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的丛书是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的丛书是

发布时间: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的丛书是

一、专书两汉太守刺史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30 , 1947 。唐仆尚丞郎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36 , 1956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甲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45 , 1961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乙部:晋魏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45 , 1963 。原刻景印石刻史料丛书 甲乙编,严耕望辑,台北:艺文印书馆, 1966 。唐史研究丛考,香港:新亚研究所, 1969 。治史经验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1 。治史答问,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5 。唐代交通图考 卷一至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83 , 1985 。严耕望史学论文集选,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1991 。钱宾四先生与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2 。唐代交图考卷六,严耕望遗著,李启文整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83 , 2003。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严耕望遗著,李启文整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05 , 2005 。唐代交通图考—第一至六卷引用书目及纲文古地名引得,严耕望遗著,李启文整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83 , 2006 。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二、论文两汉郡县属吏考,《金陵齐鲁华西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汇刊》 2 ( 1942 ): 43-94 。楚置汉中郡地望考,《责善》 16 ( 1942 ): 8-12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武帝创制年号辨,《责善》 17 ( 1942 ): 7-8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楚秦黔中郡地望考,《责善》 19 ( 1942 ): 9-16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论秦客卿执政之背景,《责善》 20 ( 1942 ): 4-8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秦宰相表,《责善》 23 ( 1942 ): 4-11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两汉郡县属吏考补正,《金陵齐鲁华西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汇刊》 3 ( 1943 ): 13-18 。北魏尚书制度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8 ( 1948 ): 251-360 。北朝地方政府属佐制度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 ( 1948 ): 267-324 。魏晋南朝地方政府属佐制度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0 上( 1948 ): 445-538 。汉代地方官吏之籍贯限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2 ( 1950 ): 233-242 。秦汉郎吏制度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3 上( 1951 ): 89-143 。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4 ( 1953 ): 1-68 。略论唐六典之性质与施行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4 ( 1953 ): 69-76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5 ( 1954 ): 135-236 。汉书地志县名首书者即郡国治所辨,《中央研究院院刊》 1 ( 1954 ): 19-39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大陆杂志》 8 ( 1954 ): 237-243 。唐代人文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册二,台北:中华文化事业出版委员会, 1954 。杜黄裳拜相前之官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6(1955):309-313。魏晋南朝都督与都督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7 ( 1956 ): 47-105 。旧唐书夺文拾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8 上( 1956 ): 335-362 。旧唐书本纪拾误,《新亚学报》 1 , 1956 。唐代纺织工业之地理分布,《大陆杂志》 11 ( 1956 ): 341-344 。唐宋时代中韩佛教文化之交流,《中国佛教史论集》册一,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 1956 。从南北朝地方政治之积弊论隋之致富,《新亚学报》 1 , 1959 。唐人读书山林寺院之风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0 下( 1959 ): 689-728 。新罗留唐学生与僧徒,《庆祝董作宾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四种, 1961 ,页 643-679 。北魏军镇制度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4 上( 1962 ): 199-261 。两汉郡县属吏考补正,《金陵齐鲁华西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汇刊》 3 ( 1963 ): 13-18 。括地志序略都督府管州考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5 ( 1964 ): 301-319 。景云十三道与开元十六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6 上( 1965 ): 115-121。唐代方镇使府军将考,《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上册,台北:清华学报社, 1965 ,页 259-274 。唐代方镇使府之文职僚佐,《新亚学报》 2 , 1966 。汉唐?斜道考,《新亚学报》 1 , 1967 。唐上津道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8 ( 1968 ): 285-292 。唐骆谷道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9 上( 1969 ): 15-26 。唐蓝田武关道驿程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9 下( 1969 ): 1-26 。唐金牛成都道驿程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40 上( 1968 ): 215-254 。通典所纪汉中通秦川驿道考,《新亚学报》 2 , 1968 。唐代茂州西通吐蕃两道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1 , 1968 。唐代洛阳太原道驿程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 ( 1970 ):5-34。唐代凉州西通安西道驿程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 ( 1971 ): 335-402 。唐代长安西通凉州两道驿程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1 ,1971 。唐代长安东北通胜州振武军驿道考,《新亚学报》 1 , 1973 。唐代关内河东东西交通线,《新亚学报》 1 , 1973 。唐代安北单于两都护府考,《钱穆先生八十岁纪念论文集》,香港:新亚研究所, 1974 。唐代河湟青海地区交通军镇图考,《新亚学报》 11 上, 1974 。唐代滇越通道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1 , 1976 。汉晋时代滇越通道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1 , 1976 。唐代北庭都护府通西州伊州诸道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1 , 1976 。唐代黔中牂牁诸道考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 ( 1979 ):361-380 。北朝隋唐滏口壶关道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 ( 1980 ): 53-69 。隋唐永济渠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 ( 1982 ): 21-56 。唐代盛时与西南邻国之疆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4 ( 1988 ): 957-976 。中古时代桐柏山脉诸关道,《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与考古组》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 1989 ,页 651-674 。《元和志》户籍与实际户数之比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 ( 1996 ): 1-42 。

《近代文明的新趋势》,香港:自由出版社,1953。《民主制度的发展》,香港:亚洲出版社,1954。以上二书合刊为《西方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台中:汉新出版社,1984。《民主革命论》,香港:自由出版社,1954;台北:九思出版社重印本,1979。《到思维之路》,香港:高原出版社,1954;台中:汉新出版社重印本,1984。《自由与平等之间》,香港:自由出版社,1955;台中:汉新出版社重印本易名《自由与平等》,1984。《文明论衡》,香港:高原出版社,1955;台北:九思出版社重印本,1979。《方以智晚节考》,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台北:允晨文化公司增订扩大版,1986。《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香港:龙门书店,1976;台北:华世出版社重印本,1980;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增订本,1996。《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1981年增订再版。《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史学与传统》,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2。《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按:此书有英文简介,见Heaven Earth, the Chinese Art of Living, Journal of Fine Arts Inner Arts I1(May 1991), San Francisco;德文译本见Martin Miller, Die Modernitat der Tradition, Zum Kulturvestandnis des Chineisischen Historikers Yu Yingshi, Munster: Lit, 1995, 59-《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森纪子日译本,东京:平凡社,1991;郑仁在韩译本,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3。《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本为一名同实异的论文集,列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0。《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台北:三民书局,1991;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本《钱穆与中国文化》,内容略有不同。《内在超越之路:余英时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台北:三民书局,1992。《民主与两岸动向》,台北:三民书局,1993。《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现代儒学论》,美国纽泽西: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本,有增订。《中国知识分子论》(康正果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论士衡史》(傅杰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Views of Life and Death in Later Han C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 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 Sino-Barbarian Economic R Berkeley, 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arly Chinese Histo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 Editor and principal author, Seattl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he Power of Culture,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 Co-editor (with Willard J Peterson and Andrew H Plak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现代儒学论》(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何俊 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史学研究经验谈》,邵东方 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人文·民主·思想》,海豚出版社,2011年1月。《中国文化史通释》,精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5月;平装,2012年1月。《中国文化的重建》,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朱熹的历史世界》,精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1月。《余英时访谈录》,陈致 访谈,中华书局,2012年3月。余英时作品系列:《论戴震与章学诚》(增订本)、《方以智晚节考》(增订本)、《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精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4月。《卮言自纪——余英时自序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272页,286 千字。《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408页,380 千字。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华书局,1992,页458-476。   〈历史女神的新文化动向与亚洲传统的再发现〉,《九州岛学刊》2(1992):5-18。   〈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余英时等着,《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页35-42。   〈王僧虔〈诫子书〉与南朝清谈考辨〉,《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3(1993):173-196;又见汤一介编,《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页173-183。   〈章学诚文史校雠考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1993):205-221;又收在北京《中国文化》10(1994):27-36及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冰茧彩丝集》(纪念缪钺教授九十寿辰暨从教七十年论文集),成都出版社,1994,页493-514。   〈《钱穆与中国文化》自序〉,《学术集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页 223-229。   〈我走过的路〉,《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16(日本‧大阪,1995):1-9。   〈谈中国当前的文化认同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31(1995):13-15。   〈追忆牟宗三先生〉,台北,《中国时报》,20,11版。   〈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学术集林》卷七,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页63-92。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台北,《联合报》,22-23,37版;收入严耕望先生纪念集编辑委员会编,《充实而有光辉--严耕望先生纪念集》,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页35-44。   〈《朱熹的思维世界》(田浩着)序〉,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页3-8。   〈明清小说与民间文化--《和风堂新文集》序〉,台北,《联合文学》11(1996):14-26;柳存仁,《和风堂新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页1-23。   〈《郭廷以、费正清、韦慕庭--台湾与美国学术交流个案初探》(张朋园着)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80,台北,1997,页i-vi。   〈1997思前想后〉,《二十一世纪》41(1997):4-8。   〈漂流:古今中外知识人的命运〉(刘再复《西寻故乡》序),台北,《联合报》副刊,8-9;《西寻故乡》,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7,页1-8。   〈东西方汉学和《东西方汉学思想史》〉,香港,《明报月刊》12(1997):110-111;又见北京,《世界汉学》创刊号(1998):190-193。   〈《煮酒论思潮》(陈奎德着)序〉,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页1-8。   〈侠与中国文化〉,刘绍铭、陈永明编,《武侠小说论卷》上册,香港:明河社,1998,页4-76。   〈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郝延平、魏秀梅主编,《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页3-52。   〈戊戌政变今读〉,《二十一世纪》45(1998):4-14。   〈论学谈诗二十年--关于《胡适与杨联升往来书札》〉,台北,《联合报》副刊,22-23;《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与杨联升往来书札‧序》,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页i-xii。   〈香港的自由与学术文化〉,《明报月刊》3(1998):15-16。   〈《朱熹哲学思想》(金春峰着)序〉,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页1-4。   〈《自由鸟》(郑义着)序〉,台北:三民书局,1998,页1-7。   〈我所认识的钱锺书先生〉,台北,《中国时报》,24,14版;又见《文汇读书周报》2,9版,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出版。   〈朱熹哲学体系中的道德与知识〉,收在贺照田主编,《学术思想评论》第五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页352-375。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收在余英时等着,《五四新论:既非文艺复兴亦非启蒙运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页1-31。   〈严复与中国古典文化〉,台北,《联合报》,11-12,37版。   〈《共产中国五十年》序〉,金钟主编,《共产中国五十年,1949-1999》,香港:开放杂志社,1999,页1-7。   〈商业社会中士人精神的再造〉,台北,《联合报》副刊,12-13。   〈让一部分人在精神上先富起来!〉,《二十一世纪》56(1999):10-14。   〈学术思想史的创建及流变:从胡适与傅斯年说起〉,《古今论衡》3(1999):66-75。   〈多元化与普遍价值的寻求--祝台湾大学七十周年校庆〉,黄俊杰、何寄澎主编,《台湾的文化发展--世纪之交的省思》,台北:国立台湾大学,1999,页1-9。   〈《朱子文集》序〉,陈俊民校编,《朱子文集》(共十册),台北:德富文教基金会,2000,册一,页13-26;又刊于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万象》9(2000):1-13,题为〈谈宋代政治文化的三个阶段〉。   〈轴心突破与礼乐传统〉,《二十一世纪》58(2000):17-28。   〈「王道」在今天的世界〉,马鹤凌编着,《文明融合与世界大同》,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00,页139-147。   〈新亚精神与中国文化〉,刘述先主编,《中国文化的检讨与前瞻‧序》(新亚丛书之四),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00,即出;又见台北,《联合报》副刊,24-25。   〈重振独立自主的人格〉,香港,《明报月刊》1(2000):18-20。   〈打破「西方民主」的迷思〉,阮铭,《民主在台湾‧序》,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2000,页Ⅰ-Ⅳ。   〈「天地闭‧贤人隐」的十年〉,《二十一世纪》61(2000):4-6。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

每年出版4期,分别於3、6、9、12月刊行。本刊主要收录有关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及文字学之学术论文。

重整冠裳:洪武时期的服饰改革,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8卷(2014年1月) ,第113-159页。 明初的汉族元遗民,载《古代文明》2014年第一期,第58-67页。元明之际“夷夏”论说举隅:兼说清代官修书籍对明初史事的隐没与改篡,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四期,第42-49页。 再叙彝伦:洪武时期的婚丧礼俗改革,载《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四本第一分(2013年3月),第83-148页。 别华夷与正名分:明初的日常杂礼规范pdf,载《复旦学报》2012年第三期,第21-30页;《人大复印资料·明 清史》2012年第九期全文转载。 元济宁路景教世家考论:以按檀不花家族碑刻材料为中心pdf,载《历史研究》2010年第五期, 第39-59页; 《人大复印资料·宋元史》2011年第一期全文转载。 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明代前期基层教化系统中的申明亭与旌善亭pdf,载《中华文史论丛》 2010年第四期,第243-274页。 山林之乐与仕宦之忧:《玉笥集》与元明之际士人的隐逸心态pdf,《复旦学报》2009年第3 期,第124-132页。《孟子节文事件本末考辨》,载《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秋之卷,第84-93页。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西域

每年出版4期,分别於3、6、9、12月刊行。本刊主要收录有关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及文字学之学术论文。

重整冠裳:洪武时期的服饰改革,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8卷(2014年1月) ,第113-159页。 明初的汉族元遗民,载《古代文明》2014年第一期,第58-67页。元明之际“夷夏”论说举隅:兼说清代官修书籍对明初史事的隐没与改篡,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四期,第42-49页。 再叙彝伦:洪武时期的婚丧礼俗改革,载《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四本第一分(2013年3月),第83-148页。 别华夷与正名分:明初的日常杂礼规范pdf,载《复旦学报》2012年第三期,第21-30页;《人大复印资料·明 清史》2012年第九期全文转载。 元济宁路景教世家考论:以按檀不花家族碑刻材料为中心pdf,载《历史研究》2010年第五期, 第39-59页; 《人大复印资料·宋元史》2011年第一期全文转载。 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明代前期基层教化系统中的申明亭与旌善亭pdf,载《中华文史论丛》 2010年第四期,第243-274页。 山林之乐与仕宦之忧:《玉笥集》与元明之际士人的隐逸心态pdf,《复旦学报》2009年第3 期,第124-132页。《孟子节文事件本末考辨》,载《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秋之卷,第84-93页。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丛书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是《四库全书》,这本书是在清朝的文字狱的背景下编制的,是为了巩固统治,限制人们的思想,由纪晓岚编撰,历时7年后完成。

很多书籍可以读。如果只是简单了解,初中、高中历史书已经够用。如果想研究深一些,那还得多看一些传记、史书,如二十四史、史记等。

可以在喜马拉雅听书上搜一些历史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是由黎东方、虞云国等人编制的中国历史丛书,主要包括《细说秦汉》、《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等。

语言历史论丛编辑部是干嘛的啊

西南大学《含弘论丛》编辑社是一支经验丰富、富于效率、精诚团结的队伍,自成立以来一直受到了主管领导的倾力支持和专家们的热切关注。张斌部长、肖世荣老师经常深入编辑部指导工作。目前已经出版了《含弘论丛》创刊号和《走进新农村》论文集。

历史分中国史和世界史世界史 教育部2013年排名 并列19-01-29/shtml中国史 教育部2013年排名 并列14-01-29/shtml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在非985的211里处于拔尖的位置。

直接把自己的作品发到编辑部邮箱等待其审稿即可。

  • 索引序列
  •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的丛书是
  •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
  •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西域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丛书
  • 语言历史论丛编辑部是干嘛的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