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地质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地质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地质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名誉主编:张咸恭 主编:王思敬副主编:伍法权 黄润秋殷跃平 胡瑞林 宋玉环(专职)编委:(按姓氏笔划)化建新 王思敬 王恩志 王 清 兰恒星 孙进忠 冯夏庭 伍法权 李广诚 李国敏 李天斌 李 晓 朱合华 刘大安 刘传正 刘汉东 许再良 许 强 宋玉环 吴青柏 吴树仁张 炜 张永双 陈剑平 汪 稔 胡卸文 胡瑞林 尚彦军 尚岳全 武 强 施 斌顾国荣 秦四清 聂德新 殷跃平 唐辉明 常 旭 崔 鹏 黄润秋隋旺华阎长虹 韩文峰 彭建兵 戴福初名誉编委:张倬元 孙广忠 黄鼎成 陈德基 顾宝和 肖树芳 李毓瑞罗国煜 张苏民 杨志法海外名誉编委:HBrian 赵 坚(JZhao) 李焯芬(CFLee)海外通信编委:盛祝平(ZP Sheng) 岳中琦(ZQYue) 王功辉(GHWang)中文编辑:宋玉环 刘 英英文编辑:岳中琦 盛祝平

浦庆余(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有许多往事值得回顾和纪念。作为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下属的专业委员兼职副秘书长8年,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专职工作14年,返聘7年的学会工作人员,更有许多话要说,为中国地质学会更加符合“由中国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成立的学术性社会团体”的原则,尽一份责任。特选择会员、理事会和会章三个问题,作些点滴回顾和粗浅分析,以求教诸会员。一、一份会员名录的启示1948年2月,中国地质学会刊印了一份会员名录,编者按语写道:本会理事会于三十五年十一月二日决议:“会员会友未履行其义务两年者,本会认为自动退会,并在南京中央日报刊登广告催交会费,至年终尚未交纳最近二年以上之会费者即作退会论。如继续履行义务,当随时恢复其会籍。”兹本会已于三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在南京中央日报通知此项决议;此次会员录即遵照前项决议编制,因卅六年前未交纳会费满二年致未编入此次新会员录内之会员会友,一俟补交会费,即随时恢复其会籍(永久会员当然不在此列)。当年,执行的是1942年3月20日第十八届年会通过的《中国地质学会章程》,该章程规定学会宗旨是“以促成地质学及其他地质学有关系学科之进步为宗旨。”规定会费标准会员每年5元,会友每年2元,如一次交纳50元者为永久会员,团体会员每年400~600元。抗战期间,我国一些院校、研究机关大多迁往西南后方,中国地质学会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往重庆。那时虽然生活艰苦,工作条件很差,学术活动却接连不断。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院校、研究机构迁回原地,中国地质学会也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那时,有的会员就职单位有变动,有的出国深造或去国他就。在这个背景下,学会理事会于1946年11月作出决议,进行会员重新登记。把交纳会费作为重新登记的重要条件。这份“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录”中,公布了重新登记后的会员总数为486人,其中创立会员19人,刘季辰是1922年学会成立后第一批入会的会员,这里误记为创立会员,创立会员应有26人,重新登记者实际18人。还有8人,有4人已去世,他们是赵汝钧、丁文江、王绍文和葛利普,其余4人是李捷、董常、仝步瀛和麦美德,尚未重新登记不知何故。永久会员有357人,通信会员28人,荣誉会员1人,还有会友96人,机关(团体)会员44个。此外已故会员有28人,除了上列4位创始会员外,已故世者中有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的大力支持者张轶欧,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先后被土匪杀害的赵亚曾、许德祐、陈康和马以思,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东南大学地学系早期的系主任郑厚怀和被屈死的中央大学教授朱森等。重新登记的486名会员中,按从事的学科或专业划分,地质学412人,地理学46人,土壤学11人,动物学2人,测量学4人,植物学4人,地球物理学5人,考古学1人,人类学1人。也就是说,与地质学相关之学科者有74人,占会员总数的15%强。体现了学科交叉,各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反映了中国地质学会人气的旺盛,有较强的亲和力。会员中还有少部分外国人。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就有三位外国人,他们是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美籍古生物学家Grabau AW,农商部顾问、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瑞典籍新生代地质与考古学家Andersson JG,燕京女学校地质学教师Miner L。1922年就有在北洋大学任教的美国地理学家Barbour GP,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Berkey CP,日本东北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早板一郎等入会。1948年重新登记时安特生和那林已经回瑞典,巴尔博已回美国,早板一郎在台湾大学任教,德日进已回法国,梭颇已回美国,他们也都重新登记为我国地质学会会员。反映这些曾在中国任职的地质学家对中国的感情,也说明中国地质学会从成立起就是向世界开放的学术团体。在重新登记的会员中,有已步入政界的翁文灏和朱家骅两人,翁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朱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刊印名录时翁已下野,任中国石油公司总经理。南京解放后,1949年7月29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决定:会员翁文灏、朱家骅两人被列为战犯,停止其权利和义务,会员录上不予列名。不知何故,翁文灏回来后,特别是毛泽东同志肯定其为爱国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后,没有恢复他的会员权利和义务。抗战胜利后,有一批从事地质地理工作的年轻学者和应届毕业生出国留学,在国内时有的是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有的是会友,可能是通讯不便的原因,也可能是别的缘故,除了池际尚、周明镇、谢觉民、李璞、马杏垣、杨怀仁外,其他人没有重新登记。值得称颂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池、周、李、马、杨和涂光炽、张炳熹等先后回到祖国大陆。谢觉民和杨怀仁是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的,谢觉民没有回来,后来成为美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1980年后与我国地理界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在重新登记的会员中,朱家骅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在解放战争后期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翁文灏虽在1948年11月末卸任行政院院长,担任中国石油公司总经理,他对蒋介石不满,千方百计要摆脱蒋介石,但由于被列为战犯,又不敢留在大陆,转展香港、法国,终于在1951年回到祖国大陆。丁骕和张其昀任浙江大学史地系主任,教人文地理。丁骕因担任过国民党重庆党部书记,张其昀时任国民党浙江大学区党部书记,前者去了美国,后者去了台湾。张其昀到台湾后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后任“总统府资政”。他后来在研究和整理中国历史文化方面在台湾有很大影响。1929年2月14日第六届年会上通过的会章规定:“国外之地质学者或古生物学者对于中国地质有所合作或有所贡献者得为本会通讯会员。”之后陆续发展通讯会员。这次重新登记的通讯会员28人。国籍有美国、英国、日本、印度、法国、奥地利和瑞典,其中美国的Broom R教授正在南非任职。重新登记的会员中有1948年被遴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翁文灏、李四光、谢家荣、朱家骅、杨钟健和黄汲清。后来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的有75人,其中2人当时还是会友,被台湾“中央研究院”聘为院士的有3人。重新登记的机关(团体)会员有44个,除了当时我国三大地质机构: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以外,还有资源委员会,四川、台湾、江西、西康、河南、湖南、福建等省的地质调查所,资源委员会所管辖的一些矿业公司、中福两公司联合办事处、一些官民联办的矿业公司、国防部测量局、北京大学、北洋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学院、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和清华大学。从这份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名录,我们可得到一些启示。首先,中国地质学会是一个民间学术团体,它的性质是群众性的,属非政府组织,所谓自愿组成,指的是成立时有发起者,即创始会员,会员自愿入会,自动退会,进出自由,要尽义务,交纳会费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中国地质学会号称有多少万会员,却不交纳会费,有的退休多年,有的出国很久都没有联系,不知谁入会了,谁退会了。所谓的会员是虚位,是“被会员”。谁当理事了,谁当理事长了,就办个会员证。团体与政党不一样,但也得像个样子,有点规矩才是,须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次,中国地质学会在当时有很大的吸引力,从会员结构上体现了以促成地质学及与其他地质学有关系学科之进步为宗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于1932年,有46位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参加中国地质学会。竺可桢1922年就加入中国地质学会,他也是中国地理学会创始人,1948年还重新在中国地质学会登记。地理学者中有地貌学者加入中国地质学会,如果是学科接近的话,那么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学者与地质学的关系就比较远了,如胡焕庸、张其昀、谢觉民、张印堂、陈正祥、周立三、钟功甫、薛贻源、洪思齐、严重敏等。研究动物学的张春霖、寿振黄,研究人类学的吴定良,研究植物学的胡先骕、侯学煜也都加入中国地质学会。第三,这份名录的编排按英文字母次序,不管职务多高、年龄大小和专业,也不论在中国地质学会中的职务如何。只列何时入会,何年成为永久会员,以及当时服务于哪个单位。从这里可以看到凡是中国地质学会会员都是一律平等的。展示在大众面前的只是会籍、会龄的区别。1980年初,李春昱曾说1948年由他经手将学会的8000美元请美国友人存在美国的银行。我1985年到学会工作,在1994年听说此事,向学会有关人士询问此事,据时任专职副秘书长的何世沅说,当时请李春昱把详情写了下来,隔段时间找不到了,再请李春昱写了详情,李很不高兴,但还是写了。何世沅说,这张纸也找不到了,那时李春昱已去世。我问过程裕淇,他说听李说过,程裕淇还记得那个美国人是位女士,他还记得她的名字,他把这位美国友人的名字写了下来。后来,新任专职副秘书长王弭力把南京会所和美国存款的事认真办了,南京会所要回来了,存款一事没有确切信息,没有办成。1948年学会哪有这么多钱,有可能是至少一部分是会员重新登记时交的会费。二、一份历届学会领导机构名录的思考我根据历届理事会名单,整理了一份中国地质学会从成立至今历届理事会职员名单。从这份名录并结合中国地质学会的实际工作情况,可以得知中国地质学会治理结构的变化,从中能够获得学会工作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以及今后如何改革的启示。从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到1952年,共27届理事会的任期基本为1年,至多跨2个年度。理事人数从数人到十数人,第八届及以前设副理事长2人,第九届至第三十一届不设副理事长,第二十一届至第二十六届,增设监事会。理事会有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书记)和会计等分工。也就是说,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评议会)是名正言顺地在理事。理事长,一般不连任。这是比较合理而又高效的学会治理结构。从第二十九届(1954~1956)理事会开始,理事会任期延长至4~6年,第三十一届理事会(1962~1979)因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从这年开始到1971年,被作为“裴多菲”俱乐部受到冲击。至1972年因对外关系需要,恢复以中国地质学会名义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理事人数急增,如第三十一届44人,从第三十二届到目前的第四十届,增至100多人,这一时期从第二十七届(1951)至1971年李四光逝世,他连任了6届的理事长,长达20年。这对于学术团体来说,是不正常的状态,与民间学术团体的治理结构出入较大。这一时期取消了理事会的会计,由挂靠单位的会计代行会计工作。鉴于不收会费,经费由挂靠单位和中国科协支持,经费账目也不必向会员公布。这一时期,开始(1950、1951)因秘书长孙云铸工作在北京大学地质系,该系学生游振东和何锡麟协助秘书长工作。1952年开始设专职职员。第三十一届理事会开始设专职编辑组成《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编辑部。也就是说学会有了办事机构,理事会开始摆脱办理学会之事。中国地质学会历届理事会职员名单表续表续表从第一届至第三十届理事会的理事长和秘书长都由地质学家担任,第二十八届至第三十一届理事长李四光虽是政府的地质部长,但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第三十一届的秘书长朱效成虽是司局级行政干部,但他在他们这个层次的行政干部中,学习地质学的成效是比较好的,基本上是一位懂得地质学的管理干部。从第三十四届(1988~1993)理事会开始理事长就开始由挂靠单位地质部、地质矿产部至国土资源部的部长或副部长担任,开始先后任理事长的几位部长和副部长虽然是学地质,从事过地质工作,但是以他们在地质科学上的成就和学识,是当不了理事长的,是部长的身份才当得了理事长。从理事长人选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地质学会的治理结构已偏离了群众性学术团体的性质。常务理事会例会的举行也与国家行政机关的部长办公会议同一模式,有人戏称“将地矿部部长办公会议搬到地质学会来了。”有段时间,为了减少层次,因繁就简,将常务理事会议与秘书长会议合并召开,名为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后来也被一位担任常务副理事长的地矿部副部长否掉了,说常务理事与副秘书长是两个层次的,不能一起开会,以后就变更为常务理事会决定,秘书长会议落实工作。在行政部门看来理事长、副理事长与常务理事基本上是部级,副部级和司局级干部,副秘书长基本是处级干部,只有前者可作决定,后者的任务是将决定落实到实处。在一起开会觉得不成体统。这又是将国家机关的行政级别带到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会长(理事长)应由著名科学家担任,如果他既是著名的科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则更佳,这是国际惯例。1979年以后,全国性学会迅速增加,且有部门分割的趋势,这是利益所向。这既有积极意义,也隐藏有弊端。而且有不少学会由本部门的行政领导,如国务院有关部、委、局的首长担任会长。1980年后期,国务院明文规定,行政领导不得担任学会、协会和研究会的领导职务,这是正确的。但是留下一条尾巴,说若的确需要,应报国务院批准。实际上这项规定是对已经担任学会、协会领导职务的行政领导的一种限制,而不是为了扩大。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1979~1983)、第三十三届(1983~1988)理事长先后由黄汲清和程裕淇担任,以前几届的理事长李四光虽是地质部部长,但他毕竟还是著名地质学家。以后换届除黄汲清和程裕淇外,不是没有合适的著名地质学家。再说,李四光担任理事长时,地质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何长工在学会并无职务,只是先后由具有地质背景的副部长宋应和学部委员、副部长许杰担任学会常务理事;黄汲清担任理事长时,地质部党组书记、部长孙大光也未在学会担任职务,只有副部长邹家尤出任18位副理事长中的一位副理事长。程裕淇担任理事长的阶段,夏国治副部长担任副理事长(当时有9位副理事长)。1988年以后的6任理事长都是地矿部或国土资源部的部长或副部长担任理事长,而且有的并无学习或从事地质工作的背景,由于部长又是部里的党组书记,工作很忙,还要有一位副部长或副部级干部担任常务副理事长。这样做,名义上是加强领导,实际上是学术团体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倒退;名义上是争取部里的支持,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理解;说是经过国务院审批,实际上你报上去了,能不批吗?理由总是可以找到的。三、几份会章的回顾中国地质学会章程是中国地质学会性质、宗旨、任务、行为规范的约定,是在宪法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指导和自我约束,可以说是学会的根本大法。中国地质学会章程从1922年成立起到现在经过十多次的修改。中国地质学会的名称是1922年章程的第一条就写明了的,已经有90年的历史。学会的宗旨1922年章程规定为“促成地质学及其关系学科之进步”。这一宗旨的叙述既简洁又明了,这一记述在1929年、1931年、1935年、1942年的几个章程和简章中一直沿用。而1954年2月的章程却修改为“团结全国地质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交流学术技术经验,谋地质知识之提高与应用,在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为经济建设服务”。其实学会不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机构,至于“在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政治任务。1953年,毛泽东在《批判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一文中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期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1954年的会章规定的宗旨是根据这种精神修改的。1950年8月26日的理事会会议赞成谢家荣的提议,取消永久会员,这样就在没有经过会员代表大会票决的情况下剥夺了已交50元大洋的永久会员并得到学会承诺的权利。1957年的会章对学会宗旨修改为:“团结全国地质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交流科学技术经验,开展学术讨论,努力使我国地质科学迅速达到世界水平,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服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毛泽东在开幕中提出“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并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次修改会章,对学会宗旨的表述是根据这些原则而进行的。再一次修改会章是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3月18~31日,举行全国科学大会,当时重提四个现代化和出成果出人才。1979年的会章总则包括第一条表明中国地质学会的性质是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第二条表明中国地质学会的任务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团结广大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地质战线出成果、出人才,为地质科学技术迅速达到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在21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作出贡献”;第三条是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各种学术观点和学派之间自由讨论,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和检验经验。显然这条是总结“文革”及以前的经验教训,全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背景下,写进会章的。1983年会章只作文字修改,内容与1979年会章基本相同。1988年会章与1979年和1983年会章除了增加培育、推荐人才和改革的内容外,其他基本相同,这是因为此时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了青年地质科技奖,中国科协设立了青年科技奖,学会和全国地质部门的改革正在进行中。1993年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制定的会章,第二条明确为宗旨,是这样陈述的:“本会宗旨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和优良作风,团结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地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这是由于中国科协提出了“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协精神,科学技术领域的改革提出了两个促进。此前,1991年民政部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国科协于1992年制定了新的全国性学会组织通则,是按照《条例》和《通则》的要求,总则应概括为三个内容,一为本会性质,二为宗旨,三为任务,进行修改的。1997年会章与1993年会章基本相同,只是第一条本会性质,增加了中国地质学会“是发展地质科学的社会力量”“代表中国地质界参加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及其下属组织”。这样,就明确了中国地质学会在发展科学中的社会地位,对自己的职责作了限定。实际上,中国地质学会从来就是代表中国地质界参加国际地科联的活动,只是因为在北京举办第30届地质大会非常成功,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这里作了进一步明确。第二条宗旨增写了“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放在1993年会章的两个促进之间。这里的“成长”主要指的是青年地质人才,“提高”主要指的促进成为两院院士和中国地质学家走向世界,如担任国际学术组织的有关职务,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题报告和主持人,等等。2000年的会章是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国务院颁布的修订后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重新登记时,根据民政部提供的《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修订的,总则增加了中国地质学会的英文名称,增添了“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范”的内容,明确了“民主办会”的原则。将原会章中的“任务”作为“第二章”业务范围载明。整个会章的章、条均按《范本》重新调整。特别是载明“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以及挂靠部门国土资源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即认了三个上级管理单位。2006年会章按1997年和2000年会章中总则第三条宗旨的四个促进,增加了第五个促进“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历年会章的变化,除了上述原则、宗旨以外,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变化,例如“任务”或“业务范围”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1922年只说有一种刊物,名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9年会章有“本会得设奖章或奖金,以奖励地质学之有贡献者”,1942年会章增写了出版物有西文会志和中文地质论评。1954年会章专设一章“学术活动”另一章“刊物”,1957年会章增加了“协助有关部门解决科学技术问题”。1979年会章专列“主要任务”一章列举了7项,1983年会章的“任务”一章,根据新情况进行调整仍为7项。以后几次修改会章大体都是这样改动。又如,关于会员,历年也有变化。一个国家有三部分的组织,一是政府,它具有管理国家的行政职能,由选民选举产生,是为选民服务的公务机关;二为企业,它以赢利为目的,同时为公民生产和提供生产和生活物质。政府维护公民的权利,企业有自己的私利。中间就有一批非政府、非赢利的组织。学术团体是第三种组织中的一分子。它从政府“批发”服务,廉价或无价提供给公民。作为学术性团体,有别于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也有别于企业的研发部门。它的业务范围是很明确的。早期的中国地质学会会章规定的“以促进地质学及其关系学科之进步为宗旨”既明确又简洁,也好记。后来的会章几经修改,增加了许多,实际上是这一宗旨的细化,或具体化,为什么“促进”原来是两个,后来增加到三个、四个和五个促进,越是具体,越是不全面,要不断补充。而且由此具体化反倒不确切。例如,1957年会章中说要“从事学术研究”,这应是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任务。1983年会章中提出积极开展咨询服务活动,实际上学会在咨询服务上不具优势,至于把“遵守宪法、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活动。”作为宗旨写进会章没有必要,一是这种要求是每个个人、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业甚至政党都应做到的起码的要求,只要是公民、法人,都应如此;二是这个要求是义务、是责任、是共识、是常理,不是属于宗旨的范畴。会章要简单明了,要有个性,既要有规范,也要有灵活性;既要便于记忆,又要有可操作性。制定一个好的会章不是件容易的事,值得好好研究。以上对一份会员名录、一份历届理事会主要领导名单和历届中国地质学会会章,进行了回顾和思考,是很肤浅的,可能存在错误。但其目的是为了中国地质学会能够真正成为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家,找准位置,成为真正的符合非政府组织特点的学术性社会团体。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起到补充和协调的作用。

地质学报中文版编辑部主任是谁

杨振宇,1944年出生于文化艺术之乡——安徽太和县。自幼酷爱书画,师从张鹏侣、赖少其等大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华海书画院院长、浙江丽州画院特聘名誉院长。扩展资料:学习工作经历:1984年7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1987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在法国居里大学地质系通过博士前教育,同年10月考入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地球物理系深部地球物理专业,1992年10月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多次在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日本神户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95年初回国,1996年入选人事部、教育部等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室副主任。2000年,任全国地层委员会磁性地层分委员会主席,;同年当选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委员会委员;2002年任《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收录)副主编。2003年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和古地磁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在古地磁学及其在大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亚洲东部和东南亚三大地块(中国华北、华南地块、印度支那地块)的古地理和构造迁移、碰撞和拼合过程作了一些较系统的研究工作。此外,还从早侏罗世磁性地层的研究入手,建立起早侏罗世可供全球性地层对比的地磁极性地层序列,并有助于分析古地磁场倒转频率,倒转频率的周期性等。承担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各类科研项目多项。获得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6篇,SCI收录33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振宇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清华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4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长期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取得了许多杰出成就,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百度搬运的

名誉主编:张咸恭 主编:王思敬副主编:伍法权 黄润秋殷跃平 胡瑞林 宋玉环(专职)编委:(按姓氏笔划)化建新 王思敬 王恩志 王 清 兰恒星 孙进忠 冯夏庭 伍法权 李广诚 李国敏 李天斌 李 晓 朱合华 刘大安 刘传正 刘汉东 许再良 许 强 宋玉环 吴青柏 吴树仁张 炜 张永双 陈剑平 汪 稔 胡卸文 胡瑞林 尚彦军 尚岳全 武 强 施 斌顾国荣 秦四清 聂德新 殷跃平 唐辉明 常 旭 崔 鹏 黄润秋隋旺华阎长虹 韩文峰 彭建兵 戴福初名誉编委:张倬元 孙广忠 黄鼎成 陈德基 顾宝和 肖树芳 李毓瑞罗国煜 张苏民 杨志法海外名誉编委:HBrian 赵 坚(JZhao) 李焯芬(CFLee)海外通信编委:盛祝平(ZP Sheng) 岳中琦(ZQYue) 王功辉(GHWang)中文编辑:宋玉环 刘 英英文编辑:岳中琦 盛祝平

附录 APPENDIX附录 APPENDIX第三十九届理事会理事长:徐绍史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副理事长: (按姓氏笔画排序)王京彬 马永生 邓 军 刘玉辰 朱伟林 李丕龙 李金发 杜金虎 邱建刚 范蔚茗 徐水师 琚宜太秘书长: 朱立新常务理事: (按姓氏笔画排序)朱 晴 朱立新 李建伦 李耀刚 杨文采 沈建忠 姜建军 胡清波 柴育成 阎凤增 彭土标 彭齐鸣 董树文 韩豫川潘 懋理事: (按姓氏笔画排序)丁 俊 丁孝忠 万 力 马申达 马永生 王 平 王 达 王小烈 王云龙 王立峰 王训练 王汝成 王志红 王果胜王京彬 王建青 王瑞江 毛景文 方先知 邓 军 邓运华 邓志奇 石建省 龙长兴 田凤鸣 田震远 史长义 冯安生冯志强 曲亚军 朱 晴 朱 敏 朱文A 朱立新 朱伟林 朱祥坤 任小华 任雨来 庄育勋 刘山青 刘 卉 刘玉辰刘亚川 刘传正 刘庆成 刘建朝 刘俊来 刘鸿飞 关凤峻 江新华 汤 毅 孙柏年 严光生 杜海燕 杜金虎 李 俊李大华 李子颖 李文渊 李文鹏 李丕龙 李在文 李连举 李金发 李建功 李建伦 李洪喜 李高生 李海兵 李海忠李超岭 李献华 李德连 李耀刚 杨艺华 杨文采 杨志刚 杨金湖 杨经绥 杨树峰 杨振宇 吴玉龙 吴永平 吴湘滨邱建刚 邱增果 何先涛 何远信 何南飞 沙金庚 沈建忠 宋永祺 宋光齐 宋胜武 张 陟 张 群 张训华 张永波张亚钧 张金昌 张顺金 张晓东 张培震 张维亮 张新兴 陈 汉 陈正国 陈宁璋 陈伟海 陈华文 陈军峰 陈建平武 强 苗丰民 范蔚茗 林畅松 欧阳志鸿 罗立强 金之钧 金若时 周海民 周新源 单昌昊 单海平 孟宪来 项尝培赵 越 赵文智 赵先良 赵保胜 赵宪敏 郝 芳 郝梓国 郝静野 胡 平 胡时友 胡建卫 胡清波 胡瑞忠 柏贵生段子清 侯金武 侯春堂 侯增谦 姜玉池 姜建军 姜树叶 姚华舟 姚秉忠 姚建新 贾跃明 夏 鸣 柴育成 倪师军徐义刚 徐水师 徐绍史 徐振坤 郭文秀 郭正堂 唐京春 黄润秋 崔 滨 阎凤增 琚宜太 彭土标 彭齐鸣 董书宁董树文 蒋忠诚 韩子夜 韩晋芳 韩晓峰 韩豫川 程 新 程利伟 舒良树 舒德干 谢富仁 楼小东 蔡剑辉 谭克龙熊先孝 熊盛青 潘 懋 霍全明 霍雅勤 魏连伟 魏国齐 魏雄斌副秘书长: (按姓氏笔画排序)万 力 尹功明 付水兴 叶建良 白星碧 陈正国 陈国胜 周少平 周尚国 姚 超 郝梓国 姚超美 郭齐军 崔炯成程爱国 雷时斌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理事长徐绍史 国土资源部 部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邮政编码:100812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中国地质调查局 原局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邮政编码:100035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理事长马永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地质师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邮政编码:100728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理事长王京彬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主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北苑5号楼4区邮政编码:100012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理事长邓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校长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邮政编码:10008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理事长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总地质师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5号邮政编码:100010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理事长刘玉辰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3号邮政编码:100036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理事长杜金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副总经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石油大厦邮政编码:10000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理事长李丕龙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总裁助理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28号凯晨世贸中心邮政编码:10003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理事长李金发 中国地质调查局 副局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理事长邱建刚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总经理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一号邮政编码:100082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理事长范蔚茗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 局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邮政编码:100864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理事长徐水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局长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东路19号中国煤地大厦11层邮政编码:100038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理事长琚宜太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总局 副局长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105号邮政编码:100025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理事朱立新 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理事朱晴 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矿产勘查协会 秘书长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东里甲16号邮政编码:100028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理事李建伦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主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北顺城街11号邮政编码:100035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理事李耀刚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总经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177号邮政编码:10000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理事杨文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院士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理事沈建忠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处长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邮政编码:100862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理事胡清波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副院长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15号中铁咨询大厦邮政编码:100055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理事姜建军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司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邮政编码:100812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理事柴育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常务副主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邮政编码:100085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理事长阎凤增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原总工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红莲南路55号邮政编码:100055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理事彭土标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副总工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北小街2号邮政编码:100120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理事彭齐鸣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 司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邮政编码:100812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理事韩豫川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 局长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十三区甲20号邮政编码:10001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理事董树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 副院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常务理事潘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院长地址:北京大学东门逸夫贰楼(新地学楼)2442室邮政编码:10087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秘书长朱立新 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万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副校长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邮政编码:10008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尹功明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处长地址:朝阳区亚运村华严里1号邮政编码:100029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付水兴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副主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5号院4区邮政编码:100012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叶建良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主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院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白星碧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副司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邮政编码:100812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陈正国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北顺街11号邮政编码:100035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陈国胜 中国核工业集团地质矿产事业部 副处长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十四号楼邮政编码:10001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周少平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科学技术局地球科学处 研究员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邮政编码:100864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周尚国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 副主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105号邮政编码:100025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姚超 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主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街6号邮政编码:100724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专职副秘书长郝梓国 中国地质学会 专职副秘书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姚超美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勘查处 处长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十三区甲20号邮政编码:10001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郭齐军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邮政编码:100728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崔炯成 中海油研究总院科技管理部 总经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2009室邮政编码:10002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程爱国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地质分会 副会长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东路19号中国煤地大厦11层邮政编码:100039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副秘书长雷时斌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地质处 处长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红莲南路55号邮政编码:100055中国地质学会分支机构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廷栋 秘书长:耿树方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学哲学研究分会主任委员:朱训 秘书长:毕孔彰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77号北影小区23-4-202邮政编码:100088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翟裕生 秘书长:陈宝国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地质学史研究室邮政编码:10008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非开挖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文A 秘书长:胡远彪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8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汝成 秘书长:蔡剑辉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孟宪来 秘书长:余际从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邮政编码:10008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苏民 秘书长:赵志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邮政编码:10008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龙长兴 秘书长:雷伟志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邮政编码:10008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申达 秘书长:周华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邮政编码:510075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建省 秘书长:张发旺地址:河北省正定县中山东路92号水环所邮政编码:05080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矿产资源保护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亚川 秘书长:陈炳炎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南三段五号成都综合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科技处邮政编码:61004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耿树方 秘书长:范本贤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洞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姜玉池 秘书长:陈伟海地址:广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地质所邮政编码:541004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汪贻水 秘书长:王静纯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2号1118房间邮政编码:100814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质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洪涛 秘书长:施俊法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达 秘书长:张林霞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77号勘探所邮政编码:065000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质灾害研究分会秘书长:刘传正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邮政编码:10008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罗立强 秘书长:吴晓军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测试中心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立新 秘书长:史长义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物探所邮政编码:065000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质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谢平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中国地质博物馆宣传联络部邮政编码:100034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姜玉池 秘书长:裴建国地址:广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所邮政编码:541004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志红 秘书长:徐金芳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邮政编码:100035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项礼文 秘书长:姚建新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古地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日祥 秘书长:杨振宇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邮政编码:10008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姜建军 秘书长:侯春堂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邮政编码:10008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培震 秘书长:刘俊来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邮政编码:10008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前寒武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于海峰 秘书长:王惠初地址:天津市大直沽8号路4号天津地质所邮政编码:300170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建伦 秘书长:李俊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北顺城街11号建材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邮政编码:100035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鞠建华 秘书长:李志忠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航空遥感中心邮政编码:10008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21世纪中国地质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寿嘉华 秘书长:陆春榕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城市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烈荣 秘书长:郑桂森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23号北京地矿局邮政编码:100195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宝珺 秘书长:林畅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邮政编码:10008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质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郝梓国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姜建军 秘书长:王艳君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岩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经绥 秘书长:吴才来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祥坤 秘书长:李延河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毓川 秘书长:毛景文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委会主任委员:陈建平 秘书长:陈建国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邮政编码:10008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润秋 秘书长:伍法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邮政编码:100029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侯金武 秘书长:郝爱兵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邮政编码:10008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金之钧 秘书长:孙冬胜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邮政编码:10008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群 秘书长:靳秀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锦业一路82号邮政编码:710054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质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寿嘉华 秘书长:王弭力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徐霞客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张宏仁 秘书长:曲兴元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邮政编码:10008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桩基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竹占 秘书长:胡平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邮政编码:065000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平 秘书长:米宏泽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物化探所邮政编码:065000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主任委员:许志琴 秘书长:杨经绥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丰成友 秘书长:王猛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邮政编码:100037中国地质学会省级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北京地质学会理事长:魏连伟 秘书长:刘学清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23号地质大厦邮政编码:100195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天津市地质学会理事长:任雨来 秘书长:李学美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长实道8号邮政编码:30019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河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张维亮 秘书长:刘胜民地址:石家庄市中华南大街24号邮政编码:05008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山西省地质学会理事长:岳盛林 秘书长:李凤德地址:太原市并州北路27号邮政编码:030024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理事长:赵保胜 秘书长:乌恩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路80号社会主义学院B座4楼邮政编码:010010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辽宁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汤毅 秘书长:王宏亮地址:沈阳市北陵大街29号邮政编码:110032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黑龙江省地质学会理事长:韩振新 秘书长:崔滨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大街263号307室邮政编码:150090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上海市地质学会理事长:张阿根 秘书长:朱火根地址:上海市灵石路930号邮政编码:200072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江苏省地质学会理事长:陶培荣 秘书长:朱士鹏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邮政编码:210018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浙江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楼小东 秘书长:王功逸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545号邮政编码:31000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安徽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李学文 秘书长:柏林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296号邮政编码:23000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福建省地质学会理事长:何南飞 秘书长:丘文芬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东路49号邮政编码:35000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江西省地质学会理事长:吕细保 秘书长:黄越地址:南昌市站前路176号邮政编码:330002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山东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柏贵生 秘书长:王来明地址:济南市建筑新村南路35号邮政编码:25001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河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段子清 秘书长:张天义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郑光北街9号王鼎国贸大厦3号楼811室邮政编码:450016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湖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孙亚 秘书长:沈贵文地址:武汉市武昌公正路27号国土资源厅学会办公室邮政编码:43007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湖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方先知 秘书长:胡秋君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223号邮政编码:410007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广东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欧阳志鸿 秘书长:李鉴伦地址: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地质大厦1808室邮政编码:510080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学会理事长:杨政中 秘书长:张如放地址:广西南宁市中心路2号广西国土资源厅大楼5楼邮政编码:530028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海南省地质地理学会理事长:廖正伟 秘书长:符和生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南沙路88号邮政编码:570206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学会理事长:李英儒 秘书长:董世琳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学田湾正街1号邮政编码:100035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四川省地质学会理事长:宋光齐 秘书长:秦钢地址: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人北综合楼邮政编码:350003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贵州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李在文 秘书长:廖莉萍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164号邮政编码:550004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云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李连举 秘书长:张家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东风东路东风巷87号地质大厦附楼201室邮政编码:650051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西藏自治区地质学会理事长:多吉 秘书长:刘鸿飞地址:拉萨市北京中路21号西藏地勘局地勘处邮政编码:850000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陕西省地质学会理事长:张德新 秘书长:周明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北段100号邮政编码:710054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甘肃省地质学会理事长:郭玉虎 秘书长:黄万堂地址:甘肃省兰州市红星巷168号邮政编码:730000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青海省地质学会理事长:刘山青 秘书长:李怀毅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107号青海地质调查院邮政编码:810012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学会理事长:刘卉 秘书长:韩伟地址:宁夏银川市黄河东路915号邮政编码:750002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学会理事长:胡建卫 秘书长:张冀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金银路52号国土资源厅办证大厅5楼邮政编码:830000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吉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韩晓峰 秘书长:张兴洲地址:长春市建设街2199号鸽子楼323室(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邮政编码:130061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工作职责秘书处工作职责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常设工作机构之一,是落实上级有关部门批示精神和学会理事会决议的执行部门,是指导和协调分支机构及省级地质学会开展工作的部门,其主要工作内容及职责如下:◇负责学会常务理事会议、秘书长会及年度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秘书长工作会议等会议的筹备及学会学术年会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申报、推荐,组织开展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等奖项的评审工作。◇负责学会相关文件、制度、计划、总结、报告等的起草,负责日常文件的收发、分类、立卷、归档。◇负责学会宣传工作,包括内部刊物《中国地质学会会讯》、《情况通报》等的编辑出版工作,负责学会网站的内容更新、发布、维护等。◇负责分支机构申报、年检等工作。◇负责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地质类专业认证委员会认证申报、培训、档案管理等日常业务工作。◇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禹启仁处长华丽娟副处长孟庆伟工程师金耀仙李彬飔孙莉莉期刊处工作职责◇负责《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3种期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对中国地质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各省级地质学会主办或协办的刊物,做好管理、协调、服务和业务指导工作;◇负责《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网站的日常维护。郝梓国处长章雨旭副处长周健研究员张玉华工程师费红彩高级工程师刘恋黄敏王晓娟李捷孙立卿

地质学报编辑部主任

星光大道姓名:陈骏出生:1990/04/01籍贯:江西宁都人爱好:写作,上网,听歌照片:自己去看,BLOG地址/loveminjun

陈骏 教授,南京大学校长。  1954年11月生,江苏扬州人,1973年参加工作,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南京大学获矿床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年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聘为南京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地球科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06年5月起担任南京大学校长。  陈骏教授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等多家科技期刊编委。  陈骏教授长期从事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讲多门地球化学专业课程,主持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二级课题等多项科研任务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4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  个人简历  1986—1990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讲师  1988-1989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0—1992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92—至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  1993—1997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  1996年—至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生导师  1997—至今 南京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与外事  主要教学情况  研究方向  钨、锡、金矿床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  第四纪地质  主要科研成果  代表性文章、论著  正式发表的论文   陈骏.碳存在条件下锡石的溶解度实验.地质论评,1986年,第32卷第3期   陈骏,周开朗.赣北震旦系南沱砂岩中古砂锡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科学通报,1987年,第9期   陈骏.表生作用条件下锡的吸附实验.地质与勘探,1987年,第5期   陈骏,吴厚泽.柿竹园矽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成矿实验研究.矿床地质,1988年,第1期�   陈骏.论华南层控锡矿的地质特征与形成机制.地质论评,1988年,第6期   陈骏,周怀阳.华南含锡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陈骏,周怀阳,吴厚泽,曾骥良.广西大厂沉积——热液迭加型锡矿床的成矿模拟实验.桂林冶金地质学院院报,1989年,第4期   陈骏,Halls C,Stanley C J.湖南柿竹园钨钼铋锡矿床中锡石的产状与成因.地质论评,1992年,第2期   陈骏.湖南省柿竹园钨钼铋锡矿床成矿过程的微量元素示踪.国家开放实验室年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陈骏.云南省个旧打磨山含锡矽卡岩成矿条件的矿物学判据.国家开放实验室年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陈骏,王鹤年.广东省河台含金剪切带中REE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矿床地质,1993年,第3期�   陈骏.夕卡岩中主要含锡矿物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1期   陈骏.湖南柿竹园夕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中成矿流体的不连续演化现象——流体包裹体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3期�   陈骏,Halls C,Stanley C J.柿竹园夕卡岩型钨钼铋锡矿床主要造岩矿物中REE的分布特征及成岩意义.地球化学,1994年,增刊   陈骏,王洪涛,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沉积物中REE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化学淋滤研究.地质学报,1996年,第70卷第1期   陈骏,安芷生,王洪涛,高燕.黄土高原中部S1古土壤次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成因初探.科学通报,1996年,第41卷第14期   陈骏,仇纲,鹿化煜,季峻峰.最近130ka黄土高原夏季风变迁的Rb和Sr地球化学证据.科学通报,1996年,第41卷第21期   陈骏,王鹤年.成矿流体作用过程的REE示踪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流体专辑,1997年,第33卷�   陈骏,季峻峰,眭云霞,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中Mn2+的电子顺磁共振特征与古季风变迁.科学通报,1997年,第42卷第22期   陈骏,仇纲,杨杰东.黄土碳酸盐Sr同位素组成与原生和次生碳酸盐识别.自然科学进展,1997年,第7卷第6期   陈骏,季峻峰,仇纲,鹿化煜,朱洪兵.陕西洛川黄土化学风化程度的地球化学研究.中国科学(D辑),1997年,第27卷第6期�   陈骏,安芷生,汪永进,季峻峰,陈旸,鹿化煜.最近800ka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分布和古季风变迁.中国科学(D辑),1998年,第28卷第6期   陈骏,汪永进,季峻峰,陈旸,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参数及其气候地层学意义.第四纪研究,1999年,第4期   陈骏,安芷生,刘连文,季峻峰,杨杰东,陈旸.最近5Ma黄土高原风尘化学组成变化与亚洲内陆化学风化.中国科学(D辑),2001年,第31卷第2期   陈骏,汪永进,陈旸,刘连文,季峻峰,鹿化煜.中国黄土地层Rb和Sr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季风气候意义.地质学报,2001年,第75卷第2期   陈骏,杨杰东,李春雷.大陆风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16卷第3期   Chen Jun, and Zhou K Discovery of paleoplacer tin from Nantuo Formation of Middle Sinian in Northern Jiangxi province and discussion of its geologic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 33, N14, 1988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 J Mineral association and mineralogical criteria for a B-F-Sn-Bi skarn in Damoshan, Gejiu, S C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V11, N2, 1992�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J REE contents and pattern in major skarn minereals from Shizhuyuan S C Geochemical Journal, V 26, N3, 1992   Chen J A new type of tin mineralization in S China: The Jiumao tin Exploration of Geosciences, N6, 1992�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J Tin-bearing skarns of S China: Geological setting and Ore Geology Reviews, V7, 1992�   Chen Jun, and Wang H Distribution of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in the Hetai gold deposit of S China: implication for evolution of an auriferous shear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ences, N3, 1994�   Chen J Tin mineralization in metavolcanoclastic and metaultramafic rocks: An example from the Jiumao mine, Northern Guangxi, S C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N1, 1995   Chen Jun, Wang Hongtao, and Lu H Behaviors of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during pedological weathering——Evidence from chemical leaching of loess and paleosol from the Luochuan section in central C Acta Geologica Sinica, V9, N3, 1996   Chen Jun, Qiu Gang, Lu Huayu, and Ji Junfeng.Variation of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130,000a: Evidence from Rb and Sr Chinese S Bulletin, V42, N6, 1996   Chen J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changes during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y Congress, Beijing, 1996   Chen Jun, An Zhisheng, Wang Hongtao, and Gao Y A isotopic study of the S1 paleosol carbonates from the central Loess Plateau of North C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41, N18, 1996   Chen Jun, Qiu Gang, and Yang J Sr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loess carbonate and identifi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V7, N5, 1997   Chen Jun, Ji Junfeng, Qiu Gang, and Lu H Ge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intensity of chemical weathering in Luochuan loess sequence, C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V41, N3, 1998   Chen Jun, Ji Junfeng, Su Yuanxia, and Lu H EPR studies of Mn2+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entral China: Implication for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43, N1, 1998   Chen Jun, An Zhisheng, and Head J Variation of Rb/Sr ratios in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130,000 yea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onsoon Quaternary Research, 51:215- 1999   Chen Jun, An Zhisheng, Wang Yongjin, Ji Junfeng, Chen Yang, and Lu H Distribution of Rb and Sr in the Luochu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800 ka: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soo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V42, N2, 1999   Chen Jun, Ji Junfeng, Chen Yang, An Zhisheng, Dearing J A, and Wang Y Use of rubidium to date loess and paleosol of Luochuan sequence, central C Quaternary Research, V54, 2000   Chen Jun, An zhisheng, Ji Junfeng, and Chen Y Change of Rb/Sr ratios in the Luochu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f central China and their climate-stratigraphical (Abstract) 31st International Geology Congress, 2000   Chen Jun, Wang Yongjin, Chen Yang, Liu Lianwen, Ji Junfeng, and Lu H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b and Sr in the Chinese loess strati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soon Acta Geologica Sinica, V74, N2, 2000

浦庆余(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有许多往事值得回顾和纪念。作为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下属的专业委员兼职副秘书长8年,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专职工作14年,返聘7年的学会工作人员,更有许多话要说,为中国地质学会更加符合“由中国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成立的学术性社会团体”的原则,尽一份责任。特选择会员、理事会和会章三个问题,作些点滴回顾和粗浅分析,以求教诸会员。一、一份会员名录的启示1948年2月,中国地质学会刊印了一份会员名录,编者按语写道:本会理事会于三十五年十一月二日决议:“会员会友未履行其义务两年者,本会认为自动退会,并在南京中央日报刊登广告催交会费,至年终尚未交纳最近二年以上之会费者即作退会论。如继续履行义务,当随时恢复其会籍。”兹本会已于三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在南京中央日报通知此项决议;此次会员录即遵照前项决议编制,因卅六年前未交纳会费满二年致未编入此次新会员录内之会员会友,一俟补交会费,即随时恢复其会籍(永久会员当然不在此列)。当年,执行的是1942年3月20日第十八届年会通过的《中国地质学会章程》,该章程规定学会宗旨是“以促成地质学及其他地质学有关系学科之进步为宗旨。”规定会费标准会员每年5元,会友每年2元,如一次交纳50元者为永久会员,团体会员每年400~600元。抗战期间,我国一些院校、研究机关大多迁往西南后方,中国地质学会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往重庆。那时虽然生活艰苦,工作条件很差,学术活动却接连不断。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院校、研究机构迁回原地,中国地质学会也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那时,有的会员就职单位有变动,有的出国深造或去国他就。在这个背景下,学会理事会于1946年11月作出决议,进行会员重新登记。把交纳会费作为重新登记的重要条件。这份“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录”中,公布了重新登记后的会员总数为486人,其中创立会员19人,刘季辰是1922年学会成立后第一批入会的会员,这里误记为创立会员,创立会员应有26人,重新登记者实际18人。还有8人,有4人已去世,他们是赵汝钧、丁文江、王绍文和葛利普,其余4人是李捷、董常、仝步瀛和麦美德,尚未重新登记不知何故。永久会员有357人,通信会员28人,荣誉会员1人,还有会友96人,机关(团体)会员44个。此外已故会员有28人,除了上列4位创始会员外,已故世者中有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的大力支持者张轶欧,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先后被土匪杀害的赵亚曾、许德祐、陈康和马以思,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东南大学地学系早期的系主任郑厚怀和被屈死的中央大学教授朱森等。重新登记的486名会员中,按从事的学科或专业划分,地质学412人,地理学46人,土壤学11人,动物学2人,测量学4人,植物学4人,地球物理学5人,考古学1人,人类学1人。也就是说,与地质学相关之学科者有74人,占会员总数的15%强。体现了学科交叉,各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反映了中国地质学会人气的旺盛,有较强的亲和力。会员中还有少部分外国人。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就有三位外国人,他们是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美籍古生物学家Grabau AW,农商部顾问、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瑞典籍新生代地质与考古学家Andersson JG,燕京女学校地质学教师Miner L。1922年就有在北洋大学任教的美国地理学家Barbour GP,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Berkey CP,日本东北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早板一郎等入会。1948年重新登记时安特生和那林已经回瑞典,巴尔博已回美国,早板一郎在台湾大学任教,德日进已回法国,梭颇已回美国,他们也都重新登记为我国地质学会会员。反映这些曾在中国任职的地质学家对中国的感情,也说明中国地质学会从成立起就是向世界开放的学术团体。在重新登记的会员中,有已步入政界的翁文灏和朱家骅两人,翁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朱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刊印名录时翁已下野,任中国石油公司总经理。南京解放后,1949年7月29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决定:会员翁文灏、朱家骅两人被列为战犯,停止其权利和义务,会员录上不予列名。不知何故,翁文灏回来后,特别是毛泽东同志肯定其为爱国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后,没有恢复他的会员权利和义务。抗战胜利后,有一批从事地质地理工作的年轻学者和应届毕业生出国留学,在国内时有的是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有的是会友,可能是通讯不便的原因,也可能是别的缘故,除了池际尚、周明镇、谢觉民、李璞、马杏垣、杨怀仁外,其他人没有重新登记。值得称颂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池、周、李、马、杨和涂光炽、张炳熹等先后回到祖国大陆。谢觉民和杨怀仁是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的,谢觉民没有回来,后来成为美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1980年后与我国地理界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在重新登记的会员中,朱家骅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在解放战争后期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翁文灏虽在1948年11月末卸任行政院院长,担任中国石油公司总经理,他对蒋介石不满,千方百计要摆脱蒋介石,但由于被列为战犯,又不敢留在大陆,转展香港、法国,终于在1951年回到祖国大陆。丁骕和张其昀任浙江大学史地系主任,教人文地理。丁骕因担任过国民党重庆党部书记,张其昀时任国民党浙江大学区党部书记,前者去了美国,后者去了台湾。张其昀到台湾后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后任“总统府资政”。他后来在研究和整理中国历史文化方面在台湾有很大影响。1929年2月14日第六届年会上通过的会章规定:“国外之地质学者或古生物学者对于中国地质有所合作或有所贡献者得为本会通讯会员。”之后陆续发展通讯会员。这次重新登记的通讯会员28人。国籍有美国、英国、日本、印度、法国、奥地利和瑞典,其中美国的Broom R教授正在南非任职。重新登记的会员中有1948年被遴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翁文灏、李四光、谢家荣、朱家骅、杨钟健和黄汲清。后来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的有75人,其中2人当时还是会友,被台湾“中央研究院”聘为院士的有3人。重新登记的机关(团体)会员有44个,除了当时我国三大地质机构: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以外,还有资源委员会,四川、台湾、江西、西康、河南、湖南、福建等省的地质调查所,资源委员会所管辖的一些矿业公司、中福两公司联合办事处、一些官民联办的矿业公司、国防部测量局、北京大学、北洋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学院、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和清华大学。从这份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名录,我们可得到一些启示。首先,中国地质学会是一个民间学术团体,它的性质是群众性的,属非政府组织,所谓自愿组成,指的是成立时有发起者,即创始会员,会员自愿入会,自动退会,进出自由,要尽义务,交纳会费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中国地质学会号称有多少万会员,却不交纳会费,有的退休多年,有的出国很久都没有联系,不知谁入会了,谁退会了。所谓的会员是虚位,是“被会员”。谁当理事了,谁当理事长了,就办个会员证。团体与政党不一样,但也得像个样子,有点规矩才是,须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次,中国地质学会在当时有很大的吸引力,从会员结构上体现了以促成地质学及与其他地质学有关系学科之进步为宗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于1932年,有46位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参加中国地质学会。竺可桢1922年就加入中国地质学会,他也是中国地理学会创始人,1948年还重新在中国地质学会登记。地理学者中有地貌学者加入中国地质学会,如果是学科接近的话,那么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学者与地质学的关系就比较远了,如胡焕庸、张其昀、谢觉民、张印堂、陈正祥、周立三、钟功甫、薛贻源、洪思齐、严重敏等。研究动物学的张春霖、寿振黄,研究人类学的吴定良,研究植物学的胡先骕、侯学煜也都加入中国地质学会。第三,这份名录的编排按英文字母次序,不管职务多高、年龄大小和专业,也不论在中国地质学会中的职务如何。只列何时入会,何年成为永久会员,以及当时服务于哪个单位。从这里可以看到凡是中国地质学会会员都是一律平等的。展示在大众面前的只是会籍、会龄的区别。1980年初,李春昱曾说1948年由他经手将学会的8000美元请美国友人存在美国的银行。我1985年到学会工作,在1994年听说此事,向学会有关人士询问此事,据时任专职副秘书长的何世沅说,当时请李春昱把详情写了下来,隔段时间找不到了,再请李春昱写了详情,李很不高兴,但还是写了。何世沅说,这张纸也找不到了,那时李春昱已去世。我问过程裕淇,他说听李说过,程裕淇还记得那个美国人是位女士,他还记得她的名字,他把这位美国友人的名字写了下来。后来,新任专职副秘书长王弭力把南京会所和美国存款的事认真办了,南京会所要回来了,存款一事没有确切信息,没有办成。1948年学会哪有这么多钱,有可能是至少一部分是会员重新登记时交的会费。二、一份历届学会领导机构名录的思考我根据历届理事会名单,整理了一份中国地质学会从成立至今历届理事会职员名单。从这份名录并结合中国地质学会的实际工作情况,可以得知中国地质学会治理结构的变化,从中能够获得学会工作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以及今后如何改革的启示。从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到1952年,共27届理事会的任期基本为1年,至多跨2个年度。理事人数从数人到十数人,第八届及以前设副理事长2人,第九届至第三十一届不设副理事长,第二十一届至第二十六届,增设监事会。理事会有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书记)和会计等分工。也就是说,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评议会)是名正言顺地在理事。理事长,一般不连任。这是比较合理而又高效的学会治理结构。从第二十九届(1954~1956)理事会开始,理事会任期延长至4~6年,第三十一届理事会(1962~1979)因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从这年开始到1971年,被作为“裴多菲”俱乐部受到冲击。至1972年因对外关系需要,恢复以中国地质学会名义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理事人数急增,如第三十一届44人,从第三十二届到目前的第四十届,增至100多人,这一时期从第二十七届(1951)至1971年李四光逝世,他连任了6届的理事长,长达20年。这对于学术团体来说,是不正常的状态,与民间学术团体的治理结构出入较大。这一时期取消了理事会的会计,由挂靠单位的会计代行会计工作。鉴于不收会费,经费由挂靠单位和中国科协支持,经费账目也不必向会员公布。这一时期,开始(1950、1951)因秘书长孙云铸工作在北京大学地质系,该系学生游振东和何锡麟协助秘书长工作。1952年开始设专职职员。第三十一届理事会开始设专职编辑组成《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编辑部。也就是说学会有了办事机构,理事会开始摆脱办理学会之事。中国地质学会历届理事会职员名单表续表续表从第一届至第三十届理事会的理事长和秘书长都由地质学家担任,第二十八届至第三十一届理事长李四光虽是政府的地质部长,但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第三十一届的秘书长朱效成虽是司局级行政干部,但他在他们这个层次的行政干部中,学习地质学的成效是比较好的,基本上是一位懂得地质学的管理干部。从第三十四届(1988~1993)理事会开始理事长就开始由挂靠单位地质部、地质矿产部至国土资源部的部长或副部长担任,开始先后任理事长的几位部长和副部长虽然是学地质,从事过地质工作,但是以他们在地质科学上的成就和学识,是当不了理事长的,是部长的身份才当得了理事长。从理事长人选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地质学会的治理结构已偏离了群众性学术团体的性质。常务理事会例会的举行也与国家行政机关的部长办公会议同一模式,有人戏称“将地矿部部长办公会议搬到地质学会来了。”有段时间,为了减少层次,因繁就简,将常务理事会议与秘书长会议合并召开,名为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后来也被一位担任常务副理事长的地矿部副部长否掉了,说常务理事与副秘书长是两个层次的,不能一起开会,以后就变更为常务理事会决定,秘书长会议落实工作。在行政部门看来理事长、副理事长与常务理事基本上是部级,副部级和司局级干部,副秘书长基本是处级干部,只有前者可作决定,后者的任务是将决定落实到实处。在一起开会觉得不成体统。这又是将国家机关的行政级别带到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会长(理事长)应由著名科学家担任,如果他既是著名的科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则更佳,这是国际惯例。1979年以后,全国性学会迅速增加,且有部门分割的趋势,这是利益所向。这既有积极意义,也隐藏有弊端。而且有不少学会由本部门的行政领导,如国务院有关部、委、局的首长担任会长。1980年后期,国务院明文规定,行政领导不得担任学会、协会和研究会的领导职务,这是正确的。但是留下一条尾巴,说若的确需要,应报国务院批准。实际上这项规定是对已经担任学会、协会领导职务的行政领导的一种限制,而不是为了扩大。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1979~1983)、第三十三届(1983~1988)理事长先后由黄汲清和程裕淇担任,以前几届的理事长李四光虽是地质部部长,但他毕竟还是著名地质学家。以后换届除黄汲清和程裕淇外,不是没有合适的著名地质学家。再说,李四光担任理事长时,地质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何长工在学会并无职务,只是先后由具有地质背景的副部长宋应和学部委员、副部长许杰担任学会常务理事;黄汲清担任理事长时,地质部党组书记、部长孙大光也未在学会担任职务,只有副部长邹家尤出任18位副理事长中的一位副理事长。程裕淇担任理事长的阶段,夏国治副部长担任副理事长(当时有9位副理事长)。1988年以后的6任理事长都是地矿部或国土资源部的部长或副部长担任理事长,而且有的并无学习或从事地质工作的背景,由于部长又是部里的党组书记,工作很忙,还要有一位副部长或副部级干部担任常务副理事长。这样做,名义上是加强领导,实际上是学术团体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倒退;名义上是争取部里的支持,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理解;说是经过国务院审批,实际上你报上去了,能不批吗?理由总是可以找到的。三、几份会章的回顾中国地质学会章程是中国地质学会性质、宗旨、任务、行为规范的约定,是在宪法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指导和自我约束,可以说是学会的根本大法。中国地质学会章程从1922年成立起到现在经过十多次的修改。中国地质学会的名称是1922年章程的第一条就写明了的,已经有90年的历史。学会的宗旨1922年章程规定为“促成地质学及其关系学科之进步”。这一宗旨的叙述既简洁又明了,这一记述在1929年、1931年、1935年、1942年的几个章程和简章中一直沿用。而1954年2月的章程却修改为“团结全国地质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交流学术技术经验,谋地质知识之提高与应用,在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为经济建设服务”。其实学会不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机构,至于“在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政治任务。1953年,毛泽东在《批判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一文中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期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1954年的会章规定的宗旨是根据这种精神修改的。1950年8月26日的理事会会议赞成谢家荣的提议,取消永久会员,这样就在没有经过会员代表大会票决的情况下剥夺了已交50元大洋的永久会员并得到学会承诺的权利。1957年的会章对学会宗旨修改为:“团结全国地质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交流科学技术经验,开展学术讨论,努力使我国地质科学迅速达到世界水平,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服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毛泽东在开幕中提出“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并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次修改会章,对学会宗旨的表述是根据这些原则而进行的。再一次修改会章是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3月18~31日,举行全国科学大会,当时重提四个现代化和出成果出人才。1979年的会章总则包括第一条表明中国地质学会的性质是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第二条表明中国地质学会的任务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团结广大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地质战线出成果、出人才,为地质科学技术迅速达到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在21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作出贡献”;第三条是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各种学术观点和学派之间自由讨论,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和检验经验。显然这条是总结“文革”及以前的经验教训,全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背景下,写进会章的。1983年会章只作文字修改,内容与1979年会章基本相同。1988年会章与1979年和1983年会章除了增加培育、推荐人才和改革的内容外,其他基本相同,这是因为此时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了青年地质科技奖,中国科协设立了青年科技奖,学会和全国地质部门的改革正在进行中。1993年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制定的会章,第二条明确为宗旨,是这样陈述的:“本会宗旨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和优良作风,团结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地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这是由于中国科协提出了“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协精神,科学技术领域的改革提出了两个促进。此前,1991年民政部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国科协于1992年制定了新的全国性学会组织通则,是按照《条例》和《通则》的要求,总则应概括为三个内容,一为本会性质,二为宗旨,三为任务,进行修改的。1997年会章与1993年会章基本相同,只是第一条本会性质,增加了中国地质学会“是发展地质科学的社会力量”“代表中国地质界参加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及其下属组织”。这样,就明确了中国地质学会在发展科学中的社会地位,对自己的职责作了限定。实际上,中国地质学会从来就是代表中国地质界参加国际地科联的活动,只是因为在北京举办第30届地质大会非常成功,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这里作了进一步明确。第二条宗旨增写了“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放在1993年会章的两个促进之间。这里的“成长”主要指的是青年地质人才,“提高”主要指的促进成为两院院士和中国地质学家走向世界,如担任国际学术组织的有关职务,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题报告和主持人,等等。2000年的会章是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国务院颁布的修订后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重新登记时,根据民政部提供的《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修订的,总则增加了中国地质学会的英文名称,增添了“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范”的内容,明确了“民主办会”的原则。将原会章中的“任务”作为“第二章”业务范围载明。整个会章的章、条均按《范本》重新调整。特别是载明“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以及挂靠部门国土资源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即认了三个上级管理单位。2006年会章按1997年和2000年会章中总则第三条宗旨的四个促进,增加了第五个促进“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历年会章的变化,除了上述原则、宗旨以外,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变化,例如“任务”或“业务范围”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1922年只说有一种刊物,名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9年会章有“本会得设奖章或奖金,以奖励地质学之有贡献者”,1942年会章增写了出版物有西文会志和中文地质论评。1954年会章专设一章“学术活动”另一章“刊物”,1957年会章增加了“协助有关部门解决科学技术问题”。1979年会章专列“主要任务”一章列举了7项,1983年会章的“任务”一章,根据新情况进行调整仍为7项。以后几次修改会章大体都是这样改动。又如,关于会员,历年也有变化。一个国家有三部分的组织,一是政府,它具有管理国家的行政职能,由选民选举产生,是为选民服务的公务机关;二为企业,它以赢利为目的,同时为公民生产和提供生产和生活物质。政府维护公民的权利,企业有自己的私利。中间就有一批非政府、非赢利的组织。学术团体是第三种组织中的一分子。它从政府“批发”服务,廉价或无价提供给公民。作为学术性团体,有别于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也有别于企业的研发部门。它的业务范围是很明确的。早期的中国地质学会会章规定的“以促进地质学及其关系学科之进步为宗旨”既明确又简洁,也好记。后来的会章几经修改,增加了许多,实际上是这一宗旨的细化,或具体化,为什么“促进”原来是两个,后来增加到三个、四个和五个促进,越是具体,越是不全面,要不断补充。而且由此具体化反倒不确切。例如,1957年会章中说要“从事学术研究”,这应是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任务。1983年会章中提出积极开展咨询服务活动,实际上学会在咨询服务上不具优势,至于把“遵守宪法、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活动。”作为宗旨写进会章没有必要,一是这种要求是每个个人、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业甚至政党都应做到的起码的要求,只要是公民、法人,都应如此;二是这个要求是义务、是责任、是共识、是常理,不是属于宗旨的范畴。会章要简单明了,要有个性,既要有规范,也要有灵活性;既要便于记忆,又要有可操作性。制定一个好的会章不是件容易的事,值得好好研究。以上对一份会员名录、一份历届理事会主要领导名单和历届中国地质学会会章,进行了回顾和思考,是很肤浅的,可能存在错误。但其目的是为了中国地质学会能够真正成为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家,找准位置,成为真正的符合非政府组织特点的学术性社会团体。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起到补充和协调的作用。

你说的是他吗?陈骏,1979年生,安徽宣城人。1997-2001:合肥工业大学(学士),2001-2007: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硕士、博士)。博士毕业后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任教,加入邢献然教授课题组。一直从事钙钛矿型(ABO3)化合物材料制备物理化学、相结构、负热膨胀、电学性能的研究。在J A C S, C M, A P L, J A P, J A C S, J M R 等杂志发表多篇该方面的学术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3项授权)。2005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科技大学首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获德国洪堡研究基金资助,与J Rödel教授(TU Darmstadt)合作研究新型高温压电材料。

编辑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的直属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院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坚持办刊方向,遵守国家出版法规,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增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等服务。 二、 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负责提出、确定本刊的指导原则和编辑方针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制定学报编辑部工作规程及有关条例并督促实施。 四、负责提交年度学报出版计划,研究、决定本刊的栏目和内容。 五、负责做好组稿、选稿、审稿、定稿、校对、出版、发行的各项组织安排工作。 六、负责安排来稿的登记、编号,及时向作者反馈处理意见,并做好保密工作。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七、负责来稿的初审,做好来稿的专家复审,常务副主编、主编终审,特别稿件编委会复核等组织工作。 八、组织编辑人员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和业务进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术水平。 九、负责本部门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报批、实施上网等工作;负责本部门年度档案收集、整理和建档归档工作。 十、完成学校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编辑部工作岗位职责编辑部主任 (1)负责编辑部的行政事务及编辑出版业务的领导工作,包括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安排、召开编前、编后会及编辑部的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印刷质量问题的把关等。 (2)协助主编组织召开编委会,组织评刊活动,收集编委、作者、读者对学报的办刊质量、栏目设置及编辑工作的意见,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 (3)制定每期的编辑出版计划及终审、终校工作。 (4)负责分管栏目稿件的初审、送审及编校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讨论。 (5)定期召开编辑部工作会议,组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6)负责对外联系及交流工作,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会、研究会的有关活动。 编辑 (1)负责分管栏目的初审、送审及编校工作,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 (2)承担编辑部的通联工作。包括与出版局、质检中心、各数据库中心、学会、研究会的外联工作。 (3)承担编辑部的编务工作,包括来稿登记、稿费发放、财务报销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4)负责维护学报(社科版)的网站运行以及数据库更新工作。 (5)负责学报的发行及交流。 (6)做好编辑部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王晓琪编审,现任《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1981-1986年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总编室工作,1986年4月调入深圳大学,历任《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责任编辑、副编审、编审、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1993-2007年兼任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首届现代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第一、二届版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编辑学报》编委。长期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1987-2006年曾多次获教育部和广东省期刊优秀工作者称号及优秀编辑学论著奖,同期获省、市优秀作品责任编辑奖12项。

地质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清华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长期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取得了许多杰出成就,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拓展资料: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4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张金昌 ,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唐县人,1959年1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专业核心期刊《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编委。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1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探矿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矿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1月分配到勘探所钻机三室从事科研工作。1987年7月任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1987年6月---1991年12月在勘探所从事科研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1992年1月---1994年8月在勘探所从事科研工作。1992年12月被评聘为高级工程师。1994年9月---1995年9月到美国进修学习。1995年10月---2000年3月在勘探所设备工程室从事科研工作。1996年7月--2000年3 月任研究室主任(正处级),并担任党支部书记。2000年4月至2009年1月,任勘探所副所长(副司局级)、党委委员,分管所科研管理工作。2001年12月被评聘为探矿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1年1月---2005年12月任第七届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年1月起任第八届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2003年7月起任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06年5月---2006年7月在国家行政学院参加第七期国土资源厅局长培训班。2006年8月起任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及重大项目评审专家。2006年12月被廊坊市委、市政府聘为廊坊市第三届专家咨询服务委员会委员。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任勘探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党委委员。2010年12月至今,任勘探所所长、党委副书记 。 研究方向:从事地质岩心钻探、水文水井和工程施工设备设计、工艺研究以及科研管理工作。 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达16项,其中部级课题10项。国家863重点项目:2000m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 负责人地质调查科研计划项目:2000m以内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 负责人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 负责人 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参加或主持完成了部、院、所及横向市场科研项目16项,其中获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一等奖一项。参与完成的“水文水井气举钻探新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全国30个省、市、区,并广泛应用于国外水井钻进工程中,产生经济效益数十亿元,1993年度获得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六);主持完成的“CG1900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器具及施工工艺研究”项目,是原地质矿产部“九五”地勘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已于2001年通过部级鉴定。该项研究成果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大口径全套管冲抓施工设备,成果总体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桩基施工中。2005年“CG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2006年以来,又研制成功四种型号的旋挖搓管机,并出口俄罗斯、乌克兰等国,2011年又成功进入北美市场。2001年5月,担任编委副主任编辑完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发技术译文集》是我国第一部主要介绍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发技术的译文集,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2009年,在青海省木里海拔4200米的高原冻土区成功实施“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DK-1—DK-4科学钻探实验孔”,在130-170米之间发现了3个天然气水合物层。在高原冻土地区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在世界上尚属首次,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和取样钻探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2007年开始担任863重点项目“2000m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地质调查计划项目“2000m以内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负责人。带领课题组,利用“2000米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在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区成功实施一倾角80度终孔深度达8米的生产示范孔,标志着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0m深孔全液压动力头地质钻机系统研制成功,其中多项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将大幅度提升我国深部岩心钻探装备设计、制造和配套实力,打破西方少数国家对深部地质岩心钻探装备市场的垄断。这两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我国2000m以内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形成了系列化(300米—2000米),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地质岩心钻探效率提高的关键工艺技术问题,使我国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和装备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筹划“十二·五”2000—5000m地质岩心钻探技术与装备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课题12000—15000m“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进展顺利。1、兀型钻架(桅杆)静动载及稳定性研究。2、SPC-150型水文水井钻机。3、SHB140/100气举反循环双壁钻具。4、SPJC-300型水文水井钻机。5、水文水井气举钻探新技术研究。6、SJ-1500型水文水井钻机。7、CG1900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及施工艺研究。8、高压旋喷注浆技术研究与开发。 1 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国产化若干问题 臧臣坤; 张金昌; 冯起赠 探矿工程 2009-02-252 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及其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9-08-253 2000m地质岩心钻探成套装备研制工作进展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9-06-154 CG型全套管搓管成孔设备的研究和应用 宋志彬; 冯起赠; 和国磊; 王年友;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9-06-155 再接再厉,创新钻掘技术 甘行平; 傅秉锋; 张金昌; 刘三意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6-02-256 回顾与展望 甘行平;张金昌; 刘三意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7-09-257 钻探技术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任务 张金昌; 冉恒谦; 刘芳霞 探矿工程 2007-09- 258 CG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及施工工艺 宋志彬; 冯起赠; 王年友; 张金昌 探矿工程 2007-09- 259 国产旋挖钻机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周红军; 蒋国盛; 张金昌 探矿工程 2008-08-2610 岩溶地区水文水井钻探新技术 张金昌; 宋志彬; 冯起增 西部探矿工程 2005-12-3011 我国水文水井钻机发展综述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5-09-3012 防渗加固高压旋喷注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宋志彬; 张金昌; 冯起增; 杨大根; 孙正基; 王年友 探矿工程(岩土钻 掘工程) 2003-01-2513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4-02-2514 江河堤坝垂直防渗高压喷射灌浆技术 张金昌; 宋志彬; 杨大根; 王年友 探矿工程 2000-09-2515 CG1900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器具及施工工艺的研究和应用 张金昌; 宋志彬; 王年友; 杨大根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1-11-2516 我国水文水井钻机发展综述 张金昌 第十三届全国探矿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2005-09-0117 2004年亚、非、拉水文水井钻探技术培训情况介绍 张金昌; 冉恒谦; 孟庆鸿; 张林霞 “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 2006-12-0118 钻探技术新进展 张金昌 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10-0119 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国产化若干问题 臧臣坤 张金昌 《探矿工程》2009年2期 2009-02-0120 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及其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张金昌 《探矿工程》2009年8期 2009-08-0121 中国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张金昌 《矿业装备》2009年10月号 2009-10-0122 2000m地质岩心钻探成套装备研制工作进展 张金昌 《探矿工程》增刊 2009-10-0123 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国内外现状 张金昌《地质学报》2010年6期 2010-06-01 1993年度获得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03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留学回国人才”。2008年、2010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各一项。张金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金昌,甘肃天水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智泽华软件公司董事长。先后出版《财务分析与决策》、《现代企业经营理财》、《企业经济学》(合著)、《21世纪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变革》(合著)、《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打造国际竞争力》、《财务分析学教程》等专著。主持“加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研究”、“21世纪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组织变革展望”、“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成因和对策研究”等课题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重要论文100多篇,其中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考”(香港,《中国评论》杂志,2000年6期)、“中国养老保险部分积累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M USA VOL 53,2000 N4〉、“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USA-China Economics Review,2, New york,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4期)等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反响。主持开发了《智能化财务分析系统》(2001)、《中国建设银行财务顾问专家系统》(2008)、《财务危机预警系统》(2006)、《中国农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预警系统》(2009)等软件。1986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工程专业,1986-1993年在首都钢铁公司从事企业管理专业工作,期间考入南开大学研究生班并派往法国尼斯大学深造,获得法国DESS-CAAE学位。1993年回国到社科院从事企业管理、财务分析、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与社会保障问题。2001年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08-2009在美国布鲁克大学以研究教授级访问学者名义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莫宣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岩石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1938年12月出生于广西融水,籍贯广西融水。1953年,莫宣学报考了南京地质学校(2000年已并入东南大学) ,接受了较系统和严格的地质勘探专业训练。 1956年,莫宣学保送进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访问学者。1986-1990,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1990-, 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93至今任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在学术机构任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七、十届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1996-2006期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1996)。中国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学会地球内部化学与火山学委员会副主任(200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7-2005)、《高校地质学报》副主编(1995-)、《岩石学报》副主编(1999-2001)及编委(2002-)、《Geoscience Frontiers》主编。《岩石矿物学杂志》副主编(2009-)、《Himalaya Geology》编委(1999-)、IGCP430 Steering Committee Executive Member。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SEG)副主席,负责亚洲区事务。第五届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

杨振宇1944年出生于文化艺术之乡——安徽太和县。自幼酷爱书画,师从张鹏侣、赖少其等大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华海书画院院长、浙江丽州画院特聘名誉院长。艺术风格:杨振宇国画溶南北古今为一体,雅俗共赏,古朴苍劲。其画人物、山水、花鸟俱佳,擅长画鱼、虎,其“百鱼图”享誉东南亚。出版专著出版有《杨振宇画鱼技法解析》、《画虎速成技法》等。[3]绘画获奖1998年,作品《百鱼图》获“迎香港回归”一周年全国书画展获金奖;1999年,作品《虎啸图》获新加坡华人书画大展银奖;2001年,作品获中原书画大展得丰碑奖;2008年,作品获安徽迎奥运书画大赛银奖;2011年,作品获香港盛世华夏书画大展优秀奖。

  • 索引序列
  • 地质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地质学报中文版编辑部主任是谁
  • 地质学报编辑部主任
  • 编辑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地质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