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大学生就业的国外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的国外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大学生就业的国外文献综述

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1、搜索相关文献 在开始搜索文献之前,需要一个明确定义的主题。如果正在写论文或研究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搜索与之相关的研究问题和问题。如果是以独立作业的形式写一篇文献综述,必须选择一个要点,并提出一个中心问题来指导的搜索。2、评价来源 可能无法完全阅读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文章,所以必须评估哪些文章与自己的问题最相关。确保使用的来源是可靠的,并确保阅读了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任何里程碑式的研究和主要理论。可以找到一篇关于谷歌学术的文章,查看被引用了多少次,高引用数意味着这篇文章在该领域有影响力,当然应该被包括在自己的文献综述中。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组织文献综述的论点和结构,需要理解所阅读的资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根据阅读和笔记,帮助制定文献综述的结构,并展示自己的研究将如何对现有知识做出贡献。4、概述结构 有各种方法来组织文献综述的主体。在开始写作之前,应该对自己的策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根据文献综述的长度,可以结合这些策略。5、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应该有介绍、主体和结论,每篇文章中包含什么内容取决于文献综述的目标。当写完并修改完文献综述后,不要忘记在提交之前进行校对。

目前我国学校主要分为教育部直属学校,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学校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学校,按照现行高校管理体制,毕业生就业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行分级负责,相互调剂的办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由教育部归口管理。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职责明确、条块结合的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在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各地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提供优惠。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满足本地毕业生的就业,减轻社会压力,而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屏障,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诸如户口限制、地方垄断、本地生源优先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就业。  教育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混同的制度,不适应当前大学生市场化就业的需要。教育服务是高等教育产业的主要产品,在此,我们引入教育服务的生产和教育服务的供给。就业指导制度令人担忧。学历证书不能有效反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等“信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历证书制度注重对知识的教育,但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教育。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公共就业服务缺位。

大学生就业国外文献综述

你是写论文还是文献综述呀!每一所大学都有连接的专业网站的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文献综述  一、 研究的背景  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里教育就成为了一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弥补所投入的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用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生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几倍。  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近几年我国对教育改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  二、 研究的成果  (一)、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  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  第一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失业”和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  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大量涌向本以饱和、又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而引起职业队文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高,造成了普遍的个人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 (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表1,1970-1982年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青年与成人失业率之比。  国家 1970 1976 1980 1982  澳大利亚  加拿大  芬兰  法国  日本  西班牙  瑞典  英国  美国 1  4  8  2  2  0  4  5  1 3  5  7  2  7  6  1  1  6 8  4  8  6  0  8  6  1  6 9  2  9  7  1  9  3  4  3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就业展望》,转引自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2008)  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MBlaug)认为造成毕业生失业的原因不是大学毕业生的绝对过剩,而是供给的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的突然泛滥会造成毕业生的失业,如果说毕业生能够缓慢的进入市场,那么这些毕业生就能够被劳动力市场所吸纳。  表2,1995年部分欧洲国家经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率状况  国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毕业一年后失业率(%) 毕业五年后失业率(%) 所有劳动者失业率(%)  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  芬兰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西班牙 24080  26050  28260  20120  14510 9  6  7  6  1 20  17  m  m  58 9  20  5  52  46 11  6  m  m  31 6  10  m  m  17 7  9  2  m  6 2  0  7  3  8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的“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等问题也是对这种观点的补充。如:1995年,陈昌贵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中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造成大量的教育性失业”;张桂春在《关注“教育性失业”问题的新视角》一文中指出:“教育性失业现象是教育产品出于买方市场下的典型产物”;杨立安认为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是相互联系的,与教育过度相伴生的是知识失业(杨立安,浅析我国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问题[A],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5-4);董志强和宋奇成认为知识失业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持续的社会特征,他们都承认知识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董志强,宋奇成,知识失业:事实、成因与治理[J],改革与理论,2003,3)。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由非市场因素产生的。  杨云彦和陈金永认为在理论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不断隆冬将会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但实际情况是由于非市场因素的普遍存在,劳动力流动往往很难达到市场均衡。(杨云彦,陈金永,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2000,5)  瞿振元和谢维和在《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中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进行了分类:①结构性失业;②摩擦性失业;③体制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就是由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体制性失业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结构性失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引起的。  第三种观点则是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归结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使得毕业生的竞争力下降。  在20世纪初的英国,Beveridge(1909)首先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之后又有许多人对之进行完善,特别是Hoyt(1978)提出了“可转移的”技能在就业能力中的重要性,它这种技能可使得被雇佣者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变得容易。从1980年起,就业能力成为工作者的元特征,它融合了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下降是其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  萨茹拉认为大学生除了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具备: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  (二)、通过教育改革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践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扩大就业市场。  傅军(2007)指出,目前我国失业群体的存在,主要是由供需量的矛盾、供需结构的矛盾、地区就业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等几个方面构成。他提出:(1) 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突出增加就业容量。(2) 促进劳动力流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盘活中西部劳动力资源,增强劳动力吸纳能力。(3)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工城市化。  刘俊艳(2010)认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劳动力市场,很多大学生将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之地,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下乡,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  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朱继光(2009)通过对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和特色项目的研究,指出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第一,高度重视就业能力培养;第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框架;第三,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  傅军(2007)提出“突出就业再就业能力建设,解决劳动者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萨如拉(2004)指出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有这几方面的要求: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  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帮助学校将这些能力嵌入课程设置中。  朱继光(2009)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要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  王霆(2007)的研究表明,各高校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比较重要,而企事业用人单位则认为“倾听理解能力”、“推理运算能力”比较重要。此外,学校更强调学生在就业能力中对计划协调、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更强调业务操作、解决问题、学习、执行等能力。可以看出,目前企事业用人单位和高校对于学生就业能力中不同技能子项的关注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  刘介明和史金平(2010)提出校企联盟的运作方式。大学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分阶段交叉引入实践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验实践工作的具体流程,让学生明白成功者背后的艰辛,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丰富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督促学生对于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定位的思考。  三、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的不足  纵观国内外的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集中在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对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专科教育的研究较少。  在从教育的角度研究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时多是把重点放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各种素质,而对教育如何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研究较少。  (二)、研究的趋势  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趋势,1,加强对学生个人素质的研究,注重学生通时素质的培养,如大学生必备的四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2,注重教育与社会的接轨,以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如校企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项人才,如大量的高级技工。3,完善各种教育体制,如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各种教育方式的完整性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走向的多元化,这样就既能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又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8-1  80.  [2],靳希武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单中惠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美)Elchanan Cohn,TGG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9  [5],(美)Wayne K Hoy,Cecil G M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Seventh Edition)[M]范国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6],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  [7],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69-71  [8],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3月,第2期:78-83  [9],叶忠,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评述[A]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75-78  [10],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2010年,第3期:122-125  [11],萨茹拉,“实践课堂”教学探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A]民族教育研究,2004,第3期:24-28  [12],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张高辉,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15],陈昌贵,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5/5

在刚刚召开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上,功能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的作用引起与会者的深厚兴趣。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问题正在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人们正在尝试运用各种理论与方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介入和干预。在此过程中,除了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心理健康理论的技术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所谓技术化是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过程,其意义是为不具备充分理论知识的人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近年来,国内众多的人们对学习和推行心理技术的热情持续高涨,远远超过对理论研讨的关注,其结果是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心理工作者。 在技术化的趋势中,工具化又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思路。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工具。工具的特点是设计复杂而使用简单。工具化的目的在于让非专业的人士尤其是需求者自己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 功能音乐即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 功能音乐是音乐、人声及其他声音的特定组合。它可以体现、承载许多心理理论和技术,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调适、治疗和心理发展提供有效的手段。 由于功能音乐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在心理保健领域的应用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国内外的实践也日益证明了这一点。功能音乐将走近大学生,走近每一个人,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带来满足和喜悦。 这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于2007年1月19日至21日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召开,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办。会议主题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推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与研究。 参考_cat_id=75参考资料:-asp?column_id=50&column_cat_id=25&fileName=news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外国文献综述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文献综述  一、 研究的背景  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里教育就成为了一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弥补所投入的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用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生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几倍。  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近几年我国对教育改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  二、 研究的成果  (一)、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  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  第一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失业”和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  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大量涌向本以饱和、又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而引起职业队文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高,造成了普遍的个人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 (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表1,1970-1982年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青年与成人失业率之比。  国家 1970 1976 1980 1982  澳大利亚  加拿大  芬兰  法国  日本  西班牙  瑞典  英国  美国 1  4  8  2  2  0  4  5  1 3  5  7  2  7  6  1  1  6 8  4  8  6  0  8  6  1  6 9  2  9  7  1  9  3  4  3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就业展望》,转引自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2008)  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MBlaug)认为造成毕业生失业的原因不是大学毕业生的绝对过剩,而是供给的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的突然泛滥会造成毕业生的失业,如果说毕业生能够缓慢的进入市场,那么这些毕业生就能够被劳动力市场所吸纳。  表2,1995年部分欧洲国家经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率状况  国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毕业一年后失业率(%) 毕业五年后失业率(%) 所有劳动者失业率(%)  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  芬兰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西班牙 24080  26050  28260  20120  14510 9  6  7  6  1 20  17  m  m  58 9  20  5  52  46 11  6  m  m  31 6  10  m  m  17 7  9  2  m  6 2  0  7  3  8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的“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等问题也是对这种观点的补充。如:1995年,陈昌贵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中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造成大量的教育性失业”;张桂春在《关注“教育性失业”问题的新视角》一文中指出:“教育性失业现象是教育产品出于买方市场下的典型产物”;杨立安认为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是相互联系的,与教育过度相伴生的是知识失业(杨立安,浅析我国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问题[A],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5-4);董志强和宋奇成认为知识失业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持续的社会特征,他们都承认知识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董志强,宋奇成,知识失业:事实、成因与治理[J],改革与理论,2003,3)。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由非市场因素产生的。  杨云彦和陈金永认为在理论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不断隆冬将会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但实际情况是由于非市场因素的普遍存在,劳动力流动往往很难达到市场均衡。(杨云彦,陈金永,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2000,5)  瞿振元和谢维和在《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中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进行了分类:①结构性失业;②摩擦性失业;③体制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就是由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体制性失业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结构性失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引起的。  第三种观点则是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归结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使得毕业生的竞争力下降。  在20世纪初的英国,Beveridge(1909)首先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之后又有许多人对之进行完善,特别是Hoyt(1978)提出了“可转移的”技能在就业能力中的重要性,它这种技能可使得被雇佣者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变得容易。从1980年起,就业能力成为工作者的元特征,它融合了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下降是其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  萨茹拉认为大学生除了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具备: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  (二)、通过教育改革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践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扩大就业市场。  傅军(2007)指出,目前我国失业群体的存在,主要是由供需量的矛盾、供需结构的矛盾、地区就业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等几个方面构成。他提出:(1) 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突出增加就业容量。(2) 促进劳动力流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盘活中西部劳动力资源,增强劳动力吸纳能力。(3)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工城市化。  刘俊艳(2010)认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劳动力市场,很多大学生将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之地,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下乡,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  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朱继光(2009)通过对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和特色项目的研究,指出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第一,高度重视就业能力培养;第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框架;第三,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  傅军(2007)提出“突出就业再就业能力建设,解决劳动者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萨如拉(2004)指出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有这几方面的要求: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  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帮助学校将这些能力嵌入课程设置中。  朱继光(2009)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要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  王霆(2007)的研究表明,各高校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比较重要,而企事业用人单位则认为“倾听理解能力”、“推理运算能力”比较重要。此外,学校更强调学生在就业能力中对计划协调、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更强调业务操作、解决问题、学习、执行等能力。可以看出,目前企事业用人单位和高校对于学生就业能力中不同技能子项的关注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  刘介明和史金平(2010)提出校企联盟的运作方式。大学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分阶段交叉引入实践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验实践工作的具体流程,让学生明白成功者背后的艰辛,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丰富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督促学生对于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定位的思考。  三、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的不足  纵观国内外的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集中在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对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专科教育的研究较少。  在从教育的角度研究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时多是把重点放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各种素质,而对教育如何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研究较少。  (二)、研究的趋势  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趋势,1,加强对学生个人素质的研究,注重学生通时素质的培养,如大学生必备的四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2,注重教育与社会的接轨,以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如校企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项人才,如大量的高级技工。3,完善各种教育体制,如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各种教育方式的完整性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走向的多元化,这样就既能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又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8-1  80.  [2],靳希武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单中惠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美)Elchanan Cohn,TGG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9  [5],(美)Wayne K Hoy,Cecil G M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Seventh Edition)[M]范国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6],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  [7],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69-71  [8],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3月,第2期:78-83  [9],叶忠,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评述[A]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75-78  [10],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2010年,第3期:122-125  [11],萨茹拉,“实践课堂”教学探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A]民族教育研究,2004,第3期:24-28  [12],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张高辉,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15],陈昌贵,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5/5

关于高校毕业生,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提出: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About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eighteen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decision" proposed: to promote college graduates to focus on youth employ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the urban poor,veterans Combined with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develop more jobs for college Used to absorb mor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government purchase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social service Encouraging college graduates to the grass-roots work service guarantee mechanism, improve the recruitment of civil servants Zhaolu proportional directional preference and The incentive of college graduates self employment policy,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Vent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leave school employment promotion plan, the unemployed into the employment training, skills training, job preparation activities, with special difficult implementation of full employment

你是写论文还是文献综述呀!每一所大学都有连接的专业网站的

大学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要求介绍和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是很多种多样的,但是总体来说,一般都包括下面几个部分: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这四个部分来进行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写作工作。前言的部分是主要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相关的概念和定义,及综述的范围,仅要的说明和这有关的现状或者争论焦点,使读者可以对全文诉述问答的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的部分就是综述的主体,写法很多样,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可是按照年代的顺序来描述,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能按照不同的观点进行综述,不管是哪种格式的综述,都是要把搜集到的文献资料给归纳、整理和分析比较,阐明相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所发展的方向,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的部分要特别的注意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的部分和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点类似,都是把全文主体进行一个总结,对于综述的主体和有研究的作者,学客行论文智能降重建议大家最好都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是放在文章的末尾,但是要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参考文献不仅是代表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和引用文献的依据,还可以为读者深入的探讨有关的问题,提供了文献的查找线索,所以学客行论文智能降重建议要认真的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要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要准确无误。要求学生们写文献综述有对学生们有很多好处,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进一步的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累积,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学校文献综述的撰写是为了后面的科学研究打基础的过程,通过写综述的过程,可以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选题可以大可以小,可简单可容易,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题。

说起就业形势,让我想起国情问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讲过的一句。他说,“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把就业视作一场战争,当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有事实依据的。据他计算,中国以世界上6%的自然资源,4%的资本资源,85%的知识技术资源,以及83%的国际资源等,来为占世界人口26%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换句话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要像中国这样提供7亿多个工作岗位,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才不过提供3亿。因此,说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至少在未来10年,中国的人口还呈增加的趋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具体来说,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据统计,未来5年,全国将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000万人。其中,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将达800-1000万人,城镇下岗职工还有400万人需要再就业,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将保持在一个较大的数目,劳动力总量将达到3亿人,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  就今年来看,下岗人员的数量虽然会有所下降,但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今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万个以上。特别是部分地区、行业和群体再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形势是不容乐观的。  柳拯:这里,我再补充一个大家有点困惑的失业率问题,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去年是7%,这几年都在5%左右徘徊。但如果加上进城找工作的农民工,以及各种隐形失业,那么失业率显然要超过两位数。  在关注中国的就业问题时,除了工人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外,我认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出现了所谓“2030现象”,也就是20岁到30岁之间的人面临的就业难题。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去年有100多万毕业的大学生没找到工作。本来,高等院校扩招是想舒缓这种局面,未曾想反令新失业现象出现了学历高的特色。  对中国来说,解决就业问题的困难还在于,目前我们正面临保持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这两大基本目标的取舍矛盾。一方面,用牺牲效率和效益来扩大就业机会,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将要冒丧失国家竞争力的风险;另一方面,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经济日益重工业化的情况下,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又会使更多的人走入失业行列,这在收入分配逐渐拉大的当下,要充分考虑被淘汰劳动者的承受力。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13,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长13个百分点。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则下降到11。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其中,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这也是目前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一个因素。  可以说,在整个“十一五”及以后的若干年,中国将进入严酷的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这是一个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的严峻挑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像中国这样的就业挑战。值得严重关注和谨慎对待。  多种内外因素导致中国就业问题复杂尖锐

大学生就业国外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的话,如果明天就要交了,跟你说一个最直接的办法,把你参考文献里面的书和论文简介一遍,然后说下整体上研究的不足和你的创新处就可以了你确定是文献综述报告而不是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本质上就是一篇小论文,而且是一种论文形式,所以按正式论文的格式写,不要摘要和关键词就对了。所以格式随内容走,一千来字,不用分那个多标题的,直接交一整篇也可以的,毕竟不是开题报告。

回答 您好鸭!很高兴能认识你并能为您解决问题,因为找资料和分析答案需要一定时间的请您耐心等待好吗,有答案我会第一时间给您回复的呢,希望您理解,请您稍等一会儿 文献综述是指作者在确定论文选题时,结合其他文献的观点、研究及发展的方向,最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要根据自己对参考文献的认识,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文献综述的字数也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第一,必须是最新几年的,第二,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献综述引用不需要太多,根据各学院要求与自己的论文要求所定,一般为13篇左右。给大家看一下大概框架。 结尾部分也是总结部分,它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祝您生活愉快!同时觉得回复很满意的话可以给个赞,谢谢亲! 提问 一般结尾是多少个字 回答 结尾尽量控制在150个字左右差不多了呢 提问 一般这种参考文献在哪里找啊? 回答 知乎,还有各大回答的平台,浏览器,百度都可以找到 呢 提问 好的 拜拜 更多10条 

很简单,首先你的研究问题已经有了对吧,这样你才可以开始写论文。那么文献综述就是就你研究的问题,前人有过那些相关研究,你把这些相关研究总结归纳下。在做文献综述时最好先分为国内及国外两部分,在每一部分均是围绕你的研究问题,国内外已经有哪些研究,分别是什么内容,有什么标志性观点和研究者,分要点写,这样比较清晰在第三部分就是你对目前研究情况的一个评点,总结下已有研究,为你的研究打下了什么基础,同时还有那些缺失和不足,为你的研究提供了生长领域。大概就是这样吧,要是还不清楚,就下一个硕士论文或找一个本科开题报告,就知道了。希望能帮到你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1、搜索相关文献 在开始搜索文献之前,需要一个明确定义的主题。如果正在写论文或研究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搜索与之相关的研究问题和问题。如果是以独立作业的形式写一篇文献综述,必须选择一个要点,并提出一个中心问题来指导的搜索。2、评价来源 可能无法完全阅读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文章,所以必须评估哪些文章与自己的问题最相关。确保使用的来源是可靠的,并确保阅读了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任何里程碑式的研究和主要理论。可以找到一篇关于谷歌学术的文章,查看被引用了多少次,高引用数意味着这篇文章在该领域有影响力,当然应该被包括在自己的文献综述中。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组织文献综述的论点和结构,需要理解所阅读的资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根据阅读和笔记,帮助制定文献综述的结构,并展示自己的研究将如何对现有知识做出贡献。4、概述结构 有各种方法来组织文献综述的主体。在开始写作之前,应该对自己的策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根据文献综述的长度,可以结合这些策略。5、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应该有介绍、主体和结论,每篇文章中包含什么内容取决于文献综述的目标。当写完并修改完文献综述后,不要忘记在提交之前进行校对。

  • 索引序列
  • 大学生就业的国外文献综述
  • 大学生就业国外文献综述
  •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外国文献综述
  • 大学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 大学生就业国外文献综述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