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西北文献丛书三编

西北文献丛书三编

发布时间:

西北文献丛书三编

1989年开始参加《兰州工业志》的编写。1991年参与《西北文献丛书》的编辑工作。先后发表了《纳兰性德爱情诗初探》、《纳兰性德在康熙统治政策中的作用》、《浅谈纳兰性德创作的文化意蕴》、《从〈项羽本纪〉管窥司马迁的政治理想和创作思想》、《从“洋务运动”看甘肃当前发展工业的契机及对策》等多篇论文。

科研成果--近年来部分论文1、《蒙古人与马及其观念的文化阐释》,宣读于第三届亚细亚民俗学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与文化合作,韩国中央大学)2、《二十一世纪:世变方激——中国回族研究急需社会学/人类学的大视野》,《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3、《民俗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西北地区的一个个案》,宣读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讨论会4、《文化传统与时代风》,收录于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年刊》(2000-2001合刊),学苑出版社,2002年7月5、《一项迫切的伊斯兰文化工作怎样干——为<文明的关键词——伊斯兰文化常用术语疏证>序》,《中国穆斯林》,2002年第2期6、《仍是机遇:需从澄源正本接力起——关于高校民俗学/民间文学课程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与实践》,《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7、《UNESCO的新动议与我国口头/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申报——以西北人口较少无文字的民族遗产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8、《70年前宁夏战地惨景再现》,《宁夏画报》,2003年第4期9、《十字路口上的困难选择》,宣读于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研讨会,并收录于论文集《民族人类学的中国经验》,2005年10月10、《觉醒·立法·机制》,《光明日报·文化周刊》2004年4月28日,B1版11、《回族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及保护》,《回族研究》,2004年第4期12、《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语言问题的讨论——从甘青“小民族”语言说起》,《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13、《地区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收录于王义、刘全宝主编《庆阳民间艺术之魂》,新华出版社,2004年6月14、《文化场域与仪式里的“花儿”——从人类学视野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15、《成达史实 启迪来者》,《中国穆斯林》,2006年第1期16、《甘青宁三省(区)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考察报告》,《西北人文资源论坛文集》,2006年4月17、《兰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与马忠才合作)18、《真诚做人·执著做学———谷苞先生90华诞学术研讨会献言》,《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19、《回族风俗志》,收录于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20、《中国大西北:多民族多元文化资源与我们的时代使命》,收录于郝苏民主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21、《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实践给我们的信息》,收录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2月22、《人口较少民族的口承文化遗产保护——难题与启示》,收录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三辑,2007年6月23、《骑过了很多种牲口,做过了好几个梦》,收录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四辑,2007年10月24、《中国卫拉特学的“发轫”与“开拓”:卫拉特研究的思考》,载入《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600-605页25、《心灵在声光影中流动——五彩图像里的山村世界》,《飞天》,2008年第1期26、《人类学·民俗学及其田野——我们从这条路上这样走来》,《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27、《非遗保护中从“花儿”的田野考察与文化空间引发的思考》,收录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月,441-450页28、《日本“AINU”人的族群认同与捍卫文化遗产的实践——北海道学术考察印象》,《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第1-5页29、《费孝通的甘肃实践》,收录于马戎、刘世定、邱泽奇、潘乃谷编《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714-719页30、《日本爱努人捍卫文化遗产的岁月》刊于《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国际》2009年6月12日,第8版科研项目(主持)1、1997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2、2002-2004香港乐施会项目《中国甘南玛曲藏族牧区社会性别分析调查研究》3、2000-2004年:国家民委、民族出版社项目《甘宁青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4、2003-2006年:科技部、文化部项目《西北民俗数据库信息采集》5、2005-2006年:国家民委项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6、2005-2006年:教育部招标课题重点攻关项目子课题《西部开发中的人口流动与族际交往》7、2006-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当代民族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之子课题《保安族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研究》获奖项目1、《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民族文字文献》1993年获国家民委哲社成果一等奖2、《八思巴蒙古语碑铭》1989年获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3、《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专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97年获甘肃省第五届社会科学“兴陇奖”三等奖4、《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2001年获甘肃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三编

《八思巴字蒙古语碑铭译补》、《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选》、《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主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西北组主编、撰稿人)、《东乡族民间故事集》、《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主编)、《甘肃当代文艺50年——民间文艺编》(负责人、撰稿人)、《我不再是羊群的学者——田野随笔》。著有《金蛋》、《曙光》(蒙古长篇历史小说第二卷)译、《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东乡族民间故事集》、《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等。《东乡族民间故事集》、《东乡族保安族裕族民间故事选》、《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等及其它未列入之著、编、译先后获中国文化部、部委、省级等奖。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学位培养点;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4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具有临床医学硕士等四个专业学位培养资格;是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单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具有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伤寒学(西部地区扶持学科) 中药鉴定学 中医骨伤科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二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中药化学 中医老年病学 民族医学(敦煌医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痹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血液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中药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1—201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2010年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方剂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内科学 中医药剂科(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消化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老年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肾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呼吸科(第二附属医院) 一级学科博硕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8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医用生物学、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中药化、内科学、中医妇科学、方剂学、诊断学、医学免疫学、中医外科学、分析化学。 省级教学团队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团队(刘永琦)、中医学基础教学团队(吴红彦)、中药生药学教学团队(李成义)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药生药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学生成绩 根据2014年兰州学生网资料显示,该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205项。1名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学生干部,26名学生获得甘肃省先进个人荣誉。 学校荣誉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为甘肃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 级别 实验室名称 批复时间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 11 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 中药生药实验室 07 中药药理实验室 07 中药化学实验室 07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 08 甘肃省发改委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中药新药创制省级重点实验室 5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 05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 05 甘肃省工程技术中心 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005 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等加工炮制及种植工程技术中心 2010 兰州市工程技术中心 兰州市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005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中药制剂实验室 05 中药制药实验室 05 中西医结合基础 05 中药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2003 生物化学实验室 2003 学术期刊 该校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该刊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收录。 《中医儿科杂志》该刊是由甘肃中医药大学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唯一一种中医儿科专业杂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之一。《中医儿科杂志》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全文收录。 《甘肃基层卫生》该刊是由甘肃省卫生厅主管,甘肃省农村卫生协会、甘肃中医药大学及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联合主办的内部性季刊。 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5月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58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40万册,时代盛典、超星等电子图书18万册。纸质图书中有古籍8156万册,外文图书956万册,过刊0万册,现刊435种。古籍文献室所藏朝鲜内府刊《东医宝鉴》、元刻《(闻人氏)痘疹论》、明刻本《类经》等善本,台湾出版的《敦煌宝藏》、文渊阁影印本《四库全书》以及《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等,构成了该馆的古籍藏书特色。

书很多都写上来详细介绍写不完的来看下这个书单吧考古学专业教材清单(2018最新发布书单)书籍有pdf格式的,点击书名支持在线看哦!

西北文献丛书三编与续编

《八思巴字蒙古语碑铭译补》、《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选》、《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主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西北组主编、撰稿人)、《东乡族民间故事集》、《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主编)、《甘肃当代文艺50年——民间文艺编》(负责人、撰稿人)、《我不再是羊群的学者——田野随笔》。著有《金蛋》、《曙光》(蒙古长篇历史小说第二卷)译、《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东乡族民间故事集》、《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等。《东乡族民间故事集》、《东乡族保安族裕族民间故事选》、《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等及其它未列入之著、编、译先后获中国文化部、部委、省级等奖。

《读者》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

《八思巴字蒙古语碑铭译补》、《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选》、《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主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西北组主编、撰稿人)、《东乡族民间故事集》、《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主编)、《甘肃当代文艺50年——民间文艺编》(负责人、撰稿人)、《我不再是羊群的学者——田野随笔》。著有《金蛋》、《曙光》(蒙古长篇历史小说第二卷)译、《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东乡族民间故事集》、《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等。《东乡族民间故事集》、《东乡族保安族裕族民间故事选》、《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等及其它未列入之著、编、译先后获中国文化部、部委、省级等奖。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北屯田研究”(1991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新疆军政制度研究”(1994-1997)主持完成世川良一基金项目“中俄关系史略”(1994年)主持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1998-2001年)主持完成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明清以来至民国西北边疆民族政策得失研究”(2005-2010)主持完成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清史》子项目“少数民族人物传记”(2004-2007)主持完成甘肃省政府委托项目“甘肃穆斯林民族社会研究”1项(2004)参加完成交通部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建设”,主持子项目1项(2003)参加完成《973北方沙尘暴子项目》,主持子项目1项(2003)主持完成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少数民族史》(2007)主持教育部马工程教材《中国民族史》(2010)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新疆通史》子项目《屯垦卷》(2011)主持中国社科院东欧中亚所《中俄关系史》子项目《1840年以前的中俄关系》(2010年)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项目《西藏问题研究》(2012)主持国家民委委托项目《清代新疆官员的选任与管理》(2013) 1、中亚考察者戈尼波塔宁的成就 (译文) 西北史地1981年3期 1/12、蔡大愚宣传马克思主义辨正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4期 1/13、董福祥事迹述评 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3期 1/14、蔡大愚主张列宁学说的调查 党史研究1982年3期 1/15、回族爱国将领马福禄 西北史地1983年3期 1/16、哈萨克族英雄阿布赉 西北民族历史人物选介1983年10月 1/17、1755~1860年清政府对哈萨克族的政策和俄国的扩张 西北民族文丛1983年3辑1/18、乾嘉时期清政府对哈萨克族之关系与政策 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1期 1/19、蔡大愚其人和甘肃护法运动 西北史地1984年2期 1/110、清代新疆的回屯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1期 1/111、清代实边新疆述论 西北史地1985年4期 1/112、平准战争中的转输与屯田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1期 1/113、清末回族留日学生的进步活动和思想 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3期 1/114、关于清代伊犁回屯收获计算单位“分”字的辨析 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4期 1/115、清代前期河西兴盛原因初探 甘肃社会科学1987年3期 1/216、清代新疆的驻防八旗与旗屯 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6期 1/117、近年来青海地方史研究概况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9期 1/218、清前期新疆的安插户 西北史地1988年1期 1/119、乌鲁木齐等处旗丁并未归并伊犁满营—〈清史稿兵志〉订误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2期 1/120、清代西北的犯屯 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2期 1/121、清代乌鲁木齐屯田述论 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5期 1/122、清前期吐鲁番维吾尔人迁居瓜州的几个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4期 1/123、近代回族社会进步思潮和革命斗争 青海社会科学 1990年4期 1/124、清末回族外交官杨枢 中国回族研究1991年1辑 1/125、塔尔寺(公本贤巴林)考察记(译文) 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2期 1/126、清代西北马厂述论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3期 1/127、清代伊犁回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2期1/128、清代关西五卫述论 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3期 1/129、准噶尔统治时期天山北路农业的分布、发展和规模 西域研究1992年4期 1/130、年羹尧与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 西藏研究1992年4期 1/131、清代前期天山北路的自耕农经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3期 1/132、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述论 中国史研究1993年3期 1/133、准噶尔统治时期天山北路农业劳动者的来源和族属 民族研究1993年5期 1/134、聚珍荟粹 博大精深—评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1期 1/135、清代以前之中俄联系初探 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2期 1/136、从西宁到库库淖尔(译文) 西北史地1994年3期 1/137、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经济合作的发展远景及其有关问题 开发研究1994年5期 1/138、清前期昌吉遣犯起事述考 西北史地1995年1期 1/139、库库淖尔的航行(译文) 西北史地1995年2期 1/140、纪昀关于新疆的诗作笔记及其史料价值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2期 1/141、库库淖尔考察记(译文) 西北史地1995年3期 1/142、托时德新奉使俄国及其有关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4期 1/143、关于〈乌鲁木齐政略〉的几个问题 西域研究1996年1期 1/144、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中的扎萨克旗制 西域研究1997年1期 1/145、关于额敏和卓的几个问题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1期 1/146、论哈密达尔汉伯克额贝都拉 民族研究1997年3期 1/147、哈密、吐鲁番和库车的达尔汉伯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4期 1/148、清代中俄文化交流述论 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4期 1/149、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 西北史地1998年1期 1/150、哈密达尔汉伯克额贝都拉及其投清之影响 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报1998年4期 1/151、历史学基地班教学与管理研究 西北高教研究 1998年3期 1/152、吐鲁番察合台后裔与清朝 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4期 1/153、阿克苏尔坦考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6期 1/154、蔡大愚先生传略 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3期 1/155、〈国民党总部致甘肃都督赵惟熙函〉跋 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3期 1/156、孙中山与蔡冰若 回族研究2000年4期 1/157、索伦部名将海兰察 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2辑 1/158、论清代河州的再度兴起 回族研究2001年2期2/259、试论明清时期河湟文化的特质和与功能 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6期 2/260、关于清代伊犁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 西域研究2002年1期 1/161、哈布图哈撒尔述论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1期 1/262、科孜洛夫及其第六次中亚考察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期 1/263、清末科塔借地之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1期 2/264、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光明日报理论版2002年6月11日 1/165、马仲英赴苏及其下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2期 回族研究全文转载1/166、甘肃保安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5期 2/267、西部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民族学论集2002年5月 1/268、吐延奢延为匈奴语南北考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4期 2/269、鄂对家族与清代新疆政治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2期 2/270、对唐代几种社会救济形式的辨析 社科纵横2003年3期 2/271、秦、西汉时期匈奴单于位继承制度考辨 民族研究2003年2期 2/272、顾颉刚先生与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6期 1/273、对当前综合性大学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 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专辑 2/274、阿拉善蒙古游牧地变迁考述 卫拉特研究2003年6期 1/275、试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文化教育政策 中国藏学2004年2期 2/276、匈奴司法制度与刑法考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6期 2/277、顾颉刚先生西北考察述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4期 1/278、吐谷浑地方统治制度的演变 民族研究2005年5期 2/279、吴忠信与西藏 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280、山区东乡族小学生辍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东乡族自治县北岭乡为例民族研究2006年2期 2/281、霍集斯述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3期 1/282、关于霍集斯的几个问题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4期 1/283、李得仓受抚后治理张家川的贡献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284、伊斯兰教在构建西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初探当代中国第1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85、额济纳旗末代郡王塔旺嘉布述评 卫拉特研究2006年3期 2/286、回族学研究新视角---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在回族学研究中的应用初探回族研究2006年4期 2/487、清前期的西北战局与阿拉善蒙古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3期 2/288、额济纳旗末代郡王塔旺嘉布述评 卫拉特研究2006年3期 2/289、自成一部前的赛因诺颜部—兼论清朝的北方民族政策 民族研究2007年1期 1/190、关于编修多卷本《新疆通史》的几点想法 西域研究2007年4期1/191、马鬃山口岸论述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1期 1/292、明清时期土司制度与藏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2期 2/293、广西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原因与治理 中国人口研究2008年3期2/294、东南苗族侗族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研究 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4期 2/295、西北回族重商文化形成的原因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4期1/296、民族出版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传播2008年4期1/297、西北城市清真寺经济结构浅析 回族研究2008年4期1/398、两汉边政中的质子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2期2/299、西北土司流变考 新疆社会科学 2009年3期2/2100、张维先生学术述略 —— 《还读我书楼文存》序 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3期1/1101、新疆统一之前维吾尔人与清朝之互动关系及清朝之政策 中国民族学2009年1/1102、额敏和卓后裔与清代新疆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9年2期1/2103、赵俪生先生与历史学 赵俪生先生纪念文集2009年8月 1/1104、回忆赵俪生先生 赵俪生先生纪念文集 2009年8月 1/1105、土尔扈特西迁后的经济状况及其对东归的影响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0年1期2/2106、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时期的联姻状况述评 新疆大学学报2009年5期 2/2107、略论清前期对回疆的经营 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3期1/2108、关于清末科阿分治问题的探讨 烟台大学学报 2010年02期 2/2109、关于清代祭祀青海神制度的两个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4期2/2110、清末新疆新式教育概论 中国民族学2010年6月 2/211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2112、第一位出使俄国觐见女皇的中国外交官托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4期1/1113、清代以来甘肃省文县白马藏族服饰演变探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1期1/2114、蒙古安多与死城哈喇浩特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5期 1/1115、关于新疆屯垦史研究的几点认识 石河子大学学报2011年6期 1/2116、再论马仲英赴苏及其下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1/1117、玛哈图木·阿杂木后裔在中国的活动与文化变迁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2期 1/1118、东乡族自治县农村医疗救助问题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2期 1/2119、张格尔之乱及其影响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3期 1/1120、唐代西域屯田述略 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5期 1/1121、清代新疆书院述论 西域研究 2012年5期 1/2122、魏、晋、前凉西域屯垦述论 西域研究2013年3期 1/1123、顾颉刚先生未刊书信两通释述 兰州大学学报2013年1期 1/1124、阿帕克和卓三入中原考述 世界宗教研究 2013年3 期1/2125、东乡族民间“都哇”治疗极其功用解读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1期2/2126、张维先生与《仇池国志》 图书与情报2013年2期 1/2127、文县白马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 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2期1/2128、历史记忆与族群关系­­——永靖县新寺乡孔氏回族的人类学考察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2期2/2129、<新疆图志>版本源流考述, 《中国地方志》2013年第10期2/2 专著、译著、文献校注1、清代西北屯田研究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1/12、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增订本 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1/13、中俄关系史略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8月1/14、各民族共创中华(东北内蒙上卷)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1/15、积石山的沧桑-----保安族马正云先生家庭实录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1/16、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1/27、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主编8、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略本译本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1/29、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完整本译本 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1/210、醒回篇校注 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1/111、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1/112、还读我书楼文存(主编)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5月1/1 1、西北民族关系史(参编) 民族出版社1990年9月2、中外关系史辞典 (参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3、古西行记校注(参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4、西域通史 (参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5、西域文化史 (参编) 中国友谊出版社1996年8月6、中亚研究 (参编) 民族出版社1996年7、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 (参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9月8、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 (副主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9、国家历史学基地建设论文集(副主编)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9、历史文化探研 (主编) 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10、赵俪生先生纪念文集(副主编) 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

1983年,根据党中央关于在条件比较好的高校设立古籍整理研究所的批示,西北师范大学抽调中文历史系部分教师成立了古籍整理研究所,这标志着我校古典文献学学科的正式建立。在所长彭铎教授、郭晋稀教授,副所长路志霄教授、李庆善教授的主持下,确定以整理和研究甘肃地方文献为主要方向,并发挥个人特长,兼及其他古典文献。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做出较大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学科1991年开始挂靠古代文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被确定为甘肃省重点学科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副研究员7人,50岁以下的研究人员3名为在读博士,其余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现任所长由文学院院长赵逵夫教授兼任。  1985年以来,古籍所组织中文系、历史系及有关专家整理出版了“陇右文献丛书”20多种: 《续敦煌实录》(李鼎文整理)、 《陇右方言》(李鼎文整理)、 《陇右方言发微》(李鼎文、钮国平整理)、 《李于锴遗稿辑存》(李鼎文整理)、 《笠云山房诗文集》(李鼎文、路志霄整理)、 《张康侯诗草》(赵逵夫整理)、《陇右近代诗钞》(路志霄、王干一整理)、 《甘肃人物志》(赵荧、牛得权整理)、 《守雅堂稿辑存》(漆子扬、王锷整理)、 《二西堂丛书史地六种》(王晶波整理)、 《李翱集》(郝润华整理)、 《王符潜夫论译注》(胡大浚、李仲立、李德奇译注)、 《李益诗歌集评》(郝润华整理)、 《人物志研究》(伏俊琏整理)、 《权德舆诗文集》(霍旭东整理)、 《金石文字辩校释》(时建国整理); “敦煌文献丛书”六种: 《敦煌残卷古文尚书校注》(吴福熙)、 《敦煌婚姻文化》(谭婵雪)、 《敦煌僧诗校注》(汪泛舟)、 《敦煌争讼文谍集释》(王震亚、赵荧)、 《敦煌赋校注》(伏俊琏)、 《敦煌边塞诗校注》(胡大浚、王志鹏); “古典文献研究专刊”十余种: 《甘肃文史丛稿》(李鼎文)、 《声类疏证》(郭晋稀)、 《大金吊伐录》(李庆善)、 《五代十国文学编年》(张兴武)、 《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郝润华)、 《历代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王锷)等。胡大浚任所长期间,还组织有关专家编撰了“陇文化丛书”十种,标点了顾颉刚的《西北考查日记》、宣侠父的《西北远征记》等十种,名为“西北行记丛萃”。  1996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吸收西北师大古籍所为直接联系单位,为古委会成立以来吸收的唯一一家地方院校古籍所。几年来,古籍所在中文系、历史系部分教师的配合和参与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方向和研究特色。  第一,敦煌文学文献研究方向。甘肃是敦煌学的故乡,在敦煌学的建设和发展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培养敦煌学人才的高校之一,文学院所属敦煌学研究所又是全国高校中设立最早的敦煌学研究机构。中文系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开设敦煌文学课(1983年),之后又招收敦煌文学、敦煌历史与文化方向硕士研究生。多年来在敦煌韵文、敦煌史地、敦煌艺术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出版了十余部学术专著,其中《敦煌赋校注》、 《敦煌历史地理》、 《敦煌文学概论》等在学术界享有很好的声誉,先后获得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文化”、 “敦煌世俗佛教”、 “古代俗赋研究”、 “敦煌归义军史研究”等四项,省青年基金项目“敦煌文献”、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敦煌小说校注”、 “西北文化史”,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项目“敦煌文书与西北文化”以及《全唐文补遗》(敦煌遗书卷)、 《敦煌唐前诗歌辑校》等校目。  第二,西北地方文献。本方向在西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方面,有《陇右文献丛书》20余种已出版。本所的“五年科研规划”和“十年科研规划”中,正在开展和准备实施的项目有“续通鉴纪事本末校点”、“陇右文献提要”、 “张澍《姓氏五书》整理”、 “西北地方文献目录”、 “李梦阳集校注”、 “二十一种异文志辑释”等。  第三,古代文学文献。老一辈学者在本研究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逵夫教授是古典文献研究的知名专家,近年来,他主持了“先秦文学编年史”、 “汉诗辑考”、“先秦基础文本研究”等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带出了一批青年学者。他的专著《屈原与他的时代》以及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古典文献论稿》,都是这方面很有影响的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从学术创新到学术规范方面都成为古典文献研究的范本。本方向一批中青年科研工作者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省重点学科项目,展示了本方向在古代文学文献方面所具有的实力和所做出的成绩。  古典文献学还新增加了藏族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方向。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其留给后人的古籍文献更是浩如繁星,其中诗学、因明学、声明学、医学、历算学等五明各学科文献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西北师范大学甘南教学科研基地长期从事藏文典籍尤其是藏文文学典籍的研究工作,文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研室”在藏族文学文献的研究方面有专门人才。近年来,承担国家民委古籍整理重点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已制定了加强合作 ,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藏族文献资源的初步规划。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学位培养点;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4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具有临床医学硕士等四个专业学位培养资格;是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单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具有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伤寒学(西部地区扶持学科) 中药鉴定学 中医骨伤科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二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中药化学 中医老年病学 民族医学(敦煌医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痹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血液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中药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1—201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2010年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方剂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内科学 中医药剂科(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消化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老年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肾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呼吸科(第二附属医院) 一级学科博硕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8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医用生物学、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中药化、内科学、中医妇科学、方剂学、诊断学、医学免疫学、中医外科学、分析化学。 省级教学团队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团队(刘永琦)、中医学基础教学团队(吴红彦)、中药生药学教学团队(李成义)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药生药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学生成绩 根据2014年兰州学生网资料显示,该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205项。1名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学生干部,26名学生获得甘肃省先进个人荣誉。 学校荣誉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为甘肃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 级别 实验室名称 批复时间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 11 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 中药生药实验室 07 中药药理实验室 07 中药化学实验室 07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 08 甘肃省发改委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中药新药创制省级重点实验室 5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 05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 05 甘肃省工程技术中心 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005 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等加工炮制及种植工程技术中心 2010 兰州市工程技术中心 兰州市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005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中药制剂实验室 05 中药制药实验室 05 中西医结合基础 05 中药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2003 生物化学实验室 2003 学术期刊 该校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该刊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收录。 《中医儿科杂志》该刊是由甘肃中医药大学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唯一一种中医儿科专业杂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之一。《中医儿科杂志》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全文收录。 《甘肃基层卫生》该刊是由甘肃省卫生厅主管,甘肃省农村卫生协会、甘肃中医药大学及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联合主办的内部性季刊。 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5月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58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40万册,时代盛典、超星等电子图书18万册。纸质图书中有古籍8156万册,外文图书956万册,过刊0万册,现刊435种。古籍文献室所藏朝鲜内府刊《东医宝鉴》、元刻《(闻人氏)痘疹论》、明刻本《类经》等善本,台湾出版的《敦煌宝藏》、文渊阁影印本《四库全书》以及《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等,构成了该馆的古籍藏书特色。

  • 索引序列
  • 西北文献丛书三编
  •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三编
  • 西北文献丛书三编与续编
  •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
  •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