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查询

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查询

发布时间:

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查询

言志信:男,工学博士,出站博士后,留学回国人员,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地质工程研究所所长,地质工程博士学位点负责人。先后于北京理工大学力学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全日制),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全日制),中南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国家指标和资金),国家公派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土木工程系留学。历任长沙矿山研究院工程师、公司副经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建工学院院长,兼湖南省力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建设厅评标专家、湖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现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校学术分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分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爆破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开发工作。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建设部攻关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研究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省部、其它及横向课题数十项,其中申请人主持课题20余项。获包括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一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省部级成果和奖励及其它奖励20项;出版著作2部,另1部专著即将出版;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工程力学》、《爆炸与冲击》、《振动与冲击》、《地球与环境》、《岩土力学》、《力学与实践》、《建筑结构》、《工程勘察》、《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等刊物和国际国内会议(含特邀报告)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30余篇,获全国优秀论文奖3篇。多次作为学科带头人成功申报博士点。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

发表论著丁皓江等 (1997) 横观各向同性弹性力学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 7-308-01940-3, 240p)陈伟球, 梁剑, 丁皓江 (1997) 压电复合材料矩形厚板弯曲的三维分析 复合材料学报, V 14(1), 108-陈伟球, 应济, 陈子辰 (1996) 耦合热弹性接触问题的变分原理 应用力学学报, V 13(4), 41-应济, 陈伟球, 陈子辰 (1996) 换热影响下的接触热阻估计 浙江大学学报, V 30(4), 415-Ding, H J, Chen, W Q and Liu, Z (1995) Solutions to equations of vibrations of spherical and cylindrical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V 16(1), 1-丁皓江, 陈伟球 (1994) 浸没的球面各向同性球壳的自由振动 固体力学学报, V 15(1), 39-奖励或荣誉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 浙江大学2004年度优秀教师奖,2004年。 浙江大学2003-2004学年优秀本科生导师,2004年。 浙江大学2002-2003学年优秀本科生导师,2003年。 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2年。 浙江省第十届青少年英才奖(青年组)二等奖,2002年,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力学学科)三等奖,2001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1年,教育部,排名2/8。 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2001年,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1999年度SCI收录论文数全国个人第一名(工程类),2000年,中国科技情报所。 博士后奖学金,1997-1999年,日本文部省。 1995-1997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浙江大学。社会兼职《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和《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编委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教学工作:《弹性力学变分原理及有限元》《框架结构的振动与波动》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学森(1911~X)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学家。福建闽候人。191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拉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1921年回国,曾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南京永利硫酸铵厂厂长、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工业部化学局顾问、化工部副部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全国科协副主席。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美国化工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名誉会员。 丁颖(1888——1964),著名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广东茂名人。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1913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农业科学。1924年回国,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曾被授予民主德国农科院通讯院士、全苏列宁农科院通讯院士等称号。熊庆来(1893——1969),云南弥勒人。1906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1913年赴比利时留学,后转赴法国,先后就读于格伦诺勃尔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大学和马赛大学,于192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再度赴法,以学术论文《关于整涵数与无穷极的亚纯涵数》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他创办了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最早把近代数学引进中国,致力整涵数、亚纯涵数、代数涵数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对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定义的无穷极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也称熊氏定理)。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于金坛金城镇,是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86年7月16日,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袁隆平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苏步青 苏步青(1902-2003) 浙江平阳人。苏步青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3年起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历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5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任学术委员会常委,专长微分几何,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撰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等专著10部。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查询网站

若引用网站上的文章,也就是引用电子文献,方法如下:一、参考文献的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二、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主要有以下几类:[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三、举例如下:[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参考文献的书写方式: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例如:[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adercom/news/20011219/根据《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可知:参考文献标注:参考文献是为撰写论文而引用的有关文献的信息资源。参考文献采用实引方式,即在文中用上角标(序号[1]、[2]…)标注,并与文末参考文献表列示的参考文献的序号及出处等信息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1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的著录问题及处理国家标准GB/T7714-2005(代替GB/T7714-1987)规定,同一文献在文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首次引用的序号(正文中引文页码或起止页码放在“[ ]”外,与“[ ]”同为上标。示例:“张某某[4]15-17……”“张某某[4]55……”“张某某[4]70-75……”,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2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章时的标注问题及处理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止序号。示例:引用多篇文献裴伟[570,583]提出……;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模式的研究[255-256]。还有一种类似此种情况的,文中同时列出多个作者,作者之间用顿号隔开,对其标注时,就在其列出的每个作者上方用标号注明,如张三[1]、李四[2]、王五[3],标号要尽可能地靠近引文处。示例:此外,各类反思文章也比较多,其中比较在代表性的有刘洪波[2]、黄宗忠[3]、裴成发[4]、邱五芳[5]等人的文章。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1专著(普通图书、古籍、学位论文、技术报告、会议文集、汇编、多卷书、丛书等)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它责任者(任选)版本项(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获取和访问路径例如:[1]  余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179-[2]  昂温G,昂温PS外国出版史[M]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3] PIGGOT T MThe cataloguer’s way throng AACR2:from document receipt to document retrieval[M]  London:The Library Association,[4]  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出版者不详],[5] World Health O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Geneva:WHO,[6]  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学院,[7]  王夫之宋论[M]刻本金陵:曾氏,1845(清同治四年)2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年,卷(期)报纸题名,出版日期(版次)例如:[1]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2]  陈驰论人权的宪法保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1):1-3标准序号主要责任者(任选)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任选):出版者(任选),出版年(任选)例如:[1] 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4  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例如:[1]  徐新阿尔泰运动及相关的地质问题[M]//陈毓川,王京彬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地质与矿产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5  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例如:[1]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3[P]1989-07-6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例如:[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扩展资料参考文献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参考资料:光明网-社科学术专著参考文献缘何难规范?

09~10 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09~06 湘潭大学流变力学研究所,流变学专业,硕士学位09~06 湘潭大学机械/机电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士学位08~ 教授08~08 副教授08~08 讲师01~ 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06~ 湘潭大学流变力学研究所(10~01更名为基础力学与材料工程研究所)11~11 日本神户大学, JSPS特别研究员04~04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 访问教授03~02 湘潭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研究 本科生课程: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基础研究生课程:弹塑性力学,断裂力学,聚合物力学性能国家精品课程 材料的宏微观力学性能主讲教师(4th), 2005~校级精品课程 材料力学主讲教师(3rd), 2004~2005 固体流变学黏弹性理论与应用软材料力学行为与模拟高聚物本构关系及跨尺度模拟黏弹性材料服役行为加速评价新技术 01~12 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项目 “高分子固体流变学”(NCET-08-0685)01~12 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 “橡胶有限变形流变模型及疲劳寿命的加速测试与预报”(209085)01~12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橡胶有限变形流变模型及疲劳寿命的加速测试与预报”(08A069)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流变材料长期力学性能加速表征的若干基础研究”(10772156)10~09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高分子材料长期力学性能的加速测评”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承载聚合材料非线性流变行为的加速表征及其细观机理”(10572123)01~12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高聚物变形-损伤-断裂行为及其细微观机理研究”(05JJ30014)01~12 先进材料及其流变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固体材料的非线性流变特性及其应用”11~12 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励项目(04XZX11)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高聚物应力银纹化的研究”(20204012)01~12 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 “高聚物银纹损伤与流变断裂的理论与实验研究”(02B005)01~12 湘潭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工程力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01~12 湖南省教委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高聚物基复合材料颗粒增韧机制的宏细观研究”(99C122)07~12 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金属塑性成形的热力耦合分析”(98-6) 11~11 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特别研究员奖励费(Grant-in-Aid for JSPS Fellows) “Enhancement of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 blended amorphous polymers”(05F05337)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 “黏弹性理论与应用”(10224002)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承载高聚物蠕变损伤-破坏的力学行为与细观机理”(10172037)(III)创新基金项目(指导老师)07~06 教育部第三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高分子固体材料流变性能的测试与数据分析软件” (101053032)【学生:周桂花,谌月姣,刘金龙,谭鹏,资爱文】07~06 湘潭大学第二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小型多头恒温蠕变仪的研制” 【学生:杨勇,伍科,王绪湘,王腾】07~06 湘潭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物理老化对高聚物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学生: 李其抚】07~06 湖南省第一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材料力学交互式学习与实验软件的研制与开发” (湘教通[2008]269号)【学生:蒋亮亮,徐鹏,陈高奎】 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0年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 湘潭市专业技术骨干人才,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2009年  湘潭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9年 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8年湘潭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8年 湘潭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湘潭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 JSPS Fellowship,2005年湘潭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3年湖南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0年 第一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1999年

发表论著丁皓江等 (1997) 横观各向同性弹性力学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 7-308-01940-3, 240p)陈伟球, 梁剑, 丁皓江 (1997) 压电复合材料矩形厚板弯曲的三维分析 复合材料学报, V 14(1), 108-陈伟球, 应济, 陈子辰 (1996) 耦合热弹性接触问题的变分原理 应用力学学报, V 13(4), 41-应济, 陈伟球, 陈子辰 (1996) 换热影响下的接触热阻估计 浙江大学学报, V 30(4), 415-Ding, H J, Chen, W Q and Liu, Z (1995) Solutions to equations of vibrations of spherical and cylindrical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V 16(1), 1-丁皓江, 陈伟球 (1994) 浸没的球面各向同性球壳的自由振动 固体力学学报, V 15(1), 39-奖励或荣誉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 浙江大学2004年度优秀教师奖,2004年。 浙江大学2003-2004学年优秀本科生导师,2004年。 浙江大学2002-2003学年优秀本科生导师,2003年。 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2年。 浙江省第十届青少年英才奖(青年组)二等奖,2002年,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力学学科)三等奖,2001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1年,教育部,排名2/8。 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2001年,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1999年度SCI收录论文数全国个人第一名(工程类),2000年,中国科技情报所。 博士后奖学金,1997-1999年,日本文部省。 1995-1997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浙江大学。社会兼职《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和《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编委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教学工作:《弹性力学变分原理及有限元》《框架结构的振动与波动》

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查询官网

双峰二中创建八十年,培养人才三万余人。在教育、科技、军政、工农、艺术各界出现了众多有成就的人物。据1996年建校七十周年时的不完全统计:教育战线大学的正副教授、中学的特级教师,科技战线高级工程师以上,军政界地师级以上,工农战线的企业家、养殖家以及艺术、技能方面有突出成就或有著作问世者,总数在五百人以上。以下仅为部分之简单介绍。 (转自《双峰二中七十周年校庆纪念册》) 欧阳崇一 又名欧阳祜,青树坪人,起陆高小一班毕业。湖南和平解放前夕,任国min党第一兵团司令部第四处上校处长,主管后勤业务。积极趋向弃暗投明,抗拒执行白崇禧对长沙的破坏命令,促使司令员陈明仁和平起义。和平解放后,任兵团军需处长、省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等职。他对母校感情甚深,曾来信说:“我1949年能走向光明,是与母校的教育分不开的,堪可告慰。” 匡燕鸣 双峰人,起陆高小四班毕业。1960年及1979年两次回校任党支书、校长。工作刻苦实干,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恢复学校元气,备著辛劳。荣膺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称号。后调任双峰一中党支书、校长。 戴鸿仪 青树坪人,起陆高小十一班毕业。四十年代曾回起陆初中任教,是有名数理老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其与人合作发明的“矿用强力运输带横向断裂预报装置”获国家专利。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欧阳谦叔 又名欧阳熙,青树坪人,起陆高小十六班毕业。曾任湖北歌剧团编剧、作曲。是著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主要作曲者。国家一级作曲家。其论文《歌剧探索三十年》曾发表于北京《音乐理论》杂志及《中国歌剧艺术文集》。1990年,他与爱人一同回到母校与师生们联欢,后又为母校校歌作曲。 欧阳骅 青树坪人,起陆初中十二班毕业。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硕士和博士论文评审委员。编写了《中国航空百科词典》、《中国医学检验全书》及论文40余篇。所发明“管式液冷防暑降温背心”获国家专利。对母校怀有深厚感情,为庆祝母校七十周年校庆与爱人曾月英捐出多年积蓄设希望奖,要求奖励家庭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学生,以报答国家和母校对他们的培育之恩。 王文介 双峰县花门镇人,起陆初中十三班毕业。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员、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中国工作组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获得过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海洋局科技成果三等奖。主持和参与专门著作16本。有论文和译文60余篇在国内有关学报刊物发表。 曾月英(女) 青树坪人,起陆初中十五班毕业。1956年考入空军第二飞行学院,毕业后,分配空军专机师任飞行员,担任过中央首长专机机长。1987年被授予空军上校,一级飞行员。其机组获“英雄机组”称号,个人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三十年飞行近五千个小时,行程达200万公里,飞过四十多次专机,参加过常年的战备值班,执行过临时的抢险救灾,均安全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王影 原名李醒辰,永丰镇人,二中初五班毕业。196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林业部湖南农林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作,并任该院副总工程师。他主持、设计的工程,多次获部、省奖励及先进称号。由于他的突出贡献,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系民盟湖南省委副主委,第六届省政协委员,省八届人大常委。 李希特 双峰人,二中初十五班毕业。现为县文化局干部,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农工民主党县委常委、政协双峰常委。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有作品百余幅在报刊发表,并多次在展出中获奖。其《凤朝阳》《凤凰戏牡丹》经选送日本、瑞典展出。其三分钟人像剪影,以快、准、美受到中外好评,誉为“湘中一绝”。 欧阳梦轲 青树坪人,二中初二十一班毕业。1985年临池学书,兼学装裱。1988年获全省农民书法大奖赛三等奖,1990年获全省国土杯书法大赛二等奖,1993年获国际和平杯书法赛三等奖。其作品编入《中国国际艺术大观》。《人民日报》及《人事与人才》报道了其自学成才的事迹。 王振华 青树坪人,二中高一、二班毕业。乘改革开放东风,在农村发展养殖事业。全国养猪协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动物人参系列产品开发公司总经理。荣获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科技致富能手、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谢和平 双峰县甘棠镇人,二中高三十一班毕业。现任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成员。他在岩石损伤力学和分形几何结合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从而推动岩石力学的发展,他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92年被评为中国青年科学家。被聘至美、英、波兰、德国各大学讲学。共发表论文40余篇,英文著作3部,中文著作2部。

王振清,1962年3月15日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和1994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固体力学专业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曾获省部级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副主编,《应用数学与力学》编委,《自然灾害学报》编委、《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1993年被评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国防工业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为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教育部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力学学会、航空学会、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的弹塑性断裂力学,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火灾力学,气动热力学。主要从事粘性效应影响下扩展裂纹尖端奇异性场的理论研究、复合材料细观损伤力学的研究,结构抗火力学性能的研究、气动热力学的研究。在《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TAFMech》、《航空学报》、等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200余篇文章被SCI、EI收录,主持国家级基金4项。

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陈传波,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8月19日出生。主要从事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现任软件学院院长,兼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ACM会员,“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特邀编委,“中国进出口软件”杂志理事,国家高性能计算(武汉)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宇航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武汉赛百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普通高校中青年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国家及地方多级专家库专家。指导博士后和博士生19人、硕士生100多名。完成基金项目、863项目、航天部项目、国家高性能计算基金项目、军口预研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大型横向项目等纵横向项目4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出版编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98篇。三大索引收录共90多篇。 覃中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博士研究生指导领域在华中科技大学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代码0810)中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081001),在武汉大学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代码0812)中的信息安全(代码081220)。硕士研究生指导领域为软件工程(学科代码081280)中的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研究项目有1)可信计算平台,密码分析,安全密码部件设计;2)网络安全分析,SSL分析;现开发项目有1)电子政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2)中小型企业信息系统。 肖来元,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1月出生。主要从事数字化技术与领域工程、IT项 目管理、软件服务与应用等相关方向的研究。现任软件学院副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 题组成员,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工作领域主要涉及软件工程、机械 工程和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过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信息获取与沟通、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基础、有限单元法、边界元方法等多门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并长期从事结构与传动装置的弹性动力学和计算机仿真以及数字化技术与领域工程的跨学科研究,指导研究生80余人。出版专著2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网络版电子教材1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负责1项国家科技攻关子项目,参与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主持3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和多项横向课题;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成果奖2项。 沈刚,男,博士,教授。1990年及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和系统工程专业,分别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参与多项CIMS课题研究。1995年至1999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Electrical and Compter Engineering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12月,在多伦多大学Electrical Engineering系作访问研究。1999年起,在加拿大Kerr Vayne Systems及美国Motorola公司工作,从事自动化系统和移动通讯系统的研究及开发。2003年起,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开设《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等双语课程。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期刊和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等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现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实时系统,无线通讯系统,数字通信网络和软件工程等方向。 刘云生,教授,博导。ACM(美国计算机协会)、IEEE(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高 级成员,中国安防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学位评审专家,国家、湖北省、浙江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特区科技顾问专家,湖北省科技 进步奖评审专家,湖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武汉市政府经济技术顾问专家,湖北省暨武汉计算机学会软件专委主任,华中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兼职教授。曾 多次当选为IEEE ICDE (国际数据工程会议,世界三大顶级IT会议之一)、ISFST等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分组主席,大会主席。作为我国最早的软件工作者之一,从事计算机科学及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1982-85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Maryland 和 SST公司、ISSI公司进修,后正式聘为研究职员,从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软件开发工程工作。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始现代(非传统)数据库的研究开发,为其奠定了基础。1993-94年再次去美国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IT作高访学者,进行主动、实时、内存数据库及其集成技术的研究,被我驻美使馆评价为“取得突出成果”。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非传统)数据库理论与技术及其系统实现;嵌入式、移动、实时计算;实时数据集成管理与开发环境;软件方法学与工程技术;现代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先后指导博士后、博士30余人,硕士200余名。主持省部级以上各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EI索引等收录80多篇,被他人直接正式引用100多次;出版《现代数据库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特种数据库技术》(合著,科学出版社)等专著与教材6部。获国家(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学二等奖、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8项;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次;梁亮胜科技贡献二等奖,优秀论文一、二等奖,优秀教材一、二等奖等10多项;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三育人”奖等各种奖20余次。 文远保,男 ,教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70年开始在本校计算机系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3年去美国进修学习、1989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曾任计算机及应用教研室副主任,校计算中心副主任,ASIC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仿真机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机系统结构、VLSI/ASIC设计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及软件开发、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系统等。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ASIC设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应用及实现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完成的纵、横向项目包括863 CIMS 工程以及大型横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多数为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在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50多人。 吴涛,男,博士,副教授,1972年出生,软件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开发与质量保证、软件复用与产品化、软件病毒、三维造型技术等,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2005年赴新加坡主持软件外包项目开发;2006年参与863项目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车间动态调度理论与方法研究;2007年赴爱尔兰参加面向工业化的教育进修;2008年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03-2008年主持开发微软亚洲研究院资助项目2项,国防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率队获首届“花旗杯” 科技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首届微软“创新杯” 大赛全国三等奖,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高建生,男,副教授,工学硕士,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华中科技大学,一 直从事对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从而积累了计算机设计原理、计算机系统的合成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出了简易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有自己设计 的指令集,系统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功能。教学环节中获得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奖,也曾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研究中先后参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 材,主编《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科研中获得省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存储系统的研究。 陈长清,男,工学博士,副教授,1969年7月出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7—1999/8在湖北省农业银行科技处工作,从事金融软件开发与维护,通讯系统的设计与维护。从2003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3年在英国Reading大学进修,2009年在IBM美国硅谷实验室进修。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的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数篇分别被SCI、EI和ISTP索引。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以及企业应用多项。获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各一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一项。现主要致力于数据库及软件工程相关领域技术的研究。 任宏萍,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及应用专业。198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软件助教进修班。2006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 MS in Communication Software & Networks。1980年毕业后留校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1987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被聘为副教授。1997年去新加坡学习、工作。2007年返校。多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和基于网络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完成和主持完成多个纵、横向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中包括863项目。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若干篇,合编著并出版教材3部。主讲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ML及建模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并指导研究生若干名。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多次获的Singapore Public Sector WITs Conventions和TEMASEK理工学院授予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创新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 基于WEB技术的软件研究与开发,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信息安全。 陆永忠,男,博士,副教授。2001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作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合作课题研究。曾经参与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软件工程、软计算及网络式软件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了70多 篇学术论文。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网络式软件开发及软件工程等课程,并在本课题组研究生范围内设置了专业特色培养计划,增设了人工神经网络与微粒群优 化、软计算及软件工程前沿新技术发展等新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更好地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黄立群,男,博士,副教授,1969年10月出生。9至7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电磁测量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9至5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系统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9至12,华中理工大学电信息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4年在武汉市东胡开发区管委会工作,2002年作为武汉市政府驻美国友好城市匹兹堡市代表,赴美国工作。2004年2月至今华中科技大学任教。1996获得ORACLE联合大学国际认证证书;5至6由国家外国专家局选派赴以色列参加国际企业管理交流,获国际认证证书。主持研究项目5项,参加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和九五攻关项目各一项,参加其他科研项目12项。在《通信学报》、《电子学报》、《电子科学学刊》、《华中理工大学学报》、《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十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移动计算、决策支持系统、嵌入式系统的研究。 卢力,男,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1964年5月出生。1982年9月~1986年6月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9月~1997年6月就读于原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9月~2006年12月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图像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现职。主持和参加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防预研基金项目“超分辨率卫星图像处理技术研究”(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性能计算中的快速算法及其应用研究”(1-12)等,目前在研项目是 “星上遥感图像智能信息处理与实时实现技术方案”(2006年国防科工委民用航天计划资助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编写网络视频教材一部。曾两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性能数值计算、图像信号处理、网络信息安全等。 邱德红,男,博士,副教授,1971年生。1993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获博士学位;2001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2003-2004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做研究。主要从事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图像处理、软件工程等研究,主持和参与过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和香港RGC基金项目和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在IEEE Transaction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共3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1篇被ISTP收录,多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 方少红,女,博士,副教授,1968年8月出生。1989年武汉大学科技情报专业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97年原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职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2005年被评为副教授。持有DIALOG信息检索咨询员、IBM AIX系统管理员以及IBM DB2系统管理员等资格认证。2005至2007年主持并完成2项国家863计划子项目,现负责在研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和1项国家709计划子项目、参加在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篇,参编出版教材3本。2006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2007年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图形图像处理、媒体信息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 薛志东,男,博士,副教授,1973年4月生。1997年7月于原华中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在图像处理及生物信息学领域发表论文10余篇,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博士后基金等的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发兴趣包括游戏及动画制作技术、图像及模式识别、生物信息学、Java软件开发等。 武剑洁,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4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中心,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期在武汉天喻软件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三维产品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2004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任教。现为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出版教材《软件测试技术基础》。在ICESS2008、CISP2008、PA200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工程》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EI和ISTP收录。主持和参与横纵向科研与教学项目多项。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产品设计CAD软件”、香港工业技术发展署资助项目“计算机辅助三维服装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移动传感器的主动式闭环测量规划理论与方法”等。参与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教育部特色专业等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等。 李自力,男,博士,副教授,1965年5月生。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200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博士毕业,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博士学位论文《虚拟现实中基于图形与图象的建模与绘制(G&IBMR)的研究》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中船重工集团第709所分站作博士后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虚拟海战场环境的建模与绘制及计算机生成兵力(CGF)的研究》。1995年1月——200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任教,同时在电信系所办的东湖高新企业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及研究,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创于1991年,是湖北省最早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及三维图形研究的公司。2009年9月 调入软件学院数字艺术系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点科技发展项目及横向协作项目多项,内容涉及图像理与识别、虚拟现实与视景仿真。这些 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子的超导理论及验证”、“海底地形探测成像新技术研究”、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筑设计方案计算机三维动画辅助评 审系统”(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主持了横向协作项目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三峡工程多媒体演示系统”、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三峡工程截流视景仿真”、中船重工709所“HZC对抗视景仿真软件模块研制”。已在“Chi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通信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系统仿真学报”、“华中理工大学学报”、SPIE等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被EI、SCI、STP收录十几篇。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与虚拟现实、多媒体信息处理、动漫与3D游戏技术、影视动画艺术。联系方式E-mail:lizili_。 刘小峰,男,博士,副教授,1974年8月出生。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防预研纵向课题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在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EI收录6篇,SCI收录2篇。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存储和信息检索、Web信息抽取、分布式系统、图像检索等。 万琳,女,博士,副教授,1975年1月出生。199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之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应用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在任教期间曾讲授计算机图形学、C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2000年“计算机图形学CAI”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2002学年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2-2003学年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4年“基于网络的自主型硬件虚拟实验环境构建”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教改项目“互动性数字逻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校工作期间,主持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863和国防预研纵向课题研究项目10余项。主持的项目包括Mobile SVG在嵌入式设备上的浏览软件、计算机网络系统诊断软件等多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项目“清江流域水电综合信息集成系统”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SVG图形编辑软件、NAM(非对称逆布局)图像表示和处理软件、计算机故障诊断软件等3项软件著作权。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在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 胡雯蔷,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2000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信息所,获博士学位。博士其间曾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等多项横纵向项目。目前主持863康复机器人虚拟仿真课题及虚拟现实方向横向项目。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中国机械工程》、P ICMA等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SCI、EI收录近10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复机器人虚拟仿真、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 裴小兵,男,博士,副教授。1997年至2000年在深圳市邮电局工作,主要从事软件的研发与管理工作,负责开发了多个软件系统。2000年至2003年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从事光网络系列产品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工作,期间分别参与了TMN的研究与开发、MSTP系列产品的相关规划以及起草MSTP内嵌RPR技术规范等国标工作。2003年至200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期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等期刊和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Data Engineering and Automated Learning等会议上发表十多篇论文。现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数据挖掘,软件工程,信息网络及网络安全。 区士颀,男,博士。1990年至1994年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4至1997年在武汉煤炭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1997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获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装备与自动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在煤炭设计院工作期间完成了多项规划和设计任务。攻读硕士期间在开目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研究内容为MIS系统中的车间派工调度软件模块。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为目前计算机图形学的前沿技术——任意拓扑曲面的多分辨率建模技术。在《The Visual Compute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虚拟现实、动画技术、智能CAD、软件工程等。 苏曙光,男,博士,湖南临湘人,1975年7月出生,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航天科工集团目标与环境光电特性国防重点实验室技术顾问。9~7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电子系获工学学士学位;7~6工作于长虹电子集团;9~5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硕博连读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近5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2篇,且多数被EI或ISTP全文收录。参与国家863科研两项,国防重点预研项目一项,主持和重要参与的横向项目主要有遥感高光谱图像处理系统、战场红外视景仿真系统、基于网络协作的战场动态场景模拟与虚拟测试平台、星上图像无损压缩系统等。目前研究方向和兴趣:(1)多媒体通信和视频编码(2)操作系统和中间件(3)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 曹华,男,博士。199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获学士学位;先后供职于深圳先科激光、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从事自动化设备设计、可编程控制器软件开发、光网络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2001年~2006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主持参与的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师职称申报管理系统、湖北应城盐业集团财务软件、GIS水务管理系统、远程IP Camera系统、硬盘视频监控系统、PCI视频切换矩阵卡、PCI报警卡,某国防视频网络加密系统预研课题等大中型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会议)发表论文10篇,其中 3篇被EI检索。现在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图像视频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多媒体信息安全,计算机视觉。 吕泽华,男,博士,1976年12月出生。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至2007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自控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内权威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国家973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模糊计算、近似推理、数据挖掘等。

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要求

国标GB/T 7714-2005上的举例:[1]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出版者不详],[2]ROSENTHALL E M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Canadian Mathematical Congress,University of Montreal,1961[C]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3]GANZHA V G,MAYR E W,VOROZHTSOV E V Computer algebra in scientific computing:CASC 2000: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Workshop on Computer Algebra in Scientific Computing,Samarkand,October 5-9,2000[C]Berlin: Springer,

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力学的研究成果改进工程设计思想。从工程上的应用来说,工程力学包括:质点及工程力学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 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 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 ,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研究方法 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与计算两个方面。但两者往往是综合运用,互相促进。实验研究 工程力学包括实验力学,结构检验,结构试验分析。模型试验分部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试验。结构的现场测试包括结构构件的试验及整体结构的试验。实验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主要手段。结构的现场测试还有其他的目的: ①验证结构的机能与安全性是否符合结构的计划、设计与施工的要求; ②对结构在使用阶段中的健全性的鉴定,并得到维修及加固的资料。理论分析与计算 结构理论分析的步骤是首先确定计算模型,然后选择计算方法。 土力学在二十世纪初期即逐淅形成,并在40年代以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其形成以及发展的初期,泰尔扎吉起了重要作用。岩体力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组织专题学术讨沦,其后并已由对具有不连续面的硬岩性质的研究扩展到对软岩性质的研究。岩体力学是以工程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两门学科的融合而发展的。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半期,连续体力学的特点是研究各个物体的性质,如梁的刚度与强度,柱的稳定性,变形与力的关系,弹性模量,粘性模量等。这一时期的连续体力学是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实验分析与理论分析,研究物体的各种性质。它是由质点力学的定律推广到连续体力学的定律,因而自然也出现一些矛盾。 于是基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物理学的进展 ,并以现代数学为基础,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理性力学。1945年,赖纳提出了关于粘性流体分析的论文,1948年,里夫林提出了关于弹性固体分析的论文,逐步奠定了所谓理性连续体力学的新体系。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进步,工程学家也同力学家和数学家一样对工程力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如在桁架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分析方法,到1847年,美国的桥梁工程师惠普尔才发表了正确的桁架分析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化实验设备的使用,新型材料的研究,新的施工技术和现代数学的应用等,促使工程力学日新月异地发展。 质点、质点系及刚体力学是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刚体是指一种理想化的固体,其大小及形状是固定的,不因外来作用而改变,即质点系各点之间的距离是绝对不变的。理论力学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定律,它是研究工程技术科学的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尤其是前三门力学在土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广泛,习惯上把这三门学科统称为建筑力学,以表示这是一门用力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各种作用对各种形式的土木建筑物的影响的学科。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即计算力学。计算力学又分为基础计算力学及工程计算力学两个分支 ,后者应用于建筑力学时,它的四大支柱是建筑力学、离散化技术、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其任务是利用离散化技术和工程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结构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方法,结构优化方法和结构分析图像显示等。 如按使结构产生反应的作用性质分类,工程力学的许多分支都可以 再分为静力学与动力学。例如结构静力学与结构动力学,后者主要包括:结构振动理论、波动力学、结构动力稳定性理论。由于施加在结构上的外力几乎都是随机的,而材料强度在本质上也具有非确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概率统计理论在工程力学上的应用愈益广泛和深入,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分支和方法,如可靠性力学、概率有限元法等。编辑本段《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系承办的以工程应用为特点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报导力学在工程及结构中的应用,刊登力学在科研、设计、施工、教学和生产方面具有学术水平、创造性和实用价值的论文,包括力学在土木建筑、水工港工、公路铁路、桥梁隧道、航海造船、航空航天、矿山冶金、机械化工、国防军工、防灾减灾、能源环保等工程中的应用且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所以,它是力学刊物中专业覆盖面最宽、行业涉及面最广的期刊之一。《工程力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土木系 出版单位:《工程力学》杂志社[1] 国际统一刊号:ISSN1000-4750 国内统一刊号:CN11-2595/O3 国际刊名代码:(CODEN)GOLIEB 性质及等级:EI全刊收录的一级学会主办的O3力学类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在各类科技期刊排名中,载文量、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位居前列。其中1999年在力学类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一位,2002年名列第二 年期数:月刊。每年另有两期正规增刊(审批、Ei收录) 印张及版面:16个印张256页,大16K双栏 邮发代号:82-862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作 者: 宋本超,卞西文 主编《工程力学》 出 版 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2] 出版时间: 2010-1-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118063950 定价:¥00内容简介 本书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编写。本书共20章,由静力学、材料力学以及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组成。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简单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等内容,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和刚体的平衡问题,是材料力学的基础。材料力学部分包括轴向拉伸或压缩、扭转、剪切与挤压、弯曲变形、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等内容。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包括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运动合成、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基础、动能定理以及动静法等内容。为了便于学习,每章后面均附有思考题和习题,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答案。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机电类专业的教材。各院校也可以根据学时的安排和专业需要选讲部分内容。目录 第一篇 静力学 引言 第1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受力分析 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 刚体的概念 2 力的概念 3 集中力与均布载荷 4 力系 5 平衡 2 静力学公理 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公理一) 2 二力平衡公理(公理二) 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公理三) 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公理四) 3 约束和约束反力 1 约束相关概念 2 常见的约束类型 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简单力系 1 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1 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2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2 合力投影定理 3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4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3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1 力对点之矩的概念 2 合力矩定理 4 平面力偶理论 1 力偶的概念 2 力偶的性质 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4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平面任意力系 1 力的平移定理 2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1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2 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结果 3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1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2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4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及物体系统的平衡 1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 2 物体系统的平衡 5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空间力系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2 合力投影定理 2 力对轴的矩 1 力对轴之矩 2 合力矩定理 3 空间力系的平衡及其应用 1 空间力系的简化 2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3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解法 4 重心与形心 1 物体的重心 2 平面图形的形心 3 用组合法确定平面组合图形的形心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篇 材料力学 引言 第5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第6章 剪切与挤压 第7章 圆轴扭转 第8章 弯曲内力 第9章 弯曲应力 第10章 弯曲变形 第11章 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第12章 组合变形 第13章 压杆稳定 第三篇 运动学与动力学 引言 第14章 点的运动 第15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第16章 点的合成运动 第17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第18章 质点和刚体动力学基础 第19章 动能定理 第20章 动静法 附录Ⅰ 常用图形的几何性质 附录Ⅱ 型钢表 附录Ⅲ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书 名: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作 者:赵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111266075 开本: 16开 定价: 00元内容简介 本教材适用于工科非机类各专业本科生,机械类各专业自学考试本科生,机类各专业专科生,参考学时40-90学时。学时安排可分为三种:少学时(40学时)讲授静力学基础、平面力系平衡方程、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强度设计和压杆稳定设计;中学时(65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全部内容;多学时(90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力学全部内容。 本教材内容编排以够用为度,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注重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全部插图具有三维效果。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每章配有附录,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小结;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讨论、讲解;总结解题方法;设置思考题供学生学习。为降低学生购书成本,此部分附于随书光盘中。图书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篇 静力学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第一节 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第二节 力矩的计算 第三节 力偶的计算 第四节 约束与约束力 第五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章 平面力系的简化 第一节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 第二节 平面力偶系的简化 第三节 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三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第一节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第二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第三节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第四节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四章 重心及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第一节 物体的重心坐标公式 第二节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篇 材料学 第五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变形固体的概念 第二节 杆件的内力和应力 第三节 杆件的基本变形和应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六章 杆件的内力和内力图 第一节 直杆轴向拉伸(压缩)时的轴力与轴力图 第二节 轴扭转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第三节 梁弯曲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七章 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 第一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设计 第二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变形 第三节 拉(压)杆超静定问题 第四节 材料受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八章 剪切挤压实用计算 第一节 剪切与挤压 第二节 剪切与挤压的强度计算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九章 圆轴的扭转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刚度设计 第一节 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分析 第二节 圆轴扭转强度设计 第三节 圆轴扭转变形与相对扭转角 第四节 扭转时圆轴的剐度设计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十章 梁的强度 第一节 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 第三篇 运动力学 附录 参考文献 [3]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武昭晖 张淑娟 葛序风 主编 16开 2008年8月出版 定价:00元 ISBN 978-7-301-13653-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3篇12章,第1篇为静力学部分,第2篇为材料力学部分,第3篇为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 本书文字简明,内容精练,简化理论推导,注重理论应用。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60~70学时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目录 第1篇 静力学 第1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物体的 受力分析 第2章 平面力系 第3章 空间力系 第2篇 材料力学 第4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5章 剪切与挤压 第6章 圆轴扭转 第7章 平面弯曲 第8 章 强度理论与组合 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第3篇 运动学和动力学 第9章 点的运动 第10章 刚体的运动 第11章 动能定理 第12章 动静法编辑本段相关院校 很多理工科学校都开设工程力学这个专业。 研究生专业排名前十的学校分别是(排名依据中国研究生院分专业排名): 1、大连理工大学 2、上海交通大学 3、同济大学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6、清华大学 7、北京理工大学 8、浙江大学 9、西安交通大学 10、重庆大学

  • 索引序列
  • 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查询
  • 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查询网站
  • 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查询官网
  • 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要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