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目录图片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目录图片

发布时间: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目录图片

1 、《从阮籍的身世个性看其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象》,《贵州社会科学》,独著,2004年第2期。2 、《论〈诗经·桧风〉的创作时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独著,2004年第3期。3 、《原型与象征:〈楚辞·招魂〉主旨新探》,《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独著,2004年第3期(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4年第五期转摘要点)。4 、《魏晋陈留阮氏及其家学家风考论》,《天中学刊》,独著,2004年第4期。5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兼与宁稼雨先生商榷》,《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6、《曹丕〈柳赋〉创作背景及时地考辨》,《古籍研究》,独著,2004年卷下(总第 46 期)。7、《孙盛若干生平事迹及著述考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03期。8、《论孙绰的文学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年第五期。9、《论永嘉中原南渡士族与东晋文学发展之关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10、《论清谈文化与东晋门第之关系》,《天中学刊》,2008年第6期。11、《〈西洲曲〉产生的地理环境考释》,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2、《20世纪以来〈洛阳伽蓝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13、《〈洛阳伽蓝记〉的作者及创作年代辩证》,《江汉论坛》,2009年第10期。14、《〈洛阳伽蓝记〉从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4期。15、《〈洛阳伽蓝记〉与北魏洛阳的佛教文化》,《文史知识》,2010年第6期。16、《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以洛阳为例》(合著),《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17、《谢混年岁及仕历补证》,《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本刊是由洛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3、4、6期为人文社科版;2、5期为自然科学版,刊载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诚邀海内外学者和学术新秀赐稿。 自创刊以来,本刊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刊出大量促进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等学科发展的文章。本刊的用稿原则是:理论观点有新见,学理探讨有深度,研究资料有新证。提倡简明扼要的文风,也欢迎论题重大、言之有物的长文。刊物按学科设置栏目,另有“河洛文化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国古典解释学”、“女性文学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等专栏,并有“学术平台”刊载精彩短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为大16开本,每期内文176页,定价12元。期印数1500册。国内发行自办,国外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代理。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奖、河南省高校学报优秀一等奖。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入期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有关网络传播,成为在教育界、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期刊。1990年,发表的论文被人大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1篇,《世界图书》1991年第8期专题文献将本刊列入“我国社会科学常用期刊”,全国排序第199位。1995年,被二次文献摘转的篇数和在同类期刊所居名次逐年攀升。1996年12篇,居全国师专学报第16位;1997年14篇,居第10位;1998年28篇,居第4位;1999年19篇,居第3位;2000年16篇,居第2位。2000年,参与全国师范大学学报排序,居第33位,在全国师院学报中居第6位。

用百度学术检索,查找到需要文献,点击文献名下方的“引用”查看参考文献,在参考文献中就看到了页码,例如: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目录

■ 迁移与教学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特点(相同要素说);2、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情境性理论);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5、学习策略的水平;6、智力与能力;7、教师的指导。【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本刊是由洛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3、4、6期为人文社科版;2、5期为自然科学版,刊载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诚邀海内外学者和学术新秀赐稿。 自创刊以来,本刊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刊出大量促进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等学科发展的文章。本刊的用稿原则是:理论观点有新见,学理探讨有深度,研究资料有新证。提倡简明扼要的文风,也欢迎论题重大、言之有物的长文。刊物按学科设置栏目,另有“河洛文化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国古典解释学”、“女性文学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等专栏,并有“学术平台”刊载精彩短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为大16开本,每期内文176页,定价12元。期印数1500册。国内发行自办,国外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代理。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奖、河南省高校学报优秀一等奖。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入期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有关网络传播,成为在教育界、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期刊。1990年,发表的论文被人大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1篇,《世界图书》1991年第8期专题文献将本刊列入“我国社会科学常用期刊”,全国排序第199位。1995年,被二次文献摘转的篇数和在同类期刊所居名次逐年攀升。1996年12篇,居全国师专学报第16位;1997年14篇,居第10位;1998年28篇,居第4位;1999年19篇,居第3位;2000年16篇,居第2位。2000年,参与全国师范大学学报排序,居第33位,在全国师院学报中居第6位。

这个整理起来是比较费时间的。我知道,眼科研究是中文核心期刊。医学类的可以找时间整理下。

核心期刊没有省级之分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目录查询

要建立一个新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另一方面,新课程的核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传统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最显着的特点是不同的,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我们积极推动学生,我们仍然坚持我们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老师和“尊严”,一所学校的师生关系还没有被释放令人震惊的事实和数字:3%的学生被罚站,6%的好学生功课老师已经教了15年,在心脏的领导和同事如何你,致力于骨干教师,并率只有9%的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独立,这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是迫在眉睫!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民主BR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最好的条件来发挥民主的民主化,建立民主的思想教育,要求教师平等的,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教师和不同的教育职责和任务,但状态的学生是平等的。这意味着,在许多方面,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学业成就的学生,但教师眼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意味着,教师是“权威”,“人”的讨论真理的学生,谁不参加共同进步,老师的眼睛,伸出援助之手,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是豁达的心,真诚的态度,热情感,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学生,分为3369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和正义,不会因为学生的家庭,学生的智力,个性,有趣的和差异的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学生必须学会包容和接纳,宽容,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自尊是一种特殊的个性。老师宽容人的角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在内部深度公差学生的教师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空间开拓自己的特殊行为判断和错误的见解,有效的教育和培训能力;公差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性格,文化,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宽容,尊重个性发展特点,学生展示自己的宽松的环境,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宽容,尊重学生的人格的自我发展。自由主义的教师,教师给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在非原则问题上,退一步海阔天空喜悦,教师对待学生的宽容意味着对学生的宽容,他的教育思想更深入的教育手段比较成熟的教师,科学发展观的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你坐在你的笑容瓦和指针牛顿,爱迪生。“尊重学生们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学习了基本的差异松散的纪律的学生,但也试图找到他们的光泽,闪闪发光的变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当你面对烦恼,家庭和社会,当你面对的是一个“严重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指责,批评,抱怨,激励表彰奖励将被替换另一个。 例如,一个数学老师,活跃的学生功课是特批,这种分配不是很多,我想留在五个工作,但考虑到你的感受,我离开你的三个问题。 (事实上??,他只是想留三),一名学生说:老师,你仍留有5。老师说,好吧,我离开你完成的工作,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可以考虑的结果,大多数学生完成了一流的五个问题。后来,老师大加赞美,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做好,没有做功课的现象大大减少。 />

[参考文献][1]东方兰论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J]文学研究,1940,(5):[2]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3]方平莎士比亚“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J]名作欣赏,1995,(1):[4]郭华敏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110-113,[5]贺祥麟莎士比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6]华泉坤 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46-52,[7]亢西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8]李蕾《暴风雨》情节的深层隐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77-80,[9]彭镜禧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集[C]台湾:猫头鹰出版社,[10]邵旭东 王忠祥《暴风雨》的主题及其它[A]阮坤莎士比亚新论—武汉国际莎学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李伟民; 何处是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哈姆莱特形象认识辨析 [J];四川戏剧; 2003年06期姜桂栩;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基督教文化视角检视 [J];文史哲; 2003年05期于凤保;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 [D];安徽大学; 2007年陈敦;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05期李玉莲;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89年04期肖四新;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解读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王本朝; 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4期从丛;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5期从丛; 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01期赵晓梅;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创作 [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1期王鹏;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忏悔母题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李伟昉; 莎士比亚与《圣经》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黄龙; 莎士比亚文艺观溯源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01期Frye, Roland Mushat; Shakespea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M];; 1963年李伟民; 莎士比亚研究——构筑起心灵的家园——兼评张冲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J];外语研究; 2007年02期李伟民; 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01期焦晓燕; 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 [D];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钱佼汝; 小写的后现代主义:点点滴滴[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60-65孙家琇;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72-80张冲; 当代西方莎士比亚变奏二十年(1965—1985)[J]; 外国文学评论; 1992年01期; 123-129王田葵; 试论拜伦诗歌“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十九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历程论(四)[J]; 零陵学院学报; 1990年04期; 66-73方平; 小精灵蒲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仲夏夜之梦》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93-99郑土生,肇星; 浅论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0-106卞之琳; 了与不了: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纪程——《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前言[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7-110钱佼汝; 美国新派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和分解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2-24乔纳森·卡勒,钱佼汝; 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5-32朱虹;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01期; 90-94汪义群; 莎士比亚宗教观初探 [J];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03期; 117-124张慧荣; 从《冬天的故事》看莎士比亚的中立女性观 [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03期; 64-66智慧的作用 [J];领导文萃; 1996年09期; 87再说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3期; 154-155阅读莎士比亚 [J];博览群书; 2004年12期; 70杜革非; 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英文) [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2期; 24-25马太·阿纳德原,曲文敏; 《莎士比亚赞》 [J];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02期; 104-105天章; 西柏林世界莎士比亚大会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年03期; 73-76许国璋; 莎士比亚十二赞 [J];外国文学; 1981年07期; 65-72萧莎; 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1期; 151-152孙丽丽; 从毁灭到拯救 [D];山东师范大学; 2003年厉彦花; 论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的宗教观 [D];山东师范大学; 2006年孙海西;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D];山东大学; 2005年矫福军; 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蕴 [D];吉林大学; 2004年宋艳;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 [D];安徽大学; 2005年黄凌; 《乌托邦》与圣经暨莫尔的宗教观 [D];河南大学; 2006年徐剑莹;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 [D];安徽大学; 2006年王彦; 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圣经原型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孙珍; 背弃与顿悟 [D];山东师范大学; 2004年董莉; 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陈茂庆; 戏剧中的梦幻 [D];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王志耕;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D];北京师范大学; 2000年臧天婴; 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陈少辉; 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桑迪欢; 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 [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2年裘克安; 莎士比亚日在中国 [N];人民日报; 2002年雷鸣; 莎士比亚经典的现代话题 [N];中国妇女报; 2004年洪蔚; 当莎士比亚遇上电影 [N];科学时报; 2004年许钧; “遭遇”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书评人 马淑艳; 当莎士比亚戴上童话面具 [N];中国图书商报; 2007年〔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 原汁原味品莎翁 [N];光明日报; 2004年裘克安; 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事实 [N];光明日报; 2000年兰守亭; 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4年易沉; 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通讯员 杨英姿 记者 余传诗; 《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 [N];中华读书报; 2007年

用百度学术检索,查找到需要文献,点击文献名下方的“引用”查看参考文献,在参考文献中就看到了页码,例如:

从知网上可以查询,方法如下:1、首先,搜索“中国知网”,单击官网进入,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2、其次,完成上述步骤后,在首页上进行搜索,例如键入“结核”开始搜索,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3、接着,完成上述步骤后,在搜索结果中,随意单击一个文档,例如,选择“18”号文档并单击,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4、然后,完成上述步骤后,单击“导出参考文献”按钮,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5、最后,完成上述步骤后,就可以进行查看了,如下图所示。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目录下载

使用谷歌学术,例如得到蒋娜红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9(5): 138-其余的自行完成即可

从知网上可以查询,方法如下:1、首先,搜索“中国知网”,单击官网进入,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2、其次,完成上述步骤后,在首页上进行搜索,例如键入“结核”开始搜索,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3、接着,完成上述步骤后,在搜索结果中,随意单击一个文档,例如,选择“18”号文档并单击,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4、然后,完成上述步骤后,单击“导出参考文献”按钮,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5、最后,完成上述步骤后,就可以进行查看了,如下图所示。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用百度学术检索,查找到需要文献,点击文献名下方的“引用”查看参考文献,在参考文献中就看到了页码,例如:

[参考文献][1]东方兰论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J]文学研究,1940,(5):[2]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3]方平莎士比亚“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J]名作欣赏,1995,(1):[4]郭华敏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110-113,[5]贺祥麟莎士比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6]华泉坤 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46-52,[7]亢西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8]李蕾《暴风雨》情节的深层隐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77-80,[9]彭镜禧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集[C]台湾:猫头鹰出版社,[10]邵旭东 王忠祥《暴风雨》的主题及其它[A]阮坤莎士比亚新论—武汉国际莎学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李伟民; 何处是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哈姆莱特形象认识辨析 [J];四川戏剧; 2003年06期姜桂栩;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基督教文化视角检视 [J];文史哲; 2003年05期于凤保;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 [D];安徽大学; 2007年陈敦;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05期李玉莲;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89年04期肖四新;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解读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王本朝; 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4期从丛;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5期从丛; 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01期赵晓梅;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创作 [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1期王鹏;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忏悔母题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李伟昉; 莎士比亚与《圣经》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黄龙; 莎士比亚文艺观溯源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01期Frye, Roland Mushat; Shakespea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M];; 1963年李伟民; 莎士比亚研究——构筑起心灵的家园——兼评张冲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J];外语研究; 2007年02期李伟民; 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01期焦晓燕; 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 [D];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钱佼汝; 小写的后现代主义:点点滴滴[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60-65孙家琇;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72-80张冲; 当代西方莎士比亚变奏二十年(1965—1985)[J]; 外国文学评论; 1992年01期; 123-129王田葵; 试论拜伦诗歌“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十九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历程论(四)[J]; 零陵学院学报; 1990年04期; 66-73方平; 小精灵蒲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仲夏夜之梦》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93-99郑土生,肇星; 浅论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0-106卞之琳; 了与不了: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纪程——《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前言[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7-110钱佼汝; 美国新派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和分解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2-24乔纳森·卡勒,钱佼汝; 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5-32朱虹;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01期; 90-94汪义群; 莎士比亚宗教观初探 [J];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03期; 117-124张慧荣; 从《冬天的故事》看莎士比亚的中立女性观 [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03期; 64-66智慧的作用 [J];领导文萃; 1996年09期; 87再说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3期; 154-155阅读莎士比亚 [J];博览群书; 2004年12期; 70杜革非; 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英文) [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2期; 24-25马太·阿纳德原,曲文敏; 《莎士比亚赞》 [J];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02期; 104-105天章; 西柏林世界莎士比亚大会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年03期; 73-76许国璋; 莎士比亚十二赞 [J];外国文学; 1981年07期; 65-72萧莎; 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1期; 151-152孙丽丽; 从毁灭到拯救 [D];山东师范大学; 2003年厉彦花; 论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的宗教观 [D];山东师范大学; 2006年孙海西;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D];山东大学; 2005年矫福军; 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蕴 [D];吉林大学; 2004年宋艳;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 [D];安徽大学; 2005年黄凌; 《乌托邦》与圣经暨莫尔的宗教观 [D];河南大学; 2006年徐剑莹;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 [D];安徽大学; 2006年王彦; 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圣经原型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孙珍; 背弃与顿悟 [D];山东师范大学; 2004年董莉; 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陈茂庆; 戏剧中的梦幻 [D];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王志耕;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D];北京师范大学; 2000年臧天婴; 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陈少辉; 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桑迪欢; 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 [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2年裘克安; 莎士比亚日在中国 [N];人民日报; 2002年雷鸣; 莎士比亚经典的现代话题 [N];中国妇女报; 2004年洪蔚; 当莎士比亚遇上电影 [N];科学时报; 2004年许钧; “遭遇”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书评人 马淑艳; 当莎士比亚戴上童话面具 [N];中国图书商报; 2007年〔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 原汁原味品莎翁 [N];光明日报; 2004年裘克安; 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事实 [N];光明日报; 2000年兰守亭; 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4年易沉; 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通讯员 杨英姿 记者 余传诗; 《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 [N];中华读书报; 2007年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刊是由洛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3、4、6期为人文社科版;2、5期为自然科学版,刊载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诚邀海内外学者和学术新秀赐稿。 自创刊以来,本刊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刊出大量促进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等学科发展的文章。本刊的用稿原则是:理论观点有新见,学理探讨有深度,研究资料有新证。提倡简明扼要的文风,也欢迎论题重大、言之有物的长文。刊物按学科设置栏目,另有“河洛文化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国古典解释学”、“女性文学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等专栏,并有“学术平台”刊载精彩短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为大16开本,每期内文176页,定价12元。期印数1500册。国内发行自办,国外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代理。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奖、河南省高校学报优秀一等奖。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入期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有关网络传播,成为在教育界、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期刊。1990年,发表的论文被人大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1篇,《世界图书》1991年第8期专题文献将本刊列入“我国社会科学常用期刊”,全国排序第199位。1995年,被二次文献摘转的篇数和在同类期刊所居名次逐年攀升。1996年12篇,居全国师专学报第16位;1997年14篇,居第10位;1998年28篇,居第4位;1999年19篇,居第3位;2000年16篇,居第2位。2000年,参与全国师范大学学报排序,居第33位,在全国师院学报中居第6位。

1 、《从阮籍的身世个性看其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象》,《贵州社会科学》,独著,2004年第2期。2 、《论〈诗经·桧风〉的创作时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独著,2004年第3期。3 、《原型与象征:〈楚辞·招魂〉主旨新探》,《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独著,2004年第3期(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4年第五期转摘要点)。4 、《魏晋陈留阮氏及其家学家风考论》,《天中学刊》,独著,2004年第4期。5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兼与宁稼雨先生商榷》,《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6、《曹丕〈柳赋〉创作背景及时地考辨》,《古籍研究》,独著,2004年卷下(总第 46 期)。7、《孙盛若干生平事迹及著述考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03期。8、《论孙绰的文学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年第五期。9、《论永嘉中原南渡士族与东晋文学发展之关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10、《论清谈文化与东晋门第之关系》,《天中学刊》,2008年第6期。11、《〈西洲曲〉产生的地理环境考释》,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2、《20世纪以来〈洛阳伽蓝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13、《〈洛阳伽蓝记〉的作者及创作年代辩证》,《江汉论坛》,2009年第10期。14、《〈洛阳伽蓝记〉从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4期。15、《〈洛阳伽蓝记〉与北魏洛阳的佛教文化》,《文史知识》,2010年第6期。16、《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以洛阳为例》(合著),《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17、《谢混年岁及仕历补证》,《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 or have lived, in the shadow of death bring a mellow sweetness to everything they

  • 索引序列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目录图片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目录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目录查询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目录下载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返回顶部