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海洋地质论文目录

海洋地质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海洋地质论文目录

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是对近年来世界地质工作的总结。它既可反映目前地质工作现状,也可分析出当前各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研究内容。海洋科学作为大会16个综合讨论会的重点议题之一,分多个学科进行分组讨论。一、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分类和主题在主题为气候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会议上,澳大利亚Peter Barrett教授利用δ18O等同位素技术研究了全球古气候的变化,并对未来气候进行了预测。德国Hubertus Fischer教授利用取自75°06′S,123°23′E的冰心进行了δD、SO4、CH4等成分的测试,分析和论述了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除安排在主题会议等交流的成果外,与海洋环境科学方面有关的学科专题研讨会的主题和交流成果统计如下:在冰期与气候议题中,涉及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内容:气候变化特征、芬诺斯堪迪亚隆起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基于微体化石的古气候重建、冰期—间冰期植被带动力学、峡湾—气候与环境变化等。在海洋科学议题中,涉及海洋环境科学方面有:海洋地质和古海洋学、海洋地球物理最新进展、边缘海和海岛海底沉积物运移、平积岩沉积物、白垩纪地质环境变化、海洋的过去和现在等。其中,在海洋地质和古海洋学领域有26篇论文,9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在海洋地球物理领域有12篇论文,10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在边缘海和海岛海底运移领域有30篇论文,20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在平积岩、白垩纪海洋地质环境变化、海洋的过去和现在领域分别有15篇、14篇和11篇论文。二、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几个重要议题边缘海和海岛海底沉积物运移问题,目前已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如挪威和巴西地质学家利用海底地质取样、地球物理(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洋工程地质(测定海底沉积物的密度、孔隙度、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等)等综合调查手段开展工作,利用数学物理模型进行海岸带海底斜坡的稳定性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法国地质学家Nabil Sultan在最近20年内,基于产、学、研的联合攻关,在海底滑坡及工程稳定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现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定量观测和描述来多学科进行海底滑坡及工程稳定性地质灾害评估,对几内亚海湾和地中海地区沉积物变形进行对比,通过现场测量和在线监测、因子分析、数值模拟以及非确定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手段对海底气体化合物以及高强度地震等进行综合研究。美国科学家Derek Sawyer通过地震—钻孔剖面综合分析来说明墨西哥湾北部Ursa沉积盆地中表层沉积物运移主要受控于沉积物孔隙度而不是沉积物的地层岩性。在海洋地球科学和古海洋学研究领域,Haflidi Haflidason等研究者总结了最近20年来利用先进手段和方法,结合先进的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来解译海洋地球科学和古海洋学中地质作用过程。由于峡湾沉积作为陆地和海洋物质输送的源汇交叉点,研究峡湾沉积物的沉积运移过程和沉积环境变化意义重大。峡湾沉积学作为海洋地质学的一部分,在本次大会上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展示和发言。其中,来自挪威的Matthias Paetzel教授通过海湾沉积物来揭示局地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研究发现海湾中水的营养盐主要来自于陆地矿源物质,而海洋对海湾中水的营养盐影响较小,沉积序列可以直接用来解释小冰期全球环境变化,峡湾盆地沉积物受局地系统环境影响显著,而现代峡湾盆地沉积物更是研究陆源侏罗纪黑色油页岩的理想场所。Suzanne Mac Lachlant等学者研究发现在高纬度地区运用内陆向海洋输送沉积物的过程来研究冰川沉积物运移机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峡湾水深测量数据来表征末次冰期以来峡湾沉积物的地理及环境变化状况。而Kongsfjordeng峡湾的近海水深测量结果显示,近海的水下地形地貌主要受控于冰川的运动。三、结语有特色高水平的国际地质考察对于了解和认识特殊地质作用过程乃至于提高科学的认知水平都显得十分重要。地质研究没有国界。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和国外的同行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建立联系,能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对于我们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影响深远。(高茂生执笔)

赵小平(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摘要 本文从服务产品、服务方式、价格机制及版权政策等方面概要介绍了英国地调局的地质资料数据服务现状。关键词 地质资料;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版权政策英国地调局(BGS)成立于1835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家级地质调查机构,也是英国最主要的地学信息中心。作为一个公共服务部门,英国地调局的主要职责是向英国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全方位的地学建议,并向企业、学术团体和公众提供公正的地学建议。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英国地调局的目标使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越来越重视地学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和地学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并在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知识型科学服务提供者和一个着眼于用户的战略性地学组织。本文将从服务产品、服务方式、价格机制及版权政策等多个方面对英国地调局的地质调查资料服务进行全方位的介绍。1 服务产品丰富多样,种类繁多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调查局,英国地调局的地质调查工作区域不仅涵盖英国本土,还包括英联邦各成员国以及其他国家,工作成果相当丰富,提供的地学产品种类繁多。根据产品的性质,主要划分为:①地质图。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这些地学图件大部分以打印形式提供,小部分为影印版,可以按需生产。部分地学图件提供了索引地图,用户可根据索引地图搜索和提取相关信息。②地质书籍和地质指南。包括地质研究报告、特殊区域地质指南、特殊地区图册等。③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水文地质数据产品。主要包括各类地球化学图册、地球物理图册、地下水脆弱性图册、水文地质图以及水文地质报告。④矿产方面的出版物。即大量与英国矿产资源相关的出版物,内容涉及矿产评估报告、矿产勘查报告、重要矿产评估报告、地方和区域资源评价报告、矿产品开采统计数据等。⑤教育和休闲产品。即一些科普读物,主要受众是那些业余地质爱好者和学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英国地调局地学数据中心拥有大量的数字数据产品,这些产品主要分为数字地学图件和数字数据。数字地学图件:英国地调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成了大量标准的数字地学图件,其中数字地学图件有陆地地质图、近海地质图、地球化学图、地球物理图和1:25万海洋测深图,矿产资源图和水文地质图即将以数字形式提供利用。数字地学图件分为光栅图像和矢量数据,并具有多种格式和结构,如 ArcView和Mapinfo或其他格式,具体视主题而定,其价格根据图层区域、不同专题和不同比例尺而变化。数字地学数据:英国地调局拥有大量数字地学数据,数据涵盖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质灾害、水文地质、填图、矿产资源等多个领域。这些数据均可通过英国地调局的地学数据索引系统GDI(Geoscience Data Index)进行查询,但所有数据均须签订版权协议之后才能使用。英国地调局还拥有庞大的元数据查询库,通过该数据库,用户可以查询以下类别的元数据:钻孔、工程地质、坑探工程、常用地质术语、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地质图、地质论文集、地质过程模拟、地质分区、地球物理、水文地质、陆地调查、岩相学、海洋地质、矿产、古生物、石油地质、岩石学、区域地质、遥感、采样、沉积地质、地震地质、基岩地质、标本采集、地层学和构造地质等。2 地质资料数据的网络服务先进、完善英国的地质调查成果信息化程度较高,已经建立了数十个相关地学数据库,并大力开发基于网络环境的数据服务平台。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地调局的地质调查资料数据在线服务开展得相对较早,并且在世界上率先采用了地质资料数据一站式服务模式,即用户只需登录英国地调局的网上商店,便可检索并订购英国地调局提供的各项数据服务,获得自己所需的地质资料数据。这种服务模式使得用户在指定地点同时完成以往需要在多个地点多次完成的任务,使用户的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资料数据的服务效率。英国网上商店的功能全面,用户可以浏览了解英国地调局所有的分类成果信息与相应价格,通过网上填写订单与直接填写信用卡两种方式进行购买。例如,用户选定一个区域,希望了解该地区基础地质情况,或者放射性岩石分布情况,在网上提交需求并付费,英国地调局的在线服务系统就会自动搜索网上的数据库,按照标准报告格式,自动抽取相应文字资料、数据、图件,形成一个电子报告,并发送给用户。网上商店主页设置的功能模块主要有产品目录、检索、简讯、购物筐、立即购买和联系方式等。产品目录模块主要罗列了教育和休闲产品、地质图、地质类书籍和指南、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水文地质学、矿产类出版物、国外地学出版物和技术类出版物、图件索引7个产品类别,点击这些产品类别用户可以获得相关产品的简要介绍和产品目录。在检索功能模块中,用户可以在检索栏中输入检索信息直接进行检索,也可以点击“按类别检索”、“按产品检索”和“按图形检索”3个辅助功能键进行检索。简讯模块主要用于发布最新的产品信息,帮助用户了解英国地调局新近有哪些产品开始提供利用服务。相关链接栏目则用于网上商店的相关信息链接,如“目录下载”、“如何使用网上商店”、“产品使用条件和条款”等。3 服务方式灵活,产品价格明确1 服务方式灵活作为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发达国家,英国地调局的数据资料产品服务方式多样,手段灵活。英国地调局在诺丁汉、爱丁堡、伦敦等地设置了多个产品直销点,主要产品有地质图、地球物理图、地球化学及环境灾害方面的图件、地学科普读物、岩石矿物标本以及二次加工的人文装饰用品、数字产品光盘;还出售英国军测局出版的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等。这些直销点同时接受邮件订购服务和数据产品加工服务。英国地调局的地学数据资料除该局的直销点之外,也可由许多从事专门服务的机构网站,如房地产商(涉及开发地段的地质、环境、地下水等与地质有关的信息)进行分销,英国地调局向分销商返回一定比例的销售收入(如对房地产商为20%左右)。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繁荣,英国地调局在地学数据资料网络服务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并紧跟电子商务潮的流行,与英国电子商务委员会合作设立了专门的网上商店,增加了电子商务专栏。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查看并了解英国地调局所有的分类成果信息与相应价格,并通过网络购买所需地学资料。2 产品价格明确英国地调局地学数据资料的网上价格(含税、工本费、运费),主要由数据信息中心与客户服务部联合根据市场客户需求制定(政府不干预,但需要依法纳税),并根据时间与地区的不同,对产品价格进行不断的调整。所有产品都明码标价,用户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产品目录和相应的价格信息。英国地调局产品的国内邮费随产品定价的多少而不同,少于99英镑的免费,5~99英镑、10~99英镑、20~99英镑、30~99英镑、50~99英镑以及高于100英镑的产品邮费分别为:25英镑、95英镑、95英镑、95英镑、50英镑和50英镑。对于国外用户来说,邮费可能更高。英国地调局的部分产品还需另交增值税,这在产品目录中有说明,但出口产品不交增值税。英国地调局的地学数据产品价格相当明确,但并非一成不变,会根据具体使用条件(如使用年限和许可人数)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下面就以数字地学图件为例进行说明。英国地调局数字地学图件针对用户收取的费用称为许可费。许可费中包括数据制作费(Data Prep-aration Charge,DPC)、数据使用费(Data Usage Charge,DUC)和许可证管理费(Licence Administra-tion Charge,LAC)。第一年的许可费包括数据制作费、数据使用费和许可证管理费。继续使用费用则包括数据使用费和许可证管理费。需要注意的是,许可费中包括的数据制作费是指标准的数据制作费。如果客户对GIS数据的结构、设计和数量有特殊要求,则需另行交纳数据制作费,此数据制作费不同于作为数字许可费组成部分的那部分数据制作费。表1 英国地调局数字地学图件不同使用年限许可费表表2 英国地调局的多用户许可协议费阶梯许可费表英国地调局现行的产品许可费制度鼓励用户一次性购买较长使用年限的产品,也就是说,所购买产品的使用年限越长,就越节约成本(表1)。例如,要一次性获取为期5年的许可,所需支付的费用为:5×DUC+DPC+LAC。如果打算按年度续约,则5年期许可所需支付的费用公式如下:第一年至第五年的费用分别为DUC+DPC+LAC,DUC+LAC,DUC+LAC,DUC+LAC,DUC+LAC,这样,产品的5年使用许可费=5×DUC+DPC+5×LAC。按年度续约要比一次性签约多交4倍的许可证管理费。另外,该许可费制度还鼓励用户购买多用户数据许可协议,即许可用户数越多,价格越优惠。表2是英国地调局的多用户许可协议费阶梯许可费表。4 版权、版税及保密问题1 版权英国地调局作品版权的依据是1988年《版权设计和专利法》和《数字数据供给条件(2003~2004年)》的规定。英国地调局作品的版权属于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英国地调局知识产权管理处被授权代表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颁发这种许可证。为了不使版权受到侵犯,凡与作品版权有关事宜须经版权所有者的许可。在一般情况下,须持有特定的版权许可证,而且须交纳适当的年费才可复制英国调查局的作品。持年(许可)证的受证人有权按规定摘录英国地调局的图件和其他文件转给第三者,但这种许可证的受证人无权将英国地调局的作品当成受证人自己的作品,也无权以这种假象发表作品。英国地调局的版权许可证不包括任何数字作品的复制和使用权,为此须得到专门许可。它也不包括英国地调局作品的其他推广使用权,任何推广使用都须得到单独同意。使用英国地调局的摄影作品也要得到单独许可。英国地调局颁发的数字作品一律须凭单独的英国地调局颁发的数字作品许可证才能引用。每个许可证只能根据为受证人指定的几项用途(或只根据许可证为受证人所在的单位、承包人或转包人指定的几项用途)使用数据集。对于已按预定的用途只使用了部分数字数据,后来未使用其余部分的数字数据的许可证,不退许可证费。2 版税如果所使用的数据经过处理或得到增值,从而提供了供咨询合同用的产品或可公开出售的商品(不论以模拟形式还是数字形式),要向BGS交纳版税。版税根据产品(商品)性质和发行的拷贝数量交纳。如果将BGS的作品合到商业计算机信息系统,也要交纳版税。版税数额和交纳频率要根据约定的条款和合同条例确定。BGS知识产权管理处应提前规定版税的性质和版税的数额,保证预期的产品(服务)不影响BGS自己使用作品。BGS保留免费征收公开销售的增值产品的拷贝交给地质资料馆的权利。3 保密制度以英国地调局的图件为例,其版权所有者既包括英国地调局,也包括军械部。英国地调局的大多数地质图使用军械部的地形数据,后者属“顶级版权”(Crown Copyright),英国地调局承认其地质图和其他出版物的“顶级版权”(及其他版权所有人)。军械部的作品只能经军械部颁发给许多用户的许可证才可复制。因没有军械部许可证而无法复制其地形数据的用户,必须与军械部进行交涉。仅凭军械部许可证无权复制英国地调局的图件;同样,仅凭英国地调局许可证也无权复制受“顶级版权”保护的作品。

海洋地质论文目录模板

广西百色XX金矿地质勘察报告一、 矿区先期地质工作XX金矿地处百色市XX乡XX村,距百色市50多公里,距凌云县城约80公里。1990年广西第X地质大队对XX矿田进行了多金属异常二级检查,在辉绿岩与下石炭统岩关组硅质岩接触破碎蚀变带中发现了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体,当时共圈出四支金矿体,金金属储量313Kg。1991~1993年,广西第X地质大队对XX金矿进行了地质普查,探获了D+E级储量:矿石量320916t,金属量88Kg,平均品位78g/t。《编写了广西百色市XX金矿普查地质报告》。但这次去考察过程中没见到该报告。据悉,在XX矿田范围内现已办理了四个矿权,这次我们考察了其中的一个勘探矿区。该探矿区的矿权为南宁一家公司拥有。二、 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矿区在区域上位于右江再生地槽桂西拗陷,西林~百色断裂褶皱带东部的巴合背斜南西翼上,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灰岩组成。岩浆岩主要不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石英斑岩组成,沿北西向、北东向断裂顺层侵入,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次为南北向。主要构造为龙川背斜,背斜长20Km,宽2~15 Km,短轴状,轴向北西向,倾向南西。区域内断裂构造以北西、近南北向为主,近南北向断裂是本区域内的主要导矿构造,走向350~360�0�2,倾向北东东,断裂性质以逆断层为主。三、 矿区地质及构造特征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三叠系下统逻楼组浅灰色灰岩和泥质灰岩,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色灰岩和泥质灰岩,石灰系下统硅质灰岩。出露的岩体为石英斑岩。矿区的主要构造:田东至逻楼大裂贯穿矿区,区内典型的褶皱是短轴背斜穹窿构造,在断层带的边缘和穹窿构造四周,广泛分布着大小不一的辉绿岩,辉绿岩与下石炭系硅质灰岩的接触蚀变带成为矿区形成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即卡林型金矿床)的有利空间。四、实地考察情况本次考察的矿权范围为8 Km2,为一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地表氧化矿的氧化程度较高,而且矿体保持完整,之前基本上没有开采,因此氧化矿所占的比例较其它矿山大。中深部的半氧化矿和原生矿没有做过地质工作。我们考察了出露地表的三处矿点,其中一处为矿区之东部的西边,紧靠正在开采的相邻矿区(另一矿权区),属同一支矿体的一端,为。相邻矿区正采矿体的取样品位为93g/t,矿体厚度约30m。而进入到我们考察的矿区,因地表浮土太深难以采样和观察,但可见许多以前民采留下来的平硐和氰化池,据从前开过矿的老乡介绍,平硐所见矿体的厚度和品位都很不错。第二处考察点为矿区之东部的东边,亦为9号矿体,与上一考察点之间的距离约1500 m。该处有两个民采平硐,可见矿体厚度分别为15 m和10 m(都未揭穿矿体厚度),取样结果分别为76 g/t和 54 g/t。由以上两证明,9号矿体在本矿区内的走向长度不少于1500m。第三处考察点位于矿区的东北部,可见地表两处矿体露头,矿体厚度分别为5m和4m,取样结果分别为61 g/t和 56 g/t。因地表含泥浮土较多,取样结果偏低。据介绍该矿体为3号矿体。因走向上露头少,故3号矿体的走向长度和厚度难以确定。其它还有几支矿体,因路途较远和时间关系,没有去考察。五、综合分析本考察矿区的地质工作基本没做,要弄清矿区矿脉的分布、厚度、品位及岩层构造等情况,必须投入一些探矿工程,包括探槽、平硐、浅井及物化探等手段。如果要弄清中深部的情况,以还要采用钻探的手段。

海底地形地貌海底地形地貌近岸带海陆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大陆坡上的台阶——陆坡阶地大陆坡上的冲沟——海底峡谷大陆的裙子——大陆裙大洋盆地海底的大平原——现代堆积平原大洋中脊跨跃美洲和非洲的通道——大西洋底跨跃美洲和亚洲的通道——太平洋底印度和澳洲的联系纽带——印度洋底北冰洋底丰富多彩的陆架地貌中国近海陆架中国陆架边缘的深沟——冲绳海槽近岸海底皱纹——潮流沙脊群海岛中国海上交通要塞——台湾海峡海岸带地质作用海岸带海蚀作用波浪地质作用海岸泥沙运动规律海滩的物质组成海岸带地貌的塑造海滩剖面的塑造基岩海岸地貌的形成多种多样的海岸类型夏日休闲好去处——砂质海岸神奇的海岸——海蚀崖曲折的海岸——海湾河口三角洲海岸红树林海岸绚丽的珊瑚礁海岸中国的海岸中国的珊瑚礁海岸海滩海滩垂向上的分层高潮线上的砂平坦的潮间带——潮坪海岸线上的鼓丘——海岸沙丘海岸线上的“白堤”——贝壳堤天然的的海中防波堤——障壁沙坝天成的跨海大桥——连岛沙洲河流入海口天然的河口捕沙器——河口切变锋海洋沉积海洋沉积物滨海带沉积物近岸沉积海滩沉积潮滩沉积澙湖沉积风暴沉积三角洲沉积浅海沉积浅海陆架上的自生矿物浅海陆架上的生物作用海底沉积物移动——块体运动深海中的砂层——浊流沉积陆隆上的沉积物——等深流沉积半深海沉积物深海沉积物深海扇沉积海洋沉积柯氏效应边缘海盆沉积沉积间断浪基面沉积垂直分带性海洋沉积环陆分带性海底构造现代海洋是怎么形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运动陆壳与洋壳大洋底部的构成——海洋岩石圈双变质带蛇绿岩套环太平洋地震带海岭地震带洋壳的重力异常地壳均衡论洋底地磁异常海底通讯的桥梁——地壳内的“逆电离层大陆架的结构大陆架的起源岛弧海沟体系海沟的形成海底火山大洋中脊的活动——转换断层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地磁场倒转现象海底黑烟囱无震海岭地幔柱和热点大洋——裂谷海底工程与灾害地质海底沉积物的应力状态海底沉积物的触变性海底沉积物的蠕变性埋藏古河道海底沙波海底浅层气海底麻坑海底资源与开发古海洋学……

海洋地质论文目录怎么写

说详细点,地质也分好多方向。你是什么方向呢?写好地质论文需要的是扎实的野外工作

海底地形地貌海底地形地貌近岸带海陆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大陆坡上的台阶——陆坡阶地大陆坡上的冲沟——海底峡谷大陆的裙子——大陆裙大洋盆地海底的大平原——现代堆积平原大洋中脊跨跃美洲和非洲的通道——大西洋底跨跃美洲和亚洲的通道——太平洋底印度和澳洲的联系纽带——印度洋底北冰洋底丰富多彩的陆架地貌中国近海陆架中国陆架边缘的深沟——冲绳海槽近岸海底皱纹——潮流沙脊群海岛中国海上交通要塞——台湾海峡海岸带地质作用海岸带海蚀作用波浪地质作用海岸泥沙运动规律海滩的物质组成海岸带地貌的塑造海滩剖面的塑造基岩海岸地貌的形成多种多样的海岸类型夏日休闲好去处——砂质海岸神奇的海岸——海蚀崖曲折的海岸——海湾河口三角洲海岸红树林海岸绚丽的珊瑚礁海岸中国的海岸中国的珊瑚礁海岸海滩海滩垂向上的分层高潮线上的砂平坦的潮间带——潮坪海岸线上的鼓丘——海岸沙丘海岸线上的“白堤”——贝壳堤天然的的海中防波堤——障壁沙坝天成的跨海大桥——连岛沙洲河流入海口天然的河口捕沙器——河口切变锋海洋沉积海洋沉积物滨海带沉积物近岸沉积海滩沉积潮滩沉积澙湖沉积风暴沉积三角洲沉积浅海沉积浅海陆架上的自生矿物浅海陆架上的生物作用海底沉积物移动——块体运动深海中的砂层——浊流沉积陆隆上的沉积物——等深流沉积半深海沉积物深海沉积物深海扇沉积海洋沉积柯氏效应边缘海盆沉积沉积间断浪基面沉积垂直分带性海洋沉积环陆分带性海底构造现代海洋是怎么形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运动陆壳与洋壳大洋底部的构成——海洋岩石圈双变质带蛇绿岩套环太平洋地震带海岭地震带洋壳的重力异常地壳均衡论洋底地磁异常海底通讯的桥梁——地壳内的“逆电离层大陆架的结构大陆架的起源岛弧海沟体系海沟的形成海底火山大洋中脊的活动——转换断层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地磁场倒转现象海底黑烟囱无震海岭地幔柱和热点大洋——裂谷海底工程与灾害地质海底沉积物的应力状态海底沉积物的触变性海底沉积物的蠕变性埋藏古河道海底沙波海底浅层气海底麻坑海底资源与开发古海洋学……

海洋地质论文题目

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是对近年来世界地质工作的总结。它既可反映目前地质工作现状,也可分析出当前各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研究内容。海洋科学作为大会16个综合讨论会的重点议题之一,分多个学科进行分组讨论。一、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分类和主题在主题为气候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会议上,澳大利亚Peter Barrett教授利用δ18O等同位素技术研究了全球古气候的变化,并对未来气候进行了预测。德国Hubertus Fischer教授利用取自75°06′S,123°23′E的冰心进行了δD、SO4、CH4等成分的测试,分析和论述了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除安排在主题会议等交流的成果外,与海洋环境科学方面有关的学科专题研讨会的主题和交流成果统计如下:在冰期与气候议题中,涉及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内容:气候变化特征、芬诺斯堪迪亚隆起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基于微体化石的古气候重建、冰期—间冰期植被带动力学、峡湾—气候与环境变化等。在海洋科学议题中,涉及海洋环境科学方面有:海洋地质和古海洋学、海洋地球物理最新进展、边缘海和海岛海底沉积物运移、平积岩沉积物、白垩纪地质环境变化、海洋的过去和现在等。其中,在海洋地质和古海洋学领域有26篇论文,9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在海洋地球物理领域有12篇论文,10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在边缘海和海岛海底运移领域有30篇论文,20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在平积岩、白垩纪海洋地质环境变化、海洋的过去和现在领域分别有15篇、14篇和11篇论文。二、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几个重要议题边缘海和海岛海底沉积物运移问题,目前已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如挪威和巴西地质学家利用海底地质取样、地球物理(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洋工程地质(测定海底沉积物的密度、孔隙度、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等)等综合调查手段开展工作,利用数学物理模型进行海岸带海底斜坡的稳定性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法国地质学家Nabil Sultan在最近20年内,基于产、学、研的联合攻关,在海底滑坡及工程稳定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现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定量观测和描述来多学科进行海底滑坡及工程稳定性地质灾害评估,对几内亚海湾和地中海地区沉积物变形进行对比,通过现场测量和在线监测、因子分析、数值模拟以及非确定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手段对海底气体化合物以及高强度地震等进行综合研究。美国科学家Derek Sawyer通过地震—钻孔剖面综合分析来说明墨西哥湾北部Ursa沉积盆地中表层沉积物运移主要受控于沉积物孔隙度而不是沉积物的地层岩性。在海洋地球科学和古海洋学研究领域,Haflidi Haflidason等研究者总结了最近20年来利用先进手段和方法,结合先进的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来解译海洋地球科学和古海洋学中地质作用过程。由于峡湾沉积作为陆地和海洋物质输送的源汇交叉点,研究峡湾沉积物的沉积运移过程和沉积环境变化意义重大。峡湾沉积学作为海洋地质学的一部分,在本次大会上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展示和发言。其中,来自挪威的Matthias Paetzel教授通过海湾沉积物来揭示局地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研究发现海湾中水的营养盐主要来自于陆地矿源物质,而海洋对海湾中水的营养盐影响较小,沉积序列可以直接用来解释小冰期全球环境变化,峡湾盆地沉积物受局地系统环境影响显著,而现代峡湾盆地沉积物更是研究陆源侏罗纪黑色油页岩的理想场所。Suzanne Mac Lachlant等学者研究发现在高纬度地区运用内陆向海洋输送沉积物的过程来研究冰川沉积物运移机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峡湾水深测量数据来表征末次冰期以来峡湾沉积物的地理及环境变化状况。而Kongsfjordeng峡湾的近海水深测量结果显示,近海的水下地形地貌主要受控于冰川的运动。三、结语有特色高水平的国际地质考察对于了解和认识特殊地质作用过程乃至于提高科学的认知水平都显得十分重要。地质研究没有国界。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和国外的同行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建立联系,能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对于我们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影响深远。(高茂生执笔)

梁广1,2 邵长高1,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760)第一作者简介:梁广(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网络管理和数据管理工作,E-mail:。摘要 近年来资源勘探已经覆盖大部分陆地区域,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能源和资源宝库在国民经济、军事战略等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各个国家竞相制定海洋科技开发规划、战略计划,优先发展海洋新技术[1]。如何有效的从海量海洋地质调查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海洋新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论文针对海洋地质调查数据研究技术应用需求,引入了回归分析模型到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中,详细介绍了回归分析的技术方法和在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研究中的应用优势,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关键词 海洋地质 回归分析 数据库1 前言随着陆地资源的消耗和人类对能源越来越强烈的需求,海洋作为一个尚待大规模开发的能源和资源宝库引起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也在大幅增加,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数量急剧增长,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资源、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后备能源问题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大事”。随着我国国土资源大调查和海洋地质专项调查的开展,大量的海洋地质数据被收集和积累,并建立了多个满足各自业务需求的信息系统和数据源[2]。如何有效的从海量海洋地质调查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海洋新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论文针对海洋地质调查数据研究技术应用手段的需求,引入了回归分析技术到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中,详细介绍了回归分析的技术方法和在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研究中的应用优势,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2 回归分析概述1 概述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按照涉及的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在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回归分析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则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回归分析预测法可以从各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通过对与预测对象有联系的现象变动趋势的分析,推算预测对象未来状态数量表现的一种预测方法,通过对与预测对象(y)有联系的多个因素X1,X2,……,Xk建立回归模型。求出的回归模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变量之间的客观规律性,引入相关因素是否有效,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模型能否付诸应用,这要通过检验决定。本文给出了两方面的检验:一方面为实际意义检验。即利用理论所拟定的期望值与实际结果相比较是否相符。另一方面为统计检验:分别为拟合优度检验(R平方检验)、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变量显著性检验(t检验)[4]。论文主要介绍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中的应用。2 一元线形回归分析模型线性回归分析可以描述两个要素之间的回归关系。线性回归分析公式为:yi=a+bxi+ε其中a和b为参数εi是误差我们定义Q(a,b)a为总误差。则:南海地质研究(2014)对公式两边的a和b求导得:南海地质研究(2014)南海地质研究(2014)x表示x的平均值y表示y的平均值关系系数R2求值方法为[5]:南海地质研究(2014)3 多元线形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对象y受多个因素x1,x2,x3,…xn的影响,假定各个影响因素与y的关系是线性的,则可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β0+β1x1+β2x2+…+βkxk+ε式中:x1,x2,……,xk代表影响因子;ε 为随机误差;y 代表所研究的对象,即预测目标[3]。4 统计检验统计检验是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方程进行检验、对模型参数估计值的可靠性进行检验。这主要包括拟合优度检验、方程显著性检验、变量显著性检验,即常用的R2检验、F检验和t检验。1 拟合优度检验(检验):拟合优度检验就是检验回归方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又称为复相关系数检验法,它是通过对总变差(总离差)的分解得到。南海地质研究(2014)其中南海地质研究(2014)总变差平方和S总是各个观察值与样本均值之差的平方和,反映了全部数据之间的差异;残差平方和S残是总变差平方和中未被回归方程解释的部分,由解释变量x1,x2……,xk中未包含的一切因素对被解释变量y的影响而造成的;回归平方和S回是总变差平方和中由回归方程解释的部分。对于一个好的回归模型,它应该较好地拟合样本观测值,S总中S残越小越好。于是可以用:南海地质研究(2014)求得[4]。2 方程显著性检验(F 检验):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方程显著性检验就是对总体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成立作出推断,即检验被解释变量y与所有解释变量X1,X2,……,Xk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南海地质研究(2014)即F统计量服从以(k,n-k-1)为自由度的F分布。首先根据样本观测值及回归值计算出统计量F,于是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a下,若F>Fa(k,n-k-1),则拒绝H0,判定被解释变量y与所有解释变量x1,x2,……,xk之间的回归效果显著,即确实存在线性关系;反之,则不显著[4]。3 变量显著性检验(t检验):对于多元回归模型,方程的显著性并不意味每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y的影响都是重要的。如果某个解释变量并不重要,则应该从方程中把它剔除,重新建立更为简单的方程。所以必须对每个解释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a下,若|ti|>ta/2(n-k-1),则拒绝H0,说明解释变量xi对被解释变量y有显著影响,即xi是影响y的主要因素;反之,接受H0,说明解释变量xi对被解释变量y无显著影响,则应删除该因素[4]。3 应用实例论文利用线形回归分析模型对南海海域海洋沉积物温度进行了分析,其中散点图显示如图1所示,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图1 水深与沉积物温度散点图F1 Water depth sediment temperature表1 水深沉积物温度回归分析结果 T1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 for Water depth sediment temperature读取回归结果如下:截距:a=56;斜率:b=-0014;相关系数:R=276;测定系数:R2=076;F值:F=54。建立回归模型,并对结果进行检验模型为: 。F值的计算公式和结果为:南海地质研究(2014)其中P<0001。回归结果证明,沉积物温度与海水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通过散点图显示,并不是温度越深沉积物温度越低。而是受到其他例如海底热流,海洋环流等因素的影响。4 结语本文介绍了回归分析在海洋地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提供了回归分析的技术原理及实现方法,并通过对南海沉积物与海水深度关系模型进行了应用分析,回归结果显示了两者具有密切但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关系。实验结果得到有效的应用。参考文献[1]单宝强,毛永强GIS中的坐标系定义与转换[J]黑龙江国土资源,11,38-39[2]苏国辉,孙记红,等海洋地质数据集成中的关键问题和方案[J]海洋地质前沿,11(27):51[3]百度百科回归分析http:///view/htm[4]沈聪基于EXCEL的回归分析在足迹分析上的应用[M]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本科毕业论文[5]Cottrell ARegression Analysis:Basic Chttp://du/~cottrell/ecn215/pdfThe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Based on Regression AnalysisLiang Guang1,2,Shao Changgao1,2(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Mineral Reasources,MLR,Guangzhou,510760)Abstract:The new resources survey had covered most of the continental area at So,the ocean resource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now as it is a huge resource and energy reservoir that had a profound meaning to national economy and military The energy competition made manly countries developed new technology project and put the new ocean technology as the primary study However,how to abstract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dat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ud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deficit of marine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introduces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and the application advantage of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the technology support for marine Key word:Marine geology;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Database

海洋地质学论文题目

海洋科学前沿这本期刊上的文献你去看看,或者世界生态学这本刊,能找到不少关于海洋赤潮的文献

你是借用还是原班,网上有的是亚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竞相进行太空探索。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类在热衷研究其他星球的同时,对地球本身仍缺乏足够的认识。比如,对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的海洋来说,正如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所说,“我们关于海底的知识还不如对火星的多”。星际探索短期内可能不会给人类带来实质性的好处,而深海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却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人类造福。  日本在海洋探索方面走在了各国的前列。比如“海沟”号无人驾驶深海探测器,曾在1995年潜入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潜深达到10911米。但不幸的是,“海沟”号最终却在日本沿海失踪了。  “海沟”号的生命历程  1986年,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开始研制“海沟”号无人驾驶潜艇,于1990年完成设计并开始制造。“海沟”号长3米,重6吨,耗资1500万美元。它是缆控式水下机器人,上面装备有复杂的摄像机、声呐和一对采集海底样品的机械手,是世界上惟一下潜深度达到7000米的探测器。  2003年5月29日,日本科学家利用“海沟”号在日本高知县东南大约130公里左右的海域进行海底调查作业,当时“海沟”号的下潜深度为4673米。由于当年的4号台风已经开始接近这一海域,操作人员当天下午1时29分提前结束调查作业。但是在回收“海沟”号时,工作人员发现不知何原因“海沟”号已无法回到母船的发射架中。1分钟后,海面控制船与“海沟”号的光缆通信和高达3000伏的电力供应突然中断,控制船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  当天下午4时17分,控制船的卷扬机只回收到了“海沟”号的母船发射架,“海沟”号则因电缆断裂而不知去向。操作人员大吃一惊,连续用方位测定器向“海沟”号发射了3次信号,但控制船没有接收到“海沟”号的任何信号。  “海沟”号上搭载的电波发射器可以连续工作240小时,而电波发射器的发射范围仅在4公里左右。当时由于台风已经接近该海域,控制船上的操作人员推测认为,“海沟”号没有反应,可能是它受海浪冲击与控制船距离已经超过了4公里的范围。  此后,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决心找回“海沟”号,并进行了一个月的搜索,但一无所获。直至当年6月30日,日本方面才向外界公布了“海沟”号失踪的消息。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于当年7月4日开会研究后认为,在大片海域中即使动用声呐仪也不可能找到久已失去联系的“海沟”号,于是宣告搜索结束。  “海沟”号失踪使不少科学家痛心不已。对日本的深海科研来说,这次的损失无法估量。一些科学家甚至将“海沟”号比作航天界的“哥伦比亚”号。他们认为,这个价值5000万美元的探测器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失踪对科学研究是一个重大损失。  到深海去看看  大海正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召唤着人类。“海沟”号的失踪并不能阻止人类进行深海探测,正像“哥伦比亚”号失事不能阻止人类的航天事业一样。  今天的人类正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难题。随着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陆地上的资源正日益减少。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寻找新的物质来源,海洋应当是首选。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深海给人类带来的利益要比那些耗资庞大的太空计划实惠得多。  此外,深海生物新物种的发现,在探索生命起源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深海探测中的技术问题  在短期内,人类乘坐潜水器潜入深海还不太现实。因为在海洋中,每下潜100米就增加10个大气压,几毫米厚的钢板在1万米洋底就像大气中的鸡蛋壳一样易碎。为了克服这些障碍,从事深海探测的大部分科学家都已从有人驾驶潜水器转向机器人潜水器的研究。现在,称为“遥控潜水器”(ROV)的有绳潜水探测器和小型的计算机控制蓄电池驱动潜水器(AUV)可以由任何合适的船只操纵。此外,它们的造价也比较便宜,而且不会给操纵它的人带来任何危险。  另一种可能解决的方案是开发出能取代适于海洋最深处压力的船壳。美国海军已成功试验过利用新型的陶瓷材料制成有浮力的深潜船壳,这类船壳具有人乘坐时所需的安全可靠性。目前这种陶瓷材料的数据资料已经解密,此举必然会促进其商用开发。  而对于潜水器的浮力材料,不仅要求它能承受住巨大的压力,而且要求它的渗水率极低,以保证其密度不变,否则机器人就会沉入海底。在高压环境下,耐高水压的动态密封结构和技术也是水下机器人的一项关键技术。机器人上任何一个密封的电气设备、连接缆线和插件都不能有丝毫渗漏,否则会导致整个部件甚至整个电控系统的毁灭。  由于无线电波在水中的衰减太快,所以在水中不能使用无线电通信、无线电导航及无线电定位系统。“海沟”号与控制船之间就是利用光缆进行通信的。由控制船发出的信号以及由“海沟”摄像机拍摄到的实时图像信号均可通过光缆传输,操作人员可观察监视器上的图像,在控制船上对“海沟”号进行操作。  这些技术问题如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海底这块最后未开发的“处女地”必将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届时,人类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可有望迎刃而解。我们企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曲笑)  大洋探秘从海洋中探索生命的奥秘  记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 曲国斌  海洋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个未开拓的疆域,她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而且还是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绝好窗口。位于日本横须贺市海滨的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就是一所专门从事这一科研活动的规模最大的机构。  从开发资源到进一步了解地球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成立于1971年,30年来它走过了3个发展阶段。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设立这所科研机构的目的在于开发海洋大陆架资源。它通过实施“海洋计划”开发出了可在300米的深海的高水压、黑暗和低温等严峻条件下进行作业的技术以及潜水技术和潜水系统等。80年代,为展开对深海及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它研制了有人潜水考察船“深海2000”号、海中作业实验船“海洋”号、3000米级无人潜水器“海豚3K”号等。到90年代,它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对海洋的全面考察和研究,为此建造了6500米级潜水考察船“深海6500”号、深海考察船“海岭”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海沟”号、海洋地球考察船“未来”号、深海巡航探测器“浦岛”号,最新研制的工具是远程航行型自律无人潜水器“AUV”等。  1998年,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制定了新的“海洋开发长期计划”,提出“进一步了解地球”的目标,并设定了五大研究领域:揭示海洋和气候的变化机制、调查海洋海底的动态、探索海洋生态系、解析地球系统及研究新的海洋开发技术等。其中提出,21世纪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就是“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为此,海洋科学技术中心还启动了“深海生态环境”和“深海地球钻探计划”两个研究项目。  发现地下生物圈  1977年,美国的“阿尔宾”号潜水考察船最早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岛附近250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热水(温度高达90℃)喷出孔周围存在着“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以此为契机,1984年,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使用“深海2000”号在距东京不远的相模滩1200米海底深处也发现了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其中有在壳质形成的栖管内生活的虫类以及蜗牛、贝纲、甲壳纲、多毛纲、海葵目等的多种生物。据研究,这些动物不依赖光合作用,而把从地球内部喷出的硫化氢和甲烷等还原性低分子化合物作为初级能源,依靠由以硫酸化细菌、甲烷化细菌等为主的化学合成细菌构成的食物网供应能源。不仅如此,在相模滩及日本列岛附近的日本海沟及南海海沟等处,还发现了“冷水涌出带生物群落”。它们同样是通过化学合成而诞生的生物群落。到目前为止,在日本列岛周围海底,已经发现了18处冷水涌出带生物群落和13处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  自从发现了存在于海底的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之后,各国科学家竞相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海域寻找深海生物。结果发现,这种热水喷出孔生物大多生存在地质构造上是活动着的海岭的两侧。而且,它们之间还有某种共同之处。在考虑到海底扩大的不连贯性和海底扩大的历史过程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家对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的生物地理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提出如下假说:“生活在大西洋的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里的生物是从东太平洋派生出来的,而最有可能的传播路线可能就是东南印度洋海岭和西南印度洋海岭。”  1996年,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使用无人探测器“海沟”号又在世界最深的海域———马里亚纳海沟查林杰海渊深度约1万米处采到了海底泥沙的标本,从中分离出来大约3000株微生物,并发现了新的微生物种类,如在1000个大气压下能够生存的超喜压性细菌、超好热性细菌、可制造有用酶的蛋白质分解酶及新的糖质分解酶的微生物等。  2000年8月,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使用深海考察船“海岭”号又在印度洋的中央海岭、东南海岭和西南海岭的交接处(南纬25°19′10〃、东经70°2′24〃,水深2420米)发现了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共有20多种生物,其中许多都是第一次发现。这表明,即使在深海海底那样的极限环境里,也存在着多样性的生物世界。科学家们设想:地球诞生初期的微生物有可能不受外界干扰而照原样生存下来;既然海底地壳下这样严酷的环境中还有生物生存,那么,在火星等星球上也会有生命存在;如果热水喷出孔生物是适应地球诞生初期高温环境的生物的话,那么,这就有可能使我们解开地球生命起源的奥秘。  进一步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  海底堆积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层,保存着有关地球的各种历史资料,由此也可以了解地球气候的变化过程。根据迄今为止的研究,80万年来,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超过现在的高温(40℃)和寒冷(-40℃)的时代。而从1万年前开始到现在,地球在气温上处于“异常的稳定期”。更有意义的是,上述谈到的“地下生物圈”,正是探索生命起源的绝好场所。把它与地球外行星上的生命现象进行比较,将加深人类对生命、对自身的了解。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为此进行超临界水中的氨基酸聚合观察实验、微生物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实验、压力生理学实验等。科学家们发现,色氨酸能够使酵母菌在高压环境(250个大气压~300个大气压)下安然无恙地生存、发育,高等生物细胞(HeLa细胞)在400个大气压下会大大改变其骨骼形态等。  为了进一步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日本将从2003年起,与美国联合实施“统一国际深海地球勘探计划(IODP)”。为此,日本建造了“地球”号地球深部勘探船,并于今年1月在三井造船公司冈山公司厂举行了“进水式”。这条船长210米,宽38米,高116米,深2米,吃水6米,排水量约6万吨,船员150名,能够从海底向下钻探达到5公里~7公里(这是地壳到地幔的最短距离)处的地幔。  为了实施这一国际性研究活动,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设立了“深海生物风险中心”,开发了“深海微生物实验系统”,其中包括地壳岩芯标本的防止微生物污染技术、地壳岩芯及岩石标本的微生物解析法、微生物分离法和培养法等技术。人们对这个计划寄予了极大期望,期待着能够在揭开生命起源之谜等方面获得进展。

  • 索引序列
  • 海洋地质论文目录
  • 海洋地质论文目录模板
  • 海洋地质论文目录怎么写
  • 海洋地质论文题目
  • 海洋地质学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