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电话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电话

发布时间: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电话

科研机构 截止2015年,学校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15个,机械工业联合会所属实验室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北京市哲社基地3个,国际合作中心1个。 科研机构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 北京市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数字社区工程研究中心汽车结构部件先进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光电子技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城市与重大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机械工业联合会所属实验室(3个)机械工业印刷装备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重型机床数字化设计与测试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18个)先进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多媒体与智能软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交通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环境与病毒肿瘤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北京激光技术实验室可信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北京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性研究实验室首都工程教育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饮料及食品添加剂质量监督检验站  北京市焊接设备研究与开发中心固体微结构与性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北京市生态环境材料及其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激光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城市交通运行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高层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物联网软件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环境友好新材料技术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激光先进制造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抗病毒药物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污水生物处理与过程控制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碳基纳米材料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脑信息智慧服务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机械结构非线性振动与强度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数字化医疗3D打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绿色建筑环境与节能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合作中心  中德激光技术中心学术团体 学术团体学术团体(10个) ★中国水泥协会新型干法水泥分会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专业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显象应用分会 ★中国力学会力学史和方法论分会 ★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 ★中国老教授学会理工专业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科技老教授协会 北京工业大学承担了一大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重点项目,据教育部统计口径,学校2010年到校科技经费62071万元,是“十五”末的2倍,年平均增长率约15%。(1)2014年获奖情况。获各类科技奖励45项,其中,环能学院参与完成“配外聚合物构筑与结构性能调控”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个人排名第二; 环能学院参与完成“新型香精制备与香气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工业大学为第三完成单位;激光院参与完成“界面性质与光 电器件特性关系调控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工业大学为第四完成单位。省部级奖22项,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 技术)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视同省部级奖励的国家登记社会力量奖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会奖、行业奖等20项。(2)2014年度学术论文。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201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及高校排名,北京工业大学科学引文索引SCIE收录论文 695篇,排名63位;工程索引EI(核心版)收录论文864篇,排名47位;国际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S收录论文244篇,排名43位;科学引文索 引光盘版(SCI-CDE)2003至2012年2562篇论文被引用20250次,排名66位;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论文92篇,排名 51位。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论文1178篇,排名49位;论文被引用4532次,排名81位。(3)2014年度知识产权。至2014年底,北京工业大学在高校有效发明专利量排名20,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15。全年以北京工业大学为申请人共申请专 利1593项,其中发明专利1480项,实用新型108项,外观设计5项。获得专利授权549项,其中发明专利425项,实用新型119项,外观设计5 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67项。申请国外专利7项,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协定)10项,授权国外专利3项。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奖励100多项,共申请国家专利2480项,获得专利授权1462项。 馆藏资源 截止2013年 ,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共100余万册,引进各种数据库资源40多种(含数据库60多个),包括Web of knowledge、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EI Village、ISI Proceedings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SPIE 、OCLC Firstsearch、Elsevier、Springer-Link、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大型的网络版数据库,引进中外文期刊一千六百多种,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加入了OCLC、CALIS和BALIS等馆际网络。 学术刊物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74年;其主要刊登光学工程与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与建筑、交通工程、环境与能源、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应用数学与物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是中文核心期刊,被国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创刊于2001年,曾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北京市优秀社科期刊和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数据库”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来源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为月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是英国《科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TRANSPORT数据库、德国《数学评论》和美国《最新数学出版物》等收录刊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3),学报在综合性科学技术学科类目中,复合影响因子624,学科排序80/403;综合影响因子278,学科排序158/403;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学科文献类目中,学科复合影响因子708,学科排序53/117。

新世纪社科论坛院士论坛经济与管理金融与证券社会与法律文学与历史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京市社科期刊质量评定一级期刊(01)北京市第六届优秀社科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委主办单位:北京工业大学ISSN:1671-0398CN:11-4558/G地址:北京朝阳区平乐园100号邮政编码:100022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电话

1]吴琼 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2]施蕾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3]本报记者 李涛 孙娜 我国正稳步构建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9-29(001) [4]张晨博 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5]曾小菱 曾一峰 本报记者 汪启明 食品安全警钟长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1/09(005) [6]记者 虞家琳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 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 [7]姜艳 我省打响食品安全攻坚战[N] 河北日报,2004-09-24 [8]刘颖记者 李涛 打造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完善食品安全技术保证[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11-24(001) [9]曾小菱 本报记者 汪启明 四川首开食品安全成立法听证会[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23(001) [10]徐爱芝 本报记者 杨晓伟 冯保良 食品安全监管就要出重拳了[N] 锦州日报,2009-04-10(A02) [11]郑祖婷,郑菲 “五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9) [12]余健 《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8) [13]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14]叶明 《食品安全法》框架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析[J] 口岸卫生控制,2011,(1) [15]白晨,王淑珍,黄玥 食品安全内涵需要准确把握——“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建设中的理解与认识[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6) [16]李然 基于“逆选择”和博弈模型的食品安全分析——兼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制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张永伟,王会敏,郝海鹰,张桃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J] 职业与健康,2010,(9) [18]王卫东,赵世琪 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 中国调味品,2010,(6) [19]李锐,任民红 超市食品安全消费的博弈分析——佛山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J] 特区经济,2010,(7) [20]武文涵,孙学安 把握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起点——从农药残留视角看我国食品安全[J] 食品科学,2010,(19) [21]曾光霞,贺稚非,励建荣 食品安全与系统食品安全观探讨[J] 食品工业科技,2009,(5) [22]刘桂华,朱舟,张慧敏,谢建滨,彭朝琼 食品安全与健康——深圳市卫生部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 化学通报,2009,(7) [23]于晓光,宋慧宇 论《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J] 行政与法,2010,(1) [24]陶纯洁,朱燕平,王旭峰 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5) [25]徐萌,陈超 食品安全目标研究及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J] 食品科学,2007,(6) [26]李怀 基于我国当代食品安全风险下的食品安全理念与模式的进化[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7]李金学,董胜华,张卫源,裴宝河,陈俊生,罗生林 河南省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5) [28]覃海元 食品安全目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3) [29]罗云波,吴广枫 从国际食品安全管理趋势看我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修改[J] 中国食品学报,2008,(3) [30]于军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发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10) [31]蒋丽红 加快“餐桌污染”治理期 构筑食品安全防治体系——对龙岩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2) [32]廖晖 中英专家聚会重庆, 探讨食品安全问题 寻求中英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J] 重庆与世界,2005,(2) [33]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2) [34]姚蕊 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急需食品安全立法[A] [C]: ,2005: [35]记者 孙延峰 全面抓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工作 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09-05-13(A01) [36]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37]支树平 加强全球合作 维护食品安全[N] 中国质量报,2010-11-09(001) [38]刘颖李涛 国家食药监管局四项举措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08-09(001) [39]深圳商报记者 崔霞 食品安全五大工程今年启动[N] 深圳商报,2006-03-01(A01) [40] [Z] ISO/TC 34: 2007, [41]本报记者 李涛 龙头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要先行一步[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3/29(001) [42]本报记者 郭献军 食品安全:源头监控是关键[N] 中国商报,2004/11/19 [43]本报记者 陈文波 强国 韩立 九大问题考验奥运食品安全[N] 市场报,2005-07-20(013) [44] 餐桌污染食品安全备受关注[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04-18(005) [45]记者 周元春 我市力推食品安全五大工程[N] 深圳特区报,2006-05-23(A11) [46]王盼盼 食品供应链安全(一) 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的关系[J] 肉类研究,2010,(1) [47]本报记者 郭燕春 解决食品安全要从基础开始[N] 中国商报,2004/11/12 [48]记者 李涛 全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6-01(001) [49]记者 宋柏松、王玉亮 秦皇岛市全力打造食品安全净土[N] 河北日报,2006-07-16(001) [50]记者 方兴业 李克军 重点食品安全基本得到保障[N] 深圳特区报,2007-01-31(A03) [1]曾星夏文俊 开创国际间加强食品安全合作新局面[N] 中国质量报,2007-11-28(001) [2]宣讲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助推《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中国-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讨会在京举行[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5) [3]王晓丽 我国食品工业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 [4]张潇方 食品安全与和谐社会[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 [5]记者 冯琳 积极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11-06-16(A01) [6]记者 乐敏 徐祝君 食品安全,商场、超市能得几分?[N] 舟山日报,2011-01-26(002) [7]本报记者 宗合 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N] 阿克苏日报,2009-06-01(005) [8]记者 胡美兰 食品安全:新世纪新挑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08/17(001) [9]本报记者 李远方 保障食品安全应建立监管责任追究制[N] 中国商报,2005/04/01 [10]记者 聂乔 我市加强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N] 大连日报,2010-10-05(A01) [11]陈菲 食品安全防线能否重塑消费信心[N] 科技日报,2009-06-02(004) [12]朱晓京 社区食品安全监督员上岗[N] 沈阳日报,2006-05-18(A04) [13]刘键 力争食品安全实现历史性突破[N] 深圳特区报,2006-08-02(A01) [14]史玉成 企业要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义务[N] 中国质量报,2007-11-26(001) [15]石国胜 食品安全法 专家有话说[N] 人民日报,2007-11-21(013) [16]驻地记者 田洪顺 “组合拳”提升食品安全体系建设[N] 医药经济报,2007-12-17(006) [17]沈半 我省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走在全国前列[N] 浙江日报,2007-12-28(019) [18]毛磊 万条公众建议 聚焦食品安全[N] 人民日报,2008-06-04(015) [19]杨国芳本报记者 刘铭 食品安全示范店 放心消费的金字招牌[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8(A05) [20]杨林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佳思路——以HACCP认证为基础,导入GS1系统[J] 标准科学,2010,(8) [21]仇东朝,于春娣,李颖 浅析《食品安全法》对农村食品安全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0) [22]汪自成,卢山 问题与对策:从食品安全到《食品安全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3]邢曼媛,侯晶晶 浅议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从《食品安全法》的角度[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24]任端平,潘思轶,何晖,薛世军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概念辨析[J] 食品科学,2006,(6) [25]陈峰 提高全民对食品营养及安全的认知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J] 中国食品学报,2006,(6) [26]梁黎东 如何应对众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食品安全认证融合解决方案[J] 中国食品工业,2008,(5) [27]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 食品科学,2003,(8) [28]白丽 基于食品安全的行业管制与企业行动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29]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 周伯华 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N] 中国工商报,2009-05-09(A02) [30]张云中 国际食品行业瞩目中国食品安全[N] 国际商报,2009-05-06(014) [31]王二伟 本报记者 王会生 全国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在河南召开[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11/08(001) [32]锺 选 食品安全遭遇标准瓶颈[N] 中国商报,2004/12/17 [33]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从农田到餐桌 全程食品安全步伐加快[N] 中国商报,2005/01/28 [34]关磊 食品安全亚运行活动暨亚运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举行[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11-04(A01) [35]本报记者 何沙洲 “食品包装安全等同于食品安全”[N] 经理日报,2009-04-20(C01) [36]本报记者 孙燕明 三大食品安全隐患[N] 中国消费者报,2005-08-24(C01) [37]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超市不应负全责[N] 中国商报,2005-03-18 [38] [Z] :2009, [39]民以食为天 自动识别技术与食品安全[J]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6,(2) [40]本报记者 陈华 一场“被放大”的幼儿园食品安全风波[N] 工人日报,2011-03-24(005) [41]记者 石巍 唐山市食品安全14项指标完成良好[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14(001) [42]任震宇 关注食品安全有支“星火服务队”[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1(A06) [43]贾君 首都工商高科技手段“保驾”奥运食品安全[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6(A01) [44]本报记者 李涛 把好餐饮食品安全最后一道关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2-27(001) [45]康琦 黄官国 共同打好世博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攻坚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3-02(001) [46]实习生 易立 食品安全追溯,何时能进百姓的“菜篮子”?[N] 科技日报,2010-11-30(004) [47]本报记者 邓宏鹰 钟少鸿 广西“少边”力筑食品安全防线 突破差异 各出良策[N] 中国食品报,2010-11-02(003) [48]本报记者 马晓华 食品安全监管:风暴过后 任重道远[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1-01(T04) [49]本报记者 赵笛 食品安全法,给我们保障了些什么[N] 青岛日报,2009-03-03(016) [50]本报记者 郭燕春 标准混乱成为食品安全之痛[N] 中国商报,2004-12-17

好友发声把舆论引向了这一边,我觉得可能是故意为止,背后的真实情况现在还不清楚。

具体原因只有当事人知道,因为外界太多的猜测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作为好友发声可能只是想谣言就此停止,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9月19日晚上10点左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2017届博士生卓某,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19栋学生公寓跳楼身亡。南京大学宣传部部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学校保安部、后勤部和相关部门已经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处理。经过调查,学校得出结论,论文的第一作者导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争议。没有证据表明是老耿害死了卓。南京仙林派出所仍在调查中,学校和家属还没有收到警方的最后通知,卓学生的真正死因尚不清楚,但警方表示,他们已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9月19日晚,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一名女博士生从宿舍楼跳楼身亡。21日10点左右,她的同学们自发地在坠落地点放上鲜花和蜡烛,并鞠躬表达他们的悲痛。本刊记者/李向水俣,带网络传记论文被导师抢去作业不存在的南大博士生周宁(化名)是卓同学的好朋友。至于耿,他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周宁说,这篇论文是在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次会议后发表的。论文题目为耿至卓,作品主要由卓完成。耿曾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具体的修改也由卓同学完成,而耿是文章的第一作者。这篇题为《环境研究的反思: 环境心理学视角》的论文于2018年2月发表在《南京工业大学学报》上,并于2017年12月28日接受发表。2017年10月21-22日,2017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环境论坛在南京举行,由南京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系主办。南京大学教授耿爽以「从心理学角度看环境问题: 过去十年国内环境心理学研究回顾」为题作专题演讲。《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向记者证实,2017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与环境论坛的主题是整理环境学科,要求每位专家提交一篇论文,论文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南京工业大学学报》上。耿向会议提交了一份报告,并提供了文件。耿、卓共同签署的文件内容与耿会议报告的内容相同。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告诉记者,学术会议手稿的第一作者通常由导师签名。此外,2017年9月,卓仪林刚刚开始自己的博士学习,在入学一个多月后的学术会议上,以原创作者的身份撰写和提交论文非常困难。 校方称其不存在无法毕业的压力作为卓某密友,周宁称,由于卓同学与导师耿某某关系较差,她的一些研究想法也被打压。博士生通常在二年级上学期进行的中期考核,但卓某被导师延期一年,与下一级博士生一起进行考核。而一般情况下,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几乎不会出现被延期的情况,因此这件事对卓同学造成了很大压力。不过,记者从相关渠道获取的信息显示,卓同学的博士中期考核结果为“通过”。与卓同学同一个课题组的同学赵正(化名)则表示,卓同学在博士一年级时确实与导师发生过摩擦,但后来就和解了,导师没有进行过打压。此外,卓同学在投的另一篇英文论文就是用导师的项目资助完成的。卓某同课题组的另一名同学刘菲(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今年9月10日,卓同学在课题组内祝导师耿某节日快乐的截图。在她看来,卓同学性格开朗,有真性情,平常与课题组同学较好,不存在网传被导师孤立的情况。9月19日晚,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一名女博士生从宿舍楼跳楼身亡。21日10时左右,她的同学自发在坠楼地点摆上鲜花与蜡烛并鞠躬表达哀思。本刊记者/李想俣 拍摄周宁解释说,由于社会学院没有心理学博士点,所以此前心理系学生只能在社会学系进行答辩。由于社会学系的老师对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认同度不高,所以心理系的学生参与社会学系答辩非常不利,经常被刁难,因而产生很大心理压力。但自2017级后,社会学院主动要求导师自主选择学生答辩所在的系别,并鼓励心理学方向的学生就在本系答辩。心理系的其他教师也都选择让学生在本系参加答辩。但导师耿某某出于个人原因,仍强制要求其组内所有学生在社会学系答辩。据了解,南京大学2020级之前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博士四年级属于延期毕业。周宁告诉记者,延期毕业对学生意味着国家补助停发,在校住宿也可能得不到保障,这对卓同学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

《新的综合:文化视野》,《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以下简称“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88年第7期全文转载。《宗教与人心》,《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9期全文转载。《文学史与人史》,《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6期,《文摘报》 1989年1月8日 摘要介绍。《人性恶的证明》,《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8期全文转载。《人生之谜》,《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0年第7期全文转载;并被收入“海马文学丛书”《五异人传》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惨烈人生》,《文艺评论》199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4期全文转载。《吴越的逍遥》,《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6期全文转载。《苍凉之诗》,《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5期全文转载。《贾平凹:走向神秘》,《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全文转载。《叩问宗教》,《文艺评论》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全文转载。《“新儒林外史”与“新京味小说”》,《理论与创作》1993年第2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5期全文转载。《这一代人的牺牲意识》,《文艺评论》199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7期全文转载。《重新发现历史》,《文艺评论》199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世纪末的流浪与求索》,《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第4期全文转载。《“汉味小说”风格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全文转载。《当代神秘潮》,《文艺评论》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3期全文转载。《从呐喊到冷嘲》,《文艺评论》199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期全文转载。《新生代的崛起》,《文艺评论》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5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1995年第4期摘要介绍。《“57族”的命运》,《文艺评论》1995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5期全文转载。《当代文论与人文精神》,《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并为邹明山主编的《文化转型与文艺》一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收入。《面对民众》,《文艺评论》199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10期全文转载。《“知青族”的旗帜》,《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6年第3期全文转载。《“文革”记忆》,《文艺评论》199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6年第3期全文转载。《写我们的当代史》,《新东方》199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6年第6期全文转载。《北方文化的复兴》,《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7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6期全文转载。《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6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世纪末的文化漩流》,《文艺评论》199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6年第12期全文转载;并被愚士选编《以笔为旗》一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收入。《五四情结》,《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五四情结”与当代思想》,《文艺评论》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7年第5期全文转载。《九十年代的思想裂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女权之思》,《文艺评论》1999年第3期。《新中国文学民族性的回顾与思考》(与王庆生先生合作),《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被全文收入《1999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全球化时代的文学选择》,《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0年第9期全文转载。并获中国文联2000年度优秀文艺论文一等奖、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德国文化的奇观》,《青年思想家》2000年第1期。《俄苏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6期全文转载。《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建立“二十世纪学”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二十世纪:亚洲的再崛起》,《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论八十年代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变》,《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4期摘要介绍。《探索女性文学新思路》,《文艺评论》2001年第4期。《当代文坛还缺什么?湖北作家还缺什么?》,《文艺新观察》2001年第1期。《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佛家精神》,《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5期。《20世纪俄国作家与宗教》,《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欧美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长江学术》第1辑,“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并被收入《2002年文学评论选》(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当代“京味小说”与北京文化精神》,《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新时期文学中的“后现代”思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重新认识毛泽东》,《粤海风》2003年第2期。《〈红楼梦〉与当代文学》,《文艺评论》2003年第2期。《新时期“新潮小说”的流变与现代派思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王蒙与外国文学》,《长江学术》第4辑。《唐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超越虚无主义的尝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读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随想》,《〈张居正〉评论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新生代”与传统文化》,《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1期。《20世纪城市文学的风景》,《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新生代女作家:回归传统的尝试》,《文艺报》 2004年3月11日 。 《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曾获湖北文艺最高奖——屈原文艺创作奖(1998年)。《世纪末文化思潮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曾获武汉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年)。《别了,20世纪》,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第66-77页“农村大学生就业更难吗”《光明日报》2014年4月14日国是版“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65-89页“中国城乡消费鸿沟变化趋势2001-201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9页“A Profil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today’s China”in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Chinese Middle Classes:Taiwan, Hong Kong, Macao and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P78-94“‘最难就业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12所高校毕业生追踪调查”,李培林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97214“农村子女上大学难在哪儿?”《光明日报》2013年7月11日国是聚焦版“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探因”,《北京日报》2013年5月27日理论周刊版“如何定义中国中产阶级:划分中国中产阶级的三个标准”,《学海》2013年第3期第62-71页“中国中产阶级的特征:混杂的成分、多重的认同”,李成主编《“中产”中国:超越经济转型的新兴中国中产阶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2月,第124-145页“80后现象的产生及其演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第82-87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变化——基于12所高校毕业生的追踪调查”,陆学艺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Sociopolitical attitude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Minglu Chen and David S G Goodman (ed) Middle Class China: Identity and Behaviour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13 12-“80后大学生就业调查”,《改革内参》 43/2012 2012年11月16日出版,“庞大的人口数量与巨大的消费能量:中国中产阶级的收入变化与消费潜力”,《博鳌观察》2012年10月,第132-134页“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45-53页。“80后及80后知识精英调查报告”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李春玲、朱迪)“With great population comes great spending power: changes in income and consumption potential among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 Boao Review 1 O 2012 N2, pp116-118“Migrant workers and social mobility”in Chinese Society: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ondon: Routledge 2012 217-241“The Free-Market State or the Welfare State?” in At the Crossroads of Post-Communist Modernisation: Russian and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ited by Christer Pursiainen, Palgrave Macmillan, 2012“Sociopolitic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fluences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ducation (1940-2001)”,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V45 N1 2012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Class in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Models Before and After the Economic Reforms, edited by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and Li Peilin,European and Chinese Sociologies: A New Dialogue, Boston: Brill 2012“Institutional and Non-Institutional Paths: Migrants and Non-Migrants’ Different Process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ttainment in China”in 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Routledge, 2012“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ese Cities” (coauthor with Eric FONG) in 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Routledge, 2012“青少年研究综述:新时代的新主题”,《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2010》,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年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合著:李春玲、孟蕾、吕鹏、施芸卿、陈昕)“中国中产阶级的多重面貌”,李培林等主编《金砖国家社会分层:变迁与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305-324页“中国教育不平等及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李培林等主编《金砖国家社会分层:变迁与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444-462页“农民工与社会流动”,《中国社会》(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吴小英主编《家庭与性别评论》V3(2011)第149-172页“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210-218页“新时代的新主题:2007-2010年青年研究综述”,《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第87-93页。(合著:李春玲、孟蕾、吕鹏、施芸卿、陈昕)“数据误差的调整效果的评估”,《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第54-63页。“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测量”,《社会》2011年第2期第125-152页。“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状况”,《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75-87页。“中产阶层的现状、隐忧及社会责任”,《人民论坛》2011年2月(中)第14-17页。“中国‘中产’稳定崛起:金融危机后北京和上海的中产阶级现状”,《社会观察》2011年第2期第26-28页。“‘8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李春玲、吕鹏)“Profil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 Sociology & Economy(Bulgarian), 2011 N1 P52-“职业、行业和单位的性别隔离”,《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心态》(孟宪范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三期第82-113页“意识形态变迁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中国研究》,NO7-8,第58-83页。“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中间阶层”,《人民日报》2010年4月22日第10版。“CharacterizingChina’s Middle Class: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and Multiple Ideentities”, Cheng Li, edited, 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0, P135-“Sociopolitical Changes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China: To Different Trends: 1940-2001”, Paul Attewell and Katherine S Newman, edited, Growing Gaps: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round the 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139-161“阶级与阶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改革开放 繁荣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和依法治国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社会科学社会政法学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0“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谭琳、姜秀花主编:《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社会分层研究30年”,《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王伟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第217-222页。“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牛凤瑞、潘家华、刘治彦主编《中国城市发展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李春玲、王伯庆),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我国社会分层研究3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9月2日“中国中产阶级的沉浮:自变量与因变量”,《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7期(合著)。“移民与社会流动”,《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学园》2008年第1期“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距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94-117页。“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距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新世纪华人社会面貌——社会指标的分析》,黄绍伦、尹宝珊、梁世荣主编,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8。“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华夏时报》,2008年1月7日至13日。“不平等の扩大が中国を蚀む”, 园田茂人主编, 《中国社会はどこへ行ㄑガ》,日本岩波书店2008Mobilite sociale et classes socials en Chine: etude comparative des modeles de mobilite intragenerationnelle avant et après les reformes economiques, La nouvelle sociologie chinoise, Sous la direction de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et Guo Yuhua, Li Peilin, Liu Shiding,Paris:CNRS Editions,2008Migrations Villes-Campagnes et Mobilite Sociale,La Societe Chinoise vue Par Ses Sociologues, Sous La direction Jean-Louis Rocca, Paris: Sciences Po Les Presses,2008“中国的社会流动与社会阶层”,《中国研究》2007年春秋季合卷“我国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7年第34期。“我国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1月15日。“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7年第2期。“城乡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5-11页。“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新华文献》2007年第22期第11-15页。“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88-94页。“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制度与非制度路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的地位获得过程之比较”,《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像”,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转型与发展 第1辑)》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Socio-politic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1940-2001)”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38(4), 6- 2006“流动与非流动劳动力的地位获得之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1月10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中国社会学》(第四卷),2005年9月“各阶层的社会不公平感比较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9月。“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趋势”,《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北京日报》2005年7月25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7月12日“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74-102页“现代中国にぉける社会移动——改革·开放前后の移动モデルの比较”,《东アジアの阶层比较》,园田茂人编著,东京:日本中央大学出版部 2005年3月“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108至112页“中国内地的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香港、台湾和中国内地的社会阶级变迁》(刘兆佳、尹宝珊、李明堃、黄绍伦编),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4年“社会群体的收入差异:两极分化还是多层分化”,《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3期“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分层》,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十大社会阶层的来源与流向”,《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说明”,《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中国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中产阶层:一个倍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4年》,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月“阶层·ぅイフスタイル”,《中国总览》(2004年版),株式会社ぎょラせい2004年“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On the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1940-2001)” , Social Sciences inChina, VXXIV N4 Winter 2003“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像”,《社会学研究与调查》,2003年第四集“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现代中国にぉける社会阶层と经济格差”,《中国研究月报》,V57 N2(N660), 2003年2月号“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经济分化” 《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状况分析” 《新视野》,2002年第3期“中国目前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年》,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Gender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China”, Women of China, March 2002“The class structure ofChina’s Urban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XXIII N1 Spring 2002“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5期“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过渡时期的城镇社会阶级结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职业结构和城镇青年的社会流动”,《青年研究》1997年第10期“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城镇社会流动”,《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性别意识对女性职业成就的影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青年的道德和法律价值观:北京、广州、香港三地比较研究”,《青年研究》1994年第1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电话查询密码

好像是只征内部稿件的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机械、自动控制、无线电、土木工程、化学与环境科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金属材料学、热能工程、建筑学、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主要任务是反映校内及校外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提高与发展,发现和培养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订购。编委会由校长在内的15人组成。

徐飞的介绍?徐飞,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9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系统工程方向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1]。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开阔,兴趣广泛,对战略管理、博弈论、融资租赁和组织行为学及领导力开发等兴趣浓厚且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专业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有战略管理、运筹学原理与方法、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和盈利胜经等著作。18岁大学毕业,先后获数学学士,运筹学硕士,管理工程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工程方向博士后。[2]现为中国数学学会、中国运筹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中国软科学学会会员。从大学起至博士后,在整个读书期间,因“学业优异、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屡获各种高级别奖项,享有“获奖专业户”的美誉。2001年和2003年7月分别被张江高科技园区党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著有战略管理、运筹学原理与方法、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盈利胜经。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3DGQ1B163)“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机理和政策激励”和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提升上海民营高科技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

徐飞,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四川第十三届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和2003年7月分别被张江高科技园区党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出版《战略管理》《成蹊集》《大象无形》等著作和译著。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系统工程方向出站后,曾任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经理,上海展望集团总裁。从2002年6月起至2013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先后任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党委书记,校党办主任、校长助理,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创业学院院长,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等职务。[1]2008年9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2012年1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2013年9月12日起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2]2017年5月起,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创新创业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管理学会组织与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大体联副主席,上海市青联副主席,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5年9月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1]《管理学家》特邀主编、《战略管理》副主编、《系统管理学报》编委、《创新与创业教育》编委会副主任,《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学术顾问,《北大商业评论》学术指导,“管理前沿”、《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栏撰稿人。1998年3月起,先后受聘为上海豫园集团、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展望集团、正泰集团等多家公司的战略顾问和咨询专家,出任3家公司的独立董事,曾为多家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提供战略管理咨询服务。2001年4月17日,作为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优秀青年企业家和创业者代表,受到了朱鎔基总理的亲切接见。[1]2019年1月,任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2019年2月26日上午,第三届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成都举行,徐飞当选第三届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科学技术组副组长。[4]2019年7月9日,徐飞不再担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5]2019年7月11日,徐飞任中共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6]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电话号码查询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机械、自动控制、无线电、土木工程、化学与环境科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金属材料学、热能工程、建筑学、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主要任务是反映校内及校外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提高与发展,发现和培养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订购。编委会由校长在内的15人组成。

科技核心都还好,文章满足杂志社要求的话,一般都能通过,相对来说,电子设计工程更快点。

  • 索引序列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电话
  •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电话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电话查询密码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电话号码查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