。于是,中国人民愤怒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21条”,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在全国开展起来。五四运动胜利了,清政府妥协了,合约上也终于没有中国人的签字了。而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学生为先锋的,工人为主力的五四运动便顺理成章的被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永载史册!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GCD登上历史舞台,带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建立新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到此结束。【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我建议你看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

700万人是一家,大家各有生活,各有忙碌,未必有相同际遇,但可一同梦想,一齐分享努力成果。诚望大家齐心为这个家发声,共建一个安乐的窝,唱一阙开心的歌。

  • 索引序列
  • 染料的发展历程论文
  • 染料的发展历程论文题目
  • 染料的发展历程论文摘要
  • 染料的发展历程论文怎么写
  • 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