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题目怎么写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题目怎么写

发布时间: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题目怎么写

有吗?我行。。。

写一遍关于中国精神论文题目。这些论文都是大学生写的。让那些大学毕业的人必须要写。

《说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展开,文化的研究 引起了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越来越大的兴趣。中国传 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曾经是辉煌的,但在近代 却黯然失色了。要使中国文化再度兴盛,就需要对 其进行深入的探究。从文化的核心即价值系统入 手,通过分析价值系统对传统政治、经济、法律、社会 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可以挖掘出传统文化的 精华,同时发现传统文化中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方面并予以摈弃。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根源 中国传统价值观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 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 念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 等。此种价值观具有很大的惰性。它所寻觅的是一 种中庸的、调和的途径,使之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 念相契合。也就是说,美的东西总是与善的东西连 接为一体;只有善良的,才是美好的。可以说,中国 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伦理道德原则为 绝对的价值尺度,即主体对客体(包括人事、社会生 活、自然万物等进入人的认识领域的一切对象) 的评 价都是以道德原则为准绳。符合伦理道德就是有价 值的,反之,则被认为是无价值的。西方思想家孟德 斯鸠曾经说过:“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 种礼教上,并把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 1 ]黑格 尔也指出:“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 律、规律、命令的规定⋯⋯这道德包含有臣对君的义 务,子对父、父对子的义务以及兄弟姐妹间的义 务。”[ 2 ]这些论述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 为何属于调剂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观念能够成 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 考察这个问 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孔孟儒学的伦理道 德最初只是用来维系家庭和睦的一种手段,而在儒 家后学的阐述中,这种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 质的变化:伦理道德与宇宙自然、政治制度相互叠 合,构成自然———社会———人伦道德三位一体的稳 固系统;人伦道德取得了本体论的意义,成为自然社 会的法则。《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物 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 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 然后礼义有所措。”这种三位一体的框架使宇宙万物 成为人类精神生命以及社会历史的有机构成部分, 它与人类生命融为一体。人伦道德中便体现着宇宙 生命的精神,而宇宙也打上了人伦道德的烙印,二者 靠活的生命之流———“气”相为贯通,即庄子所谓“通 天下一气耳”。从某种程度上,对宇宙现象的描述在 于昭示社会历史、人伦道德的完善无缺。 伦理道德观念除了保存伦理道德特性,对自身 内容还进行了“外化”、“超越”,从而具有法律约束的 功能。“礼”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 度的总称。在中国,人们常习惯于“礼”、“法”并称, 主张“隆礼尊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的法 律,从来就有着浓重的伦理色彩。违背礼义道德也 就是触犯了法律。《新唐书·刑法志》载:“令者,尊卑 贵贱之等级,国家之制度也。”这就使得伦理道德从 内在取向变成了外在的规范,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 的主导精神力量。 当然,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也是中 国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原则形成的原因之一。中华 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型民族。农业耕作的特殊性,使人民长期定居于某一区域; 在同一空间区域 内,要达到长期共存的目的,维持一定区域内家族之 间,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封 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就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而 建构起来的。在家庭内部,首先要确立父亲的绝对 地位。以父亲为中心,确定上下贵践、尊卑长幼秩 序,任何一级不得逾越。国家是家庭的扩大化。君 主作为一国之主,是权力的化身和象征。统治者为 了达到永享国嗣的目的,竭力向国民灌输封建道德 意识,道德原则被进一步国家化。 中国的政治结构,从本质上说,就是中国封建社 会结构的变生物。特定的社会结构塑造了相应的政 治结构,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隶属依附关系。 一个人的臧否废黜、贬谪擢升,不是看他的实际才 能,而是看他的德行;政治与道德密切相联,道德的 衰落意味着政治生命的死亡。 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考察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可以从三个方 面进行: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 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看,人伦关系是中国传 统伦理价值观思想的起点;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 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重人道精神、重群体精神;从人 与自我的关系看,中国传统价值观重修养之道。 “人伦”概念最早提出者是孟子。他指出,人伦 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 3 ] 。“人伦”是人和人之间的五种关系。每一 种关系,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有一个处理两 者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孟子明确地把“明人伦”作 为“新民”以致“王天下”的大法。他说:“人伦明于 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 也。”[4 ]就是说,统治者向百姓教以人伦,是统治者 最重要的一个统治方法。先秦时期,人伦是五种人 际关系的概括,没有尊卑、贵贱及绝对服从的含义。 《中庸》把人伦看作五达道,认为:“天下之达道五,所 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 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到了荀子,其“人 伦”思想特别强调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认为“人伦” 所确定的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是社会稳定和统一的条 件。“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 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 宜。⋯⋯故曰斩而差,枉而顺,不同而一,夫是之谓 人伦。”[5 ]董仲舒把“人伦”看作与天地一样永恒的 规范,更加突出了各种人际关系中的不平等,尤其强 调君臣与父子两大伦。他认为:“是故大小不逾等, 贵贱如其伦,义之正也。”[ 6] 《论语·颜渊》认为,“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政治统治中必须特别注意的人 际关系,尊奉君臣关系即是“忠”的道德观念,父子关 系即是“孝”的道德观念;认为君王对待臣要有一定 的礼节,臣对待君王则必须忠诚。父亲对待儿子要 慈善而严格,儿子对待父亲必须有孝敬之心。这种 君君、臣臣的尊卑等级关系,经过后世儒家和统治者 的不断强化,使尊卑等级观念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 面,成为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价值伦理原则的核心是一种具有民族 特点的仁爱思想。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系统中, “仁”是道德的最高原则。这种原则就是要舍己利 人,舍己爱人,并且强调这种爱应该是从无私的动机 出发的。在孔子的言论中“, 仁”包含三种意思:一是 对父母兄弟等家族内部成员的爱。孝悌、亲亲等都 是“仁”的一种特殊表现。二是对统治阶级内部成员 的爱,忠恕、尊尊、守礼等都是这种爱的表现。三是 对下属的被统治阶级的爱,体现为宽、惠、富之、教之 等仁政。“仁”的这三个方面的规定,以亲亲、孝悌等 对家族内部的爱最为根本,故有若说“孝悌也者,其 为人之本”[7 ] 。孔子以后的墨子并不像孔丘那样, 把“爱人”的思想建筑在纯粹利他的动机上,而是从 功利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兼相爱”和“交相利”,提 出了“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亦从而利 之”的思想,使自己的理论更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墨 子认为,人不但要爱人,而且要能够“爱人若爱其 身”,即在爱别人的时候,要能够做到像爱自己一样 去爱别人。自西汉以后,儒家的人道思想(其中也包 含对墨家人道思想的吸收) 在中国传统伦理价值思 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重群体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伦理的主干部分。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所谓群体,也就是社会和 国家,即所谓“公”、“公利”。因此这种群体精神,又 往往是和义利之辩或公私之辩相联系的。中国传统 价值哲学中,儒家义利价值观由孔子肇始,经由孟、 荀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董仲舒定于一尊,到程朱集大 成,贯穿中国两千年,其基本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 这里所言之“义”是指封建社会宗法等级秩序及其国 家利益和家庭利益,是某种性质的公利,是指体现人 的尊严和价值的至高无上的道义,是人之为人的内 在属性。这基本上属于道德价值。“利”则是指私 利,是臣父之利,个人之利,是指人的物质需要,使人 获得幸福的物质利益,属于物质价值。孔子极力推 崇“义”而对“利”看得很淡,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8 ] ,把义与利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 准。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义利观并发展到极端,提出:“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9 ]荀子综合了先秦 诸子之学说,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但他 主张“先义后利”才能“义利两得”。董仲舒提出:“正 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10 ]的重义轻 利的主张;其从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以“义”作 为“三纲五常”的总称,并以此作为其道德规范轻人 欲私利,强人节欲。董仲舒的“正其谊而不谋其利” 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价值导向。 强调内在价值,注重自身修养一直是中国人的 特点。这里的修养主要指的是个体的道德修养,就 是以个体道德为起点,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强调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个体修养; 突出个体为善的主动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强调 在个人道德主动性的发扬中来完善人格,来享受至 高无上的精神幸福,从而达到至人、圣人、真人、完人 的目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价值源于一己之心, 由己而通之于人和天地万物,因而极为重视个人的 自我修养。“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 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 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 以于天地参矣。”[11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历史中,封建 道德规范之所以能发生过那么重要的作用,与加强 自身的修养、陶冶情操是分不开的。 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特质是一个处处显示着 两重特性、两重作用的矛盾统一体。这一矛盾统一体 又深深根植于封建社会的矛盾之中。那么究竟其对 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具体价值判断产生了哪些影响 呢? 第一,中国传统的人伦价值观造成了根深蒂固的 道德不平等观念。在中国传统伦理中“, 伦”成为表示 贵贱的概念。董仲舒说:“是故大小不逾等,贵贱如其 伦,以之正也。”[12 ]人伦关系被划分为宗法的伦理关 系、政治的伦理关系和朋友之交、路人之交的个体之 间自由交往的伦理关系三种。其中前两种关系最为 重要。在宗法伦理诸关系中,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在 政治伦理诸关系中,君尊臣卑、爵大者尊位低者卑、官 尊民卑等等。在宗法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不平 等,导致了人与人的道德不平等。传统的人伦关系, 不是整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而是一部分人必须遵 守,一部分不必遵守;遵守者尽义务,不遵守者享权 利:尊者享权利,卑者尽义务。这种道德不平等观念 是和封建等级制度的长期存在密切联系的。 第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人道精神虽然主要是 维持宗法等级制度下的不平等,但也推进了社会交 往关系的文明化,即:以礼待人,厚德载物。以礼待 人的核心是“敬”。“敬”意味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 《礼记·曲礼》载:“夫礼者,自尊而尊人。虽负贩者必 有尊也,而况富贵乎?”敬人尊人,先人后己,是“礼” 的内在要求。厚德载物是指实行仁爱,就是要忠以 尽己,恕以待人,即:为人谋尽心尽力,己所不欲而不 加于别人。实行“仁”与“礼”,意味着躬自厚而薄责 于人,厚爱于众而不求自利。这种道德观念伴随儒 家的“仁”、“礼”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第三,中国传统的重群体精神即重义轻利的价 值观具有片面的价值导向。在传统道德谋义不谋利 的价值导向下,人们在言行上由鄙视私利发展到鄙 视一切正常的生利、理财。于是高谈仁义者愈受到 尊敬,愈是实干者愈受贬抑。这种风气,在宋、明达 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世俗中形成了一个“指办干 政事为粗豪、为俗吏, 指经济生民为功利、为杂 霸”[ 13 ]的传统。颜元痛切地指出,重义轻利,读书穷 理、明道不计功的道德,“千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 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 14 ] 。影响 是如此严重,以至旧中国的读书人都不去生财利。 但是,对中国传统的重群体精神的认识也不能 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我们在这里讲的群体是指义 和公,即仁义、正义和国家。重群体也可以形成重公 爱国的识大体的道德意识。重公、尚义、爱国的道 德,在历史上也起了积极作用。在它的影响下,历史 上出现了“为民请命”“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伟大政治家。 第四,传统价值观的道德修养虽然能够提高人的 道德品行,但这种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约束了中国古 代自然科学的持续发展。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追求 主体与客体的混然合一,还形成了人们追求统一的思 维方式。在中国古代哲人眼里,宇宙万物的本性都是 伦理性,都能以人的道德原则来说明。北宋张载认为 宇宙万物丝毫没有与人离异感:“乾称父,坤成母,予 兹貌焉,乃混然中处,故天体之赛吾其体,天地之师吾 其性,民吾同跑,物吾与也。”[ 15 ]这种宇宙与人和社会 不分内外的观念,实则否定了客体是主体的对象,导 致放弃对自然的探索和改造。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 的探讨反归为对自身内在本质的研究,认识自然、社 会的规律变成人们对道德伦理原则的自我体悟,改造 世界的实践活动变成个人的道德践履。

·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五)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题目

·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五)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想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社会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因此,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所共同奉行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所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或道路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基,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因素,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价值观念,也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型价值观念,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新型价值观念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这种时代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的时代价值观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三个有利于”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根本评价标准是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既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之荣与辱的根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基本规范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的直接的联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 第一,普遍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第二,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崇高性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值观必须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承载着海内外华人情感凝结的精神纽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达根基”“丰厚土壤”和“雨露阳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可以这样写的。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摘要怎么写

回答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更多1条 

有吗?我行。。。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面对新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中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必要。它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新的精神动力和新的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而且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需要大力宣传、引导,更需要每个人努力践行。只有群众认识了它、接受了它、践行于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体现它实际的价值。古人云: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国民教育抓起、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贯彻到各阶层群众中,利用公益广告、宣传栏、网络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好的典型事例,弘扬传承中国传统美德,使全中国人民自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信念、崇尚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保持良好的精神风尚。 三是党员干部要增强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主要任务。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和先锋队,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所以,每一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带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引领社会风尚。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改造世界观,加强党性锤炼、人格修炼,做到自警、自省、自励,慎独、慎权、慎微,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引领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形成讲道德、重修养、尚廉洁的良好氛围。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数学。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到《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著。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是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  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而“侠之大者”是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呢?大概只会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中了吧。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誓扫匈奴不顾身”、“醉里挑灯看剑”的壮烈胸襟。没有这些古韵的滋养,我们的80年代和90年代难道只能在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的多袋阔脚裤中显示自己的潇洒不羁么?没有了任侠的少年轻狂,没有了温文的少年情怀,我们的青春还完整吗?  还有多少人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来自孟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亡,不是匹夫之责,而是我的责任。有多少年轻人还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大概只会装作很酷的说“我就是我,我喜欢,我可以。”他们只是整日埋首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拒绝长大。  还有多少人知道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吴宗宪的《我猜》和《周日八点档》,大概只会迷惘的说: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多少人会觉得“香九龄,能温席”是一种孝心的表现,大概会觉得他好傻,干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买台空调不就得了吗?还有谁会觉得“融七岁,能让梨”是一种中国式的谦逊礼让?孩子们自小接受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课内科外功课压得喘不过气。哪还会有人说,第一名我不要,给你吧!再不知何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们可以成为象曹子建、王摩诘那样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了。孩子们现在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已大多为考试加分服务,哪还有“为君唱遍《红豆吟》”的情怀了。  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有圣诞老人。我不知道谁是阿福,也好久没放过爷爷纸糊的风筝了。传统的节日在我们看来除了意味着能看到无聊的文艺晚会,多几天去哪里都是人满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苍白。传统,从我们指缝滑过,轻轻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造世界”的少年气质在我们身上依稀可见,却再嗅不到中华之气息。纯粹的行乐主义、盛气,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轻浮。我们应从何处寻觅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难道是在邻国日本的传统活动上发现:“咦,这个东西是从我们中国唐朝传过去的嘛!切~小日本~。”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省,我们为何只有在别人那里欣赏到曾经的国粹。蓦然回顾,国已不国。  常思将来,不忘过去。以千载文化积淀来充实自己而让我们走的更远,在座诸君难道不会心思神往?参考资料:  提供参考  !!!!!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论文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和为贵”的“和合”思想正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也是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源泉。“仁”的思想是当代重要的价值观。是重要的道德标准。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从最初的学习普及转为对“中国道路”的思:索。我们要深入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血脉相连,也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 和合 仁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独特的地理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也就对中国的发展和人文历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养育人的肉体,更滋养人的精神和灵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综合结果。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其中心环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必然结果。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及协调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确定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的道德模式,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这一传统的积极意义在于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道德规范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传统用文化包括好多的方面,以下介绍几个方面。  首先介绍的是仁的思想,仁的思想是有古代的大教育加大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使其思想的核心,他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但在今天看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都长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仁者,爱人”,儒家思想首先强调家庭内部的和睦有序,强调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的有序关系,这有其封建的等级思想,但也有尊老爱幼的含义,有利于维护家庭的稳定,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儒家思想还把家庭内部的感情交流推广到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爱护。“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在社会交往中,儒家思想强调换位思考,从别人的立场为对方考虑,这是人际交往的理想境界,是我们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要求“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仁”与“礼”是紧密联系的。“礼”是指统治制度,包括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抑制私心欲念,遵守社会制度秩序,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些特性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会出现一些以前社会所没有的特性。但是,无论社会是怎么发展,有些东西在人的内心是永恒的,历史的思想我们可以按照当今的时代背景重新加以解释,它也能发挥时代的光芒。在当代中国孔子的仁学思想从自觉地实现个人价值体系和主流社会意识,已经转变唯一是和文化心理习惯的形式。仁学的思想能够在解决现代人的信仰失衡,建立理想人格世界方面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并成为世界多元文化和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客观上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向人性化方向的人本管理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孔子所构想的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在今天民主与宪政的社会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实,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政治发展阶段中对孔子仁的思想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可以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  其次介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中国古代思想提倡“天人合一”,即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尊重与保护自然中谋生存,求发展。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但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但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 秦汉以后,“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 “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外交哲学和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现代“和合”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合”思想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往、吸收、融合,对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扬“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为此,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赢的“和合”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必将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成为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  中华文明自上古诞生之日起,就如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绵延至今。共同的心理特征,文化特质是在广阔而漫长的历史舞台上形成的,并且已经在中华民族深深扎根,不可替代,不可更改。任何外来文化只是对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丰富和补充。我们挖掘、整理传统文化,继承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要充分认识,全面考察传统文化,就是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对创建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基础性作用,这对我们找到历史坐标,找准历史方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切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道德规范方面的重要作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估量。而传统文化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们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是要弘扬爱国主义,这是民族魂。诸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等等。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这些民族精神的精华,必须通过认真的梳理、挖掘,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热情,“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题目大全

米的时候回来吧友圈发红包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想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社会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因此,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所共同奉行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所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或道路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基,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因素,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价值观念,也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型价值观念,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新型价值观念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这种时代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的时代价值观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三个有利于”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根本评价标准是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既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之荣与辱的根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基本规范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的直接的联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 第一,普遍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第二,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崇高性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说

鬼知道啊,都是学校要求的

给你个提纲你自己挑着写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而美育与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把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当前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导读、看经典戏剧电影、文学导读、注重课程教材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实施美育。  〔2〕对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被教师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理性去获得、美德本身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师的失落。所以传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3〕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教授阐述了中华美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儒家伦理教育之特点,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与诸德的关系,认为它们都是相互关联和融通的一个体系。他的关于中华美德的当代意义提醒了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现代的、西方的、流行的价值观,而忽略中华传统美德所蕴涵的价值。  〔4〕 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  〔5〕现实教育中要积极发挥道德榜样的外在功能,使其转化为内在功能,以不断扩大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和影响力。但如何处理好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呢?有学者指出要合理运用它们之间的耦合,来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和进行学校道德。需正确认识偶像崇拜语境下的榜样教育。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态和现象的出现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时下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找出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榜样与偶像的差异与共生,建构它们间的耦合机制。需要我们贯通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协调价值目标与现实生活。  〔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当前有学者对学校如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发展性,体现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且要设置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拟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层层深入。至于其教育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开展教育,这样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被内化。  〔7〕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和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危机和价值困境,即如何处理好国家认同和个人自由的关系。学者认为,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本身而言,强调个人自由与国家认同各有优缺点,因为他们反映人的精神需求中既渴求自由又希望有所归依的二重性,因此有学者要建立一种必要与可能的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个人自由的国家认同。根据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通过达致共识的对话教学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用讨论、辩论、说服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些道德规范和自己的价值观。  〔8〕有学者指出负面道德经验也有其德育价值,负面道德经验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假、恶、丑性质的道德事件或行为。但它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力、更好的理解正面道德经验和进行道德反省。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道德经验也不例外,学生不应该只知其一面,而不知另一面。那么负面道德经验在当前德育中缺位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呈现负面道德经验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不相符合;有些人认为学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呈现负面的道德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德性成长;有些人认为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因而不宜向学生传递负面的道德经验。但它们不应成为学校摈弃负面道德经验的理由。学校德育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过道德生活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如何在社会上过道德生活的地方。社会上永远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学生不可能完全封闭在学校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既然和社会交往,学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负面道德经验。如果学校不让学生掌握面对负面道德经验的智慧,那么他们在遇到负面道德经验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学校应该将负面道德经验课程化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  〔10〕也有学者分析了人生礼仪的德育内涵,它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仪式活动,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因为人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连接着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面连接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化的作用。当然人生礼仪德育功能的实现,要注意在开展礼仪活动时讲究实效性;要在庄重神圣的场合下,以富有象征和表现力的方式使受礼者完成道德教化过程。这对于今天的德育有借鉴意义。  〔11〕和谐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状态,它是发展着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讲求和谐是往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和精神动力。例如: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于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宝贵的启示;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就是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宽容和谐。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  〔1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和”的思想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倡导以和为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无疑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贵和尚和”的价值取向,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儒家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感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我们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态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我们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善于汲取“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自己去找下(社会科学前沿)或者(国学)吧,上面的文献你都可以免费下载查阅的

  • 索引序列
  •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题目怎么写
  •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题目
  •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摘要怎么写
  •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题目大全
  •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