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编辑学会电子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

中国编辑学会电子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

发布时间:

中国编辑学会电子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

罗紫初——出版理论大师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评为全国编辑出版学科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学术研究方向为出版学基础理论、比较出版学。  现为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协调小组成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科研人才库入选专家,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聘请的十位湖北省新闻出版行业行风义务监督员之一。   肖东发——出版史学大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1974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留校任教近30年,1995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入《国际名人辞典》。  研究方向:出版印刷史、年鉴学、出版经营管理、传媒史等。  林穗芳——编辑大师 1951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学系,通晓16国语言。30多年来担任责任编辑共发国际政治等书稿一百几十部,此外,致力于编辑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和著作,其《列宁和编辑出版工作》一书获得首届全国编辑出版理论优秀图书奖。1990年获第二届“韬奋出版奖”。   刘杲——出版业的一面旗帜 刘杲先生曾3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他致力于研究编辑、出版现状及发展,始终牢记出版工作的神圣使命,时时处处为读者着想,规范行业行为,在出版业树立了一面严谨、精益求精的旗帜。   王振铎——编辑学的创始人之一  国内编辑学理论主流派——“编辑缔构论”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当代编辑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为河南大学教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等。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简介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筹备于1981年,1986年10月30日国家科委(1986)第0758号文批复中国科协同意成立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12月4日中国科协(1986)第418号文正式接纳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加入中国科协。1987年3月5日我会正式成立。 1987年3月5日我会第1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翁永庆当选为理事长,鲁星当选为秘书长。 1991年4月14日至18日我会第2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江苏无锡举行,翁永庆当选为理事长,丁乃刚当选为秘书长。 1995年6月15日至21日,我会第3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山东长岛召开,会议选举孙枢院士为理事长,选举何世沅为秘书长。 2000年9月11日至14日我会第4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丁乃刚当选为理事长,李军当选为秘书长。 2004年9月6日至9日我会第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丁乃刚当选为理事长,姚希彤当选为秘书长。 本会名称: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英文名称:China Editology Society of Science Periodicals 本会会员:4315人 团体会员:786个 本会组织机构:学会下设办公室和十个工作委员会:组织、学术、青年、 国际交流、科普、教育、咨询开发、网络化、地方、医学 国际组织:已加入国际科学编辑联合会 出版物:《编辑学报》 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姚希彤(主任) 张 霞 鲁平翁 郭砚青 刘智蓉 本会宗旨: 本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提倡辩证唯物主义,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奉献、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团结广大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交流经验,推动科技期刊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本会业务范围: (一)开展科技期刊编辑学的研究; (二)组织本学会的年会、专题讨论会、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三)编辑出版科技期刊相关领域的书刊; (四)开展科技期刊编辑咨询工作; (五)向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维护其合法权益; (六)宣传贯彻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法令、法规和规范; (七)培训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编务人员; (八)开展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建立与国外同行间的友好联系; (九)向有关部门推荐人才; (十)举办为会员服务的其它非营利性的业务活动。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736室 (100081) 电话:62147743(兼传真)、62103359 网址: E-mail: 。 一级还是二级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中国编辑学会教育编辑专业委员会

发起人:展江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研讨目的:致力于推动和研究中国新闻舆论监督发展会议时间:一年一度历届会议主题:第一届:新闻舆论监督与发展中中国第二届:新闻舆论监督与十六大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第三届:新闻舆论监督与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第四届:新闻舆论监督与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第五届:和谐社会目标与舆论监督使命第六届:新闻舆论监督与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第七届:中共十七大以后的新闻舆论监督第八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新闻舆论监督 主办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代出版研究所台湾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论坛宗旨:“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五届,每年一次,秉承最初设立的论坛宗旨:促进海峡两岸华文出版交流,探索华文出版学界和业界的热点问题及前瞻话题,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历届论坛主题:第一届:第二届:2006年,华文出版经营管理趋势之研究和两岸业者发挥所长之经营模式探讨第三届:2007年,华文出版走向世界第四届:2008年,华文出版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第五届:2009年,华文出版应对金融危机 主办时间:2004年3月27日主办方: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大学出版社

(根据民政部示范章程修改,经本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本会名称为中国编辑学会(英文译名为China Redactological Society,简称CRS)。第二条 本会由从事编辑工作、编辑研究的团体和个人自愿组成,是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第三条 本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照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出版方针,开展编辑理论和编辑工作的研究,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会在各项活动中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第四条 本会接受新闻出版署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第五条 本会地址在北京市。第二章 业务范围第六条 组织编辑研究活动,制订研究工作计划,举行学术讨论会、报告会,推动国内编辑研究信息的汇集与交流。第七条 组织编写编辑学、编辑业务、编辑史及编辑管理等方面的著作并推荐出版。第八条 编辑出版编辑研究的学术性刊物。第九条 组织评论出版物的编辑质量。第十条 举办编辑人员培训班、进修班及编辑业务咨询服务活动,组织评选优秀编辑论文和编辑人才。第十一条 与国外出版编辑学会建立联系,增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信息资料交流,吸取国外有用的经验,介绍我国的研究成果。第三章 会员第十二条 本会吸收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第十三条 会员条件:甲、个人会员:凡赞成本会章程,有加入本会意愿,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吸收为个人会员;(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人员;(2)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人员,工作有显著成绩、有编辑经验和研究能力、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过有见解的论文者;(3) 非专业编辑人员在研究编辑理论、编辑业务、编辑史等工作中作出成绩者。乙、团体会员:凡国家正式批准成立的出版社和独立的不属于出版社的杂志社、高等学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全国性或省一级编辑出版专业性学术研究团体和组织,赞成本会章程,有加入本会意愿者,均可加入本会为团体会员。第十四条 入会手续:个人会员: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属单位或会员(2人)介绍,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即可成为本会会员,并发给会员证。团体会员:凡符合条件的编辑出版单位及编辑学术研究团体,自愿申请,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即可成为本会团体会员。第十五条 会员的权利:(1)参加本会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2)从事编辑工作和编辑研究成绩优秀者可获得适当的赞助、支持和奖励;(3)对本会工作有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4)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5)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第十六条 会员的义务:(1)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2)维护本会合法权益;(3)接受并积极参加本会委托开展或组织的有关活动;(4)为本会反映情况,为会刊提供稿件;(5)按规定缴纳会费(团体会员中的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和高校学报,可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免缴或少缴会费;个人会员会费的交纳办法另行规定),以资助学会开展活动。第十七条 退会和除名:(1)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会,并交回会员证;(2)会员连续两年(或两次)不交纳会费或长期不参加本会活动,视为自动退会;(3)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会章程的行为,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的产生、罢免第十八条 本会会员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其职权是:制定和修改章程;选举和罢免理事;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决定本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决定终止事宜和其他重大事宜。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需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会员代表大会每届四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需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需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一年。第十九条 本会理事会是本会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若干人(含常务副会长);常务理事若干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顾问若干人。下设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第二十条 理事会的职权和工作任务:(1)执行会员代表大会决议;(2)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聘请顾问;(3)筹备会员代表大会,向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情况;(4)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5)决定设立本会所属机构;(6)决定副秘书长和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7)领导本会开展学术活动:组织举办编辑学术讨论会、报告会和编辑业务交流会,邀请国内外学者作学术报告;组织有关编辑学科的著作、论文的撰写、编辑和出版;编辑出版会刊,和各地同行交流情况和研究成果,进行学习、考察;组织评论出版物的编辑质量,提供编辑咨询服务,维护编辑人员的正当权益。(8)决定其他重大事项。第二十一条 理事会需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需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第二十二条 本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的职权,完成理事会的任务,对理事会负责。第二十三条 常务理事会需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需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常务理事会至少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时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第二十四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2)在本、团体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3)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70周岁,秘书长为专职;(4)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5)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6)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第二十五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新闻出版署并经民政部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第二十六条 本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1)召集和主持理事会、常务理事会;(2)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落实情况;(3)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第二十七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须经会员代表大会2/3以上表决通过,报新闻出版署审查并经民政部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第二十八条 本会会长为本会法定代表人。本会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第二十九条 本会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1)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2)协调、组织会内机构开展工作;(3)提名副秘书长和各机构主要负责人,请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4)决定各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5)处理其他日常事务。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第三十条 经费来源:(1)会费;(2)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3)单位和个人的赞助;(4)利息和其他合法收入。第三十一条 本会按照国家规定收取会员会费。第三十二条 本会会费用于本会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不得在会员中分配。第三十三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第三十四条 本会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 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第三十五条 本会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第三十六条 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新闻出版署和民政部组织的财务审计。第三十七条 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第三十八条 本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第三十九条 对本会章程的修改,需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代表大会审议。第四十条 本会修改的章程,需在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经新闻出版署审查同意,并报民政部核准后生效。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第四十一条 本会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第四十二条 本会终止动议需经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新闻出版署审查同意。第四十三条 本会终止前,须在新闻出版署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第四十四条 本会向民政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第四十五条 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新闻出版署和民政部的监督下,用于发展与本团体宗旨相关的事业。第八章 附则第四十六条 本章程经X年X月X日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第四十七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的理事会。第四十八条 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中国编辑学会编辑出版教育专业委员会

师曾志 新媒介赋权:在传播、行动中改变 中国财富杂志,2015年4月刊师曾志、梁天韵、杨茜茜、杨薇: 《互联网公益影响力:互联网公益:角色、功能与方向》,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2015师曾志,杨睿 从“马航失联事件”恐惧奇观看新媒介赋权下的情感话语实践与互联网治理,《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期。师曾志,杨睿, 2013年媒体生态变局与传媒人的自我救赎,《中国慈善蓝皮书(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师曾志 失控:在信息自由与信息控制之间新媒介赋权下的中国互联网治理合法性研究新京报传媒研究, 2013/12第3卷师曾志 新媒介赋权:空间、想象与救赎,北大讲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师曾志 新媒介赋权在中国慈善公益事业中的影响 善行天下,2013年第六期师曾志 新媒介赋权视阈下的国家与社会协同演进 程曼丽主编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 第八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师曾志,王帅帅 重返个体生命富生态话语的家园:微公益时代的命运共同体及公共自治,《中国慈善蓝皮书(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师曾志 公益传播如何可能 程曼丽主编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 第七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师曾志 微世界中的人类交往。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2012年5月25日师曾志,潘聪平,沈叶 新媒介赋权:一种农村电子商务实践性的社会研究——以沙集网商为例 程曼丽主编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 第六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师曾志:谁对公众舆论负责。2011年12月17日,新京报师曾志 微博下的人类灵魂:新媒体公共空间下对话与沟通的意义,收录于2011年《中国慈善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师曾志 当代网络媒介事件研究现状及分析,《中国社会报》,8师曾志 创业产业背景下大陆版权贸易开展的现状与对策,收录于《华文出版与软实力》,中国书籍出版社,8师曾志 徐娟 潘聪平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及其背景下的公益传播,收录于2010年《中国慈善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师曾志 网络媒介事件及其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6期师曾志 近年来中国网络媒介事件研究现状与意义 发表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八辑,北京: 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师曾志 “慈善秀”呼唤中国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博览群书》,2010年第1期师曾志 沟通与对话:公民社会与媒体公共空间——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 《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2期师曾志 公共传播视野下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体的角色——以汶川地震灾后救援重建为例 程曼丽主编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 第四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师曾志 北京奥运会媒体公共空间下的国家形象塑造 《对外传播》2008年第9期师曾志, 杨伯溆 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 高丙中,袁瑞军主编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师曾志 北大与南都公益基金会联手为汶川地震提供智力支持,新华社通稿,2008年7月24日师曾志 网络公民意见引来执政者关注和对话(专家评点) 瞭望东方周刊, 2008年第7期师曾志 让“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11-28师曾志 转制中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协会建构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07年“第三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论文师曾志, 杨伯溆 网络媒介事件与中国公民性的建构:互联网的意义 程曼丽主编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 第三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师曾志 推动阅读需摸透公众心理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5月10日第4版师曾志《体育时空·NBA时空》杂志案例分析,媒介方法,2007年第1期师曾志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内地版权贸易开展的现状及对策 2006年“第二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经营管理研讨会”论文师曾志, 杨伯溆 网络舆论场与我国公民性的建构 程曼丽主编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 第二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P249-263页杨伯溆、吴靖、师曾志 “创意”与“产业”:新媒介传播环境下创意产业的一些基本问题初探,南华出版通讯,2006年10月10日,第6期师曾志 我国出版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中国出版,2006年第5期师曾志 内容创新与营销创新——美国两种异军突起的新类杂志 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第7期师曾志 当前我国出版业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前沿地带:把脉转型中的中国编辑出版业 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P51—56董小英,师曾志等.奥运会与国家形象:国外媒体对四个奥运举办城市的报道主题分析.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2期,P1~9,该文新闻与传播 2005年第5期,P40~46 全文转载师曾志 没有任何借口的中国出版业,中国出版,2005年第4期师曾志 网络环境下传统学术传播模式的变革及构建 《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师曾志 关于出版传播模式的构想 程曼丽主编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 第一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P239-249页师曾志杂志的“五四情结”与市场化——市场环境下杂志的创办与运营,出版经济,2004年第12期师曾志民营出版后的出版价值观解读,中国出版,2004年第12期董小英,师曾志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媒体重塑国家形象的策略研究——国外媒体对四个奥运举办国的报道主题分析,2004年10月23-24第八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师曾志 由流向思考源头——从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1999年-2004年毕业生去向数据分析重新思考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出版,2004年第10期,47-50师曾志 从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1999年-2004年毕业生去向数据分析重新思考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国际出版教育与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师曾志美国杂志收入来源,出版参考,5,全文收入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4年第8期师曾志产、学、研要更有效结合需解决好五大问题,出版参考,1师曾志替代品与出版跟风借势现象分析 出版发行研究,2003,9师曾志从SARS报道看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视角,北大社科项目,2003年师曾志 政府如何为出版市场号脉 中国质量万里行 2师曾志, 朱环新 大学图书馆用户对电子资源的态度和利用调查分析 津图学刊, 1师曾志 网络出版对我国出版业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编辑研究《中国编辑研究》编辑委员会编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该文曾发表在中国出版, 8。2001年中国出版年鉴《中国出版年鉴 2000》也收录该文。师曾志 参加撰写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一书, 吴慰慈等编著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4师曾志,钟智锦 新闻出版类部分核心期刊编辑格式的调查研究 出版科学, 2002(2)。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索引。师曾志,王建杭 大学图书馆用户对纯电子期刊的态度与利用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等》索引。师曾志 学术电子期刊:一次调查的发现 出版参考,21师曾志 香港二楼书店解析,出版参考,20师曾志, 吴慰慈 从知识增长方式探索现代图书馆学发展方向 新千年的大学图书馆—功能、发展趋势与国际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roceedings i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ademic Librarianship in the New Millennium: Roles, Trends, and Global Collaboration) 杨勇等编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5Philip Calvert, 师曾志 Quality Versus Quantity: Contradictions in LIS Journal Publishing in C Library Management, 22:4/5(英文写作)。作者获2002年度Literati Club的“Highly Commended Award Winner”。师曾志 现代出版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出版发行研究, 6。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研究》2001索引。师曾志 影响出版企业竞争力因素的综合分析 图书情报工作, 5师曾志 网络环境下出版理念的变迁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1年第6期全文转载。师曾志 网络电子出版对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大学图书馆学报, 6师曾志 网络出版对我国出版业的影响与对策 中国出版, 8师曾志 网络电子学术期刊及其研究 出版发行研究, 6师曾志 我国书业书目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控制 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新使命—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师曾志 中华文明之光—明清国子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师曾志(参加编写) 清代目录提要 齐鲁书社, 1997师曾志(参加编写) 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师曾志 出版传播事业中把关人的地位与作用 编辑之友, 6。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1997年第11期全文转载。师曾志 文献信息资源与文献信息资源网 图书情报工作动态, 4师曾志 书评的本质与功能 图书馆论坛, 2师曾志 信息社会纸的作用与地位 情报科学技术杂志, 2师曾志 论文献的序与跋 编辑学刊, 6师曾志 对目录学核心功能的再认识 山西图书馆学刊, 5师曾志 从政府对传媒的管制看中国古代禁书 编辑之友, 2师曾志 清代乾隆时期禁书研究 编辑之友, 3师曾志 试析魏晋南北朝目录学的发展 晋图学刊, 3科研项目:作为学术传播媒介的网络期刊研究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现代出版学 教育部“十五”国家级高等教材从SARS报道看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视角,北大社科项目师曾志,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媒介转型的机理、意义与管理——以网络媒介事件为例。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奖励荣誉:《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参与编著,承担4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获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我国书业书目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 参加1998年全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并获优秀论文奖我国书业书目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控制 《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新使命—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获2000年北京大学第七届文科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Philip Calvert, 师曾志 Quality Versus Quantity: Contradictions in LIS Journal Publishing in C Library Management, 22:4/5(英文写作)。作者获2002年度Literati Club的“Highly Commended Award Winner”。师曾志 关于出版传播模式的构想 程曼丽主编,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P239-249页 “本研究论文系经中流文教基金会及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大陆青年学者基础研究奖助】补助”1996年获北京大学岗松奖教金1999年获世川良一优秀青年基金2001年获北京大学岗松奖教金2003年韩静远先生哲学教育奖助金2001年-200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2003-2004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2005年度北京大学正大奖教学优秀奖2009年《现代出版学》教材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罗紫初——出版理论大师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评为全国编辑出版学科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学术研究方向为出版学基础理论、比较出版学。现为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协调小组成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科研人才库入选专家,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聘请的十位湖北省新闻出版行业行风义务监督员之一。肖东发——出版史学大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1974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留校任教近30年,1995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入《国际名人辞典》。研究方向:出版印刷史、年鉴学、出版经营管理、传媒史等。林穗芳——编辑大师1951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学系,通晓16国语言。30多年来担任责任编辑共发国际政治等书稿一百几十部,此外,致力于编辑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和著作,其《列宁和编辑出版工作》一书获得首届全国编辑出版理论优秀图书奖。1990年获第二届“韬奋出版奖”。刘杲——出版业的一面旗帜刘杲先生曾3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他致力于研究编辑、出版现状及发展,始终牢记出版工作的神圣使命,时时处处为读者着想,规范行业行为,在出版业树立了一面严谨、精益求精的旗帜。王振铎——编辑学的创始人之一国内编辑学理论主流派——“编辑缔构论”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当代编辑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为河南大学教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等。

编辑委员会成员

期刊编委会是职教中心(党校)主任领导下的学术性群众组织。其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为公司生产经营服务的理念,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促进公司内外学术交流,为发展包钢职工培训事业作贡献。主要职责:依据学术论文审阅标准(观点、论据、逻辑性、结构),及时完成编辑部送审稿件的审阅工作。对期刊提出选题设想,对审阅后的论文提出编辑意见。协助编辑部对某选题进行组稿、审稿。 随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增强刊物的可读性,提升刊物的知名度。开展专业学术活动,组织办刊经验交流,举办期刊审读评析活动,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办刊水平。

编委会,即某一著作、教材、期刊、丛书等出版物的编辑委员会的简称。 编辑大型的或重要的出版物,如报刊、丛书、全集、文集、词典、工具书、成套教科书等,为集思广益,都成立编辑委员会,简称编委会。编委会通常由主编、副主编和若干编辑委员组成。编委会成员大多为该出版物所属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这个领域的权威人士。编委会成员的产生,由上级指派或学术团体推举,也有由出版单位聘任的。编委会负责确定所编出版物的编辑(纂)方针、编纂体例、编选范围,解决编辑过程中某些重大问题,并对出版物文稿作最后审定。在编委会领导下,还设置编辑部,从事该出版物的具体编辑(纂)事宜。

审查稿件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elfin-wood)(陈大珂)生长在温湿区域山地高海拔处、植株矮小、生长发育受阻的森林。树上附生有地衣、苔藓,以弯曲、粗矮、畸形的树木为特征。在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的山地,矮曲林成为高山和亚高山森林植被分布的上限标志。在北半球,介于高纬度北方冻原带与森林带之间,为森林冻原带,属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称卡尔群落。带内乔木矮生,高生长受到抑制,呈以下两种生活型:匍匐植物、半匍匐植物“疏林”型和“高山矮曲林”型。属后一种生活型的乔木均粗矮、弯曲、多顶。在北半球植物的水平分布中,高山矮曲林仍是森林冻原带的一种生活型表现。在高海拔森林垂直分布明显的山区,自高山冻原带往下向高山暗针叶林过渡,相应也存在一条森林冻原带。高山矮曲林为本带主要生活型和特征性的森林类型。矮曲林的北方分布界止于北纬67°科那半岛的希赛山区,海拔降至400~600米处,由库氏桦形成一条山地矮曲林带。在斯堪的那维亚山脉也有矮曲林存在。中纬度地区,矮曲林上升至亚高山。中国典型的高山矮曲林有以下两种类型:①偃松矮曲林:呈孤岛状分布于东北几个高峰:在大兴安岭,分布于白蛤蜊山(北纬59°19′)海拔1240米以上,奥库里堆山(北纬51°50′)1350米以上;在东北东部山地,分布的高度自南向北渐次降低,长白山为1900~2000米,张广才岭主峰为1250~1400米;在小兴安岭白石砬子山为1100~1160米,常生长高峰顶部平缓宽广的坡地石质土上。由于地势高,风力强劲,生境寒冷,偃松常匍匐抱石而生,主干蜿曲,形成稀疏矮曲林。张广才岭阳坡局部地段,在岩石裸露、土层瘠薄处,偃松林带呈小片生长在岳桦矮曲林之间或单株生长在稀疏的岳桦林下。②岳桦矮曲林:在东北东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升高,小兴安岭为700~1050米,张广才岭主峰为1450~1760米,长白山为1800~2000米。唯独长白山主峰,岳桦矮曲林占据数百米宽的一条带,林木一株多杆或基部分枝,林分稀疏,单层外貌,组成极纯,形成独特的景观,并成为高山冻原向云杉、冷杉林及高山落叶松林过渡带。高山矮曲林分布在高山、亚高山,这里日照强,风力大,气温低,土壤为亚高山粗骨质生草森林土,并镶嵌着亚高山草甸土,土壤瘠薄,不利于一般树木生长,只有偃松与岳桦能适应这种恶劣环境。偃松和岳桦具有抗风性强,耐生理干旱,群落稳定的特点,但林分生产力极低。由它们组成的森林处于高山地带,具有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作用。偃松球果为紫貂最喜爱的食物,岳桦林分布区生长几种石蕊为鹿的天然饲料。因此,高山矮曲林分布区,不仅是珍贵的自然保护区,而且也是良好的天然养殖场。参考书目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3。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林英)以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森林。为亚热带温暖湿润地区植被类型之一。又称“照叶林”。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中纬度(南北纬度22°~34°)的亚热带地区。包括亚洲的中国长江流域、台湾,以及朝鲜、日本列岛的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西北部大西洋的加那利与马德拉群岛;北美洲的东南端和墨西哥;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的一部分;大洋洲东岸以及新西兰的北岛等地。其中以中国长江流域的常绿阔叶林最为典型,面积也最广(见图)。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属于明显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北半球,夏季高温湿润降水丰富,通常季风越强,降水则越集中。冬季无严寒,降水少,但有时出现霜雪。东部四季较为明显。南部无冬,春夏多雨。西部干湿季明显,夏秋多雨,冬春干暖。年平均气温16~18℃(22℃),最冷月平均气温3~8℃(13℃),绝对最低气温在0℃以下,年积温(≥10℃)4500℃(最低可达4000℃)~7500℃(最高可达8000℃),无霜期210~350天。年降水量在800~2000毫米,但分配不均,主要在4~9月;冬季降水虽少,但无明显的干旱。由于夏季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亚热带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树种组成常绿阔叶林主要建群植物的叶片以小型叶为主,中型叶次之,椭圆形,渐尖,单叶占80%以上,多革质,叶表光泽,无毛茸被蜡层,叶片排列方向与太阳光线垂直;树冠上层叶片比下层具有旱生构造。树种组成主要以樟科、壳斗科、山茶科、厚皮香科、木兰科的常绿乔木为典型代表,种类相当丰富,而且常常有着明显的建群种或共建种,群落外貌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且闪烁反光。林相整齐,林冠成微波状起伏。群落中以高位芽植物为主,一般占70%以上,在成熟的群落内则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整个群落全年均呈营养生长,特别是夏季更为旺盛,色彩比较一致,只有当上层树种的季节性换叶或开花、结实时才出现嫩绿、褐黄与暗绿相间的杂色外貌。上层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及厚皮香科常绿树种的树皮厚而粗糙(厚度约1~3厘米),呈棕色或灰褐色,常有鳞片状、条沟状剥落,但也有少数种类的树皮稍薄而光滑。乔木树干挺直,分枝多在6米以上。中国亚热带东段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示意图群落的内部结构可明显地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发育较好的乔木层可分为2~3亚层,第一亚层高度在16~20米,很少超过25米;树冠多相连续,郁闭度在7~9左右。多为壳斗科的常绿种类,胸径常在20~45厘米之间。灌木层可分为2~3亚层,比较常见的灌木为厚皮香科、山茶科、樟科、杜鹃花科、茜草科、乌饭树科、野牡丹科和紫金牛科的常绿灌木。草本层以常绿的草本为主,常见有蘘荷科、莎草科、禾本科及蕨类等草本植物。在亚洲和非洲西北部的常绿阔叶林中蕨类植物较为丰富。藤本植物以常绿木质的中、小型藤本为主,粗大和扁茎的藤本极少。在中国中部亚热带南部及南部亚热带还有扁平叶型的裸子植物买麻藤出现,表示其与热带的密切联系。附生植物以地衣、苔藓为主,次为有花植物和蕨类。与热带雨林相比,乔木一般均无板状根、茎花及叶附生等典型现象,仅于中部亚热带南部和南部亚热带的季雨常绿阔叶林中,少数乔木树种具有小型板状根及叶附生苔藓植物,时有树蕨出现,但生长不良。常绿阔叶林中常伴生具有扁平叶型或扁平枝叶的常绿裸子植物,这些针叶树生态上与常绿阔叶树很相似,除具有光泽而扁平叶片或扁平线形叶片之外,大部分的针叶树叶片在小枝上排列呈假羽状复叶状,并与光线垂直,如紫杉属、榧属、粗榧属、白豆杉属、杉木属、竹柏属、油杉属、铁杉属、黄杉属、红杉属、扁柏属、银杉属、建柏属等。日本西南部(九洲、四国)及中国山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当地称为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以栎属和栲属组成。非洲的常绿阔叶林以加那利群岛的月桂树林较为典型,组成以樟科树木占优势。北美的常绿阔叶林以佛罗里达半岛为典型,占优势的树种为弗吉尼亚栎、樟叶栎、黑栎、樟属等。南美洲以智利的瓦尔的维亚以南(约南纬40°)的暖温带常绿雨林,其繁茂程度,几乎与热带雨林相似,是由亚南极常绿的假山毛榉所组成,并有大量的针叶树,如南雪松、竹柏、南洋杉等。大洋洲东岸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从昆士兰往南至塔斯马尼亚以桉树为最显著,并有榕树、樟、石栗、南极山毛榉和南极树蕨等。新西兰的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北岛,除有6种南极山毛榉之外,并有木犀科、樟科等树种。植被演替湿润亚热带植被演替包括向上发展(进展演替、顺向发展)和向下发展(逆行演替、逆向发展)两个方面。常绿阔叶林是湿润亚热带地区植被向上发展的顶极植被类型,是亚热带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既是亚热带地区相对稳定的最高级植被类型,其生物生产量比较高,资源相当丰富,又是湿润亚热带地理景观生态平衡的具体表现。这种常绿阔叶林一旦遭到人为砍伐或连续破坏之后,就会引起原来的森林生态环境迅速发生变化。在不受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砍伐迹地上立即被强阳性的先锋树种所侵入,也还能够经过萌生的灌丛与马尾松、拟赤杨、枫香、山槐、白栎等阳性树种以及一些萌生常绿树种等形成为针阔叶混交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如果不再受人为的干扰,这些过渡阶段的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或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就会随着时间的进展,森林环境的改善,可以逐渐恢复为次生的常绿阔叶林。另一方面就是向下发展,原生或次生的常绿阔叶林继续不断遭到破坏或者刀耕火种等人为影响,在亚热带雨量充沛而且降雨相对集中的严重情况下,极易引起水土流失,以致于土壤瘠薄,便形成为荒山草地植被,甚至变成光山秃岭,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连强阳性的马尾松也难于自然演替,人工造林则更困难。常绿阔叶林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及真菌类资源,如中国的杉木、黄杉、松、红豆杉、楠、樟、檫、檀、花榈木、栎、竹类等优良用材树种;茶树、油茶、油桐、漆树、柑、橘、橙等经济树种;香菇等菌类:金丝猴、断尾猴、猕猴、云豹、熊猫、小熊猫、华南虎、金猫、麋鹿、梅花鹿(南方亚种)、獐、麂、白鹇等珍贵动物。参考书目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3。

草原,湿地,乔木,森林,冰原

  • 索引序列
  • 中国编辑学会电子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
  • 中国编辑学会教育编辑专业委员会
  • 中国编辑学会编辑出版教育专业委员会
  • 编辑委员会成员
  •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