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文字学报第九辑

中国文字学报第九辑

发布时间:

中国文字学报第九辑

1.《甲骨文和纳西东巴文比较研究》,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项目,1993-1995年。2.《纳西东巴文研究》,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科项目,1997-1999年。3.《先秦汉语词汇研究》(与蒋宗福教授共同主持),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项目,1993-1995年。4.《甲骨文语法研究》,重庆市“九五”社科项目,1999-2001年。5.《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研究》,教育部“十五”人文社科项目,2001-2004年。6.《孟子词典》(主编),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2001-2002年。7.《明史全译》(与毛远明教授共同主持),332卷,为许嘉璐先生主持的《二十四史全译》的一种,2001-2002年。8.礼类儒典编纂与研究(与毛远明教授共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子项目,2004-2006年。9.《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语言文字研究》,重庆市“十一五”社科重点项目,2006-2008年。10、《俄亚、白地东巴文调查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2009年。 专书1、《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2、《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3、《论语词典》,副主编,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年。4、《尚书正义》(点校,独立),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5、《谷梁传注疏》(点校,合作),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6、《礼记正义》(点校,合作),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7、《明史全译》(主编,合作),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主要论文甲骨文、金文研究1、《“全汉字”甲骨文字族浅论》,《西南师大学报》1992年古籍整理与研究专刊。2、《关于甲骨文语料库的几个问题》,1993年《海峡两岸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现代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3、《两周金文韵文和先秦“楚音”》,《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2期。4、《甲金语法札记三则》,《古汉语研究》1995年2期。5、《甲骨文“我”有单数说》,《古汉语研究》1996年2期。6、《甲骨语言的性质及其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价值》,杭州大学《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7、《甲骨文动词和介词的为动用法》,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0年。8、《甲骨文语序问题札记二则》,《古汉语研究》2000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2期转载。9、《甲骨文单个祭祀动词句的转换和衍生》,《语言研究》2002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9期转载。10、《甲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古汉语研究》2002年4期。11、《甲骨文的词头“有”》,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五辑,巴蜀书社,2002年。12《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13、《甲骨文动词和介词的为动用法和祭祀对象的认定》,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又收入《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4、《甲骨文双宾语句研究》,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15、《甲骨文存现句述要》,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16、《卜辞词语补释》,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17、《甲骨文和商代金文比较研究示例》,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18、《甲骨文和〈尚书?商书〉比较研究示例》,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19、《甲骨文的“至于” 》,《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一期,商务印书馆,2003年。20、《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的语料价值》,收入《花园庄东地甲骨论丛》,台湾圣环图书有限股份公司,2006年7月。21、《语法研究与卜辞训释》,《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期。22、《甲骨文“暨”有连词说》,2004年安阳中国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3、《〈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疾”字》,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河北大学,2005年7月。纳西东巴文研究1、《〈纳西东巴字和甲骨文比较研究〉质疑》,《云南民院学报》1988年3期,又收入《东巴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2、《纳西东巴文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云南民院学报》1990年1期。3、《甲骨文、纳西东巴文的合文和形声字的起源》,《中央民院学报》1990年1期。4、《东巴形声字的类别和性质》,《中央民院学报》1992年4期。5、《汉古文字、纳西东巴字注音式形声字比较研究》,《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学术丛刊。6、《纳西东巴字、汉古文字中的“转意字”和殷商古音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4期。7、《纳西东巴古籍整理与研究刍议》,收入《传统文化与古籍整理研究》,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8、《纳西东巴形声字、假借字音近度研究》,《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9、《纳西东巴形声字研究纲要》,《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七十辑,1995年。10、《纳西东巴字多音节形声字音近度研究》,《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1、《纳西东巴字字和字组的划分及字数的统计》,收入《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2、《〈纳西东巴象形文字辞典说略〉补正》,《辞书研究》1999年4期。13、《纳西东巴字单音节形声字研究》,收入《语言文史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4、《乾隆〈丽江府志略?方言〉记略》,收入《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 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5、《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的考察》,《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2001年),又收入《玉振金声探东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6、《纳西东巴字多音节形声字研究》,《语言学论丛》第2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17、《一封最新的东巴文书信》,收入《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18、《纳西东巴文本有其字假借原因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1期,又收入《文字学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2004年。19、《从纳西东巴文看甲骨文研究》,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20、《东巴文化研究断想》,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21、《纳西东巴文象形字研究》,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22、《纳汉文化交流和纳西东巴字的历史层次》,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23、《〈纳西象形文字谱?常用词汇〉订补》,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24、《〈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字典说略〉补正》,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25、《纳西东巴经〈延寿经〉释文示例》,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26、《杨著〈摩些文多巴字及哥巴字汉译字典〉述略》,《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期。又收入《丽江第二届国际东巴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27、《东巴文〈祭天古歌〉译释》,收入《庆祝刘又辛教授80诞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5年。28、《〈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纪年经典述要》,收入《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文出版社,2005年。29、《关于哥巴文字源考证的几点看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六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30、《丽江黄山乡纳西语汉字祭文译释》,《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6月。31、《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贺词二则译释》,《文字学论丛》第三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7月。32、《和才东巴文题词译释》,《中国文字研究》第七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33、《〈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年号纪年经典》,《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期。34、《东巴文卖拉舍地契约译释》,《中国文字学报》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35、《纳西东巴文地契研究述要》,收入《一生有光??周有光先生百年寿辰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2006年。36、《东巴文研究材料问题建言三则》,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第二次中青年语言学者论坛论文,2004年5月。收入会议文集,待刊。37、《纳西东巴文六书概说》,陆宗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中国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年9月。收入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辑,待刊。38、《〈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花甲纪年经典》,收入《庆祝唐作藩教授80寿辰论文集》,待刊。39、《东巴生年校订四则》,重庆市语言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2005年12月。收入丽江师专民族研究所论文集,待刊。40、《〈木氏宦谱〉纳汉对音中的明代丽江汉语方音》,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九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年8月?南京大学。收入会议文集,待刊。41、《纳西东巴文疑难字词考释举例》,中国语言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2006年8月,河北师范大学。收入《中国语言学报》第13期,待刊。42、《白地阿明灵洞东巴文题词译释》,收入《庆祝刘叔新教授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待刊。43、《东巴文白地买山契约译释》,中国语言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暨第2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6月,宁夏大学。44、《丽江东巴文残砖契重考》,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45、《纳西东巴文生肖纪日中的khv55》,第38届国际汉藏语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年10月,厦门大学。46、《纳西东巴文形近字、同形字释例》,第三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年8月,河南大学。47、《水书和纳西东巴文、汉古文字的初步比较》,水书文化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年1月,都匀。48、《纳西汝卡东巴文信件译释》,中国文字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2007年8月,陕西师大。音韵、方言及其他1、《初唐四杰诗韵》(合作),《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2、《重庆话的附缀形容词》,《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3、《〈说文解字〉的复音词》(合作),《西南师大学报》1987年1期。4、《重庆话名词的重叠构词法》,《语言学论丛》第十五辑,商务印书馆,1988年。5、《重庆话非名词词类的重叠形式》,《西南师大学报》1990年3期。6、《重庆方言的“倒”和“起” 》,《方言》1990年3期。7、《“新说文解字”识字教学法质疑》,《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增刊。8、《文字起源二源说质疑》,《达县师专学报》1994年1期。9、《〈老子〉用韵研究》,《西南师大学报》1995年1期。10、《中华版阮刻〈尚书正义〉音切勘误》,《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11、《〈蜀语〉今踪》,收入《李实学术研讨会文集》,语文出版社,1996年。12、《〈尚书正义〉点校札记》,《西南师大学报》2002年4期。13、《“亡其”小议》,云南大学《思想战线》2003年6期。14、《南江方言词语选释》,第二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0年11月,重庆。15、《敦煌〈尚书〉残卷中的副词“亡”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2002年8月,新疆师大。16、《说“立成”?? 〈明史〉词语札记一则》,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2004年10月,广西师大。

1、《广韵双声叠韵联绵字的语音研究》,商务印书馆《语言字论丛》十七辑,1992  2、《试论段玉裁含韵说》,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92-8转载  3、《试论陈澧〈切韵考〉辨析重组方法的得失》,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94-2转载  4、《顾炎武对入声的认识及其影响》,《语文研究》2  5、《论南北朝卿字》,《古汉语研究》2  6、《试论汉字一形多音义》,《汉字文化》1  7、《〈玉篇零卷〉年代释疑》,《天津师大学报》3  8、《麟和汉民族历史文化》,《汉字文化》3  9、《从〈玉篇〉反切比较论中古时期的标准音》,《天津师大学报》5  10、《〈说文·鬼部〉字所反映的汉民族鬼神文化》,《汉字文化》2  11、《爹字二音考》,《辞书研究》,3  12、《〈说文〉·汉民族鬼神文化》,《说文学研究》1  13、《汉字学概说》增订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2  14、《<广韵>双声叠韵联绵字的语音研究》,《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版   15、《试论段玉裁的合韵说》,《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版   16、《试论陈澧<切韵考>辨析“重纽”方法的得失》,《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版   17、《顾炎武对入声的认识及其影响》,《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版   18、《从<玉篇>反切比较论中古时期的标准音》,《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版   19、《“爹”字二音考》,《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版  20、《汉字部首法取部位置的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08/15   21、《新版<辞海>的归部研究》,《说文学研究》,2008年6月  22、《西学东渐的中国语言学五十年》,《语言学论丛》,2008年11月  23、《异体字歧形偏旁研究》,《中国文字学报》(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12月  24、《与语文教学》,《语文建设》,2009年第7期  25、《GB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专著),语文出版社 ,2009年4月  26、《说文》转注诸说辩证 《汉语的历史探讨》 2011-1  27、谈谈与汉字部首归部相关的汉字切分问题 《语文建设》 2011年第3期  28、秦汉时期的汉字字序法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  29、汉字归部规则要科学实用 《语言文字报》 2011-4  30、国语运动与汉字检字法改革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  31、说文“从某”的部首法意义 《基于本体特色的汉语研究》 2011-10-1  32、《说文》转注说 《说文学研究》第六辑 2012-6-1  33、秦汉时期汉字字序法概说 《文字学论丛》第六辑 2012-6-1  34、《说文》“从某”承载的汉字部首法内涵 《中国文字学报》第四辑 Aug-12  35、《说文解字》“同意”说 语言科学 2012年第5期

中国方言学报第九期

我是湖南人,我在苏州做农民工,谢谢你那么喜欢我们湘语,很多人误以为湘语是小姐和农民工语言,的确小姐是四川和我们湖南最多,导致误会,你对湘语很有兴趣可以网上找,有很多资料,网络大把

《弛化:探索吴江次清分调的原因》(合作),《中国语文》2009年第3期《嘉善方言的气流分调》,《语言研究》,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杭州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方言》,2007年第1期《嘉善方言的声调》,《中国方言学报》(创刊号),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期《现代汉语的“-头”》,《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杭州方言儿缀的修辞功能》,《修辞学习》,2006年第2期《浙北吴语里的“霍”》,《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嘉善方言音系》,《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宋室南迁和杭州话的形成》,《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地理语言学视角下的杭嘉湖方言》,《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语言接触和杭州方言的文白异读》,《人类语言学在中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语言学概论>课堂教学再认识》,《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吴语语音研究综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浙西北官话说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关于书信的语体和风格问题》,《中文教育》(香港),2002年第2期《内地小学语文新教材中的“儿”》,《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4年第3期《浙北杭嘉湖方言的音韵特点》,《开篇》(日本)25期,好文出版,2006年《浙江的蚕桑习俗》,《浙江月刊》(台湾)第三十八卷十二期(总号452期)2008年

中国文字学报第二辑

1、一种描述古汉字字形的计算机技术,周晓文,李勇,1997年5月,“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北师大出版社2、《古代汉语》计算机教学辅助系统软件的设计与研制,周晓文,李国英,1995年7月,“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 国际会议论文集”3、《说文解字》计算机研究系统与各类属性的测查,王宁,周晓文,齐元涛,杨宏,1995年,“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 国际会议论文集”4、以计算机为手段的汉字构形史研究,王宁,周晓文,《中国文字研究》(第二辑),2001年10月5、现代教育技术在传统汉语言文字学领域的应用,周晓文,宋继华,“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5期,总第79期(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6、《古代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初探,周晓文,李国英,“语言文字应用”1996,2期(一级学科刊物,折算5篇)7、“古籍数位化的重要里程?北师大完成小篆字形字库的建立”,汉学研究通讯(台湾),1998,第17卷第三期(总号第67期)8、“识字教学软件制作中的汉字学理念”,周晓文、李国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6期,总第135期9、“古文字字库的设计与实现”,周晓文,商务印书馆,《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第一辑》2003年10月10、“古文字字形的网络实现”周晓文 童国兴 新亚论丛 2004年第一期 6 P264-272著作信息:2000年5月出版《小篆字库》光盘,出版单位:北京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文字国》光盘,出版单位:北京电子出版物出版中心 《文字国》香港版,香港大学课程学系,香港语文基金赞助 2000年12月《格律诗小宝典》,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1年10月

一 语言文字研究风马牛不相及又一解 语文学习1987: 《说抱薪救火》商榷中国语文天地1987: “昭假”新解四川大学学报1988: 论“唯S是(之)P”句型烟台大学学报1989: 释“取与”“负”“论”中国语文天地1989: “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汉语研究1989: 也谈人称代词“其”中国语文1990: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题烟台大学学报1990: 马王堆汉墓帛书重文号释例 文献1990: “疑问词及指示代词+其”释例烟台大学学报1991: 论“V于(乎)O”结构烟台大学学报1992: 古书的普通话今读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36期(6) 古汉语词语杂考古汉语研究1993: 汉语系词研究评议烟台大学学报1993:五笔号码检字法图书馆学研究1994: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国人文科学(韩国)13辑(12) 成语另解二则 辞书研究1994: 东州考 文献1995: 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可不必中国语文1996: 汉语词汇复音化新探烟台大学学报1995: 成语正义二则 古汉语研究1995: 《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清华学报(台湾)1995: 万物何以称为“东西” 文史知识1997: 词汇规范应以从众和需要为根本原则 语文建设1997: 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7) 《金瓶梅》词语拾诂烟台大学学报1997: 何为“垂天之云”?学语文1998: 古汉语词语辨析三则 古籍研究1999: 解释古籍须多方斟酌 古汉语研究1999: “画饼充饥”如何画?学语文1999: 论训诂学的学术原则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1)伍子胥事迹的新发现社会科学战线2000: “杜撰”语源考 古汉语研究2000: “子”为尊美之称探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10) “解手”与“胡豆”释名辞书研究2001: “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 寻根2001: 《语文学论集》阅读札记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3) 《小尔雅》异文研究 文字学论丛第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 《小尔雅》文字讹误辩正语言研究2002: 《小尔雅》疑难义训溯源烟台大学学报2002: 箭靶中心何以称“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 何为“偏讳”?烟台大学学报2003: 论词例求证法语言研究2003: 《汉语大词典》词义溯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巴蜀书社 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 说文学研究第1辑,湖北:崇文书局《小尔雅》研究史纲清华学报(台湾)新33卷第1期,《说文》辨证五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亚父”为古代楚方言称谓说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释化 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 谈义源研究的价值南开语言学刊2005: 论语境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 论对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06: 论异文求义法语言研究2006: 龟鸭王八语源考中国文化研究2006:《说文通训定声》评议 说文学研究第2辑,湖北:崇文书局 煤的词义演变与古代民俗文化学刊2006: 枢之本义考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说文》小札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1259 论文化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巴蜀书社“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 南开语言学刊2007:临夏话中叠音词的音变现象 金秋集——刘叔新先生南开执教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论因声求义法长江学术2008: 汉语词源求证举例 民族语文2008:“亚父”即“阿父”说——兼论词头 文字学论丛第四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阿”的出现时代论因形求义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十辑,大象出版社训诂方法的现代拓展:异语求义法 南开语言学刊2008:《〈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汉语史学报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析疑解惑求真务实——评《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文化学刊2009:《史记》疑难词语解诂 古汉语研究2009:词例求义法新论——兼谈相因生义说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09:论名字求义法励耘学刊2010:论方言求义法燕赵学术2010春之卷《汉语大词典》光盘版与纸质版的区别 辞书研究2010:古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10:“黄花闺女”与“露马脚”探源 民族艺术2010:说“文”红树林(中学生版)2010:说“年”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1-论连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11:1 说“天”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4  说“案”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5  论连文求义法 长江学术2011:1  古代诗文中“车轴”的喻义, 古典文学知识2011:6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索隐 汉语史学报第1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2  为什么说“黄花菜都凉了” 咬文嚼字2012:3  物品称“东西”探源 长江学术2012:3  “也”有女阴义 寻根2012:3  赤条条、光棍、吊儿郎当、二郎腿、吊膀子考源 励耘学刊2012:1  释“字”“船”“盛”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2  词汇生动化及其理论价值——以“抬杠”“敲竹杠”等词为例 南开语言学刊2012:1  论文例求义法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中国文字学报第十一辑

一、专著1、《殷墟甲骨断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2、《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李学勤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3、《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2月。4、 《文子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7月。二、工具书1、《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2、《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3、《甲骨金文字典》(与常正光,方述鑫合作),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三、论文1、《卜辞中的土、河、岳》,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 2、《释小甲》,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3、《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1期。4、《嘉鼎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1983年11月。5、《小屯乙十一基址与M238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6、《“非王卜辞”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7、《殷墟甲骨断代与殷墟考古》《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四十四辑,1989年。8、《宾组卜辞的时代分析》,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6月。9、《殷墟甲骨分期新论》(与李学勤合作),《中原文物》1990年3期。10、《殷墟地层与甲骨分期》(与李学勤合作),《文博》1990年6期。11、《徐中舒先生传略》,《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12、《屯南2384甲骨与历组卜辞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13、《 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他》,《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14、《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1期。15、《宜侯夨簋与吴文化》,《炎黄文化研究》1995年第2辑。16、《殷代卜法新探》,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17、《从“上甲廿示”卜辞看历组卜辞的时代》,罗世烈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10月。18、《也谈子犯编钟的“五月初吉丁未”》 ,《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1日,第三版。19、《司徒逼簋考释及相关问题》,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20、《安阳小屯东南灰坑55H1的绝对年代》,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21、《徐中舒先生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22、《保卣新解》,《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23、《周公摄政考》,《文史》第45辑,中华书局,1998年9月。24、《国学大师徐中舒先生》,《文史知识》1998年第10期。25、《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26、《高山仰止》,《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27、《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28、《关于西周金文月相的一点意见》,《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2期(夏之卷)。29、《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文物》1999年第6期。30、《指事说》,《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1、《殷代日界小议》,《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32、 《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33、《新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34、《西周铜簋年代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35、《伯懋父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6、《历组卜辞“日月有食”“日、月有 ”卜骨的时代位序》,《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37、《历组卜辞补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10月。38、《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39、《晋侯苏钟年代浅议》,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40、《班簋补论》,文集编委会编:《追寻中华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41、《西周金文所见夷厉二王在位年数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42、《周初的殷代遗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43、《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4、《西周金文中的“贾”》,《考古》2003年第2期。45、《〈尚书〉研究的新成果》,《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46、《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中原文物》2003年第3期。47、《读楚简随记》,《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48、《读〈战国楚竹书﹙一﹚〉随记三则》,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81–82页。49、《周伐猃狁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50、《六帝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51、《逨器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博物馆主办:《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52、《古文字材料在古书释读中的重要作用举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53、《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铜方鼎笔谈》,《文物》2005年第10期。54、《上博简〈民之父母〉对读〈礼记·孔子闲居〉》,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55、《三门峡虢季墓新考》,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98—201页。56、《虢国东迁考》,《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57、《上博竹书〈孔子诗论〉札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58、《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2期。59、《〈孔子诗论〉随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60、《〈郭店楚简〉札记四则》,《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61、《觉公簋年代管见》,《考古》2008年第10期。62、《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札记》,《语文知识》2009年第2期。63、《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知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15页。

中国文字学报第十二

一 语言文字研究风马牛不相及又一解 语文学习1987: 《说抱薪救火》商榷中国语文天地1987: “昭假”新解四川大学学报1988: 论“唯S是(之)P”句型烟台大学学报1989: 释“取与”“负”“论”中国语文天地1989: “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汉语研究1989: 也谈人称代词“其”中国语文1990: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题烟台大学学报1990: 马王堆汉墓帛书重文号释例 文献1990: “疑问词及指示代词+其”释例烟台大学学报1991: 论“V于(乎)O”结构烟台大学学报1992: 古书的普通话今读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36期(6) 古汉语词语杂考古汉语研究1993: 汉语系词研究评议烟台大学学报1993:五笔号码检字法图书馆学研究1994: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国人文科学(韩国)13辑(12) 成语另解二则 辞书研究1994: 东州考 文献1995: 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可不必中国语文1996: 汉语词汇复音化新探烟台大学学报1995: 成语正义二则 古汉语研究1995: 《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清华学报(台湾)1995: 万物何以称为“东西” 文史知识1997: 词汇规范应以从众和需要为根本原则 语文建设1997: 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7) 《金瓶梅》词语拾诂烟台大学学报1997: 何为“垂天之云”?学语文1998: 古汉语词语辨析三则 古籍研究1999: 解释古籍须多方斟酌 古汉语研究1999: “画饼充饥”如何画?学语文1999: 论训诂学的学术原则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1)伍子胥事迹的新发现社会科学战线2000: “杜撰”语源考 古汉语研究2000: “子”为尊美之称探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10) “解手”与“胡豆”释名辞书研究2001: “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 寻根2001: 《语文学论集》阅读札记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3) 《小尔雅》异文研究 文字学论丛第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 《小尔雅》文字讹误辩正语言研究2002: 《小尔雅》疑难义训溯源烟台大学学报2002: 箭靶中心何以称“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 何为“偏讳”?烟台大学学报2003: 论词例求证法语言研究2003: 《汉语大词典》词义溯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巴蜀书社 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 说文学研究第1辑,湖北:崇文书局《小尔雅》研究史纲清华学报(台湾)新33卷第1期,《说文》辨证五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亚父”为古代楚方言称谓说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释化 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 谈义源研究的价值南开语言学刊2005: 论语境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 论对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06: 论异文求义法语言研究2006: 龟鸭王八语源考中国文化研究2006:《说文通训定声》评议 说文学研究第2辑,湖北:崇文书局 煤的词义演变与古代民俗文化学刊2006: 枢之本义考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说文》小札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1259 论文化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巴蜀书社“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 南开语言学刊2007:临夏话中叠音词的音变现象 金秋集——刘叔新先生南开执教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论因声求义法长江学术2008: 汉语词源求证举例 民族语文2008:“亚父”即“阿父”说——兼论词头 文字学论丛第四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阿”的出现时代论因形求义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十辑,大象出版社训诂方法的现代拓展:异语求义法 南开语言学刊2008:《〈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汉语史学报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析疑解惑求真务实——评《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文化学刊2009:《史记》疑难词语解诂 古汉语研究2009:词例求义法新论——兼谈相因生义说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09:论名字求义法励耘学刊2010:论方言求义法燕赵学术2010春之卷《汉语大词典》光盘版与纸质版的区别 辞书研究2010:古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10:“黄花闺女”与“露马脚”探源 民族艺术2010:说“文”红树林(中学生版)2010:说“年”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1-论连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11:1 说“天”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4  说“案”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5  论连文求义法 长江学术2011:1  古代诗文中“车轴”的喻义, 古典文学知识2011:6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索隐 汉语史学报第1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2  为什么说“黄花菜都凉了” 咬文嚼字2012:3  物品称“东西”探源 长江学术2012:3  “也”有女阴义 寻根2012:3  赤条条、光棍、吊儿郎当、二郎腿、吊膀子考源 励耘学刊2012:1  释“字”“船”“盛”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2  词汇生动化及其理论价值——以“抬杠”“敲竹杠”等词为例 南开语言学刊2012:1  论文例求义法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一、《古文字研究》 中华书局二、《中国文字》 《中国文字 新》 艺文印书馆三、《中国文字研究》 (李圃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四、《中国古文字研究》五、《中国文字学报》

  • 索引序列
  • 中国文字学报第九辑
  • 中国方言学报第九期
  • 中国文字学报第二辑
  • 中国文字学报第十一辑
  • 中国文字学报第十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