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航空制造技术投稿经验

航空制造技术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航空制造技术投稿经验

额,中文核心期刊。挺好的,就是难度很大

放心吧,有戏!国内的很多期刊就是让你等,之后交稿费就可以了

学术论文一般是800;约稿的话是有稿费的且不收取版面费,但对主题、作者职称和成稿时间要求较高;自投稿件发表周期为一年半至两年。

航空制造技术投稿经验分享

学术论文一般是800;约稿的话是有稿费的且不收取版面费,但对主题、作者职称和成稿时间要求较高;自投稿件发表周期为一年半至两年。

放心吧,有戏!国内的很多期刊就是让你等,之后交稿费就可以了

飞机制造更多的用铆接技术是因为:飞机材质是用相对较轻的高强度铝合金,而不是钢板,但是铝合金遇高温容易变形,降低机械性能。飞机飞行时处于共振环境,用焊接容易断裂。铝合金焊接难度高。常见的连接技术有:铆钉连接,螺栓连接铰接和焊接。  铆接技术是一种传统的构件连接方式。现代工业基本上随处都可见它的身影,无论是以前的各种飞机还是随处可见的汽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连接形式可以完全取代它。因此,认识铆接的一些应用及了解它的性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这能更好的引导我们做好工作。

航空制造技术投稿经验分享会

我们知道,人类的家园是地球,而地球的外面覆盖着一层大气,如果没有水和大气以及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生物是很难生存的。 通常,在人们的眼中,“天”很高,要想冲出厚厚的大气层,进入太空非常非常困难。其实,与地球相比,大气层是很稀薄的。 人们知道,地球的直径大约为12700千米,而大气层的厚度只有100 -800千米。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苹果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大气层看成是苹果的皮,可这层“苹果皮”本身却是变化多端的。 比如最贴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叫作对流层,其高度从海平面起一直到大约11000米止,其顶界是随纬度、季节等情况而变化的,在赤道地区为17000米,在中纬度地区(如北京、天津地区)为11000米,在地球两极地区则为7000-8000米。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又称为变温层,平均而言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约下降5℃。与此同时,气压也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在 5500米的高度范围内,包含了大气总量的一半,而整个对流层,大约占了全部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 由于几乎所有的水蒸气都集中在这一层大气内,再加上大量的微粒,因而,这里也是风云变幻最为剧烈的一层。从大约11000米的高度起,直到30500米左右,其大气温度基本不变,平均保持在-5℃上下,因此被称为同温层(实际情况是:在25000米以下,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在同温层顶,气温约升至-43至-33℃)。同温层的气温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该层大气离地球表面较远,受地面温度的影响较小,并且其顶部存在着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的辐射热等。 同温层所包含的空气质量大约占整个大气的四分之一弱。在这一层大气内,没有上下对流,只有水平方向的风,所以又叫作平流层。另外,该层大气几乎不存在水蒸气,基本上没有云、雾、雨、雹等气象变化的现象,这对飞行器的平稳飞行是非常有利的。不过,由于空气密度很小,飞机在这一高度层上又不适宜机动飞行。 人类的航空活动差不多都集中在对流层和同温层内。为了保证飞机和发动机的工作效率,飞机飞行的高度一般不超过30千米的界限。 从30千米到80-100千米的高度范围,被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的特点是:以 45千米为界,温度先升后降。由于大量的臭氧存在,其气温先由同温层顶的-33℃提高到17至40℃左右;从45千米起,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又开始下降,一直降低到-5℃至-113℃。 中间层的空气已经很稀薄了,其空气质量约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3000。在80千米高度上,空气的密度只有地面的五万分之一;而在100千米高度上,空气的密度仅为地面的一千万分之八。由于空气非常稀薄,并且气体开始呈现电离现象,因此,人们一般把飞行高度达到80—100千米的飞行器,看成是不依靠大气飞行的航天器。 1967年10月,美国试飞员约瑟夫·沃尔克驾驶X-15A火箭飞机飞出了 7297千米/小时的惊人速度,创造了有人驾驶飞机速度的世界纪录。而且,他还曾多次飞到了80千米以上的高空,成为美国第一个“驾驶飞机的宇航员”。按照美国航空航天局规定:飞行高度超过80千米的飞行员即可称为宇航员 在中间层之上直至800千米高空的范围,称作电离层。其特点是:含有大量的带正电或负电的离子,空气具有导电性。并且,其温度随高度的增大而迅速升高,在200千米高度时,气温可达400℃。所以,这里又被人们叫作“暖层”。 在电离层顶端之外,便是大气的最外层——“散逸层”了。由于地球引力的减弱,气体分子和等离子体与地球已若即若离。 电离层和散逸层的空气密度极低,对太空飞行器的影响已很小,因此,人类大部分的航天活动都是在它们之内(或之外)进行的。 航空与航天的区别: 航空与航天是人们经常接触的两个技术名词,两者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被称为两大技术门类,这是为什么呢? 您稍加注意即可发现,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从航空器与航天器的重大区别上即可看出两个技术领域的显著差异。 第一,飞行环境不同。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现代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是距离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后飞机上升高度提高,它也离不开稠密大气层。而航天器冲出稠密大气层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其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对在运行中的航天器来讲,还要研究太空飞行环境。 第二,动力装置不同。航空器都应用吸气发动机提供推力,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本身只携带燃烧剂。而航天器其发射和运行都应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既带燃烧剂又带氧化剂。吸气发动机离开空气就无法工作,而火箭发动机离开空气则阻力减小有效推力更大。吸气发动机包括燃烧剂箱在内都可随飞机多次使用,而发射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虽然航天飞机的固体助推器经过回收可以重复使用20次,其轨道器液体火箭发动机可以重复使用50次,但与航空器使用的吸气发动机比较起来,使用次数仍然是很少的。吸气发动机所用的燃烧剂仅为航空汽油和航空煤油,而火箭发动机所用的推进剂却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液体的,也有固体的,还有固液型的。 第三,飞行速度不同。现代飞机最快速度也就是音速的三倍多,且是军用飞机。至于目前正在使用的客机,都是以亚音速飞行的。而航天器为了不致坠地,都是以非常高的速度在太空运行的。如在距地面600千米高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其速度是音速的22倍。所有航天器正常运行时都处于失重状态,若长期载人会使人产生失重生理效应,并影响健康。正因如此,航天员与飞机驾驶员比较起来,其选拔和训练要严格得多。一般人买票即可坐飞机,而花重金到太空遨游的人还必须通过专门培训。 第四,工作时限不同。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最大航程计约2万千米,最长飞行时间不超过一昼夜。其活动范围和工作时间都很有限,主要用于军事和交通运输。虽然通用轻型飞机应用广泛,但每次活动范围相对更小。而航天器在轨道上可持续工作非常长时间,如目前仍在使用的联盟TM号载人飞船,可与空间站对接后在太空运行数月之久。再如航天飞机,能在轨道上飞行7-30天,约5小时即可围绕地球飞行一周。载人航天器运行时间最长的当属和平号空间站,它在太空飞行了整整15个年头。至于无人航天器,如各种应用卫星,一般都在绕地轨道上工作多年。有的深空探测器,如先驱者10号,已在太空飞行了32年,正在飞出太阳系向银河系遨游。航空器的优点是能多次重复使用,而航天器除航天飞机外,只能一次性使用,载人宇宙飞船也不例外。 第五,升降方式不同。飞机的升空是从起飞线开始滑跑到离开地面,加速爬升到安全高度为止的运动过程。它返回地面降落时只要经过下滑和着陆即可。只有个别飞机如英国的“鹞”型战斗机采用发动机喷口转向的方式使飞机能够垂直起落,但机身并未竖起,仍处于水平位置。而至今为止的航天器发射,包括地面和海上的发射,顶部装着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垂直腾空的。在完成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要按程序掉头转向和逐级脱离,最终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运行。有的航天器发射,中间还要经过多次变轨,情况更为复杂。航天飞机虽然也能施放航天器,但它本身亦是垂直发射升空的。至于返回式航天器,其回归地面必须经历离轨、过渡、再入和着陆四个阶段,远比飞机降落困难。航空器的起飞、飞行和降落与航天器的发射、运行和返回,虽然都离不开地面中心的指挥,但两者的地面设施和保障系统及其工作性能与内容也是大有区别的。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 风筝起源古代中国,约14世纪传到欧洲 公元前500-400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木鸟并试验原始飞行器 1909年世界第一架轻型飞机在法国诞生 1903年12月14日至17日,由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行者”1号飞机,在人类航空史上首次实现了自主操纵飞行这次试飞成功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人类航空史从此进入新的纪元 1947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试飞员查尔斯·耶格尔驾驶X—1飞机实现了突破音障飞行 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20秒,阿姆斯特迈出一小步成为全体地球人类的一大步 1957年10月4日 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 前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为世界上第一个撞击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年4月12日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0年12月15日 前苏联“金星”7号探测器首次在金星上着陆 1971年4月9日 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 1971年12月2日 前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5年后,美国的“海盗”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 1981年4月12日 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 1986年1月28日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 1986年2月20日 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服役已经超期8年,至今仍在运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类空间站 1993年11月1日 美、俄签署协议,决定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命名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 我国航空航天大事件: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 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外卫星,使我国在世界航天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9年10月,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顺利升空,并正常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的全面国际合作。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于2003年10月16日圆满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国与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并发射了“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科学卫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 2004年1月23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由国务院批准立项。 2005年10月12日,神六成功发射 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为航空。气球,飞艇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在大气层内飞行,飞机则是利用与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空气动力在大气层内飞行。飞机上的发动机依靠飞机携带的燃料(汽油)和大气中的氧气工作。 航空与航天是20世纪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进程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也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早就产生了翱翔天空、遨游宇宙的愿望。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很低下的时代,这种愿望只能停留在幻想的阶段。虽然人类很早就做过种种飞行的探索和尝试,但实现这一愿望还是从18世纪的热空气气球升空开始的。 自从20世纪初第一架带动力的、可操纵的飞机完成了短暂的飞行之后,人类在大气层中飞行的古老梦想才真正成为现实。经过许多杰出人物的艰苦努力,航空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飞机性能不断提高。 (我是不是打的太多了?请您自己挑选一个吧。)

答案汇总:在地面上举办一场音乐会是习以为常的事,即便你没有机会到现场,也可以通过电视或广播收看或收听到许许多多的音乐会。但是你听说过在太空举办的音乐会吗?不过这种音乐会不是为地面上的广大“歌迷”举办的,而是航天员自演自唱、自得其乐。国际空间站是举办音乐会的理想场所。站上有各种各样的乐器,都是航天员一件一件从地面带上来的,其中包括电子琴、长笛、吉他、萨克斯管和一种澳大利亚土著乐器。不过更出乎你意料的是,航天员个个都是玩乐器的高手,甚至于他们还打算组建一支摇滚乐队。在长期航天飞行中,航天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玩乐器,特别是在星期天的夜晚,对着宇宙中的星星,吹着小夜曲,思念着远在地面上的家人和亲友,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有趣的是在太空中乐器发出的声音跟地面上的完全一样,但是演奏起来可就不容易了。由于在太空中人体是处于失重状态,当你弹电子琴的键盘或者吹乐器时,都有一个反作用力,将你的手指或头部推开。因此你要掌握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演奏的技巧,否则就真会“乱弹琴”了。好在航天员都是些聪明人,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失重状态下演奏任何一种乐器,首要的是将自己的身体和乐器固定好,不要让它们飘来飘去。为此航天员在演奏前先用脚固定器固定好身体,然后再用一根弹性绳子将乐器固定住。长笛的主人是女航天员艾伦奥查娅,她说在吹长笛时,尽管她将自己的脚固定在脚固定器上,但是在吹的过程中,她仍然感到反作用力将她推来推去。航天员卡尔·华耳兹既弹吉他又玩电子琴。他说在弹吉他时,可以不用吉他背带,但是在弹奏时拨片会突然从手中弹出去,然后飘走,这时得赶紧将它抓住,否则会飘得不知去向。在玩电子琴时,只要手指一按键,键盘就被推开,因此他不得不用绳索将电子琴捆绑在自己腿上,但是这样一来脚的活动受到限制,就没法使用电子琴的脚踏开关了。按照规定,在太空中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先在地面上进行安全测试,测试合格并经过航宇局的批准,才能进行。演奏乐器也不例外。在太空密闭环境中吹乐器,会产生大量气体,容易引起火灾。经过在地面上的测试,证明是安全的,对航天员和航天器都没有危险,因此才获得航宇局的批准。电子琴在带上天之前也经过严格的地面测试。因为这种键盘乐器会产生电磁辐射,对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上的电子仪器造成干扰,在地面测试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必须对电子琴进行改造。工程技术人员发现,电子琴的外壳材料与电磁辐射有密切关系,如果使用金属外壳,发出的电磁辐射就少,而如果使用塑料外壳,发出的电磁辐射就多,因此他们就将琴的外壳改成金属外壳。木制乐器也有安全问题,主要是容易燃烧。因此飞行管理人员规定,航天员在天上玩这种乐器时,一定要格外小心,不要引发火灾。平常不玩的时候,要将它收藏好。长期在太空飞行,生活的单调和孤独是避免不了的,玩乐器可以消除这种单调和孤独,从而提高航天员的士气。卡尔·华耳兹是航天员乐队的成员,他擅长模仿猫王,除了玩电子琴,他还弹吉他。他说在太空玩乐器,是对地面亲人的一种思念,对于长期在太空生活的人来说,这种思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工作中思念地面的亲人,会分散注意力,不能专心致志地工作。但我还是经常思念他们。我们不能永远在天上,我们还要返回地面,回到原来的生活。他说,在太空有了音乐,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有一次卡尔华耳兹在国际空间站上还通过无线电为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一些教师演唱了一首名为“伤心酒店”的歌曲。歌词大意是:嗯,自从离开了我的孩子们,我找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居住下来。这是在400千米高的天上,就是所谓的国际空间站。孩子们没有人照顾,他们是多么可怜。不过我五月份就能回家。唉,唉,唉,五月就回家。 赞同2| 评论 检举 | 2012-1-9 17:37 热心网友 在地面上举办一场音乐会是习以为常的事,即便你没有机会到现场,也可以通过电视或广播收看或收听到许许多多的音乐会。但是你听说过在太空举办的音乐会吗?不过这种音乐会不是为地面上的广大“歌迷”举办的,而是航天员自演自唱、自得其乐。国际空间站是举办音乐会的理想场所。站上有各种各样的乐器,都是航天员一件一件从地面带上来的,其中包括电子琴、长笛、吉他、萨克斯管和一种澳大利亚土著乐器。不过更出乎你意料的是,航天员个个都是玩乐器的高手,甚至于他们还打算组建一支摇滚乐队。在长期航天飞行中,航天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玩乐器,特别是在星期天的夜晚,对着宇宙中的星星,吹着小夜曲,思念着远在地面上的家人和亲友,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有趣的是在太空中乐器发出的声音跟地面上的完全一样,但是演奏起来可就不容易了。由于在太空中人体是处于失重状态,当你弹电子琴的键盘或者吹乐器时,都有一个反作用力,将你的手指或头部推开。因此你要掌握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演奏的技巧,否则就真会“乱弹琴”了。好在航天员都是些聪明人,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失重状态下演奏任何一种乐器,首要的是将自己的身体和乐器固定好,不要让它们飘来飘去。为此航天员在演奏前先用脚固定器固定好身体,然后再用一根弹性绳子将乐器固定住。长笛的主人是女航天员艾伦奥查娅,她说在吹长笛时,尽管她将自己的脚固定在脚固定器上,但是在吹的过程中,她仍然感到反作用力将她推来推去。航天员卡尔·华耳兹既弹吉他又玩电子琴。他说在弹吉他时,可以不用吉他背带,但是在弹奏时拨片会突然从手中弹出去,然后飘走,这时得赶紧将它抓住,否则会飘得不知去向。在玩电子琴时,只要手指一按键,键盘就被推开,因此他不得不用绳索将电子琴捆绑在自己腿上,但是这样一来脚的活动受到限制,就没法使用电子琴的脚踏开关了。按照规定,在太空中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先在地面上进行安全测试,测试合格并经过航宇局的批准,才能进行。演奏乐器也不例外。在太空密闭环境中吹乐器,会产生大量气体,容易引起火灾。经过在地面上的测试,证明是安全的,对航天员和航天器都没有危险,因此才获得航宇局的批准。电子琴在带上天之前也经过严格的地面测试。因为这种键盘乐器会产生电磁辐射,对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上的电子仪器造成干扰,在地面测试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必须对电子琴进行改造。工程技术人员发现,电子琴的外壳材料与电磁辐射有密切关系,如果使用金属外壳,发出的电磁辐射就少,而如果使用塑料外壳,发出的电磁辐射就多,因此他们就将琴的外壳改成金属外壳。木制乐器也有安全问题,主要是容易燃烧。因此飞行管理人员规定,航天员在天上玩这种乐器时,一定要格外小心,不要引发火灾。平常不玩的时候,要将它收藏好。长期在太空飞行,生活的单调和孤独是避免不了的,玩乐器可以消除这种单调和孤独,从而提高航天员的士气。卡尔·华耳兹是航天员乐队的成员,他擅长模仿猫王,除了玩电子琴,他还弹吉他。他说在太空玩乐器,是对地面亲人的一种思念,对于长期在太空生活的人来说,这种思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工作中思念地面的亲人,会分散注意力,不能专心致志地工作。但我还是经常思念他们。我们不能永远在天上,我们还要返回地面,回到原来的生活。他说,在太空有了音乐,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自从20世纪初第一架带动力的、可操纵的飞机完成了短暂的飞行之后,人类在大气层中飞行的古老梦想才真正成为现实。经过许多杰出人物的艰苦努力,航空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飞机性能不断提高。 1986年1月28日是寒冷的一天,在美国佛罗里达的卡那维拉尔角,比天气更让人心寒的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的悲剧。 这天早晨,成千上万名参观者聚集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待一睹挑战者号腾飞的壮观景象。上午11时38分,耸立在发射架上的挑战者号点火升空,直飞天穹,看台上一片欢腾。但航天飞机飞到73秒时,空中突然传来一声闷响,只见挑战者号顷刻之间爆裂成一团桔红色火球,碎片拖着火焰和白烟四散飘飞,坠落到大西洋。挑战者号发生爆炸,全世界为之震惊。 7名宇航员在这次事故中罹难,包括两名女宇航员。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第一次以平民身份参加太空飞行的女教师麦考利夫。原计划她将在太空给她的学生进行现场授课,不幸的是麦考利夫壮志未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根据调查这一事故的总统委员会的报告,爆炸是一个O型封环失效所致。这个封环位于右侧固体火箭推进器的两个低层部件之间。失效的封环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O型封环会在低温下失效,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5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 挑战者号飞机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第二架航天飞机。它以航行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英国研究船挑战者号而命名。也许有人还记得阿波罗17号登月舱也叫挑战者号。就像它的前辈一样,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也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2年7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为美国可再度使用的带冀航天器,共成功完成了九次航天飞行任务。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乘载七名宇航员,进行航天飞机的第10次飞行。在挑战者号十次的飞行任务中,共绕轨道飞行987次,太空停留时间累积69天。 挑战者号的失事曾使美国的航天事业受到沉重打击,航天飞机在以后的3年中停止了飞行。但是,在总结了挑战者号的教训之后,人类对太空的探测仍在继续。从航天飞机恢复飞行至今,已执行了76次飞行任务,包括组建国际空间站。挑战者号的宇航员是人类航天事业的先驱。 参加这次航天飞机的宇航员一共有七人。他们是: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四十六岁;驾驶员迈克尔·史密斯,四十岁;宇航员朱迪恩·雷斯尼克,三十六岁;罗纳德·麦克奈尔,三十五岁;埃利森,鬼冢,三十九岁;格里高利·杰维斯,四十一岁;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三十七岁。 从哪来,往何处去,怎么去,宇宙有没有尽头,如果尽头外面是什么等等太多太多只有理论还无法求证 人类家园地球的外面是一层大气,要冲出大气层进入太空非常困难,如果地球是个大大的西瓜,大气层就是西瓜皮。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原定于10月27日发射的战神1号-X的发射过程一波三折:天气不佳、零件故障、一艘货船闯进警戒区,最后在28日北京时间23时30分成功发射。NASA的航天器发射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2发射推迟因宇航员内急1961年5月,NASA水星计划最初的7位宇航员之一艾伦·谢泼德爬进自由7号太空舱后,发射却一再推迟,原因是艾伦想要小便。他通过无线电对地面控制台说:“火箭平台还没有撤掉,可否打开门让我出来快速解决一下?”但是控制台拒绝了他的要求。艾伦最终尿在了他的宇航服里。现今的宇航员可以在宇航服里垫一层成人纸尿布,以避免这种尴尬。3闪电险毁土星5号1969年11月14日土星5号火箭执行阿波罗12号任务,就在升空后36秒,一道闪电击中了土星5号,当时的情景相当令人紧张,好多东西都脱落了。幸好闪电造成的损害不大,阿波罗12号任务成功地完成。4鳄鱼爬进航天中心今年的6月,宇航员正要执行NASA的STS-127号任务,前往国际空间站。在前往发射台的路上,宇航员发现了一只鳄鱼。肯尼迪航天中心与梅里特岛野生动物保护区相邻,保护区里生活着310多种鸟类、25种哺乳动物、117种鱼类以及65种两栖和爬行类动物。5一扇门导致发射推迟当年奋进号航天飞机将要发射时,一位发射台工程师在发射前忘记了要去固定发射平台上通向奋进号的一扇门。因为那扇门连接在发射平台上,在发射升空的过程中,剧烈甩动的门可能会损坏奋进号的表面。地面控制台打算推迟发射以消除这一危险。不过工程师认为这扇门不会损毁奋进号,最多只会砸坏门附近的发射平台。最终,奋进号成功地发射升空。6烦人的秃鹫近些年,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台附近的秃鹫大量繁殖。2005年,一只秃鹫在发现号升空时撞击了外挂燃料箱。冲击可能会击落燃料箱外的泡沫隔热板,进而造成航天飞机的损伤。NASA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一问题,宇航局建立了一座鸟类雷达,以扫描航天飞机发射路径上是否有可能造成冲撞的鸟群。发射台附近的停机坪上安装了声炮,好吓退入侵的鸟群。7“嫦娥礼品”被深藏美国轰轰烈烈花费了250亿美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所看得见的成果是他们带回来的重约382千克的月岩。目前,这些石头分别被收藏在休斯顿与圣安东尼奥的绝对秘密的地下室内,普通人欲想一睹月岩的“芳容”也极不容易。第二个登月者奥尔德林在第三次成婚时,赠给新娘一枚嵌有小片月岩的戒指,为此惊动了联邦调查局,直到查明乃是膺品,一场轩然大波才告平息。8“孙猴”闹“天宫”《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却不料在太空中也真出现了这样的事例。为了研究失重对人体的影响,前苏联于1987年发射了一颗生物卫星“宇宙——1887”,上面载有2只4岁左右的恒河猴。哪知卫星上天后,猴子们便不安分了,其中一只猴子在挣脱了被拴住的左前爪后,到处乱抓,使整个实验受到了严重干扰,如果它触动了某些重要按钮,那说不定会惹下大祸。地面人员对此也束手无策,于是只得让卫星提前返回地面。9军事机密一美元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内,有一个并不起眼的纪念品商店。在80年代时,该店出售的纪念品中竟然混有一个印有极大军事机密的“首日封”。“首日封”上的图案是美国“白云”军事卫星,并附有其结构图和密码代号……当时它的标价是1美元!直到1985年,已经剩下最后一枚时,该店的一个售货小姐心生疑惑,把它寄给安全部门,才引起有关部门的震惊。“白云”只能降级为民用卫星,有责任的12人为此受到了不同等级的处分。10价值30万美元的“垃圾”1993年9月,美国“发现”航天飞机胜利返回地面后,按照例行的规定,接受检测和维修。结果工人把一块机翼的前缘板拆下后,竟忘了重新装配上去就匆匆下班了。到第二天,不知情的清洁工人以为这是一个无用部件,就把它放进了一个没有标签的大木箱中,后来,木箱又被扔进了垃圾堆。如果不是NASA的一位负责回收废品的经理特别细心,在清理的最后阶段发现了被“明珠暗投”的大部件,那么,这个价值30万美元的重要部件就成垃圾了。 赞同1| 评论

修改后重审……肯定的呀……你修改的好了就给你发表呗……不知道多久噢……恭喜啊

在地面上举办一场音乐会是习以为常的事,即便你没有机会到现场,也可以通过电视或广播收看或收听到许许多多的音乐会。但是你听说过在太空举办的音乐会吗?不过这种音乐会不是为地面上的广大“歌迷”举办的,而是航天员自演自唱、自得其乐。国际空间站是举办音乐会的理想场所。站上有各种各样的乐器,都是航天员一件一件从地面带上来的,其中包括电子琴、长笛、吉他、萨克斯管和一种澳大利亚土著乐器。不过更出乎你意料的是,航天员个个都是玩乐器的高手,甚至于他们还打算组建一支摇滚乐队。在长期航天飞行中,航天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玩乐器,特别是在星期天的夜晚,对着宇宙中的星星,吹着小夜曲,思念着远在地面上的家人和亲友,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有趣的是在太空中乐器发出的声音跟地面上的完全一样,但是演奏起来可就不容易了。由于在太空中人体是处于失重状态,当你弹电子琴的键盘或者吹乐器时,都有一个反作用力,将你的手指或头部推开。因此你要掌握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演奏的技巧,否则就真会“乱弹琴”了。好在航天员都是些聪明人,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失重状态下演奏任何一种乐器,首要的是将自己的身体和乐器固定好,不要让它们飘来飘去。为此航天员在演奏前先用脚固定器固定好身体,然后再用一根弹性绳子将乐器固定住。长笛的主人是女航天员艾伦奥查娅,她说在吹长笛时,尽管她将自己的脚固定在脚固定器上,但是在吹的过程中,她仍然感到反作用力将她推来推去。航天员卡尔·华耳兹既弹吉他又玩电子琴。他说在弹吉他时,可以不用吉他背带,但是在弹奏时拨片会突然从手中弹出去,然后飘走,这时得赶紧将它抓住,否则会飘得不知去向。在玩电子琴时,只要手指一按键,键盘就被推开,因此他不得不用绳索将电子琴捆绑在自己腿上,但是这样一来脚的活动受到限制,就没法使用电子琴的脚踏开关了。按照规定,在太空中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先在地面上进行安全测试,测试合格并经过航宇局的批准,才能进行。演奏乐器也不例外。在太空密闭环境中吹乐器,会产生大量气体,容易引起火灾。经过在地面上的测试,证明是安全的,对航天员和航天器都没有危险,因此才获得航宇局的批准。电子琴在带上天之前也经过严格的地面测试。因为这种键盘乐器会产生电磁辐射,对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上的电子仪器造成干扰,在地面测试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必须对电子琴进行改造。工程技术人员发现,电子琴的外壳材料与电磁辐射有密切关系,如果使用金属外壳,发出的电磁辐射就少,而如果使用塑料外壳,发出的电磁辐射就多,因此他们就将琴的外壳改成金属外壳。木制乐器也有安全问题,主要是容易燃烧。因此飞行管理人员规定,航天员在天上玩这种乐器时,一定要格外小心,不要引发火灾。平常不玩的时候,要将它收藏好。长期在太空飞行,生活的单调和孤独是避免不了的,玩乐器可以消除这种单调和孤独,从而提高航天员的士气。卡尔·华耳兹是航天员乐队的成员,他擅长模仿猫王,除了玩电子琴,他还弹吉他。他说在太空玩乐器,是对地面亲人的一种思念,对于长期在太空生活的人来说,这种思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工作中思念地面的亲人,会分散注意力,不能专心致志地工作。但我还是经常思念他们。我们不能永远在天上,我们还要返回地面,回到原来的生活。他说,在太空有了音乐,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有一次卡尔华耳兹在国际空间站上还通过无线电为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一些教师演唱了一首名为“伤心酒店”的歌曲。歌词大意是:嗯,自从离开了我的孩子们,我找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居住下来。这是在400千米高的天上,就是所谓的国际空间站。孩子们没有人照顾,他们是多么可怜。不过我五月份就能回家。唉,唉,唉,五月就回家。

航空制造技术投稿

航空学报的投稿难度属于最高等级,审核比较严格。《航空学报》创刊于1965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航空学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据2015年10月《航空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航空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编委12人,编委111人。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航空学报》共出版文献8685篇、总被下载1759301次、总被引7404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39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08。 [3]  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官网显示,《航空学报》影响因子为23,载文量为5314,被引量为46587,下载量为150442。栏目方向报道内容,《航空学报》主要刊登航空科学领域的研究新动态、新成果。读者对象《航空学报》主要读者对象是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主要栏目《航空学报》设流体力学和飞行力学、结构强度和飞行器设计、电子与自动控制、材料与制造工程等栏目。

放心吧,有戏!国内的很多期刊就是让你等,之后交稿费就可以了

额,中文核心期刊。挺好的,就是难度很大

航空制造技术期刊官网投稿经验

既然要求你要在上面发,那就是要发核心期刊了。要求蛮高。可以私信聊

得看你专业啦,再根据你专业选择期刊!因为难度要根据期刊跟专业来定!

航空学报的投稿难度属于最高等级,审核比较严格。《航空学报》创刊于1965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航空学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据2015年10月《航空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航空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编委12人,编委111人。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航空学报》共出版文献8685篇、总被下载1759301次、总被引7404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39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08。 [3]  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官网显示,《航空学报》影响因子为23,载文量为5314,被引量为46587,下载量为150442。栏目方向报道内容,《航空学报》主要刊登航空科学领域的研究新动态、新成果。读者对象《航空学报》主要读者对象是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主要栏目《航空学报》设流体力学和飞行力学、结构强度和飞行器设计、电子与自动控制、材料与制造工程等栏目。

  • 索引序列
  • 航空制造技术投稿经验
  • 航空制造技术投稿经验分享
  • 航空制造技术投稿经验分享会
  • 航空制造技术投稿
  • 航空制造技术期刊官网投稿经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