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气功科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中国气功科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中国气功科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基本上国字头单位主管的或者主办的都是国家级的!说其他的没用!只要期刊能在新闻出版总署可查,能在三大检索网站上任何一个网站收录都是正规期刊!

看你学哪方面的,武术气功:武当,少林与太极,养生气功:中华养生,中华气功,中国气功科学,气功杂志只是了解气功知识,最好找个人教。

中国气功科学杂志投稿经验

基本上国字头单位主管的或者主办的都是国家级的!说其他的没用!只要期刊能在新闻出版总署可查,能在三大检索网站上任何一个网站收录都是正规期刊!

1990年起,先后创办国际医学气功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气功协会正道气功研究会,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正道气功学会,以及郑州国际医学气功进修学校等等,在担任首任校长期间,提出“大正道场,气功大师的摇篮”,倡导气功科学,破除气功迷信。讲学生动活泼,教授气功应世说法,单刀直至。面对当时气功传统功法与流行气功盛行,深感气功迷信泛滥而忧虑,独创中国气功科学新天地,创立“正道气功”之说。“指出古今气功修持之歧途,披露超异功能修持之法门”。大师从事气功师资人才教学与培训多年,造就一大批气功师资人才,其中不乏造就了一大批气功大师级人物诞生,把中原气功推到全国气功爱好者向往的学习气功修炼中心。1997年7月,正功四次第天台密宗七天的大闭关大修行,开创中国修持史上空前盛会。相关报道详细见《国际气功报,《中国气功科学》,《中国气功》,《气功与体育》,《中国气功科学》等的杂志纷纷报道。2000年后,大师再无现身从事气功活动,据说是归隐了,不知道何时再出山传功授法。出版书籍有:当代气功丛书-- 正道气功作者:王弘德 著(图书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气功,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它是通过调神的自我锻炼,是自身的气机变得协调的一种锻炼方法。可能这句话比较笼统,很多人不明白,别着急,听我慢慢给你讲。我们通常所说的气功,其实是建立在中医的理论基础上,其实用现在科学,也可以来解释气功的存在。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呢,气功是用一种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良性行为进行学习训练,最终以条件反射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疗法。从生理和心理学来看呢,气功的主要原理是自我暗示。以自我暗示为核心手段,促使意识进入到自我催眠状态,通过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调整心身平衡,达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锻炼方法。气功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我国古代,对于气功的称呼有很多种:吐纳、导引、行气、服气、炼丹、修道、坐禅等,这些行为都可以成为气功,而“气功”一词,却很少出现在文献上,偶尔有出现,也没有给出相应的解释。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刘贵珍在《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写到:“‘气’这个字,在这里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一般认为“气功”二字从此被确定和传播开来。气功的作用气功主要是一种呼吸吐纳的方法,内气导引,配合身体动作来完成的一项运动。可以把气功总结为六个字:呼吸、意识、导引。气功可以强身健体,相对来说也可以治病。

体育期刊投稿地址及简介  《篮球》杂志由中国篮球协会主办。  该刊向读者介绍国内外重大比赛消息、评述、趣闻;世界篮球明星的成长及其训练、比赛经验;世界篮球新技术、新战术。  《篮球》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1286( 双月刊)  《田径》杂志由中国田径协会主办。该刊内容有国内外重大比赛消息、评述、趣闻和成绩纪录;世界优秀运动员传记及其成功之路以及田径运动的技术、理论等。  《田径》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1287(双月刊)  《体??》杂志由中国体??协会主办。该刊主要栏目有国内外竞赛、技术训练、知识之窗、群星谱、业余训练、科学研究、宿将回忆录、小资料、健美讲座等。  《体??》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288(季刊)  《游泳》由中国游泳协会主办,该杂志是以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工作者和广大爱好者为对象的群众性专项刊物。介绍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专项运动知识、技术、训练与群众活动以及国内外新动向和优秀运动员。  《游泳》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5号) 100061 CN11--1289(双月刊)  《中国排球》杂志由中国排球协会、新体育杂志社主办。该刊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向排球爱好者普及排球知识,开拓其视野;向排球工作者介绍世界排坛的新技术、新战术及新动向,以促进我国排球事业的发展。  《中国排球》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458(季刊)  《武术健身》杂志由新体育杂志社主办。该刊宣传武术、气功的健身作用、知识和方法;挖掘、介绍祖国民间传统养生法;引导人们科学地进行武术、气功锻炼,注重武德修养,增进身心健康。  《武术健身》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459(双月刊)  《学校体育》杂志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主办。该刊主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动态和经验;协助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进修。辟有行政管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课余训练、国外学校体育、人物志、信息台等栏目。  《学校体育》杂志社(北京体育学院内) 100084 CN11--1524 (双月刊) 主编:赖天德  《中国体育》杂志是国家体委主办向海外华人宣传我国体育的综合性刊物,介绍我国体育战线取得的成就,扩大中国体育在海外的影响。主要栏目有体育竞赛、群众体育活动、民族体育、中国武术传统健身方法、体育名人介绍等。  《中国体育》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CN11--1753(月刊)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主要介绍本院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各个项目的技术分析,专题调研和经验总结,以及国内外体育科研成果、经验和动态等。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体育学院内) 100084 CN11--2096(季刊)  《中国体育科技》杂志由国家体委科研所、情报所主办。该刊介绍体育科研成果、交流训练经验,沟通国内外科技信息。设有科研成果、调研报告、专题论文、经验总结、问题探讨等栏目。  《中国体育科技》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2284(月刊)  《体育文化导刊》  地址:北京崇文区天坛东里中区中14号 邮政编码:100061  E-mail:  《体育科技文摘》由国家体委体育情报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共同主办。国内唯一的体育科技情报检索类文摘期刊,属国家科委国内外科技期刊检索系列,公开发行。该刊通过文摘、简介和题录三种形式报道国外的体育科技文献,对部分重点期刊做较全国的报道。通过该刊可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了解广泛的体育科技信息,它是从事体育科研、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各级人员必备的工具书。  《体育科技文摘》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100061 CN11--2459 (双月刊)  《健康顾问》杂志由人民体育出版社主办。该刊普及健康、养生、预防疾病的知识,根据不同年龄组、不同工作性质的需要,就人的发育、生长、心理、生理以及健身防病等方面,介绍各种知识与方法,注重介绍国内外各种行之有效的体育疗效方法和健身方法。  《健康顾问》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CN11--12979(季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学会主办。该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刊登运用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理论,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提出的各种医学问题的研究成果,以促进我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主要栏目有论著、综述、国外动态、研究方法、临床与研究报道、文摘、简讯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11号)100061 CN11--12989季刊)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是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主办的体育学术刊物。本刊紧密联系实际,刊登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力求反映当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读者对象为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北三环路21号) 100088 准印证号:8903689(半年刊)  《体育教学》杂志是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出版发行的科普性季刊。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对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交流体育教学经验,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学理论、方法,以及教学改革;研究青少年体质等问题。本刊主要面向中、小学体育教师和管理干部。  地址:北京北三环西路11号,邮政编码:100088,CN11-3145/G8,ISSN1005-2410(季刊)  E-mail: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是为从事体育教学、科研人员及体育院校师生提供科技信息和学术争鸣园地的专业性刊物。主要内容有基础理论、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体育科学理论等。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天津体育学院内) 300381 CN12--1140 (季刊)  《内蒙古体育科技》是内蒙古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体育科学综合性刊物。辟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选材等栏目。  《内蒙古体育科技》编辑部 (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14号) 010030 准印证:15--1064(季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沈阳体育学院主办。该刊以体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为主,鼓励对新学科的探讨和对体育边缘学科领域的开拓。主要栏目有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科研、学生园地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一段一号) 110032 CN21--1081 (季刊)  《沈阳体育学术》杂志是由沈阳市体育科学学会、沈阳体育学院科研处主办。主要栏目有体质与选材、教学与训练、评价与评估方法、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科技工作简讯等。  《沈阳体育学术》编辑部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一段一号) 110032 准印证:031(季刊)  《辽宁体育》杂志是由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该刊立足辽宁,面向全国,宣传报道党的体育方针、政策,传播体育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交流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经验。主要栏目:体育论坛、工作研究、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体育科研、竞赛与裁判等。  《辽宁体育》编辑部 (沈阳市和平南大街42号) 110061 CN21--1123(月刊)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长春市自由大路34号)130022 准印证号:149  副总编:肖桂华 吉林体育学院编辑出版,是以反映本院教学、训练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也是同各高等院校之间交流体育教学、训练经验、探讨体育理论、介绍体育科研成果的阵地。读者对象:体育教师、教练员及体育爱好者。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上海清源环路650)200433 CN31--1005(季刊)  本刊以反映本院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同时对外开展学术交流,以促进体育教学、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加强新学科的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体育人材。主要栏目有基础理论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运动技术与战术,体育组织与管理,学校体育,国外体育,体育史料等。  《上海体育》编辑部(上海市南京西路150号) 200003 CN31--1054 (月刊)  上海市体委主办的《上海体育》杂志为综合性体育刊物。旨在宣传我国体育运动(侧重上海)的成绩和体育界的精神风貌,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栏目有人物专访、赛场内外、大赛前后、学校体育、超级名星、国际体坛、健身之道、棋牌篇、友谊之路等。  《国外体育科技》编辑部 (上海体育学院内) 200433 准印证:160(季刊)  《体育与科学》杂志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综合性刊物。辟有社会科学工作者论体育,体育文化研究、奥林匹克思想研究、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与运用等栏目,集思想性、实用性、知识性为一体,是体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南京市孝陵卫) 210014 CN22--1208(季刊)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南京市孝陵卫南京体育学院内) 210014  《浙江体育科学》编辑部 (杭州市体育馆路104号)310004 CN--1128(双月刊)  由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浙江体育科学》杂志是综合性体育科技刊物。旨在探索和研究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介绍和交流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群众体育、体育管理等领域中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并注重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体育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提供国内外体育信息和动态。主要栏目有体育战略预测、新技术革命与体育、争鸣论坛、改革之窗、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与技术、学校体育、讲座与函授等。  《福建体育科技》是福建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研所主办的一个旨在介绍体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办法的综合性体育刊物。本刊辟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学校体育、体育译文等栏目。  《福建体育科技》编辑部(福州市五一路状元巷17号) 350005 CN35--1093(季刊)  《体育教学与研究》杂志由福建省体育卫生教育研究会和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主办。本刊主要是反映体育系教学、科研和普通中学、中等师范、中专、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改革、课余训练等情况。本刊辟有教学改革、教书育人、体质调研、学校管理、课余训练、师资培养、体育卫生知识、体育译文和体育信息等栏目。  《体育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内) 350007 准证号:042(季刊)  《福建体育学院学报》是本院的学术窗口,面向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广大体育工作者。主要反映本院的体育科研成果,登载体育发展战略与改革、教学训练与人材开发,学科理论与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旨在加强学术交流,为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运动技术水平服务。  《福建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厦门市集美镇) 361021 准印证号:118 (半年刊)  《山东体育科技》杂志是由山东体育科学学会、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围绕本省体育工作的重点,传播国内外体育科技情报信息;介绍、推广国内外体育科研新成果。主要栏目有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技战术分析、仪器器材研制、体育科研文摘等。  《山东体育科技》编辑部 (济南市文化东路45号 250014 CN37--1011(季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该刊主要登载当代体育科学研究成果,旨在发展体育理论,加强学术交流。主要栏目有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教学训练与人材开发、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科技文献与信息等。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武汉市卓刀泉) 430076 CN42--1105 (季刊)  《湖北体育科技》杂志是由湖北省体育科技研究所主办的,以介绍国内外体育科研的新方法、新动态为主。主要栏目有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体育教学、经验介绍、学校体育等。  《湖北体育科技》编辑部(武汉市武昌体育场) 430060 CN42--1177 (季刊)  《湖南体育科学》是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1979年1月创刊。主要栏目有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体育译文等。读者对象:体育科研人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  《湖南体育科学》编辑部(长沙市体育馆路1号)410005 CN43--111(季刊)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广州市沙河水荫路)510503 CN44--1129(半年刊)  《广东体育科技》编辑部 (广州市较场西路16号) 510056 CN44--1226(季刊)  《广东体育科技》杂志是由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是体育科技方面的综合性刊物。主要介绍国内外体育科研新成就,侧重探讨田径、游泳、足球、举重等项目的训练方法、运动技术及战术,介绍现代科技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主要项目有综合、田径、游泳、足球、举重、体??、技巧、篮球、排球、运动生理、运动医学等。  《体育学通讯》杂志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会刊。是全国高校体育教师、卫生保健人员和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学术阵地和进修园地。设有体育课程建设、大学生体质研究、卫生保健教育、课余运动训练、体育学知识和信息等栏目  《体育学通讯》编辑部(广州市华南师大体育系) 510631 准印证号:417(季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以报道本院学术研究较有特色的体育史、武术、运动医学和新兴体育学科为重点。辟有体育史与体育理论、体育技术、教学和训练、体育基础学科理论、运动医学、学校体育等栏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成都市南效公园右侧) 610041 CN51--1097(季刊)  《体育科学》(双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77X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95/G8 地址:北京体育馆路5号 邮政编码:100763 E-mail: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季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710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812/R) 地址:北京体育馆路11号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邮政编码:100061 电话:(010)67112233-2504 传真:(010)67146035  《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双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9605 国内统一刊号:CN11-1038/F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东26——24号 邮政编码:221008 电话号码:0516—3897572;5663312 E-mail:

中国气象投稿经验分享

谢谢你的回答,我希望通过网络投《解放军报》,应该怎么办?

GEN TA YI YANG

怎么用微信向解放军报投新闻稿?

今年的年会主题: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征文范围:极端天气事件的机理研究;强对流、暴雨等灾害天气潜势、短时临近预报技术与方法;热带天气系统形成机理及预报技术;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异常;台风路径、强度及风雨预报技术与方法。承办单位:天气学委员会、热带与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国家气象中心、广东省气象局主席:端义宏 梁建茵S2 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征文范围:2009年(国庆60周年、全运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2009年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与信息发布、气象灾害防御;2010年发生的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应急服务;气象灾害区划与影响评估;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应急处置与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承办单位:气象灾害与服务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席:陈振林S3 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征文范围: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及气候变化的减缓等。承办单位:气候变化委员会、国家气候中心主席:秦大河S4 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征文范围: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风能(电)、太阳能和空中水资源评估方法和开发利用研究;风能、太阳能资源数值模拟及其发电量预报研究;气候变化对风能、太阳能、空中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承办单位: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委员会、国家气候中心主席:罗 勇S5 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征文范围:城市气象探测技术与应用;城市精细气象预报与应用;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适应与对策;城市化与城市大气环境;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城市气象服务与社会经济效益影响评估。承办单位:城市气象学委员会、北京市气象局主席:王迎春S6 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征文范围:人工影响天气新的理论认识和新的技术方法。承办单位:人工影响天气委员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席:郭学良S7 雷达技术开发与应用征文范围:新一代天气雷达在短时、临近预报中发挥的作用;雷达产品、拼图软件开发;雷达技术保障;风廓线雷达等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雷达探测产品质量控制。承办单位:雷达气象学委员会、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席:宋连春 李 柏 高玉春S8 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征文范围:农业气象灾害灾损和风险评估、风险区划与预警技术;气候变化应对;设施农业气象保障;农业气象遥感;作物生长模型;农用天气预报;草原、森林气象等。承办单位:生态与农业气象学委员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席:申双和 郭建平 梅旭荣S9 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征文范围:副热带地区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副热带季风(降水)的监测、诊断与预测预报。承办单位:副热带气象委员会、华东区域气象中心、上海市气象局主席:汤 绪S10 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征文范围: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土壤-植被-大气能量和水分交换研究;大气边界层特征研究;陆面过程参数化研究;陆-气耦合大气数值模式研究。承办单位:干旱气象学委员会、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主席:张 强 马柱国 吕世华S11 空间天气自主资料应用与模式集成征文范围:空间天气自主资料的处理、分析及应用;基于空间天气自主资料的模式开发与集成;公益性行业专项(气象)空间天气类项目进展。承办单位:空间天气学委员会、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席:王劲松S1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征文范围:云降水物理学;大气辐射学与大气环境;空基、地基对气候环境监测原理、反演方法与验证;中层大气探测与过程研究及气候环境效应;大气与空间电学临近空间监测技术和实验。承办单位: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水循环和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主席:赵春生S13 第二届气象期刊发展论坛——大气科学期刊编辑与创新发展征文范围:期刊编校流程优化和规范;刊物网页设计和网上采编系统建设;大气科学期刊的集团化发展;大气科学期刊的国际化进程。承办单位:《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主席:丁一汇S14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征文范围:气候变化与重大疫情的关系;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城市空气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同气候类型对人体生理状况的影响;不同天气条件对人体病理变化的影响;医疗气象预报方法与技术;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承办单位:医学气象学委员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气象局主席:王式功S15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征文范围:防雷减灾综合管理;雷电物理与应用研究;雷电监测、预警及其应用;防雷检测、评价及评估;雷电灾害调查与分析;雷电防护技术发展与应用。承办单位:雷电防护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主席:朱祥瑞五、论文征集与出版请按照本次年会的主题与各分会场征文内容向年会提交论文。应征论文应是2008年以后完成的科研成果,如已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请在文后加注相关信息。应征论文需在正文中标明分会场的编号(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每位作者的应征论文在同一个分会场不超过1篇,最多在3个分会场投稿(注:请勿同一篇文章投多个会场)。应征论文只需提交全文,全文中需含800字摘要。所投稿件应符合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征稿简则(见附件1)的要求。如与相关要求不符,主办单位有权删改。应征论文一律通过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网站提交,具体方法请见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网站(/27nh/),征文截止日期为2010年7月10日。

中国气功科学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一再的追求价格 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我给你几点建议,第一 发表文章再低的价位你是需要考虑的,目前省级的文章成本价位都是在五百以上的,有钱基本能发,世态炎凉。第二,就是时间问题,什么都答应你一定是假的,发表都是有很长的周期 至少都是一个月的 因为发表一篇文章有很多的程序要走,时间方面不可能今天办好明天给你书。第三,还是别太在意价格问题,毕竟一分钱一分货,什么东西都是有成本的,太低的都是假的,中国山寨都成为一种外人耻笑的文化了。别走到误区了。我以前发表过文章,这是我的一些经验,

上中国知网,查找科技期刊,有很多的杂志,很多都是在线投稿。

中国气功科学杂志投稿经验介绍

2006年12月31日参考消息刊登法国空间局将公布UFO档案消息;今年(2007年)1月12日环球时报又再次发表有利于UFO研究的文章。央视科教频道今年(2007年)一月下旬又在发现之旅栏目开始连续重播我国典型的UFO事件调查分析节目。央视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今年2月22日播放了我国空军飞行员与奇特UFO群相遇事件,即1999年4月12日上午9时07分到15分,中国空军八一特技飞行表演队大校副队长冯义和队友在渤海湾上空惊遇庞大的UFO飞行器。从2004年至今,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新闻频道、新华社、人民日报主办的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等主流媒体都播发或刊登了不少有利于UFO研究的节目或文章,也展开了对重大UFO事件的争论,这是科技界和公众不少人关心的焦点,正期待我们进一步的学术讨论,这是挑战,更是十分难得的机遇。 这次机遇来之实在不易,一方面是由于我国UFO研究者、社会各界朋友和有关报刊、网站先后几十年来的心血付出,另一方面CCTV等主流媒体确实出了力。1999年以后,UFO研究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CCTV仍敢于播放有利于UFO探索的节目,实在不容易;2003年开始播时,放在周末深夜十一时多作为探索节目播出,最近这几年已在黄金时段多次播出。CCTV、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体现了以开放态度科学探索未知事件的精神。 CCTV等主流媒体的节目和报导已引起科技界和社会的关注,展开了疑问和猜测,但只是作了一篇文章的上半部份,而更为重要的是文章的下半部份,这只能由UFO学者和相关学科的学者来做,我们应抓紧这几十年难逢的机遇作好下半部份,展开对我国重大UFO事件的学术讨论。如果我们珍惜并抓好这一机遇,就能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 二、同时,我国出现的重大UFO事件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天时地利。与国外著名的UFO事件相比,我国重大的UFO事件有其胜出之处。例如贵阳空中怪车事件不仅奇特,而且比罗斯韦尔事件调查充分和细致,而后者由于美国军方的封锁,使调查难以深入。我国螺旋状、扇状、光团状UFO由于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省同时目击,并有质量较高的以星座为背景的目击报告,为定量的科学分析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重复出现19次之多。而美国阿诺德飞碟事件只有一人目睹,难以作定量科学分析。我国还有其他海外很少出现的UFO类型。这是天赐良机给我们,天赐样品给我们,有点类似在我国辽宁西部发现恐龙演变为鸟的化石,这些化石发现的早期,不少古生物专家也不赞成化石反映恐龙向鸟类演变的观点,后来经过更多的科学考察和定量科学分析,化石反映恐龙演变为鸟的观点已被多数科学家接受。 科技界人士、媒体、公众关心的焦点是我们对重大UFO事件的解释有什么事实依据和科学依据。 我们已对一些重大的UFO事件作了较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这方面处在相对优势,有能力较合理地解释观测事实和基本特性,能回答一些科技界人士、媒体与公众的科学质疑,有较好的说服力,从而能一步步争取有关部门和上层的支持。 三、现代科学已进入定量科学分析时代,不少学科还已进入精确观测、实验和精确定量科学分析。UFO研究正呼唤半定量、定量科学分析,科技界有关人士也十分关注UFO的定量科学分析。尽管UFO不期而遇、飘然而逝,观测难度大。但我们能够克服困难,从观测、调查入手,实现对UFO的半定量、定量科学分析;现在有的UFO研究者已自掏腰包,建立主要用于UFO搜寻观测的业余观测站,并对与UFO相似的彗星进行了试拍,取得了成功,使观测精度比以前提高了五倍至十倍,同时保持了快速反应的特点,能在一分钟内投入观测。这种观测方法还可推广,现在拥有优良望远镜、数码相机的天文爱好者、摄影师、摄影记者、摄影爱好者等已数以百计。经过今后积极的宣传、推广,数量还将猛增。这样我们有可能在今后几年内,使UFO定量科学分析的精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科技界人士、媒体、公众关心的焦点是我们对重大UFO事件的解释有什么事实依据和科学依据。 我们已对一些重大的UFO事件作了较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这方面处在相对优势,有能力较合理地解释观测事实和基本特性,能回答一些科技界人士、媒体与公众的科学质疑,有较好的说服力,从而能一步步争取有关部门和上层的支持。 1、目前几乎所有的UFO报告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例如军方试验、大气现象、火箭尾迹等,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把UFO真的当回事来看待; 3、别的领域不敢说,至少在天文界,没有人相信UFO,至少我有幸接触过的几位天文界的前辈和老师是不相信的; 4、我个人虽然不相信UFO报告,但我认为外星人一定是有的,因为宇宙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外星人未必按照地球生命的模式来发展,也许我们认为很恶劣的环境对某些生命形态来说反而是天堂; 5、我个人觉得,还是踏踏实实的做好一些现实些的工作要好,例如航天、天文等很多尖端领域还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例如我们可以考虑把太阳系一些环境相对较好的星球加以改造,例如火星、木卫二、土卫六等三、现代科学已进入定量科学分析时代,不少学科还已进入精确观测、实验和精确定量科学分析。UFO研究正呼唤半定量、定量科学分析,科技界有关人士也十分关注UFO的定量科学分析。尽管UFO不期而遇、飘然而逝,观测难度大。但我们能够克服困难,从观测、调查入手,实现对UFO的半定量、定量科学分析;现在有的UFO研究者已自掏腰包,建立主要用于UFO搜寻观测的业余观测站,并对与UFO相似的彗星进行了试拍,取得了成功,使观测精度比以前提高了五倍至十倍,同时保持了快速反应的特点,能在一分钟内投入观测。这种观测方法还可推广,现在拥有优良望远镜、数码相机的天文爱好者、摄影师、摄影记者、摄影爱好者等已数以百计。经过今后积极的宣传、推广,数量还将猛增。这样我们有可能在今后几年内,使UFO定量科学分析的精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这次《UFO科学论坛》研讨会将介绍UFO半定量和定量科学分析方法,并集思广益,一起讨论如何改进,并使更多UFO研究者掌握。这对分析一些典型UFO的基本特性和机制是相当重要的

杨振宁 邓稼先 钱学森 王中林 钱三强 范守善 等等

一个国际天文小组曾宣布:他们在太阳系之外首次发现了一颗直径和绕恒星运行的轨道与地球十分相似的行星,这对众多天文工作者来讲,将意味着那里也许存在与地球相近的生命形态。 20世纪以来,人类在把探寻的目光投向宇宙深处时,正急切地想要解开一个迷团 天外来客光顾地球 1947年6月24日,一个名叫阿诺德的美国商人驾着一架小飞机在华盛顿州上空飞行,突然他发现一组巨型不明飞行物以每小时1000公里左右的速度,同他一起在空中翱翔。阿诺德的有关目击报告引起了公众的浓厚兴趣,从此“飞碟”或“UFO"便迅速流传下来。 阿诺德不是当时唯一的目击者——在他报告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美国各地有很多人声称发现了类似的不明飞行物。也许是凑巧,与阿诺德的报告到相隔不久,1947年7月上旬的一个清晨,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维尔镇,早起的牧场主拉索尔附近发现地上散落着许多奇异的碎片和一个破碎的庞然大物。美国军方还没来得及封锁消息,“飞碟着陆”的新闻已经传开。虽然此后军方正说那些令人好奇的碎片实际上是一个损坏了的气象气球,但各种前后矛盾的解释却使不少人坚信这是军方在掩饰碎片来自外星的真相——这就是本世纪寻找外星文明史上著名的“罗斯维尔事件” 自1947年美国人阿诺德首次报告不明飞行物以来,世界各地不断有发现UFO的报告: 1954年夏,美国军方雷达曾多次在首都华盛顿上空发现不明飞行物,空军出动战机后,不明飞行物迅速消失。 1978年11月的一天凌晨,科威特石油公司7名技术人员在一个工作点的附近,发现地面上停留着一个圆柱型的庞然大物。7分钟之后这个不明怪物又平稳起飞,消逝于夜空中。据报道在这一个月里科威特境内连续发生了4起类似事件。 1978年12月22日下午,澳大利亚空军飞行员发现了时速1800公里的不明飞行物。同时南太平洋地区多处都有类似的报告,此事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新闻。 在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屡有UFO的目击报告。1998年10月3日中午,云南昆明市韩建伟在该市西北郊用摄象机拍摄到了一段不明飞行物的录象。据认为,这段约两分钟的录象资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中国已收集到有关目击资料和案例5000余个。迄今为止,世界上不明飞行物的目击案例已逾10万件,每年还以平均3000余件的速度递增。美国学者雷德分在其新书《宇宙空难》中曾称,英国政府在偏远的威尔士谷设立了高度机密的基地,用来保存失事外星人的尸体。而美国的一份杂志甚至宣称,美国政府的一份机密文件表明,在美国政府有关部门手中至今仍有一名UFO空难事故幸存者。 到目前为止,科学调查表明,决大多数所谓的UFO报告都是由人类活动和地质、天文、大气和生物发光等现象引起的——不计其数的所谓UFO报告并不能证明天外来客曾光顾我们这个星球。 而绝大数的科学家相信,完全不可想象能有这样一艘飞船可以从几十光年到几百光年以外的星系飞临地球——即使它以1/5的光速飞行,其每秒钟所需的能量也要相当于一刻650万吨级的原子弹;而从离太阳系最近的星系运送一吨的物质到地球,如果它以接近光速运动的话,它所要的能量就将超过目前地球上人类全年的能耗1000倍!星际间face to face(面对面交流)也许只能在影视和小说中实现据法国报界几年前披露,前苏联和美国两国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来自对太空的神秘无线电讯号。据分析,这个讯号是5万年前从某一个星球发出的求救呼唤。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美国天文学家对法国报界说:”这是一个惊人的突破,我们的电脑已经将这个无线电讯号最主要的部分翻译了出来,大意是:请指示我们到第四宇宙,发生爆炸。我们处境十分危险。我们的位置在12银河系。 这个奇异讯息已由两国专家将其转换成人类的可读的文字,但他们对此事却一直秘而不宜。这位天文学家说:“十分简单,用数学计算,我们估计到这是一艘古代飞船,或是一个星球,它似乎正在寻找某些指引,以便帮他们脱离险境。这件事确实令人震惊。经过努力我们已经初步计算出那讯息至少是5万年前发出的,也有可能更久。” 澳大利亚天文学家用无线电与外太空联系后断言:在宇宙之中,地球并非是唯一生存着人类的星球。这些天文学家称外星文明世界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向地球传送信息,但地球的无线电望远镜在50年前才发明,而且所对方向也不对。 该研究项目的主任赫伯特·伯克雷斯博士说:“直到现在世界上所有的无线电望远镜都安装在北半球,不是在美国,就是在欧洲。它们没有监视从南半球传来的讯息。”而真是从地球的这边才能收到的外星的讯息吗? 澳大利亚的望远镜采用最先进的太空时代技术,有900万个频道,科学家们利用它收到了外星播出的重复的高频率讯息。在巨型天线试用不到几个小时就收到了这些讯息,伯克雷斯博士回忆说:“我们惊奇的听着,那一连串的嘟嘟声像音符一样。我们毫无疑问的确认,这是外星文明社会发给我们的讯息。” 几天之后,无线电突然改变了频率。嘟嘟声也中断了。寂静了不久后,接着传来了低沉的呻吟声。伯克雷斯博士说:“那是外星人的声音,用的语言同我听到过的任何语言都不一样,那声音在不断的讲,中间偶尔出现嘟嘟声、咕噜声,好象他在清嗓子一样。我无法他在猜测他在说什么,但是从他温柔的调子,我想他是在传递和平的讯息。” 外星人的录音已被录音,并由世界各国专家们进行着分析。在澳大利亚接收站,科学家们正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试图寻找发出讯息的那颗星球。 如果真的有外星人存在,那么出于与我们人类同样的目的,他们一是会用无线电波联系,二是被派遣飞行器出征,这也是情里之中的事。科学家们对此提出了以上的设想;假如外星人存在,那么外星人居住的行星较我们地球年长,其社会发展水平高于人类,他们能够制造出类似感染有机体的病毒那样能够进行自我繁殖和复制的机器——人工智能机,估计进入已在20世纪用生物芯片的有机计算机,之后再发展到借助遗传工程技术,在分子范围内照人类的旨意完成各项任务。 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外星人已经掌握了计算机自我复制的技术,因此我们将委派机器人执行任务。 机器人从外星人居住地驾驶技术飞行器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某个恒星系统,并在那儿的行星上逗留,寻找智慧生物的踪迹,建立中转站,如果没有发现,再乘飞行器,飞向令一个恒星系。就这样一步步的调查,并随时将有关讯息传递回去,由于机器人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因此能够自行修复,不存在机体损坏,智能衰退等弊病,而鼠能够产生新的机器人,他们或者留在中转站工作,或者开发行星再造飞行器。 由此可见,当我们在地球上接收外星人的寻息的时候,可能就是由这些正在工作着的机器人向大本营或相互之间进行联络呢。 这么说来,对于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还是有一些科学家持肯定意见的。但存在的疑问是,外星人是否在与我们人类进行接触? 有些科学家认为,除了一些神秘的UFO第三类接触事件外,一般说,外星人不愿和地球人接触,而是躲躲闪闪,转眼即逝。为什么如此呢?这主要是由于外星人与地球之间科学技术水平的巨大差距,使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假如外星人比我们先进一万年,从宇宙进化的角度看,这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相差一万年的两种生命又是如何联系和接触呢?如果就如同人可以部分理解猴子的行为,但猴子却无法理解人的思维一样,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生物学家所说的“动物心理障碍”。也许,外星人在遵守这样一种伦理,切勿干预一种正在演化的文明,而把自己隐匿起来。就是说,外星人只是在监视我们人类,而不是参与进来。也许,他们会提出一些稍高于我们理解力的问题,借此刺激人类的思维。今年初,一个国际天文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在太阳系之外首次发现了一颗行星,其直径和绕恒星运行的轨道与地球十分相似——对众多天文工作者来讲,这就意味着那里也许存在与地球相近的生命形态。在浩瀚深邃的苍穹深处,存在着任何生命形态吗?在这茫茫无边的宇宙之中,人类真的是孤寂的行旅者,而没有类似抑或更具智慧的星河旅伴?20世纪以来,人类在把探寻的目光投向宇宙深处时,正急切地想要解开一个谜团——天外来客光顾地球? 1947年6月24日,一个名叫阿诺德的美国商人驾着一架小型飞机在华盛顿州上空,发现一组巨型不明飞行物以1000公里左右的速度,同他一起在空中翱翔。阿诺德的有关目击报告第一次引起了公众的浓郁兴趣,从此“飞碟”或“UFO”(不明飞行物英文缩写)便迅速流传开来。 阿诺德并不是当时唯一的目击者--在他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美国各地有多人声称发现了类似的不明飞行物。也许是凑巧,与阿诺德的报道相隔不久,即1947年7月上旬的一个清晨,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维尔镇上,早起的牧场主布拉索尔在家附近发现地上散落着许多奇异的碎片和一个破碎的庞然大物。美国军方没来得及封锁消息,“飞碟着陆”的新闻已经传开。虽然此后军方更正说那些令人好奇的碎片实际上只是一个损坏了的气象气球,但各种前后矛盾的解释却使不少人坚信这是军方在掩饰碎片来自外星的真相——这就是本世纪寻找外星文明史上著名的“罗斯维尔事件”。至今,它仍吸引众多UFO爱好者不远千里一年一度地在此聚会。自1947年美国人阿诺德首次报告不明飞行物以来,世界各地不断有发现UFO的报告:1954年夏,美国军方雷达曾多次在首都华盛顿上空发现不明飞行物,空军出动战机后,不明飞行物迅速消失; 1978年11月的一天凌晨,科威特石油公司的7名技术人员在一个工作点的附近,发现地面上停留着一个圆柱型的庞然大物。7分钟后,这个不明怪物又平稳起飞,消逝于夜空中。据报道,在这一个月里科境内曾连续发生了4起类似事件; 在中国,自70年代以来也屡有UFO的目击报告。1998年10月3日中午,云南昆明市的韩建伟在该市西北郊用摄像机拍摄到了一段不明飞行物的录像。据认为,这段约2分钟长的录像资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来,中国已收集到有关目击资料和案例5000余个。迄今为止,世界上不明飞行物的目击案例已逾10万件,每年还以平均3000余件的速度递增。不久前又有报道说,英国学者雷德芬在其新书《宇宙空难》中称,英国政府在偏远的威尔士谷设立了高度机密的基地,用来保存失事外星人的尸体。而美国的一份杂志甚至宣称,美国政府的一份机密文件表明,在美国政府有关部门手中至今仍有一名UFO空难事故幸存者。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所有这些近乎现代神话的目击报告和报道,虽然触发了擅抓商机的好来坞编剧们的创作灵感,却从来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官方证实,或是经过严肃缜密的科学实证。相反,到目前为止,科学调查证明,绝大多数所谓UFO报告都是由人类活动和地质、天文、大气和生物发光等现象引起的——不计其数的所谓UFO报告并不能证明,天外来客曾光顾我们这个星球。 而绝大多数的科学家相信,完全不可想像能有这样一艘飞船可以从几十光年到几百光年的星系飞临地球——即使它以五分之一的光速飞行,其每秒钟所需的能量也要相当于一颗650万吨级的原子弹;而从离太阳系最近的星系运送1吨的物质到地球,如果它以接近光速运动的话,它所要的能量就将超过目前地球上人类全年的能耗1000倍!——星际间的face to face(面对面交流)也许只能在影视和小说中实现。地球的人类文明是“平庸”的? 195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一个名叫米勒(MILLER)的青年学生有一天突然萌发一个念头:既然生命物质由各种元素构成,因此各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就能产生生命物质。他把构成星球的最原始的物质甲烷、氨、氢、水气等混和在一起,然后模拟40亿年前的地球环境,如雷雨、闪电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奇迹出现了:试管的底部出现了一种淡红色的物质——一些能诞生生命的基本物质——氨基酸、糖和脂肪! 米勒的实验似乎证实了这样一种理论:既然地球上的物质元素与遥远星球上物质元素本质上是相同的,在宇宙中又存在着大量的与太阳系类似的星系,因而无论在哪个星系的行星上,只要具有与地球相似的条件,生命就会诞生;而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生命一旦产生,其由低级到高级,进而产生理性是完全可能的——这就是形成于本世纪中期的著名的“平庸原理”。1971年,在前苏联召开的有关国际会议上,坚信“平庸原理”的天体物理学家们根据有关理论得出结论:在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内大约有100万颗生命星球,每两颗生命星球的平均距离为300光年。 事实上,人类寻找太空知音的实际进程从上一个世纪就开始了。但直到本世纪50年代后期,这种探索在射电望远镜和航天器出现后才具有实际意义。1959年,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成立甫始便开始了一项实际持续了30多年的SETL计划(探索地外智慧生物计划),以图寻找远在天边的人类旅伴。1993年就在这项政府计划因耗资甚巨又没有结果而被终止时,美国加州SETL研究所在民间资助下又启动了同样目标的“凤凰”计划,开始对1000颗类太阳恒星进行搜索。 据统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已经对太阳系周围约80光年内的上千颗恒星进行了长时间的观测和搜索。结果多少令人扫兴:没有发现任何可能的星际通讯源。值得安慰的是,天文学家在广阔的宇宙空间虽然没有找到任何地外文明的痕迹,却也发现了100多种有机分子谱线,这些分子包括了能组成蛋白质与DNA的基本化学物质。而近年来一系列对太阳系内其它行星的登陆探测,也证明地外有机分子的存在。用我国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南仁东研究员的话来说:“这就是说生命的种子早已漂浮于无垠的宇宙,包括我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运行在充满生机的太空,谁知道是不是彗星或者流星将这些种子,甚至将已有复制能力的分子植入地球,谁知道我们古老的先祖是不是舶来品。” 在实施SETL计划的同时,另一项CETL计划(与地外智慧生物通讯计划)也实施了:1972年和1974年,美国先后发射了“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两个宇宙探测器。它们各带了一块画着地球人形象的太阳系的标志牌;1974年11月16日,著名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向遥远的星系发射了一束包括表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等符号的强大无线电波;1977年,美国又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两个宇宙探测器。经过近20年的飞行,“旅行者 2号”目前已飞越太阳系最边缘的冥王星。在它上面,有一套名为地球之音的镀金唱片,上面录制了介绍地球文明的几十幅图像和声音,其中一段话表达了人类的一种愿望:“我们正努力延续时光,以期能与你们的时光共融。希望有一天在克服了所面临的困难之后,我们能置身于银河文明之列” 茫茫的太空中,有谁在聆听这来自地球的致意?宇宙不存在地外智慧生命? 尽管探索地外文明和地外智慧生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课题,但并不是所有天体和空间物理学家们都持“平庸原理”的观点。相当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并不“平庸”,至少在银河系中并不存在众多的文明世界,地球上的人类很可能是孤独的宇宙过客。他们认为,试图寻找这些并不存在的目标,唯一的结果就是浪费金钱。据从事观测宇宙学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卞毓麟介绍,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地球之所以能进化出人类乃是许多特殊条件相结合的结果,这些条件只要稍有不同或变更,生命便难以出现,文明则更是无望;根据地球诞生现代文明的进程推算,如果一个先进文明在其本土行星形成50亿年左右开始向外太空探索,那么地球上的人类应该已经收到许多这些行星系统发来的信息,“而事实上我们连一个都没有看到。这很可能意味着银河系中年龄大于53亿岁的全部恒星周围连一个文明都不存在。”——最具雄辩力的是,迄今为止,对地外文明、地外智慧生物的所有实际探索,从未得到肯定的结果。 “没有找到证据,不等于找到了不存在的证据。”据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在实施一项花费10亿美元计划,旨在搜寻整个银河系的地外生命。按此计划,从本世纪末到2015年,美国将发射一系列探测器、观测器和轨道望远镜,对太阳系周围50到100光年的区域进行搜索,寻找类似地球的行星,以图发现地外生命。 无疑,在21世纪,关于地外文明之争还会持续下去。人类也许能在下一个世纪里得出结论。也许,这种争论还会持续更久更久,而这种探索也必将持续更久更久……

他自学周易、内经、针灸、西医解剖、中医理论,函授九步功法、慧功、莲华生功法和香功,治愈了他14种疾病又能为别人治各种病,被中国气功杂志社聘为慧功气功师,但不满足又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举办的全国气功师资班进修和广东省高科技培训均合格结业。兼任脐功研究员,人体科学高级研究员培训基地教授;东方体育健身学校副教授;中国数术功高级功师;中国气功武术名家联谊会名誉会长;华厦养生协会副会长研究员;中国数术功养生技术研究员,九真山国际数术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当代气功名医及特约编委;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博大精深数术学编委;常见病家庭简易治疗妙法一书编委,中国气功各人辞典编委;国际高级气功师,国际主治气功师中华优秀科技论文选编委、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编委、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医学会委员、中华名医协会理事、泰国华夏国际交流中心理事、世界出版社副主编、世界华人出版社名誉顾问、香港科学院诚聘顾问、无等卅多个职务职称。

  • 索引序列
  • 中国气功科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 中国气功科学杂志投稿经验
  • 中国气象投稿经验分享
  • 中国气功科学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 中国气功科学杂志投稿经验介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