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论文2000字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论文2000字

你的学习态度问题自己去图书馆找几本书就知道怎么写了

发了几篇,供参考请采纳落叶~~~

摘 要:从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来看,不少大学生都存在着非理性消费的行为,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和主要成因加以探讨和分析,并重点论述理性消费行为的引导途径,以期扭转大学生错误的消费观念,促进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理性消费;引导途径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而且高校管理大学生的难度也大幅度上升,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不容乐观为了转变这一现状,应立即开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教育活动,促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改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致力于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以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符号消费为重,实用消费为轻大学生热衷于追寻时尚潮流,唯恐落于人后,当发现其他同学购买了某些商品时也会下意识的购买同类或者标价更高的商品,以获得精神上的优越感,却忽视了商品的实用价值大学生的这种消费行为通常是非理性的,他们无视了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只是出于好面子心理才产生消费行为,而所买商品的实用价值普遍不高,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一种常态物质消费成本远高于精神消费现如今大学生越来越看重名牌,无论是食品还是衣物,他们都倾向于购买大品牌的商品,以彰显自己的优越生活,获得他人歆羡的目光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消费却少之又少,一方面源自于大学生精神消费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在物质消费方面投入成本过高,没有多余的生活费可用于学习和充电,长此以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将愈发贫瘠,身心成长发育也会出现失衡状态消费观念过于落后实际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消费观念,很多大学生都一味的追捧超前消费,造就了大学生在吃、穿、玩上的高消费,反而将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抛诸脑后,将大学校园当作是攀比、玩乐的场所,很少关注学习相关的话题,这与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相背离,可以说,转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已经迫在眉睫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成因社会不良风气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论文

大学生是处于由学校向社会、由少年向中年过渡阶段的群体, 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既存在与少年、中年、一般社会青年相似的一面, 又具有与其不同的特点。(一) 大学生的需求与购买行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 岁以上, 已具有了较强的自立需要和自我意识, 且大学生往往是远离父母而独立生活, 因而他们在选购和消费商品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他们的需求能较充分地反映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但由于他们大多缺乏独立的经济能力, 其主要经济来源为家庭供给, 所以在选购价格较高、较重要的商品或劳务时, 常常需要征得父母的同意, 甚至需由父母代为购买或由父母陪同购买。再者, 由于大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 往往是初次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 商品知识不够丰富, 购买经验和生活经验较差, 因而在购买不熟悉的商品, 特别是购买价格较高、档次较高的商品时, 易受他人( 如销售人员和同学等) 意见的影响, 并且往往与同学结伴前往选购, 以便相互参谋。此外, 大学生所购物品中有一部分是按学校有关部门的规定所必须购买的, 如教材、床上用品等, 他们没有或仅有较小的选择余地。可以说, 大学生的需求和购买行为具有较大的、但并不完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其自主和独立的程度介于少年消费者群和社会青年、中年消费者群之间。( 二) 求实、求廉、求便与求新、求美、求名心理并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倾向逐步趋于稳定和成熟, 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和文化素养, 加之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 大部分学生对收支进行计划性安排, 量入为出, 因而他们在选购商品时, 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经济性, 要求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 经济实惠, 货真价实, 物美价廉。同时, 由于大学生生活规律, 学习紧张, 节奏性强, 所以他们对时间和效率特别重视, 往往希望商品购买方便、使用方便。另外, 大学生也和社会青年一样, 易于接受新事物, 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热衷于追随时代潮流。他们往往是新产品、新品牌、新的消费时尚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 但他们在服饰、发型等方面常比社会流行热潮慢半拍, 而在学生用品、娱乐消费、书籍等方面则往往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大学生在挑选商品时, 还比较注重商品的色彩、造型、式样和艺术品味等, 希望商品能美化人体和环境, 树立自己的形象, 陶冶自己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由于大学生文化素养高, 其求美的方式往往比一般社会青年更含蓄, 更讲究自然美、朴实美、庄重美和大方美。求名心理在许多大学生中是存在的, 一些名牌产品及企业由于产品质量优良、知名度高、声誉良好、市场竞争力强而备受大学生的青睐, 品牌消费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大学生们之所以品牌意识强, 崇尚品牌消费, 一是由于品牌消费能满足他们的等心理需要。二是因为品牌往往代表着真正的实用, 品牌消费能降低购买风险。但他们在追求品牌消费的同时, 并不盲目跟从。据调查, 除少数家境富裕、各种收入高的学生能较大范围地消费名牌产品外, 多数学生或者是购买所谓的仿名牌、水货名牌产品, 或者是干脆消费一般品牌产品。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特有的一族, 既渴望年轻人的潇洒, 又被经济镣铐桎梏着, 他们似乎不得不这样做。(三) 需求与行为的从众和个性化。大学生的需求、购买动机与行为既具有从众化的一面, 又具有个性化的一面。大学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跟从、模仿大多数同学或其他群体的消费行为与方式, 以保持自身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的一致性, 避免个人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虽然从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但在大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 中尤为普遍。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同许多因素有关, 比如, 他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与生活方式,存在许多共同的需求, 行为一致性强; 许多学生希望自己取得别人的认同与接受, 与周围环境保持合谐,避免因不合群而产生的压力、不安和他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 有些同学缺少商品知识和消费经验, 缺乏判断力和自信心, 从众便成为他们自然的选择。此外,大学生的从众行为的形成, 还与他们的攀比、模仿、跟风、追随等心理与行为相关。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购买与消费决不是盲从的。每个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个性心理存在差异, 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 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 其消费行为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他们在消费过程中, 还喜欢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 希望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显示自己的成熟, 确立自己的价值, 表达自己的个性, 树立自己的形象, 展现自己审美水平。因而, 他们往往比较喜好个性化的、有独特风格的商品, 以充分表现自我、宣扬自我、炫耀自我, 使自己与其他同学、其他大学学生以及非大学青年区别开来。同时, 社会商品的日益丰富也为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创造了条件。

发了几篇,供参考请采纳落叶~~~

摘 要:从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来看,不少大学生都存在着非理性消费的行为,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和主要成因加以探讨和分析,并重点论述理性消费行为的引导途径,以期扭转大学生错误的消费观念,促进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理性消费;引导途径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而且高校管理大学生的难度也大幅度上升,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不容乐观为了转变这一现状,应立即开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教育活动,促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改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致力于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以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符号消费为重,实用消费为轻大学生热衷于追寻时尚潮流,唯恐落于人后,当发现其他同学购买了某些商品时也会下意识的购买同类或者标价更高的商品,以获得精神上的优越感,却忽视了商品的实用价值大学生的这种消费行为通常是非理性的,他们无视了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只是出于好面子心理才产生消费行为,而所买商品的实用价值普遍不高,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一种常态物质消费成本远高于精神消费现如今大学生越来越看重名牌,无论是食品还是衣物,他们都倾向于购买大品牌的商品,以彰显自己的优越生活,获得他人歆羡的目光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消费却少之又少,一方面源自于大学生精神消费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在物质消费方面投入成本过高,没有多余的生活费可用于学习和充电,长此以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将愈发贫瘠,身心成长发育也会出现失衡状态消费观念过于落后实际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消费观念,很多大学生都一味的追捧超前消费,造就了大学生在吃、穿、玩上的高消费,反而将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抛诸脑后,将大学校园当作是攀比、玩乐的场所,很少关注学习相关的话题,这与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相背离,可以说,转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已经迫在眉睫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成因社会不良风气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83%。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5%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2%。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8%,低于350元的占9%,3%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9%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5%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9%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3%,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2%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2%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2%,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5%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总结

急需一片毕业论文《浅析大学生网上消费行为特征》,,,跪拜。。。。有的出来跳跳。。。

你的学习态度问题自己去图书馆找几本书就知道怎么写了

[ 摘 要 ]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所受的教育、校园环境以及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使他们具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这些消费现状和消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价值取向,对此进行研究,以便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 关键词 ] 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建议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所受的教育、校园环境以及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使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我们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针对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的特点,有目的性地指导他们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消费来源 据调查 , 高达 1% 的同学生活消费来源于父母,说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现在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其主要原因,他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另外,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生活费主要由父母支付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 具体消费项目分析 (1) 恋爱消费。恋爱是情感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恋爱固然浪漫 , 但是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后盾。恋爱的消费据调查显示, 3% 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 6% 的由家里特别提供, 7% 的来自勤工俭学, 4% 来自奖学金。 (2) 旅游消费。旅游为消费者提供快乐、愉悦的情感体验和新奇的感觉,是大学生排忧及 “ 解脱 ” 的一种方式。大学生一年的旅游费用高者达 1000 元以上,最低也在 100 元左右。据调查旅游消费来源: 8% 依靠家庭资助, 5% 来自勤工俭学, 2% 是节省生活费, 5% 是奖学金。 (3) 网络消费。网络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最能改变大学生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因素之一。据统计,电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已达 2% ;部分宿舍高达 3 ~ 4 台。而购买电脑的经济来源, 2% 的由家里特别提供; 15% 的来自自己节省的生活费; 9% 来自勤工俭学; 8% 的人来自奖学金。 (4) 通讯消费。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大学生使用这些产品的心态和行为是不同的。一是承担较繁忙的学生工作或社交需要;二是从众心理,体现为一种不成熟的消费 —— 浪费。买手机的钱 2% 的由 “ 家庭提供 ” , 12% 的是 “ 节省生活费 ” , 7% 是 “ 勤工俭学 ” , 1% 是 “ 奖学金 ” 。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的新概念 消费多元化倾向。 21 世纪,大学生们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 IT 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渴望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一方面受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因而在消费层次、消费的数量等方面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 理性消费是主流。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他们会尽量根据各自家庭的经济条件合理、适度的消费。 丰富大脑不惜钱。由于就业单位对高学历的要求,专科大学生深造本科,本科毕业考硕士,购买参考书,进补习班进行智力投资。还有一些大学生则辅修二学位、二专业,进行英语、计算机等证书的培训,为自己就业积累了知识资本。 追求时尚性消费。大学生消费产品比较注重产品赋予的内涵、品牌的影响力及外观形象。因为他们是知识群体,不仅要享受产品服务本身所带来的价值体验,还要享受产品以外的人文价值体验。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消费误区。一是消费存在盲目性,没有计划,随意性强 ; 二是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 三是消费存在模仿趋向。在努力适应社会过程中最明显的表征就是消费选择的模仿化趋势 ; 四是消费存在攀比行为。 消费差距拉大,出现贫富两极。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行业的不平衡性,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性,再者家庭结构的不同,使大学生的消费出现了一定的贫富差距。 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大学生的生活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但他们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和用品为主,休闲娱乐费用的支出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恋爱支出无度。恋爱支出中最少的也有 50 元左右,最高的达到 500 元。他们很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消费的适度原则。 四、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主要原因简析 主观原因 (1) 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大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正处于一个由不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时期。其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尚不稳定,消费需求有较大的弹性。 (2) 消费行为的冲动性和模仿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志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未完全定型,重感情易冲动,客观环境、流行趋势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 (3) 消费动机的时尚性和从众性。在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和诱导时,大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要与时尚同步的心理欲望。因此,在购买时特别注重商品的款式和社会流行样式,而不太注意商品本身的实用价值和价格高低,为引人注目,或突出自己的个性而购买。 客观原因 (1) 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强烈袭击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兄长的正确引导,就非常容易形成心理趋同和向往,当家庭可以在经济上给予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 (2) 家庭方面。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社会的微缩,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势必影响到自己的孩子。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 (3) 教育方面。一是学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和把握。但是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 ; 二是 “ 两课 ” 教育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三是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的消费观。 五、有关大学生消费的几点建议 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 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主要是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作为一个纯消费者,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要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一是增强独立意识,培养理财能力 ; 二是克服攀比心理,培养良好消费风气 ; 三是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消费计划。 建立健康的消费文化环境 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还需要建立健康的家庭消费文化环境。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家长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都能在孩子身上有形或无形地反映出来,给予消费自主同时注意情感的教育,对消费要求给予区分,加强劳动教育,促成勤俭节约消费观的形成。 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稳固和发展。 建立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 当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前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的娱乐方式、交往活动和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缺乏健康的消费文化方式的引导,基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身心巨大的影响作用,摒弃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消费行为,积极扶持和建立大学校园新风气、推动新消费文化的生长。 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 , 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定型阶段,极易受家长、教师、同学及社会其它成员的影响 , 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大学生消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市场是一个规模和潜力都很巨大的市场,如何规范并合理的发展这样一个市场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只有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消费才会趋于合理和理性。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论文题目

大学校园中,各种学生组织众多,而每个学生组织都有自己的定期或不定期活动,总体的活动数量较多。商家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赞助宣传 大学生的消费习性有一个特点--喜欢集群消费(即组织消费)商家可以再校内找兼职人员进行推广 手机的话不好说,大学生的虚荣心比较强相应你选择方面要注意 一般来说,1,不会买杂牌机2,更不会买仿得比较差的山寨机水货更好卖但一般是通过B2C的形式购买,如果你能包一段时间售后,那更好(一般就是2年左右开学换新机器,一般暑假就买了,第二台机器一般2年后换)4能够刷机,和提供相关软件更好5,配件,比如蓝牙耳机一类的虽然没多大用,但买得人肯定不少6,找学生兼职在店内朋友捧场也会拉来部分客户 我想到的就那么多还有不知道你大概价位是多少建议一般在1500以内为主

消费者心理分析及探讨摘要:消费这心理的研究是一门目前正被深入研究并取的阶段性成果的科学,它的研究,对指导消费、企业营销、产品设计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消费者心理,然后介绍了消费者心理研究在企业市场营销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关键字:消费者心理 产品设计 市场营销一、消费者心理分析的意义和研究现状(一)消费者心理分析的意义消费者心理研究是一门正在被广泛运用于许多领域的科学,对于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对于指导消费、指导营销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全面满足消费需求。 所谓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以商品和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需求和欲望。从不同角度来看,消费者的需求是广泛且复杂的,既有物质又有精神的需求;既有生理又有心理需求;既有现实又有潜在需求。因此,只有了解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按其意愿来组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才能为消费者所欢迎和接受,真正实现全方位的消费需求满足。指导科学消费。 由于科技的进步,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使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以提高竞争力。但消费者往往对新产品缺乏了解,需要给予介绍与引导。为此企业借助于消费者研究,使用恰当的宣传策略,必能在指导消费、满足消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企业而言:通过研究有助于提高其竞争力,实现其经营目标。有助于生产企业按需生产。对现代企业来说营销所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功的营销必须使企业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充分协调,适应环境甚至是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此,企业必须对消费潘求的特征及发展变化趋势详加分析了解,傲出成功的预测,以便为企业制定战略奠定基础。做到真正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安排生产经营,提高竞争实力,取得市场营销的主动权。有助于商业企业促进销售。商业企业对商品的进、销、存等环节同样与消费心理研究密不可分。企业必须按需采购方能售出商品,按需进行店堂布置、商品陈列、接待迎送、晨开各种促销活动,方能扩大销售,实现经营目标。例如在商品的陈列方面,美国某超市经实践发现,当啤酒与尿布摆放一处时会提高啤酒的销量。调查表明,在美国购买婴儿尿布多为男性,因此在其买尿布时会顺便为自己买些啤酒,由此增加了啤酒的销量。有助于外贸企业提高竟争力。对于外资企业,由于各国文化不同必然导致各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行为特点的不同,因此必须加以研究。如一味按本国习惯行事于跨国营销活动必会遭遇不测。外贸企业必须在出口商品的质量、性能、商标、包装、款式等方面迎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如此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外,通过心理研究还可以在对外经贸谈判中把握时机,争取主动,提高谈判的成功率。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服务从销售角度来看是产品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属延伸产品范畴。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导致企业间实质产品的区别渐小。因此,竞争的焦点日益集中到服务竞争上来,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目标实现程度。据有关国外的调查表明,一个满意的消费者会向3个人讲述其经历;而一个不满意的消费者会向15人抱怨。其中有60%的不满意消费者将永不惠顾。以上数据表明,提高服务水平是必要的。企业必须培训其服务人员,研究掌握消费者心理,做到热情周到接待消费者,耐心倾听处理投诉,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保证,这将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的忠诚度,实现稳定的生产和经营。总之,不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企业来说,消费者心理研究的应用都会带来有利的影响。但对企业而言,应如何在其营销活动中恰当地应用消费者心理研究的成果,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进行。(二)消费者心理分析研究现状 研究消费者心理行为的目的,是为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行为规律,可以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寻找投资方向,并为新产品少卜发、市场推广、优质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决策依据。消费者心理行为研究的目的直接与经营活动挂钩,客观准确的研究结果,小仅有助于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益,也有助于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为满足消费者需要创造条件。 根据消费者心理行为研究的内容,可以归纳出12大类50多个小类的常规性研究项目: 消费兴趣:个人消费兴趣研究、消费时尚与潮流研究。接下页

消费心理学

差很大,令企业对这些数据大惑不解。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大部分研究机构缺乏成熟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又长期受 “数字游戏”的习惯影响。多数研究机构没有系统的质量控制标准与手册,质量控制没有科学的依据。调查员是获得消费者一手信息的关键人员,他们的工作质量对数据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国内多数调查研究机构没有雇用全日制调查员,而是聘用费用较低的大学生,虽然他们的素质较高,但对于严格的质量控制而言还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调查员作假的问题仍然无法回避。有的专家认为,国内现存的调查研究机构超过 500家,但可信度高的不过50家,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研究质量普遍不高的问题。一些调查公司从管理层开始伪造数据欺客户,影响了企业对消费者心理行为研究的信心。(五)消费者心理行为研究中的误差及消除研究方案设计中产生的偏差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出现偏差,主要在于方案设计者对理论依据的不同理解,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理论依据会造成不同的研究误差,这类误差会产生方向性错误,而且误差一经形成,修补难度较大。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有相应的局限性,研究方法上的不当选择,也是导致研究结论产生误差的原因。许多企业开始强化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把消费者的满意度等指标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消费者满意度这种具有强烈主观性的信息,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大部分人刚刚脱离贫困、刚刚解决好温饱问题。市场监督体系的完善,垄断性行业对人们消费方式的选择仍然具有强大的限制性,所以,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对于商品的质量、价格等客观因素的关注仍然重于对主观满意度等因素的关注。如果照搬西方有关消费者满意度的理论,经营者对商品形象的重视会高于商品质量,这肯定与我国大部分消费者的实际要求有出入,因此而得出的结论也会表现出相应的误差。在我国引用消费者满意度理论,必须经过“国产化”改造,要强化商品质量、商品价格等因素的比重,减少理论引用不当而形成的误差。当前国内时髦的理论及商品品牌理论,因为研究者不同的理解也会导致研究结论上的误差。比如有人认为品牌是商品的一种符号或标记,这是片面的,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是有偏差的。品牌的完整解释是,商品价值或服务价值的综合表现,通常以特定的形象符号作为标记 ,基于这种理解而研究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其偏差会小一些。方案设计中研究方法的选择不当,会导致重大的研究误差。一般定性研究的误差比定量研究要大;定量研究需要取得大量的研究样本,总体结论的误差较小。国内有些企业的决策者对于调查研究的费用投入仍然持有保守、狭隘的观念,认为费用投入少一点也是节省经营成本的一种方法,把应该进行定量研究的项目改为定性研究,费用投入少了,自认为降低了经营费用,但其结论的误差却增大了,导致后期的经营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样本方面的误差样本导致结论出现误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样本框存在问题,二是样本数量的选择出现问题。样本框的不严谨导致研究结论出现误差,在国内较为常见。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居民样本框 (也包括企业样本框)产生了巨大的变动性,国内居民的背景情况也是有关部门把控严谨的资料,市场上还没有系统的、完全公开的资料出售。因此,研究机构必须在遵照有关规定的条件下自行采集样本框,而这种做法本身就隐含了重大的误差,研究机构不可能以有限的资源得到系统的、完整的样本框。研究机构所掌握的样本框出现样本遗漏、样本空白、样本不能及时更新、甚至于样本错误等问题,在较长的时间内会一直存在。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一则在于国家开放相关的政策,为研究机构获得完整的样本框提供条件;二则在于国家向社会公开这一类非国家安全的背景资料;三则在于研究机构之间的通力合作,形成完整的、覆盖全社会的商业性样本框。因为样本框中的样本分布不均,有时也采用技术性手段进行处理,比如加权法可以减少样本量分布不均而导致的误差,但是要注意,加权法不适于样本分布出现重大偏差的样本框。比如有人在研究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对某种电器产品的态度时,调查了 500个样本,因调查难度大实际取得高收入样本 20 个,按收入层的配额应该取得100个样本,因此,高收入样本本身存在4 倍的误差,如果使用加权法平衡样本的分配,可能将样本量太少而引起的误差加倍放大。操作流程的误差操作流程的误差是在数据取得、数据处理过程产生的。操作流程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人力因素,这是误差产生最频繁的环节。相对而言,操作流程方面的误差容易修补。第一类操作流程误差是由调查人员形成的。比如调查人员没有受到专业培训,数据采集质量不高,应该采集的数据没有采集到;调查员在样本选择方面出现错误,应该选择样本A而实际上选择了样本 B;少数调查人员擅自更改数据采集程序,不按设计规定而导致误差;极少数调查员或调查公司伪造数据,所得到的结论当然存在严重的误差等。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可以发现并纠正这类误差的产生。比如对调查员进行严格的质量培训;复查后对不合格的调查数据重新调查;将不合格的调查员除名,或在行业内对伪造数据的调查员与调查公司通报等,这些方法有助于从源头上消除操作流程的误差。第二类操作是数据处理过程形成的。迄今为止,调查研究的许多环节仍然需要使用人工的方式。比如定性研究中的文字记录,定量研究中的数据录入等还很难离开传统的手工方式,而手工方式都可能因人的生理极限与心理极限等问题形成误差。最典型的误差是在数据录入时,因为人工疲劳引起录入错误。在文字信息记录与整理过程,因文字编辑人员没有理解研究人员的意图而遗漏一些重要的信息造成误差等。消除数据处理过程的误差,通常采用双重录入、双重校验的手段,这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控制手段。原则上,数据录入的误差不能超过 1/10000,关键数据不得出现任何误差。双重录入、双重校验的手段完全可以将数据录入的误差控制在这一水平之下。当然这种手段会增强一定的操作成本。数据分析方面的误差数据分析有不同的方法,有些分析方法接近于真实的市场,所产生的误差较小,而有些分析方法离真实的市场较远,所产生的误差较大。三、消费者心理研究结果的应用(一)消费者心理在市场定位和组合营销中的应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消费者的心理研究是贯穿了整个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之中的。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充分了解自己的顾客并能通过营销努力充分满足其需求的企业,才能在竟争中保持优势。具体而言,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与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的营销过程中:市场分析 &nb

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论文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83%。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5%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2%。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8%,低于350元的占9%,3%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9%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5%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9%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3%,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2%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2%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2%,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5%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由于攀比心理在大学生当中是普遍存在的,针对城市大学生的消费水平, 产品的外形,品牌档次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较为重要的,其次才到价格和实用性。 说白了就是面子走先! 望采纳

摘 要:从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来看,不少大学生都存在着非理性消费的行为,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和主要成因加以探讨和分析,并重点论述理性消费行为的引导途径,以期扭转大学生错误的消费观念,促进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理性消费;引导途径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而且高校管理大学生的难度也大幅度上升,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不容乐观为了转变这一现状,应立即开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教育活动,促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改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致力于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以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符号消费为重,实用消费为轻大学生热衷于追寻时尚潮流,唯恐落于人后,当发现其他同学购买了某些商品时也会下意识的购买同类或者标价更高的商品,以获得精神上的优越感,却忽视了商品的实用价值大学生的这种消费行为通常是非理性的,他们无视了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只是出于好面子心理才产生消费行为,而所买商品的实用价值普遍不高,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一种常态物质消费成本远高于精神消费现如今大学生越来越看重名牌,无论是食品还是衣物,他们都倾向于购买大品牌的商品,以彰显自己的优越生活,获得他人歆羡的目光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消费却少之又少,一方面源自于大学生精神消费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在物质消费方面投入成本过高,没有多余的生活费可用于学习和充电,长此以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将愈发贫瘠,身心成长发育也会出现失衡状态消费观念过于落后实际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消费观念,很多大学生都一味的追捧超前消费,造就了大学生在吃、穿、玩上的高消费,反而将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抛诸脑后,将大学校园当作是攀比、玩乐的场所,很少关注学习相关的话题,这与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相背离,可以说,转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已经迫在眉睫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成因社会不良风气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使大学生由精英意识转向平民意识,于是他们对现实进行了理性定位,这表现在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平稳,他们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拥有“平常心”,务实性参与,在宽容协调中求发展,以理智、平静的态度投身于社会改革。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迷信“有权就有一切”,在政治倾向上具有不健康的心态。 2 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公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在主体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献身于祖国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希望祖国强大,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利益的限制,少数人显示出媚外心态。   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但也有少数人对集体持中性态度甚至对立态度。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与社会公德意识不容乐观,知与行相分离,道德追求不强烈,道德修养不完善。 3 自我意识   “成人”意识的形成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突出表现之一。“成人”意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开始独立面对困难,独立面对快乐,独立面对社会,在各种矛盾的碰撞中,在与各种复杂问题的交战中,他们开始走向成熟稳健。   当代大学生逐步摆脱了社会义务本位的主流价值,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开始全面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自我价值,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个别的当其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决定其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但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自我独立的执著表明他们有极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和个性。 4 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借口,轻理想重实惠,缺乏远大理想。   但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将理想目标进行世俗化理解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意义、伟大理想等概念只是变得“隐性”了。 5 学习观、职业观   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于是不少大学生不断给自己“充电”,树立起二次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学习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不具有真才实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增强,不同利益关系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追求职业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成为求职大学生的首要目标。一项对上海重点学校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发现:73%的大学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新三到”(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这些调查说明,当代大学生以个人需要为中心,以实用有效为价值目标的自我设计方向和功利主义倾向。6 交际观、爱情观、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的交际环境变为虚拟与真实交错的二维空间。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时代,这一方面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便捷性,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形成,但这又使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一部分大学生成了“数字化”人;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热情、诚实、开朗、大方,开创了现代交际新风尚。但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注重经济利益,趋向功利化和世俗化。   当代大学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神圣爱情观和责任婚姻观,呈现出“物质化”趋势,“游戏化”味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西方所谓“解放爱情”思潮给爱情以强大冲击,使爱变成了利益权衡。道德责任感的淡化,不求天长地久,但要曾经拥有的“快餐式爱情”观,把价值观引向畸形的、虚无的误区,由此造成所谓的“精神表层化”的现代病,同时爱情也由传统的“爱情独占”观发展到“爱情多元”观。 当代大学生追求消费时尚,消费行为往往强调个性和象征性,求新求美求变求异。他们炫耀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注重身份,讲究情调,从而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

  • 索引序列
  •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论文2000字
  •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论文
  •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总结
  •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论文题目
  • 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