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制冷学报影响因子

制冷学报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

制冷学报影响因子

1200 我是海大的研究生哦 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通过zhidao Hi发信息给我

及笄年华点击查看的水泥块毛巾超级今年成本开机界面不会建行北京户口

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是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52年成为国内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学校原为农业部部属高校,2000年起由农业部与上海市共建,属地管理。学校的校训是"勤朴忠实"。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学科为特色,教育体系完备,学科门类众多,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有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海洋学院、食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学院、人文学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等8个专业学院,有我校与澳大利亚合作办学的爱恩学院,还有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等3个学院,拥有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分院和农业部远洋渔业培训中心。 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上海市教育高地和1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点,43个本科专业及方向,10个高职专业。 目前,学校拥有普通本专科生12000余人,研究生1140余人;全校在职教职工1040名,其中专任教师680余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近400名,其中正高104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43名。学校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农业部第七届科技委成员4名。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学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设施齐备。拥有教育部水产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水生生物病源库和制冷检测中心和上海市教学示范中心--水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实验室,如中美(SFU-NOAA)海洋遥感及渔业信息研究中心、淡水渔加工利用研究室等;拥有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及7个校级研究中心,并建有上海海洋大学农业研究院、公共管理研究所、中国鱼文化研究所、外国语言研究所及中国鱼文化博物馆,有国内外闻名的鱼类研究室、标本室和亚洲最大的专业鲸馆,同时学校在全国各地有50多个教学实践基地。图书馆藏有以水产、海洋、食品为特色的图书、电子书籍120万册。拥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并建设了为我国水产行业服务的"中国水产网"网站平台。由学校承办的《水产学报》、主办的《上海水产大学学报》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水产学报》获第一、二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学校是上海市水产学会、上海市食品学会、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和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挂靠单位。 "十五"以来,学校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有50余项,国内首创和先进水平有80余项,获国家级科研项目或成果奖40多项,获省部级奖50多项,取得专利30多项。我校在环境保护、物种保护、遗传育种、食品加工、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水产养殖、农业经济与管理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大学以及多个国际组织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并与国外多所大学互派留学生,长期参与中美海洋生物资源合作计划,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教科文组织、渔业信息中心、亚洲水产学会、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等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目前有杨浦区军工路校区、南汇区学海路校区、杨浦区民星路校区三个校区,并在上海市南汇区和浙江省象山县建有2个科研教学基地。根据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2008年8月我校将主体搬迁至上海临港新城,新校区位于临港新城主城区,规划占地面积约1670亩,规划建设面积6万平方米。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促进海洋、水产、食品产业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学校提出了新时期的办学目标:争取到2012年,建校一百周年时,把学校基本建设成为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农、理、工、经、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科研教学并重,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成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以及我国海洋、水产、食品等方面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2009年 硕 士 研 究 生 报 考 须 知 招生人数:2009年我校拟定招收硕士研究生550人左右,具体招生规模数,以国家下达的指标为准。录取时将根据教育部实际下达计划数、生源状况和学校发展需要,对学校招生总规模数及各专业招生数进行适当调整。我校各专业均接收重点学校同类专业推荐免试优秀应届本科生。 考试课程:101政治、201英语、301数学一至303数学三是国家教育部统一命题, 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416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417普通生态学与鱼类学和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实行联合命题。其余考试课程包括366高等数学、367数学综合基础以及代码开头为7××、8××、9××的考试科目均为我校自行命题。各硕士点复试均要安排专业课的笔试,笔试科目见招生目录备注栏中"F※"字开头的课程。为帮助考生考前复习,我校已编写部分专业课及复试考试课程的考试大纲,考生可到我校网站下载考纲等材料。 符号说明:打*表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打☆表示该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打▲表示该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打★表示我校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联合培养情况:我校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水科院)、上海农科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光明乳业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基础课程在上海海洋大学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则在各联合培养单位进行,由上海海洋大学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中国水科院的招生计划在招生目录中已单列。 报名条件:考生必须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报名条件。 同等学力考生须知:对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除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报名条件外,还须提供大学教务部门开具的与报考专业相应的本科6-8门进修课程成绩证明等,并且不得跨专业报考。在复试时,将加强英语口语及听力的考查,同时加试二门本科主干课程,均为笔试。各专业具体加试课程将在复试通知中告知。 报名时间: ①全国统考报名与初试由考生所在省(区、市)高招办组织。② 网上报名时间:约在2008年10月。考生登陆指定网站,了解报名时间并进行网上报名;现场报名时间:约在2008年11月上旬,请注意网上通知。具体以考生所在地招生办的有关文件及公告为准。③ 现场报名地点:各省(市)招办指定的报名点,一般设在地、市招办或有关高校,请注意公告。④ 报名时注意:考生须详细和正确填写本人家庭及单位的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话(手机)和所在单位名称,学校研招办在资料审核和录取过程中会联系考生。⑤ 查询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信息网 、上海海洋大学 研究生教育子站点。 初试时间及地点:①初试时间:以教育部通知或我校寄发的准考证为准,一般在春节前一周。我校将在2008年12月下旬寄发准考证。②初试地点:一般现场报名地点即是初试地点,具体按当地报名点规定进行。 复试办法:我校以教育部规定的分数线为基础,确定复试资格和复试办法,并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上公布。复试时间一般在4月中旬左右,以复试通知为准。复试方式:一般是笔试与面试相结合。在复试阶段还需进行体格检查和资格审查。参加复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须携带照片二张、准考证、在校历年学习成绩单原件(由所在学校教务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身份证及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非应届本科毕业生须携带照片二张、准考证、在校历年学习成绩单原件(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身份证及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具体要求见复试通知。 录取办法:根据"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保证质量"的原则,综合考生的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思想品德素质和体检结果进行录取,录取名单经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议,市招办审核,报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录取时,尊重考生的志愿,尽量按所报志愿录取。由于各专业报考人数的不平衡,对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可在相近专业之间进行调整录取。 助学措施:提供普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朱元鼎奖学金、侯朝海奖学金、孟庆闻奖学金、汉宝奖学金、爱普奖学金、中水搏浪天涯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等多种奖学金。 学制及培养方式:学制5至3年,全脱产学习。 相关链接:上海海洋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上海海洋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上海海洋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请点击查看。 金榜图书:2008最新版公务员录用考试金榜专家辅导系列 —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免费测试你的英语水平 商务英语学习秘笈

制冷学报是核心期刊、CA、 JST、 CSCD。(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083(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757资料来源:

制冷学报影响因子查询

1、Tian Hua, Ma Yitai, Li Minxia, Liu Chuntao, Yuan Qiuxia, The status and future of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 of water chillers in China, Energy Policy,2010(38):7497-(二区,影响因子436) Ei:20104113293858,SCI:0002835619001092、Tian Hua, Ma Yitai, Li Minxia,Wang Wei, Study on Expansion Power Recovery in CO2 Trans-Critical Cycle,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0(51):2516-(三区,影响因子944)SCI:000281339700016 Ei:201033131500663、Tian, Hua; Yang, Zhao; Li, Minxia; Ma, Yitai,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O2 refrigeration and heat pump cycle,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 6(52):1563- EI: 20092212097897; SCI: 4、Tian Hua, Ma Yitai, Li Minxia, Guan Haiqing, Liu Zhongyan,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impacts of non-condensation gas to expander performance used in carbon dioxide heat pump, Applied thermal 31,1943-(三区,影响因子922)5、Tian Hua, Ma Yitai, Li Minxia, Zhang Meilan,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Expansion Mechanism in Carbon Dioxide Expander,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 6(54),1469-(四区,影响因子495)6、Minxia Li; Yitai Ma; Hua Tian, A Rolling Piston-Type Two-Phase Expander in the Transcritical CO2 C HVAC&R RESEARCH 15(4):729-(四区,637)SCI:0002727884000057、田 华,马一太,刘圣春,李敏霞,刘秋菊,王伟,CO2双级滚动转子压缩机的泄漏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6(30):905-EI: 20092612154400。8、马一太,田华,制冷空调关键节能减排技术的现状及进展.机械工程学报.3(45):49- EI: 20091612040427。9、田 华,马一太,李敏霞,王伟,CO2跨临界循环双级滚动转子压缩机的设计与分析 天津大学学报2(43):138-142 EI:2010121278630110、田 华,马一太,王洪利,李敏霞,王伟,CO2跨临界双级压缩系统中间冷却器的研究 天津大学学报8(43):685-689 EI:2010381325156711、马一太,田华,李敏霞,CO2双级滚动转子压缩机不可逆损失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第32卷12、马一太,田华,李敏霞,空调温度不低于26℃的规定下对机组IPLV的探讨,制冷学报 2010,3(31):5-13、田 华,马一太,文子强,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系统的模拟计算 热科学与技术 4(7):373-14、田 华,马一太,自然工质制冷系统性能的比较分析流体机械 2(36):51-55,73

1200 我是海大的研究生哦 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通过zhidao Hi发信息给我

总结的写法(一)工作总结的结构形式及其内容年终总结(含综合性总结)或专题总结,其标题通常采用两种写法,一种是发文单位名称+时间+文种,如《XXX2007年工作总结》;另一种是采用新闻标题的形式,如XXX开展十七大专题教育总结:《干警齐教育,精神明方向》。正文一般分为如下三部分表述:1、情况回顾这是总结的开头部分,叫前言或小引,用来交代总结的缘由,或对总结的内容、范围、目的作限定,对所做的工作或过程作扼要的概述、评估。这部分文字篇幅不宜过长,只作概括说明,不展开分析、评议。2、经验体会这部分是总结的主体,在第一部分概述情况之后展开分述。有的用小标题分别阐明成绩与问题、做法与体会或者成绩与缺点。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让人抓住要领。专题性的总结,也可以提炼出几条经验,以起到醒目、明了。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合力,共同说明基本经验。3、今后打算这是总结的结尾部分。它是在上一部分总结出经验教训之后,根据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今后的设法、打算,成为新一年制订计划的依据。内容包括应如何发扬成绩,克服存在问题及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可以展望未来,得出新的奋斗目标。二、工作总结文字表述的要求1、要善于抓重点总结涉及本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不能不分主次、轻重、面面俱到,而必须抓住重点。什么是重点?是指工作中取得的主要经验,或发现的主要问题,或探索出来的客观规律。不要分散笔墨,兼收并蓄。现在有些总结越写越长,固然有的是执笔人怕挂一漏万,但有的是领导同志怕自己所抓的工作没写上几笔就没有成绩等等,造成总结内容庞杂,中心不突出。2、要写得有特色特色,是区别他事物的属性。单位不同,成绩各异。同一个单位今年的总结与往年也应该不同。现在一些总结读后总觉有雷同感。有些单位的总结几年一贯制,内容差不多,只是换了某些数字。这样的总结,缺少实用价值。总结经验是提高自己、提高本单位工作的重要方法。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开展工作时都有自己一套不同于别人的方法,经验体会也各有不同。写总结时,在充分占有材料基础上,要认真分析、比较,找了重点,不要停留在一般化上。3、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统一总结中的经验体会是从实际工作中,也就是从大量事实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经验体会一旦形成,又要选择必要的材料予以说明,经验体会才能“立”起来,具有实用价值。这就是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但常见一些经验总结往往不注意这一点,如同毛泽东同志批评的那样,“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讲观点的时候没有材料,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就不好。4、语言要准确、简明总结的文字要做到判断明确,就必须用词准确,用例确凿,评断不含糊。简明则是要求在阐述观点时,做到概括与具体相结合,要言不繁,切忌笼统、累赘。

是与化学材料生物有关的中文核心期刊。每一中文期刊都有其英文名称。O6--化学: 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分析化学 3、化学学报 4、化学通报 5、中国科学B辑,化学 6、物理化学学报 7、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8、催化学报 9、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10、应用化学 11、高分子学报 12、有机化学 13、无机化学学报 14、分析试验室 15、色谱 16、冶金分析 17、分子催化 18、分析测试学报 19、化学物理学报 20、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1、化学试剂 22、结构化学 23、化学研究与应用 24、化学进展Q--综合性生物科学: 1、生态学报 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3、遗传学报 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6、微生物学报 7、生物物理学报 8、遗传 9、生物工程学报 10、应用生态学报 11、生理学报 12、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3、古生物学报 14、微生物学通报 15、水生生物学报 16、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 17、生物多样性 18、生物工程进展(改名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实验生物学报 20、生命的化学 21、古脊椎动物学报 22、微体古生物学报 23、生态学杂志 24、生物数学学报 TB--一般工业技术: 1、复合材料学报 2、无机材料学报 3、材料研究学报 4、功能材料 5、材料导报 6、材料科学与工程 7、摩擦学学报 8、材料工程 9、工程设计(改名为:工程设计学报) 10、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11、振动工程学报 12、应用声学 13、计算力学学报 14、玻璃钢/复合材料 15、材料科学与工艺 16、振动与冲击 17、真空 18、噪声与振动控制 19、低温工程 20、计量学报 21、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2、声学技术 23、制冷学报 24、低温与超导 25、包装工程 26、工程图学学报TQ--化学工业: 1、化工学报 2、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3、石油化工 4、硅酸盐学报 5、高分子学报 6、燃料化学学报 7、中国塑料 8、应用化学 9、无机材料学报 10、化学工程 11、工程塑料应用 12、化工进展 13、现代化工 14、膜科学与技术 15、精细化工 16、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7、功能高分子学报 18、功能材料 19、塑料工业 20、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1、合成纤维工业 22、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3、化学世界 24、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5、日用化学工业 26、精细石油化工 27、离子交换与吸附 28、塑料科技 29、合成橡胶工业 30、橡胶工业 31、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32、合成树脂及塑料 33、化工新型材料 34、新型碳材料 35、涂料工业 36、硅酸盐通报 37、塑料 38、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39、煤炭转化 40、无机盐工业 41、过程工程学报

国际制冷学报影响因子

1、Tian Hua, Ma Yitai, Li Minxia, Liu Chuntao, Yuan Qiuxia, The status and future of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 of water chillers in China, Energy Policy,2010(38):7497-(二区,影响因子436) Ei:20104113293858,SCI:0002835619001092、Tian Hua, Ma Yitai, Li Minxia,Wang Wei, Study on Expansion Power Recovery in CO2 Trans-Critical Cycle,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0(51):2516-(三区,影响因子944)SCI:000281339700016 Ei:201033131500663、Tian, Hua; Yang, Zhao; Li, Minxia; Ma, Yitai,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O2 refrigeration and heat pump cycle,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 6(52):1563- EI: 20092212097897; SCI: 4、Tian Hua, Ma Yitai, Li Minxia, Guan Haiqing, Liu Zhongyan,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impacts of non-condensation gas to expander performance used in carbon dioxide heat pump, Applied thermal 31,1943-(三区,影响因子922)5、Tian Hua, Ma Yitai, Li Minxia, Zhang Meilan,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Expansion Mechanism in Carbon Dioxide Expander,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 6(54),1469-(四区,影响因子495)6、Minxia Li; Yitai Ma; Hua Tian, A Rolling Piston-Type Two-Phase Expander in the Transcritical CO2 C HVAC&R RESEARCH 15(4):729-(四区,637)SCI:0002727884000057、田 华,马一太,刘圣春,李敏霞,刘秋菊,王伟,CO2双级滚动转子压缩机的泄漏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6(30):905-EI: 20092612154400。8、马一太,田华,制冷空调关键节能减排技术的现状及进展.机械工程学报.3(45):49- EI: 20091612040427。9、田 华,马一太,李敏霞,王伟,CO2跨临界循环双级滚动转子压缩机的设计与分析 天津大学学报2(43):138-142 EI:2010121278630110、田 华,马一太,王洪利,李敏霞,王伟,CO2跨临界双级压缩系统中间冷却器的研究 天津大学学报8(43):685-689 EI:2010381325156711、马一太,田华,李敏霞,CO2双级滚动转子压缩机不可逆损失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第32卷12、马一太,田华,李敏霞,空调温度不低于26℃的规定下对机组IPLV的探讨,制冷学报 2010,3(31):5-13、田 华,马一太,文子强,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系统的模拟计算 热科学与技术 4(7):373-14、田 华,马一太,自然工质制冷系统性能的比较分析流体机械 2(36):51-55,73

工程热物理学报,制冷学报,中国制冷空调

是与化学材料生物有关的中文核心期刊。每一中文期刊都有其英文名称。O6--化学: 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分析化学 3、化学学报 4、化学通报 5、中国科学B辑,化学 6、物理化学学报 7、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8、催化学报 9、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10、应用化学 11、高分子学报 12、有机化学 13、无机化学学报 14、分析试验室 15、色谱 16、冶金分析 17、分子催化 18、分析测试学报 19、化学物理学报 20、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1、化学试剂 22、结构化学 23、化学研究与应用 24、化学进展Q--综合性生物科学: 1、生态学报 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3、遗传学报 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6、微生物学报 7、生物物理学报 8、遗传 9、生物工程学报 10、应用生态学报 11、生理学报 12、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3、古生物学报 14、微生物学通报 15、水生生物学报 16、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 17、生物多样性 18、生物工程进展(改名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实验生物学报 20、生命的化学 21、古脊椎动物学报 22、微体古生物学报 23、生态学杂志 24、生物数学学报 TB--一般工业技术: 1、复合材料学报 2、无机材料学报 3、材料研究学报 4、功能材料 5、材料导报 6、材料科学与工程 7、摩擦学学报 8、材料工程 9、工程设计(改名为:工程设计学报) 10、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11、振动工程学报 12、应用声学 13、计算力学学报 14、玻璃钢/复合材料 15、材料科学与工艺 16、振动与冲击 17、真空 18、噪声与振动控制 19、低温工程 20、计量学报 21、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2、声学技术 23、制冷学报 24、低温与超导 25、包装工程 26、工程图学学报TQ--化学工业: 1、化工学报 2、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3、石油化工 4、硅酸盐学报 5、高分子学报 6、燃料化学学报 7、中国塑料 8、应用化学 9、无机材料学报 10、化学工程 11、工程塑料应用 12、化工进展 13、现代化工 14、膜科学与技术 15、精细化工 16、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7、功能高分子学报 18、功能材料 19、塑料工业 20、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1、合成纤维工业 22、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3、化学世界 24、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5、日用化学工业 26、精细石油化工 27、离子交换与吸附 28、塑料科技 29、合成橡胶工业 30、橡胶工业 31、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32、合成树脂及塑料 33、化工新型材料 34、新型碳材料 35、涂料工业 36、硅酸盐通报 37、塑料 38、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39、煤炭转化 40、无机盐工业 41、过程工程学报

时钧一生从教,60多年来,他在化工高等教育辛勤耕耘,1980年起,他开始招收研究生(1945年在重庆曾招过2名研究生),到现在已有5人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学生有不少是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两院院士就有16位,获得高级职称的数以百计,在化工、炼油、冶金、建材、机械、医药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的辛劳熬白了他的鬓发,而他的青春活力却在一代代弟子身上得到焕发,他的事业正由众多的学生去弘扬光大。在他的从教生涯中,所带过的学生中先后产生了16名院士。名单如下 : 姓名院士主要成果备注陈家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湿法冶金开拓者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学系梁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闵恩泽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46年夏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今南京工业大学)毕业,闵恩泽和陆婉珍(女)为同班同学,也是夫妻 陆婉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石油化学家胡宏纹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合成化学专家1946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化学系(今南京工业大学)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朱起鹤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反应动力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陆钟武中国工程院院士热能工程专家1950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前三年在中央大学)时铭显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机械专家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陈懿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唐明述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56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毕业曹湘洪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1967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江东亮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1960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徐德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83年南京化工大学(现南京工业大学)硕士毕业欧阳平凯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1981年来到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的前身)工作徐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领域1989年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根据全国图书参考资料联盟,时均共培养硕士2名,博士52名,具体情况如下 : 年度论文名称作者授予单位学位2005《苯氯化三相催化精馏过程研究》崔咪芬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7《里氏木霉分泌蛋白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欧阳嘉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陶瓷膜处理含油乳化废水的技术开发及传递模型研究》谷和平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溶液结晶动力学实验与模型研究》伍川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过程研究》管国锋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吸附制冷工质对及其制冷过程研究》崔群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陶瓷膜分离对氨基苯酚生产中镍催化剂的研究》金珊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一体式陶瓷膜乳化装置的研究和应用》景文珩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面向中药水提液体系的陶瓷膜设计与应用》李卫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料仓内散体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肖国先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综合建模方法和先进控制技术在两个化工过程中的应用》张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分光光度分析专家系统》陈国松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钙钛矿型透氧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谭亮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新型锆基钙钛矿型致密透氧膜的研究》杨丽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面向钛白工业废水处理的陶瓷膜材料设计与应用》赵宜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乙烯/乙烷络合分离吸附剂的制备及表征》梅华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成套装备与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邢卫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纳滤浓缩和脱盐的传质过程研究》杨刚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徐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混合导体致密透氧膜反应器进行甲烷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顾学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D-氨基酸的制备研究》韦萍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三相流态化光催化过程的研究》崔鹏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NaA型沸石分子筛膜的合成及渗透性能研究》董强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0《氧化锆陶瓷超滤膜制备及相关基础技术研究》琚行松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强化传递的多相催化内循环气升反应器研究》 吕效平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高质量低成本钛酸钾晶须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冯新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硫酸钾生产工艺模拟及其溶解动力学研究》陈栋梁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9《混合传导型致密透氧陶瓷膜》李世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TiO2起滤膜和超薄Pd/TiO2复合膜的研究》吴立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甲缩醛合成流化催化精馏过程研究》乔旭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1《单分散二氧化钛纳米微粒合成及在光解水制氢反应中的应用》陈洪龄南京工业大学硕士  1999《光催化陶瓷膜反应器的实验研究与数学模拟》 史载锋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液体混合物的吸附平衡及动力学研究》 刘晓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面向过程模拟的电解质溶液化学和相平衡研究》 吉晓燕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担载钙钛矿型透氧膜的制备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管式致密膜反应器的研究》 金万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处理含油乳化液废水的研究》 王春梅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8《新型干法回转窑内煤粉燃烧、高温传热、煅烧熟料热工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叶旭初南京化工大学  1998《流体微观结构及扩散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周健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陶瓷微滤膜过滤微米、亚微米级颗粒体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钟璟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甲烷部分氧化膜催化反应的数学模拟和实验研究》 杨超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络合吸附净化含氮气体中微量一氧化碳的研究》居沈贵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气固吸附平衡与吸附动力学研究》马正飞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液体粘度的关联推算及醇烃体系混合物粘度的测定》沈式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超临界流体沉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汪朝晖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氧化铝微滤膜的制备和工业化研究》王沛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氧化铝陶瓷膜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黄培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高压相平衡与状态方程研究》 云志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液相扩散系数的测定与研究》 范益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高压流体相平衡及状态方程的若干研究和应用》董军航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4《电解质溶液相平衡的热力学研究》张吕正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统计热力学的相对性及其应用》王仁远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临界区域相平衡测定及状态方程的研究》 卞白桂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9《高压流体相平衡的实验测定和状态方程研究》 徐南平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热力学研究》陆小华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非电解质溶液过量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沈树宝南京化工学院博士 时钧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常务副主编时,为编纂这部巨著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肩负着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还亲自撰写修改了若干重要条目,有的甚至五易其稿。他亲手撰写了《综论》中的若干篇章。他还撰写了《化学工程手册》中的“传质”和“吸收”两篇,并主持翻译了《传质学》以及《流态化工程》和《翅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等书。时钧非常注重科学研究。早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便在《清华大学学报》和《中国化学会杂志》上发表过有关探讨制备有色烟幕的规律和有关有机定性分析的3篇论文(英文稿)。他在缅因大学的硕士论文《关于机械木浆的筛分和性能的关系》,由导师分成两篇论文发表在美国造纸专业杂志上。1957年,由他指导的杨南如作的研究生论文《关于高铝水泥原料粒度与烧成温度的关系》发表在《硅酸盐学报》创刊号上。在逆境中,时钧于1965年做过湍流塔的试验;1972年起进行了膜分离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当时试验条件的限制,无法深入下去。自1974年起,时钧参加了国产填料(以拉西环为主)的性能评定试验,曾发表了4篇论文(均未署名)。对于几种填料的试验全过程,如试验方案的确定,装置的设计安装,数据的测定、整理和关联,计算公式的应用,以及试验报告的撰写等,都是在他亲自主持下进行的。有关试验方法的一些内容,如试验体系的选择原则、数据的处理及表达方法等,后来一直被国内有关方面所引用。1979年后,时钧带领助手们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流体热力学性质的实验测定、色谱法研究溶液热力学和膜分离技术 。 时钧认为工程科学迄今仍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工程研究、设计和开发所用的基础物性则更需精密的实验测量。自80年代初起,他就有计划地着手组建一个热力学基础物性的测定中心,对广泛范围的相平衡、容积性质和过量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培养了一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门人才,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流体相平衡方面,高压下流体的热力学性质测定的投资费用较高,并且费工费时,因而迄今有用的实测数据极为缺乏,影响了这一领域的理论进展。有鉴于此,时钧、王延儒等筹建了精度较高的高压相平衡装置,对含氯氟烃替代物体系和高压二氧化碳气田气体系的相平衡,以及多元体系近临界区域和混合物临界轨迹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测定。有关的论文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后,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数据库来函索取单印本。有些实测结果纠正了前人所测数据的偏差,扩充了测量范围。最近,在原有的静态法基础上,结合Bumett 膨胀法成功地建立了在一台装置上同时测量高压流体相平衡组成和平衡相密度的简便方法,为快速而有效地获取高压下的流体基础物性提供了新的手段。此外,他和助手们一起建立了一套流体压缩因子的Bumett 法精密测量装置,用以求取高压下混合气体的P-V-T 基础数据。当论文在国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时,美国热力研究中心(TRC)的评阅者认为文中所测的混合物压缩因子精度“已达同类装置的最好水准”。在建立高压装置的同时,时钧与合作者还对常压下的相平衡,包括汽-液、液-液以及液—固相平衡进行了广泛而实用的测量研究。这方面发表的10多篇论文,为C5 烃的溶剂萃取、甲乙苯—甲基苯乙烯分离、重要溶剂4-甲基-戊酮的分离提纯,以及氯甲烷在偏三甲苯中溶解性能等化工工艺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物性数据。溶液的混合热(过量焓)是一类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又有工程设计用途的基础物性。时钧与合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改进并逐步完善了一套精密测量微量热效应的装置。这套装置可用以测得各种纯物质或生物物质在混合、反应或其他物理化学变化中产生或吸收的微量热效应(可灵敏反映出1焦耳)。在这一领域中,已经接连测量了多种有机物的二元三元体系混合热和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过量焓、稀释热、溶解热等基础物性数据,并在国际化学热力学期刊上发表近10篇论文。含有有机物的电解质水溶液是一类在工业实际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复杂体系。有关的相平衡数据比较缺乏,且其热力学特性目前尚很难用一般电解质溶液理论或半经验模型来预测和推算。时钧与合作者利用不同浓度溶液电导率的差异与电导滴定相结合,以及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连续测定方法,方便而准确地测量了多种强电解质有机物水溶液的相平衡组成,并且测量精度显著提高。有关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得到众多专家好评。从统计力学理论建立流体状态方程的关键,在于包括径向分布函数和势能函数乘积的积分难以计算。国内外学者一般均采用数值积分进行处理,或对径向分布函数g(r) 作简化。时钧与合作者则将这一积分作为整体量处理,引用统计力学压缩性方程,通过简化势能函数形式而得到这一积分的解析计算公式,从而能够直接得到形式简单、计算精度高的状态方程,并将这一思想用于流体局部组成研究,将局部组成这一微观量首次与压缩系数这一宏观量联系起来,为局部组成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的局部组成模型已在强非理想体系的汽液平衡计算中获得了成功。溶液热力学是化学热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工程学科的基础。作为热力学研究工作者,时钧从80年代起即根据国内外当时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院具有的条件,领导科研人员用仅有的一台气相色谱仪开展色谱法测定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时钧和汪绍昆等在这一方向上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除用色谱测定了众多体系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外,他们还改进了国外学者70年代中期提出的r与(dr/dx)x=0 预测全浓度范围活度系数的模型与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经验关联式,用于预测汽液平衡,取得了比国际上现有的UNIFAC基团贡献法还要好的预测精度。他们还利用色谱仪测定了挥发性溶质在混合不挥发溶剂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了Wilcon 方程的参数多解,对称与多元系汽液平衡的预测,研究了台阶脉冲法测汽液平衡,使色谱法扩大用于含极性组分和聚合物组分的多种体系,用于吸附研究,以推算气固平衡;研究了测定有加合物生成体系的加合常数,进而预测这种体系的固液平衡。在测定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基础上,还对80 年代国外提出的预测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修正分离凝聚能密度模型进行了改进,提高了预测精度。在膜分离方面,时钧和他的合作者主要做了有关气体膜分离的研究,还做了一些渗透汽化过程和液膜分离设备性能的研究。前后已经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国际会议大会报告)。80年代初期,时钧和陈鸣德等用改性含氟树脂膜对氨、氢、氮混合气体进行渗透分离,为从混合气体中分离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在国内外是一项首创工作。1986年在东京国际膜及膜过程大会报告后,引起了各方注意,至今还被国外学者在有关论文中引用。1985年后,时钧和庄震万等在气体膜分离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用各种不同的国产膜,组成单膜和双膜渗透器以及连续膜塔,以He-N2-CH4,CH4-CO2-N2 等混合气体为对象,进行分离试验,并从理论上阐述气体在膜中的溶解与渗透机理,还探索了各种膜渗透器及其系统的气体分离计算方法,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这个新模型对任意组分数的混合气体在不同类型的膜渗透器及其系统中的分离计算都是适用的。此外,他们还建立了气体在膜中溶解和渗透机理的通用热力学模型,以及存在有增塑化作用时的渗透机理模型等。目前时钧又和杨南如等在研究无机膜及膜反应器的国家重点课题。在液膜分离方面,时钧和裘元焘等主要进行了油一乳一水体系在多孔转盘塔中的流体力学性能、液滴直径分布以及传质效果等的研究,从而探讨在液膜分离中采用多孔转盘塔的可能性。为了表彰时钧的卓著成就,化学工业部特授予他“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的光荣称号,成为我国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时钧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工程一级教授,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名誉系主任。同时,他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化工组组长,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化工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化学工程手册》编委会主任,《化工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编委会委员等职。年逾八旬、童颜鹤发的时钧,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敏捷,继续培育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有的荣获“洪堡研究奖学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奖”,有的获得“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普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卓有建树。这表明,时钧的事业后继有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6年获美国梅因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8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化工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副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第五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专于化学工程。1952年创设我国硅酸盐工艺学专业。合编《化学工程手册·气体吸收》,合译《水泥和混凝土化学》。 1 ShiJ,ChenM.PermeabilityofAmmonia,Hydrogen,NitrogenandTheirMixturesTroughFluoropolymerMembranesProceedingsoftheIntemationalCongressonMembranesandMembraneProcesses.okyo,Japan,1987:5022 ShiJun,ZhuangZhenwan.MultipleMembraneSeparationSystem.ProceedingsoftheIntemationalSymposiumonMembranesandMembraneSeparationProcesses.MainLecture,Torun,Poland,1989:333 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I)Pitzer模型的扩展及其在多元体系中的应用.化工学报,1989,40(3):2934 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Ⅱ)参数的物理意义及估算.化工学报,1989,40(3):3015 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ModelofElutiononaPlateauMethod.ChromatographicScience.1989,27(10):5966 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Flexibility,MultiplicityandSymmetryofwi1sonParametersandVapor-liquid-EquilibriuminMultiComponentSystems.ChemicalEngineeringScience,1990,45(1):1997 FengX,WangSK,ShiJ.MeasurementoftheAdductionConstantbyGas-LiquidChromatography.Chromatographia.1990,30(3/4):2118 ZhuangZhenwan,ShiJun.GeneralMathematicalModelsofMembranePermeation.Proceedingsofthe1990IntemationalcongressonMembranesandMembraneProcessesChicago,U.S.A1990,V01-Ⅱ:1361.9 XuNanping,YaoJianmin,WangYanru,ShiJun.VaporLiquidEquilibriaofFiveBinarySystemsContainingR-22.FluidPhaseEquilibria,1991,69:261—270

国际制冷学报影响因子多少

、 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一等奖比例为5%、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二等奖比例为10%、奖励金额为1200元/人; 三等奖比例为20%、奖励金额为600元/人。 2、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比例为5%-2%、奖励金额为1000元/人。 3、专项奖学金:朱元鼎奖学金6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侯朝海奖学金6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孟庆闻奖学金6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汉宝奖学金(生命、海洋、工程、食品学院研究生) 一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3000元/人; 二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三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1000元/人; 爱普奖学金(食品学院研究生) 一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5000元/人; 二等奖2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三等奖3名、奖励金额为1000元/人; 中水搏浪天涯奖学金(海洋学院研究生) 一等奖1名、奖励金额为3000元/人; 二等奖2名、奖励金额为2000元/人; 三等奖3名、奖励金额为1000元/人; 宝钢奖学金推荐候选人1名,奖励金额2000元/人; 其他专项奖学金奖励金额及名额等另行公布。

是与化学材料生物有关的中文核心期刊。每一中文期刊都有其英文名称。O6--化学: 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分析化学 3、化学学报 4、化学通报 5、中国科学B辑,化学 6、物理化学学报 7、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8、催化学报 9、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10、应用化学 11、高分子学报 12、有机化学 13、无机化学学报 14、分析试验室 15、色谱 16、冶金分析 17、分子催化 18、分析测试学报 19、化学物理学报 20、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1、化学试剂 22、结构化学 23、化学研究与应用 24、化学进展Q--综合性生物科学: 1、生态学报 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3、遗传学报 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6、微生物学报 7、生物物理学报 8、遗传 9、生物工程学报 10、应用生态学报 11、生理学报 12、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3、古生物学报 14、微生物学通报 15、水生生物学报 16、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 17、生物多样性 18、生物工程进展(改名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实验生物学报 20、生命的化学 21、古脊椎动物学报 22、微体古生物学报 23、生态学杂志 24、生物数学学报 TB--一般工业技术: 1、复合材料学报 2、无机材料学报 3、材料研究学报 4、功能材料 5、材料导报 6、材料科学与工程 7、摩擦学学报 8、材料工程 9、工程设计(改名为:工程设计学报) 10、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11、振动工程学报 12、应用声学 13、计算力学学报 14、玻璃钢/复合材料 15、材料科学与工艺 16、振动与冲击 17、真空 18、噪声与振动控制 19、低温工程 20、计量学报 21、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2、声学技术 23、制冷学报 24、低温与超导 25、包装工程 26、工程图学学报TQ--化学工业: 1、化工学报 2、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3、石油化工 4、硅酸盐学报 5、高分子学报 6、燃料化学学报 7、中国塑料 8、应用化学 9、无机材料学报 10、化学工程 11、工程塑料应用 12、化工进展 13、现代化工 14、膜科学与技术 15、精细化工 16、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7、功能高分子学报 18、功能材料 19、塑料工业 20、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1、合成纤维工业 22、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3、化学世界 24、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5、日用化学工业 26、精细石油化工 27、离子交换与吸附 28、塑料科技 29、合成橡胶工业 30、橡胶工业 31、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32、合成树脂及塑料 33、化工新型材料 34、新型碳材料 35、涂料工业 36、硅酸盐通报 37、塑料 38、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39、煤炭转化 40、无机盐工业 41、过程工程学报

时钧一生从教,60多年来,他在化工高等教育辛勤耕耘,1980年起,他开始招收研究生(1945年在重庆曾招过2名研究生),到现在已有5人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学生有不少是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两院院士就有16位,获得高级职称的数以百计,在化工、炼油、冶金、建材、机械、医药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的辛劳熬白了他的鬓发,而他的青春活力却在一代代弟子身上得到焕发,他的事业正由众多的学生去弘扬光大。在他的从教生涯中,所带过的学生中先后产生了16名院士。名单如下 : 姓名院士主要成果备注陈家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湿法冶金开拓者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学系梁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闵恩泽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46年夏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今南京工业大学)毕业,闵恩泽和陆婉珍(女)为同班同学,也是夫妻 陆婉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石油化学家胡宏纹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合成化学专家1946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化学系(今南京工业大学)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朱起鹤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反应动力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陆钟武中国工程院院士热能工程专家1950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前三年在中央大学)时铭显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机械专家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陈懿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唐明述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56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毕业曹湘洪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1967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江东亮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1960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徐德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83年南京化工大学(现南京工业大学)硕士毕业欧阳平凯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1981年来到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的前身)工作徐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领域1989年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根据全国图书参考资料联盟,时均共培养硕士2名,博士52名,具体情况如下 : 年度论文名称作者授予单位学位2005《苯氯化三相催化精馏过程研究》崔咪芬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7《里氏木霉分泌蛋白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欧阳嘉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陶瓷膜处理含油乳化废水的技术开发及传递模型研究》谷和平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溶液结晶动力学实验与模型研究》伍川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过程研究》管国锋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吸附制冷工质对及其制冷过程研究》崔群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陶瓷膜分离对氨基苯酚生产中镍催化剂的研究》金珊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一体式陶瓷膜乳化装置的研究和应用》景文珩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面向中药水提液体系的陶瓷膜设计与应用》李卫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料仓内散体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肖国先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综合建模方法和先进控制技术在两个化工过程中的应用》张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分光光度分析专家系统》陈国松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钙钛矿型透氧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谭亮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新型锆基钙钛矿型致密透氧膜的研究》杨丽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面向钛白工业废水处理的陶瓷膜材料设计与应用》赵宜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乙烯/乙烷络合分离吸附剂的制备及表征》梅华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成套装备与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邢卫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纳滤浓缩和脱盐的传质过程研究》杨刚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徐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混合导体致密透氧膜反应器进行甲烷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顾学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D-氨基酸的制备研究》韦萍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三相流态化光催化过程的研究》崔鹏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NaA型沸石分子筛膜的合成及渗透性能研究》董强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0《氧化锆陶瓷超滤膜制备及相关基础技术研究》琚行松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强化传递的多相催化内循环气升反应器研究》 吕效平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高质量低成本钛酸钾晶须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冯新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硫酸钾生产工艺模拟及其溶解动力学研究》陈栋梁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9《混合传导型致密透氧陶瓷膜》李世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TiO2起滤膜和超薄Pd/TiO2复合膜的研究》吴立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甲缩醛合成流化催化精馏过程研究》乔旭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1《单分散二氧化钛纳米微粒合成及在光解水制氢反应中的应用》陈洪龄南京工业大学硕士  1999《光催化陶瓷膜反应器的实验研究与数学模拟》 史载锋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液体混合物的吸附平衡及动力学研究》 刘晓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面向过程模拟的电解质溶液化学和相平衡研究》 吉晓燕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担载钙钛矿型透氧膜的制备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管式致密膜反应器的研究》 金万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处理含油乳化液废水的研究》 王春梅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8《新型干法回转窑内煤粉燃烧、高温传热、煅烧熟料热工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叶旭初南京化工大学  1998《流体微观结构及扩散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周健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陶瓷微滤膜过滤微米、亚微米级颗粒体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钟璟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甲烷部分氧化膜催化反应的数学模拟和实验研究》 杨超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络合吸附净化含氮气体中微量一氧化碳的研究》居沈贵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气固吸附平衡与吸附动力学研究》马正飞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液体粘度的关联推算及醇烃体系混合物粘度的测定》沈式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超临界流体沉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汪朝晖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氧化铝微滤膜的制备和工业化研究》王沛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氧化铝陶瓷膜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黄培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高压相平衡与状态方程研究》 云志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液相扩散系数的测定与研究》 范益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高压流体相平衡及状态方程的若干研究和应用》董军航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4《电解质溶液相平衡的热力学研究》张吕正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统计热力学的相对性及其应用》王仁远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临界区域相平衡测定及状态方程的研究》 卞白桂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9《高压流体相平衡的实验测定和状态方程研究》 徐南平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热力学研究》陆小华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非电解质溶液过量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沈树宝南京化工学院博士 时钧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常务副主编时,为编纂这部巨著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肩负着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还亲自撰写修改了若干重要条目,有的甚至五易其稿。他亲手撰写了《综论》中的若干篇章。他还撰写了《化学工程手册》中的“传质”和“吸收”两篇,并主持翻译了《传质学》以及《流态化工程》和《翅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等书。时钧非常注重科学研究。早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便在《清华大学学报》和《中国化学会杂志》上发表过有关探讨制备有色烟幕的规律和有关有机定性分析的3篇论文(英文稿)。他在缅因大学的硕士论文《关于机械木浆的筛分和性能的关系》,由导师分成两篇论文发表在美国造纸专业杂志上。1957年,由他指导的杨南如作的研究生论文《关于高铝水泥原料粒度与烧成温度的关系》发表在《硅酸盐学报》创刊号上。在逆境中,时钧于1965年做过湍流塔的试验;1972年起进行了膜分离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当时试验条件的限制,无法深入下去。自1974年起,时钧参加了国产填料(以拉西环为主)的性能评定试验,曾发表了4篇论文(均未署名)。对于几种填料的试验全过程,如试验方案的确定,装置的设计安装,数据的测定、整理和关联,计算公式的应用,以及试验报告的撰写等,都是在他亲自主持下进行的。有关试验方法的一些内容,如试验体系的选择原则、数据的处理及表达方法等,后来一直被国内有关方面所引用。1979年后,时钧带领助手们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流体热力学性质的实验测定、色谱法研究溶液热力学和膜分离技术 。 时钧认为工程科学迄今仍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工程研究、设计和开发所用的基础物性则更需精密的实验测量。自80年代初起,他就有计划地着手组建一个热力学基础物性的测定中心,对广泛范围的相平衡、容积性质和过量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培养了一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门人才,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流体相平衡方面,高压下流体的热力学性质测定的投资费用较高,并且费工费时,因而迄今有用的实测数据极为缺乏,影响了这一领域的理论进展。有鉴于此,时钧、王延儒等筹建了精度较高的高压相平衡装置,对含氯氟烃替代物体系和高压二氧化碳气田气体系的相平衡,以及多元体系近临界区域和混合物临界轨迹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测定。有关的论文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后,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数据库来函索取单印本。有些实测结果纠正了前人所测数据的偏差,扩充了测量范围。最近,在原有的静态法基础上,结合Bumett 膨胀法成功地建立了在一台装置上同时测量高压流体相平衡组成和平衡相密度的简便方法,为快速而有效地获取高压下的流体基础物性提供了新的手段。此外,他和助手们一起建立了一套流体压缩因子的Bumett 法精密测量装置,用以求取高压下混合气体的P-V-T 基础数据。当论文在国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时,美国热力研究中心(TRC)的评阅者认为文中所测的混合物压缩因子精度“已达同类装置的最好水准”。在建立高压装置的同时,时钧与合作者还对常压下的相平衡,包括汽-液、液-液以及液—固相平衡进行了广泛而实用的测量研究。这方面发表的10多篇论文,为C5 烃的溶剂萃取、甲乙苯—甲基苯乙烯分离、重要溶剂4-甲基-戊酮的分离提纯,以及氯甲烷在偏三甲苯中溶解性能等化工工艺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物性数据。溶液的混合热(过量焓)是一类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又有工程设计用途的基础物性。时钧与合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改进并逐步完善了一套精密测量微量热效应的装置。这套装置可用以测得各种纯物质或生物物质在混合、反应或其他物理化学变化中产生或吸收的微量热效应(可灵敏反映出1焦耳)。在这一领域中,已经接连测量了多种有机物的二元三元体系混合热和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过量焓、稀释热、溶解热等基础物性数据,并在国际化学热力学期刊上发表近10篇论文。含有有机物的电解质水溶液是一类在工业实际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复杂体系。有关的相平衡数据比较缺乏,且其热力学特性目前尚很难用一般电解质溶液理论或半经验模型来预测和推算。时钧与合作者利用不同浓度溶液电导率的差异与电导滴定相结合,以及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连续测定方法,方便而准确地测量了多种强电解质有机物水溶液的相平衡组成,并且测量精度显著提高。有关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得到众多专家好评。从统计力学理论建立流体状态方程的关键,在于包括径向分布函数和势能函数乘积的积分难以计算。国内外学者一般均采用数值积分进行处理,或对径向分布函数g(r) 作简化。时钧与合作者则将这一积分作为整体量处理,引用统计力学压缩性方程,通过简化势能函数形式而得到这一积分的解析计算公式,从而能够直接得到形式简单、计算精度高的状态方程,并将这一思想用于流体局部组成研究,将局部组成这一微观量首次与压缩系数这一宏观量联系起来,为局部组成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的局部组成模型已在强非理想体系的汽液平衡计算中获得了成功。溶液热力学是化学热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工程学科的基础。作为热力学研究工作者,时钧从80年代起即根据国内外当时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院具有的条件,领导科研人员用仅有的一台气相色谱仪开展色谱法测定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时钧和汪绍昆等在这一方向上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除用色谱测定了众多体系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外,他们还改进了国外学者70年代中期提出的r与(dr/dx)x=0 预测全浓度范围活度系数的模型与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经验关联式,用于预测汽液平衡,取得了比国际上现有的UNIFAC基团贡献法还要好的预测精度。他们还利用色谱仪测定了挥发性溶质在混合不挥发溶剂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了Wilcon 方程的参数多解,对称与多元系汽液平衡的预测,研究了台阶脉冲法测汽液平衡,使色谱法扩大用于含极性组分和聚合物组分的多种体系,用于吸附研究,以推算气固平衡;研究了测定有加合物生成体系的加合常数,进而预测这种体系的固液平衡。在测定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基础上,还对80 年代国外提出的预测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修正分离凝聚能密度模型进行了改进,提高了预测精度。在膜分离方面,时钧和他的合作者主要做了有关气体膜分离的研究,还做了一些渗透汽化过程和液膜分离设备性能的研究。前后已经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国际会议大会报告)。80年代初期,时钧和陈鸣德等用改性含氟树脂膜对氨、氢、氮混合气体进行渗透分离,为从混合气体中分离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在国内外是一项首创工作。1986年在东京国际膜及膜过程大会报告后,引起了各方注意,至今还被国外学者在有关论文中引用。1985年后,时钧和庄震万等在气体膜分离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用各种不同的国产膜,组成单膜和双膜渗透器以及连续膜塔,以He-N2-CH4,CH4-CO2-N2 等混合气体为对象,进行分离试验,并从理论上阐述气体在膜中的溶解与渗透机理,还探索了各种膜渗透器及其系统的气体分离计算方法,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这个新模型对任意组分数的混合气体在不同类型的膜渗透器及其系统中的分离计算都是适用的。此外,他们还建立了气体在膜中溶解和渗透机理的通用热力学模型,以及存在有增塑化作用时的渗透机理模型等。目前时钧又和杨南如等在研究无机膜及膜反应器的国家重点课题。在液膜分离方面,时钧和裘元焘等主要进行了油一乳一水体系在多孔转盘塔中的流体力学性能、液滴直径分布以及传质效果等的研究,从而探讨在液膜分离中采用多孔转盘塔的可能性。为了表彰时钧的卓著成就,化学工业部特授予他“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的光荣称号,成为我国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时钧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工程一级教授,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名誉系主任。同时,他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化工组组长,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化工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化学工程手册》编委会主任,《化工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编委会委员等职。年逾八旬、童颜鹤发的时钧,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敏捷,继续培育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有的荣获“洪堡研究奖学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奖”,有的获得“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普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卓有建树。这表明,时钧的事业后继有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6年获美国梅因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8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化工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副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第五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专于化学工程。1952年创设我国硅酸盐工艺学专业。合编《化学工程手册·气体吸收》,合译《水泥和混凝土化学》。 1 ShiJ,ChenM.PermeabilityofAmmonia,Hydrogen,NitrogenandTheirMixturesTroughFluoropolymerMembranesProceedingsoftheIntemationalCongressonMembranesandMembraneProcesses.okyo,Japan,1987:5022 ShiJun,ZhuangZhenwan.MultipleMembraneSeparationSystem.ProceedingsoftheIntemationalSymposiumonMembranesandMembraneSeparationProcesses.MainLecture,Torun,Poland,1989:333 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I)Pitzer模型的扩展及其在多元体系中的应用.化工学报,1989,40(3):2934 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Ⅱ)参数的物理意义及估算.化工学报,1989,40(3):3015 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ModelofElutiononaPlateauMethod.ChromatographicScience.1989,27(10):5966 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Flexibility,MultiplicityandSymmetryofwi1sonParametersandVapor-liquid-EquilibriuminMultiComponentSystems.ChemicalEngineeringScience,1990,45(1):1997 FengX,WangSK,ShiJ.MeasurementoftheAdductionConstantbyGas-LiquidChromatography.Chromatographia.1990,30(3/4):2118 ZhuangZhenwan,ShiJun.GeneralMathematicalModelsofMembranePermeation.Proceedingsofthe1990IntemationalcongressonMembranesandMembraneProcessesChicago,U.S.A1990,V01-Ⅱ:1361.9 XuNanping,YaoJianmin,WangYanru,ShiJun.VaporLiquidEquilibriaofFiveBinarySystemsContainingR-22.FluidPhaseEquilibria,1991,69:261—270

别考这学校,这学校是个垃圾学校,要去就去中国海洋大学(原青岛海洋大学),相信老生的话,我就是上海水产大学毕业的研究生,现在读博了那学校不好,真的

国际制冷学报影响因子查询

及笄年华点击查看的水泥块毛巾超级今年成本开机界面不会建行北京户口

工程热物理学报,制冷学报,中国制冷空调

时钧一生从教,60多年来,他在化工高等教育辛勤耕耘,1980年起,他开始招收研究生(1945年在重庆曾招过2名研究生),到现在已有5人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学生有不少是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两院院士就有16位,获得高级职称的数以百计,在化工、炼油、冶金、建材、机械、医药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的辛劳熬白了他的鬓发,而他的青春活力却在一代代弟子身上得到焕发,他的事业正由众多的学生去弘扬光大。在他的从教生涯中,所带过的学生中先后产生了16名院士。名单如下 : 姓名院士主要成果备注陈家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湿法冶金开拓者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学系梁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闵恩泽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46年夏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今南京工业大学)毕业,闵恩泽和陆婉珍(女)为同班同学,也是夫妻 陆婉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石油化学家胡宏纹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合成化学专家1946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化学系(今南京工业大学)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朱起鹤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反应动力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陆钟武中国工程院院士热能工程专家1950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前三年在中央大学)时铭显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机械专家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陈懿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唐明述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56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毕业曹湘洪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1967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江东亮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1960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徐德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83年南京化工大学(现南京工业大学)硕士毕业欧阳平凯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1981年来到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的前身)工作徐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领域1989年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根据全国图书参考资料联盟,时均共培养硕士2名,博士52名,具体情况如下 : 年度论文名称作者授予单位学位2005《苯氯化三相催化精馏过程研究》崔咪芬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7《里氏木霉分泌蛋白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欧阳嘉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陶瓷膜处理含油乳化废水的技术开发及传递模型研究》谷和平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溶液结晶动力学实验与模型研究》伍川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过程研究》管国锋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吸附制冷工质对及其制冷过程研究》崔群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陶瓷膜分离对氨基苯酚生产中镍催化剂的研究》金珊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一体式陶瓷膜乳化装置的研究和应用》景文珩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面向中药水提液体系的陶瓷膜设计与应用》李卫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料仓内散体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肖国先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综合建模方法和先进控制技术在两个化工过程中的应用》张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分光光度分析专家系统》陈国松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钙钛矿型透氧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谭亮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新型锆基钙钛矿型致密透氧膜的研究》杨丽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面向钛白工业废水处理的陶瓷膜材料设计与应用》赵宜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乙烯/乙烷络合分离吸附剂的制备及表征》梅华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成套装备与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邢卫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纳滤浓缩和脱盐的传质过程研究》杨刚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徐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混合导体致密透氧膜反应器进行甲烷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顾学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D-氨基酸的制备研究》韦萍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三相流态化光催化过程的研究》崔鹏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NaA型沸石分子筛膜的合成及渗透性能研究》董强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0《氧化锆陶瓷超滤膜制备及相关基础技术研究》琚行松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强化传递的多相催化内循环气升反应器研究》 吕效平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高质量低成本钛酸钾晶须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冯新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硫酸钾生产工艺模拟及其溶解动力学研究》陈栋梁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9《混合传导型致密透氧陶瓷膜》李世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TiO2起滤膜和超薄Pd/TiO2复合膜的研究》吴立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甲缩醛合成流化催化精馏过程研究》乔旭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1《单分散二氧化钛纳米微粒合成及在光解水制氢反应中的应用》陈洪龄南京工业大学硕士  1999《光催化陶瓷膜反应器的实验研究与数学模拟》 史载锋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液体混合物的吸附平衡及动力学研究》 刘晓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面向过程模拟的电解质溶液化学和相平衡研究》 吉晓燕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担载钙钛矿型透氧膜的制备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管式致密膜反应器的研究》 金万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处理含油乳化液废水的研究》 王春梅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8《新型干法回转窑内煤粉燃烧、高温传热、煅烧熟料热工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叶旭初南京化工大学  1998《流体微观结构及扩散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周健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陶瓷微滤膜过滤微米、亚微米级颗粒体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钟璟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甲烷部分氧化膜催化反应的数学模拟和实验研究》 杨超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络合吸附净化含氮气体中微量一氧化碳的研究》居沈贵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气固吸附平衡与吸附动力学研究》马正飞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液体粘度的关联推算及醇烃体系混合物粘度的测定》沈式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超临界流体沉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汪朝晖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氧化铝微滤膜的制备和工业化研究》王沛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氧化铝陶瓷膜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黄培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高压相平衡与状态方程研究》 云志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液相扩散系数的测定与研究》 范益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高压流体相平衡及状态方程的若干研究和应用》董军航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4《电解质溶液相平衡的热力学研究》张吕正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统计热力学的相对性及其应用》王仁远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临界区域相平衡测定及状态方程的研究》 卞白桂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9《高压流体相平衡的实验测定和状态方程研究》 徐南平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热力学研究》陆小华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非电解质溶液过量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沈树宝南京化工学院博士 时钧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常务副主编时,为编纂这部巨著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肩负着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还亲自撰写修改了若干重要条目,有的甚至五易其稿。他亲手撰写了《综论》中的若干篇章。他还撰写了《化学工程手册》中的“传质”和“吸收”两篇,并主持翻译了《传质学》以及《流态化工程》和《翅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等书。时钧非常注重科学研究。早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便在《清华大学学报》和《中国化学会杂志》上发表过有关探讨制备有色烟幕的规律和有关有机定性分析的3篇论文(英文稿)。他在缅因大学的硕士论文《关于机械木浆的筛分和性能的关系》,由导师分成两篇论文发表在美国造纸专业杂志上。1957年,由他指导的杨南如作的研究生论文《关于高铝水泥原料粒度与烧成温度的关系》发表在《硅酸盐学报》创刊号上。在逆境中,时钧于1965年做过湍流塔的试验;1972年起进行了膜分离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当时试验条件的限制,无法深入下去。自1974年起,时钧参加了国产填料(以拉西环为主)的性能评定试验,曾发表了4篇论文(均未署名)。对于几种填料的试验全过程,如试验方案的确定,装置的设计安装,数据的测定、整理和关联,计算公式的应用,以及试验报告的撰写等,都是在他亲自主持下进行的。有关试验方法的一些内容,如试验体系的选择原则、数据的处理及表达方法等,后来一直被国内有关方面所引用。1979年后,时钧带领助手们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流体热力学性质的实验测定、色谱法研究溶液热力学和膜分离技术 。 时钧认为工程科学迄今仍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工程研究、设计和开发所用的基础物性则更需精密的实验测量。自80年代初起,他就有计划地着手组建一个热力学基础物性的测定中心,对广泛范围的相平衡、容积性质和过量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培养了一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门人才,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流体相平衡方面,高压下流体的热力学性质测定的投资费用较高,并且费工费时,因而迄今有用的实测数据极为缺乏,影响了这一领域的理论进展。有鉴于此,时钧、王延儒等筹建了精度较高的高压相平衡装置,对含氯氟烃替代物体系和高压二氧化碳气田气体系的相平衡,以及多元体系近临界区域和混合物临界轨迹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测定。有关的论文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后,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数据库来函索取单印本。有些实测结果纠正了前人所测数据的偏差,扩充了测量范围。最近,在原有的静态法基础上,结合Bumett 膨胀法成功地建立了在一台装置上同时测量高压流体相平衡组成和平衡相密度的简便方法,为快速而有效地获取高压下的流体基础物性提供了新的手段。此外,他和助手们一起建立了一套流体压缩因子的Bumett 法精密测量装置,用以求取高压下混合气体的P-V-T 基础数据。当论文在国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时,美国热力研究中心(TRC)的评阅者认为文中所测的混合物压缩因子精度“已达同类装置的最好水准”。在建立高压装置的同时,时钧与合作者还对常压下的相平衡,包括汽-液、液-液以及液—固相平衡进行了广泛而实用的测量研究。这方面发表的10多篇论文,为C5 烃的溶剂萃取、甲乙苯—甲基苯乙烯分离、重要溶剂4-甲基-戊酮的分离提纯,以及氯甲烷在偏三甲苯中溶解性能等化工工艺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物性数据。溶液的混合热(过量焓)是一类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又有工程设计用途的基础物性。时钧与合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改进并逐步完善了一套精密测量微量热效应的装置。这套装置可用以测得各种纯物质或生物物质在混合、反应或其他物理化学变化中产生或吸收的微量热效应(可灵敏反映出1焦耳)。在这一领域中,已经接连测量了多种有机物的二元三元体系混合热和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过量焓、稀释热、溶解热等基础物性数据,并在国际化学热力学期刊上发表近10篇论文。含有有机物的电解质水溶液是一类在工业实际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复杂体系。有关的相平衡数据比较缺乏,且其热力学特性目前尚很难用一般电解质溶液理论或半经验模型来预测和推算。时钧与合作者利用不同浓度溶液电导率的差异与电导滴定相结合,以及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连续测定方法,方便而准确地测量了多种强电解质有机物水溶液的相平衡组成,并且测量精度显著提高。有关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得到众多专家好评。从统计力学理论建立流体状态方程的关键,在于包括径向分布函数和势能函数乘积的积分难以计算。国内外学者一般均采用数值积分进行处理,或对径向分布函数g(r) 作简化。时钧与合作者则将这一积分作为整体量处理,引用统计力学压缩性方程,通过简化势能函数形式而得到这一积分的解析计算公式,从而能够直接得到形式简单、计算精度高的状态方程,并将这一思想用于流体局部组成研究,将局部组成这一微观量首次与压缩系数这一宏观量联系起来,为局部组成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的局部组成模型已在强非理想体系的汽液平衡计算中获得了成功。溶液热力学是化学热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工程学科的基础。作为热力学研究工作者,时钧从80年代起即根据国内外当时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院具有的条件,领导科研人员用仅有的一台气相色谱仪开展色谱法测定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时钧和汪绍昆等在这一方向上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除用色谱测定了众多体系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外,他们还改进了国外学者70年代中期提出的r与(dr/dx)x=0 预测全浓度范围活度系数的模型与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经验关联式,用于预测汽液平衡,取得了比国际上现有的UNIFAC基团贡献法还要好的预测精度。他们还利用色谱仪测定了挥发性溶质在混合不挥发溶剂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了Wilcon 方程的参数多解,对称与多元系汽液平衡的预测,研究了台阶脉冲法测汽液平衡,使色谱法扩大用于含极性组分和聚合物组分的多种体系,用于吸附研究,以推算气固平衡;研究了测定有加合物生成体系的加合常数,进而预测这种体系的固液平衡。在测定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基础上,还对80 年代国外提出的预测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修正分离凝聚能密度模型进行了改进,提高了预测精度。在膜分离方面,时钧和他的合作者主要做了有关气体膜分离的研究,还做了一些渗透汽化过程和液膜分离设备性能的研究。前后已经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国际会议大会报告)。80年代初期,时钧和陈鸣德等用改性含氟树脂膜对氨、氢、氮混合气体进行渗透分离,为从混合气体中分离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在国内外是一项首创工作。1986年在东京国际膜及膜过程大会报告后,引起了各方注意,至今还被国外学者在有关论文中引用。1985年后,时钧和庄震万等在气体膜分离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用各种不同的国产膜,组成单膜和双膜渗透器以及连续膜塔,以He-N2-CH4,CH4-CO2-N2 等混合气体为对象,进行分离试验,并从理论上阐述气体在膜中的溶解与渗透机理,还探索了各种膜渗透器及其系统的气体分离计算方法,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这个新模型对任意组分数的混合气体在不同类型的膜渗透器及其系统中的分离计算都是适用的。此外,他们还建立了气体在膜中溶解和渗透机理的通用热力学模型,以及存在有增塑化作用时的渗透机理模型等。目前时钧又和杨南如等在研究无机膜及膜反应器的国家重点课题。在液膜分离方面,时钧和裘元焘等主要进行了油一乳一水体系在多孔转盘塔中的流体力学性能、液滴直径分布以及传质效果等的研究,从而探讨在液膜分离中采用多孔转盘塔的可能性。为了表彰时钧的卓著成就,化学工业部特授予他“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的光荣称号,成为我国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时钧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工程一级教授,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名誉系主任。同时,他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化工组组长,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化工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化学工程手册》编委会主任,《化工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编委会委员等职。年逾八旬、童颜鹤发的时钧,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敏捷,继续培育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有的荣获“洪堡研究奖学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奖”,有的获得“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普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卓有建树。这表明,时钧的事业后继有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6年获美国梅因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8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化工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副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第五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专于化学工程。1952年创设我国硅酸盐工艺学专业。合编《化学工程手册·气体吸收》,合译《水泥和混凝土化学》。 1 ShiJ,ChenM.PermeabilityofAmmonia,Hydrogen,NitrogenandTheirMixturesTroughFluoropolymerMembranesProceedingsoftheIntemationalCongressonMembranesandMembraneProcesses.okyo,Japan,1987:5022 ShiJun,ZhuangZhenwan.MultipleMembraneSeparationSystem.ProceedingsoftheIntemationalSymposiumonMembranesandMembraneSeparationProcesses.MainLecture,Torun,Poland,1989:333 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I)Pitzer模型的扩展及其在多元体系中的应用.化工学报,1989,40(3):2934 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Ⅱ)参数的物理意义及估算.化工学报,1989,40(3):3015 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ModelofElutiononaPlateauMethod.ChromatographicScience.1989,27(10):5966 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Flexibility,MultiplicityandSymmetryofwi1sonParametersandVapor-liquid-EquilibriuminMultiComponentSystems.ChemicalEngineeringScience,1990,45(1):1997 FengX,WangSK,ShiJ.MeasurementoftheAdductionConstantbyGas-LiquidChromatography.Chromatographia.1990,30(3/4):2118 ZhuangZhenwan,ShiJun.GeneralMathematicalModelsofMembranePermeation.Proceedingsofthe1990IntemationalcongressonMembranesandMembraneProcessesChicago,U.S.A1990,V01-Ⅱ:1361.9 XuNanping,YaoJianmin,WangYanru,ShiJun.VaporLiquidEquilibriaofFiveBinarySystemsContainingR-22.FluidPhaseEquilibria,1991,69:261—270

1200 我是海大的研究生哦 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通过zhidao Hi发信息给我

  • 索引序列
  • 制冷学报影响因子
  • 制冷学报影响因子查询
  • 国际制冷学报影响因子
  • 国际制冷学报影响因子多少
  • 国际制冷学报影响因子查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